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1

【关键词】新制度 事业单位 会计 影响

一、会计主体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二、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会计要素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四、记账方法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五、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六、预算内外资金的核算方法有所改变

《原制度》实行预算内外资金分别运行,各自平衡的做法。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外资金数字极小相关。《新制度》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的做法。这是因为,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业务收入,增强了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预算外收入较大幅度的上升,并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事业单位大量的预算外收入通过抵支收入转入预算内,抵顶事业经费的不足。预算内外资金的分别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个单位有两套账,各自分别记账、算账和报账。预算内外资金不能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已经影响了资金的有效使用,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此,《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事业单位对各项资金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形成资金合力,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也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资金,保证事业活动的需要。同时,这样做也可以使事业单位提供全面、合理、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的作法,也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七、会计报表体系有所改变

《原制度》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金活动情况表、经费支出明细表、拨入经费增减情况表、预算外收支明细表、差额单位收支情况表、专用基金收支明细表、产品收益表等。这些报表主要为财政服务,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区分预算内外资金。《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改变,突出了基本会计报表的地位,同时也简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新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对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促进事业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少华,李大连,李明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主要改革内容[J];科学与管理;1997年04期;60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2

一、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阐述

事业单位其本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服务性,最早我国是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虽然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上开展的很顺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的经济市场环境也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原有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已不适应现在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年出台的会计准则已经不能够满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的需要了,所以我国在2013年1月1日开始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且在各事业单位加大其实施性,这对其管理及加大内控控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基本框架还沿用以前的会计准则,但是对绝大部分的条款都进行重新修订了。这当中就包括会计假设、财务报表、信息质量规定以及核算基础等等。跟旧的会计准则比较起来,新开始落实的会计准则的修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类,首先是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目标进行确定,需要反映受托责任,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决策有效。其次是对于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合理划分,然后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进行强化。最后确保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以及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通过财务部门落实在相关规定制度当中。

二、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内部控制中的不足

我国职业院校内部普遍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的发展,而我国高校却一直使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样在内部控制上难免就会出现明显的漏洞,出现违法乱纪、贪赃枉法等现象。根据对我国职业院校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和实际的调研中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职业类院校和企业相比较,其内控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因为职业类院校在具体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过程当中,根本就没有去实施内部控制,就是要求去实施内控制度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其内控相当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严重缺乏部门预算、固定资产的政府采购流程、集中支付和核算等等重点项目都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在具体业务过程中没有办法去内控,只是对该需要的物品进行直接采购和购买,这样就会出现一些作弊现象,进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上就显的无凭无据。

其次,我国职业类院校严重缺乏内部审计控制和外部监管机制,我国比较综合的职业类院校大部分都属于公办,由于公办职业院校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的补助,是我国公民所缴纳的税收为依据,职业院校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综合性,应该取之于民,服务于民,那么我国人民就应该对其资质的支出要有一定的知情权,但是根据我国现实状况,高职院校的资金使用信息情况透明度不高。同时,虽然我国职业院校在内部机构组织方面,设置纪检和监察审计部门,但是由于机制和准则的缺陷,使这些部门没有独立性,领导层也不是特别重视其内部审计和监控,更多关注教学和学生生源身上,还在考核上,审计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考核也是由领导和其他相关部门来评价和考核,这样就会使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多一些顾忌,难以客观公正的进行审计,最终造成他们只是一个摆设。

最后,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要求不够明确。其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这种制度主要把职业类院校在进行业务时,只能把资金的动向真实有效的反映出来,没有企业那样严格,最终造成了会计信息不够准确,这样其真实性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整体水平,由此不难看出,如果职业院校的内部控制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内部的会计信息所具有的真实性以及可比性将会大打折扣。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解决对策

首先,职业院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操作规程。由于新制度在核算基础,科目设置和报表设置上都有了大幅的修改,在原制度下建立的会计核算操作规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财政改革。因此,职业类院校应当根据自身财务核算状况,以新制度为基础,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操作规程,其中包括会计核算实施办法和会计核算操作手册。实施办法可以分为总则、基本职责、会计核算规则、会计监督和附则五个部分。总则部分说明该办法的适用范围和编制依据;基本职责部分说明职业院校财务部门的具体职责;会计核算规则部分用来说明会计核算的核算基础、记账货币、会计分期以及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年终结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的要求;附则部分各职业院校依据本单位财务状况进行附加说明。

其次,优化职业院校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职业院校若想发展壮大,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管理监督体制是必要条件。但如今职业院校将要面对一大课题,即为改变并完善内部的监督管理制度,并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比如职业院校的监管部门由于直接受单位领导层管理,其他职能部门不得干预和约束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因此其有权直接向单位领导层反应相关的工作情况,以保证监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还有为了确保财政监管能发挥其制度性作用,各事业单位需对各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同时建立全面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并以此为依托。同时,在监督管理工作中若有违章乱纪的行为,相关部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调查和严厉的处分,情节严重的,需公示其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以此来加强监督管理体制的法律严肃性,强化并保障制度的执行力;最后,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监督管理网络,并于各部门实施,便于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以保证财政工作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最后,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在2013年正式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较旧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会计基础,会计科目设置和财务报表等方面。改革的内容涉及范围广,调整和增减会计科目较多,而新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工作在职业院校内部很难轻易的开展起来,因为职业院校财务人员对旧制度的会计核算模式较为习惯,在短期内对新制度的适应性不够强。因此为了便于职业院校会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了让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在职业院校内部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同时会计管理部门可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例如制定详尽合理的培训计划;以新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变革之处为基础和学习重点,对财会人员现有的会计知识库进行更新;目前财会人员对旧制度下的会计核算产生了思维定势,通过培训转变财务人员现有的基本理念,从而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胜任能力,进一步的提升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水平;为加强财会队伍对新制度的适应性,提高财会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财会工作的质量,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事业单位可引入一批高素质专业功底强的财会人才。为了确保新制度在职业院校得到高效充分地利用和实施,职业院校员工对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且在实施新制度时,应落实并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在新旧制度的过渡期,运用新制度时,不仅需要明确其优越性,对新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及时准确的总结也十分必要,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新旧制度过渡期的衔接工作,确保事业单位新旧制度实现全方位的过渡。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3

财政部2012年2月颁布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财务规则》”);2012年12月颁布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2013年1月印发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作者就以上准则及制度的变化及部分业务中会计处理浅谈自身几点看法。

一、新旧财务准则、财务制度主要变化

总括新旧《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

(二)建立了“费用”要素

考虑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些采用权责发生制,有些采用收付实现制,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非纯粹的收付实现制,为增强准则统驭性,新准则将旧准则中的“支出”要素修改为“支出或费用”。

(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确认与后续计量的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普遍提高,原规则固定资产标准明显偏低,新规则将普通固定资产价值标准由单价500元以上提高到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新准则首次引入了折旧和摊销要求,新制度创新设计虚提折旧和摊销,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四)基建及财政投入的核算

新规则、准则在资产构成中增加了“在建工程”项目,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

二、部分经济业务的思考

(一)新会计制度对资产损溢的会计处理

1.“待处置资产损溢”只核算存货、固定资产盘亏,而盘盈并不通过该科目核算。即当存货、固定资产盘亏时,应先转入待处理资产:借:待处置资产损溢;贷:存货―材料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借:待处置资产损溢、累计折旧;贷:固定资产。经批准予以处理时,借:其他支出;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当存货、固定资产盘盈时,则借:存货―材料;贷:其他收入;借:固定资产;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待处置资产损溢”应该既包括“损”也包括“溢”。 新《会计制度》增设的“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的是待处置的财产价值和损溢,处置的财产既然包括盘亏,那也应该包括盘盈,因为只要清查财产时发现账实不符(不论是盘盈或是盘亏) ,就应该先对账面数字进行调整, 然后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即存货盘盈时 借:存货―材料(产成品);贷:待处置资产损溢―材料(产成品)。

查明原因经批准作相应会计处理,如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可借:待处置资产损溢―材料(产成品) ;贷:其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时,借:固定资产;贷:待处直资产损溢―固定资产,待查明原因作相应账务处理,如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借:待处直资产损溢―固定资产;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2.“待处置资产损溢”只核算存货、固定资产盘亏而库存现金的余缺并不通过该科目核算。“待处置资产损溢”中的资产应该既包括存货、固定资产,也包括库存现金。即货币资金盘盈时借:库存现金;贷:待处置资产损溢―现金溢余。待查明原因作相应账务处理,如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作借:处置资产损溢―现金溢余;贷:其他收入。货币资金盘亏时,借:待处置资产损溢―现金短缺;贷:库存现金,待查明原因作相应账务处理,如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借:其他支出;贷:待处置资产损溢―现金短缺。

(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4

关键词:《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带来的新的变化,才能为政府会计部门工作找到适应当前新的社会和经济形势情况发展的道路。新制定出台的《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将成为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政府工作管理改革思想的重要成果,也是政府建设科学、规范的会计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础。新《基本准则》颁布与实施后,有利于规范当前政府会计基础与核算工作,持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准确反映出政府工作中的运行成本。可以说,新《基本准则》的出台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认真学习新《基本准则》内容,落实准则中各项条例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对加强其财务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创新财务管理特征

(一)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表体系

根据国务院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发[2014]63号)颁布的《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立足于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程度,旨在建立能够满足当前政府工作需求的现代化财会管理制度。同之前的会计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准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在编制预决算报表之外,还应编制现金流量表、收入费用表和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这给政府会计财务报告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同以往相比,在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更加能够反映出政府工作中的财务明细,也使得政府财会信息更加的真实、透明。

(二)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标准进行了界定

根据会计工作中的需求,新《基本准则》针对每一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和标准进行了具体的规范。会计要素的规范可以减少会计工作中给的失误和漏洞,并为会计具体准则和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原则和基础。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和财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对于会计要素的定义的界定充分考虑到了当前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等部门财政管理的需要,保证了会计工作中标准及其体系的一致性。

(三)独创采用了“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

《基本准则》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会计要素和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方面的会计要素。同之前的会计核算模式相比,新的会计核算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的增加,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出政府会计核算中的运行成本能力,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政府资源管理的能力进行评价。

(四)创建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新关系

新《基本准则》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办法开始实行通过“3+5”要素会计核算模式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的会计工作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同预算会计的工作重点区分开来,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部门同一般财务部门的分离及全面预算管理的实现。这两种会计工作分别侧重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同的财务工作方面,最终通过分别财务报告清晰、完整的反映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及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两个不同的方面。在新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两种会计在具体的职能上相互区别、相互分离;但无论是预算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要遵照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工作规范,也体现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特征。

(五)政府资产负债计量新方法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的资本运作和资金管理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推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结构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动。因此,新《基本准则》中提出,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以及名义金额五个方面入手。其中,政府的负债资金的计量主要应该包括其中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三个方面。新的行政事业单位负债计量办法可以有效提高计量的前瞻性,并且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政府会计实务的现状,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并增强了其在资金管理上的能力和效率。

二、新准则下关于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实现基础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准则中对于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详细、全面的规定。尤其是其中对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和“3+5”会计核算模式的提出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细致化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工作发展与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新《基本准则》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管理,把提高会计质量作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的第一要务。根据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保证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落实工作,通过统一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编制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

(二)持续推进财务体系建设

《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首创了会计工作双基础制和“3+5”会计要素核算模式。其中双基础制的实行强化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将原本的会计工作分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大的方面;即其中预算会计实行责权发生制,财务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两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双基础制。新的会计工作准则体现了当前经济环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基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基础理念和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在新的管理制度下顺利发展并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就要持续推进符合新的会计准则的工作体系的建设,不断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中心从会计核算推进到管理决策的拓展上去,逐步形成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管理会计互相分离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体系。

(三)注重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

由于之前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会计制度基本准则同新公布的基本准则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其中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项资产、负债等相关会计要素的定义、管理和处理方法上同原来会计制度基本规则相比都做出了改革并进行了细致化、具体化的规定。尤其是新的“3+5”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的会计制度给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改革提出了巨大挑战。针对两种会计制度衔接上的特殊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重新学习《基本规则》规范指导的基础上,对当前实行的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实践当中的会计工作,保证基本准则在颁布后其指导思想和框架作用能够在会计工作中发挥出来。

(四)加强财务工作部门间的沟通

新的《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实施后,为了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实现在岗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新会计准则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思想转变的实现。新的会计准则由于管理规范的细致化加大了会计工作的操作难度,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也就更高。因此,加强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组织新的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学习,有助于会计人员提升工作中计量灵活性、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需要、实现更加贴近国际化的政府会计管理办法。

三、结语

《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该项准则的实施将会带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走上新的篇章。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道路还相当漫长,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的对新的会计准则进行研究和学习,加上对现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细致的规划与转变才能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能力的提高,并逐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度、完整性和国际化的要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岚. 探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深化政府会计改革[J]. 财会学习,2016,04:95-97.

[2]张曾莲,高Z杰.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文本分析与实施建议[J]. 会计之友,2016,13:18-22.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变化

1.行政事业单位的新会计准则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管理目标与管理内容与普通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针对性,主要是约束与规范单位内收支核算与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收支核算方面,会计准则中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按照规定对各项支出提供项目核算与列报。在固定资产方面,会计准则对价值标准问题以及具体的资产使用年限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例如明确要求事业单位的特殊设备与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分别应该在800元与500元以上。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面,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的损减与报废要纳入到支出科目之中,提取修购基金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而不能按照使用年限或者固定资产的原值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起到约束与规范作用,能够基本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会计准则也逐渐凸显出诸多的问题。

2.新准则的主要变化

2.1资产核算方面的变化

2.1.1明确“基建”数据应当纳入财务大账中

原准则与原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只有在基建完工办理决算后才能将资产投资的成本纳入财务帐核算,而且要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这种做法不利于单位资金的统筹安排和风险管控,会将基建资金的管理与负债项目等都游离在单位的财务大帐之外。而新准则新制度明确要求要将基建数据纳入财务大帐中。

2.1.2完善资产计价

原准则制度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出单位盘盈资产和接受捐赠的资产该如何计价,容易出现部分实物资产不入账的问题,新准则新制度就明确规定出了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资产要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价入账,有发票的要按照发票金额入账,如果既没有同类或类似资产又没有发票的资产就要按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入账,而且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存在账外资产项目的问题,新准则还提出了资产的名义金额计价的方法。

2.1.3明确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在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并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和要求,这容易出现资产虚增,不能如实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资产消耗状况的问题。新准则中则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都明确的要求,有利于形成权责发生制政府报告。

2.1.4明确资产处置的程序、内容和会计处理

旧准则对于资产处理环节的管控与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比较忽视的,只是重视资产构建,新准则通过设置“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核算资产处置相关事宜,并且明确规定了资产毁损、资产变卖、资产盘盈盘亏等事项的会计处理流程。

2.2负债核算方面的变化

2.2.1新的负债科目核算内容更加清晰明确

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存在一些模糊不定的核算内容,例如“暂存款”项目,不仅对企业或业务往来单位的欠款进行核算,还对职工的负债情况进行了核算,不明确的核算内容对于事业单位强化负载管理是非常不利的。新准则根据内容对暂存款项目进行了拆分,通过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核算,使得核算内容更加清晰,项目之间的界限也更加清晰明确。

2.2.2区分流动性负债和长期负债,提供更具价值的会计信息

新准则制度通过设置长期应付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等科目,对相关负债进行了更有区分性的核算,并且在资产负债表中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不同的负债项目进行了报告。区分流动性负债与长期负债,分类核算有助于解释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对事业单位承担的义务进行准确反映,从而实现事业单位有效的风险防范。

2.3净资产核算方面的变化

2.3.1资产基金核算的变化

旧准则只对固定资产项目设置了固定基金科目,而新准则对包括在建工程、对外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众多项目都要求设置“非流动资产基金”核算去净资产,并且要求“非流动资产基金”要随着计提折旧、摊销或者相关资产项目的减少等进行冲减。

2.3.2明确事业单位期末结转结余的会计处理

原会计准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期末将经营收入结转计入经营结余,将事业收入结转计入事业结余,年末转入结余分配,而新准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区分对待经营结余、事业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财政补助结转,分别结转经营活动收支、非财政非专项非经营资金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与财政补助收支中,并且规定专项资金结转结余不能参与事业单位结余分配、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不能转入事业单位结余分配等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于事业单位净资产管理的客观要求在新会计准则中都得到看体现。

2.4收支核算方面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日常核算进行了强化,新准则中要求事业单位要分别对于财政补助收入设明细账根据财政补助支出的功能与经济结构进行核算,而且财政补助收入要包括项目补助与基本补助,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取得的补助收入。同时,新会计准则还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一定时期的各项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单独的编制财政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并提供报告。

2.5财务报告方面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进行了改革,不仅从资产负债表中将原收入支出表剔除出来,还区分流动与非流动类别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了报告,并提高了报表信息的有用性,使资产负债表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明确。另外,在新会计标准还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编报收入支出表,要全面准确的反映出单位一定时期内资金结转结余的情况、各项支出收入情况,并要对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进行单独的编制,此表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公共资金使用的绩效与状况进行反应,同时此表也是对收入支出表的补充。

新会计准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所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在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进行不断的更改与完善,以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朗琳,王爽.浅析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0(04):2728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 财务信息化发展 建议

一、引言

我们国家针对事业单位出台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必须严格落实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事业单位的信息真实度和可靠度不断上升,对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事业单位要在新会计准则的引导下,顺应发展潮流,抓住信息化机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手段,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的信息化发展。

二、原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化发展缺乏明确的需求和统一的规划

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而现在许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都是由单位内部负责,缺乏系统的、科学化的引导和规划,导致最终搭建的信息平台存在资源浪费、资源很难实现共享的各种不合理现象,还有一些单位盲目自我,根本不向一些有成功经验的单位借鉴,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此外,一些单位对本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尚不明确,不知道要财务信息化的建设要具备哪项功能,克服哪些问题,导致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遇到重重阻碍。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许多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没用形成一套完成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建设标准,导致一些财务信息化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而这些工作人员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欲望也不强烈,甚至有些财务信息化人员并没有专心的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他们还在其他岗位上兼职做事情。另外,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手段与技术还比较落后,不能进行财务信息的实时监控,阻碍了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发展。

三、新会计准则下推进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发展的措施

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是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基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的编制单位预算、执行预算、节约支出、完善财务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财务监督等。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据传统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对本单位进行财务监督与控制管理;第二阶段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财务管理。主要任务是完成事业单位内部和外界财务数据的传递,并借助财务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平台,通过各项财务管理数据的优化与整合,最终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

(一)规范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协调好各级之间的关系

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本质是对本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关系和财务业务进行重组再造。为了增强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财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对原来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关系和财务业务进行梳理和详细的分析,并在新会计准则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将这些业务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此外,任何一个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单位内部层级、员工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高层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全局的发展需求进行财务信息规划,科学的解决财务信息共享的问题。

(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足够的业务能力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发展中,才能确保信息化发展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因此,在进行人才选拔时,要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能力、后续培训和上岗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当职员入职后不能立即上岗,要参加事业单位内部的培训班,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上岗要求时才准予工作。总之,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要依赖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事业单位只有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养和激励,才能培养出具备高业务能力的优秀团队,从而促进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高效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我国事业单位只有不断规范财务信息系统,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保证财务信息化科学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及智.关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1,7(07):173

[2]赵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务会计,2009,1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