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阶段;实效性;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06-03

记者:莫雷教授您好!今年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颁布十周年。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莫雷: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已经处于第三个阶段,有的地方处于第二阶段,有的地方还处于第一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和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在中国,行政力量推动工作的功能很强大,在这方面,广东做得比较好。在这个阶段,部分省市有规划、有组织,从总体上形成了政府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和专家联合合作,共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局面。这种联合无论从规模、广度来说都大大推进了这项工作,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平台。比较好一些的是全省进行,有的地方是市、区、县进行合作。有政府部门推动,才能广泛地推动合作,有专家参与合作,则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之,第二个阶段是政府部门与专家合作共同构建了工作平台。

第三个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立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如何进一步深化,怎样提升研究合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有的地方还处于第一阶段,即还是高校专家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客观来说,专家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推动作用是有效的,通过专家下到中小学办各种培训班,推动这项工作。广东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广东省建立了专家委员会,各地各县建立各级委员会,建立这样一个专门机构,工作就能非常有序地、步调统一地开展。总体来说,第二阶段是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所处的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是从组织上、规模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阶段。形成了工作平台,如何发挥它的实效性,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还需第三阶段的作用,还需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

记者:您认为下一个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莫雷:从目前大部分地区,包括2009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来看,介绍的都是着重构建工作平台,统一规划,统一领导,通过什么有效的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发动起来等。有的效果好一点,有的效果差一点,已经有了经验的交流,一旦这个平台建立起来,大家就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了。下一步是如何发挥它的实效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怎样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认真研究。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是有的,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观念。

第三阶段,我觉得需要开展一些研究,需要深入进行一些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长专项式的研究,目标是如何更好地监控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目前中小学校的情况是心理教师坐在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过来咨询,这是个进步,但是还不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要知道,需要监控整个学校、监控学生的心理变化,甚至每个人的心态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广东省在预警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做得比较有特色。

记者:一些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呼吁应当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少心理教师反映希望在职称、编制、评聘、收入、培训等方面得到改善。您认为,目前应首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什么问题?为什么?

莫雷:我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之所以推动工作的力量有限,是因为它没有办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质量。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由于行政力量的介入与合作,才有力量解决教师编制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每个学校都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他们来组织各种活动,很多事情都好办了。因此,我觉得目前最迫切的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有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后,才能落实很多事情,先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有了人之后,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队伍才更加稳定,更加专业化,才有进一步的职称评定问题、工作量问题、待遇问题、培训提高问题等。这一点,国外有现存的经验,即规定每个学校培训多少个专职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广东省已经解决了。目前,其他省市有的地方也解决了,但不是全省解决。第二阶段的工作还要做,还有一定的重叠性。第二阶段平台的建构是比较艰巨的。

记者:广东省在第二阶段的过渡是否已经完成?

莫雷: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即使有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还存在基层领导的认识问题,支持力度问题,还有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有缺乏师资问题等。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多次强调,要抓紧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7月上半月刊P4~7)。您认为,应首先出台哪方面的文件?为什么?

莫雷:可能是教师编制、职称评定等系列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工作范围、工作职责等问题。

记者: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比例很高,大概达到80%。你认为要不要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莫雷:我刚才说要有实质性的推进的意思就是这一点。有的学校,打个比方,课也上了,职称也有了,教师也有了,但是它是否真正形成了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个指标是没有的。我们现在教育部有个研究中心,现在董奇教授正在研究真正考察学校整个心理环境是否有了改变,这个很重要。所以下一步是加强这个方面的监督工作,而不只是停留在平台方面的检查,不仅仅是检查有没有心理教师,有没有开出课程等等,虽然这方面是重要的,因为没有这方面就没有工作平台。

但是更重要的是工作的实效性,整个学生心态如何,有没有形成真正的心理环境,有没有督促形成良好的学生心理环境。第三阶段的发展目标是,真正使学生感到幸福,而不仅仅是说在形式上改进学生的心理环境。当然,如果没有第二阶段,如果没有政府介入与合作,形式上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实现,我们只是在理念上有所改善。没有这种第二步的形式,第三步也是不可能的。在第二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立后,第三阶段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检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记者:您认为在第三阶段,专家怎么起到他们的作用,因为第三阶段的提高需要专家的推动。

莫雷:首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真正形成有效的关键性的技术或者工作方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其次,是要把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才能产生实效性,而不仅仅是上心理健康活动课,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而是整个学校的,从领导到各部门都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学要对学生的整个心理健康状况,要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记者:在研究过程中,班主任或心理教师能够参与到什么程度,因为很多老师都希望参与到研究队伍中。专家怎么把这支队伍带动到研究中来。

莫雷:我觉得它有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心理困扰应该怎么排解,所有老师都可以做工作,但是如果学生有心理疾病,这个时候心理老师可以做工作。学业有专攻,不需要每个老师都参与进来。第一个层次,由于有的老师的工作性质本身很多做法就具有对学生的开导、说服、管理的功能。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次,所有老师都可以参与进来。但是学生的心理疾病方面的工作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研究。

记者: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最近的一项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课题或研究成果。

莫雷:我做的工作主要是关于学习心理学领域方面的研究。目前,我们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重点是第二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共建,应该怎样培训师资,怎样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等。下一步工作是,我们需要真正深入研究很多方面,根据中华文化的背景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有效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个工作还是很艰辛的。

记者:林崇德教授提出,希望大家在指导思想、重点和任务、教育内容、突出方法和组织实施这五个方面进行交流。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出这五个问题的交流?

莫雷:因为这五个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是不是在这个阶段这五大问题已经成为了瓶颈?

莫雷:因为我们在这五大问题上要形成非常明确、非常科学的指导思想。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在最开始热衷于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这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排解一些学生的心理困扰,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但重点是在前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记者: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哪些方面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做一些贡献。在专家领域,怎么利用专家队伍在教师指导方面做些工作?

莫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刊物办得很好。发表了既有专家的各个方面的理论文章,又有一线老师的很多经验介绍。在我看来,下一步可能是要组织一些专门的栏目,推荐一些非常有效的技术,或者是个案等等,让读者看一看就马上有体会,有收获,可以参照着做工作。希望你们增加这个栏目。对于专家,可以约稿。根据你们在整个工作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请专家专门写一些文章,这样就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可读性。

记者:感谢莫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请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寄语。

莫雷:我希望心理学的工作者和教师,以及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这个是关系到国家下一步的发展和命运的问题。

记者:您的寄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期待。希望您对老师们提一个寄语。

[1]莫雷.统一领导、逐层推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4~7.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从1999年至今,国家教育部颁布多项政策与决定,明确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稳中有序地开展,且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各地区、各学校、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规模、方式、程度却大相径庭。据初步调查统计,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相较于内陆经济落后地区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中小学相较于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更充分、形式更多样。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方式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以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包括理论知识传授的固定课程、活动体验与心理讲座,讲授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积极正面的思想,还要教授学生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适应与发展,挖掘自身潜能,优化心理品质;另一条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为主,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咨询和治疗的对象主要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无法自行调节的少部分学生以及有共同辅导目标的团体。这两条主线在各个学校的实施程度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存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北师大教授裴娣娜在《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一文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学校课程目标的建立也是如此。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纳入基础教育课程,并且需要顺应新课改的浪潮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然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通过文献综述与调查研究进行学段、地域与教学深度的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有如下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内容庞杂与随意性强,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多有重复与交叉,缺乏教学目标的合理划分以及主题之间的有序延展。有学者估计,目前仅公开出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已多达300余种,许多教材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也将直接影响授课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忽略了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差异,例如,在经济落后地区,讲“攀比风我所见”、“什么是酷”、“怎样花钱”等就不太合适。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存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征的独特性认识不足等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不能按照少数民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的问题。已有研究证明少数民族学生在人格特质、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同其他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异。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考核而轻体验。有的老师机械地套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忽略了学生在课程中的心理体验,反而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训练的提升。综上所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系统,即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学习生涯进行完整设计;不统一,即各地区与各学校使用的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标准参差不齐;不规范,即部分学校重视形式、忽略实效性。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上述困境,导致很多跨地域就读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知识脱节的现象。

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

基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不禁让笔者开始反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应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而不是狭隘地把心理知识拼凑在一起,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知识的接纳程度与运用方式。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得到一些课程设计思路的启发。美国自我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由八个阶段组成。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危机,也有其普遍发展的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如果解决了每一个阶段的冲突,完成了阶段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反之则会形成消极的品质。而这八个阶段中有三个阶段(学龄期、青年期、成人早期)刚好与学校教育中的三个学段(小学、中学、大学)相重合,而这对于我们系统全面地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八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即小学阶段,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即中学阶段,包含了初中和高中,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即大学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立足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探索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设计的重点分别如下所述。小学阶段,即学龄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体验能力的实现,那么这个阶段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围绕习惯养成、人际交往、情绪识别、学习方法、培养自信、挫折应对等基本能力的获得方面。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并且感受学习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会识别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自主、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使其具有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而小学阶段的授课方式应多结合游戏与活动,让学生更多通过课堂体验去内化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初中和高中阶段,即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与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那么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重点在于围绕自我意识与自我探索,挖掘自身潜能,并能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提升个人的抗逆力,塑造积极的人格,如道德感、乐观性、意志力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并且能有效地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这个阶段的授课方式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分组讨论、情境再现、案例分析、心理测量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学阶段,即成人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故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性心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心理方面,让大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会如何建立与维护亲密关系,为以后的婚姻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授课方式则应更灵活,可结合当下热点社会事件以及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点进行讲授、讨论与分析,也可以通过高校的社团活动、名师讲座、心理话剧、调查实践等方式来获得知识,以此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那么是不是每个学龄阶段的心理健康知识就应完全独立,不能有一点重复呢?笔者认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的阶段性变化,比如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辩证思维显然还不够成熟,如果用大把的时间去学习理论,势必本末倒置。心理知识的运用必须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事件,诸如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格塑造、压力应对、人际交往、学习心理这六个主题,无论对于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体验,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生涯,而这六个主题在不同的学龄阶段中又应细化为在小学阶段更注重对它们的初步体验与认识,并且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在中学阶段应结合案例或情境再现的方式深入地认知和探讨,给予方向上的引导与点评;在大学阶段则应将主题内容与社会文化进行关联,让大学生充分结合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

四、结语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1.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及意义

1.1有利于学生更好认识学生

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通过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可使教师对学生深入加强了解,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对学生更好进行引导,促使其能够更好成长。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对于外界各种事物均表现出较强好奇心,然而由于学生自身心理及思想观念缺乏成熟,也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通过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状态,使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较好提升,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及生活中更好投入。另外,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教师能够对学生心理状态更好把握,以便能够对学生实行适当有效指导,可避免学生在实际生长中出现问题。

1.2有利于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开展

在以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通常都是对学生实行统一理论教学,而对于这种教学方式而言,不但教学内容及方法比较沉闷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不良影响,并且这种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未能够使学生实际需求得到满足。而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进行心理沟通,有利于教师更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从而可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有效提升,并且能够使德育教育针对性得以增强,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更理想开展,可促使其得到更理想的效果[1]。

2.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2.1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目前小学教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对比较重视,然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仍旧缺乏一定重视程度,这对于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十分不利。因此,为能够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小学教师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重视,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开展。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进行研究,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及基础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有效开展的基础上,也就能够实现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从而使两者均能够得到更好教育效果,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

2.2进一步丰富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目前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内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及教师可针对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相关公众号,鼓励引导学校师生均能够参与公众号,对于小学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情况时刻加强关注。另外,学校教师可针对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相关的QQ群与微信群,让全校师生均能够表达自身压力,从而在所有师生帮助作用下将问题解决,也就能够使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更好的效果。此外,小学教师应当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获取有价值资源的基础上,可利用信息通信方式,将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料向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加强了解,扩展学生知识面,从而使学生德育素质及心理素质得以提升,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课堂;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一、小学心理教育的特点

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谈及教育时曾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形成。换而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确立了以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原则的教育理念。中小学的教育也由“应试教育”走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中,心理素质是其基础,没有心理素质的生命,所有的思想、文化素质都不可能有效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与奠基阶段,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在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这一阶段是心理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学生将来能否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小学时期的成长过程。这一阶段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甚至延续终身。因此,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教育是国家生存之根本,其目的就是培养有益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目前的中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的观念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学校的教育体制中。学校对此项工作缺乏重视,对于素质教育也仅仅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种种困难: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专业水平低,缺乏培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克服重重困难,根据教学现状,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落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引领者,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品质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教师有着强烈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因此,一个好的教育机构必须配备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果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判断不到位,在解决问题时就不能自觉地从心理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之误入歧途。这就要求教师要持之以恒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同时,家长作为小学生重要的监护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观念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走向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家校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以“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为目标,建设自然灵性的生态文化校园,让学校每处风景都充满了诗意与爱,为学生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例如,通州一所小学的“蕊春园”风景秀美,不仅有植物园、文化园,还有很多古木,这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心旷神怡。该校以“蕊春园”为主题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校园网站;组建春蕊艺术团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生命的感悟。学校在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建宣泄不良情绪的心理环境。例如,设立涂鸦墙,学生可以尽情涂鸦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修建良好的运动场所,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在运动中得到释放,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寻求心理平衡。此外还可以设立“你的秘密悄悄说”的信箱,让孩子在安全的情绪下表达自己的内心。

最后,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于经济发达的美国在80年代就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全美85%以上的中小学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尤为突出的“整合”概念走在了世界前沿。整合即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互相补充、支持。它要求学校的教师能够将整个学校的教育活动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结合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充满正能量的小学生,使之能够在学习中认可自己,认可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不仅仅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设,并建立心理辅导室,定期为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甚至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资讯网站,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模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小学的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祖国花朵的美丽绽放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学校、家庭要相互联合,共同构建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比较注重人文关怀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有多处相同之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渗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优越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需要进行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树立育人意识,切实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首先,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应该明确自身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感,认清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之间密切的关系意义,知晓只有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科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才能得以彰显,否则,即使学生掌握了全面的语文知识,但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那么也无法使自身掌握的知识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积极健康课堂氛围的营造可以给予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学生对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认同感,易于接受老师有关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看待,对待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不以学习成绩为划分学生的标准,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得更好,并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有所期待。学生在充满爱和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也会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挖掘高年级语文教材,充分利用其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挖掘这些因素,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展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放松,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应该避免以说教为主,最好能够融入课堂,在教课过程中适当渗入,这样也易于受到学生的认同,减少学生对说教的反感。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何有效选题一直比较关注。2010年4月份,青岛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曾经研讨过这一问题,笔者仅就此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的内容、方式及对效果的评价都与一般的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特别是活动课的选题是否科学和合理,将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际效用。

如何选题,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教师在选题时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和关心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题应有所不同。例如,初一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以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为核心的新环境适应问题;初二学生面对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学习策略问题;到了初三变为升学压力和就业问题;高一学生又一次面临更为迥异的新环境适应问题;高二学生要面对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交往问题;高三学生面临考试焦虑和职业选择问题。

2.选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其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同样是在中学阶段,随着年级的上升,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高中课堂氛围表象活跃程度明显不如初中,造成这种原因并不单单是学生上课不专心或其他原因,而更多的是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了那种表现自我的心理,多了些独立思考、静心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小学初中的课堂氛围更多体现在显像层面,高中课堂氛围更多体现在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感受等隐形层面。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在选题和设计时都应做充分准备。

初中以简单的心理剧、情景表演等活动的形式为主,内容不宜复杂,主题思想的深度以浅度和中等为合适,以强调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为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应该适度减少活动,增加思辨等抽象思维理性内容,以震撼学生情感体验和改变学生旧有观念为目标。

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形式和设计,也同时决定了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因此,题目的设计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题目确定,比之小学和初中,应该更多悬念和深层思考,更富有哲理和精神内涵。比如关于男女同学交往问题的“栀子花开”“青春风景线”、关于思维训练的“思维训练营”“思维的秘密”、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我是谁”“爱的表达”等,都是很好的题目表述。

二、课题的选择应该考虑班级和学校管理的需要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整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班级与学校整体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即时性目标和方式方法上的差异。

其次,班级和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经常遇到的各种学生问题,有许多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到的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比如学生的厌学情绪、学习态度偏颇、学习动力不足、同学人际交往、各种问题行为等,这些本身都是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过程密不可分。或者也可以说是班级和学校日常管理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体的表面上的行为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现象背后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过程倾向。但这并不影响两者所指向共同的问题。

三、课题的选择应该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的需要

教育部2002年8月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途径之一,并强调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