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1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微观经济学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运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策略。微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门非实验的科学,只能借助于真实经济生活的观察,与可控的实验室实验无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翻转课堂”和慕课(M00C)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经济学实验的现状
Roth指出,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用规范的实验室实验研究经济学[2]。Thurstone的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实验研究[3]和Flood的囚徒困境博弈的实验研究[45]都表明经济学是一门可实验的学科。1948年,哈佛大学的张伯伦教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验证市场的不完全性。Smith系统整理和阐述了经济学实验的方法论[6_7],尤其是2002年弗农史密斯[8]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人主流经济学舞台。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多数美国大学早已将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
在中国,金雪军教授于2003年申报了经济学教学案例与案例实验室建设项目,成立了实验经济学研究小组,建立了经济学实验室和编写了经济学教学案例集。2005年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师与研究生合作翻译了奥西多C伯格斯特龙和约翰H米勒合著的《Experim entswith Economic Principles》[9]。2006年暨南大学张耀辉教授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编著并出版了《实验经济学教程》[10]。2008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立了实验经济学实验室,为经济学的实验课程开展提供平台。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先后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但真正将经济学实验运用于课程讲授中的较少,尤其是系统阐述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则更少。
2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实验的教学价值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学科,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形式单调。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课堂讲授法,教师单纯运用“黑板+多媒体课件+粉笔”的教学手段,由于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的推导,教师需要板书的时间较多,繁冗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导致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惯性思维和学习方法,生搬硬套,为应付考试而考试[n]。忽视了对微观经济学的实践价值的理解和理论的现实运用。另一方面,“满堂灌”教学模式。鉴于课时量的缩减,各高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授时仍然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偏重于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和运用n2]。“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仍然处于“要我学”状态,未转变为“我要学”状态。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为变革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有效地改变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具体的教学价值表现在:
(1)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体验感受。将实验经济学引人到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而在于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现象,把理论抽象的经济学进行简便的实践还原,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体验和感受。
(2)丰富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中开展经济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计算机或实物模拟的经济活动中,教师的讲述及实验参与人员之间的对话产生的听觉刺激、实验过程中观察的经济现象产生的视觉和编码刺激等都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听觉和视觉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较之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好的互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3)加强学生的科学训练。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不同的假设前提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展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于辅助经济学的传统教学"3]。因此,经济学实验并不是用于验证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而是一种经济理论的展示。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科学训练,在学习经济学理论时严格遵循假设、推理到实验的科学过程。
3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实验的教学应用
3.1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设经济学实验主要采用两种教学体系模式:①将实验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仍然以经济学的课堂讲授为主,但会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专门安排若干次的经济学实验,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体会和理解;②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整理设计成若干个实验,以经济学实验室中的实验为主,学生通过参与经济学实验体会和学习经济学[14]。这两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不同,第一种模式是国内现在开设经济学实验的高校广为采用的,一般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安排4或5次的经济学实验,开展方便、有效;第二种模式以实验为主,但并不能取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因此往往作为选修课课程来开展,这种对经济学的实验要求较高。
3.2软件平台
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学的实验主要以手工实验为主,通过笔、纸、黑板和时钟等设备来进行。经济学实验往往受到课堂时间、经费和学生人数的制约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200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的曰新月异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为经济学实验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实验依赖于计算机来开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记录。这种实验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实验效率,实验的参与人通过鼠标即可操作整个实验的流程。
计算机在经济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决定了经济学实验软件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有的经济学实验软件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然后结合国内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略微的修改。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在1972年成立了实验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实验室(LEEPS),普洛特教授主持发明的真实市场软件(MUDA)使双向拍卖的市场实验开展从理论变成了现实。1985年,“实验经济学之父”史密斯教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ESL),成功开发了Econpor的电子数据库软件,其中包括了NFC,MarketLink,0SA等软件,主要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美国普渡大学为纪念史密斯教授成立了弗农史密斯实验经济学实验室(VSEEL),设有数据采集和观察实验室[15]。
国内的经济科学实验室起步较晚,最早的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陈禹教授在1994年发起成立的。1997年之后,国内许多著名大学在“211”工程项目的专项资金资助下开始进行经济学实验室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均已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进行模仿性质的实验教学研究,通过对国外经济学实验软件产品的研究,模仿和开发了相关的经济学软件,创建了良好的网络软件平台。
3.3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学实验应用——以垄断市场结构为例
3.3.1实验目的
垄断是微观经济市场结构中的一种,表示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的形成可能来自于厂商对生产资源的独占、厂商独自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政府的特许、自然垄断等因素。通过经济学实验了解垄断的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3.3.2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参与者包括:厂商、消费者。厂商将得到一份说明成本的信息表,消费者将得到一张根据需求信息表制作的卡片,卡片上的数字代表意愿价格。厂商和消费者还分别得到一张收益记录表,所有的信息均保密。
本实验的交易规则。把厂商公开报价的形式称为叫价,厂商可以用举手方式或者用语言告诉现场的所有人员。当消费者购买数量超过厂商所能够提供的数量时,厂商可以要求用抽签方式,或者直接决定卖给谁。每次叫价时间间隔为2min,超过2min仍然没有成交,则为无效叫价。厂商有两次报价机会,是否选择两次报价和如何报价由厂商决定。全部交易共有两个阶段8轮,16min左右。请每轮参加者记录好自己的收益。第四轮、第八轮结束时,计算收益,并通告每位参加者收益情况。在第四轮和第八轮留下专门的时间给参加者一个计算收益的时间,大约为3min,3min以后重新恢复交易。每位参加者单独计算收益并将各期收益累加得到总收益。收益的计算公式分别是:
厂商总收益(或企业利润)=$(交易价格一生产成本)X交易数量
消费者收益(或消费者剩余)=$(意愿价格—交易价格)X交易数量3.3.3实验过程
首先,进行实验分组,假设班上有30名学生,可以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其中4人编号分别为A、B、C、D,均为消费者,1人为厂商。每次交易之前,每个消费者得到一张扑克牌,扑克牌上的数字代表消费一单位商品得到的边际效用(意愿价格,即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每次交易完成,将扑克牌收回重新随机抽取。厂商之间的信息保密,其拿到的信息表上面的数字表示生产每单位产品的成本。
其次,开始交易流程,共进行两轮8局实验(每局4轮)。具体包括叫价、交易合同、生产3个环节。在叫价环节中,厂商在每一轮交易中先报价。厂商有两次报价机会,每次叫价的时间间隔大约为2min,包括买卖双方等待消费者的思考和准备;在2min以内,时间由厂商决定。假设当出售四个单位产品时,成本分别为3、4、5、6元,那么厂商的报价可以大于6元,但不能小于6元。对消费者而言,接受的价格不能低于所拿到扑克牌上的数字。双方能够共同接受的价格即是成交价格。价格仅由卖方报出,买方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相互商量共同购买决策行为,只能各自决定买或不买。在交易合同环节,如果消费者愿意购买,随即与厂商签订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双方不得反悔或违约。然后,厂商可以进行第二次报价,消费者可以决定买与不买并签订合同。如果出现厂商报价后出售数量不足时,厂商有权决定与哪一位消费者交易,没有达成的交易不能签订合同,双方都不能计算收益。在生产环节,厂商签订合同后立即生产,不存在违约可能,也不发生运输成本及交易成本;厂商是根据订单生产的,不存在存货机器成本。
3.3.4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程中,学生们将课本中垄断市场结构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验中,消费者只能决定买与不买,不能讨价还价,更不能相互商议而做出共同购买决策,这充分体现了垄断的市场特点,真实反映出了垄断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充分体会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并对现实生活中的垄断理论和问题进行延伸讨论。
4结语
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的可实验性得到认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感受。本文以垄断市场结构为例,通过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与讨论的阐述,探究了实验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过程。教师事前通过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的实验过程中,通过规范设计,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实验规则,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和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翻转课堂;实践
[基金项目]2018年度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8c095)
[作者简介]姜志美(1972—),女,山东烟台人,硕士,江汉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投资研究;刘兰(1975—),女,湖北石首人,博士,江汉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8-0166-02[收稿日期]2020-07-11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缘起与发展
翻转课堂的理念与实践缘起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埃里克·马祖尔教授提出同侪教学的概念,同侪教学即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形式,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讨论及师生的互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翻转课堂思想的雏形。2011年翻转课堂为众多教师所熟知并成为研究热点,进入繁荣及推广阶段,这很大程度归功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非营利教育组织可汗学院,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一对一教学指导,我国也是于这一年开始正式认识翻转课堂。
目前,虽然关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基本相通,但是不同的学者在翻转课堂的实际应用中对翻转课堂的内涵及外延的认识还是各有侧重。首次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翻转课堂的亚伦·萨姆斯认为,翻转课堂实质就是借助信息手段将课上内容转移到课堂之外由学生自己完成,而课上时间则用来进行原先缺乏时间完成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他强调了信息手段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国内学者施书蓉也认为翻转课堂的重点在于课前教师应将录好的视频和制作完成的可见传至共享网络,学生通过接入网络,获取相关的视频、课件以及题目。从知识吸收过程出发,有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实际是学生知识吸收过程的一个翻转,与原先学生在课上接收知识灌输相比,学生在课前及课后,由灌输知识变为主动选择知识,而课内通过更充分的交流来吸收理解知识。
二、微观经济学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一)从课程特征看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该课程为其后续的专业学习提供重要的保障。与其他一些应用性学科相比,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它运用比较抽象分析法,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创造一种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或环境。这对于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能力有限的在校大学生而言,要深刻地理解这些抽象理论无疑是比较困难的,难免感到枯燥、难懂。所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翻转课堂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学生在课前可以反复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等,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而课堂是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
(二)从学生方面看
笔者所在院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在大学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半年的时间,由于适应了基础教育阶段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急需提升,这些能力也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基本标准,传统课堂很难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而翻转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倒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课堂的拓展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学生通过课堂的活动也能够发展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翻转课堂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实践
微观经济学翻转课堂的主要分为前期的准备阶段与后期的实施阶段,准备阶段是对微观经济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如课程知识点的分解、微视频的制作、网络平台的选取等。实施阶段将具体介绍翻转课堂的应用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其有机结合构成了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一)前期准备阶段
国外翻转课堂的推广得益于网络视频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实践的一个必备要素。前期准备主要是通过知识点的分解来制作视频。虽然目前关于微观经济学课程有不少国内外开放资源,如哈佛公开课、可汗学院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优课联盟等。但我们认为自制视频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水平,并且容易被学生接受。翻转课堂的视频内容是将知识点以简短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富媒体化的形式呈现,即我们常说的微课,这符合学生碎片化的学习行为方式,也方便和有助于教师在今后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修改。根据微观经济学课时和知识量拆分47个知识点,共计485分钟的视频。
(二)实施阶段(以价格理论为例)
1.课前准备活动。在课前准备活动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观看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关于“猪肉价格为何暴涨暴跌”的专题报道,通过这个专题节目的观看,学生能够认识到市场价格背后的决定力量,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准备好认知知识,设计了5道题目,要求学生思考。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够发展出与价格相关问题的辨别性知识,虽然他们尝试的回答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是他们会带着在这个探索中形成的问题进入到视频的学习之中,并提高视频学习的效果。
2.课前教學视频学习。本部分的课前教学视频由9个视频组成,分别为:需求定理、需求的影响因素、什么是供给、市场均衡的形成与变动、价格管制、价格弹性、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弹性概念的扩大。我们主要依据学科的逻辑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视频,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課前准备活动和教学视频主要是学生以个体的形式在线学习,相关的活动、教学视频和材料以周的形式按时间顺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供学生自行学习,在平台上我们可以统计每名学生花了多长时间观看视频,每个视频被观看了多长时间。学生是否按时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都会进入最终的课程分数。
3.课堂知识点回顾。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之后按翻转课堂的模式就应进入到线下课堂进一步学习。如在需求理论分析部分,首先带着学生回顾一下需求的定义、影响因素、需求定理、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这些内容不会像视频那样深入进行讲解和分析,而只是简要概括地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回想起视频的内容,因为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是学生需要在课前通过学习视频掌握的。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认真学习视频内容,只是通过教师简要的视频回顾,他们是无法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师不需要在这个环节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讲解知识,否则就丧失了翻转课堂的意义。
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3
本文把对国有企业行为的放在不同市场框架下进行,发现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国有企业的目标行为是以销售收入最大化为主要形式。在一般竞争性市场上,则是以费用支出最大化为主要形式。这两种行为的实质都是以追求经营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之所以在不同市场中表现为不同形式,原因在于企业销售最大化行为是搭政府扩张政绩的便车,借助政府的市场控制力量,把产量扩张至超过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均衡点。而企业费用最大化行为是搭政府维护就业稳定目标的便车,依附于这种最低政绩目标,能够在低于以利润为目标的退出均衡点下持续生存。市场均衡就是在这样的行为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供给过剩往往不可避免。基本的政策含义在于,在竞争市场上,解决产权是首要的,而在垄断竞争市场上,解决行政性的市场垄断最为关键。反垄断应当成为中国转轨时期迫切和长期的任务。
企业行为是构成市场均衡的基础,而市场均衡又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因此,对于企业行为和相应的市场均衡的研究,则是理解中国转轨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经济现象的基础。本文把对国有企业行为的研究,放在不同的市场下进行。考察由企业内在产权机制决定的行为是如何在不同的外在市场环境的约束和下,做出不同形式的行为选择的。这样的研究能够从多维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往往能成为更接近现实的合理抽象,因而不仅能够把握不同的行为特征,而且还能够通过不同市场对行为的约束来把握市场均衡特征。
在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涉及的四种市场中,我们主要涉及的是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因为这两种市场构成了中国经济转轨过程的主体部分。如果我们不是把抽象的产权理论置于这种来自于现实的市场框架之中,那么人们仍然无法消除理论与现实的某种背离,往往无法充分理解产权理论及其在现实中的演绎。在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和企业行为均衡理论中引进产权理论,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理解中国转轨经济的微观基础理论的重要途径。
以下分析将从不同类型的市场出发,考察在不同市场约束条件下,国有企业是怎样追求和实现它们的最大化目标,以及在这样的行为基础上,不同的市场均衡是怎样实现的。
一、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国有企业行为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在市场定价机制上基本摆脱了对政府的依附,具有自主定价权,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行确定价格。由于该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企业不可能在全部范围内操纵价格,而只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调节价格。所以,企业大体上是处在价格制定者(price maker )和价格持有者(price taker )之间的状态。
企业最重要的行为是经营行为,其它的行为基本上都是服从于这个主要目标的。当前在中国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其产权体制决定了所有者的目标实际上是无人承担和负责的。即使是企业的主管部门,也不可能担当所有者的角色,因此,这类企业的基本行为主要是由企业实际的经营者和主管部门的管理者的目标决定,而不是由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的目标所决定的。
与企业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通常是与企业规模相联系。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资源就越多,他们能够得到的收入也就相应越高,其能够享受的各种等级的待遇也就越高。因此,管理者的效用最大化是其追求企业扩张行为的基本动机。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和企业自主权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不仅能够运用其支配的资源,满足直接的效用,而且,还能够运用其可支配资源进行交换,以满足更大范围的效用。总之,企业管理者为获得更多可控制资源或可支配收益的内在动机,就表现为不断的扩张行为。
同时,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代表,其目标往往是与企业扩张目标一致的。政府的目标实际上就是政府官员追求的目标,而在中国的官僚等级结构中,政府官员所追求的主要是政绩之类与权力地位晋升相联系的目标。而考核政府官员的最重要的政绩指标之一就是产值和财政收入。为了使这种产值或收入增长率最大化,追求企业扩张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当这种政府目标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一致的情形下,企业的扩张就会成为必然趋势。
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来说,管理者的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均衡点在于,当经营者和管理者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努力小于其所得到的效用或利益时,他们则采取规模扩张行为;若大于,则不再进行投资和扩张的努力。只要他们能够从产量规模扩张中得到足够的利益或效用,那么扩张行为就很难得到抑制。
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4
宏观经济学论文3000字(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中国化改造评析论文
[摘要]如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宏观经济学不仅对世界的经济理论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中国化改造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对于西方宏观经济学来说,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分别为就业问题、经济增长问题以及通货问题。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将其引入到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选择性借鉴的曲折过程。基于此,文章主要评价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中国化改造,以供参考。
[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国化改造;发展;理论建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112
1前言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而言,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领域,通常被分为两个分支學科,分别为研究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以及研究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的宏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中,其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将国民的收入作为核心决定理论。因为宏观经济学的视角为整体化的经济运行,所以,其具体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就业问题、长期经济稳定与增长相关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以及汇率问题和国际收支问题等。同时,因为宏观经济学主要考察与国民的生产总值、总投资和收入、国民收入以及物价水平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变动法则相关的内容,故也将其称作为总量分析,其主要解决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运行规则、理论构成以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确保其可以在中国化改造中得到正确的借鉴,期望能够为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对于经济学来说,其产生的目的就是为更好地解决与研究人们自身的无限性需求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学说。在经济学中,其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人类无上限的需求和资源的稀缺。对于人们的无上限需求而言,及时不断地更替和变化,需求和欲望也分轻重缓急,稀缺资源也具有被选择的特点。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不是资源稀缺的原因,而是针对因资源稀缺所引发的对资源选择、利用与合理配置的相关问题[1],换句话说,就是正确选择、配置与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所谓经济学,其主要是从资源稀缺性的视角进行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将经济学分为资源利用与资源配置两个独立的学科,分别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微观经济学指的则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3西方宏观经济学下的中国化改造
如今,西方宏观经济学已经被充分的引入到中国的经济市场中,在此过程中,其也经历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有选择借鉴的曲折历程。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不难看出:首先,因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均以政治经济学作为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而西方宏观经济学作为“后来者”,其若想得到整个经济学界的接受,则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在中国,长时间以来实行的都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西方的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已经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发展,但是这种经济体制的成熟运行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最后,西方经济学自身具有双重性质,也就是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进行宣扬,又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客观性总结。总体来说,其本质就是对私有制的维护。另外,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比较大的相同点,根据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进行客观总结,也反映出了经济社会中所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值得我国借鉴与吸收的地方。因此,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态度应该是在吸纳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分寸,不能照搬照抄,应消化与学习其有用的部分,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当、合理的将西方宏观经济学引入到中国化改造中。
对于政府行为,其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这就需要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性质进行分析,无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都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总结,两者的目的都是通过采用有效、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方法和措施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能够保持平衡,从而优化经济结构,使国民经济可以得到平衡、持续、健康、快速以及稳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学或者是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其手段和措施也越来越趋向于一致化。那么有效的借鉴与引入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就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其进行建设与完善是首要任务。所以,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来说,其需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相关经济制度进行有机融合,确保国家干预力度的一种现代化市场经济。一方面,政府应该在一些特殊领域内避免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过多干扰;另一方面,政府应正确的调控市场的自由度,避免市场经济发展失控。为了实现这一局面,必须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融合,体现其优越性,只有确保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落实,才可以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我国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由国家对企业进行直接调控和直接的资源配置转向为调控市场,从而直接调控对市场产生影响的主体,实现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方面,从原先的供给调节,转变成为需求调节;三是在调节需求的方法和措施方面,从直接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控转变成为利用经济杠杆对市场需求的规模进行调节;四是从原本借助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转变成为国家计划、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三者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新机制。
4结论
总而言之,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今天,中国与整个世界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中,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经济理论互补与交融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将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精华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从而探索更加完善、健全的具有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参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实现合作共赢,从而更好地抵御经济危机,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经验,树立我国经济强国的形象。
宏观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理论及其最新发展论文
摘要:宏观经济学关注经济的整体结构、行为和表现。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分析商品和服务的总生产(GDP)、失业、通货膨胀以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一般经济动向的基本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通过宏观经济分析GDP短期波动(经济周期)的原因和影响,并长期预测GDP趋势(经济增长)。宏观经济事件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福利,因此宏观经济问题非常重要。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取得成功的经济体,必须有低失业率、低通胀、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等特性。现代宏观经济投资理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新古典投资理论、q理论、不可逆向投资理论。本文将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中三个投资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优缺点进行阐述和比较,并对其最新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投资理论;理论发展
一、引言
新古典投资理论、q理论、不可逆投资理论是现在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的新古典投资理论以产出和资本的使用成本为主要变量,揭示了理想资本水平在稳定状态下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Tobin提出的q理论是第二阶段的形成标志,q理论将对未来的预期作为投资依据,并且这一理论将对未来预期收益的评价与金融股市的估价联系了起来,所以相较于前一阶段的新古典理论,它更具有一般性。第三阶段的形成标志是不可逆投资理论。经济学中的投资主要指的是投资工厂的规划设置与设备安装成本,这些投资含有沉淀性成本,即未来改变计划或决定时无法收回的投资,这就是投资不可逆性。这三大理论的具体内容将在下文进行详述。
二、新古典投资理论
新古典学派包括剑桥学派(马歇尔学派)、洛桑学派(巴拉学派、帕雷托学派)和奥地利学派(mengel学派)。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基础,它用于解释各种经济问题,如购买者的购买行为在面对不同价格时,市场参与者的反应价格和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优化配置。新古典主义学派深化了古典主义学派的投资理论。其贡献是新古典主义学派把边际原理和数学方法引入投资分析,运用数学函数、机械平衡和原理,把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和机会成本的概念量化。
是否投资、何时投资、投资多少是投资理论最基本的问题,此外,当市场情况恶化时,还要考虑何时停产。所以,产业均衡、总体均衡、均衡的动态性质、总体波动是经济学对个体优化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马歇尔的长期与短期均衡分析回答了传统投资理论中是否投资和何时投资的问题。要回答是否投资和何时投资问题,就要对价格和长期平均成本进行比较,当价格高于长期平均成本时,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就会开始投资;要回答何时停产退产问题,就要将价格和平均可变成本进行比较,当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企业就会暂停生产甚至退出这一产业。但是,现实与理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企业常常用折现值来估计一个项目的现期价值,企业为这项投资所投入的成本远远小于对这一项投资所预期的长期收益;还有的企业在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下仍继续营运。这些现实的问题使传统的投资理论陷入困境,下文的不可逆投资理论将解决这些难题。
三、q理论
新古典理论解释的是稳定状态下的一个特殊情况,为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研究投资问题,经济学家创立了q理论。q理论可以描述投资决策的可塑性过程。q理论引入了投资的调整成本函数,在理论模型上实现了逐步调整固定资本水平的思想,弥补了申报前理论中关于投资调整过程的简单假设所造成的理论缺陷。
根据数学模型的q理论的一般推导:假设企业的生产函数或收入函数为资本kt和劳动Lt,表示为yt=F(kt,Lt),F是连续可微分的凹函数。假设Pt为投资商品的实际价格,wt为实际工资水平,C(It,kt)是固定资产的调整成本,那么C(It,kt)是二次公式中对It可微的严格上升的凸函数,也就是说,投资额的上升会导致边际调整成本的上升。所以可以在短期内进行大额投资,随着投资量的增加,投资的调节成本也会剧增,所以分阶段调节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企业投资的最好办法是投资物品的价格加上投资的边际调整成本,等于资本的最低价格。
q理论的核心方程表明,固定资产净投资,即不含折旧,是资本的基本价格qt的严格递增函数。投资量与qt正相关,而且股票和债券市场将提供评估企业资本价值和未来潜在收益的直接依据,否则很难想出其他客观评价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价值的方法,尤其是潜在的未来收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Tobin定义的qt被称为“平均q”,因为他定义了qt=Vt/(Ptkt),即在t时刻,企业的价值Vt除以固定资产的价值,这是研究实证中常用的q。其中的q值显然可以从实际数据(如金融市场数据等)观察和测试中得到。但是,q理论的q是“边际q”,也就是一个边际投资单位在当前时间内能够产生的所有未来边际收益的现值,这个变量连金融市场也难以观察和推算出来。因此,在q理论和其他相关实证研究的测试中,经济学家常常使用平均q(或根据需要)替换边际q。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是探究平均q和边际q相等的条件。已有研究给出了更一般性的条件:F(kt,Lt)和C(It,kt)都是齐次线性函数,Pt、wt和D(t,s)都是外生变量,企业值Vt和kt呈线性正相关。因此,dVt/dkt=Vt/kt,或一个单位的边际的价值qt=dVt/(Ptdkt)=Vt/(Ptkt),即邊际q等于平均q。
在经验统计调查中,使用平均q来替换或近似边际q是非常普遍的,但测试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事实上,平均q说明投资的能力非常有限。关于这个状况的理由有很多争论。更普遍的讨论是强调平均q和边际q的区别。也就是说,上文设想的条件实际上有可能得不到满足。因此,平均q不能代替边际q。更有力的论点是财政会受到健康的财政制约。例如,用内部资金投资要比筹集外部资金容易得多,成本也要低得多。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上各企业的融资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平均q与警戒线q没有什么不同,即使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评价的平均q高,也可能得不到相应的投资。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q理论和新古典投资理论的关系。第一,新古典主义中不能调整成本。也就是说,C(I,k)=0。第二,如果生产函数为y=F(k,L)=kαL1-α),0<α<1,那对k的偏导数为F’k(k,L)=αkα-1L1-α=αy/k。因此,新古典主义投资理论是在稳定状态下确定理想资本水平的方程式,这也是q理论的一个特例。
四、不可逆投資理论
生产和投资的产业特性决定了投资的不可逆性。形成特定生产的投资,难以转化为其他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如果不得不进行改变,原有的投资就会失去意义。不可逆投资理论强调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把不可逆和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比传统的投资理论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投资理论。
在传统的投资理论中,马歇尔的理论回答了两个问题:是否投资、什么时候投资。但是,由于现实和理论的差别,马歇尔的理论没有很好地解决投资问题。马歇尔认为,如果一个产品的价格高于其长期平均成本,或者投资预期总收益的贴现价值大于投资成本,则应立即进行投资。但实际上,企业不会马上进行投资,而是保持观望和等待。我们假定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一次性成本为k的投资来构建一个生产系统,假设一旦构建,该系统将永远维持下去。Rt表示单位当期投资收益,假定Rt为一个时间单位内从该项投资中得到的收益,计算未来预期收益时用1/(1+ρ)来表示折现率,那么在t时间内未来预期总收益的折现值为Rt/ρ。根据马歇尔的理论,一旦Rt/ρ>k,或者净利润Rt-ρk>0,就要立即开始投资,我们称ρk为马歇尔投资的触发值。因此,当Rt略高于ρk时,等待率高于0,仍然具有价值,它将大于预期纯利润的直接投资化为时间t,因此,马歇尔的投资原则Rt-k>0不是投资者的最好选择。
为了找出投资的最优原则,我们采用随机优化的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以一次性投资为模型建立一个投资系统,假设投资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需要沉淀性成本、未来收益不确定并且具有风险性、投资必须立即进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用成本k进行一次性投资,何时投资最优。用V0(R)来表示还没有投资的价值,用V1(R)来表示投资后这项投资的价值。从本期价值V0(R)出发,如果决策者继续等待,给定现期收益为R,下一期价值函数的预期折现值为E[V0(R′)|R]/(1+ρ);如果决策者立即投入k,并得到价值V1(R)-k=R/ρ-k,决策者只需要将这两个值进行比较即可。我们在前文已猜测,最优解应是一个高于马歇尔投资触发值的另一个触发值,即T>ρk。现期收益R>T时,决策者将开始进行投资。在R=T时,投资与等待的价值是相等的,通过条件限制和函数计算可确定T值。假定R服从一种最简单、无趋势的几何布朗运动,可以求出V0(R)。当RT,决策者将进行投资。
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5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 人力资本 收益最大化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结构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化,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已经向服务型转化,第三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增长,这些产业多是人才密集知识型的以人力资本为主要经营资本的行业,在这些行业中,不仅企业内部十分重视有关人力资本的信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和客户也都很在意其人力资本的状况,这就对人力资本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与核算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本投资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的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发展知识经济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新课题。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有关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或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及其投资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就不会有高质量的知识生产,更谈不上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中的主导要素是知识,它的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和以科技为核心构造新的生产力体系。计算机的普及、因特网的出现、通信与计算机的“数字趋同”对知识经济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规模从批量生产向个性化转变,生产和贸易的知识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效益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而不再是有形的资产。有人预言在当前国际充满急剧变化和相对不确定的环境中,建立快速增长的知识型经济体系将是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199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与社会学教授贝克尔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OECD成员国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分析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生产要素增长最快的是人力资本。
企业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中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行为动机主要产生于企业对利润的内在追求以及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在此前提下,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视为一种与物质资本投资相对应的投资,其投资动机符合一定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但是这往往容易导致有些企业决策者更多注重短期效果,这对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的形成及积累十分不利。
三、企业投资中人力投资与物力投资的经济分析
作为企业生产能力提高的两个因素,企业投资中的人力投资与物力投资之间有效地配置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使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从微观的经济理论来看,最优的人力资本配置是当物力投资一定时,人力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出达到最大时的配置。企业收益与企业人力投资和物力投资之间的关系如下:
I1,I2表示的是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等成本线,等成本线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了投入要素的一种组合。因为企业产量和产值收益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用企业等产量线R1R2来表示企业收益曲线,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了能够用于生产相同水平的投入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点A和B是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表明了不同活动水平上的最有投入要素组合。
当人力资本投入所占总投入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总效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来看,即人力资本投入占总投入比例从0变化到1的过程中,总效益经历了一个先是逐渐变大,在达到一个最大值时再逐渐减少的过程。由此可以得出相应的变化图。
四、知识型企业收益与企业人力投资最优配置的相关性模型建立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所示:企业总投资:I=Y+X;企业人力投资:Y;企业物力投资:X;企业主营业务收益:R;企业单位投资收益:i=R/I;企业人力投资所占比例:t=Y/I;我们模型需要求得的关系为i=f(t)。由柯布道格拉斯投入产出函数R=AXaYb。上式中,A为企业技术水平,a和b分别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参数和物力资本投资收益参数。
问题转变为:在R=AXaYb,a+b=1和条件I=X+Y下,求应变量i=R/I与自变量t=Y/(X+Y)之间的函数关系。
则有X=(X+Y)*(1-t) Y=(X+Y)*t
由R=AXaYb可得:R/I=R/(X+Y)=AXaYb/(X+Y)
综合上式可得i=R/I=Ata(1-t)bIa+b-1
等式两边取对数,可得Ini=InA+aInt+bIn(1-t)+(a+b-1)InI。以上函数中A和a、b的值与本行业的发展特点有关,具体到不同的行业,A和a、b的值也有所不同。
从上式可以看出,i=R/I=Ata(1-t)bIa+b-1符合预期的图像,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函数可以反映出知识型企业收益与企业人力投资最优配置之间的关系。在di/dt=0时t的值可以认为是企业人力投资最优配置这个时候有:t=a/(a+b)。
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6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054-02
1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若干观点
1.1 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通常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经济学中所讲的利润,指的是企业总收益减去总成本,但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对应着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支出,后者是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再减去机会成本。经济学中所讲的利润最大化,一般指的是经济利润最大化。在会计学中由于成本被严格定义为成本和费用,所以利润指的是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后的余额。在财务管理中,利润最大化就是“假定在企业的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的方向发展”。
1.2 每股盈余最大化
每股盈余是股份制企业的净利润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率。持资金利润率或每股盈余最大化目标观点者认为,应当把企业的利润和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联系起来考察,用资金利润率或每股盈余最大化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目标,可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但是这种观点仍然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也不能避免企业经营管理的短期行为化问题。
1.3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它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对股份制企业来说,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
1.4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不仅考虑债权人、股东等相关方的利益,也考虑企业员工、顾客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因素,力求使各方利益达到最大化。
2 企业最优财务管理目标的若干方面
对于财务管理的目标而言,鲜为人知的是将企业的稳定发展放在第一位,满足了稳定发展的目标后再去强调企业价值增长中的各方利益。价值管理时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则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灵魂则是各方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通俗地讲就是“企业本身值多少钱”。企业价值通常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表现出来:一种途径是用买卖的方式,通过市场的评价来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二是通过其未来预期实现的现金流量的现在价值来表达。
2.1 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财务管理的主要原则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假定下,它可以表达为股票价格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该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促使企业在生命周期内追求价值的持续增长,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看作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其多边指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等,每一边都拥有各自的利益,共同参与构成企业利益制衡的机制,企业的财务目标应与企业各集团相关,是各集团相互作用及妥协的结果。价值最大化符合财务管理利益兼顾的原则。
2.2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优点
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的优点有,首先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现金收益的时间因素,并用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科学的计量,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从而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股利政策等等。其次,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克服企业片面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过去和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而且预期未来现金性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大。再次,价值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之间的联系,能有效地克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只片面追求利润的错误倾向。
2.3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缺陷
尽管由于企业价值这一指标考虑到了取得现金收益的时间,风险,从而当时间和风险不同时,能够直接做出判断,但这一指标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首先,同样是一绝对指标,没有考虑企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比如同样是在一年前,甲乙两家企业分别投入100万元和300万元,现在甲单位的价值是150万元,乙单位的价值是400万元,如果是投资者,无法直接判断该选择投资哪个单位,当然,这也可以和利润一样,通过对其变形来进行比较。
其次,这一数值难以具体的估量,可操作性不强,利润的计算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如“倒逼成本法”,便是先确定企业的收入和目标利润,再倒推出目标成本并以此作为考核和控制的依据。相比之下,企业价值难以具体估量,而且可操作性不强。
再次,企业价值这一指标适用范围有限。无论对于何种类型的企业,利润都可直观地用“收入减去成本费用”计算出来,作为企业的经营成果,直接体现在损益表中。相比之下,企业价值的估量却要复杂得多,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则可以通过股票价格来对企业市值进行衡量。但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这一方法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对于单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非上市公司企业来说,更是行不通。
最后,企业价值受到多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以其为目标很容易误导企业财务决策,尽管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可以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揭示企业的价值,但是股价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而这些因素很多是企业本身不可控制的,如宏观经济波动所带来的系统风险,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等等,因此,如果以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一方面可能使企业只注重股价而偏离实业本身,误导企业财务政策,另一方面还会诱使企业有利于股价上升的虚假信息。
3 优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途径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可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常规的途径,另一种则是非常规途径。
常规的途径就是首先实现资金成本最小化。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寻求最低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降低负债成本和股权成本实现资金成本最小化。其次,实现现金流量最大化,比如提高收益水平,增加企业收入。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性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扩大销售量,增加营业利润率,这也是企业的基本职能。合理投资,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增大现金流量,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减少企业发生偿债危机或支付困难所产生的风险,从而使企业资金能高效地运转,产生最大效益,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再次实现利润分配政策最优化。最后设法保证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偿债能力、提升获利增值能力、强化企业资产管理能力。
非常规的途径首先考虑的是实现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在企业价值增长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是企业在短时间内突破资产约束的极限,扩大经营范围、调整核心业务、实现超迅速增长的捷径。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现有资产规模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增加,缩短了企业资产建设、扩建和改造的周期;二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改善企业的灵活性和环境的适应性,企业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突破自有资产和技能专用性的约束,迅速掌握缺乏的核心技能和专有知识。
其次,设计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企业治理机制是研究企业制度安排的问题;狭义地说,企业治理机制是对企业经营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套制度管理方法,它是为了解决公司存在的委托关系而制定的;广义地说,它还应当包括企业的组织方式、控制机制、财务机制、法律机制、企业文化等,不仅讨论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讨论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追求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的前提,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不是单纯地考虑某一些个体的利益,这样就有益于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他们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努力,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企业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然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常规的途径和非常规的途径去改善这些缺点,以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理想的企业才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这样的企业,我们的目标是要尽力完善企业的经理选聘机制与上岗竞争激励、收益分配激励制度,使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透明公平,资金供给充分,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效率最终体现在企业价值最大化之上,也就是说,通过完善企业的治理机制,来达到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间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断加深,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最被认可的,它更能体现企业主体的特征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仅是体现股东的利益而是体现整体的利益,追求的是各方利益的协调,达到企业相关者总体的利益最大化,当然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克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缺陷,从细节完善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使企业真正得到发展,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的基本要求,满足各方利益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鼎萍.对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理解与批判[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9(2).
[2]张金鳞.企业人员雇佣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及其应用.云南民族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叶,谭桂芳.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