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财务解决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财务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财务解决方案

智能财务解决方案范文1

5月8日,致远软件与壹人壹本召开“灵动管理,慧协同――致远软件与壹人壹本战略合作暨第四代移动办公解决方案”会,以E人E本 T4为载体,共同打造基于数字化书写的“云+端”移动办公解决方案,揭晓了他们为这类人群提供的移动办公解决方案,同时,致远软件了其第四代移动办公解决方案。

协同办公 “端”不可少

据致远软件的调查,他们的很多客户特别是中高端客户,需要平板电脑来处理商务,而不是Pad。“我自己的Pad手写功能就有一些缺陷,我不喜欢用手写的功能。” 致远软件副总裁刘古权介绍自己的体验。而壹人壹本独有的原笔迹数字书写技术给用户很好的手写体验。 另外,与常见的Pad不同,壹人壹本的产品更关注办公应用而不是游戏。

因此,致远软件与壹人壹本合作,解决客户在协同办公时书写不便的问题。另外,从技术上而言,E人E本的平板电脑基于安卓系统,这和致远软件的技术方向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从致远软件的战略层面而言,致远软件正在向软件服务公司转型,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致远软件正在发展云+端的解决方案,发展“端”是致远软件的一个战略,但在短期内不会自己研发硬件终端产品,因此,他们需要选择一家做硬件终端的合作伙伴。

会上,致远软件副总裁胡守云介绍 了致远软件的第四代移动办公解决方案。它应用致远软件最先进的协同新产品――致远A8-m V3.5、致远信息交换平台DEE以及致远M1 V2.0,为企业打造了易用、好用、适用的办公平台,并能根据企业需求快速搭建业务应用平台,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无处不在的办公

移动办公经历了以传真机和固定电话为基础的第一代、以Mis+Lotus Notes为基础的第二代、以即时聊天工具为基础的第三代,而今,正向第四代迈进,第四代移动办公的特点是以SNS和智能终端的应用为基础。

据介绍,第四代移动办公解决方案中实现了云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云的高弹性、可伸缩性等特点为企业打造安全可靠的云平台,在满足企业应用的同时节省70%以上的成本。而“端”可以是各种智能设备,如iPhone、iPad、E人E本及其他Android系统的智能设备等。致远软件的愿景是,未来凡是有智能移动终端的地方就可以应用致远移动协同,凡是有致远移动协同的地方就可以实现随时、随需办公。

致远第四代移动办公解决方案将协同办公、HR、财务、采购等企业内部应用带入移动终端,处理业务随时随地、快捷方便,系统提供的各种可视化业务搭建环境将为管理者提供最便捷最高效的管理工具,使其及时洞察企业经营现状从而作出准确的决策。语音协同、照片协同、手写签名等功能的升级将给使用者带来高效办公体验。

智能财务解决方案范文2

这一规定不仅快速催生了用友、金蝶、新中大等当时一批著名的财务软件公司,而且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企业的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会计核算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著名会计学者莱昂德・r・ 艾米所说的“为决策提供信息方面是会计师最薄弱的环节,但从战略上说,这是最重要的任务”的著名论断成为可能的现实。

会计核算环节的快速信息化,使得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一度盛行“会计信息系统论”,其中以国内会计界泰斗葛家澍教授的定义最具代表性:“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如今,从看似不起眼的会计电算化起步而真正开始改变本土企业运营流程和效率的新一波信息化浪潮已历时近20年。而期间由全球管理新浪潮和本土企业信息化所引发的一系列本土企业财务技术工具以及解决方案的推出,极大地改变了本土企业的运营模式。同时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使得财务技术工具在本土企业运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比如,资本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直接导致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与内控水平要求的大幅度提高;以人民币汇率浮动为突破点的金融市场改革的破冰,使得本土企业对动态财务掌控能力的要求也一下子摆到眼前;而更广泛的外部变革来自市场竞争烈度的空前提高,迫使更多的本土企业从仅仅关注自身运营转向基于供应链的实时管理。同时,有了30多年本土企业信息化的探索加上19年的本土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积淀,由内部变革持续积累所催生的本土企业财务技术工具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

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本土cFo对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现状评价和潜在需求,对于国内各类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提供方而言,不仅从技术层面来促进cFo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而且对本土企业在大变革背景下的扩张具有深远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和了解本土企业在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下一步发展的方向,《首席财务官》杂志于2007年10月起面向本土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进行了“2007年度本土企业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现状与需求”的大型抽样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1200余份,基本代表了本土企业对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主流判断。

信息化第一起点的先发后至

虽然财务领域信息化的起点(即1989年启动的会计电算化运动)较《首席财务官》杂志所定义的新财务运动(即以1992年“两则两制”的推出为起点的本土企业财会制度创新)的起点早了三年,但两者随后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融合,从而使得两者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并行状态。

在本次调查中,六成以上的受访cFo表示已采用erp,超过三成的受访cFo表示已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而应用程度更为深化的财务分析系统、商业智能系统以及管控能力更强的集团财务管理系统等应用的还不够广泛(见图1)。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与本土cFo对企业运营流程监控能力的日益提升以及其更注重财务技术工具和解决方案的可量化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主要的erp系统均能较好地和本土企业的运营流程进行全面对接,因此erp也是cFo们进行业务动态监控的最佳窗口。同时,虽然近年来作为舶来品的“预算已经过时”的说法时有耳闻,但全面预算管理仍然是本土cFo协助公司最高层进行中短期战略部署和资源配比的主要模型。而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本土公司治理结构的日益优化,使得本土企业愈加重视自身的绩效表现,以整体战略为立足点、以全员分解绩效指标为循环跟踪考评手段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也被越来越多的cFo所认可。

由于商业智能软件发挥价值的前提需要相当的业务数据积累,目前在国内的金融和电信等信息化程度较深、数据“金矿”较为丰富的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大多数cFo并没有把商业智能作为主要配置的财务技术工具(认同率仅占15.6%)。有着类似理由的财务分析系统的应用程度也相对欠佳,认同率只有26.61%。

不过,在本土企业的跨区域业务和跨国业务已经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标准配置的集团型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更具针对性的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的普及程度亟待加强,本次调查所显示的只有17.43%的应用普及率。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作为经营数据富集区的财务环节往往成为本土企业信息化的第一落点,但其管理的滞后性和财务属性的审慎性原则,使得其时常在信息化的后半程才开始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其表现形式也主要体现在和业务流程渗透较为紧密的部分(见下文)。

财务技术工具的应用效率与其在流程方面的渗透程度成正相关为了更好地辨别不同类型的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实际效用,我们特别将erp、全面预算管理系统、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商业智能软件和财务分析系统等六大类本土cFo日常工作接触到的主要财务技术工具置于火炉之上,通过本土cFo的评价来对这些财务技术工具的应用价值得出一个相对可观的判断。

如图2显示, 高达63.3%的本土cFo认为,erp系统能够明显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方面也各自得到超过三成受访cFo的认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75%的受访cFo认为erp系统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没有什么帮助。换言之,有超过九成的受访cFo对erp系统在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上持肯定和乐观的态度。

根据这样一个近乎满堂彩的积极评价,我们在本次调查中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本土企业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应用效率与其在流程方面的渗透程度成正相关。”也就是说,越是能快速渗透到业务流程中去的那些财务技术工具,就越容易获得本土cFo的认同。

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作为本土cFo近年来主要运用的财务技术工具也获得了较高的积极评价,有33.94%的受访cFo表示全面预算管理明显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由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竞争烈度也空前加大,本土企业对于预算的实操性、时效性和动态调整能力的要求都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国内外主流厂商所推出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相对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克服传统预算过程

中诸如编制过程繁琐、控制乏力、预算分析的滞后,以及预算决策的失灵等诸多问题。

以超过六成认同率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则不折不扣地成为本土公司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中的“潜力股”。在越过了以流程“e”化为主的信息化初级阶段之后,本土cFo期望能从erp、crM、scM等业务交易系统中实时获取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实际值,与战略目标值相权后,透过管理驾驶舱展现出差异,便于公司管理层实时掌握运营状况,并借助消息平台、预警平台、ABc成本管理等各种管理监控工具,指导各级业务单元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部门和个人的行动与战略目标始终一致。

根据图2所示的“ 本土cFo对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综合评价”的整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erp和全面预算为主框架的财务技术工具应用格局,企业绩效管理正财务分析系统、集团财务管理以及商业智能尚未能获得更广泛的应用状态。

事实上,全球商业软件竞争格局在过去一年来的剧烈变动也从侧面验证了上述结论。2007年3月1日, 全球领先的绩效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海波龙公司被甲骨文公司以每股52美元(总计约33 亿美元)的现金报价公开收购;同年10月7日,德国软件巨头sAp宣布以68亿美元的现金交易收购同样在企业绩效管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Business objects公司, 特别要说明的是,对于一向凭借自身力量实现业务增长、并不依赖并购手段来坚持的战略相悖的收购凸现了企业绩效管理领域的重要性;同年11月12日,IBM宣布以每股58美元的价格(总价高达50亿美元)现金收购加拿大的企业绩效管理软件龙头――cognos。

三大企业绩效管理厂商在同一年被sAp、甲骨文和IBM以超过150亿美元的总价连环并购的事件说明,在流程领域的信息化(在国内比较突出的恰恰就是erp和全面预算管理)基本完成的今天,如何能对流程中实时产生的数据采取基于战略分解的正确应对行动,以及如何从日益庞大的信息资产中获取收益,开始成为国内外cFo共同关心的核心话题。

如图3所示,在此次调查中“最受本土cFo关注的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中的核心功能”的分项调查统计显示,对绩效管理、决策支持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关注都超过了40%,对供应链协同商务和集团财务管理的关注分别以28.44%和27.52%紧随其后。这表明,本土cFo在判断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中的各种功能的时候,其关注程度与公司战略的紧密程度成正相关,这也非常吻合cFo注重实用主义的职业风格。这也提示国内外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应加强自身产品、服务与客户的战略执行之间的紧密关系。

核心流程和价值创造的融合是财务技术工具应用成败的两大关键

为了更好地推动本土公司在财务技术工具上的应用,我们同样对现有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项调查。本次调查显示(见图4),决策支持功能不强和缺乏个性化功能是最为本土cFo所诟病的两大顽疾,同样居于热点问题前列的实施顾问能力不强的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所紧密相关的。相比之下,前几年信息化热潮中作为主要问题的“难以消除信息孤岛”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据此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财务技术工具的应用越涉及核心流程,普及程度越低,实施效果的争议越大。根据波特的经典竞争战略理论,大多数公司的竞争优势普遍来自成本领先或标新立异。而通常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往往都具有自己在业务和管理上的“独特性”特征,这也就是所谓“个性化”需求的主要由来。

与诸如效果不明确的市场营销、过度超前与奢华的办公场所等充斥整个企业的冲动性购买所不同的是,本土cFo在财务技术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上大多本着实用至上主义的原则,进行相关功能的集中优化和适度泛化。国际著名会计学者莫德姆・拉曼与莫里斯・海拉第曾明确指出:“会计信息的支持确定了企业中会计控制所能达到的范围:当企业需要控制系统,并明确所进行的控制要达到的目标后,他们便要在会计信息系统上投资。”

因此,强烈的目标感是本土企业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应用的首要出发点,很少有本土cFo为一个短期不能达成明显收益的财务技术工具贸然埋单。

按照这一逻辑,在“本土cFo下一步在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上着重实现的价值”的分项调查结果(见图5),就尤为值得关注。本次调查显示,“提高财务部门对业务快速扩张的支持能力”以55.96%的认同率高居下一阶段财务技术工具应用的潮头,紧随其后的是认同率39.45%的“提高资产周转效率”,在现状调查中数据并不理想的供应链管理也在未来的趋势中占据重要地位。这说明,随着价格竞争时代走向尾声,开始强调管理创新的本土企业的运营速度已经进入了一个加速周期,长期过低的资产周转速度开始加快,对这一指标最关注的cFo们已经做出了积极反应,并正在为更快的运营效率来搭建后台支撑能力。而“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响应能力”一项由于本土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目前大多在贸易层面,而非业务流程融合的层面, 因此也最不被本土cFo看好,认同率仅有6.42%。同时,由于之前erp 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大面积铺开,“提升总部对分子公司的管控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已经得以完成,因此这项极为重要的指标的认同率只有24.77%。

综合以上的调查数据来看,关于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应用,最合理的聚焦点应在如何将It技术与核心流程和价值创造两大关键点的融合上。

智能财务解决方案范文3

5月22日,IBM揭幕新一代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其全球业务咨询服务部大数据分析高级合伙人Fred Balboni称:“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一个全新的机遇——利用大数据解决过去看来棘手的问题,提取更加精准的商业洞察,取得更为优化的商业效率,并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

实现“智慧”企业计划

最近几年,IBM提出了许多“智慧”的解决方案,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水源,在企业应用方面,公司推出了IBM TM1产品。TMI产品最初是由美国的一家石油公司开发出来的,当时主要是为了计算每桶原油在国际油价市场的变化对于投资的影响。IBM中国区软件部业务分析解决方案销售冀冉告诉记者,TM1产品有三大主要功能,即处理复杂数据、快速计算,以及沙盘推演功能。

处理复杂数据是基于多维数据库的概念,有别于传统通过行和列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的数据库模式,“可以被理解为立方体模块,每一个维度都是立方体的一小块,通过小的立方体,不同组合方式,处理复杂数据。”冀冉解释。

所谓快速计算,是指TM1产品可大大提高企业生产计划的计算速度。冀冉说:“由于TM1只提取有效非零数据,因此计算时间可从数小时缩短至10分钟。”

所谓沙盘推演功能,即What if假设分析。冀冉举例:“如果企业计划下年增加利润50%,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目标?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键入某些假设性数据,如收入增加50%、成本降低20%等,模拟实现利润增长,通过不同的假设性组合和分析,实现最终目标。”

针对TM1产品,IMB推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图1):

Case 1. 制造业S&OP解决方案

在制造业的产业链中,主要包含采购、生产、运送、派送、销售几个环节(图2)。例如,一个电脑制造商,其销售部门确认下个月某客户将会采购5000台电脑,随后生产部门会制定生产采购计划,但一周之后,客户修改订单,仅采购3000台。此时,如何及时告知工厂及采购部门停止采购及生产,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很难做到,因为不论是工厂加工还是采购都是由多种订单的不同组合计算出来的。对于制造业来说,库存周转是产生利润的核心之一,如何快速应对突发状况,降低意外库存,就是本产品解决方案的最大价值。由于销售与采购部门没有统一的平台,让各部门及时看到销售计划和执行情况,经常会出现部门间的冲突。事实上,S&OP解决方案是寻求一个供应、需求与财务的平衡(图3),可以从产业链的销售一端到采购一端全线进行计划的协同、变化以及包括生产过程中某一个产线的产能、人员排班、派送情况的全程解决方案,缩短计算时间,提高企业效益。

Case 2. 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面对持续低迷的经济形势,市场变化及波动增多,人力资源面临的考验也随之加剧。组织结构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加、劳动力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迫使企业寻求更加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TM1产品主要基于人力资源的五大核心领域,即:利润计划、人才管理、培训计划、绩效计划、薪酬预算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提取和分析,给出合理的HR判断。在第二年的预算制定之前,计划的编制、申报、审批、调整、监控都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

Case 3. 投资决策解决方案

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这就需要企业更加注重投资效率和经济效益,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决策评价体系。

在这个评价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一是投资总额及结构,二是项目排序及价值贡献,三是资金的平衡。这些正是投资决策解决方案的核心内容。TM1产品下的投资决策解决方案将投资决策评价分为投资总额与资金平衡预测、项目选择与排序两大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为4个子模块。从分析资本性收支与损益性收支内在联系出发,将投资总额测算模型与项目选择排序结果进行匹配,预测资金缺口,设计融资方案,形成完整的投资决策评价体系。

推动全面预算管理

除智能计划应用解决方案外,IBM大数据产品亦能推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IBM企业绩效管理销售经理陆巍认为,目前企业预算管理面临挑战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企业自身管理要求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硬性要求。陆巍据此分析,首先,现代企业管理已经不满足用ERP等信息化手段进行事后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期望在事前进行控制;其次,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如何合理制定企业经营目标、保证目标执行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大量的并购使得集团内部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集团迫切需要提升管理水平;此外,大型集团企业由于产业布局复杂、地域分布不均,迫切需要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

在预算编制环节,目前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手工Excel编制阶段,管理层对于数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很难做出判断,因为很多数据仍然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很多基础的预算员并不会参考往期的实际数据和企业面临的可预计市场前景,也很少有企业真正实现合理的预算调整,甚至是滚动预测。

在预算控制环节,缺乏完整的控制体系,不清楚在哪个环节实现控制较为合理,没有信息化手段控制,单纯依靠管理人员事后检查。

在预算分析环节,大部分企业仍在用Excel做预算执行分析报告,进行简单的图表分析,无法针对管理的不同角度灵活展现,且缺乏有效的权限管理。

事实上,通过构建预算信息管理化平台,可以解决全面预算管理中的3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如何科学地进行目标分解?如何通过预算执行分析达成管理者的诉求?陆巍介绍,IBM TM1产品能够将企业所有的业务历史数据全部“倒入”TM1系统,并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与往期数据比较,编制下一期的预算数据。同时,TM1可以根据管理层的目标制定,合理地进行模型搭建,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目标分析、分解、下达。

“通过同一时期获得的实际数据,比较预算数和实际数来完成预算执行报告,管理者可以通过预算执行报告调整下一期的执行战略。同时,我们认为,预算不是财务部的事情,而是全员的事情,企业的各个单元、部门都应该参与到预算的编制、控制、分析的过程。我们力求建立一套业务财务一体化模型,形成完整的预算体系。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生成成本预算、人力资源计划、采购计划、期间费用计划、融资计划,最后完成所有利润表相应的预算信息,出具一套包括利润表在内的预算报告。通过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共同努力,达到跨部门协同作战计划平台,使得企业有限的资源可以合理地分配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板块、不同的事业部、不同的部门。”陆巍说。

“然而,计划平台不能做所有的事情。”陆巍坦言,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预算编制、预算报告可以实现,但企业的预算执行监控应该放在企业的业务信息系统,因为业务信息系统是时时都在发生的,而预算系统只是在预算期间、预算调整期间,以及预算的分析报告期间才会发生。“所以,我们在这里需要和企业的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在业务系统进行预算控制,通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从企业的战略规划、到战略规划目标分解、到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控制、到预算分析报告的编制、预算的考核、最后如何影响下一期的战略规划,力争达到这样一个闭环的建设。”

决战商业智能

自2010年起,IBM蓝色价值研究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对全球几千家跨行业的领先企业、政府机构以及各类组织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在2010年,37%的企业认为分析能力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而到2011年,该比例已上升至58%。此后,更多企业形成共识,认为分析能力是领导力与影响力的前提,“商业智能”的概念应运而生。

“商业智能的前身就是商业分析,而时至今日,商业分析的领域已经完全拓展开了。”IBM业务分析软件中国区技术经理周庆伟表示,“首先,企业需要实现全景信息分析,数据已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数据库里的信息,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在微博上、在媒体和客户的评价中;其次,需要做到全角度分析,既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过去和未来,并基于时间轴,把数据分析串起来;第三,需要全员参与分析,即每个人都能登陆商业分析平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喜欢的时间、用能够掌握的方法,去获取想要的业务答案;最后,需要全角度的决策,这个决策不是一个人的,需要整个企业从不同角度出发决策,并且决策信息可以互通,最终做全角度的最优决策。”

智能财务解决方案范文4

本届峰会的主题是“创新无边界”,与会嘉宾就保险业的科技发展趋势、后援中心暨呼叫中心坐席外包服务、新一代财险核心业务、保险商务智能解决方案、智慧商务及移动应用产品进行了探讨。

后援中心暨呼叫中心成新趋势

作为国内最专业的保险呼叫中心外包服务商之一,软通动力公司在行业经验、管理团队等诸多领域保持先进地位,管理团队从业经验平均超过12年,管理经验超过10年。

呼叫中心的核心平台组成包括PBX核心语音平台、CTI路由、录音系统、IVR自动语音组成。目前,由Genesys推出的SIP 整体解决方案在市场上较受欢迎,该方案技术领先,并有较多的大型呼叫中心成功案例;其对多媒体的强大处理能力(语音、IM、视频)和路由功能,为险企提高了业务效率。该系统还可支持最多的第三方SIP设备,便于与其他产品CC互通。

专家指出,未来呼叫中心服务的发展模式,将以客户驱动为理念,提供客制化的外包服务,帮助客户摆脱繁重的管理维护工作,从而专注于核心业务。为企业用户提供平台外包,所有的基础设施外包服务均可与业务流程外包捆绑,以达到最佳效果。有多种招聘渠道和合作关系。并有着具备业内领先的呼叫中心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

新技术推动保险业资金管理

由于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众多,每天资金量流量和存量也非常大,因此保险公司资金管理决定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发展速度。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原有资金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账户,由于各分支机构财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规范分支机构资金的汇划,效率非常低,资金风险很大。在IT系统方面,保险公司现在的资金管理一般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进行管理。由于各行网上银行相对独立各分支机构的账户信息、资金信息被局限在各行的独立数据区间处理,通常需要人工进行数据的汇总,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限制了集团对保险资金运用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实效性,无法实现各管理系统间的协同管理。未来保险行业资金管理信息化发展方向是:“构建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针对保险行业特点设计风险控制和投资管理、资产配置、资产托管管理等功能系统,加强偿付能力指标体系的应用,推进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整合,努力做到业务、财务、资金的协同,实现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的有机整合。”

软通动力新一代保险资金管理解决方案结合我国保险行业资金管理特点和保险企业集团化管理、系统协同管理的整体需求和资金管理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保险公司提供的一套完整的、具有前瞻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资金管理系统的标准业务功能主要包括跨行的账户管理、交易结算管理和整体资金流动性管理;同时,可以根据寿险、财险不同特点的保险资金投资配置管理、投资运营风险管理、保险资金托管管理、资金报表管理,支持保险行业的全面资金管理。

通过资金管理平台建设,可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可以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动态监管体系,将资金运用的监管融入资金管理系统中,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提高保险投资的盈利能力,控制投资风险。同时,可以强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保险资金存量,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第三,通过系统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对资金运用的各个环节实施严密的审批流程和规范的管理?,全方位强化内控机制和监督机制,防范资金风险。

财险核心业务系统面临的挑战

国内财险核心业务系统发展伴随保险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保险行业复苏起步时期,业务处理以手工管理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没有成型的业务系统支持;第二阶段,保险行业实行产寿分业,到上世纪90年代末,核心系统以满足出单为主,系统小而分散,技术多为两层架构,同时分支公司可独立开发和维护系统;第三阶段,保险行业对外开放,实现集中管理,在2000年――2005年,核心系统逐步实现三层架构,逐渐实现集中管理,两核管理,全险种全流程;第四阶段,保险行业快速发展,保险主体日益增多,竞争加剧,2005年――2010年,核心业务系统处于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了业再财一体化、多渠道支持、内外部多系统的整合;到目前,核心系统已向面向服务、组件化发展为主,未来5年,随着新技术应用,新一代系统在客户体验,支持快速变化,以及引导销售服务创新方面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发展。

在当前保险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财险核心业务系统还面临着四大方面的挑战:1.价值链支持:对保险价值链上包括行业监管、合作伙伴及直接客户等服务支持还比较被动和不足。2.业务运营:对灵活应对保险公司业务变化,风险管控及精细化管理,快速推出新产品等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3.IT管控:大部分保险公司需求管理机制,质量保证体系还是较欠缺。同时在与供应商合作方面不能做到双赢,导致服务品质得不到保障。4.数据管理方面:保险公司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完整性以及业务数据的价值利用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业务系统发展面临的这些挑战,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渐解决,软通动力新一代财险核心业务系统以“强适应性”为宗旨,充分应用新技术适应和支持业务变化,快速满足业务及监管要求。通过工作流引擎与规则引擎,支持业务灵变化,通过接口统一化、组件配置化、报文模板化,支持动态调整。针对国内的车险平台,通过组件库和模板库支持快速调整,通过建立独立、高扩展性的影像系统,支持业务处理无纸化。完善的组件库和模板库,可以减少系统开发的工作量,缩短系统上线时间,降低维护成本。

保险智慧商务及移动应用受关注

近年来,保险业的销售和服务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摆在保险公司管理层面前最大的难题是:一方面,市场主体增加带来的竞争压力加剧;另一方面,行业的监管却越来越严格。而新兴商业逻辑和传统商业逻辑对渠道和运营带来的挑战同样艰巨,保险公司的新科技应用的推广,造成用户需求不断变化,行业领导者对销售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则为后来者设置了较高的竞争壁垒,不少险企因为没有可信的数据分析帮助决策,难以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经营的转变,等等。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必须依靠智慧商务模式,而注重多渠道整合的智慧商务模式已成为趋势。

在现有的技术厂商实践中,由IBM推出的智慧商务平台备受关注。该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客户视图数据,建立完整、合理的客户数据,定义“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于未来智慧商务平台的扩展需求。其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360度视角的数据视图,从中便可以准确地知道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客户同保险公司之间发生的所有行为,获得客户的个人爱好、理财习惯、不同阶段的需求长期积累的高质量客户数据,对保险公司各方面工作的提升提供有力帮助。

软通动力智慧商务平台的服务对象,是所有智慧商务平台的服务者和使用者,主要分为:个人客户、企业客户、中介机构用户、内部用户、坐席。平台可分为网络平台、呼叫中心和后台管理中心三部分。为实现完整的网上业务,该平台还需要利用一些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最主要的服务包括:实现交易完整:需要第三方证书管理机构;提供证书及密钥管理服务实现网上结算: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或银行提供网上支付服务;实现短信随动的信息跟踪,需要短信服务;实现呼叫中心标准坐席功能;合作伙伴渠道接入功能等。与之对应的,智慧商务平台还需要完成呼叫中心平台、移动应用系统等进行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的交换。

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迅速,保险行业也一样,在客户服务及移动展业方面的应用备受各保险公司的关注。软通动力移动应用产品包括寿险行销支持系统、产险经理人系统、车友服务平台、车险移动查勘系统及移动办公系统,这些系统构建在软通动力移动云服务平台上,使各种应用具有强健的后台支撑。

一体化的融合BI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导致保险行业在BI(商务智能)领域投入严重不足。与会专家介绍,目前有超过1/3的保险公司没有建立BI数据平台,只有简单的基于业务系统的报表系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需要。业务、财务、再保、投资分析应用割裂,大量的业务分析报表,很少涉及财务,几乎不涉及再保和投资,难以形成统一企业信息视图。商务智能系统、业务系统分离建设,缺乏沟通。一方面业务流程得不到足够的数据智能支持,另一方面商务智能系统的分析结果更多地停留在报告上,商务智能更多地体现为报表,商务智能系统的发展体现为报表越来越多,没有融入企业的运营流程,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以上就会直接导致,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应用不广,对管理支持不够,与业务融合不足,重复的报表与报告,难以真正实现数据的价值。

智能财务解决方案范文5

物流行业信息化

管理典范应用奖

上海山牡泽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提升客户的网络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旗下产品融合“云”计算、“云”存储、物联网、计算机全息等技术,以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理念,构建“安全物流”、“信息物流”、“智能物流”为核心思想的全息智能化物流平台。

近年来,无论是应用类型、用户规模和网络流量均呈爆发式增长。从信息获取到资源共享,从电子商务到媒体娱乐,从在线办公到社交网络,互联网的各类应用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山牡泽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提升客户的网络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旗下产品融合“云”计算、“云”存储、物联网、计算机全息等技术,以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理念,构建“安全物流”、“信息物流”、“智能物流”为核心思想的全息智能化物流平台。

GreatStream XP4P Cache解决方案

定位于运营商级的内容分发与流量优化领域,为客户提供基于统一基础平台的缓存服务和流量优化融合解决方案,缓存加速服务范围覆盖占比60%~80%的热门的互联网应用流量。解决方案部署后,能够提升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达30%以上,加快热门资源的动态引入和汇聚进程,提升用户端网络业务服务质量6~8倍。

同时不断完善GreatStream XP4P Cache产品的功能,通过市场细分开发,目前针对P2P、Web、WAP等类型的流量,流量均能提供专项产品及解决方案。

针对网络缓存的点对点加速产品以及客户端

产品本身依托于网络应用精细划分,结合网络精细化运营主导思想,根据客户实际使用习惯,进行针对性的即时应用业务优化,有效保障关键业务,实现客户体验提升,同时提升客户基于业务和应用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点对点加速产品主要针对客户跨WAN的数据传输加速,实现文本的压缩传输,对文件的字节分析,实现快速同步文件的目标。该产品同时能为各种云服务、为企业办公系统、ERP系统、财务系统、为政府银行灾备中心 、为IDC中心提供基于“便捷、快速响应”产品理念的应用加速服务。

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

与电信级运营商合作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获取用户基本信息(不含个人隐私信息)、上网位置、终端类型、操作系统类型等信息,结合用户上网浏览、观看视频、购物等个人习惯,为运营商提供用户行为习惯,为运营商调整资费政策、调整客户网络建设和覆盖计划、推荐新产品提供决策依据。运营商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数据,实现NAAS的模式。

智能财务解决方案范文6

BI应用的前提是企业已有了数据准备,而且对数据进行分析的需求提到了日程。在行业应用中,金融、电信是BI应用最集中的两大行业,约占70%的市场销售额。这与这两大行业信息化水平高,已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数据量密切相关。

从垂直市场来看,企业仍然是BI应用的主体,特别是面向大、中型企业的BI销售额,占到了整个BI销售的72.9%。当然,政府部门的需求也不容忽视,比如税务部门的BI应用,已经呈现出上升的势头。

目前BI产品大致可划分为大型数据库厂商(如Oracle、Sybase、IBM等)、统计软件厂商(如SAS)的衍生产品和独立的软件产品两类。前者与数据库技术密切结合,有强大的后台数据库支持。后者则有些仅有前端展示工具,没有后端数据仓库的支持,有些属于整合的解决方案。从技术发展来看,今后的BI产品将把数据仓库建模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实质性地应用进来。同时BI技术也将和CRM、ERP等技术实现融合,在企业决策分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拓展出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市场特征分析

1.查询、报告和OLAP工具占主流

通常认为,能够称得上商业智能产品的,一定要包含查询、报告和OLAP这些基本功能,否则不能称之为BI产品。但是目前的BI市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有些数据仓库的供应商也称自己的产品为BI产品,因此市场上就会出现同被称为BI的两种产品却大相径庭的怪现象。在由数据仓库、查询、报告、OLAP、分析模型、数据挖掘这些不同的功能构成的BI软件里,查询、报告和OLAP工具占据了绝对主流地位,为65%。而最能体现商业智能价值的分析模型和数据挖掘工具目前还只有少数的几家专门做商业智能软件的厂商,如Business Objects、Hyperion+Brio、Cognos和SAS这样的专门做统计分析软件的厂商能够提供。其它像Oracle、微软、IBM、Sybase等这类数据库厂商对商业智能软件功能的侧重则各不相同,因此推出的商务智能产品各具特色,并往往是把商务智能打包在其它软件中推广。

2.高端火热,低端冷落

中国市场里BI厂商的竞争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类公司是那些提供数据库软件或统计软件的跨国大公司,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实力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将产品延伸到BI领域,并将其BI产品打包在其数据库或统计软件中推广,轻而易举地抢占了高端市场。这类公司包括NCR、Microsoft、CA、Oracle、Sybase、IBM、SAS等。

第二类公司是专门做BI软件的厂商,主要有三家:Business Objects、Brio和Cognos。由于是BI的专业生产商,因此在国际BI市场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在中国市场上,这几家公司通常采用寻找的方式,还没有全身而进。

第三类是国内的BI厂商及行业的ISV,如用友、金蝶、博科等企业。这些企业一直在开发一些联机分析数据类软件,并将其作为财务套装软件的一部分,进行捆绑销售。凭借着其原有财务软件的客户群,市场潜力也不可低估。但是作为BI产品,其所服务的仍然是低端市场。

目前国外厂商提供的商业智能软件,多数价格偏高,只有处于高端市场的客户能够承受,因此造成了高端市场竞争激烈,而低端市场受到冷落的状况。国内部分厂商正试图以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占领低端市场。

3.促销手段不多

由于目前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尚处于市场培育期,对于其促销活动来说,主要是加大媒体的宣传攻势。在促销手段上并没有实质性举措,也没形成各个厂家相互比拼的声势浩大的促销活动。

4.走行业开拓之路

商业智能软件需要较深的行业知识和管理咨询经验。因此,多数BI供应商实行的是绑紧伙伴走行业的路线,在每个不同的行业里选择几家商或集成商。如在BO公司的合作伙伴名单中,除了HP、IBM、SUN等厂商外,既包括Accenture Consulting、BASE Consulting Group、Braun Consulting等咨询公司,也有EDS等集成商,还包括数据仓库厂商PricewaterhouseCoopers,数据库厂商NCR、Sybase,应用软件厂商PeopleSoft,SAP,Siebel。Brio本来采用的是直销的策略,但现在也在积极着手建设渠道网络。Brio的渠道战略建立在行业发展战略基础上,形成的是横向渠道,纵向行业的行销网络。这种渠道战略也是多数国外的商业智能大厂商所采用的。

未来趋势预测

1.兼并收购仍是趋势

2003年是BI厂商分化重组的一年,收购潮一浪接一浪。与此对照,尽管国内的BI市场尚未出现如此大的购并热潮,但是一股联盟的暗流也在涌动。行业的集中度将越来越强。例如,位于第三集团的用友、金蝶分别与Hyperion和Brio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Hyperion和Brio又分别是IBM的盟友。而Hyperion收购了Brio之后,用友又转投MicroStrategy公司,与其签订了OEM协议。

2.行业集成和解决方案将成为主流

从行业应用来看,中国的金融业正处于整体转型时期,随着外资银行证券业的逐步进入,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同外资金融机构同场竞技的步伐将越来越快;与金融业相比,电信业目前面临的竞争环境更为残酷。借助商业智能,提升服务水平,保留现有客户,不断满足用户层出不穷的新需求,是这两大行业的共同需要,这也决定着二者在今后几年仍将占据着商业智能应用的优势行业地位。另外消费品制造业及零售业(如百货公司及图书批发公司)对商业智能的需求也不容忽视。

由于商业智能的分析型应用将在未来占主导地位,而对于每个行业又都需要不同的行业知识,因此电信及金融的BI业务将会被行业的集成及ISV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由于很难找到一个适合各种行业的分析模型来,因而在大的行业市场里,BI将会与解决方案融合在一起。这类市场也会逐渐被行业的ISV所把持。赛迪顾问预计在电信、金融以及零售业将出现专门的行业BI供应商。

3、近期市场将保持层次化竞争态势

中国的BI市场目前没有一个真正的领先者。现在高端市场仍然被一些国外的大厂商所把持,但是由于它们的价格高昂,使一些中小公司望而却步。因此,未来中国的商业智能市场可能在低端市场出现像用友、金蝶在财务套装软件那样的格局,几个大的国内BI厂商,将可能凭借着本地化、低价格和销售网络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高端归属国际,低端落户国内的分层次竞争态势将会保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