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村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村规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滇池流域 生态村 对策
生态村是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间高效、和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村级行政区域。滇池流域开展生态村建设,对改变流域内农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开展小康村、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和促进滇池流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态村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云南建设绿色强省和昆明“生态市”建设的细胞工程。
一、滇池流域生态村建设情况
2008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了24个“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此前昆明市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相对滞后,滇池流域乡村在全国生态村、生态示范区及环境优美乡镇行列更处于空白。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以滇池流域农村为重点,以推进生态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为主线提出生态村建设要求。截止2009年6月,滇池流域建成6个云南省生态乡镇,4个乡镇积极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同期,流域内有100余个自然村开展了生态村创建工作。
生态村创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一是经济发展平稳。流域村民人均年收入5737元,经济水平高于国家生态村建设指标要求。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包括村内道路硬化,修建乡村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及普通路灯、巷道灯,新建及改造公厕(含生态公厕),修建人畜饮水工程,铺设管道、新建水窖、水池;建立了“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区处置”的城乡垃圾无害化收运处置四级管理体制,启动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修缮了村庄污水收集沟渠、涵管;道路、河道旁植树种草。三是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能力提高。流域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完成“禁花减菜”,发展有机农业;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液化气,完成节柴改灶等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发展清洁生产,种植经济林果、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各村均开展了适合当地条件的不同内容的科技培训及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村庄生态文明建设起步。各村制定有本村村规民约,部分村规民约包含了保护环境内容,倡导生态文明。各村建有宣传设施、文化活动广场,有的还配置了健身器材,新建或改造文化活动室、居民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等。
二、滇池流域生态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滇池流域近两年来生态示范建设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生态村内涵的理解有偏差
目前流域内生态村建设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的,多数还停留在修路、装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层面。重表面的、见效明显的硬件工程,轻内在的、可持续发展的软件建设。尚未能引导村民形成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有效使用、废物回收利用的生态观念及相应的生态产业链,一些村庄建设中甚至都没有考虑污水排放与有效处理的问题。
(二)县区发展不平衡
在经济基础较好、开放程度较高、农民就业渠道多样、与市场联系紧密的村镇,生态村建设能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村民的自主建设意识、支持与参与程度较高,反之则推进困难。尤其是在原有农村产业结构严重依赖种植业的乡镇,生态建设的“四退三环”工作与农民生产对耕地的需求演化为矛盾对立的双方,违背了生态建设的本意与初衷,进而影响到各县、乡、村生态村建设差异较大。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首先,资金的可持续供给能力弱。昆明市政府给予了新农村生态村建设不同额度的建设资金支持,不足部分则由乡镇集体经济和农户以“出工出力不出钱”的办法解决。由于多数生态示范建设尚未形成产业,并没有解决农民的“生计”这一根本问题,农民对此关注程度不高,加之政府在扶持资金持续投入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因而大大削弱了生态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长效发展监管不力。生态村建设初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建设,但后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维护,往往导致硬件设施好了,但管理等软件建设跟不上。如湿地建起后无人看管而功能丧失、建好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形同摆设等类问题,使生态村建设丧失了长久持续性。
(四)缺乏长远规划而使村庄发展方向不明
“滇池治理”及“环滇池城镇体系建设”是滇池流域发展的必然选择,不断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需求,使得基层决策者并不能明晰地理顺这一必然选择与生态村建设的关系。目前的生态村建设基本是以县区为单位开展,已出现了一些与城市建设及滇池保护不相一致的建设工程。尽快编制出台一个符合国家生态功能区划及云南建设生态文明大省、新昆明建设规划等区域发展要求的,具有较强区域整体协调性的“滇池流域生态村建设规划”势在必行。
(五)村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创建生态村是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然而多数村民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依然没有太大变化,池塘边洗菜、各种农具随处堆放、随处放养畜禽、建好的文化活动室及书报阅览室无人问津等现象依然普遍。在一些失地较多、无农活可做而政府(或开发商)又给予足够补偿款的村庄,许多年轻人无所事事,一些不文明现象也随之滋生。村民生态文明意识亟待提高。
三、滇池流域生态村建设建议
(一)加强生态村建设的指导与示范性
1、在正确的生态村内涵指导下,尽快出台滇池流域生态村建设总体规划
生态村建设要切实体现注重生态文明,重视物质循环,强调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内涵。因而一个符合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滇池保护总体要求的滇池流域生态村建设规划,是滇池流域生态村有序、长效建设的重要保障。规划应满足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滇中城市群建设、新昆明发展、滇池保护的需要,符合阶段发展过程和区域发展差异性的特质。
2、制定滇池流域生态村创建标准,使生态村建设有具体明确的指导
滇池流域生态村创建,不仅要符合国家和昆明市制定的标准,还必须兼顾滇池流域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做到既满足滇池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保证基础硬件设施的完善,又促进社会事业软环境的建设;既承受新昆明建设快速推进重任,又保证流域总体综合发展的标兵示范作用。出台“滇池流域生态村创建考核指标体系”必要而及时。
3、以沿湖为首批重点建设区,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建设
滇池流域沿湖村落,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滇池治理政策优势,有条件率先成为首批重点建设的生态示范村。以生态村示范建设为突破口,落实生态村建设过程中的政策措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就业保障、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对策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效果良好、典型代表、带动作用明显的生态示范村及生态村示范建设项目,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提高生态村建设的管理与维护能力
1、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
我国的生态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组织发起和推动。滇池流域广大村民“依赖政府”的意识倾向明显,在滇池流域生态村建设的推动过程中,更是亟需建立一个能统筹协调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和谐的,具有较强宏观调控能力且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组织领导机构,从而克服生态村建设多头管理、重复建设以及有限资金分散使用等问题。
2、制定鼓励与限制并举的环境经济政策
首先,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多类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体系,及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法、模式。其次,制定生态产业政策。按照市场规律和生态功能区划,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优先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项目,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和服务业,限制或禁止发展高耗低效产业,制定符合滇池流域各生态村实际的产业政策。
3、广开建设资金持续投入渠道
一是分区域、分步骤落实生态村建设资金。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投入稳步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以奖促治”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等国家、省、市及社会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生态村建设资金。二是有效整合不同来源渠道的生态村建设资金。畅通资金来源信息,建立资金来源、使用会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不同形式参与生态村建设。
4、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与干部绿色考核机制
以培养种养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 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滇池流域生态村建设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层层推进县、乡(街道办事处)、社区政府任期和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
(三)保障生态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以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行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以绿色经济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拓展第三产业空间。
2、突出资源优势,建设地域特色鲜明的生态村
湖滨村庄可依托滇池水面及湖滨湿地发展乡村旅游、湿地植物栽培、园林苗木种植、捕鱼业、及相应的副业或文化产业,首选人工湿地模式及文化―旅游依托型的生态村发展模式;平坝、半山区村庄建设模式可根据各村优势条件选择文化―旅游依托型模式、生态农业主导型模式或社区商贸服务型模式;山区水源地村庄生态村建设中,彻底截污、维护生态是重中之重,因而生态村建设模式宜选择特色产品开发型模式和新能源型模式。
3、全面启动绿色文明工程建设
牢固树立政府生态政绩观、企业绿色生产观、村民生态文明道德观必要而迫切。全方位的生态村绿色文明工程包括:推广生态建筑模式、完善村庄基础设施、节能节水无污染的居住环境,倡导绿色消费、争当绿色明星、争做绿色家庭,形成农户家庭和睦、村民互爱、团结协作的民风,尊重、传承与发扬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推行以环境信息为主的信息公开。
4、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落实滇池流域生态文明村建设重大决策事项的公示和听证,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畅通公众诉求渠道,接受公众监督,形成社会普遍关心和自觉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良好氛围。把生态文明的意识、制度和行为作为绿色创建的重要规范,纳入“十星”文明村户考评内容,鼓励村民人人争当绿色明星、户户争做绿色家庭。■
参考文献:
①昆明市统计局.2009昆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05-134
②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昆明市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工作最新进展[N].ynf.省略/canton_model3/newsview.aspx?id=1068445
③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有关情况的通报[N].九湖动态,2009,72(6)
④和丽萍,陈静,佟庆远等.滇池湖滨生态村建设规划方案研究[J].生态经济,2006(5):293-296
⑤张海燕,袁新敏.从国家级生态村建设成果看新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J].农村经济,2009(5):91-93.
⑥刘鬯,张军连,吴文良.发达国家城郊生态村发展模式分析[J].生态经济,2005(2):43-46
生态村规划方案范文2
深化和谐生态村建设,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改水改厕、污水处理和村庄绿化为重点,抓好国省道沿线、始丰溪沿岸等区块的村庄连片整治,争取完成46个初级型和谐生态村、65个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村建设,创建3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二、工作要求
规划完善。完善县总体规划,形成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和特色自然村梯次合理的规划体系,明确中心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以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为契机,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全面调整对接。全面完成中心村规划编制或修编,确保完成80%以上保留村规划。
整治村建设。严格按照垃圾处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项目标准要求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以连片整治、整乡整镇整治为重要手段,不断扩大村庄整治覆盖面。
市级示范村创建。在完成五项整治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人畜分离、亮化、美化工程,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批可看、可化、可学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中心村培育。在落实规划、明确布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步建设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服务完善、管理有序的更高层次农村新社区,发挥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节点作用。
三、工作措施
1、摸清底数,工作抓早。按照整治村、示范村、中心村与“康居工程”充分结合的要求,开展调查摸底,在符合规划的村庄中俦考虑村班子战斗力强、集体经济实力强,以及纳入边片整治的村庄。年度计划确定后,及早调整更换,尽量做到工程项目早启动,工作协调抓主动。
2、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严格把好技术指导关,加强村庄整治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联系做好相关技术指导,进一步规范图纸设计、建筑工艺、项目监理等各个环节,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严格把好督促检查关,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专题督查,发现问题如实提出整改意见,该返工的要返工。严格把好考核验收关,对不符合标准的,认定为不合格,给予半年时间限期整改,半年后再次组织验收。
3、连片整治,整体推进。以沿河沿路、风景区、旅游区周边村庄为重点,以违章建筑拆除、“赤膊屋”整治和破旧房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结合文明样板路创建等载体,大力开展成片连线整治。在此基础上,确定完成三州乡生态村整乡整治,条件成熟的可积极开展涵盖多个乡镇的区域成片整治,不断提高村庄整治整体水平。
4、设计载体,造大声势。开好两个高规格的会议,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召开“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电视电话会议开至村一级;制定出“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大力开展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基础,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清理农村垃圾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以此为载体,坚持数年,持之以恒,带动村庄整治五项整治内容的推进和维护。
5、对接“康居”,重点突破。借土地综合和农房改造建设东风,破解村庄整治中的规划落地、资金投入、班子战斗力、整体建设水平提升等问题。加快中心镇培育,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6、拓宽思路,落实资金。在确保“百千工程”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实现逐年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在政策上找资金,在土地综合整治上找资金。强化领导联系整治村制度,把“百千工程”与领导干部下村驻点和指导员派驻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继续实行“百千”工程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配套项目要跟到那里。
四、主要工作安排
3月份
1、根据省市下达的任务和要求,对各乡镇(街道)申报的创建村进行实地调研。
2、召开九个责任单位协调会,确定今年创建村名单,并以联合文件上报省市审定。
3、抓好整乡整治的启动和一季报。
4月份
1、搞好各乡镇(街道)和谐生态村建设业务骨干、创建村村长或书记和工程承包人的业务培训及实地指导。
2、明确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村名单,并动员全面启动。
5月份
1、召开和谐生态村建设相关责任单位分管领导和业务负责人参加的研讨会。
2、召开各乡镇(街道)和相关责任部门和谐生态村建设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参加的业务培训会。
3、制定出乡镇(街道)和谐生态村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4、制定出和谐生态村考核验收办法。
6月份
1、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对各创建村进行工作指导。
2、搞好二季报。
3、制定出和谐生态村资金管理办法。
4、对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村进行检查指导。
7月份
1、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参加的整治建设进展情况交流会。
2、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对各创建村进行工作指导。
3、对农村垃圾生态处理实施村进行验收。
8月份
1、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对各创建村进行工作指导和检查。
2、由相关责任单位依照各自联系的乡镇(街道)及所属创建村,根据省考核办法要求,帮助指导他们建立村庄整治建设的工作档案和工作账。
9月份
1、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对各创建村进行指导和督查。
2、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和乡镇(街道)参加的村庄整治进展情况交流会。
3、搞好三季报。
10月份
1、抓好各创建村考核材料申报。
2、组织相关责任单位做好自查工作。
3、做好和谐生态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4、帮助抓好市核查工作。
11月份
1、迎接省抽查。
2、根据考核结果和县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核定各合格村资金补助。按时准确地把补助款发放到各创建村。
12月份
1、搞好四季报。
生态村规划方案范文3
为了圆满完成规划的各项造林任务,年度是区林业生态区建设的第一年。特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区林业生态区建设工作依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总体要求,年度。以《省林业生态省(生态)建设规划大纲(-2012和《市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提纲(-2012为依据,以三年(年年底前)建成林业生态区为奋斗目标,以生态廊道、农田林网、村庄绿化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区建设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以铁路、公路、乡村道路、农田林网、围村林带、街道、村庄公共绿地、群众房前屋后绿化为主的原则;
(二)坚持突出重点。
(三)坚持因地制宜。优先发展速生用材树种、优良乡土树种等高大乔木,兼顾常绿树种的原则;
(四)坚持生物多样性和营造混交林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
其中:生态廊道绿化250亩、村庄绿化834亩、水源涵养林1000亩。全区计划完成新造林2084亩。
(一)生态廊道绿化
1陇铁路两侧30亩;
2铁路两侧100亩;
3310国道两侧30亩;
4铝厂专用铁路两侧90亩。
(二)村庄绿化(围村林带、街道、公共绿地、房前屋后)834亩。
(三)水源涵养林1000亩。
(四)乡村通道绿化11公里。
(五)林业生态村建设
依据《市林业生态村建设标准》建成2个林业生态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生态林网建设
以镇中部、北部和工业路街道办事处所辖村为主。每个网格面积不超过200亩。
(七)造林管护
发生火情及时组织扑救,1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林地受害面积控制在1‰以内,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做好虫情检测预报,2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时防治,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低于6‰,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病虫害。
做好修枝除草、抗旱浇水、巡护防盗管护工作,3加强幼林抚育。确保造林效果。
四、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
区农经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与的督查组,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牵头。对冬春造林工作实施全程督查。充分发挥政府通报和新闻媒体监督作用,及时通报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二)科学组织。
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区政府对各镇、办年度造林绿化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各镇、办要及时组织开展造林工作。年年底前对各镇、办造林绿化工作进行综合评定。
(三)强化宣传。
加强政策宣传,各镇、办要利用各种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对林业发展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植绿、护绿、爱绿意识和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区建设的自觉性。
生态村规划方案范文4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把林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谋划、去运筹
加快林业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我市山区面积249.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6.5%,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种粮产量低、效益差,同时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炭、建材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与污染。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消化污染,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全市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重点,立足市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五大生态工程和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全市林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近几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的决定》、《关于加强林业工作的决议》、《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市绿色通道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市40万亩经济林和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等10多个文件,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把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党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局(站)长确定为林业建设的“五职责任人”,实行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有力调动了各级党政干部抓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市春季、雨季造林和冬季森林防火动员会议,市人大每年都视察并审议一次林业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力以赴、齐抓共管搞绿化的可喜局面。*年以来,全市累计新造林48.6万亩,比*——*年全市造林面积增加72.9%。
二、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突破口,带动镇村绿化快速发展
我市共有64个乡镇(街道)、2095个行政村,镇村占地70余万亩,植树绿化的潜力很大。*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我市农村实际,在全市大力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以村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为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年搞好46个文明生态村创建试点的基础上,每年确定100个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年创建了106个,今年又确定了104个,推动广大农村向着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农村扎实迈步。我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创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是明确标准,坚持把造林绿化列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在30多项创建指标量化考核总分105分中,绿化占20分。各级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村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老百姓在受益中”为目标,大力组织创建村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152个村达到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标准,新增绿化面积218万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60万株,绿化率均达到35%以上。创建村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带动了全市镇村绿化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全市新增农田林网42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810公里,村镇植树2400万株。
二是因地制宜,把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各区(市)、乡镇坚持因地制宜,庭院内、村庄内、村庄外三位一体,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既要绿化美化,人与自然和谐,又让农民在创建绿化中切实得到实惠。庭院内以果树为主,适当配以四时花卉;院外村内的空隙,以用材林为主,有条件的村主要街道、健身园、文明广场等规划成园林绿化小景;村庄周围规划成围村林。滕州市坚持以生态创建特色化,立体推进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打造“串成线、造成片、高标准、强带动”的样板,涌现出一批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多种模式的绿化示范村,深受群众欢迎。
三是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机制。搞好村庄绿化,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是保障。我们按照“一个为主、几个一点”的原则,整合资源,形成政府推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协调的格局,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个为主”就是村民自己投资、投劳为主;“几个一点”就是市里奖一点、区乡财政补一点、村集体拿一点、有关帮包部门及责任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据统计,近几年全市用于镇村绿化的资金达到2800余万元。市创建办联合市林业局对全市文明生态创建村进行绿化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有效提高了绿化水平和效果。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我们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加快林果专业村、林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以林业生产带动农村生产发展。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特色林业产业。石榴花是*的市花,栽培面积占全国的1/9,产量约占全国的1/3,我市的峄城区是著名的“中国石榴之乡”;*因枣得名,枣树是*的市树,面积和产量在全省也有一定位置。因此,我们认为,石榴、大枣最具*特色,市场前景广阔,是*的名牌和王牌,同时,也是搞好村庄绿化的良好载体。我们把做大做强石榴、大枣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重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专题研究石榴、大枣两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并印发全市石榴、大枣发展规划,努力把石榴、大枣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了林果业发展的后劲和市场竞争力。3年来,全市新发展石榴、大枣20.3万亩,有效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大力发展林果专业乡(镇)、专业村。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山岭薄地及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闲地,大力发展林果业。全市把石榴、大枣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乡镇(街办)有29个,林果专业村已发展到360个,涌现出一大批石榴、枣、樱桃、桃、柿子、葡萄等专业村,*年全市干鲜果品产量达到30.6万吨。山亭区水泉镇林果面积10.5万亩,冬春暖大棚果已发展到1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4500多万公斤,全镇林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2/3。该镇一个400多人的倪庄村,*年仅樱桃一项人均收入达到9000余元。
三是大力发展林业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林果加工龙头企业的兴起。我们注重围绕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渠道,重点培植木材加工业、果品保鲜加工业等方面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林业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市用材林资源的增加,木材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涌现出薛城捷利、东盛、天顺、台儿庄宏润、市中区韦伦嘉禾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木材加工企业有500余家,年产值6.5亿元。重点扶持店子镇长红枣开发公司等10多家石榴、大枣加工龙头企业,年贮藏能力7800吨,贮藏增值1000余万元。龙头企业的兴起,反过来又带动了林果产业基地的发展,广大农民靠林果致富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四、以可视山头绿化为重点,加速绿色、生态*建设
我市目前尚有35万多亩荒山需要绿化,荒山绿化已成为制约我市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矛盾,尤其是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覆盖率低,与建设绿色*、生态*及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市委、市政府把可视山头绿化作为全市林业建设和生态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推进荒山绿化的突破口,*年召开了全市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暨雨季造林现场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年内完成市内九条主干道路可视山头绿化。一是建立可视山头绿化目标奖惩机制,切实把荒山绿化任务压在各级党政肩上。市委、市政府将各区(市)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高新区党委主要负责人、管委会分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列为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责任人。把该项绿化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制定了具体奖惩办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荒山造林需要。
市政府对验收合格的荒山成片造林市财政每亩补助50元,疏林地补植每亩补助25元,各区(市)、乡镇(街道)也拿出专项资金给予相应配套。三是普遍推行工程造林和专业队造林,切实提高造林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组织造林工程队和专业队300多个,人数达*0余人。四是搞好检查验收,兑现奖惩。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组织了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林业局人员组成的考核验收工作组,对*年度全市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工程进行严格的考核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市委、市政府近期召开了全市雨季造林会议,对各区(市)可视山头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通报,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给予了表彰奖励,对没完成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奖惩政策的兑现,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党政搞好荒山绿化的积极性,全市迅速掀起了可视山头绿化。
五、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保障,推动林业健康发展
生态村规划方案范文5
*创建安全文明村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精神,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村创建活动,切实推进我村两个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丰富群众生活,增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现代村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文化阵地的“双建设”,逐步形成整洁、文明、有序,具有良好社会风气、丰富文化生活、优美生态环境的现代农村新格局。二、工作目标依据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创造条件、梯度推进的工作原则,确定安全文明创建工作目标是:2009年建成县级安全文明林区和乡级安全文明文化村、卫生村、生态村;2009年建成省级安全文明林区和市级安全文明文化村、卫生村、生态村。三、创建标准l、综合治理组织落实。村级领导班子团结,有一名副职负责综治工作;村级治保会、调委会、治安联防队、护村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健全,并能充分发挥作用。2、治安防范措施落实。创安纳入村工作规划,人、财、物基本有保障;村治安室、联防站、报警亭相应配套;重点仓库、财会室和村民住宅防盗设施齐全;群防群治形成网络;刑释解救人员安置帮教,“五种人”监改工作落实;以防激化为重点的各类民间矛盾及时化解,一般矛盾基本不出村。3、村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在
辖区内赌博、封建迷信有所减少,得到遏制,活动、宗族势力、群体性械斗、闹丧基本消除,村风、民风好转。4、辖区治安稳定,村民安居乐业。村内不发生杀人、抢劫、、纵火等重大暴力案件,无称霸一方的地方邪恶势力,无涉毒犯罪;全村环境整洁,服务网络健全,文化生活丰富,村民对创安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60%和80%。四、工作步骤㈠宣传发动和准备阶段。时间为2009年一季度。主要是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有关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制订工作方案,成立专班,加快文明创建工作的协调运转。㈡具体组织和实施阶段。时间为2009年二、三季度。主要是对照年初工作安排和文明创建工作目标的要求,一件一件抓落实,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㈢自检和评比验收阶段。时间为2009年四季度,主要是对照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的验收标准,积极开展自检、自纠自查,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同时报请有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五、工作措施(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工作的督查、指导和考核,特成立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组长:副组长:成员:乡创建联络员:(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氛围。村委会和村小学要开设专题专栏,对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及时进行宣传,对不良行为予以曝光。(三)明确任务,各尽其责&nbs
p;1、各村、支两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制定计划,落实措施,组织实施。2、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对全村创建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和指导。3、村治保会、调委会、治安护林队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负责创安日常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处置。
生态村规划方案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X83文件标识码:A
承德县境内东西宽89公里,南北长95公里,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地处河北省东北部,跨北纬40°34′06″--41°27′54″,东经117°29′30″--118°33′24″。东邻平泉,南接宽城、兴隆县,西靠承德市和滦平县,西北接隆化县,东北、西南分别与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市密云县接壤。
2007年,全县有147816户450666人,其中农业人口38269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17.11人。民族有汉、满、蒙、回、壮等民族。设7镇、17乡(含2满族乡)、1个街道办(下板城),401个村、8个居委会。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下板城。县城规划区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县城人口6.8万,2007年获省“宜居城市建设燕赵杯竞赛”金奖。2005年被省确定为首批扩权县[1]。
几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特色经济强县、建设山水园林县城、建设文明生态乡村、建设和谐承德县”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强力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工业上,形成了钒钛冶金业、食品饮料业、石材建材业、冶金白灰业、针纺服装业、造纸印刷业、电子信息业等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实力不断增强。农业上形成肉鸡、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绿色时差蔬菜生产加工为主的蔬菜业;农家采摘游为主的果品业。此外,生猪、玉米种子、食用菌等10个特色产业也有长足发展。
就我县而言,据不完全统计支撑我县财政税收的工业企业中近四成以上是如铁矿采选、石材加工、煤炭开采、水泥制造及小白灰等资源消耗型、重污染型和生态破坏型企业。因此对于我县来说,不折不扣的执行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同时也是进行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淘汰落后工艺和重污染项目;另一方面加大现有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第三要大力发展低污染、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走“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老路。更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要放水养鱼、饲鸡生蛋。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之路。基于此,建设生态文明将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因此,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变得更为突出和重要。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目前就全国情况来看,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承德县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甚至于有些方面的情况更加严重,现实向我们提出,要建设和谐的承德县,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
正是基于此目标,2007年我县启动了生态县建设工程。并于同年8月委托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编制了《河北省承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报批稿)》[2],标志着我县的生态县建设正式启动。规划就我县的基本概况、生态县建设的优劣势、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生态功能区划、五大体系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及能力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及效益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我县生态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建设我县的生态文明,要紧紧围绕“特色经济强县、山水园林县城、文明生态乡村、和谐承德县”的发展定位。以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开放活县、基础设施攻坚、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发展环境优化、幸福民生”建设为内容的“六项行动方案”为主线,全力推进“一城三园”建设,不断壮大七大特色主导产业,加速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全面振兴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不断加强开放和项目工作,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大力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按照“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要求,加快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和市县一体化进程;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更加关注民生,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县自2004年开始文明生态村建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已有4批173个村步入文明生态村的行列,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3%。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使我县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文明程度有了显著提高,生活也变得更加殷实,同时精神面貌了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创建的过程中也使得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密切了,社会更加和谐了。生态村建设的最终全面展开,是实现生态县的建设根本和基础。生态县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承德县更好的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国策,最终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经济繁荣、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目标。
通过生态县的建设,使我县的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进步;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相信随着生态县建设的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与推进,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