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范文1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 就业状况 调查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

高等教育正在走向普及化和大众化,大学生人数不断在增加,因此高校毕业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成为了一项高校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关系着学校的声誉和质量。为了更合理地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研究者将根据内容分析法分析《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这种文本资料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通讯地址等基本信息,研究者还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收集协议单位性质、工资水平、地域类型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对比有利于了解学生专业情况,毕业生就业去向。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以南京市某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者随机选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这是一种整群抽样的方法。[1]这种调查方法有利于详细了解特定专业的就业状况,所得出的数据更加具体和实用,可为所带班级的班主任提供实时数据,但所获得的样本数量少、分布不均,代表性比较差,需要在实际中就行纠正。

三、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为基础,内容分析法以客观存在的文字记录为主要研究对象,它将能用语言表示而非数量表示的文献转化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并将分析结果用统计数字描述。内容分析法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定量性的特征,其根据一定的操作步骤对文献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后,再进行定性的分析以得到结论,从而尽量避免个人分析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并且其他研究者根据研究的过程可以进行重复的验证。[1]在实践中,研究者以招生与就业指导部门收到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为分析基础,主要收集毕业生的姓名、用人单位名称等信息作为第一类项目;同时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及国家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行业分类,根据用人单位经济成分内部的生产关系对用人单位的经济类型进行了分类,根据江苏区域划分标准,对协议单位地域类型进行了分类,这些根据客观标准制定的项目作为分析单元。

四、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一)专业及就业情况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为四年,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工程素养的人才为目标,要求其专业的毕业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理论,熟悉主流软件开发及管理工具或典型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工具,具备较全面的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同时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人才培养与“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就业适宜在信息产业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研发、项目管理、IT服务、移动终端开发、数字家庭与智能家电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从对就业协议书的统计来看,2012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有毕业生68名,其中截止目前共收到毕业协议书60份,其协议就业率为88%,这种协议就业是指毕业生通过高校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就业为准,协议就业率基本可以反映一个学校专业的就业质量,达到了一般院校的就业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协议就业率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协议单位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析

依据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国家统计局起草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本标准采用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进行划分,基本涵括国民经济活动。[2]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研究者把毕业生的协议单位进行了分类,表1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32.4%的毕业生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有22.1%的毕业生从事制造业;还有5.9%的毕业生从事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分析表1,研究者发现大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能够找到与之对口的计算机类的就业岗位,一些毕业生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这些公司主要以计算机软硬件销售、开发、服务、咨询以及网络安全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为主体的科技型公司;或者一些毕业生以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主的制造业工作。这两类学生占到了就业人数的50%以上符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同时,也有毕业生在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工作,这些产业虽然和他们的专业相关性不大,但这些行业具有工作强度不大、工作自由等特点,所以也有较多毕业生从事此产业。其次,研究者发现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能够进入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的人员较少,这受到这些单位招聘时间较晚、周期较长的影响,即使有同学被录取,因还没正式签协议,他们这类人员就按未就业进行处理的,所以未就业人员比例有一定的比例。

(三)协议单位经济类型分析

企业经济类型亦称“经济成分类型”,指国民经济的所有制构成,是反映一个国家基本经济状况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数据,经济成分的划分为观察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全面的工具,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通过分析毕业生协议就业单位经济类型的分布,研究者可以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阵地”,为接下来的毕业生就业作出借鉴。通过观察表2,研究者发现有58.8%的毕业生进入到私营经济领域,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阵地”,通过访谈研究者发现他们就业时主要以参加招聘会或者以网络投递简历的方式进行,通过面试和简单的笔试就可以进入相应岗位,相当其他经济类型来说就业更为简单、灵活,同时有些毕业生所进入的私营经济企业是自己家庭或者亲戚开设的公司,就业相对容易。股份制经济所占比重为10.3%,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经济类型所占比例都不足6%,所占比例较小,这说明毕业生到这些经济类型的企业就业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和企业的工资水平、社会地位、资源均衡等方面的因素是相关的。

表 2

(四)协议单位地域类型分析

1994年江苏省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区域发展战略。省政府在制定“十五”计划时,依据区域发展现状,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作出了新的界定。[3]苏南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苏北包括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五市。这种划分是根据省内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影响而划分的,而其经济差异较其他方面则更为明显,其协议单位地域类型也将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表3显示协议单位地域在苏南的占61.8%,协议单位地域在苏中的占16.2%,协议单位地域在苏北的占7.4%;而在生源地地域方面,苏南的占39.7%,苏中的占39.7%,苏北的占20.6%,从而明显发现毕业生在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迁移,尤其向苏南地区则更为明显,这和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多、就业环境好等方面是分不开的。

五、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专业建设,促进学生就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专业,是随着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而设立,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其就业面较广、劳动力需求较大,但调查发现毕业生还是有一定比例的人员不能在其对口的专业就业,这受到毕业生专业知识、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学院和毕业生必须根据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高等院校的教务部门应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专业,改善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习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自学生入学起就开始进行有关专业教育,并科学有序地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形成一批具备就业指导能力并热衷学生教育工作的就业指导人员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力市场分析以及就业技巧指导等一系列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中给予学生指导。[4]

(二)接受社会现实,提高学生就业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期望毕业后能够到大城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去工作,对工资、福利待遇有较高的要求,希望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往往事与愿违,冷酷的现实往往给他们迎头一棒,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5]就业与指导部门要组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让学生走出就业误区,正确认识自我,择业定位不要太高,也不能妄自菲薄,把择业期望放得过低;同时,学生自己要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参与竞争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学生不能一遇到挫折就消极、低沉。

(三)丰富学生知识面,拓展就业领域

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6]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与学”,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是其中一方面,随着大学学习的深入,他们学习的专业知识也将越来越多,而当其毕业后进入社会时他们对专业知识需求量会相应减少;如果出现暂时或不能就业的现象,这时毕业生就业应选择其他一些不对口的工作去做,做到“先就业,后择业”,这时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将与其专业无关,所以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一些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是相当必要的,这有利于拓宽自己的就业面,拓展自己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J].国际新闻界,1997(04)p55-56.

[2]方宽.统计研究[J]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沿革及与国际标准的比较,2002(7)27-31.

[3]沈山.江苏省经济地域划分与空间组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3):6-8.

[4]崔海涛.构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9(5):102-103.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范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092-02

一、会计经济的发展状态

(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目标主要研究决策标准派、知识流派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是区别会计目标标准完成的。通过区分向前性、可靠性标准,对未来的重要标准性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最大局限性问题,确定知识性经济是否满足现有知识水平。根据企业经济信息使用标准,对企业的资本知识进行创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报告标准内容,分析满足企业的资本物资资源增长标准,提高复合企业综合经济资源发展的信息要求,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发展建设。

(二)影响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

可靠性、谨慎性的会计特点,适合企业综合经济的发展,可理解、及时性、实质性是应用会计技术的主体标准。通过分析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发展标准,确定货币的基本计量,对提前虚拟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改变传统知识经济发展变化可能产生的信息质量模式冲击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一是加强货币标准时间和经济价值体系的研究,通过分析历史会计信息标准价值,分析会计成本可能产生的缺陷,对比价值差异,分析企业经济现有的价值水平。二是对企业的知识经济资产进行产业发展分析,按照企业信息量进行计量,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竞争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的计量货币标准较为单一,影响会计信息对知识经济的分析。

(三)与传统财务数据报表的冲突

传统财务数据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前提,通过对实际的经济事项的判断,对重要的经济资本货币、固定产值进行分析,确定会计信息服务的可用量标准,分析人力资源、商务名誉等多种无形资产的信息内容,确定货币时间价值标准,是否具有价值风险问题,是否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性。为了有效更新知识,采用信息决策的方法,提高财务报告数据的研发性,对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分析可用时间价值标准,确定风险价值水平,确定财务报告内容,降低与传统财务数据之间的冲突问题。

(四)对资本的影响

企业的资本是一种可计量可控制的数据,是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带来利益的。企业经营通过工业、农业物资资源分析企业的综合经济资本。通过分析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确定企业知识经济类型,确定企业最优价值的资源。知识资本是发展企业经济的主体资本,企业的无形资本一般占据企业综合知识经济的一半以上,知识经济利益远高于物资经济。将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发展列入到企业资本资产范围内,对企业的会计概念进行调整,拓展企业的资产范围,实现会计核心资产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创新的知识经济构思

(一)会计信息的创新研究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会计基础,会计的发展需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提高企业变化架设标准。利用全面的概念标准,将传统的会计成本进行原则化分析,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企业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依附会计实际发生的基本交易事项,对会计记录、会计内容进行综合总结分析,确定可评价、决策的标准范围。随着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企业未来的发展现实意义。树立良好的会计动态标准观念,不断完善企业的变化时间,充分利用企业事件标准,对企业的经济风险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企业的会计风险、机会标准,从客观动态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要素进行评判,建立会计信息理论体系,实施合理的动态会计管理体系。采用网络系统的发展标准,对企业网络会计管理方式进行沟通。网络是企业知识经济发展的标准,利用会计系统设计、会计方法搭建合理的网络系统,完善会计企业的网络结构化标准,改善会计信息的基本内容,提高会计假设标准。利用会计主体思想,加强可持续经营分期管理,假设会计的动态实体标准,分析会计的风险问题,对新派报酬进行假设,完成新会计概念的突破。

1.科学技术与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企业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企业从劳动型生产产业发展为技术型科技企业,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会计核算问题越来越重要。通过采用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确定,完成企业整体管理模式的不断合理化,促使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使用效果更佳的准确。

2.国家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宏观调控

通过国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上的宏观调控,保证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方法,提高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式下的合理运行,最大限度的实现我国企业综合经济能力的合理化发展。例如:国家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消耗的要求,分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标准,对会计成本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宏观标准,致力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福利控制管理,保证人力资源各项福利的控制,提升人力资源对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企业员工可以享受到合理的社会福利,企业的综合发展可以受到更好的宏观调整影响。

3.会计经济下企业效益的快速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快速的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实力,提高企业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是保证企业内部人才素质和企业整体实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化管理的合力分析,判断出企业在整体发展经营上的合理管理方向,确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成本规划,加速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升会计经济企业的稳定发展水平,保证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问题上的有效发展。

(二)会计模式发展的创新研究

1.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

依照知识经济发展标准,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综合经济发展标准范围。知识经济是无形的,又是具有主导意义的。企业的经济创新主要依赖无形知识资产。针对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无形资产,分析高收益经济发展特点,确定企业的实际经济价值,对企业的投资、负债水平进行分析,从全面的无形资产范围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合理的资产识别。无形资产需要进行合理的披露,分析企业知识无形标准,确定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水平,确定可获利能力,突出无形资产的重要地位。在信息披露中,要尽量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投资风险,根据企业综合经营特点,对企业的不等距制度进行报告分析,及时分析企业无形资产的更新范围,确定企业可开发的新无形资产范围。

2.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

企业在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企业内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成本的管理。每一个人员都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成本会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会计的维护管理环境,逐步建立适合企业会计管理发展的基本标准,提升企业会计保护水平,加深企业综合成本控制管理,保证成本管理规定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中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加强员工对于工作技能和工作素养的培养,保证员工的整体素质符合企业的成本管理,这样可以建立良好的企业会计技术人才储备能量,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功能性标准,制定合理的人才分配管理过程,加深企业会计管理的执行力度和管理力度,加深企业会计管理的准确性,确保企业会计管理环境的合理性,实现企业会计内部人才的有效发展,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加深企业综合经济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会计核算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的方法加强企业目标化管理,保证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企业在每一个会计核算和解锁流程中完成对于企业整个资产折算的评估。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不同折旧处理,对成本和利润进行所得税额分析,保证企业的成本化费用得有结余,保证固定资产的基本价值份额得以保证,降低企业的基础利润,保证企业的应收税额,企业可以较好的利用资金的时间分配比例进行资金成本分析,从而使企业在成本会计管理中得到结余。例如:工业中企业的管理方法以作业成本为基础,加大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果,使得传统的成本化会计不单单局限为寄存的方法,而是扩大为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具有加强固定化资产的递进型折线型方法。灵活多变的会计核算管理,对企业的会计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核算标准,分析会计核算的准确多变意义,从会计核算运用下实现对会计核算的合理管理。

4.对会计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范文3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扬州;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018-02

1 第三方物流的概述

1.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英文表达为Third-PartyLogistics,简称3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

1.2 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1)第三方物流能够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是集成化、系统化的服务。第三方物流是从系统的角度统筹一个企业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能够更好地处理物流与商流及企业目标与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整体活动的优化。第三方物流建立的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物流价值链的各个成员能够信息共享、实时监控,压缩物流时间。这样的革新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务会聚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2)第三方物流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变得越来越复杂。第三方物流为企业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使企业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不参与物流活动能集中资源于核心活动,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

(3)第三方物流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第三方物流服务系统拥有专业、资源和规模的优势,物流运行成本较低。另外,企业不再保有仓库、车辆等物流设施,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投资也可转嫁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减少了运营物流的成本,还可以减少直接从事物流的人员,从而削减工资支出。

(4)第三方物流有助于企业实行JIT生产。JIT生产是追求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建立的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实施JIT采购,降低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库存,提高采购物资的质量,从而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行JIT生产。

(5)第三方物流有助于帮助企业降低风险。如果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那么企业投资物流的风险就由物流公司承担,从而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另外,由于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存货的价格也是不稳定的,一定的库存还有贬值的风险。应用第三方物流可以减少企业的库存量,从而降低企业的库存贬值的风险。

2 扬州第三方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需求不足,运行成本高。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国际上总的趋势是通过外包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即产业融合。目前,扬州市的物流企业发展还很不成熟,尤其是现代物流理念和意识尚未形成,很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另外,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工成本提高,导致运行成本上升。

(2)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较低。扬州的物流企业经济类型比较单一,集中于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业,缺少三资、外资等多种形式的补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下,从事公路运输的企业拥有的车辆不多。企业规模过小,运输能力、仓储配送能力、服务范围都有限,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企业注重对产品运输和仓储的管理,没有把成品配送和原材料的控制整合起来,更没有把产品物流与物料管理活动相联系的整个活动协调起来,不注重物流、营销、作业战略。企业的管理模式仍很传统,缺少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有点无网或有网不畅,信息交换渠道不完善,既不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3)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现代物流业的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构成了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和“白领”、“灰领”阶层的聚集区。虽然扬州物流从业人员已粗具规模,但大多数是从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真正懂得物流管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较少。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从职称结构来看,初级职称及以下的从业人员占90%多,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不足10%;从学历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左右,高中或技校学历的占30%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0%左右。高层职员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太小,不利于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技术革新。

(4)设备陈旧落后。目前扬州第三方物流的基础设施大都简易、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公路运输车辆还以中小型普通货车为主,其他类型的车辆比例相对较少,远远不能满足货物运输需求,限制了运输货物的种类。缺少包装机械、装卸搬运机械、保管设施等。智能化、自动化仓库比较少。信息化程度低也是制约扬州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由此造成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信息流通不畅,不能保证时时的对物流服务过程的及时了解,很难对物流市场的需求达到全面的掌握。

(5)缺乏特色、没有竞争力。中国各城市第三物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提供的物流服务差不多,找不出各城市的主要差异和个性,没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第三方物流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

3 加快扬州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第三方物流作用的认识,明确扬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根据扬州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扬州打造成区域物流中心城市。要将扬州的现代物流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构建苏中苏北城市群现代综合物流节点,完善扬州市立体化综合物流产业体系。要从提升扬州整体竞争力的高度去认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紧迫性,依据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与城市组团式规划有机结合,主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互动联系,实施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扶持,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扬州现代物流业正处在由起步发展向加速成长转变的阶段,政府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扬州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做物流业发展中的规划者、引导者、培育者、调控者、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者。制定优惠政策。在物流业发展目标的总体框架下,按物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给予物流业更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工商登记及相关扶持政策。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建设基础设施,推动物流业发展。积极引导建立和完善物流业行业协会,加强该行业协会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利用协会推动物流改革,引导物流企业步入正轨,促进行业协调发展。为物流业发展创造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合法经营。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物流信息具有量大、分布广、来源多样,又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关联性等特点。信息化和新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物流信息能为决策提供依据,提高物流整体作业效率。扬州物流业要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管理系统建设管理信息平台,进行现代化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4)促进现代物流业的特色化发展。城市的发展要与城市的实际有机结合,挖掘城市的特色,保护城市的特色,创新城市的特色,物流企业差异化发展策略也相当重要。作为大运河发源地,古代扬州一直是全国海运、漕运的重要环节。优美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是扬州的独特魅力,扬州应该将物流业的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不能模仿任何城市,要有创新。扬州要发挥自身资源,做强做大物流产业,比如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等。

(5)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功能,扶持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作为开放式的物流节点,物流园区在物流系统中具有集约互补功能、综合运作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基本功能。扬州市各级政府目前都非常重视专业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这将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和发展壮大。扬州要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作用,建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鼓励龙头物流企业兼并收购存在问题的物流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6)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第一,政府应该对相关高校加大投入和指导,通过高校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的物流专业人才;第二,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现代物流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第三,加大对物流业专业人才的引进。

4 结 论

扬州第三方物流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出台一些支持政策。根据城市的特色、发展定位和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的策略,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奉康.发展中国第三方物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

[2]于凤英.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2).

[3]王莉.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