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病区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妇产科病区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妇产科病区管理制度

妇产科病区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 诊断及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30

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寄殖菌,包括有各种的需氧菌、兼性和专性厌氧菌。当患者抵抗力减弱或接触的细菌病毒多时,便可出现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现在此病已成为了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妇产科的感染大多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2/3以上可见厌氧菌。对于部分基层医院来说,卫生条件差,消毒措施缺乏,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等也可使部分女性患者在就医中引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因此及早诊断,针对可能感染的病原菌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后起关键作用。现将诊疗48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48例,年龄18~51岁,平均28±5岁。其中妇科感染性疾病34例,产科感染性疾病14例。18例使用中药治疗,30例使用手术治疗。

方法:对48例患者的发病诱因、感染的种类、主要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探讨研究。

确诊及治疗:根据患者局部或全身发热的情况,若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为局部性感染。若出现全身性发热,体温升高,且出现下腹部疼痛,血常规异常,如白细胞升高等,可诊断为全身性感染。确诊有感染后,刮宫取物进行培养,确诊病原菌。治疗上,首先控制感染源,有脓肿及局限性感染的,对脓液进行引流;有感染坏死组织的,进行常规清创祛除;有可疑性感染植入物的,予以祛除;对于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嘱患者远离感染源。使用抗生素:及早使用抗生素可控制感染。当炎症过于严重,单使用抗生素无效时,联合给予糖皮质激素,以抑制炎性反应,增强机体抗过敏性内毒素,预防感染性休克等。

疗效判断标准:①完全治愈:患者无发热,白细胞为正常值,B超等看不到感染性病灶;②好转: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无发热或有低热,B超示病灶缩小或开始愈合;③有效:患者症状减轻,体温有所下降但仍有发热,B超示病灶有些好转但仍有感染性炎症;④无效:患者仍发热,白细胞升高,症状不减轻,甚则加重,B超示病灶没见缩小或有所扩张恶化,感染性炎症仍存在。

结 果

经治疗处理后,48例患者中,完全治愈15例,好转19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67%。

讨 论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是基层医院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与医院的环境、管理、条件和患者等因素有关,具体有:大多数的基层医院妇产科病房布局不合理,不划分出病理区、产前区、产后区,妇科病患者和产妇均在同一病区,出入同一通道,易造成相互污染[2];病房陪护、探视的人员多,人流量相对较大,空气不洁且不注意通风,使病房空气较污浊;病房环境和卫生欠清洁,患者出院后,不注重对床单进行终末的消毒,使地面、物表的病菌交叉感染,存在着医院感染的隐患;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不统一集中消毒灭菌,不注重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在做各种的治疗及护理的前后,不彻底清洗和消毒手;产妇难产时,入院后即开始手术,未进行术前的沐浴更衣,清洁皮肤、外阴等。

故医院需建立健全一下几点:①建立及完善医院感染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方案、消毒隔离的制度、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进行的防护工作制度、医院感染出现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②建立相对独立区,区分无荫区、清洁区和污染区,区域的标志需明确;无菌区包括:无菌物品的存放间、无菌手术室、隔离分娩室、正常分娩室;清洁区包括:器械室、洗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办公室。③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前需洗手、更衣、带帽和口罩,在手术或接产时,严格遵守无菌的操作。

妇产科的感染,特别是与妊娠有关的感染[3],其起病急、发展快,一旦治疗不及时,将会危及生命,严重威胁生育期妇女的生命健康,须给予足够重视。基层的医院在预防和治疗妇产科的感染性疾病中,需以预防院内感染为主,进行院内设施和环境改造。对前来就诊的感染性患者,需及时给与足量的敏感性抗生素控制感染,预防传染他人。

参考文献

1 黄学民,杨金清.基层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原因与管理[J].医学信息,2009,1(9):241-242.

妇产科病区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99-01

、 妇产科护理的工作任务较重,而且容易引起风险的因素比较多,所以随着人们对于护理服务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1],对于医院妇产科护理的工作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为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或者根本上进行杜绝护理风险已经成为了护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2]。针对一些护理风险的发生,我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对我院妇产科护理带来了一些较好的发展趋势,而且结果显示很好的减少了妇产科护理风险的发生,所以值得推广。现报告如下:

1 护理风险及原因

1.1 患者及家属方面 目前生育的女性往往是初产妇,没有生产经验,往往认为生育是个必经阶段,属于自然现象致使患者本人和家属对分娩的风险性未予充分的重视,进而带来相应的风险性。

1.2 护理技术管理因素 护士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熟练,不能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安全意识淡漠,会导致护理不安全因素增加。另外,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将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从而引起护理纠纷发生。还有新毕业护士由于经验不足或是协作技能不强,易引起冲突,导致投诉,造成对护士信任的危机

1.3 缺乏工作责任心,安全意识薄弱 护理工作繁忙,需要护士有严谨的态度以及高度责任心,当护士单独值班,在没有互相监督和提醒的情况下,如护士缺乏自我的约束能力和慎独精神,就易在巡视患者和执行操作时违反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而为护患纠纷埋下了隐患,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失去信赖,给患者身心带来不安全感。此外,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而引发危机的事件也很常见。

1.4 服务意识差,态度生硬 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协作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确实施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人们文化意识观念的提高,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患者有被尊重的权利。

1.5 管理因素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护理人员资源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造成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责任心不强、服务不到位,对患者的解答不耐心,执行医嘱不严谨,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科室管理层没有高度重视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对职责常规护理的监控力不够,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2防范措施

2.1提高科室管理者能力 科室护士长要加强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培训,不但在业务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同时管理上也要敢抓敢管、善于管理,在下属中树立威信,发现安全隐患苗头要及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2.2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良好的护理技术是防范护理事故的基础和保证,医学的高速发展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终身学习[3]。我院妇产科护理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部分护士并没有接受正规的专科护理培训,社会经验也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聘请有丰富妇产科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讲解相关知识,并传授和孕产妇、家属交流的技巧。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急救技术等的培训、考核,锻炼和提高护理队伍的急救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严格执行考核管理办法,督促护士强化练习,提高护理技能。我们鼓励护士参与短期进修培训、院外专题讲座和学历教育等继续教育,推进护士对新理论新技术的运用和掌握。

2.3加强护患沟通技巧培养 护理工作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促使病人早日康复而进行的,这也是它的最终目的,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4]。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和支持。我院是一所县级“三乙”医院,年分娩量达2 000例以上,有时因护患沟通不到位而发生纠纷,针对此不安全因素,我院产科加强了管理,规范产前、产时宣教,要求护士及助产士在熟练掌握业务技术的基础上,同时掌握一定技术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和意外事件。

2.4增强护士法律和安全意识 通过经常性理论学习和医疗纠纷案例分析,增强护士“安全重于泰山,安全重在防范”的安全意识,在护理过程中自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守各项核心制度,增强护士自身法制观念,明确责任,强化意识,指导自己的护理行为,让护士认识到自己违规行为导致的不良法律后果,加强责任感,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做好护患纠纷汇报请示工作和实物封存处理等,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保证患者安全的意识,同时也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2.5保证医院硬件设施安全 针对性防范措施,检查病区设施,保证孕产妇和术后病人的安全。要保证地面干燥,无油迹和水迹,照明设施的工作正常。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发生意外的不安全情况,以保证病人在院期间的安全。

2.6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培训 加强入院宣教,不定期组织公休会,向病员及家属进行安全意识、风险意识、科学护理、科学喂养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医疗风险,以及科学的护理、婴幼儿喂养知识,主动配合护士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金娜,朱云霞,周晓荣,李小妹,吕芳玲;国内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4,23(10):78

[2] 程圣莉;秦玉霞;宋瑰琦;周莉;护理工时调查与人力合理配置对策的研究[J];护理杂志;2006,12(10):68

妇产科病区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层级管理 ;妇产科;应用效果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13-02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妇产科由于其专科性和特殊性,在临床上存在许多护理风险,如果护理不当或稍有疏忽便会造成医疗意外,发生纠纷,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范畴不断拓展、不断细化。限于有限的医疗资源,一味扩大护理队伍不够现实,因此,如何合理管理护理人员成为护理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体现护理人员的价值,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结合我院护理人员的实际状况,我们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实行了层级管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层级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法

1.1岗位设置 白班:护士长1名,主班护士2名,责任组长3名(每组各1名),责任护士和执行护士各3名。中班和夜班:责任护士和执行护士各1名。质控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构成为3名责任组长。

1.2工作流程 把病区所有护士除1名护士长和1名主班护士外,按受聘后的职称分成相对应的3组。护士长在层级管理中发挥着科室总体规划、组织调控、质量监督、与科室主任沟通、参与护士岗位考核及相关的行政管理。责任组长在护士长领导下管理本组的责任护士、执行护士及所管辖区域病人的一切治疗和护理,按照护理程序合理安排护理工作,并保证护理质量达到要求。中午和晚上由每组的1名责任护士和1名执行护士轮流上班。主班护士负责全科病人的医嘱传达、确认执行、电脑录入等工作,2天1班,另一天机动,由护士长负责调动。质控小组成员具有监督护士工作的任务,每月开一次例会,力争能够早期发现问题[1];每季度、年进行相应的工作总结汇报;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对个案进行跟踪评价,分析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2]。岗位分组要求:主班护士要求10年护师工龄及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能够合理处理医嘱、协助护士长做好行政工作的能力。责任组长要求8年以上护师工龄及护师以上职称,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科室护理问题,在护士中具备一定威信。责任护士要求5年以上护师工龄及护师以上职称,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能够处理本科室常见护理问题。执行护士要求具有执业资格的在岗护士。

1.3制度建设 根据院护理工作制度建立符合妇产科的《妇产科护理工作制度》和《妇产科层级管理实施细则》,进行制度教育,明确分工协作。

1.4岗位培训 对各级护理人员采取集中培训和分层培训、理论培训和工作能力培训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岗位培训,同时培训《妇产科护理工作制度》和《妇产科层级管理实施细则》,以及质控标准和科室奖金,评优评先标准,做到人人知晓。主班护士:熟悉医嘱的执行要点和注意事项,增强责任心,培养统筹安排和应变能力;责任组长:主要培养其全面的专业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能力,如讲课能力、总结传授经验的能力、开展科研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疑难护理专业问题的能力;责任护士:主要培养其管理能力、带教能力、爱护关心下一级人员的精神,包括病人管理、病房管理、下级人员管理、进修实习人员管理的能力;执行护士:主要培养其工作方法、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和尊重、关爱他人的精神。

1.5考察测评

1.5.1测评方法:(1)由质控小组制定考核具体内容,形式由现场检查、相关知识提问、抽查考核等组成。(2)主要为逐级考核和平行考核,逐级考核即由护士长考核主班护士、责任组长,责任组长考核责任护士和执行护士;平行考核即护士长对口考核和护士之间互相考核。(3)考核每月一次,质控小组每季度汇总分析,按个案跟踪分析评价护理质量,如产后出血护理等。

1.5.2考核结果应用:(1)考核与分配。质控小组对各护士考核和护士互评所得的质量分,参照护理部《关于护理人员科内奖金二次分配的指导意见》,以积分方式参与奖金二次分配,护士长质量分为科内护士的平均分。(2)考核与岗位。定期统计分析各护理小组和护士质量分,与配置主班护士、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评优评先挂钩。

2效果

实施层级管理2年来与实施前2年相比较,我科护理质量发生明显变化:会阴三度裂伤为零;切口感染率从3%降低到1.3%;一般差错率从0.7%降至0.3%;主管患者的满意度从85提高到97。其护理人员职业满意度也发生明显变化,具体体现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良好率从77提高到95;表扬信和锦旗数量为实施前的3倍;工作成就感明显增强;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各种工作关系均明显改善。

3讨论

妇产科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护理工作的好坏对患者病情往往有重要的影响。而护理工作质量不仅取决于护士的业务水平,而且与有效的管理密不可分。近年来提出的层级管理就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它能发挥各层级成员的工作能力及潜力,强化护理管理,推进护理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机制创新,从而建立职责明确、权责统一、能级管理、监管有力的护理管理体系[3]。

3.1我科实行的层级管理制度,首先明确岗位职责和相应的职责考核,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通过制度管理,确定了每一位护士的职责范围,使得责任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负责,落实到个人,并与奖金评优评先等挂钩,配合培训增强护士的责任心,避免因责任心不足而出现的低级错误,有效避免医疗意外的发生,减少医患矛盾,提高患者满意度。

3.2通过整体培训和组长负责制,把工作能力强的护师提到责任组长的岗位并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和能力,使护理组织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解决了阻碍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因素,从而使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护理专业技术骨干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护理队伍各种人才有机构成的综合实力相关。

3.3自上而下,由技术骨干带领的技能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测评制度使护士整体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并激发自觉学习提高技能的动力,使各层级护士水平都有提高。

3.4层级管理还体现了各层级护士的价值,使得高年资、能力强的护士脱颖而出,根据特长和能力分配工作内容,避免有能力的护士过多地陷于常规工作而不能发挥其优势,提高效率,避免人才浪费,体现个人价值。

3.5层级管理通过季度年度会议,总结了得失,并用PDCA的方法实现了质量持续改进,有利于学科建设和高质量护理队伍建设[4]。

参考文献

[1] 李珑,王裉妹.层级管理法在临束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37(7):1275-1276.

[2] 夏雪中.新形势下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进展概述[J].冲国护理管理,2004,4(2):39-40.

妇产科病区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母婴同室;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201-1

在当今医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医护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母婴同室病区作为医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如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母婴安全健康,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1.1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制定目标责任书,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季度召开感染管理委员会,反馈季度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2由专职人员组成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具体工作,深入科室进行技术指导、调查、咨询,组织院感知识的学习、培训、考核,检查各科消毒隔离执行情况和医务人员对院感知识的掌握情况,定期组织院、科感染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分析,讨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反馈监测结果。

1.3科室主任、护士长、助产士和一名感染管理人员组成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

2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感染控制意识

2.1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把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高到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增强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提高了依法执业的自觉性。

2.2我院根据爱婴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建立建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将《消毒技术规范》、《消毒隔离技术》、《产房感染管理》、《母婴同室的感染管理》、《新生儿的感染管理》、《妇产科洗手规范》、《妇产科手消毒》等整理汇编成册,反复组织全科同志学习,并作为每月业务学习和考核内容,提高了大家的医院感染理论知识水平和执行消毒隔离的自觉性。

3加强环节管理,保证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科室感染管理小组随时对科内医院感染工作进行检查和管理,重点内容如下:

3.1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新生儿抵抗力较低,所以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强化工作人员的感染管理意识。

3.1.1要求工作人员衣帽整洁,不留长指甲,不戴耳环戒指,每接触一名产妇或婴儿前后必须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3.1.2护理人员每进行一次操作前后必须进行手消毒。

3.1.3工作人员严禁穿工作服进食堂、上厕所及离院外出。

3.1.4医疗垃圾严格按规定进行分类、收集,转运,处置。

3.1.5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半年进行咽拭子和粪便培养,发现带菌情况应暂时调离母婴同室区,防止交叉感染。

3.2对产妇及陪伴的管理

3.2.1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好处,积极协助并指导正确的喂养,让新生儿从初乳中摄取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细胞,提高其免疫功能。

3.2.2指导产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衣服,使用消毒卫生垫,注意头发、口腔、皮肤、及会阴的卫生。

3.2.3主管护士在指导产妇喂奶前,嘱产妇洗手并清洁。

3.2.4教会产妇正确的会阴护理方法。

3.2.5告知陪伴医院相关规定,取得理解和支持。

3.2.6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尽量少接触婴儿,探视时间结束,应主动离院。

3.3对新生儿的管理新生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成熟[1],新生儿皮肤柔嫩,屏障功能差,所以要加强皮肤和脐带的护理,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和脐部的清洁干燥。

3.3.1保持沐浴室的空气新鲜流通,开窗同风,温度维持在26~28°C,湿度为55%~65%[2]。

3.3.2新生儿沐浴用流动水,水温38~42°C,沐浴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

3.3.3新生儿所用的布类物品全部采用高压灭菌消毒后备用。

3.3.4新生儿换下的衣服、包被、尿布等分别放置在固定容器内送消毒处理。

3.4母婴同室区的环境管理

3.4.1房屋标准,我院共有母婴同室病床6间,其中4间每床面积达7.7m2,2间每床面积达9.5m2,另有两间家庭化病房面积为14m2,均符合母婴同室的环境要求。

3.4.2病区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通风良好,每日进行空气消毒一次,上下午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空调滤网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3.4.3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床、床旁桌、椅一次,一桌一帕,一床一扫,一用一消毒。

3.4.4产妇出院后床单元进行终末处理。

4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工作

4.1感染控制科每月到母婴同室区作一次空气、消毒液、物表、手表的监测。

4.2每年接受市疾控中心医院感染监测一次。

4.3感染控制科将监测结果以简报形式发到科室,对监测不合格扣质量检查分,实行奖惩分明,并限期整改。

总之,医院感染工作与医疗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医护工作始终贯穿于预防感染的各个环节,母婴同室区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现了产科的医护质量水平。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从身心上、经济上增加了产妇的痛苦,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保证产科医护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院通过以上各项制度的建立,措施的落实,有效控制了母婴区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了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妇产科病区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人民群众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医疗改革不断深化, 同时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项目的开展, 多数孕妇选择在医院进行分挽, 增加了产科护理工作量, 医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妇产科服务对象特殊, 不安全因素复杂。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总结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 旨在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具体如下。

1 不安全因素

1. 1 环境因素 主要是病床问题。在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加, 对床位要求越来越多。大多数医院采取扩大病区方式来缓解床位压力, 但这也使得病区不集中, 增加了管理困难。院内感染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内病原体种类多, 构成复杂, 容易引发交叉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弱, 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及在出生时体征过低的新生儿, 对常见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 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还包括设备问题等, 妇产科仪器设备密集, 且人员集中, 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较多, 都可能成为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 2 人员因素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新生儿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综合素质欠缺, 操作不规范, 仪器使用不当, 工作不到位, 不认真, 责任心不强, 等。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意志支配行为能力, 护理对象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属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对护理知识了解欠缺, 护理不科学等。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 都使得新生儿护理工作变得复杂。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 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工作分工不明确, 协作能力差, 对新生儿检查及护理工作不到位, 新生儿即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住院过程中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和管理意识淡薄, 单纯依靠医护人员进行护理, 不重视辅助工作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不足, 进行某些护理操作, 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未告知产妇及家属, 易引起医疗纠纷。

1. 3 管理因素 妇产科护理人员不足, 无法满足新生儿安全及生活护理和严格实施等级护理的需要。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引发精神紧张, 如果心理调节不良, 可能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差错, 给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和监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 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测。责任是否明确到个人,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是否到位, 监控及修正是否及时都影响护理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权不清、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护理安全标准认识不统一、交接班和护理记录不规范, 管理人员对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处理方式不得当、修正不及时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 4 技术因素 科技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仪器逐渐应用于临床, 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大, 多数医院也引进了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且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按规程在电脑上做护理记录。这就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程度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或经验不足都对影响新生儿护理产生影响。

2 防范对策

首先, 医院应加强病房巡视采以尽量保证病区安全。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和新生儿物品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同时规范医疗行为, 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禁止探视人员随意进入, 以防止院内感染[3]。

其次, 医护人员应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责任心, 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 定期开展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 加强业务能力, 了解新生儿相关疾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表现, 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规急救技术, 熟悉新仪器新设备和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 明白护理记录、护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信息学知识的培训, 完善医护人员知识结构, 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同时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教育工作, 多与其进行沟通, 加强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 共同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4]。

再次, 规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时必须和家属一起对新生儿进行细致检查, 当面给新生儿佩戴腕带, 注明基本信息并签字;住院期间护理时应严格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护理, 检查并核对腕带, 告知产妇及家属关于新生儿的基本注意事项;出院时再次严格核对、查看新生儿基本资料情况, 向家属进行育儿知识指导[5]。完善管理和监察制度。尽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数量, 注意对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监察, 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护理分级制度进行巡视, 责任到人, 权责明细[6]。规范交接班流程, 在床头进行交接, 认真核对新生儿基本资料和特别注意事项, 详细填写交接班记录和护理记录。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快速处理问题[7]。

3 小结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复杂, 定期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并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8]。另外, 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要重视护理流程、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要重视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的分析[9]。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现, 收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管理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的规范, 从而不断改进新生儿护理工作[10]。

参考文献

[1] 孙春花,张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21): 103-104,

[2] 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6):268-269

[3] 赵化林.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对策.当代医学, 2010, 16(19):143-144.

[4] 王德智.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16(1):23.

[5] 赵时敏,徐景秦, 籍孝诚, 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 2010,1( 22):233.

[6] 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 右江民族医院院学报, 2012, 34(2):185-187.

[7] 邓翠芳,李葵兴.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 7(12):57-58.

[8] 王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护理管理.中国现代医生, 2010,48(22):75-76.

妇产科病区管理制度范文6

加强围生期保健及新生儿急救,提高产科质量,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的关键所在[1]。妊娠分娩是每位孕产妇所面临的非常重要的时刻,要保证孕产妇与新生儿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做好临产时风险防范是每个产科护士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就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防范对策。

1 产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的不安全因素:(1)长期以来,许多医院的管理者在继续教育的工作上一直“重医轻护”,造成整体护理工作质量低下,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2)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现象,超负荷的劳动,且工作定位不准,使护士在输液等日常操作中疲于奔命,很少有时间与病人交流沟通。(3)考核不科学,不能客观正确的评价护士的工作价值,助产士缺乏独立的晋升聘用机制造成助产人员流失。

1.2 护理人员的不安全因素:(1)护理人员素质欠缺。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语言修养差,护患沟通不充分,服务意识较差等。(2)专科技术操作等问题导致母婴意外创伤。一是多数人认为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在就医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产妇和家属均无思想准备,无法接受现实,情绪失控,发生纠纷。二是产科意外来势凶猛,后果严重,有时造成的远期后果不可弥补。(3)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观念陈旧,管理不力,轻视护理文书书写等。一是不按照护理操作原则和操作规程。二是产房消毒隔离不严密,或不符合要求而发生会伤口的感染或裂开。

1.3 孕产妇的不安全因素:(1)孕产妇的心理障碍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如产后抑郁症、新生儿性别歧视带来的失落感、自杀或产妇行为威胁到新生儿等;(2)孕产妇及家属的医从性不够导致护患间不配合,如孕产妇自行外出、回家等。

1.4 硬件设施的不安全因素:由于孕妇大腹便便,行动变得相对迟钝、缓慢,应急能力差而易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如浴室内缺少扶手,地面过滑、地上有水或鞋子无防滑垫时均易滑倒,所有这些在设施方面的不安全因素,都是护理工作中要关心并引起重视的。监护设备故障可以导致判断失误,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如新生儿需要抢救时,因抢救用物不全,延误抢救时机,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2 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对策

2.1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依法管理。妇产科属高危险专业,应强化安全管理概念,所以,产科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并根据《产科常规》和《护理常规》进行操作,是产科护理安全最重要的基础。

2.2 增强产科护士工作责任心,提高整体素质:(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2)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加强护理文书质量管理。护理记录是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病人住院期间的护理过程的动态记录,是护士通过和病人接触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只有多下病房、勤观察才能写出客观、真实、高水平的护理记录。(3)加强专科业务学习,提高整体业务水平。改革某些护理质量检查方法,重视对病人的直接护理质量。

2.3 加强专科业务学习,提高整体业务水平时以护士普遍比较重视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要明确学习目的,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中要及时发现病人出现的问题,对病人的状态做出有效评估千方百计使护理方案对病人达到预期效果[1]。护理工作不能刻板地套用模式,要用心思考,要能抓住主要矛盾。现代的护理正向专业分工更加精细发展,护士必须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能恰到好处地解决病人存在的问题,让人觉得可以信赖。护士要是个艺术家、心理学家,还要是个社会学家。产科护士和助产士更须熟练掌握“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和精通“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以及产科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及使用方法,防止因理论业务不熟悉而导致的差错事故。

2.4 加强管理,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1)从护士中选出一些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身强力壮者作为培养对象,经培训合格能胜任妇产科护理工作,并且经考核取得助产士执业证书者作为助产士。(2)为护理人员创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倡导人文关怀,调控负性情绪,当护士遇到各方面的问题时,及时帮助解决。(3)正确调节工作时间,合理机动的排班。

2.5 制定具体的针对性防范措施:(1)定期监测硬件设备,保障新生儿安全。(2)制定各项护理流程,以防止事故发生。(3)检查病区设备,保证孕产妇的安全。(4)加强护患间交流,对孕产妇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减轻孕产妇的心理障碍。

2.6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护理风险防范,确保护理安全。护士长应有超前意识及时发现科室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隐患,并将法律意识贯穿在护理管理之中,如制定科学而严谨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交接制度、新生儿安全防范措施、新生儿意外应急护理措施、危重新生儿外院转运护理流程等,发挥质控小组作用,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通过对护士定期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使护士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7 实施预见性的安全管理:(1)创造安全、温馨的环境。(2)实施安全防护措施,限制探视时间和人数,严格执行新生儿交接制度,发现可疑人员立即汇报;(3)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强调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彩霞,郑淑玲,徐 玲.实用高危孕产妇急救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