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预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科研经费预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范文1

【关键词】 科研项目 经费预算 全过程管理

高校科研经费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产生的费用。通常情况下,科研经费是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基金会等各类机构组织通过委托研究课题或者以公开招标课题形式筛选申请书的方式来分配,其目的是用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科研经费是保证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也是高校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研经费的投入也呈现大幅度提高的态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同样,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2011年度和2012年度立项课题的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科研项目立项总数增长了9.4%,资助金额总量增长778%。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呈现跳跃式增长。

一、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科研经费预算执行与研究进度不对称。主要表现为课题项目立项与经费实际到帐有时间差,研究进度较快而经费执行不足,往往发生课题验收前突击使用经费和用其他来源经费垫付本研究课题的前期研究费用情况。而且大多数纵向研究课题要到结项后才会划拨余款,明显无法与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相匹配。

2.经费实际执行与预算编制偏差较大。主要表现为①某些经费科目支出严重超过预算,例如国内差旅费调研费预算为3万,项目经费结算时却实际支出5万。②某些经费科目支出不符合国家标准。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规定劳务费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支付给没有工资性收入的课题组研究人员(如研究生)或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而实际执行中却往往发生给有工资收入的项目组成员支付劳务费情况。③经费支出与科研项目无关。例如,以考察、合作单位协作经费等名目套用科研经费。对于以上问题,首先是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性质认识不足,往往有“项目是我本人辛苦争取到的,如何使用是我的权利”想法。殊不知,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理应符合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而且,各类机构、基金委公开招标的课题也有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在科研人员本人签字递交申请书,相应机构、基金委公布项目立项结果并下达立项通知书、拨付研究经费时,这二者之间已经形成的法律关系,科研经费的使用就应当以服务项目为主旨,科研人员应秉承契约精神,按照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和项目申请书中的经费预算情况执行,而非随意变更。其次,科研人员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和对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认识,对于科研经费预算科目的实际内涵认识不足,从而产生经费执行中的种种问题。

3.高校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科研管理部门较为关注项目立项率、结项率,对于科研经费使用无法做到跟踪管理;财务部门负责对科研经费实际支出的管理却不确定项目研究执行情况;科研人员重视项目研究进度而忽视预算执行。三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协作,相应的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形成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的现象。

二、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管理

所谓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管理是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科研人员三方形成协作,在保证项目研究和经费使用的同时,实现预算编制、研究进程、结项决算的统筹管理。

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研人员应当在充分了解相应经费管理办法的前提下,有计划的安排研究进度,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经费预算,避免“随便写写”的经费预算。

2.项目立项后对经费预算落实的管理。项目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协同合作,通过财务报销系统,将经费预算落实,以报销科目分类码控制经费支出,杜绝经费实际支出不符合预算的情况。科研人员也应当根据实际研究情况,落实前期经费、后期经费的支出,对于设备、图书等物资按要求登记入学校资产并接收定期资产审计。

3.结项决算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项目即将进行结项验收前,提醒科研人员关注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对于尚未支付款项等要加快经费执行。科研人员也应当在验收报告中对于结余经费的原因、使用加以解释,避免发生因为经费收回而影响科研项目后续研究成果的情况。

三、对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建议

1.加强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管理和法制教育。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当主动把工作做细做实,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向科研人员宣传讲解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原则、流程和管理办法,使科研人员从申报项目、编制经费预算时就有统筹安排,合理、合规的编制经费预算,提高实际预算执行的效率。同时,也应将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范畴,使得科研人员能自觉遵守相关财务制度,避免科研经费浪费、腐败的发生。

2.严格执行科研经费预算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应当在下达立项通知时就提醒科研人员按照项目申请时的进度安排研究任务和使用经费,认真履行科研合同,在项目中期检查、结项验收时不光考核其相应的科研成果,还需要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对于确有实际情况影响了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时,科研人员应及时向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报备,在管理规定许可的前提下进行经费预算调整,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3.构建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审计部门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光是监督管理科研经费使用是否得当,更重要的是发现项目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为提高科研项目研究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关于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1(15).

[2] 章蕙.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范文2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来自自身领域问题的能力高低,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结合作者在海外数所著名院校执教十年的工作经历,介绍海外高校关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

1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

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其自身的需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对比,Kapland就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作出如下归纳总结[1]:

1)(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常与诸如信号、图像、方程、表格等实体打交道比较多。为了能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所帮助,计算机基础课程须教会他们如何表示这些工作中会用到的数据,以及如何操作这些数据,而对学生不太会感兴趣的,诸如AVL树和B树之类的复杂数据,则可以略去不讲。

2)(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将计算机看成是一种工具而非自身的兴趣所在,更非其职业追求的目标。他们通常对计算机已有所接触,能够在家里轻松自如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图像编辑、音乐合成等简单的操作。一旦转到课堂,让他们学习如何打印从1到10的数时,计算机知识则变得复杂得多。强烈的对比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大学的计算机课程过时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3)(3)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将来也会从事各行各业不同种类的工作。课堂上引用的例子必须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通过直觉所接受的。

4)(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导师往往自身也不具备很强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不可能去很好地帮助学生改善其计算机使用能力。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帮助十分有限。

5)(5)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用在计算机课程上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他们不太可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课程。有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上所花的时间通常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十倍。

6)(6)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会频繁地使用各类标准的图表,如点线图、直方图、散点图、轮廓图、投影图,等,即便是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也是如此。

7)(7)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都不常写软件包,但是会经常使用它们。他们写程序往往是为某一特定用途,而不是写给别人使用。

8)(8)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常不用设计二进制格式的文件,而是直接采用现成的电子表格、图像、声音等形式来进行操作。他们迫切需要知道如何组织和操作存储在各类表格和数据库中的数据,但可惜的是,这些知识在大多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并未涉及。课堂上,教师们常常教给他们线性表、栈、队列、树、集合和图,但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进行数据库的选择、投影和连接等典型操作。

9)(9) 如今用于科学计算的软件包非常多。我们很难预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会需要哪些具体的计算机知识。与此相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非常确定地使用计算机程序语言,如C++和Java。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典型设置

应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迫切需求,当前,海内外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计算机导论课程 (着重计算机文化基础);(2)计算机应用课程 (着重案例解答);(3)计算机编程课程 (着重程序语言与软件包使用技巧)。具体讲授方式也依照学校规模、教师队伍与学生分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总体上有如下三种授课方式:(1)同时面向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统一授课;(2)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分开授课;(3)面向某一特定的非计算机专业(如医学),专一授课。这样,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的侧重点不同,传授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分别就海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经验作进一步介绍。

案例一:荷兰蒂尔堡大学(University van Tilburg, the Netherlands)

笔者曾经在荷兰蒂尔堡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系任教3年。蒂尔堡大学为非综合性院校,共设置有五个学院――经济商学院、法律学院、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人文(艺术、哲学、神学、宗教学)学院和天主教神学院。该校的经济商学院是最早、最大的学院,其经济学科居世界前列。信息系统与管理系附属于经济商学院,所开设的课程面向本系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对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属上述统一授课类型。该系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商业工程(Business Engineering)、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计算逻辑、计算机体系机构、数据库、e-商业(e-Business)、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商务信息技术、计算与通信技术、经济与计算通信技术、运筹学与计算通信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Linux、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模型、信息技术讲座、软件工程、系统与程序开发、网络资讯,等。

2.1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设置

该类课程的目的在于让不同系科的学生懂得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计算机科学中一些伟大的思想与发明,通过这些预备知识,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将来理解计算机的能力和局限性打好基础,使之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在不要求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方面工作的前提下,教给学生很多计算机方面实用的知识,培养一些实用(如软件包的操作及其在实际情况下的应用)。那种只有通过学院式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才达到的对计算机科学的深入理解并不是此类课程的目的。根据参考文献[3],对计算的深刻理解是可以通过非编程的教育手段获得的。

案例二: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SA)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Cortina认为现在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为了让学生能写出正确的程序,过分强调了程序设计中的细节及其严谨性。很多时候,学生修这类课程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用到编程,而是因为这是必修课 [2]。为此,他提出计算机导论课应教给学生计算机科学的原理而非编程,课程应着重强调从计算角度看计算机科学中的主要贡献,学生着重对计算能力的理解以及在计算机科学中会遇到的可能影响其他学科的问题。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通过某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或者某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贯穿始终地讲授,而应该从计算的角度,讲述计算机科学的主要贡献和事件。学生学习算法以及建立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使用流程图、模拟器来演示一些简短算法的流程,使得能够在不涉及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的情况下,就可写出一个简单的小游戏。Cortina在其所讲授的计算机导论课程里,覆盖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2]:

(1)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例如:早期的设备,欧洲中世纪计算机科学的缓慢发展进程,Babbage 和Hollerith在19世纪的贡献,以及战争(二战、冷战)对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的影响和促进,等。

(2) 用算法表达计算程序。例如:采用伪代码表示算法,用Raptor工具模拟计算过程可视化流程图,等。

(3) 数据的组织。例如:基本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和图)、数据库和算法的典型构成(赋值、条件语句、循环和子过程,等)。

(4) 用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表达算法(即计算自动化)。例如:程序设计泛型(命令式、面向对象式、函数式和逻辑式)、编译器与解释器。

(5) 算法设计的技巧。包括递归、分而治之(如归并排序、汉诺塔)、贪心算法(如Huffman编码、最小生成树)和动态规划(如Fibonacci函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6) 优化,让计算更完美。包括正确性(常量的使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算法的正确性)以及有效性(算法复杂度)。

(7) 计算的极限。例如:难解性、不可判定性和通用计算模型(图灵机和计数器程序)。

(8) 并发性。包括多处理器(同步、最大加速比和负载)、流水线技术和多任务(操作系统、死锁与饿死)。

(9) 应用。例如公钥密码学、人工智能(图灵测试和博弈树),等。

(10) 计算的未来。包括量子计算、纳米科技等客座讲座。

2007学年,共65人选修该课,分别来自人文与社会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理学院。根据学生的反馈[2],80%的学生赞同客座讲座,55%的学生期望继续启用但应使用更多的图例进行讲解,85%的学生会将这门课推荐给朋友。

案例三: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ina)

考虑到医务人员通常需要使用计算机工作者开发的远程临床设备。很多时候,这些临床设备启用了一段时间,但使用者却经常因为基础电脑知识的缺乏而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专门为医务工作者开设了一门名为“计算机开明”(computer literacy)的课程,听课者包括医生、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以及经理,等。课程教案几经修改,每次修改均安排在实战训练课程后或者研讨会之后进行。该课程旨在概述计算机的基本运作、资讯科技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识。授课内容包括:

1)(1) 计算机系统导论,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CPU、存储设备、媒体和I/O设备)和工作原理。

2)(2) 系统软件,包括系统软件的功能和操作,MS Windows的基本特点和命令,等。

3)(3) 汉字的输入方法。

4)(4) 数据库,包括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的操作,等。

5)(5) 资讯科技的应用,根据计算机组织结构,介绍计算机的应用。

案例四: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College, USA)

美国波士顿大学Parker and Schneider认为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超越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讲授,重点介绍计算机学科的整体情况,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编程只是整个计算机学科的一部分。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在于向学生传递一种计算机“感觉”,在讲解计算机的一些主要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地在实验室里操作实践[4]。他们所设计的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理论、硬件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与虚拟机、应用以及社会等诸方面。其教学风格是在每一个层次上,介绍重要的原理并引出在这个层次上学习的关键问题,然后,迈向下一个层次在一个新的抽象层次上对新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和前一个层次的内容相结合。

2.2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设置

由于上述计算机导论课程依然着重于计算机系统本身而非计算机应用,或多或少地强调计算机编程,就好像教一个想学开车的孩子如何修汽车,因而,那些受好奇心驱动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觉得此类计算机导论课程困难且乏味。为解决此问题,另一大类偏重于实际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孕育而生,即计算机应用课程。

案例五: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USA)

美国哈佛大学Leitner等人提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讲授计算机应用而非计算机本身,强调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而不是单调的程序设计练习[5]。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软件系统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加强对相应计算机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课程设计应围绕计算机科学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信息检索、人机交互,等)来组织。在授课的过程中,每一种应用可从两方面来讲授:首先,给出计算机科学概念的一个直觉性概观;其次,强调应用的特定细节,务必每一个实例都和一个特定的软件系统联系在一起。学生不需要程序设计的基础,在课堂上也不讲授程序设计。在选择具体的应用案例时,注意选题必须覆盖计算机应用的关键领域并提供这些领域特点概念的代表性举例;需用到的软件必须易学、易用、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适合新手使用和实验,需假定学生除了用过Word或浏览器这类的基础软件之外没用过其他软件。这些系统既可以是商业软件、自由软件,也可以是自己开发的。参考文献[5]中给出了几个案例及其分析说明。

(1) 光线跟踪。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几何建模和光线传输与反射)、计算几何(计算交叉、几何搜索)等计算机知识。

(2) 动画粒子系统。涉及离散时间系统驱动(随机数)、数值方法(数值积分)等计算知识。

(3) 交互优化。涉及计算复杂性(算法与问题的复杂度、旅行商问题和NP完全)、人工智能(启发式搜索和优化)、概率论和统计(算法的经验分析)、人机交互(协同用户界面的设计)等计算技术。

(4) 图像增强。涉及电子成像(图像感知与表示)、图像处理(点操作、图像过滤、噪音去除)等计算技术。

(5) 人脸识别。涉及计算机视觉(形状识别、图形跟踪和运动分析)、人机交互(基于照相设备的界面)等计算技术。

(6) 万维网上的信息检索。涉及经典数据处理(关系数据库和有效排序和查找)、信息检索(名词集合的向量空间模型、倒排索引、链接分析法、语义网和协同过滤)等计算技术。

案例六:美国坦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 USA)

美国坦普大学Aiken等人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设计了一门计算机案例课程,期望通过具体案例,结合特定领域的知识和逻辑,运用解决科学问题的一般性计算和数学方法,借助信息工具,引导学生解决关键的科学问题,达到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专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目的[6]。在选择案例时,所考虑的依据为:①案例所表述的问题必须能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②案例必须是一些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③通过案例阅读和分析,学生能迅速把精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信息技术上,而不会被其他一些困难所牵制;④案例所表达的问题必须涉及计算机科学的主要概念和相关工具。参考文献[6]中详细地绘出了案例分析的模板,包括如下八个组成部分:

1)(1) 任务描述。包括问题陈述、动机、背景、研究与验证所采用的模型、边界条件、作为一般性问题解决策略的解题过程、学习目标、陷阱与失败的范例,等。每一个案例应代表某一类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解决方案。

2)(2) 课程计划和讲义。包括课程内容、特定目标、讲解与实验、独立活动、讨论专题和小组活动,等。

3)(3) 试验计划、活动与讲稿。描述学生在实验前应该作哪些思考、应该在实验室里做些什么工作以及这些工作的目的。

4)(4) 作业、课程项目、考试题和讨论问题。应留有足够的各类问题,用于自我评估并可供学生进一步自学。

5)(5) 数据。应有与案例分析相关的数据(如文件、数据库、图像、动画和演示)。

6)(6) 程序与工具。在案例分析中所用到的每一个程序和工具,在网上都应该有足够的文档,以及为什么选择这种工具的陈述。

7)(7) 额外的资源,供进一步学习之用。包括参考文献、信息网站、相关项目,以及项目完善的建议。

8)(8) 评价体系。对于案例分析中的每一种活动,指出学生应达到的程度。

参考文献[6]给出了如下几个案例供参考。①模拟时空下人类的行为,通过GIS模拟,跟踪2000年前到9000年前巴拿马中部热带森林里农民的扩张和随之而来的巴拿马森林的减少。②工业发展对职业年龄等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自1980到现在,审查、评价和解释美国职业分布的变化。③用计算方法探秘有机分子的结构,教给学生简单有机分子的物理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利用物理定律和特定的计算方法预测简单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3计算机编程课程的设置

在鼓励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导论课和计算机应用课的同时,当前仍然有很多高校认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必需性。这是因为科学计算普遍存在于当今绝大多数的科学领域中,科学家们倾向于使用应用软件包而非程序开发环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概念、学习一般性程序设计技巧对使用这些软件包非常有帮助。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软件包采用脚本语言、或更为完善的程序设计语言(如Matlab,Mathematica,等)。另外,教给学生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对于将来想从事计算机科学工作的学生也是有用的。

一般意义上,计算机编程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思考的能力、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感知计算机可以解决哪类问题的直觉能力(如计算机的最大能力以及计算的极限)。程序设计课程的讲授一般需遵循下列准则:①因时间有限,所讲授的程序设计语言必须容易学习和掌握;②程序设计语言必须能清晰反映计算机编程概念;③程序设计语言必须提供科学工作者常用的基本运算,例如将程序设计语言与图形集成在一起,学生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学会画统计图表;④程序设计语言必须具有一般性,可以通过程序设计语言来解释计算机科学中遇到的重要概念,如语言必须可以用自然而简单的形式去表达树,也可以支持递归;⑤应用程序和例子必须经过认真、仔细地挑选,向学生展示这些例子与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教给他们将来从事科学工作的技巧,且所选应用对于每个理工科学生来说都应是有趣、易掌握的。

案例七: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 USA)

美国杜克大学Biermann在讲授计算机编程课程时,兼顾了两大部分的内容:计算机硬件/软件部分和高级专题部分[7]。计算机硬件/软件部分着重让学生理解计算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从开关电路和机器基本部件的连接开始,讲授晶体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以及如何将大规模电路集成到小芯片上,然后展示一个典型的机器系统结构,机器的运转以及如何用它编程,最后,解释一个小的编译器如何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可以执行的语言。在高级专题方面,主要介绍一些当今热门研究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科学的局限性,包括计算机程序的时间复杂度、并行结构、不可计算性和人工智能,等。

案例八:美国马可雷斯特大学(Macalester College, USA)

美国马可雷斯特大学Kaplan 在讲授Matlab 程序设计课程中,一半用来介绍Matlab编程,包括数据类型、函数的参数传递、索引、读取标准文件的操作(如文本文件,电子表格)、构造函数、条件和函数;一半用来介绍理工科的实例,如声音(音乐合成、降噪音、速度变化,等)、图像(颜色调整、图像分片、边缘检测,等)、与数学的联系(公式的运用)、计算机科学(Fibonacci函数、汉诺塔、最优匹配、生物信息,等),以及图形用户界面(识别图像上的点),等[1]。

3结束语

一门优秀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带给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力将超过一个学期。纵观海外各大高校关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经历,我们认为在设计一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时,应遵循如下五大方面的设计准则:

1)(1) 设定目标。根据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参考ACM推荐的课程(/sigcse/cc2001),达到以下的目标。

目标1:让课程内容更相关,所有课程内容和作业都和学生的职业目标相关;

目标2:为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机会,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把计算看作是有趣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目标3:让理论更为实践化,让学生把计算机科学看作是一项社会活动,而不是把它看作一项如进行黑客活动一样的非社会活动。

(2) 选择上下文。许多有力证据表明,如果不讲授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某一具体领域内的程序设计,学生根本学不会。因此选择特定上下文是改进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如果以深度代替广度,我们可以教授更多的可转化的知识,同时,使得学生在某门课程结束后仍然可以应用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某些可以实际应用的特定环境中教他们编程。

(3) 设定反馈渠道。不仅从授课教师中取得反馈,而且也应通过多种论坛渠道,获取学生的反馈。

(4) 制定课程的基本结构。选择语言和编程环境是关键的问题,甚至在有些时候是非常谨慎的问题。对非专业课程中所使用语言的选择过程,与社会、文化极其相关,这种相关性甚至不亚于教法的相关性。

(5) 定义课程。确定课程讲授内容、作业和实践操练的详细内容。

参考文献

[1] D. Kaplan. Teaching Computation to Undergraduate Scientists. In Proc. of the SIGCSE 2004, Virginia, USA, 2004, PP 358-362.

[2] T. Cortina.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for Non-majors Using Principles of Cmputation. In Proc. of the SIGCSE 2007, Kentucky, USA, 2007, PP 218-222.

[3] Mark Urban-Lurain and Donald J. Weinshank, “Is there a role for programming in non-major CS cours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in Proc. of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2000.

[4] J. Parker andG. Schneider. Problems with and Proposals for Service Courses in Computer Science. In Proc. of the SIGCSE 1987, MO, USA, 1987, PP 423-427.

[5] L. Marks, W. Freeman, and H. Leitner. Teaching Applied Computing Without Programming: A Case-Based Introductory Course for General Education. In Proc. of the SIGCSE 2001, NC, USA, 2001, PP 80-84.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范文3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制度;问题;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04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009- 05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增长迅速,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在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发展科技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科研经费不断加大力度的投入,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复杂化,个别高校也出现了一些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的现象,如: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不科学、经费支出随意性大等问题,甚至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上述问题的出现除表明学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在某些方面也亟须完善。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在当下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日趋严谨、预算执行进度要求愈加紧迫、绩效评价要求日益强化的形势下, 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符合高校科研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经费管理政策制度,对保证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优化科研经费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

2011 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相继出台了多份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重要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然而,制度的修改进度始终赶不上科技发展的节奏,各主管部门的“通知”差异颇大,细节模糊笼统,在操作中容易混淆理解。《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分别2012年、2013 年出台并相继实施,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却没有随着高校财务制度的更新而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修订。

科研经费管理方法简单,按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高校科研经费大体可分为横向科研经费和纵向科研经费两大类。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大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始终没有得到统一,以纵向科研经费为例,只有项目主管部门或地方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某些制度空缺的情况下亦是参照其他行政管理的一般措施执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高校对于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一般均采取按预算执行的管理方式,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缺少灵活的操作机制,使科研经费管理缺少科学性。同时,由于对横向科研经费很少有审计的要求,高校的横向项目经费管理比较薄弱。

各个高校依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界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所在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在高校内部往往也是多头管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客观上造成了科研经费报销中某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奖惩机制也不够完善,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有关经费使用的奖励制度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或者激励作用不明显,也不能发挥激励作用,由此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与效率大打折扣。

2.2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科学

(1)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部分项目负责人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部分项目负责人认为,预算是为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而编制的,申报科研经费时预算随意编制,结果因预算的不合理导致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中实际开支与支出预算存在较大偏差。

(2)预算编制没有统一的规范,编制方法,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非财务专业的课题负责人及相关科研人员,预算编制常识匮乏,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猜想,缺乏财务的专业性,对成本要素考虑不周,预算缺少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成本,很多预算未经过充分分析和考察,缺乏实际操作性。

(3)首先是预算编制过程中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参与指导不够,其次是国家现行财务开支标准的调整往往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由于科研人员在缺乏科研和财务部门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对经费支出缺乏定量的预算研究,使得科研经费预算不够精细准确,预算编制时没有合理按照相关的事项预计项目的发生额,预算份额分配不合理,使科研项目预算不能反映科研工作的真实需要。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范文4

【关键词】科研经费 财务审计 措施

高等学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同时随着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不断的变化,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来源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近年来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审计检查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完成这一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及时、切实地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管理,创新机制,让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不但用得好,还要用得巧。

一、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类型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按经费来源的不同,主要有科研经费拨款(又称纵向科研经费)和科研事业收入(又称横向科研经费)两类。一般情况下,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需要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结题审计。科研经费拨款是指高等学校从各级财政获得的专项和非专项科研经费拨款,是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其他有关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和直辖市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军工等项目。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审计内容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审计即对纵向科研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和合理性进行检查,一般包括中期财务审计和结题财务审计,审计内容涵盖了从立项预算批复到项目执行中涉及的各类经费支出,以及科研机构的财务核算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

中期财务审计一般在科研工作研发过程中实施,主要由项目主管部门如科技部、专项办等根据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类别,分别委派专业机构如科技部经费监管中心或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以期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类支出进行检查,对预算执行给予一定的监督指导。

结题财务审计一般在科研工作完成后实施,高校在研发工作完成后一定期限内,向项目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的类别,聘请有资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结题财务审计,对科研专项经费的各项支出给予审计认定。项目主管部门并组织专业财务专家对科研项目进行财务验收,审定科研项目是否通过财务验收。

科研经费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部门集中核算、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的情况;二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三是科研经费批复的项目资金、配套资金、自筹资金按预算(或合同)的到位情况;四是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项目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性,经费支出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相关规定的情况;五是有无截留、挪用、挤占、虚列项目经费的情况以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六是科研经费用于设备、软件等物资采购,以及建设项目支出等是否执行政府采购和学校招投标等相关程序规定的情况;七是科研管理费提取、劳务费的使用是否符合有关文件规定;八是科研经费转拨情况;九是科研经费使用进度情况、结余是否超过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金额情况;十是项目预算(或合同)要求的财务指标完成情况;十一是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三、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发现的问题

(一)预算说明测算依据过于简单,导致经费支出与项目预算发生偏离

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在预算编制时,课题组缺乏对相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的了解,对支出预算的文字性说明过于简单和含糊其辞,对支出与课题的相关性说明力度不够,还有对测算依据说明比较笼统,没有列示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而在实际支出时又往往很随意,从而造成经费支出与项目预算发生严重偏离。

(二)科研经费支出真实性、合理性、相关性无法判定

科研经费中执行中列支的消耗性物品支出、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服务于该课题,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目前高校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财务和审计人员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相关无法做出职业判断。

(三)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结余经费管理不规范

科研项目到期进行财务决算时,须由学校财务处出具财务决算表。财务处根据决算表中的支出类别对账务系统中的项目明细账进行归类来填列,通常就是对各类开支进行简单的归集和汇总,而没有与预算数对比,分析差异及其原因,更没有顾及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尚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在决算报告中,科研人员往往只把重点放在如何描述技术、成果方面,对于经费使用超支或不合理之处的解释没有充分重视,更忽略了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导致科研项目决算中财务监督意义的缺失。

同时,部分科研项目在结题验收完成后,没有按规定进行财务结账。除了需要原渠道返还的项目,大多数项目在结题后,账面上剩余的经费仍保留在原项目中,或转入发展基金,仍由项目负责人支配。由于结余经费不再属于在研项目的经费,基本不再进行审计,因此高校对这部分的科研经费的管理较为宽松。这种做法不但起不到促进科研发展的作用,而且还增加了管理成本,甚至影响科研人员对经费科学合理使用的意识。

四、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探析财务全过程管理模式

(一)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

一个科学有效、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在财务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科研经费管理方法进行细化,制定一个详细、可以操作的资金核算和管理制度,同时对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重要环节进行具体规定,包括经费预算、费用支出、经费划拨、结题时费用结算、经费结余、课题验收以及各类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环节,保证高校的科研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调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在重大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上的积极探索。

(二)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及执行过程的管理

1.科学编制预算。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财务知识,而高校的老师大多是各学科领域的专家,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很难独立编制出符合实际的合理预算,需要有财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建议高校给科研大项目配备财务秘书,其他项目提供财务预算编制指南,协助科研人员做好项目预算。财务秘书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从财务角度指导性指导项目负责人根据研发技术路线,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保证项目的各项支出都能体现在预算中,以充分发挥科研经费预算控制费用的效应。

以某高校科技部863项目为例,财务人员提供预算编指南:

2.严格预算执行。在科研经费的执行阶段,每类科研经费应专款专用,单独立卡,然后根据科技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对每一项目进行财务额度控制(即通过会计科目对应到科研经费每一类支出中),从而让科研人员直接通过系统即可查询到每一项经费支出与预算的差别,实时了解到科研经费每一项的使用情况,充分发挥财务的跟踪监督管理作用,支持科研人员更专注地做好科研工作。同时在预算执行中遇到需要调整的事项时,财务人员应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预算调整报告,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调整预算。

(三)创新管理手段,搭建科研信息网络平台

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核算型模式已不适宜新时期管理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将科技、财务、资产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网络对接。将经费负责人申报预算、预算审核、款项到账、立项、经费使用、支出额度控制、资产入库,财务决算结题等业务更多地实现网络化,实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可及时快速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达到各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

(四)加强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的管理

加强学校资产的管理与监控,高校要逐步完善资产购置的评审论证与政府采购工作,建立资产登记制度与清查制度,建立资产共享平台等。将高校的资产做到统一保管、使用和维护,做到资源共享,减少或避免重复购置。特别针对使用效率低的资产,应派专人负责,合理配置资源、统筹调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五)对科研经费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高校应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应将科研经费内部财务审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针对本单位的特点,以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的形式,检查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分析研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保障科研经费的合理公正使用。内部财务审计应结合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决算审计内容进行检查,审查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项目立项及审批情况)、外拨情况(是否与任务书一致,外拨及时到位情况)、经费使用管理情况(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外协经费的合同管理及分析报告、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各项支出的开支范围与标准的合规性)等。

总之,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否科学与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出新的管理思路和办法,以保证高校科研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钰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冶金教育,2007,(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教财[2005]11号.

[3]徐红宇,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6(3).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范文5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在21世纪信息环境新形势下,各大高校中进行的科研活动所需要支出的科研经费,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做出全面的阐述,面对当前各大高校中所使用的科研经费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面对经费管理问题有效的进行总结积极的探索出经费管理的新思路,在实践当中能够全面有力的确保科研任务顺利的进行开展,能够有效的促进高校中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尽早实现成果。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多重弊端

我国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基本实行课题负责人管理制度,课题负责人掌握课题经费的使用支出管理大权。然而,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个高校的科研规模与从前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但是各高校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却依旧是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科研经费的支出全都是需要进行事先预借现金,当支出以后取得了相关凭证,随后才能够进行报销,这样所体现出来的缺点就是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审核庞大的财务数据单,因此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困难,面对单据是否有效合法,也导致财务人员工作量增加,这些方面的主要原因,依旧是科研腐败方面所存在的制度以及技术的原因。

(二)未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首先,没有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依据。目前,我国所进行的科研项目预算,对于科研活动全部成本无法有效地全面真实的进行反应;其次,预算没有绝对有力的约束力,主要表现有两点,其一是进行科研活动的工作人员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其二是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执行的意识,三是财务部门的控制和监督力度不够,最后,缺乏绩效预算。

(三)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

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指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及学校科研经费使用状况,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收入、支出等相关内容的管理情况的审计。高校没有建立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的审计制度,缺乏对经费支出的实时监控;缺乏审计规范,难以做出合理的审计决定;缺乏严格的立项跟踪及结题审计,审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职能,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的漏洞、开支随意性大以及科研经费大量结余等问题;缺乏追责问效机制,审计结论没有对各项目组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二、加强科研经费科学管理的措施

(一)推行公务卡遏制科研腐败

针对科研腐败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在科研经费管理领域逐步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遏制科研腐败蔓延。公务卡具有一般银行卡所具有的授信消费等共同属性,同时又具有财政财务管理的独特属性,能够将财政财务管理的有关要求与银行卡的独特优势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财政财务管理工具。

银行将公务卡的划款信息和公务卡向商户付款的明细支付信息,通过银联网络系统,实时向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反馈,以满足动态监控管理需要。公务卡结算范围也应予以明确,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些项目支出和支出地区没有配套电子刷卡设备,需要区分情况制定结算项目,并且应规定相应金额上限,并且加强审核力度。

(二)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建立科研经费科学管理机制

首先,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合理制定项目预算,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应重新认识和定义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本,为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大力推行绩效预算,要以上一年预算绩效考核情况,作为下一年编制预算的依据。三是提高科研人员预算编制的意识,实行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模式。

其次,严肃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科研经费管理。依据国家政策和项目合同对经费使用的规定,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一是实行科研项目合同制;二是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因此,科研人员要转变科研经费使用观念,提高预算意识。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审计监督机制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高校的科研经费监督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和机制,应加大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建立包括审计、纪委监察处、学术研究部等部门和社会公众在内专门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对科研经费的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处和纪委监察处的监督作用,加大对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罚力度,降低监督管理成本。

科研经费监管的核心是对科研经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除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管作用,还可以实行举报激励机制,建立学校内部人员、竞争单位和社会公众的举报及牵连机制,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节省管理监督成本,从而减少科研人员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行为,从内在机制上提高科研经费投入的管理使用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面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需要进一步的给予全面加强,高校各层次管理人员更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进行综合有效的考虑,找出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问题,从问题的根源上进行总结分析出其中存在的主要原因,将科研经费管理当中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进一步的加以规范化,以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亚群,赵坚,陆宏生.探索合理高效的高校科技经费管理模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2]冯萍.高校非税收入管理实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广西高校非税收入管理现状的分析[J].经济师,2011(02).

[3]蔡静.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研究――对部分试点高校网络调研综述[J].高校教育管理,2012(01).

[4]蒲波,黄涛.学科组织化:高校二级学院领导管理体制建构的新视角[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范文6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科研经费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大。“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科研事业的投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15年的《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财政科学技术投入 6 454.5亿元,同比增加269.6亿元,提高4.4个百分点,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全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25%;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13 015.6亿元,同比增加1 169.0亿元,提高9.9个百分点,其中高校经费支出898.1亿元,提高4.8个百分点,高校经费支出比重达到6.9%。可见,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科研经费规模在不断的扩张。

(二)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日趋完善。科研经费的高投入为高校科研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高校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的出台,为理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2014年,《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解决科研管理不透明、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常态化。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强化遵章守纪意识,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日益常态化。从2013年到2014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直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情况检查的通知》的要求,教育部对直属的75所高校进行了一次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的科研经费检查工作,以专项检查和巡视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共计抽查科研项目716个,查处了科研人员贪污、侵占、挪用、冒领科研经费等一系列的典型腐败案件,建立了直属高校科研经费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科研经费监管的新常态。

二、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协同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难以形成合力。科研部门的工作围绕项目管理展开,侧重于项目申请数量、经费收入总额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对科研经费如何使用并不关心;财务部门只负责科研经费的日常核算工作,并不了解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综合管理;科研设备的购置权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支配,资产部门对科研项目的房屋、设备需求和使用情况缺乏全面了解,致使部分设备重复购置,而部分设备则闲置浪费。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资产管理相互脱节,各职能部门间缺少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二)科研人员预算意识薄弱,预算管理不规范。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没有遵循科研活动的一般规律,缺乏对项目支出的合理预计,仅仅按照来款单位的要求编制预算,项目份额分配不合理,预算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造成科研经费在使用中实际支出与预算差异较大,有些预算项目严重超支,而有些预算项目却没有发生任何支出。究其原因,纵向科研项目的预算由科研主管部门审核,横向科研项目的预算由出资方审核,高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很少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评审,致使科研人员错误地认为编制预算仅仅是为了争取科研经费,而忽略了对预算的合理分配,致使预算难以有效执行。

(三)科研经费支出不够合理。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复杂化,不同的项目执行不同的政策标准、不同的预算分类,此外还涉及标准、范围的确定等,例如劳务费占项目经费的比重多少为宜,这取决于不同项目的学科背景和实际情况,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目前,高校基本都对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经费采取集中管理模式,但由于项目多、政策杂、业务量大,财务与科研不同账,无法形成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控。在科研经费的日常管理和使用中,支出不合理、人员经费偏高等现象依然严重,通过虚列划拨或支出套取科研经费等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四)审计监督职能有待加强。高校的科研经费审计应以风险为导向,建立涵盖内部控制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式审计体系。然而,当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基本形同虚设,审计重点仅局限于票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且多数仅仅是签字、盖章,监督流于形式,而对项目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效果等方面关注较少,未能发挥其事前和事中的监督职能,更没有涉及到管理制度层面的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潜在的风险,制约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科研项目缺乏全成本核算。高校科研人员大部分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学校的水电、房屋、设备、图书等公共资源可以无偿使用,科研项目核算往往只考虑科研直接成本,如差旅费、试剂费、版面费、材料费等,而科研人员的薪酬、学校无偿提供的各种公共资源等间接成本,均未计入科研项目的成本。即便有的科研项目允许列支水电费,但也只能按照固定的比例计提,无法据实反映真实的水电成本。至于其他间接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虽然新《高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高校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尚未出台具体的操作办法,固定资产折旧只能计入教育事业支出,导致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不完整。

三、重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的对策

(一)强化协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1.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高校应明确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人事等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强化责任落实,建立“统一领导、协作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科研部门负责指导项目负责人,结合项目研究目标和任务,合理把握项目预算的合理性、相关性;财务部门负责审核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制度,合理把握经费支出范围及标准;资产部门负责调剂配置资产、合理分摊费用等工作;人事部门实施科研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工作;审计监察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审计和监督工作;院系承担科研项目的指导和监督职责。

2.建立科研管理服务机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研管理服务机构,整合科研、财务专业人才,充实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协助、指导科研人员科学、合理编制项目预算,提供从项目立项、到账通知、执行进度查询、预算调整到决算编制的全过程服务,并根据实际需要有效开展政策宣传及培训工作。院系可设置科研秘书岗位,协助本院系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3.完善科研信息共享平台。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合理配置科研信息资源,建立涵盖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及全要素的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科研、财务、资产、人事、院系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项目、经费、资产等信息的动态监控和全面管理,方便相关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及时了解项目动态信息,由被动管理变主动管理,由结果控制变过程控制,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透明化。

(二)规范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科学编制预算。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管理的龙头,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预算的后续管理,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因此,科研经费管理相关部门应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协助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估算每项活动的支出需求,确保每个预算项目都有合理合法的测算依据,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完善预算评审。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组织科研、财务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或专业咨询机构成立预算评审委员会,科研管理服务机构负责对科研项目预算进行初审,检查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并报预算评审委员会复审,预算评审会经过充分评审论证,提出评审意见,项目负责人根据评审意见调整预算,确保预算编制科学、合理、有效。

3.严格预算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应严格按照预算,严禁随意调整预算,确有调整必要并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应由项目负责人提交预算调整可行性报告,经归口部门审批并报财务部门确认后执行,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使项目责任人自觉按照预算进行经费开支,杜绝预算外开支,真正提高经费使用效能。

4.加强预算监控。科研管理服务机构及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科研经费使用的最新动态,并定期整理和分析科研数据,会同项目负责人出具预算执行报告,分析执行差异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确保科研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三)加强经费支出管理,保障经费规范使用。

1.严格经费支出管理。科研经费应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坚决查处“账外账”和“小金库”。加强支出审核,推行公务卡结算,严厉杜绝“真发票假业务”或“假发票真业务”现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必须按照政务采购程序购买商品或服务。涉及经费外拨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单位、付款方式、银行账号等付款。科研人员应依据预算开支经费,严禁将经费用于个人及家庭消费,严禁挪用、套取科研经费,切实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高校应在明确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的同时,利用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绩效考评等结果,对项目组织不力或行为不当的项目负责人开展批评教育,尤其加大对套取科研经费行为的责任追究及惩戒力度,使科研人员慑于严厉的惩戒措施望而却步,保障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科研经费审计,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关注高校是否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新规,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科研、财务、资产等职能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权责划分;是否建立科研全成本核算机制等。通过加强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科研经费管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加强科研管理审计。一是审查经费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使科学研究按照计划有序进行,严格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二是审查科研收入管理。关注是否所有科研收入全部纳入财务统一管理,是否按照来源渠道、资金性质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三是审查经费使用管理。关注各项科研开支是否符合经费管理办法或合同要求,是否严格控制经费开支标准和范围。

3.加强绩效考核审计。关注科研项目立项是否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评估,科研成果转化是否及时有效,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将科研成果投入生产产生的实际价值与科研项目的投入价值或预期实现的价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预算立项充分、管理成效优、成果应用度高的科研人员予以奖励或优先安排下年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