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1

幼儿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父母的教养方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

二、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1.溺爱型。

有的父母溺爱孩子,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干涉过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行动。所以孩子常常表现怯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好,对事物缺乏兴趣。

2.专制型。

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也属于高控制教育方式,专制型的父母对幼儿时常表现出缺乏热情的、否定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幼儿的愿望和要求,父母会无条件地要求幼儿遵循自己的规则做事,对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又表示不满,甚至会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幼儿绝对服从自己,幼儿的自由受到限制,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好的发展蓝图成长,关注幼儿的一切行为,任何行动都加以保护监督。父母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涉,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幼儿,常常容易形成自卑、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的人格特征,由于从小缺乏关爱,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造成幼儿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将会与家长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3.放任型。

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权威型教育方式的父母一样对幼儿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表现为家长对孩子既不关心又不提出要求,这种家长对幼儿是拒绝的,对孩子的需求也不做出及时的反应,更谈不上情感上的支持,他们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对儿童缺乏管教,听之任之。此种类型下的幼儿常有冲动的攻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有冷漠、叛逆、攻击、自卑、自我控制能力弱、独立性差的行为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他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种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由于家长对幼儿缺乏基本的关注,亲子之间交往很少,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疏离,家庭产生隔阂。

4.民主型。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家长对幼儿是理解与尊重的,他们会与幼儿心贴心地交流,并给幼儿自由的成长空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又自信的人。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对子女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让子女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三、家庭中如何有效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改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

1.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

提高家长和社会化教育意识,自觉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

2.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应把孩子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听取孩子的意见,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让孩子克制自己,尊敬父母和长辈。对幼儿宽容以待,民主引导,积极地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人父母者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凶、威而不猛,态度言论前后一致,使他们从小就习得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

4.赏识得当、奖惩分明。

欣赏、鼓励像阳光与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欣赏和鼓励,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经常对他们的优势和长处进行称赞,并鼓励他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5.家园合作。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2

家庭作为人类文化孕育的摇篮,是人类最早的学校。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要在自然状态中,让孩子率性发展,在至善至美的体系中,成为聪明和善良的人。我们的目的不是交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给他准确地估汁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作为父母要从小在子女心灵上撒播理智和善良的种子,让他们具有爱己爱人之心。只有童年时代有善良的同情心和优良的品质,长大之后,才有仁慈的品质,才能成为富有道德情感、行为规范的正直的公民。这既是一个人立身之根,也是家庭教育之本。毫无疑问,一个心地善良,从小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定是一位爱真、爱善、爱美的人,既是有利于他人的人,同时也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这样的人,正是父母所期望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方面是父母教育子女。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2.家庭从物质上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家庭教育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3.家长的期望、、教养态度等家庭教育因素,对儿童性格雏型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共同夙愿。早期教育对社会、对家庭无疑都意义重大,但是如果不讲科学,不遵循婴幼儿成长的规律,则过犹不及。当前,家庭教育不良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内容单一化

有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向孩子传授书本知识,他们违背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读书、写字、算算术、背英语单词,从而剥夺了儿童玩耍的时间和权利。大人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过度地早期灌输知识,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心理上对学习的恐惧。

2.教育知识贫乏,教育能力欠缺

大多数家长极少阅读儿童教育、心理方面的书籍,对家庭教育知识了解甚少。只是从自己父母那里习得一些教育子女的知识、方法,凭经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不知自己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更多的是将物力、财力大量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他们的苦心最终未必能获得预期的回报。

3.过分溺爱子女现象比较普遍

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家教观念十分陈旧,过分宠爱、溺爱孩子,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过分“关心”、“保护”,一切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导致子女社会生存能力不强。

4.忽视自身的言传身教

家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如说脏话,不讲文明礼貌,不求上进等等。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如何如何,那种言行不一的说教根本不可能奏效,反而,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家庭教育问题在当今家庭比比皆是,已上升为社会问题。

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措施

1.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念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它包括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应指导家长:

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③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避免期望过高和过低两种倾向。

2.采取正确的家长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教养方式可分为民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忽视冷漠型四种类型。应指导家长采取民威型教养方式。对待孩子采取平等、民主的态度,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和自由。了解、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与孩子平等交流,鼓励其自主尝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幼儿通常表现为:乐观向上,独立自信,积极探索,与人为善,人格得到较好的发展。

3.指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指导家长阅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卫生保健等书籍。向家长讲授基本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和方法。同时指导家长要将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通过反复琢磨、实践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际能力。提高家长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

4.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在物质环境方面,家庭环境应当清洁、整齐、美观。物品有固定的位置,家务有合理的分工。幼儿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家长根据其年龄特点,布置美化幼儿的空间,并让幼儿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整理床铺,折叠衣服,擦桌椅,摆放碗筷等。

在精神方面,家庭每个成员要保持尊老睦邻,夫妻互爱互助,同情别人,乐于助人的良好传统。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统一认识,通力合作,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另外,各家庭成员都应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和精神追求,有浓厚的好学上进的气氛,形成良好的家风。

5.指导家长重视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家庭既要负责儿童的衣食住行,又要担负起人格发展的重任,还要培养儿童体、智、德、美等诸方面素质。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将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将来能幸福的生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要达到这一目的,家庭教育就必须是全方位的而不能只限于某一方面。家庭要担负起儿童全面成长的重大责任。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3

关键词: 幼儿性格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模式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孩子性格的萌芽时期。在婴儿期虽然能看到幼儿性格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是不明显及不稳定的,因此谈不上性格的形成,只能说是性格萌芽的表现。进入幼儿期后由于语言、思维、动作的迅速发展,家庭、幼儿园等对幼儿提出许多要求,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日益增强,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目的性、自制力逐渐发展,出现显著的性格特征,它标志着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

有人认为,幼儿的性格是先天的。的确,很多孩子在性格上与亲人,特别是与父、母很类似。这里有遗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性格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它是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一种反映。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不断反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

一、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具体体现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日常言行、性格特征等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上打上烙印。

1.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幼儿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不良性格的源泉。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的品德或行为不良,孩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会受到这些不良品行的影响,形成不良的性格。

2.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密切的关系。在家庭里父母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教育孩子,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性格就会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第一课堂”,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长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行。

3.父母性格特征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小孩子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的性格特征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性格的不同,家长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孩子和母亲接触得多,所产生的影响是:温柔、热情,但缺少刚毅性;思想细腻而胆量小,按规矩办事,怕与陌生人接触。所以,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4.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好,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毫无用处的。只有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才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模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差异性

我国学者将家庭教养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的教养模式、专制型的教养模式、放任型的教养模式和溺爱型的教养模式。不同的教养模式将对幼儿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说明不同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1.民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持这种教养模式的父母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当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是一味压制,而是循循善诱。

2.专制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是权威,凡事由他们说了算,孩子要绝对地服从他们,否则就会受到打骂。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内向、孤僻,不能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即使融入到集体生活,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放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冷漠、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容易冲动、不遵守纪律、情绪不稳定,幼儿的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会使他们发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因为人际关系受挫产生侵犯行为。此外,这类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少,更容易让他们形成内向、冷淡、兴趣狭隘等性格特征。

4.溺爱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给孩子过多的保护,他们迁就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会满足。在父母溺爱、娇宠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是消极、依赖、没有责任感与耐力、做事缺乏坚强的意志;他们缺乏自理能力、自私自利;他们很难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被别人接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遇事优柔寡断。

三、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措施与手段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是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与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家长要打破传统的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幼儿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幼儿的规律、特点,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动态,树立新的儿童观。由于幼儿处在发展期,需要家长的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把孩子当成容器,任意灌注,或把孩子当成泥土任意塑造。家长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努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认真研究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家长要相信孩子具有发展的潜力,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习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适合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2.家长应注意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

为了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应给孩子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日本著名幼儿教育家井得胜曾说:“促进孩子早期发育,用不着专门做某些事,最好的开端也是你能做到的,就是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夫妻关系。”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让幼儿成为快乐的人。

3.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都呈现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不良行为肯定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幼儿做什么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给子女做表率。

4.注意选择科学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幼儿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教养模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民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和睦,关系融洽,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感到轻松快乐,他们可以尽情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特征。

(1)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话语权”,遇事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时要与孩子共同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2)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鼓励幼儿进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用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进步,孩子乐于接受,因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表扬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仍然一味地表扬,不仅会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还会使表扬丧失其原有的激励作用。长此以往,幼儿就不会重视表扬,教育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科学的心理引导

引导,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疏导。父母的引导,尤其是母亲的科学引导,有利于幼儿对不良行为形成约束,这样幼儿有了合理的约束,不会做出一些不利于良好性格形成的行为。

在幼儿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3~6岁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态度和言行成为幼儿良好性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促使幼儿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4-66.

[2]李传银.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9-252.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1.

[4]依田明,郭洁敏译.母子关系与幼儿性格[J].上海社科院信息所,1995,(5):10-11.

[5]刘金花.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51-58.

[6]张锋等.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9):63-68.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8]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90-98.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4

家庭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20-03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基,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在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或其它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地拓展,它不是单向的,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内容上不但探讨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子女的影响,而且还探讨家庭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策略等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动态关系。一般来说,年长者对年少者进行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发生相互转化。第三,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既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第四,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功能等伴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家庭教育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特征。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受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始于孩子出生,伴随孩子成长,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发育成熟的,智慧的幼芽是在父母的正确诱导下培育起来的;父母教给孩子最初的语言,传授最初的生活本领,在家里养成最初的习惯,从父母身上模仿最初的行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起点上的延续和深化,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补充和扩大。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先天素质使孩子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发展的关键在于后天。青少年是成长的关键期,而其大部分体验来自于家庭。

第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校是按照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专门教育机构,其教育内容、教学进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兼顾学生的差异。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特殊感情,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最直接、最有力、最具权威的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而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具针对性。

第三,家庭教育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父母的最大心愿。每位父母都会倾注全部的爱,寄予无限的希望。孩子的茁壮成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社会里,由于青少年社会阅历有限,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便会毫无过滤地吸收各种信息。而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提高辨别、抗拒不良影响的能力。今天的孩子是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有着特别亲情的家庭,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相互感染、影响。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方面

观念是隐含于人们头脑中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假定和信仰,对人的行为起最直接的作用。家庭教育观主要指家长对如何教育孩子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发展观和教育观等内容。家庭教育的人才观是指家庭教育者对人才价值的看法和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它决定着对子女的看法、期望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行为。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教养动机。不同的亲子观决定不同的家教态度和教养方式,影响家教的效果及质量。如,把孩子的前途看作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将会按照父母的意志进行教育。“依附型”儿童观会剥夺孩子成长的主体性;“民主型”儿童观使孩子在平等交流中得到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观主要指家长对教育的作用和自身能力、角色与职能的认识。不同的认识影响青少年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子女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影响孩子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情绪传导、性格形成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专制型和放任型均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专制型的家庭教养强调服从,限制了自主性的发展,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受到压抑。溺爱的家庭,父母给予过多的自由,青少年在获得自主方面很有效,但过多的自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权威型的家庭中,父母以一种合理的、问题定位的方式指导子女行为,在发展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方面是最有效的教养方式,因为允许在做决定时有自己的看法,同时设立规则,而规则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业方面的主观认识。其形成影响学业成就,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父母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促使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自我评价。父母温暖少,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惩罚较多易形成青少年的悲观归因,而温暖和理解可使子女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易形成积极的归因。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三)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环境是构成家庭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是孩子的栖息地,其一切都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品德修养等。成员之间的关系、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家庭经济条件和成员精神状况如何,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往等等,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性。孩子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时刻受着熏陶感染,由此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亲密度差、情感表达差,矛盾冲突就会多,易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在同情、支持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心理正常,遭受挫折、专制、矛盾冲突以及其它来自父母与环境诸多压力的孩子一般会产生心理压力。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差的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娱乐性差的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精神质个性;矛盾性突出的家庭,易形成情绪不稳定、精神质个性。良好的家庭气氛会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和睦安宁的家庭,孩子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多于偶尔争吵和经常争吵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良的纪律管制行为会导致糟糕的家庭氛围,引起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许多适应不良行为。

三、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教育孩子不单是知识教育,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遵守校规校纪、遵守法律等都应是家教的内容。教育孩子是学校和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人,教育孩子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要纠正两种错误:一是不重视家庭教育,甚至缺位。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各自充任不同的角色,做好自己的角色。二是教育观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其衣食;二是认为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其他内容排除在外。那种仅认为成绩好,就算是人才,重智轻德,对孩子在思想、道德、做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或一味地娇纵将会导致孩子错误的道路,使之成为不健全的、心灵有缺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好高务远、揠苗助长,更不能操之过急,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另外,作为家长,要多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父母共同进行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愉快、安全,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和谐家庭更加民主与互相尊重,成员之间彼此体贴、关心,易养成孩子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积极动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人格上的平等,而这些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家长应学会倾听,既要听“说”了什么,更要听语言中包含的“感觉”和没声音的“话语”。不但听还要告知怎样做、怎样想。家长良好倾听行为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关心他、在意他、尊重他。

(三)要有科学的教子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子女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教育孩子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循序渐进。严格型和拒绝型的教育方式易引发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人格健全的发展,更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家长无原则的溺爱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偏离正确方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家长要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对于优点要充分肯定,给以鼓励;对于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在鼓励过程中,以精神鼓励为主,避免孩子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在指出不足时,要实事求是、语言准确,并指出其危害、找出根源、指明方向,忌打骂、侮辱人格。

(四)做孩子的朋友,引导青少年自我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出现叛逆心理,追求独立、自尊。父母要了解成长特点,合理、合时地实施教育。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而且更应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是一味地责备,而是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对自己保持一份信任。人的发展不能缺乏支持、批评和引导。父母是孩子迈向人生旅程的第一位导师,永远是支持者。家长所承担的角色、职能及需要掌握的技巧,是孩子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其积极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别是面对成长危机时。父母应把孩子的人生危机转变成品德发展的阶梯,合理利用周围一切有利因素,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修正品德缺陷,发展生存的能力。

不要过于夸大青少年道德缺失和问题的矫正难度,要信任他们自身的人格和能力,要提供合理的发展渠道,促使其自觉地修正过错、独立成长,不要把人生道理强加给孩子。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人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强加上某种意义,也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正确的方式是必须自己或在其他人帮助下去发现生活本身所固有的意义。青少年正处于逐渐独立的阶段,最重要的是摆脱事事依赖家人的人性弱点,学会独立谋生的热情、技能和本领。因此,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否则将使其丧失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要做孩子的引路人,机智地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然后使其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家庭成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以崇高的理想和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家庭氛围,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提供良好环境,保证家庭教育职能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青.提高家庭教育程度的关键是家长再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6)::42-43.

[2]沙银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2009(10):9-10.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5

关键词: 回族文化;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09-03

1.前言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最微小的细胞"。家庭是人出生后所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对子女早期的认知、性格及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均极为重要。它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职能,其中教育便是其较为突出的职能之一。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采取的具体教育方法,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往往具有连贯性[1]。家庭教养方式不仅与父母的文化程度、道德素养密切相关,也受当前经济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子女的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社会性发展是指青少年自小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且把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逐步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包括社会认知和人际互动,这些过程的结果包括与社会认知有关的知识、特质、情感、行为,它们既是社会认知和人际互动的结果也是条件[2]。其中,社会性是指个体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适应过程及 其结果,它是青少年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文新将"社会性发展"定义为:"是指儿童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观念以及这些方面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3]。社会性发展是每个青少年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也是其在整个成长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回族传统文化,是指回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世代相沿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具有该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象征。回族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养方式受到当地回族传统文化、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回族文化背景下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改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但是,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专制型的方式则会阻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目前,已有研究者对回族子女教育在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平衡点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也有研究者分别从回族传统家庭伦理思想[4]、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5]、回族传统教育观念与幼儿教育实践[6]等方面结合回族传统文化对于家庭教养方式M行了研究。但现有研究多停留于综述层面,对于回族文化传统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并不丰富。为了更好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区广河县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为主要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2.资料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400名10-23岁的青少年的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8份,回收率为94.5%,剔除无效和不符合条件问卷56份,回收有效问卷322份,回收有效率为85.2%。被试详细情况见表1:

2.2 调查工具。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7]与子女社会性发展问卷[8]基础上修改而成。修改后的问卷由家庭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两大部分,共97道题目组成。其中,调查内容部分共包含86道题目,分为《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自我发展调查问卷》两部分组成。家庭基本信息问卷包含11道题目,分别调查被试的学历及其与父母的关系等,从多方面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含31道父母教养方式题目,分别是专制型(8道)、民主型(10道)、溺爱型(6道)以及忽视型(7道)。其中,自我发展调查问卷包含55道自我发展题目,分别是自我系统(14道)、情绪情感(18道)、品德行为(16道)和社会交往(7道)。调查内容部分的题目全部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定法: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2分表示比较不符合,3分表示不符合,4分表示符合,5分表示完全符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总分范围31-155分,自我发展问卷总分范围55-275分,分值越大,表明其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47,分半信度系数为0.55[9];自我发展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2,分半信度系数为0.47[10]。

2.3 研究进程。在临夏回族自治区广河县,研究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随机选取不同来源、性别、年级的 16-23岁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发放400份《家庭教育方式与自身发展状况调查》的问卷。本研究从2016年7月15日开始到2016年8月30日结束。

2.4 数据处理。全部数据量化赋值后用SPSS 22录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法、t检验、F检验、回归分析等。

3.调查结果

3.1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分布状况。根据父母方式调查问卷内容,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并对其进行了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专制型的父母占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其他类型,专制型的父亲有144人,占专制型父亲教养方式的44.7%;专制型母亲有165人,占专制型母亲教养方式的51.2%。其中,专制型的母亲比专制型的父亲多11(6.5%)人。民主型的父亲和母亲仅次于专制型的父亲和母亲,分别是108(33.5%)人和98(30.4%)人。其中,民主型的父亲比民主型的母亲多10(3.1%)人; 溺爱型的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与忽视型的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3.2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性别差异。进一步将调查类型中的专制型父亲与母亲和民主型父亲与母亲四种类型两两组合,形成以下四种类型,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在回族文化背景下,"父宽母严"的家庭占18.9%,"父严母宽"的家庭占8.4% ,"父宽母严"的家庭比"父严母宽"型的家庭多2倍,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养方式中存在很大差异,总体呈现"父宽母严"的特点。

3.3 子女社会性发展状况。按照《幼儿社会性发展量表》的因子分类,对被试青少年在《自我发展情况》问卷中的不同项目事件中的社会性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并将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情况分为自我系统、情绪情感、品德行为和社会行为四类,结果见表4:

表4说明,自我发展情况量表中,品德行为因子均分(64.89)最高,社会交往因子均分(25.05)最低。自我系统因子均分49.01,最大分69.00,最小分21.00。情绪情感因子均分59.89,最大分91.00,最小分32.00。社会性总均分198.86,最大分266.00,最小分94.00。

3.4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探讨高社会性与低社会性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具体差异表现,我们对高社会性与低社会性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显示,在高社会性的子女中,民主型的父亲(t=-6.763,p=0.000)和民主型的母亲(t=-5.873,p=0.000)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社会性的子女。在专制型、忽视型及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中,高社会性子女的得分均低于低社会性的子女。为了进一步解释父母教养方式引起子女社会性发展等级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以所有调查对象的社会性发展等级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

表4表明,回归分析模型可以解释社会性发展等级的19.7%,模型构建非常显著(F= 7.019,p= 0.008)。影响社会性发展等级不是单一的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结果,而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子按照t值大小排序,影响力大小依次为:民主型的母亲(t=4.155,p=0.000)、民主型的父亲(t=3.942)和忽视型的父亲(t=-2.649,p=0.008)。除了忽视型的父亲阻碍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民主型的父母均对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有促进作用。

4.分析与讨论

4.1 父母教养方式的表现及其分析。研究发现,在回族文化背景下,该地的父母教养方式中,专制型的父母亲教养方式占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其他类型,专制型的父母亲教养方式较普遍,辅之以民主型的方式。回族文化下,大多数该地的专制型父母要求子女服从自己的要求,监管子女行为,制定许多规则并要求子女严格遵守。回族家庭中专制型的父母亲教养方式较普遍的原因与回族自身的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第一,回族家长对于自身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并付诸实践,并且在家庭中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以求本民族文化传统可以得到延续。第二,回族文化中对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明确的规定,穆斯林需要将这些规定生活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食禁忌,回族家长便在家庭教育中重点强调这一点,但子女并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家长只能采取专制教养方式。

相对于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而言,该地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较少,但仍在回族的家庭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这种教育类型的父母关心疼爱孩子,给子女自我发展的自由,尊重和信任子女,会用自己健康文明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11],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平等的。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回族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原因是:第一,回族父母经常通过说教感染的方式给子女讲一些回族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接受,更有利于回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回族家长对于身体力行、榜样示范的认同度比较高,在生活方式和饮食禁忌中每一个回族家长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教育子女。

4.2 父母教养方式中性别差异的因素分析。该地回族家庭中,总体呈现"父宽母严"的特点。造成这种教育倾向的因素有很多:第一,受回族文化的影响,母亲管得严的习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潜意识中母亲形成一种管教孩子的责任。而父亲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疼爱,在子女面前通过较少过问子女琐事的方式树立威信,所以对子女要求比较宽松。第二,长期以来该地回族文化中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母亲一般在家相夫教子,对子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多,所以母亲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厉。第三,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会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在该地回族家庭中,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对待子女比较专制。受了高等教育的男子,其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见识眼界较广,教育观念相对先进,所以相对母亲采用更加民主的教养方式。

4.3 子女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因素分析。品德行为因子均分(64.89)最高,社会交往因子均分(25.05)最低。经过分析发现,该地的回族家庭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情况在不同的方面表现有所差异,其中,品德行为方面发展较好,社会交往方面发展欠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第一,该地父母教育子女的内容主要受回族文化的影响,强调一心向善,诚实正直,独立自强等。这些传统观使得回族子女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和品德行为。第二,该地回族家庭中父母所采取的专制型教养方式,使得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交流少。在子女成长过程中遇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或问题时,父母无法及时觉察到子女的情绪变化,也不能进行有效疏导。长期以来,子女很难形成向父母倾诉的习惯,也无法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导致他们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表现相对较弱。

4.4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方差分析发现,在高社会性的子女中,民主型的父亲(t=-6.763,p=0.000)和民主型的母亲(t=-5.873,p=0.000)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社会性的子女。在专制型、忽视型及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中,高社会性子女的得分均低于低社会性的子女。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子女服从自己的要求,并对子女的大多数行为都加以监管。这种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子女自我意识的发展,无法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样的亲子关系不仅破坏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使子女产生了道德内化,从而降低了对内部动机的归因,影响子女的社会性发展。

回归分析发现,该地子女社会性发展等级不是单一的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结果,而是受到多因子共同的影响,影响力大小依次为:民主型的母亲(t=4.155,p=0.000)、民主型的父亲(t=3.942)和忽视型的父亲(t=-2.649,p=0.008)。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均会促进子女社会性的发展,而忽视型的父亲教养方式会阻碍子女的社会性发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能使子女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且子女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容易激发自身潜力,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而忽视型的父亲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不加以干涉或过分迁就,子女对社会认知的意识比较薄弱,也缺乏来自于家长的道德品性和生活规范教育,而且,他们在处理情感、情绪、同伴关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因素会阻碍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者认为,父母对儿童的不闻不问,实质上是"爱的回收"的一种变相使用。 这个结论提醒我们,父母应尽量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从而促进子女的社会性发展。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第一,在回族文化背景下,该地大多数的父母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辅之以民主型的方式。

第二,在回族家庭中,该地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养方式中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父宽母严"的特点。

第三,该地回族家庭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情况有所差异,其中,品德行为方面发展较好,而社会交往方面发展欠缺。

第四,回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子女社会性的发展,而专制型、忽视型和溺爱型的父母教育方式则会阻碍子女的社会性发展。

5.2 建议:

第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父母与子女平等交流,尊重并信任子女,给予他们自我发展的自由和空间。同时,父母对子女的积极行为进行及时强化,对他们的消极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第二,父母在教育态度和行为要求上做到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子女的行为习惯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并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父母要积极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子女的群体意识,注重他们的品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子女的个性发展,发掘其潜力。父母不仅要重视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并且将两者结合。

第四,在继承当地回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同r,父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结合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理性施爱,投入适度的时间和精力去关爱子女的身心发展,以促进子女的社会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8

[3] 马慧.回族传统文化下的回族幼儿教育-以呼和浩特回民区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 沈蕙.回族家庭的教养方式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03

[5] 沈蕙.回族传统教育观念与西北回族幼儿教育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2.

[6] 冯丽.浅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4.

[7] 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 [D].西南师范大学,2005.

[8] 戴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化行为的个案研究 [D].西北师范大学,2009.

[9] 张茹,金凤仙,程灶火,刘新民等.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结构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子女英语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22

多年以来,部分学生家长常将自己孩子英语成绩不好归结为学校、教师的责任。对此,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自省反思,学校和教师是有责任,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免质疑: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比学校和教师,他们的教养方式究竟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大关联度?

一、学习不良学生与学习优良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别

子女英语成绩好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不同有关。成绩好的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用情感温暖孩子和沟通理解孩子:当子女遇到挫折时,父母多能设身处地地为子女考虑,为他们加油,给他们鼓励;彷徨无助时,给他们坚定的支持。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是严厉的惩罚和无原则的抱怨,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态度,这些孩子不仅英语成绩差,因此造成的心理问题也不少。

二、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学生英语成绩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的显著差异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有关系。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选择民主教育方式的就多;反之,选择专制教育方式、放任自流、溺爱惯性方式的就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受教育越多,他们学到的知识越多,思维方式就更科学,看事情、处理问题更客观、更理性,对子女的愿望与想法更尊重,更愿意了解和理解。因此,在教育子女的情景中,更能将孩子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成人来尊重,能掌握孩子在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用较为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而家长受教育越少,知识越有限,视野也越狭窄,所接触的人更是如此,常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所以在教育子女时,老用过时的教条,抱住旧经验不放,把孩子当私有物品,想怎样就怎样,对孩子不尊重,以自己为中心,以不科学的态度,过于感性的方法教育子女。良好的愿望带来的却是较差的教育效果,甚至有些孩子直接放弃学英语。

家庭教养方式的显著差异与家庭环境氛围有较大关系。家庭环境氛围是指家庭里的心理气氛,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交流沟通的方式与品德修养的程度造成的。此氛围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着家庭成员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人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的感染、做事的方向与行为导向三个方面,调查表明,家庭环境氛围对子女英语成绩的影响较深远。家长给子女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无形中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优良类和不良类学生的家庭里、家庭环境氛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三、家长对子女的英语成绩期望值过高,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不仅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有影响,父母的期望也对子女英语学习有影响。心理学的调查表明,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证实,父母或教师的适当期望能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成绩。

从调查问卷看,成绩优秀者和成绩较差者获得父母的期望是不一致的。父母对英语成绩的期望是有差异的。父母相信子女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好英语,经常鼓励他们多读多写,定英语杂志让子女看。这些殷切的期望和热情鼓励能促使子女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反之,另一些家长不相信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能学好英语,时时让孩子补课,并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得孩子开始厌恶英语学习,甚至放弃了英语。

在英语学习中,家长要让期望效应发挥它强大的力量。首先,家长必须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英语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努力去挖掘他们英语学习的潜力。在充分信任和精心引导下,这些优势和潜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孩子的英语成绩快速提升。

四、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不够是目前家庭教养方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英语成绩还与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有重要关系。

影响英语成绩好坏的直接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智商因素;一个是情商因素。前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智商高低。人聪明,其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就高,这样掌握英语就容易,但是具备这样的因素并不见得就能取得好成绩。恰恰影响英语成绩高低的是情商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上进心,自信心、耐挫力等。如果具有不服输的性格,不怕出力,积极上进,对英语学习有正确认识,这才是提高英语成绩的关键所在。但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不够是目前家庭教养方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孩子,学习态度、习惯都比较好,成绩却总不见大的提高,难以突破,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法有问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不知道英语学科的特点,可以主动找教师帮助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子女英语成绩的关系,从而引导部分家长正确审视自己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英语成绩产生的副作用,为制定合理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娜娜,陈阿雅.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