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成果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成果评价

科研成果评价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

一、前言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科研评价体系中普遍使用科研“量化”考核的方式。许多国内院校都采用了这种考核方法,客观上改变了原来科研评价无具体明确目标、科研活动随意松散的局面,被认为是较好的科研评价方式,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对推动高校科研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演变至今,它在实际操作、评价科研成果价值、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

特别是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都是照搬照套了本科院校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过分地追求科研数量的积累,却忽视了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真正价值,更多地出现了科研成果质量低下、科研课题重复研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很多学者和专家也在呼吁对高校科研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并且提出了一些构想。笔者认为应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和教师教学、科研侧重点的不同,创建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推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构建科研成果绩效评价体系

本文所分析的学校是一所综合的财经类高职院校,以财经管理类专业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多专业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省属高职院校。学校现设有会计系、经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文法系、粮食工程系、机电系、计算机艺术系、外语系、基础部、思政部等8个教学院系(部),基本形成了管理、工学类专业相互依托,支撑配套的专业布局。

在构建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过程中,注重坚持导向性原则,突出重点指标;坚持整体性原则,把反映科研绩效投入产出的实质性指标全部包含在内;坚持客观性原则,体系中每个指标都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本质,并且指标间不存在相互重复: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1.根据人文、理、工科差异性,制定与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体系。该校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从科学和创新的规律出发,使评价工作与科研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人文和理工两类学科具有不可比性,制定计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二者的差异,尽可能做到顾及学科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对于应用研究成果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前景上;而理工类的科研成果,基础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科学论文、专利等形式。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学术性评价和管理性评价两种:学术性评价着眼于成果的创新点及其在学科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判断,同时考虑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管理性评价则着眼于成果的外部表现特征如成果形式、发表刊物、鉴定级别、转载引用情况等,并从中归纳出一些量化指标。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虑到过于强调量化指标会导致评价重视科研成果数量、级别的多少而忽视真实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良影响,只是由于片面理解定性、定量评价原则,背离科学发展规律的结果;但是,科研业绩的量化确实为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它不是万能的,有局限性。因此,在科研成果评价和管理中坚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既不能过分强调评价指标的作用,夸大评价结果分值的意义,也不能完全否定科研量化管理的相对公正性。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科研评价方法,不断完善和改进,并且要依靠专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同行专家在科研业绩评价中的积极作用等。因此,进行教师科研评价时应各有侧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既重数量又重质量。

3.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从科研课题中提取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科研课题中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供学生研究,学生的创新构想与成果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很大启发和支持作用。科研与教学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既调动了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互利双赢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需要,也符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将科研引入教学,可以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乃至生产经营的新模式引入教学中,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得到不断地更新,更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学到新技术和新工艺,不仅可以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还能提高技能创新的意识,跟上时展的步伐,一毕业就能顶班上岗,创造社会财富。

4.服务区域经济,突出成果转化。该校结合本地实际,深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工作实际中找课题,突出技术应用项目的研究,把向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引领行业企业开发新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通过应用性科学研究,丰富教师专业实践经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以往教师评价体系中要么没有关注成果转化,或者仅仅是从成果转化的直接经济效益进行简单地度量。国外有很多大学科研机构都会跟企业签定科研合同,一般主要是三大类:提供资金援助、转让科研设备和设立由企业支付薪金的教学式研究职位。美国、德国大学的医学、药理学和化学系一般都设有若干个由企业承担费用的教学研究职位,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还有大学教授去公司咨询、授课或作学术报告,直接参加企业科研。为使成果转化的测度统计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成果转化的真实情况,便于管理部门对成果转化进行宏观指导,设置一套较为完整的成果转化测度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一些研究部门的探索和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测度指标可用科技成果转化率、研究开发产投比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项指标进行综合描述。

三、结语

在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学院结合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为保证学校科研的发展,制定了科研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根据该办法制订了详细的科研工作实绩量化考评准则和实施细则,包括年度科研工作表、年度科研考核表、最低工作量表和科研工作量考核评估表。在科研考核时,从课题、成果、专利、获奖四个方面建立定性与定量指标,从该校考核量表中可以看出,着重于定量性指标。其中成果这一指标包括科研和教学建设与专业建设成果两个方面,分别设定分值,同时对每一类指标设定权重。分值的计算则采取加权取和,得出总分,进行比较和评定。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教师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泽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5):29.

[2]王建军.大学教师职务聘任中的科研绩效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

科研成果评价范文2

1评价原则

1.1现实性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一定要有它自身的现实意义,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只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成果才能被人们理解、接受、掌握、应用,才能有生命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社会科学发展目标与国家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国家亟须研究和解决的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能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或可操作性的建议,或者为培养社会科学优秀人才提出创新性方案和策略。

1.2价值性原则

(1)学术理论价值。社会科学就是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前进的,对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解释,找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真谛,因此对基础理论成果的评价,学术理论价值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2)伦理道德价值。在人们的价值观中,伦理道德价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之中以后,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违背了社会大众普遍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那么该项成果是很难被接受的。因此,一项成果所蕴含的伦理观、价值观是要与人们普遍认可的、经过历史积淀的、已经约定俗成的规范相一致,这样才能适用,才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3)社会经济价值。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可以通过给相关机构或部门提供建议、方案、方法,解决实际社会生产、生活问题而产生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为人们提供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艺术修养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对于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量化的部分,可用价值量的大小来衡量研究成果的好坏,难以量化的部分,则可以通过其影响面、宣传面和贡献大小加以评判。

(4)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社会、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自然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以通过影响组织机构的经济行为来影响生态系统,也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会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应该是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人、社会、自然更加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价值标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评价标准。

1.3创新性原则

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创新程度。只有创新才能在科研成果中总结出新的经验、规律,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学说,提出新的方案、对策,为新的实践及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一项没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复别人已经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是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所以,不同范围、层面、角度的创新对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应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创新程度的大小来衡量其价值。

2评级系统的构成要素

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等。

2.1评价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评价制度就是评价工作应当共同遵守的评价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评价制度是保障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是评价工作科学、公正、客观的基石。因此在评价系统中评价制度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它包括评价准则的制定,评价程序的规范和监督体系的建立。评价准则就是要由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主体的职责和权利、规范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建立严格的评价监督体系。

评价程序就是涉及评价工作各个环节的要点、工作步骤。从选择评价专家、评价方法,以及使用何种评价体系等等多方面体现评价程序的科学、规范与可操作性。

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应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首先应明确监督什么,即监督的对象。在这里,我们认为包括对专家的监督、对评价机构(包括政府评价机构和非政府评价机构)的监督,对评价程序的监督这三个方面。对专家的监督应当包括在评价结束之后公开专家组名单,对专家评价意见予以匿名公开,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对专家评价的再评价,应建立如下监督机制:一是保持评审记录;二是对投票负责,正式签署投票意见;三是向社会公开评价意见;四是应集中发表评优成果;五是要充分重视专业协会、专业刊物的监督作用。对机构评价的再评价,也应鼓励评价机构的多元化与良性竞争,例如增加“学术声望”评价,以弥补其它刚性指标的不足。

2.2评价主体

从哲学角度讲,主体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对象,为属性所依附的实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就是实施评价行为的机构组织,包括政府,也包括非政府评价机构。也就是说,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可以杜绝行政垄断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但是多元化也可能造成学科之间各自为阵,各种评价层出不穷、口径不一的局面。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就需要对各种非政府评价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登记,予以统一管理;第二接受社会的监督,对评价活动和评价专家通过专业协会、专业刊物和网络的影响力予以监督;第三鼓励评价机构的多元化与良性竞争,例如增加“学术声望”评价,以弥补其它刚性指标的不足。

2.3评价客体

客体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那么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客体就是各类型研究成果。包括书、论文、调研报告等。为了评价方便,一般将其划分成基础类研究成果和应用类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总体上是以主攻学科前沿的重大难题、探索创新知识、创建新理论的理性追求为其目标,这也是学科主体性的根基所在。评价基础类研究的主要标准主要是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评价应用类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是研究成果能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等。基础研究常常耗时巨大,其价值也是潜在的;应用研究则常常是当下的,效益是显在的。对这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研究,应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2.4评价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方法总体讲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主,它是国内外学术界和行政管理部门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广泛使用,主要在于它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相适应,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表象都是与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道德观息息相关,因此评价一项社会科学成果质量的高低,内容的优劣,需要由从事同一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对成果的研读,感悟成果背后作者的价值世界、精神世界,由此判断成果真正蕴涵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然而同行评价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受评价者个体认识的局限,评价结果可能出现偏颇;受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出现学术评价腐败问题。为了弥补同行评议的不足,又纷纷出现了各种定量评价方法,如引文分析法、文摘法等,它们都是对同行评价的有益补充,目的是增加评价的量化成分,减少定性评价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要想做到评价结果科学、公正、客观,就必须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辅以引文分析等定量评价方法,综合使用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才能获得比较客观公正的效果。

3评价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科研成果评价范文3

【关键词】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监督;学习效果评价;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89―04

一引言

网络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活动,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探索,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也促进了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并在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随着网络课程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教与学活动实现了时空上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教学目标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可以围绕着网络课程开展,而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就成了目前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但是应该看到,目前许多网络课程只是传统课程的“网上搬家”,是一种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这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不可控性以及对学习效果评价的不完善性上,因而,如何有效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首先本质上它是课程,其次它必须要有网络的特点,要以网络作为载体。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计划。美国新教育百科词典对课程的定义是:“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这是课程。而网络课程还要充分体现网络的特点,利用大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构建接近真实的自主、协作学习环境,发挥网络的资源开放优势。总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在先进的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1]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还应该包含有效的学习过程监督和评价体系。

三 网络课程的应用现状

2000年5月,为了落实《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步伐,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很多成果已经通过验收。应该说这个工程的验收成果代表了我国整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水平,简单讲有以下特点:

1 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很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演示环节,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还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课程内容的讲解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个别的只是文字教材的网上“搬家”,有电子书之嫌。

2 整体上讲,我国的网络课程共同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互动性差,趣味性不强,对于建构主义要求的研究性自主学习、情景学习、协作学习的设计和组织手段,更是匮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的进行意义建构和情境创设。而目前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只是强调“教”,没有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师”,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

3 学习模式设计简单,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单一,主要是基于网页呈现方式。

目前的大部分网页都以静态方式展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更新频率不够快。以静态网页的形式出现,就缺少了评价与反馈,而评价和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网络课程的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查和追踪评价来进行。缺少了反馈评价环节,不仅可能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而且很难判断学习者是否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也就很难判断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否在本质上算是有效。

4 缺少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过程的监督。目前的网络课程仅限于教师的在线答疑、师生讨论,缺少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关注,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学习、协作学习。而远程学习本来就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网络课程学习过程又缺少有效的监督手段,怎样获得学习过程的准确信息,就成了制约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瓶颈。也直接影响着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2]

所以,从网络教学的发展来看,建立一整套从教学到管理、监督和评价的质量保证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四 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监督

1 加强网络课程学习监督的整体策略

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目前,在网络学习时学习者容易在网上冲浪(比如好奇心的驱动下漫无目的地不停浏览)、不会利用学习资源(比如面对丰富的资源不知如何筛选)、在网络学习中的合作与协作不良(比如交流讨论时不会提问也不关注别人的提问)、自律性较差(比如不能坚持一定的学习时间而转去闲聊或游戏等等),这些情况充分反映了学习者的网络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从学习者这个角度来说,最佳的状态是他们应该有自觉的学习倾向,学习动机容易产生,学习行为持续稳定。由于网络学习与传统面授学习有很大差异,缺少外界的监控和师生的沟通与影响,加之网上有许多别的诱惑,对自律自控能力差的学习者来说,教育机构和教师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过程有了良好的监督,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对课程做出有益的调整,这样直接影响着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整体上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考虑解决。[3]

学生方面

(1)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学生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效果。因此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在网上近期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宏观调控学生的学习倾向。在线学习提供了传统课堂教学所没有的灵活性和方便性,然而有效的网络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有责任感,教师让学生明白是为了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得通过的分数。实践证明,面对网上丰富信息的诱惑,有部分学生不能控制自己专心学习课程内容,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调节学习的重点,给学生以明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阶段性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是否掌握,将直接影响学习者最终的考核成绩。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进行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记录,以权重的形式记入课程学习结束时的最终成绩。

在2004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的教育信息化调查中显示,高校学生上网时做得最多的事情分别是“上BBS”(80.5%),“检索各种学习资料”(49.0%),“收发电子邮件”(48.7%),“看新闻”(46.5%),“社会交际活动”(36.4%)和“娱乐活动”(33.1%)。这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仍需加强。要想在一个网络学习环境下取得成功,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能有意识的寻找有用的信息,超越教师所布置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有效的利用网上丰富的知识、信息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必要的。

(2) 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保证他们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来完成他们的学习。

教师方面

(1) 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授者转变为帮助者,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师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如把课程主题、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等内容等根据学习进度实时到网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答疑、讨论;通过E-mail、留言板、在线测试等手段获得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师要考虑到授课媒体的特殊本质,注意网络课程将会丢失传统教学方式面对面交流的丰富性、自发性以及和谐性,丧失教育学方面的一些特点。因此,要不断改进网络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对呈现给他们的学习材料以外事物的理解和融合,使网络教学采用的媒体成为鼓励学生学习的工具,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开展发现式学习和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2)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推动者、顾问和教练的角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新的学习机会进行教育学培训,把课堂教学恰当地转换到网络环境下。教师还需要进行技术培训以有效的开发课程和授课。在面对面教学方式中,教师可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其它一些非语言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网络教学中,则要设法通过其它有效的方式弥补,如定期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针对重点、难点开展辅导课堂教学,开发模拟环境等。有责任心的教师会发现他们的“网上时间”可能远远超过他们传统教学上课和办公的时间。

(3) 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要引导学生分辩出网上哪些资源是可用的、有效的、相关的、准确的。同时引导学生参加他们感兴趣的学习论坛,促进学习者之间交流信息及知识。考虑学生的背景、文化层次、年龄、兴趣爱好及经历等来设计课程内容,定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资料。同时确定哪一层次的学生需要把网络学习作为学习的辅助手段,哪一层次的学生需要把它作为学习的工具,替代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学习。

2 必要的监督手段

(1) 学生登陆次数的统计

要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登陆是首先需要进行的一步。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登陆次数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目前的网络课程还没有完全实现登陆次数的统计。事实上,学生在登陆网络课程以后,必定会选择自己学习的板块,理想的状态是,教师可以监督学生在登陆网络课程后的下一步举动,即学生的目标取向。这样,教师就可以获得学生的学习的详细信息,比如学生是否漫无目的?是否还没有明白当前的教学重点?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的调控学生的行为。

(2) 学生在线学习时间的统计

在学生登陆以后,应该能够记录学生的学习时间,因为在线学习时间的长度可以反映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知程度。从理论上讲,在线学习的时间越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会越透彻,对学习目标的掌握会越牢固。纪录学生登陆的时间和注销退出的时间,可以确定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但是这里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学生在登陆以后转向别的他们感兴趣的目标,比如浏览其它与课程学习无关的网页、聊天等等。怎样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网络课程满足整体设计界面友好、导航清晰等基本要求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之后留给学生适量独立思考完成的作业,学生在进行了相应的学习活动之后,就需要在线提交自己的作业。可以给每个学习者一个提交作业的用户权限,即保证学习者只能自主完成作业,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查看学习者的作业,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更能有效地保证学习者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课程学习。我们把这种作业可以叫做“在线时效作业”,即必须在线提交,并且有时效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机学习,但是在任何选择的学习板块里,必须有自己的思考,这样就能评定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有效,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能有效地保证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每次作业的提交结果,依然通过权重比例记入总成绩。当然这种作业应该能够及时更新更换,以避免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抄袭模仿,并且作业的设计不能只强调对知识点的考查,应注重对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针对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不可控性,必要的强制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3) 增强在线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

之所以把在线交流归入监督,是因为通过课程邮件、bbs和辅助答疑系统的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进行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无论谁有问题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意见,与教师和其他人交流,网上其他学习者都可以看到,针对那些留言发表言论,进行探讨。而教师通过与学习者的交流以及对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情况的了解,可以掌握课程学习中的问题、不足以及其它相关的信息,然后考虑解决、更新和完善,也就是对网络课程学习的一种监督。[4]

五 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如何评价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网络课程是否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先决条件是网络课程应该满足一般原则:开放性,以便适合更多的学习者在网络上学习;共享性,尽可能地有更多的资源让更多的学习者共享;交互性,强调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不是仅限于简单的人机对话;个性化,适合个性化学习。如果这几点要求满足不了,那就不是成功的网络课程,无从谈起学习效果。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过程的监督是否有效,是否成功。这在上面已经谈过,不再赘述。

1 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网络课程的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反馈调查和对学习者的考核来进行。

(1) 学生的反馈调查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两种方式。非正规方式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收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意见,例如使用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等网上互动工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和建议。另一种可以通过发放正式的问卷调查来进行。在每个阶段性的学习以后,由教师给出问卷,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满意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情况,从而取得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网络课程改进的方向。

(2) 对学习者的考核。包括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作业与考试的评价、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可以通过登陆次数、在线学习时间的统计以及作业的提交情况来体现。作业的完成情况与得分,提供了学习者平时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信息,教师可以据此做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帮助评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最终的考试中,可以考虑在必要的情况下增加面试环节,这样做是针对网上考试的不足,以实现考核结果的准确性。[5]

下面给出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在线考试的成绩组成:

技能测试占总成绩的45% (媒体技能 15%)(教学设计技能 20%)(信息素养 10%)

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45% (期中测试15%)(期终测试30%)

学习活动参与度占总成绩的10%

但是应该明白,考试是对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情况做一阶段性的评定。对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来说,考试只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

2 网络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构成要素

从宏观上看,网络课程效果评价体系由下面的要素构成:

(1)对学习者的评价。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交互程度

• 答疑情况

• 资源利用情况

• 作业和考试

(2)对教师的评价

• 作业批改与答疑

• 教学活动的组织

• 学习材料的提供更新

• 学生成绩

六 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几点建议

1 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做好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要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2 表现形式要多样化。网络课程一定要突破“电子书”的形式,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和情境化。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流媒体(实拍的教学场景、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和MUD技术的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3 加强学习过程监督,注重学习效果评价。做好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保证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得到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的发展。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习效果和网络课程进行评估,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对网络课程进行完善。[6]

七 结束语

我国的网络课程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这是符合当前远程教育的要求的。但是应该清楚的看到,网络课程的效果评价还很不成熟,尤其是国内还没有完善的效果评价体系,而且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监控上还有待加强。网络课程的评价不能盲目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而一定要考虑网络本身的特性。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新鲜思想,结合我国的教育特点,综合考虑网络技术、网络课程建设、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等因素,并且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网络教学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我们自己的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 冯天敏,张世禄.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4,3.

[2]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

[3] 张恩宜,童艳荣.网络课程开发的综合性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9.

[4] 邹建梅,刘成新.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与控制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科研成果评价范文4

[关键词]软科学;评价体系;灰色模型

本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软科学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不过分强调方法的复杂性,而重视成果应用绩效指标的全面、系统、可测性和数据的可获性以及评价方法应用上的可操作性。探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角度整合的,适合并能应用于地方软科学项目管理的,软科学成果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由于软科学成果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体系结构和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及指标的量化问题还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不能没有专家的评判完全采用定量评价。由此,

1、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分析

目前,国内软科学成果绩效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设计,基本上都是由定性指标构成,即使一些量化指标的设计也很少全面量化,多以“相当大、有较大、有、没有”等类似的笼统的指标逐一赋分作为专家评分的量化标准,显然以此量化评价难以避免专家带有的个人偏差。定量评价以客观定量数据为依据,并以科学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评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但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存在有些评价目标很难用确切的数量表示和评价方法很难准确的问题等。而定性评价的缺点是评价中的随机因素影响较多。因此,急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软科学成果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研究。近期,山东省软科学办公室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国内率先推出软科学项目网上结项管理改革,并对结项等次优秀的成果通过应用绩效等评价择优评出一定数量的项目,给予后补助资金奖励或延伸立项支持。科学、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成为现实需要。软科学研究成果应用绩效评价是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为强化管理工作改革提供的配套手段。设计研究成果应用绩效评价体系,客观、合理地评价软科学研究成果绩效,对于推进科研管理创新,调动广大软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乃至软科学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应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软科学成果应用绩效评价要求的不是设计出指标、权重和对应的分值给每一个成果应用绩效情况累加积分,而是要对特定应用领域有特定要求导向的综合应用绩效评价并排序,有着明确的应用目标要求,重要的是评价方法得能操作。基于这一点,在评价方法研究上要综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探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角度整合的评价方法,计算不应过分强调方法的复杂性,应重视应用上的可操作性。由此,对于第一层次的整合,采用“标杆法”,即以各截面目标要求确定标杆,并以各截面的最高水平的成果为标杆,按照实际绩效指标与标杆之间的比例定值。各第二、第三级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科学的目标和权重,最终整合定量评价和专家评价两个系统结果排序,实现择优选项的评价目的。

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成果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研究软科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和特点,分析软科学学科分布,探讨软科学成果应用所涉及到的领域,以及成果应用的目标要求和趋向,为指标体系研究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在软科学成果应用领域研究和软科学应用绩效相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管理部门的目标要求、政策导向,结合成果应用方应用需求调查及专家咨询,确定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选择评价指标,研究指标目标和权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1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设计

依据管理部门目标要求、政策导向,结合成果应用方应用需求调查及专家咨询,在软科学成果应用领域研究和软科学应用绩效相关因素分析和成果应用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各种类型及方式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选择成果应用;成果出版、发表、引用、转载;学术活动及人才培养、获奖5个截面,形成指标体系的第一层次,各层次下设二级、三级指标形成第二、第三个层次。各层次间的关系形成指标体系的体系结构。指标的选择以成果应用价值、应用潜力、应用水平等作为应用绩效指标体系的功能单元,分别根据各功能单元所体现出的应用绩效特征。

3.2指标目标的量化和权重的确定

软科学成果应用绩效指标目标的量化和指标权重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软科学成果应用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由于软科学研究成果有鲜明的应用性和辅助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目标,因此,在软科学成果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指标的目标要求以及反映出的成果应用绩效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能采用等值和等权法。通常指标体系设计中的目标量化和权重的确定采用两种方法,即: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前者采用统计分析和其他数学分析法,但存在很多限制;后者主要由专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分配确定,但不同专家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中的复杂的指标的权重分配很难达成一致意见,给目标和权重的确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软科学成果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和权重的确定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有选择地运用主、客观赋权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两者的局限性。为体现软科学辅助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应用性管理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量化通过专家咨询法结合管理目标的要求,以成果在特定领域特定方面的软科学成果应用价值取向为依据来确定。各截面权重的确定,主要依据成果应用方应用需求调查及专家咨询,结合管理部门的政策导向和要求确定。第二、第三层次的指标目标和权重的确定,则结合数理计算方法确定。

4、结束语

近年来,软科学事业随着决策科学化进程的推进得到了加速发展,有的研究注重理论与模型的研究,理论与模型研究距应用之间的研究空缺而无法操作;有的量化指标缺乏具体的指标的描述,以“好、一般、差”等赋值加权构建指标体系,以各指标得分累加定值,缺乏基本的科学性。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项研究(除山东在试行基于本设计思路研究的评价体系外)可为地方软科学管理部门提供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手段。这样的现实虽为成果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研究提供了空间,同时也给设计研究带来了无从借鉴的困难。创新,则面对着一系列难解问题和困难。目前本设计面对的主要问题:一是指标目标和权重的确定怎样解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的衔接问题;二是采用“标杆法”评价如果当评价成果出现极端的情况,即当最高得分的应用绩效的成果在目标要求高的层面实际得分很低,达不到应有的基本要求时,也获取该截面标杆(最高)得分将会给评价造成偏差。此问题的解决将是本设计研究采用标杆法遇到的难以回避的难解问题。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评价范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48―04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与教学条件配置置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改变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目前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络资源的即时共享与方便快捷无疑给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途径,使他们获得了有别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之处。

1 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主要指数字化和电子化了的、面向大学教学活动的资源和信息。它是高校教育技术运用中最关键的软件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1]

课程资源可以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和丰富性[2],从而使学生能够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灵活自主地进行专业学习。

2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和特点

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4]

它的特点是学习的目标侧重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侧重于问题的开放性,学习的对象侧重于学生参与研究的自主性,学习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侧重于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侧重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的评价方式的多元性等。[5]

3 研究目的

皮肤科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接合。由于课堂教学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感觉乏味,接受程度低,因此有必要利用专业的课程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学科纵深联系,拓宽临床视野,从而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该研究以皮肤科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习平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多种评价方法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同时找出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4 研究中遵循的评价原则及其内容

(1)评价原则

发展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

方向性:对专业知识点的目标指向性

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教学效果有一致性,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激励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判断学生的优劣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通过评价结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评价内容

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获得学习活动过程个人评价

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完成情况,获得学习活动小组完成评价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获得测试考评分数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意见

二 研究实施过程

1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评价研究、统计处理

2 研究设计

(1)研究对像

本校同一年级、人数接近、学习成绩水平相同的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班(实验班)、社区卫生服务班(对照班)2个班进行研究比较。

研究实施前,比较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课(药理学和诊断学)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2)实施环境

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基于Web的综合电教课室。

(3)学习内容

病毒性皮肤病

(4)实施步骤

第一,对对照班在课堂讲授病毒性皮肤病2学时完成知识点教学;第二,不对实验班进行课堂授课。将实验班分为9个小组在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利用皮肤科课程资源进行2学时的病毒性皮肤病研究性学习;第三,要求实验班课后分小组提交研究报告。根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综合同学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结果,教师给出个人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各小组学习完成情况评价;第四,学习完毕后,两个班级同时进行病毒性皮肤病知识闭卷考试。实验班在考试前20分钟填写调查问卷。

三 研究结果

1 以评价内容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完成情况”为总体指标,根据本研究的评价原则,依据教育技术评价研究方法对评价指标依次拆分为各单项指标并加权设计出“学习活动过程个人评价表”以及“学习活动小组完成评价表”,综合小组内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以及最终教师评价结果,经统计得到了表1、表2。

2 为了“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评价本次研究的教学效果为设计思想,向实验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100%。获得主要项目双向等量表(表3):

3 运用统计学SPSS软件对实验班、对照班的病毒性皮肤病知识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分析,获得表4、表5:

四 结果分析

1 通过2个班的测试成绩统计能够看出,实验班成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

2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处于优、良的实际人数多于理论人数,说明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总体测试水平较高。

3 在表5中可以发现实验班虽然平均水平高,但与对照班都位于不稳定状态的第一象限(平均水平高,但较分散,存在低分生),未能处于最佳状态的第四象限(平均水平高,且相对集中),说明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差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得到提高。

4 从学习活动过程个人及小组完成评价表1、表2可以得知,学生的态度较为认真、积极,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但实践技能不高,创新性没有展现出来。

5 根据调查问卷主要项目的双向等量表(表3)可以发现F2>F3>F1,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优越性给予了肯定,但并不认同它的学习效果,因此不完全赞成采用这种学习模式。

五 结论

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者的成绩。对于新的学习模式持有乐观的态度,在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相互配合、团结努力。通过这次学习培养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专业实践的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存在问题

(1)综合各项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但有少数几个学生由于始终缺乏学习主动性,与其他同学成绩差距太大,致使全班不能处在最佳的第一象限,因此可以推断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无法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水平。

(2)由于长期的传统式教育,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大部分学生是以完成任务和应付考试作为学习动机去做研究,学习兴趣不够强,学习过程中显得较为被动,未能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意义,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挥,在知识的扩展和提高方面未能获得突破。

(3)学生在课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研究报告,这在学习任务紧迫的时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负面效应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 建议

(1)教师应对学科课程资源经常性地作一些调整和补充,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实际,迎合他们不断变化的口味,使其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巨大帮助,逐渐从“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自发地进行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自身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有针对性地给一些意志消沉、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积极性,实现在教与学中师生地位和角色的转变,由“老师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它的优点是教学过程较为简单,知识传授快,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而研究性学习在知识的扩展和水平的提升上优于传统教学,但会耗费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建议在教授一般性知识的时候采用传统式教学,在学习难点和重点知识时采用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黄新民,董文军,张沁文.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与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9):140-141.

[2] 李茂森.课程资源的教学论意义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 34-37.

[3]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8-199.

[4] 张新明,余继飞.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述[J].中国电 化教育,2003,(3):20-23.

[5] 薛萍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文献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8-10.

科研成果评价范文6

一、学生实验课堂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1.语言亲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对学生而言,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都是建立自信心的好时机。在化学实验课堂上,教师要改变那种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打破固有传统的禁锢,充满热情地从多角度去观察学生,乐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聪明的,能够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实验。

2.学生作品分析

学生作品分析是将学生实验过程中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在全班公开予以表扬或展示。教师正确客观的过程性评价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学生化学实验过程中对学生作品分析,正由于它的现场性和真实性,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影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纠错,保护学生的自尊

首要的是必须记住积极鼓励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缺点。即使他们做错了,尽量不要对他们说“你错了”,而要帮他们完成正确的操作,消除学生对实验的不安全感,并同时确保每个学生的自我形象成熟起来,并因此在实践中取得成就。

4.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重要的评价方式。它是通过学生对自己的参与意识、情感、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对那些先完成实验的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作为实验老师应该立刻予以肯定,并引导他们对实验进行自我评价。使被评价者逐步变成主动参与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二、学生实验课堂过程性评价运用的时机

1.学生严重违背实验操作常规时

现在的一些化学实验淡化了技能要领、要点过细于程式化的要求。在课堂中,当学生严重违反实验常规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予以纠正,规范学生的行为。所谓的严重违反常规指如果不及时(下转第13页)(上接第12页)纠正,会引起危险或对实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只是不规范操作,不会引起危害的、对实验不会有太大影响的,可以课后再集中反馈,以保持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连续性。

2.偶发事件发生时

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出现偶发事件,对偶发事件中出现的错误言行或积极行为应予以过程性评价和处理。最常碰到的是打破仪器的事情,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都应知道这在实验过程中是常发生的,但学生却不一定是这样想的。由于他们接触化学不多,当遇到这类事情时,首先是害怕和畏惧,这时教师要注意进行疏导,淡化结果,帮助学生克服实验恐惧心理。

3.当学生处于试验中的某种困境或遇到某种挫折时

有时学生由于操作的失误、做错了等原因受到挫折、遇到打击时,心灵承受很大的压力,处于这种情形的学生希望老师关心和帮助的愿望特别强烈,老师若能及时地表示关切,予以适当的评价,为他们排忧解难,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4.学生完成动作较好或获得成功时

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一定得目标而有目的的活动。如果一个良好的行为得不到积极地强化,动机的强度就会减弱。一般说来,学生取得成绩从一个方面表明了他们的努力程度,学生对实验有所突破时,迫切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这时,教师若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表扬,不但能激发获得成功的学生进取的高度热情,强化其实验活动动机,对其他的同学也可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