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质量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质量概念

环境质量概念范文1

心理专家研究发现,人悲伤时掉出的眼泪中蛋白质含量很高。这种蛋白质是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压抑物质积聚于体内,对人体健康不利。美国某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感。他们通过对眼泪进行化学分析发现,泪水中含有两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即脑啡肽复合物及催乳素。其仅存在于受情绪影响而流出的眼泪中,在受洋葱等刺激流出的眼泪中则测不出来。所以,眼泪可以把体内积蓄的导致忧郁的化学物质清除掉,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茶水煮饭可防治心血管病

米饭是中国人的主食,人们一般喜食新米,因为它带着清醇的米香。其实,想吃到清香扑鼻的米饭,并不一定要用新米,用茶水煮饭就可以获得色、香、味俱佳的饭食。最令人称奇的是,茶水煮饭还有去腻、洁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的好处。

据营养学家介绍,中老年人常吃茶水米饭,可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防治心血管病。茶水煮饭还可以有效地防止亚硝胺的形成,从而达到防治消化道肿瘤的目的。

老年人回忆梦境可健脑

每个人都会做梦,但有些人梦醒后,什么也不想,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有些人则喜欢慢慢回忆。其实,睡醒后回想一下自己所做的梦,想想梦中的情节,可以帮助锻炼大脑活力。

老年人最不好的习惯就是不爱动脑、不爱活动,让自己经常处于发呆状态,这样很容易加速大脑功能的退化,使大脑提前萎缩,严重者甚至会患上老年痴呆症。专家建议,老人多试试回顾梦境,可以起到锻炼大脑活力的作用。

健身应该按照性格选择方式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的人越来越多,选择什么样的健身方式才最适合呢?体育专家认为,除了考虑年龄、职业、生活环境等因素外,将个人的性格因素考虑进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项目,对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或是表现明显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通过有针对性的适当运动,可以纠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心理和精神状态。

“七岁看老”有道理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并非毫无根据。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

研究者首先找来上世纪60年代对夏威夷州约2 400名不同种族的一至六年级小学生的一份调查。调查中,这些孩子的老师依照学生日常表现,以打分方式作出性格方面的评价。40年后,研究人员找到其中144人进行深入调查,并给研究对象接受调查时的情况录像,并与当年的评价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当年被认为健谈的孩子,中年时善于动脑,讲话流利,总是试图控制局面并表现出高度智慧;而当年被老师认为不健谈的孩子,中年时多表现为缺少主见,遇挫折容易放弃,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当年被认为适应性强的孩子,成年后多表现出乐观开朗,善于动脑,讲话流利;适应性打分低的孩子,成年后态度消极,缺少主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当年被认为易冲动的孩子,成年后倾向于大声说话,兴趣广泛,健谈;不易冲动的孩子,成年后多表现得胆小害羞,与人保持一定距离,缺乏安全感。当年被认为自我贬低度高的孩子,成年后易内疚,喜欢寻求安慰,爱讲自己的消极面,爱表达不安全感;自我贬低程度低的孩子,成年后倾向于爱大声说话,善于动脑,表现出优越感。

不良走路姿势影响儿童智力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孩子的走路姿势,低头、弯腰、外八字……这些走路的姿势不仅难看,还会影响大脑的健康。

专家说,走路抬头挺胸有利于周身与大脑的血液回流,可以让大脑得到休息,这个姿势使低头工作的状态变为“阳气升发”的抬头状态,正好补偿了人因为低头学习、工作,给大脑造成的紧张以及气血流通不畅。

专家建议,纠正不良的走路姿势,先从纠正站姿做起。可以在家里对着镜子自我检查。人在照镜子时会不自禁地挺胸抬头。然后在走路时注意保持端正的姿势,做到不偏不斜,不前倾。

悲伤情绪并非天生

婴儿呱呱坠地,第一件事情就是哇哇大哭。因此,很多人认为悲伤的情绪天生就有,但事实恰恰相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笑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应对冲突、对抗的手段,如同呼吸一样,是一种天生的本领。婴儿啼哭只是肺泡张开,开始呼吸的表现。研究人员通过多项实验和调查发现,人不需要学习,就能发出笑声,在他们感到高兴、满意时,笑容会自然流露出来。但悲伤、烦恼等负面情绪,以及表达负面情绪的哭泣,则是通过亲身体验,在成长中慢慢学习来的。

老年人不宜多吃油炸花生米

花生,又称“长生果”,具有润肺、和胃、止血、催乳等功效。油炸花生米是中国人十分喜爱的一道菜,无论是当日常零食还是下酒,都非常适合。但缺点是经高温后营养价值低,特别是经高温后的油脂不容易被脾胃消化吸收,如与其他食物同食,还会妨碍其他食物的吸收。老年人脾胃原本比较虚弱,食用油炸花生更易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应少食油炸花生。

充足睡眠使人外表迷人

瑞典研究人员证实,除了精心打扮能增加人的外在吸引力外,充足的睡眠更能使人较为健康,且是为美丽加分的关键因素。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斯卡研究所针对23名18~31岁的男女自愿受试者,请他们在第一天晚间11时前入睡,次日7时准时起床,在睡满8小时后拍摄第一张素颜照。

第二天则只让受试者睡5个小时,并在他们维持清醒后的31小时后拍摄第二张素颜照。此外,除了要求受试者的两组照片必须保持表情放松外,相机与人物也须维持相同距离。之后,研究人员邀请到65位民众针对受试者前后两张照片的吸引力做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民众普遍认为第二组照片中的受试者看起来较不健康,吸引力也相对降低。

男人比女人更爱出汗

环境质量概念范文2

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往往是跨行政区位的全国性问题。在现行的以行政区域为基本划分的环境管理体系中无法很好的做好区位之间的协调。而采用区域环境管理的模式能够很好的对此种问题进行合理的避免。本文系统从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区域环境管理的优势以及区域环境管理的实施过程来讨论用区域环境管理手段来治理、提高环境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核心办法之一。

1 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

区域的概念是一个包含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概念,在环境学上将具有同等自然、人文、社会条件的链接地域或者资源体系称之为环境区域。而区域环境管理则是需要政府、当地居民、非官方社会组织等能动性高的个人与组织在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科学理念对于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进行统一管理的手段。这种管理手段以达到提高自然环境质量以及居民生活质量为基本核心,并保护自然环境的可再生循环。在持续增长的同时以不破坏环境为底线展开相应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

在区域环境管理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广义与狭义的环境管理概念。广义的区域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包含了对当下区域之内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区域之间的合作管理体系。并包括了区域内的一系列外援效应。狭义的区域环境管理是指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区域安排的前提下对区域内的管理制度的安排以及管理制度的实现。管理的范围包含了当下区域内的特定自然资源(如:流域环境管理)或者是一切的自然资源(如:保护区环境管理)。并同时包括了当下区域内的人文文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与活动等一系列人文干扰的活动。这两个区域环境管理概念往往同时作用于一个或者多个环境区域中,进而形成了一种立体式的区域环境管理体系。

2 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面积广、污染严重、流动性强、持续性强等特点。如2011年7月3日发生在福建省紫金山的紫金矿业发生了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大量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污水被排入汀江。由于水污染未能及时控制,并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此次污染不仅对紫金山流域的河道造成了污染,还对下游的包括:上杭县、金桥等20多个县级地区,并且对汀江生态系统造成了短时间无法修复的破坏。又如,2011年7月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的锰污染事件,导致涪江流域水质异常,由于四川省与下游的重庆市环保部门采取了有效的环境管理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使污染水团控制在四川境内,从而确保了三峡库区的水质安全。

从上述污染事件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往往是跨行政区位的,而在面临跨行政区位的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对环境的管理以及紧急事件的处理方面均无法做到有效的协调与快速的反映。因此,对于建立以环境区域为基本范围的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必要性。

此外,环境区域内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以及相似性,处于同一环境区位的环境从植物组成、土壤构成、水源情况、气象条件等诸多方面具有类似的外部条件。针对区域环境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外部环境进行统一的利用与管理。更好的达到治理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3 区域环境管理的优势

3.1以环境条件为区域划分

在区域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划分是以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划分的。根据环境学中的区域环境管理的定义,需要管理区域中的环境属于一个体系,并且在环境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相辅相成的作用。针对此种区域中的环境问题的管理能够在政策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制定、管理办法的执行等多个方面达到高度的协同。在降低了工作量的同时增加了监管的可能性以及管理方案执行的针对性。能够又有效的提高区域内的环境质量。

3.2解决跨行政区域管理的矛盾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高度迁移以及影响面广等特点,导致了在环境区域外的环境以及行政区位的划分无法满足对环境管理的需求。在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下面以行政单位为基本的划分规范,对下属环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跨行政区域的监管不利,或者发现问题无法解决问题。此外,由于排污企业的不规范经营有意的选取具有争议的监管空白进而为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创造了可能性。通过区域环境管理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出现,利用环境区域之间的包围作用。有效的对环境区域内部的全部环境要素进行监管与管理。达到环境区域之间的无缝连接为压缩不遵从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而降低了环境风险。

3.3更有利于环境资源的分配

以行政区规划的环境管理往往以地区的发展为本位进行规划与管理,而对于周边地区造成的影响考虑不足。比如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往往由于行政区域内的规划容易照顾当地的经济发展而过多的对水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而造成了下游的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旱化破坏。而采用区域环境管理由于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并不具有直属关系因此能够很好的站在全区域的发展视角去对资源的利用进行预算和规划。从而很好的避免了厚此薄彼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问题。

4 区域环境管理的实施对策

4.1 建立区域环境管理职能部门

构建新的环境管理体系,将区域环境管理脱离政府的行政区管理范围内,而是采用中央直接负责的机制。在针对区域内环境问题的治理与管理中有权利问责地方政府。并制定相应的区域内环境资源的开发规划,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原因进行干预。此外,在新的区域环境管理体系中需要对区域共同体的概念进行强化。做到以内部区域为一个共同核心结构与外部环境“行政区域”进行平等的、互助的管理与监管环境。进而为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

4.2 构建区域环境、政府、企业的互助关系

现行的环境管理是被当地政府垄断的,区域环境管理需要对国家的资源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在区域内形成以区域环境管理委员会为主导、当地政府以及区域内企业为核心成员的共同管理方式。在区域内的政府、企业、居民均受利于并受限于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因此只有建立多方面的合作互助的关系才能够在根本上解决环境质量问题。进而为区域内行政政府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3 建立区域领导制度

在区域环境管理的制度改革方面需要主导环保领导制度以及领导责任制制度。具体的实施方案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在环保领导制度方面需要遵循在环境区域内区域环境管理委员会对环境管理具有绝对的领导责任。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领导的权利集中。

在领导责任制制度方面,在对区域内环境的监管与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出现重大责任、环境恶化以及环关责任人与责任代为以领导责任制的原则对其进行相关责任的追究。

5 结论

本文从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区域环境管理的优势、区域环境管理的实施对策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提高环境质量的过程中实行与加强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关键性。通过论证得到了加强区域环境管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根本途径。希望为今后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及相关和谐发展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易容娇.区域环境管理模式主流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2]万薇,张世秋,邹文博.中国区域环境管理机制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环境质量概念范文3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关系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211

0 前言

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环境保护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为日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为我国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持,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主要是指对地区范围内,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进行监测,以此来实现对地区内环境的质量以及整体趋势的掌握和预测。其作为一种国家监测部门,主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设备进行主要数据的测定,其中包括环境的污染程度、变化趋势等。通过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对当地的环境综合质量进行评价以及预测,以此来对日后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防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1]。

从其内容上看,环境监测的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双重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首先是以统计学为基本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实时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其中也包括许多多元化的学科知识。其次,是以为社会服务为主要目标,根据其监测的结果来开展我国的环境管理和保护,是其主要的数据保障。

1.2 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在地区范围内所开发的活动以及项目,对周围的环境质量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即在一定区域内的项目规划工程实施过后,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影响的评价,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基本层次,首先是对环境的影响,即通过实地调查、采样等,对地区内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确保其环境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等[2]。其次是预测,即在调查采样后,结合项目开展前的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分析项目工程是否会对日后的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包括可能发生的环境质量问题,都要进行合理的预测。最后进行跟踪评价,通过日常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对地区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定期跟踪,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2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的必然趋势,环境监测作为其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对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的研究,也成为了确保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途径之一[3]。

2.1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基础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核心基础,对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质量进行长期的监测,才能有效开展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由此可见,环境监测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2 环境监测是监督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手段

环境影响评价,通常是由项目建设单位通过对环境质量监测部门的委托,从而开展的一项环境评估工作,而环境监测作为对环境质量数据调查的主要方式,也成为了监督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手段。在项目建设单位开展工程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影响的大小、好坏等,均需要对其进行监测和预测分析,得出相应的评价,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合理开展。因此,通过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进一步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进行检验和监督,逐渐成为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3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有引导作用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环境监测,它是贯穿于整个评价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确保评价质量的基础保证。在评价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项目工程开展的区域范围进行环境监测,并通过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判断项目开展的可行性。

3 提高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途径

3.1 环境监测的规范化管理

环境监测作为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基础保障,必须实现对其的规范化管理,才能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健康开展。在环境监测站内部,应对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对员工的职责分配,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符合实际。同时,对监测设备、材料等,也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确保其符合国家的标准,可以有效的监测出精密的数据。

3.2 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监督

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应当进行严格的监督。环境监测站的管理者可以成立工作监督小组,通过对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监督,包括监测的方法、监测设备的使用、实验室内的分析调查等,都需要进行合理的监督,这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监测数据的误差,同时也为日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有利于应对措施的研究和日后环境质量的预测,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 结束语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使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环境监测作为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对环境监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从其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入手,从而进一步提出提高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途径,以此来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国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环境质量概念范文4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幸福 健康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幸福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幸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不是唯一的生存目标,也是主要的生活目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对社会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的急剧增加,越来越感觉到自身的幸福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反而带来了幸福水平的下降。这一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悖论直接推动了对幸福感的研究和测量,从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视角都提出了衡量人类幸福度的要求,幸福指数也因此应运而生。

2 城市发展与人类幸福

在今天和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的发展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众多问题。也许现在已经到了需要面对基本原则的时候。人类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在科学革命兴起的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强调新兴的科学必须被用于“改善生活”而不是为了诸如“追逐名利、争夺权位”之类的“卑微目的”时,他已经直面了这一问题。任何社会的首要目标都必须要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住所、健康、教育等。因此必须首先提高经济效率以使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如果这些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难道人们还必须无视个人、社会和生态的代价而一味强调经济生产率吗?对于这个基本问题,人类尚未给予应有的考虑。也正是由于这一疏忽,才使得盲目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在全球泛滥。这种躲闪的状态不可能无限期的维持下去,因而人类现在正在无可奈何的致力于寻找避免成为“经济动物”的方法,或者更准确的说,致力于寻找一个“伦理罗盘”来引导技术的发展[1]。

以居住为首要目地的城市产生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侵犯性或者是反自然的吗?比如在许多城市中,绿地正在逐渐消失或者被错误的使用;汽车产生的污染和家庭供暖系统所造成的影响;都市所产生的热岛效应等现象。城市的发展应保障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不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人类已经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外部环境对幸福和健康的重要性。

在城市规划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其中有很多观点都指出了城市对居民的影响,这些观点大致基于以下五个方面:人类生态学;亚文化群;环境负荷;行为性约束;行为设置[2]。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指出城市在人类生活中的负面作用,并基本构成了对于“城市压力”的理解框架(参见图1)。在这里,压力是指城市在对抗环境影响结果的同时,加剧其内部损耗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影响的压力模型中,城市被理解为客观环境条件和人类个体特性的融合体。如果个体接受到的环境条件超出个体的承受范围,例如行为受限或无法得到充足的资源时,那么压力将在与环境的对抗中产生。如果在应对中采用的策略是成功的,个体将会产生对环境的适应性,但可能会降低对下一次环境差异的应变性。

图1 “城市压力”的框架模型(Pacione, 2003).

Fig. 1. A Stress Model of Urban Impact.

对于城市规划学来说,分析影响人居环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城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增长、城市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共同构建了影响城市幸福感的主要框架。城市的增长能力和城市形态也可以反映各项公共政策的情况,因此对其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影响评估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研究可以建立一个多学科的方法来深入了解城市对人类幸福的影响。

建立在城市环境质量和人类幸福之上的城市空间变化主要反应了都市生活的特性。居民总是对他们的城市喜忧参半,这其中还包括其他重要的因素。虽然对于不同形式的空间变化共享相同的理论方法并不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建立一个共同的参考框架,以便社会和学科内部对城市能够进行评价和感知还是非常重要的[3]。

3 城市规划学中的幸福因素

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最初城市规划理论也是借用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和其他众多社会科学学科的概念而形成。其他学科对规划理论的持续影响一直在延续。在社会的发展中,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同时规划理论也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城市规划也将会像其他学科一样对新的情况做出回应。在当今人类价值观转变的背景下,研究城市规划领域内与幸福相关的因素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1宜居性与人类健康和幸福

在城市宜居体系指标的发展中,一些社会因素如就业、教育和安全等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认识。此外对一些环境因素的重视度也在逐渐增加,如空气质量、安静的社区、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步行距离之内的绿地等。绿地的质量和数量对居民的活动模式、休闲方式和频率等方面都产生影响作用,自然生态区域也有益于生活质量的诸多方面。为了实现宜居性,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需求同时实现才能达到目标,总的来说,城市环境主要通过经济、社会、生态等三方面对居民生理及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城市环境对居民的活动和参与社区生活的方式产生内在着影响,从而在心理和生理健康方面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是设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公共健康的重点是增加体力活动的机会和改善社区生活条件,这两组的目标重点是具有本质联系的。通过对这个联系的认识,城市、社会和健康之间更多可持续性的伙伴关系可以在国家和社区层面中形成,以改善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居民的心理健康在其生活的社区层面内尤为关键。建筑和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所有权的分享,减少犯罪事件并鼓励社交和参与。社区感以及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是与建筑环境密不可分的。McMillan将社区感定位为“社区成员的一种归属感,能够体会到作为成员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对成员的需求可以通过委员会得到解决有着共同的信念” [4]。社区感受到城市规划积极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保证住宅和其他建筑的视觉连贯性、多样性和吸引力;给予足够的隐私感;确保居民到达设施、公园、休闲场所和市中心的便利性;提供便利的人行空间;提供街景以保证邻里之间的可视性;鼓励开放的门廊和较低的围栏以鼓励社区互动;限制机动车交通等方面。

环境对生活质量的预期影响和贡献在社会决策和城市规划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规划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是:规划和设计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幸福的影响是什么?更具体的来说,哪些因素决定了环境质量并产生了什么程度的效果?是否存在一个对人类和生态不具有侵犯性的基本环境质量范围?构成环境质量的因素之间是否能互相补偿?是否有一个工具可以用来评估环境质量对人类幸福所产生的效果?

环境质量概念范文5

关键词:服务类别;服务质量要素;顾客满意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服务业产值及其占GDP的比重分别从1990年的5813.5亿元和31.3%增加到2006年的73547.2亿元和40.2%,虽然这一水平还不及世界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6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43%的平均水平,但纵向对比毕竟有了很大发展,或者说我国正在向服务经济社会过渡。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服务业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以至于投诉率居高不下。

我们认为,我国服务业质量水平低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服务本身具有特殊性,致使服务质量难以稳定。正如美国服务营销专家泽丝曼尔(Zeithaml)和比特纳(M.Bitner)所说:“与实际商品购买相比,消费者在评价和选择服务时更困难,部分因为服务是无形的和非标准化的,部分因为服务的消费和生产是紧紧连接在一起的。”[1]二是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措施欠妥当,以至于虽然花费很大努力,但顾客满意度并没有提升。例如,一些饭店提倡微笑服务、鞠躬服务,银行增加自动取款机等,但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顾客满意度。

那么,企业为提高服务质量究竟应从哪些方面下功夫呢?或者说不同服务质量要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呢?本文拟通过实地调查以了解不同类别服务之质量要素相对重要性,进而为服务类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理论综述

(一)服务及其分类

关于服务的含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仅世界各国营销专家和权威机构给服务下的定义就不下几十个。尽管如此,“一个令人满意的和全面的服务定义还没有出现”。[2]目前为较多人所接受的是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所下的定义:“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行为和绩效,并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的生产可能与某种物质产品相联系,也可能毫无联系。”[3]

“经济领域的服务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4],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服务营销专家曾经依据不同标准和方法对服务进行了分类。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Nelson(1974)分类方法,将服务分为三类:搜寻、经验和信任。

搜寻是指人们运用知识、检查、理性努力和正常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后,能准确有效地评估服务质量水平的服务。例如,快餐店、零售商店等都是具有搜寻性的服务。

经验是指人们只有在购买和消费服务之后才能够准确有效地识别服务质量水平的服务。例如,客运、理发等都属于这一类服务。

信任是指人们在购买和享用之后也很难评价的服务,因为消费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获取足够信息成本较高。例如,律师事务所、高难度手术等都属于这类服务。

(二)服务质量及其要素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属性满足规定或要求的程度。北欧服务营销专家格罗鲁斯(Gronroos)将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5],即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它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预期(即预期质量)同其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即体验质量)之间的对比。美国服务营销专家PZB(Parasuraman、ZeithamlandBerry)也认为:服务质量是对服务的一种主观评估,是由消费者主观的预期与实际的感知相比较而来的结果。[6]

关于服务质量要素,代表性观点有三种:

1.两要素论。代表人物是北欧学派格罗鲁斯。格罗鲁斯认为[5],服务质量分为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前者是指服务结果或产出的质量,或者说在服务交易结束后顾客的“所得”(即得到的实质内容)。例如,旅店客人得到了安静的休息、饭店客人得到了一顿美餐、航班乘客从起飞地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后者是指顾客是如何接受或得到服务的,包括服务人员态度和行为、顾客等待时间长短等。

2.五要素论。代表人物是北美学派PZB。PZB通过对5个服务行业(产品维修、小额银行存款、长途电话、信用卡和证券交易)实证研究,将服务质量要素归纳为5个,即可靠性——准确可靠地执行所承诺服务的能力,响应性——帮助顾客及提供便捷服务的自发性,安全性——雇员的知识,谦恭态度及能使顾客信任的能力,移情性——给予顾客的关心和个性化服务,有形性——有形的工具、设备、人员和书面材料外表等。[7]

3.三要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RustandOliver、BradyandCronin。1994年美国服务营销专家RustandOliver认为,服务质量除了“接受什么服务”(what)——结果质量、“怎样接受服务”(how)——过程质量外,还应该增加“在何处接受服务”(where)这样一个要素,即应当将服务接触所在的有形环境纳入服务质量要素之中。2001年BradyandCronin利用来自银行业和医疗服务业的数据对RustandOliver的服务质量三要素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构建了一个基于三要素模型的服务质量阶层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8],并将三要素分别重新命名为“结果质量”(即服务传递过程结束后作为结果留给顾客的服务产品,通过与服务传递后的相关的等待时间、有形结果和好感性来测定)、“互动质量”(即服务传递过程中从业人员与顾客之间的待人关系质量,通过从业人员态度、行动和专业性来测定)和“物理环境质量”(即作为服务传递背景的服务环境,通过服务提供内的物理设施如场所氛围、空间配置、社会要素来测定)。

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BradyandCronin对这三个要素的重要程度没有进行实际测量;第二,BradyandCronin也没有对不同类别服务之三要素重要程度分别进行研究。

(三)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关系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先有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产生顾客满意心理;还是先有顾客满意心理,然后才有感知服务质量?学者们对此问题的争论几乎达到白热化程度。

Parasuraman和Cronin等学者认为,高的服务质量导致了顾客满意的增加[6];Bitner[9]和Bolton[10]等学者则认为,顾客满意是影响服务质量的变量。格罗鲁斯认为:“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讨论的必要……与有形产品相似,顾客首先了解了产品的质量特性,然后综合考虑价格及其他‘成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心理。服务也是如此,顾客先感知服务质量,然后考虑其他‘付出’,最后才会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心理……即顾客首先对服务质量进行感知,然后是对这种服务质量满意或不满意的感知,而不是相反。”Brady和Brand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了服务质量是影响顾客满意的变量。[1]

三、实证研究

如上所述,西方服务营销专家对服务含义及其分类、服务质量及其要素、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观点,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服务营销理论的发展。但毋庸讳言的是,服务质量“二要素论”没有对服务质量要素重要程度进行实证研究,“三要素论”没有对服务质量要素重要程度进行研究,“五要素论”没有对不同类别服务中的服务质量要素重要程度进行研究,从而在指导服务企业开展营销工作上仍存在局限性。基于此,我们拟按照“服务属性分类法”和“服务质量三要素论”,对不同类别服务中的服务质量要素相对重要性进行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依据Nelson产品属性分类法,将服务分为三类——搜寻、经验和信任,其中搜寻以快餐店为代表,经验以理发店为代表,信任以银行为代表,每一类别服务选择两家企业作为测评对象。

结果质量分别从企业所提供服务的“等待时间”、“有形结果”和“好感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互动质量分别从企业员工“态度”、“行动”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进行衡量;物理环境质量分别从“场所氛围”、“空间配置”和“社会要素”三个方面进行衡量。问卷采用Likert七分量表记录调查对象对问卷中各问题的态度,从1代表“完全不同意”到7代表“完全同意”。

本次调查是在安徽省合肥市进行的(每一类别服务选取两家销量和影响力较大的企业),调查方式是现场发放问卷,调查时间为2007年1月份,实际获取有效问卷648份(快餐店、理发店和银行分别为215份、223份和210份)。调查对象信息如下表所示。

(二)统计与分析

1.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衡量信度最佳的Cronbach’sα系数法。根据Nannally建议,Cronbachα系数只要大于0.7,问卷就具有很高的信度。[12]本次测评信度结果(见表2)表明本研究概念的测定尺度全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贯性评价。

本研究对各变量的衡量都是借鉴国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因而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本研究使用了AMOS4对构成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确认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表2)来实现效度检验。根据Hairetal.和JoreskogandSorbom的研究,确认性因子分析采用GFI(goodness-of-fitIndex,期望值≥0.90),AGFI(adjustedgoodness-of-fitIndex,期望值≥0.90),RMR(rootmeanSquareResidual,期望值≤0.05),CFI(comparativefitindex,期望值≥0.90),NFI(normedfitindex,期望值≥0.90),χ2(尽量小),χ2的p值(期望值≥0.05)等变量结构分析指标来评价各因子概念构成的适合度。

测量模型拟合优度指标

搜寻样本:χ2=102.9049(df=77,p=0.026),GFI=0.93,AGFI=0.87,RMR=0.05,CFI=0.96

经验样本:χ2=101.7541(df=77,p=0.031),GFI=0.94,AGFI=0.93,RMR=0.03,CFI=0.96

信任样本:χ2=99.86889(df=77,p=0.041),GFI=0.91,AGFI=0.88,RMR=0.04,CFI=0.98

从表3可知,所有衡量语句在其所衡量的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均大于0.72,并在统计上高度显著(t>6.63),表明各衡量语句在其所衡量的变量上具有较高的会聚有效性。衡量模型同三类服务的样本数据的拟合度指标均达到了较满意水平,显示衡量模型同来自三种不同类别服务的数据都有较好的拟合度。确认性因子分析结果(表3)表明本研究中测量模型的效度较好。

2.结构模型检验。

我们分别使用“搜寻”、“经验”和“信任”特样本数据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计算,具体如下:

模型与“搜寻”样本数据拟合度指标为:χ2=107.1714(df=80,p=0.023),GFI=0.950,AGFI=0.911,RMR=0.032,CFI=0.959,NFI=0.966;

模型与“经验”样本数据拟合度指标为:χ2=105.8819(df=80,p=0.028),GFI=0.945,AGFI=0.913,RMR=0.041,CFI=0.974,NFI=0.961;

模型与“信任”样本数据的拟合度指标为:χ2=104.3796(df=80,p=0.035),GFI=0.941,AGFI=0.909,RMR=0.042,CFI=0.968,NFI=0.957。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本研究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3.服务质量要素与顾客满意相关性分析。

通过计算,我们得出结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系数估计值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信任样本数据中的“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影响系数估计值的t值为1.53(小于1.96的标准),说明该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不显著。除此之外,三类服务样本数据中其他8项系数估计值的t值均大于1.96,在统计上高度显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搜寻”和“经验”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均有正相关影响;而在“信任”中,“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影响较小。

在“搜寻”中,互动质量、物理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821、0.21、0.51,具有较大差异。为进一步分析这三个系数估计值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是否显著,我们把模型中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固定为相同值的模型作为限定模型,把模型中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设定为自由估定值的原始模型作为非限定模型,比较了限定模型和非限定模型的差,结果发现:将结果质量和互动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系数估计值固定为相同值时与设定为自由估定值时的χ2差为13.29,df=1,p<0.01,说明两个系数估计值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显著。依照同样方法,发现互动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效应在统计上也存在显著差异χ2差=11.32,df=1,p<0.01。由此可以判断:在搜寻行业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影响程度为:结果质量>互动质量>物理环境质量。

同理,利用“经验”样本,将结果质量和互动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系数估计值固定为相同值时与设定为自由估定值时的χ2差为12.96,df=1,p<0.01,说明两个系数估计值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显著。依照同样方法,发现互动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效应在统计上也存在显著差异χ2差=9.01,df=1,p<0.01。由此可以判断:在经验行业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影响程度为:结果质量>互动质量>物理环境质量。

利用“信任”样本,将互动质量和结果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系数估计值固定为相同值时与设定为自由估定值时的χ2差为13.76,df=1,p<0.01,说明两个系数估计值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显著。依照同样方法,发现结果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效应在统计上也存在显著差异χ2差=9.28,df=1,p<0.01。由此可以判断:在信任行业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影响程度为:互动质量>结果质量>物理环境质量。

四、结论与启示

(一)基本结论

1.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搜寻性和经验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均有正相关影响;在信任中,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影响较小,互动质量和结果质量对顾客满意均有正相关影响。

2.在三类服务中,虽然结果质量、互动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均有正相关影响(信任中物理环境质量除外),但在不同类别服务中,三要素重要性却存在差别。在搜寻和经验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影响程度为:结果质量>互动质量>物理环境质量;在信任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影响程度为:互动质量>结果质量>物理环境质量。

(二)启示

1.服务企业要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建立顾客忠诚,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三要素水平;

2.不同类别服务企业为提高服务质量应分别采取不同对策。对于“搜寻”和“经验”,企业必须确保服务结果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互动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对于“信任”,企业应努力抓好互动质量,同时确保结果质量。

参考文献:

[1]瓦拉瑞尔•A•泽丝曼尔、玛丽•乔•比特纳著.张金成,服务营销[M].第2版(中文版).白长虹,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麦可姆•麦克唐纳,爱德兰•佩著.服务营销规划[M].张平淡,赵巍,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3]菲利普•科特勒,托马斯•海斯、保罗•N•布卢姆著.专业服务营销[M].俞利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M].第3版.雄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克里斯廷•格罗鲁斯.著.服务管理与营销——基于顾客关系的管理策略[M].第2版.韩经纶,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58.

[6]PARASURAMANA,ZEITHAMLVA,BERRYLL.Servqual:aultiply-ItemcaleforMeasuringonsumerperceptionsofservicequality[J].JournalofRetailing,1988,64.

[7]LLOSASYLVIE,JEANLOUISCHON,CHIARAORSINGHER.AnempiricalstudyofSERVQUAL’sdimensionality[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8,18(2):16-44.

[8]BRADY,MICHAELK.,CRONINJR.,J.JOSEPH.Customerorientation:effectsoncustomerserviceperceptionsandoutcomebehaviors[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2001,3(3):241

[9]BITNERMJ,BERNARDHB,STANFIELDMT.Theserviceencounter:diagnosingfavorableandunfavorableincidents[J].JournalofMarketing,1990,54:71-84.

[10]BOLTONRN,DREWJH.AlongitudinalanalysisoftheImpactofservicechangesoncustomerattitudes[J].JournalofMarketing,1991,55:1-9.

环境质量概念范文6

一、环境监察概述

当前,随着工业与科学的迅猛发展,环境监察的内容也从之前的对工业污染源监察转变为了大环境的监察上,其的监察对象不仅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而且还涵盖了生物、生态变化的监察。

在监察环境污染物过程中,并非只对它的成分与含量予以测定,还必须及时有效的监察形态、结构与分布规律,并且,也需要监察物理污染因素(如热、噪声、振动等)、生物污染因素。唯有如此,才可以清楚的掌握与了解到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以及生态平衡的具体影响程度,从而获得精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监察的目的在于及时有效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以确保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以及环境规划等工作有据可依。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2)结合实际污染分布情况,找出主要的污染源,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有利的依据;(3)全面的收集本底数据,良好的保存监察资料,从而确保环境容量的研究、总量控制与目标管理的实施、环境质量的预测预报有据可依;(4)为了保护好人类健康、环境,应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编制一系列的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体系。

环境监察的过程通常是:接受任务,资料的收集与现场调查,对计划设计实时监察,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与保存,样品的预处理、综合评价等等;环境监察的主要对象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具体涵盖了化学监察、物理监察、生物监察以及生态监察。

二、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察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一)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充分利用现阶段最为先进的群件系统,即Lotus Notes(简称OA)作为系统运行平台,同时,还要辅以先进的电子邮件系统、多媒体文档管理数据库、多级别安全机制等诸多的高效先进的技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制定详细的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以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节约办公费用,提升工作效率,此外,这些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有效防止环境监察中漏洞的发生。随着基于数据库的内外部信息平台以及信息机制的构建,让环境监察工作达到了电子化办公目标,使分布在各个区域中的环境监察工作者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强了总体反应能力与速度,环境监察管理朝着实时化、简洁化方向不打断发展,不仅提升了环境监察管理效率,而且,还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

(二)3S技术的应用

1、网络技术。

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其中的互联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3S技术基础上进行的环境监察信息建设要对On-Line网络GIS技术问题加以全面详细的考虑,而在这其中,Java技术的出现对于我们构建自己的互联网络3S系统提供了有利的开发工具。

2、空间模型管理与模拟技术。

随着这一技术的产生,使得环境监察工作从当前的“点”直接的拓展到了“面”上,而且,还大大的提升了人员对诸多环境污染事件的预测预报能力,十分有利于构建以环境突发事件服务为基础的监察预报评估系统。

3、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图像与数据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中属于核心来源。遥感图像是一种综合性的地理信息源,涵盖了诸多的地理要素,并且还是一种空间信息,使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有了真实可靠的定位、定量数据。遥感数据能够对地理综合体的形象以及概念进一步强化,并且,还全面提供了有着全球性质的交织在一起的可见景观实体影像。人地关系是复杂而又难分的,通过其中的相互依存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超越直接的想象,凭借间接的标志,从中得到较为丰富的二次信息。

所以,可将遥感定义为一种集运用物理手段、数学方法以及地学规律为一体的数据获取技术。当前,遥感技术已经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实现了和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网络技术密切结合的水平,能够给环境变化研究工作提供多维和动态的网络数据。

在环境变化监察中,应充分掌握与了解大气层具有辐射与化学重要性的微量气体在全球领域内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尤其是CO、CO2、N2O、CH4、SO2等。现阶段,数值模式在环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测量结果的水平分辨率要近似于现行的数值模式的水平分辨率。

通过以上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用户可以及时的掌握了解到和环境状况相关的地理图件信息,同时,还可及时的获取与其相关的报表、地图、文字、多媒体资料(声、视、动画、图像)等,从而让用户从更多的途径对我国的环境质量实况全面的掌握,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性与综合性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

(三)改进工作方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概念,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所以,企业机构、职工应与之良好的配合,从而适应快速发展的生产力。不断强化区域、流域的监察分工合作,深入研究跨行政区域的监察力量与机构的整合及配置,确保环境监察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