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环境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环境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云”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 特点 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04-03
网络舆情是指受各类事项发生、发展刺激而产生的通过网络传播的民众对于该事项所有情感、态度、认知和行为倾向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特指与高校工作有关的网络舆论动向,本文则是指高校教师或大学生依托网络传播和表达的各类社会现象不同的情绪、态度、认知、意见和行为的集合。
“云”环境即云计算环境。“云”是云计算服务模式和其实现技术的形象比喻,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超级计算模式,由计算机集群、并行处理、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虚拟资源管理等多种技术集中起来形成动态、可度量的共享资源池,最终提供给用户终端健壮(Robust)、稳定的服务。广义上说,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也都属于云计算范畴。2007年Google公司首先提出云计算概念后,得到了微软、苹果、甲骨文等全球各大IT公司的积极推动,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国内的百度、腾讯、金山、网易、华为等一些大型IT公司也相继推出“云”服务,可以说“云”已经很大程度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在我们身边已触手可及。在这样的“云”环境下,由于网络虚拟世界在法律、道德等层面对个人的约束力相对较弱,而“云”所能提供的服务又复杂多样,造成高校学生在“云”环境下的网络行为与传统的网络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异。
一、“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的新特点
“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全球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互联网上提供的各类云服务大大地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而高校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折、成型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自我表现冲动,思想活跃。作为一个在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敢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日渐成熟和流行的各类云服务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表意见和参政议事的平台,这个平台使得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信息的原创者和传播者,而且每个大学生又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和接受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盘共享、微信、博客甚至上传视频等云服务即时发表意见。但由于目前大多数云服务都未实行实名注册,大学生通常会以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情绪,因而可以更加自由和客观地反映现实校园中的矛盾,真实地体现大学生某一时段的思想状态。
(二)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在网络上,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当某一热点问题或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吸引许多大学生自发地参与讨论。由于云服务提供的讨论平台相对更加自由,更难于监管,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兴趣的大学生更加容易聚集,形成对立互动的场面,对立双方的观点和意见相互碰撞、交锋,经过争论和探讨他们往往又会相互交融,使各方意见趋于一致。这种实时的互动流,促使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迅速地表达出来,使得校园网络舆情更加快速和集中地反映。
(三)复杂度和多元性进一步增加。大学生活跃的思维,使得校园网络舆情具有较宽泛的舆论主题,而舆论的形成又往往是随意的、自发的。从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来看,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博客、论坛、个人网站和电子邮件等,云服务中的网络硬盘、文件分享、日程分享、兴趣圈子等也可以快速地、大范围地传播各种的言论。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包括部分的高校教师,这些教师多数是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但有少部分是推波助澜。当然也可能会有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领域社会人员参与,其参与的目的不一定相同,有的是一时性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是恶意挑唆,引起事端等。从校园网络舆情的话题来看,往往是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方面为主,同时涉及国家政策和热点社会事件,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等,使得舆情的复杂度和多元性大大增加。
(四)组织性和隐蔽性更强。随着宽带网络的发展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兴起,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各类云服务来方便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云计算主要提供三种服务形式: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高校大学生目前使用较多的有:属于IaaS服务的网络存贮,即通常所说的网盘;属于SaaS的网络记事本,即云笔记之类;属于SaaS的在线文档等。提供这类服务的IT企业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吸引更多用户注册,通常会在服务中附加甚至捆绑一些社交、资源共享、协同办公之类的功能。比如,一些云服务中提供的“圈子”服务,可将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迅速聚集在一起,他们内部有起管理和主导作用的“圈主”和规范圈子内部行为的“圈规”,组织性很强,一些圈子还需要验证才能加入,这样的环境更容易促使网络舆情的快速产生和传播,而且由于其组织严密,隐蔽性强,大大地增加了监控的难度。
网络环境的特点范文2
1.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时交互性。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带进了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2.网络教学的模式
(1)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境。利用计算机反馈迅速及时的特点,提供化难释疑。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强化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变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案,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2)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个服务器站点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目前网络教学的方式
(1)视频广播。
(2)视频点播。
(3)视频会议。
视音频多向实时传输的形式。
(4)WEB 教材。
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
(5)多媒体课件。
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的教材,一般通过下载到本机运行。
(6)BBS论坛。
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协作。
(7)聊天室(教学讨论区)。
师生间、学习者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异地实时交流。
(8)E-mail。
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交流。
4.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课堂容量问题――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的网络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增大信息容量不应该作为网络教学的目标,应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教师要处理好网络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问题――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那么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
(3)情感互动问题――补充必要的传统手段。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呢? 通过探讨,我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得到升华。
(4)课件通用问题――优化设计课件模板。
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也可以发动学生制作课件,把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交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并且是主动地学习。
网络环境的特点范文3
论文摘要:以现阶段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需求特点为出发点,为实现以人为信息中心、信息主导的理念,提出智能检索的含义,并分析实现该功能的主要相关技术。
0 引言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在对新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克服当下网络信息检索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加强对不同需求进行信息搜集和发送的智能化服务功能。
1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特点
1.1 数据量巨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量大的惊人。大数据量会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软件异常,流量也会难以控制,对各个环节的策略和算法选择将会更加复杂。
1.2 多用户服务。多用户模式的信息检索服务必须注重快速反应,注重对并发访问的支持,对公共数据的共享,对临时工作数据的清理等。如果要针对不同用户开展不同服务,就要获取并管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大量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主动送到用户的手上。
1.3 用户层次复杂。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服务的用户中,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用户,他们的层次区别较难,拥有不同的操作技能和操作知识,面对这些非专业的用户,将更加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式信息服务。
2 智能化信息检索的含义
智能化信息检索是在信息检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检索技术,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并满足同一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需求,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来学习用户的兴趣和行为,并综合利用这些用户信息,提高信息检索系统的性能,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从中识别出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偏好,并且能够根据用户对搜索结果的评价,自觉地调整搜索策略,使得对于不同的检索请求,不同用户都能够得到最贴近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
3 信息检索服务的主体技术
网络信息检索通常采用搜索引擎技术,该技术是为了解决“信息迷航”问题而提出的。它通过相应的算法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
现阶段,网络搜索引擎有很多,用户比较常用的有Google、有道、百度等等,这些搜索引擎能进行网络信息检索、信息过滤、个性化信息服务定制等比较有特色的服务,但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检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想要的不仅仅是有用的信息,他们更希望做信息消费的主人,使信息的搜索可以在一个相对主动的环境中进行。
4 智能信息索引的相关技术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检索服务就需要以下的相关技术进行支撑。
4.1 智能技术。智能又可以称之为智能体,它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各种复杂的工作,如信息检索、筛选及整理,并能推测用户的意图,自动制定、调整和执行工作计划。
智能首先要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建立用户基本信息表(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姓名、年龄、性别等字段)、用户职业信息表(包括职业编号、职业类型、等级、职称等字段)和用户兴趣信息表(包括兴趣编号、兴趣类别、程度等字段),用来详细描述用户的个人情况,其中第一个字段可以设置成关键字。
然后建立用户检索策略表(包括策略编号、策略控制、检索词控制、检索时间控制、检索范围控制等字段)和用户检索评价表(包括检索编号、检索时间、检索词、检索结果数量、查全率、查准率等字段),同样的,第一个字段设置成关键字。检索策略表主要是给用户模型的检索定义一个比较完整的检索策略,检索评价表主要是对用户检索的满意度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描述。
有了用户个性化数据库,一方面,在服务器端吸收智能技术的思想,引入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引入用户反馈机制来完善检索机制、提高检索命中率,同时也可提供面向个人的特殊检索服务。另一方面,信息检索用到智能主要集成在客户端,配合用户兴趣完成搜索,它会对用户信息需求、偏好进行区别、归纳、总结,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并借助学习的规则,自动、独立地用户查找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4.2 用户兴趣挖掘技术。实现信息检索服务最重要的就是对用户的喜好和习惯进行分析,日前,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用户主动提供自己的兴趣来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其二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参与的情况下,系统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来得到用户的兴趣,从而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使用第一种方法,可以选择下面两种方式:一是用户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类或在线文档分类后提供给系统,系统从这些文档或信息类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二是用户提供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其它阅读爱好等信息,系统从这些信息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但是,由于用户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用户一般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因此还需要使用第一种方式进行补充。使用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推送页面的评价信息来更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
5 结束语
智能化信息检索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一项被广泛研究的领域,它需要多种技术相支持,我们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道路还很漫长,真正实现信息搜索的智能化服务,还有待技术的智能性、主动性、自主性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29―02
一、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内涵
“沉浸式”网络学习的思想来源于传统的“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沉浸”就是让学生“浸泡”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通过与目的语的充分接触与广泛运用,同时减少母语的干扰与影响,从而提高目的语学习的进度与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改变着我们生活与工作方式。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我们的学习将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学习将遍布每一个角落。”十多年来的社会发展已经印证了他的推论。正如庞帝所言,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借助网络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提高各方面技能的一种新手段、新模式,也为开展英语“沉浸式”学习提供了便利和条件,成为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的一种崭新模式。
二、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特点
“沉浸式”网络学习模式是传统的“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学习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特点,首先具备“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一是沉浸性,如同加拿大沉浸式外语教学那样,让学习者完全“沉浸”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全面地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二是临境性,在传统“沉浸式”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课堂内外都处于一种真实的目的语环境之中,营造了一种真实的学习环境。三是互动性。传统沉浸式学习环境是一种模拟现实的封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师生可以自由地交流互动,为学习者提供了语言学习与运用的互动平台。
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还具备网络学习的各种特点。因特网的普及,使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条件,利用网络开展大学英语学习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外语学习模式。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具有更强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资源共享性、信息呈现的多媒体性、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性、信息检索的超媒体性、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等特征。一方面,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学习网站、院校、图书馆、出版社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海量的数据知识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学生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BBS、MSN、QQ等进行网上英语聊天等,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网络学习。
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突出特点。集中体现在“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方面。所谓“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沉浸式”外语学习的一种虚拟网络空间。这种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传统沉浸式教学模式所类似的学习环境。通过沉浸性的虚拟网络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环境沉浸感”、“角色沉浸感”、“过程沉浸感”,实现“意识沉浸”和“思维沉浸”,从而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
“沉浸式”网络学习还是一个新事物,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总体上讲,目前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还不完善。首先,“沉浸式”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沉浸性,最大的问题是“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的实现。现有网络学习系统逼真度差,沉浸感不强。其次,“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的协同水平低,实时交互能力弱。互动是“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也是进行“沉浸式”网络学习的必然要求。“沉浸式”网络学习强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与环境的互动等。但是,目前的网络学习环境大多情况是个体学习,一对多、多对多等模式下的互动学习还很欠缺。再次,“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还不够丰富,适合于进行“沉浸式”网络学习的虚拟现实技术还未得到充分开发运用。
2. 学生进行“沉浸式”网络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新的外语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动机的唤起、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速度和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网络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动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有积极动机的学习,就会有一定效果;反之,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往往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运用的特定方法或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储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或途径,在积极的学习动机条件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策略是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条件。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习者对其学习活动的规划、实施和监控更加敏感。这是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通过自我测试与自我评价,学习者可以知道自己目前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水平,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确保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的效果。由于受长期以来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学生自主地进行网络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3. 教师对“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特点与规律还不熟悉。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十分重要。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是近年来才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而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也是一种新事物,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们对这一学习模式的特点与规律还不熟悉,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与解决。
四、对策与建议
1. 要加强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加强“沉浸式”网络学习的互动性,增强“沉浸式”网络学习的沉浸感。加强网络学习环境,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网络,构建资源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学习平台。其中,网络学习实验室系统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学习环境,该系统集中了外语学习所需的语音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在这种网络系统中,系统模拟真实的纯外语环境,学生在系统内可以用外语交谈、询问,学习者既可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可以上网浏览信息,和朋友互动交流。
2. 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建立各种形式、包含各种社会和文化知识在内的资源库,使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能力,还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同时还可以增加趣味性,避免枯燥单调。
3. 提高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能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的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为先决条件的,因此,提高学习者开展网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去学、自主去学,自我管理网络学习的过程,成为影响开展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院校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时间还不长,学生对网络学习这种新模式还没有得心应手,对开展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更不熟悉,因此,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是网络学习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保障学习效果的基本条件。
4. 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加强对学习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沉浸式”网络学习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但教师并未边缘化,教师在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何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学习水平的“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如何管理学生的网络学习的进度,如何评价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评价,这些都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只有真正掌握了开展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才能更好地给予指导,提高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钱明才,沉浸式教学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3]李宗花,基于局域网的沉浸式外语学习环境构建[J],教育科学,2008,(1).
[4]袁平华,俞理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网络环境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精品课程 网络教学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46-01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满足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等特点,能正确运用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最后还要具有示范和推广的作用。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习题及参考文献等能够上网开放,网络课件和授课录像等也要上网开放,这是精品课程教学建设的主要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的宗旨是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只有优化网络课程的建设,才能达到这些目的,所以,研究和探索网络课程开发及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现状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呈现课程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是一种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而组织起来的教学支撑模式。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在内容、功能及使用环境等方面是不同的。
根据网上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网络课程一般由内容、平台和活动三个方面组成。目前,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现有资源库中教师的讲义及教学资料,教师使用的多,学生使用的少;封闭的多,可以交流的少,共享性较差。第二,各种网络教学平台较多,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平台的更新维护中,造成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浪费。第三,课程平台建设的实践性不强,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设计的特点
1.个性化特点:网络课程在建设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必需工具软件,如计算器、在线字典等。
2.动态化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内容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设计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变更和添加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
3.交流性特点:网络教学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可以设计出如常见问题库、集中答疑等板块,实现真正的交流。
4.共享性特点: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最大的特点在于资源的共享,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体现共享性原则,提高网络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体现资源共享性。
三、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几点内容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大纲,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好坏。依据设计的指导原则,要以一种基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的方式来设计网络课程和优化教学环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包括信息资源和多媒体的采集,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构建。将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及环境变为现实中的学习环境、文本、视频、音频、动画,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的应用程序。
3.课程评价:在整个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应随时根据需要,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和反馈方法来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
4.课程维护:维护是指网络课程的管理和升级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总结和探索。
四、网络课程建设的不足
1.应注重反馈和评价:反馈和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许多网络课程在教学的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方式,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问卷调查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进行教学上的调整,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2.应注重协作和交流:有些网络课程通过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及兴趣小组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如学习小组的形式可以加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班级归属感,极大地激发了师生间交流的积极性。
五、小结
网络教育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带来了新机遇,更多的高校接受了这种教学模式参与其中。其中,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推动了网络教学环境及模式的改革。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加速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课程学习真正实现网络化。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现在这种网络信息环境影响下,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朱思玉.大学生网络资源利用与自身发展的关系研究[J].剑南文学,2013(3).
[2]肖美花.信息环境下传统高校的网络教育开展策略分析[J].剑南文学,2011(8).
[3]衣治安等.从精品课程到网络课程“一体五化”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13).
网络环境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生;阅读;素养;途径
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的覆盖率越来越广,网络环境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教育行业,在网络环境下,小学生阅读途径增多了,阅读方式也改变了,网络环境对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课程,阅读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教师需要对传统阅读教育的模式进行优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一、网络环境下呈现新的阅读方式
(一)阅读方式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网络资源比较丰富,小学生阅读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传统的阅读仅限于在书本上,而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媒体增多了,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资源上进行阅读。小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而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在阅读习惯养成阶段,学生阅读的方式增多了,不仅限于书本,其可以对任何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网络资源进行阅读与共享,比如手机阅读、计算机阅读等电子阅读方式。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阅读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在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时,应充分的利用网络下多元化的阅读资源,从而提升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
(二)快餐化阅读方式
传统的阅读方式属于精细化阅读,从创作到出版都经过了较多次校对与完善,阅读资源较为严谨,而且阅读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经过较深的思考。在网络环境下,由于阅读资源非常多,资源共享也比较快捷。在网络环境下,阅读不在于精细,而在于多样性,所以精细化的阅读方式也转变为快餐化阅读方式。
(三)交互型阅读方式
传统阅读模式在知识的传播方面具有单向的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与作者进行交流互动,会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在网络环境下,阅读平台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作者与读者之间还能进行交流,比如在论坛中,学生可以给作者留言。很多小学生喜欢用手机阅读,经常在微博或微信中的阅读文章,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阅读后及时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交流阅读心得,查看别人的评论,拓展了视野,也促进了信息的交互。
(四)网络语言的形成
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交流更加便捷,而且语言的形式也增加了。除了文字,还出现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生动形象的符合表情等。在网络环境下,有大量的网络语生成,这对小学生语文素养有着较大影响,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出现网络用语,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容易出现学生与家长交流代沟。
二、网络环境下提升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延伸n外,拓展渠道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阅读资源增加了,除了传统书本阅读资源以外,还增加了多媒体阅读资源,小学生可以利用电子工具,拓展阅读的途径,增加知识的积累。在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时,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元化资源。比如在学习《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外民间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可以吸收网络下多元化资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使学生不仅限于课内阅读,延伸到网络阅读。
(二)巧用悬念,激发兴趣
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中的悬念,诱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迫切性。巧用悬念,在课堂上提出几个问题,比如面对风浪,他最后退却了吗?他在孤岛上是怎样度过的,都发生过哪些奇特的事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在便捷的网络环境下,数字媒体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根据自己的喜好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应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课外阅读,写出阅读心得,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
(三)演绎故事,引发共鸣
在平时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寓言故事,比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这些寓言故事,可以表演课本上的,也可以自己寻找课本外的寓言故事。这种表演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增加了小学生的阅读量,不但能使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还能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上,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学生只有找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在课下主动找适合的读物进行阅读。为了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可以多组织阅读量评比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有哪些网络资源可以分享。教师还可以举办“讲故事”“比赛查阅资料”等课外活动,评选出“读书之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阅读资源,提升阅读核心素养。
(四)加强语言规范化训练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用语越来越多,语言交流不再仅限于文字,还包括数字、英文缩写及其他符号等。网络用语虽然生动有趣,但是缺乏实际内涵。有的学生比较崇尚个性,在作文及考试中也会使用一些网络语言,如果不加以制止,会导致文化传承出现偏离,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素养,为了提升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需要使学生了解网络用语的适用范围,在引导学生时,考虑到小学生年龄与认知的特点,应采用和蔼的态度,告诉小学生在平时与同学的交流及娱乐交流中可以适当使用网络语言,但是在与长辈交流或考试写作文时慎重使用网络语言,加强对小学生网络用语的引导与训练,能促进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网络环境下,需要对传统的阅读教育方式进行改进与优化,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网络环境下,阅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信息传播较快,还能实现交互与分享,但是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避免小学生沉溺于网络,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保证阅读教育效果。在信息时代,教师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柯峻. 多元化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选择思考与实践[J]. 课外语文. 2014(18):11-12
[2]马芳草.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健康成长[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25):57-58
[3]邓永宏. 家校社会视野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指导研究[J]. 艺术科技. 2014(0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