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反思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教学反思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教学反思总结

化学教学反思总结范文1

高中化学 反思性教学 概念 元素化合物

0 前言

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进程不断完善,在推进和发展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了重视,反思教学就是改良自身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力的途径。对于反思教学,国内有很多教授学者对其理解都较为准确,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根据自身行为经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改正,探究其中的原因,并反馈回自身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和学习在一定层面上统一起来,很多的教师都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更加完善了自己。

通过新课标下的反思教学的宣传和改进,很多高中化学老师都具备了反思的能力,不仅在教学理念上不断反思,使化学教育的大方向不变,还会针对课堂上的具体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备课阶段和结课后都有反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反思内容有很多,最重要的当属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反思思维也要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

1 反思化学学科特点,优化课堂设计方案

化学式一门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学科,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要想有所成效,必须要推陈出新,把以前那种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彻底的去除,要牢记课堂中最主要的部分永远是学生,课堂时间也是属于学生的时间。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记住知识点,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如果发现试验中的异常现象,还可以引起学生们探索的好奇心,对这些现象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和学习,这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反思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在某些情境下对化学亲自去理解和感悟。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化学。教师要尽量结合实际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灵活地安排课程学习,尤其对初级知识的引导,化学教育工作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中化学初级阶段的概念性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旧的概念对新概念的理解有很大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发现其中的联系,在引入的新概念中有更加完善的知识总结框架,不对已经记忆理解的知识进行反思的话,在接受新概念的时候无法完全理解,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很有影响的。例如,在进行离子反应学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发展的看待问题,对复分解反应发生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概念死记,拘泥于此。通过实验可以促使认知有新的冲突,已有的复分解反应相关概念不再适应新的实验现象,这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实践的欲望,深化概念的同时获取对应的知识。

3 反思教材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学习的基础是对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充分的基础概念后才能从根本原理上进行思维的创新,化学概念是人类根据自然界中一些化学现象和规律,总结出一些化学属性,对其进行法充分的分析和高度的概括,得到的一种文字性的知识产物。它对人类了解自然界的化学现象有很大的帮助,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必须完全掌握和理解化学相关概念,通过这些基础的知识,对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物质和反应有清晰的认识和解释。不能对文字死记硬背,没有自己的看法是不行的,要深入了解化学概念中的原理性知识,对化学思维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教材中的元素化合物部分是高中化学教育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块,除了是基本理论、概念的载体,还要学生们通过对它的学习来对科学探究过程有个初步的了解,对科学研究方法会熟练的运用,对科学本质有更大的求知欲,令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此部分的教学内容较多且知识量较大,容易理解,但是要求强化记忆,实际教学中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着此部分教学的发展,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针对课程内容、课程指标,对教学模式计划进行优化处理,反思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总结相关措施,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总结过程中批判性思考,使教学工作者对教学理念有了新的理解,在进行日常教学的同时,我们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反思教学方式是不是紧扣新课改的要求,是不是能够令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能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不能再学生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

4 结束语

反思是对化学学习的回顾,在重复思考的过程中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地对其中的知识和思维进行探索,反馈回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化学分析能力,也使得高中的化学老师对教学有新的认识,反复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仍要坚持反思,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玉峰,张建莉.高一化学新课教学中概念深化发展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

化学教学反思总结范文2

一、教学理念反思

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化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化学教学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全面发展,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勤于思考,使之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从根本上说就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一课教学中,老教材中非常重视SO的化学性质,而新教材中更重视SO的污染及其导致的酸雨的后续处理。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限制,没有很好地重视SO的这个问题,而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和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虽然这节课也做了演示实验,但是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等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方面是很不到位的。这是因为这堂课从一开始在理念上就发生了偏差。课后我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然后在化学组内就反思意见进行了讨论,作了如下设计改进。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引入新课,这和教材相吻合,教材上也有两张酸雨危害的图片。录像立即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思维火花一触即发。二氧化硫到底是怎样一种物质呢?它具有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如此的危害?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总结酸雨的危害。然后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了解二氧化硫的危害,在探究中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1:虫子为什么会死呢?

探究实验2: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实验3:花儿为什么会变白?最后在学生理解了SO性质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减少酸雨的产生及怎么治理酸雨,首尾呼应。

二、课堂模式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这样才有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效果才更有可预见性。

反思课堂设计模式就成为教学行为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对象分析:学生预备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2)教材分析:应删减、调换、补充哪些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是否有差异?(3)教学顺序:包括环节、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4)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5)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三、教学方式上反思

常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无一变动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法基本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标”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基于上述要求,我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大胆采用先讲授化学理论知识即原子结构、电解质、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然后在已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了学习主体,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课后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其实有许多值得教师回味的地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常常从课堂的亮点和败笔两个角度去加以反思。

1.亮点反思

总结精彩发扬光大,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精彩之处。如:有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有时教师信手拈来,成功地运用了某种十分称心的教学方法;有时教师灵机一动,有了解决问题的妙想;有时教学效果超越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引起了学生异乎寻常的共鸣;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某一应变措施特别得当;有时开展“双边”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时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有时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等等。这些都是应该及时总结的内容。

下面是我上了高三《水》专题复习课后进行的反思。

反思一:教师没有说过多的话,没有用多媒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学生不仅复习了水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整理归纳知识,学会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反思二:把时间让给学生。觉得以上这些方面的成功落实,充分体现了把课堂时间多给学生,老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设计怎样的活动方式是以后课堂活动应积极采用和遵循的原则。

2.失误反思

由于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可能凭以往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合乎实际的理念和目标,加上学生层次差异及对学生分析不到位等,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达不成预期目标的环节。

当出现失误时,教师应从一下方面进行反思:(1)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情况?(2)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3)教学重点是否突出?(4)教学手段和形成与内容是否配套?(5)学生为什么没有兴趣,是内容本身还是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偏差?(6)学生是否积极思维?

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对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认真地剖析,多积累“病例”,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在化学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化学教学反思总结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课堂教学 模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1],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如下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情境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创造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通过分析《化学1》[2]可以发现,教材通过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社会经验、实验事实、有意义或有趣的事实、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依次为经验情景、实验情景、事实情景、问题情景或综合性情景)。这些情景可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为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起到定向作用。例如,在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一节中关于胶体的性质时,课本首先提出问题:“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分,用什么办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呢?”接着通过“科学探究”的三个实验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设置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开展后续探究的兴趣。

2.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合谐氛围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化学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实验安全时,利用“思考与交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你能举出经历过或所了解的发生安全问题的例子吗?很明显。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学生明确实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和探究的经验,归纳总结目前所学的和以前实验与探究中遇到的“实验与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3.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一些化学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判断,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有效信息。从收集文献资料到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构建论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的阅读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信息提炼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4.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创新”是对所学知识重组和改造,以内化成学生新的认知结构;是学生依据有关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化学事件和现象作出富有个性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反思”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新课标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是所突出的栏目之一。“思考与交流”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而且栏目强调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评价,如反思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而且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与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因此,“思考与交流”栏目很好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学生通过反思比较,优化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思”实质上是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师生达到共同进步,体现教学相长的真谛。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反思总结范文4

关键词:成长;学习;反思;总结;创新

自高中教学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很多变化。作为新青年教师,思想中没有传统授课模式的束缚,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反思,认真总结,勇于创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引导者”。

一、年轻教师要不断学习,自我充电

新课程旨在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不但要备教材、备知识,更要备学生。既要按照新课改教学,还要着眼于高考,要更好地兼顾这两个方面,这就要求年轻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的结构,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教师用书中对知识点的要求。在必修模块中,很多知识点通过循序渐进逐步细化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例如人教版必修2中将“化学反应与能量”作为一级主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从“可逆反应”引出“化学平衡”的特征即止,而“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等内容放入后续的选修课程中进一步深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统筹安排,才能按时完成教学目标,否则将加重学习负担,事倍功半。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学会开发和利用所有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材料,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有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二、年轻教师要及时反思,不断改进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新课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伙伴,教师在双向互动教学中更要注重教学反思,学会反思,积极反思。

我听过很多名师的公开课,除了教学过程给人深刻印象外,我还注意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和平时完全不同。平时很严肃不苟言笑的教师,在课堂上说话时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有的教师声音抑扬顿挫,眉飞色舞,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想打瞌睡的学生也会被他突然的某句精妙幽默的话以及同学们的笑声惊醒。听优秀的课后我也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在现代化教学中,学生喜爱多媒体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录像进行教学。这样能够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化难为易。

三、年轻教师要认真总结,积累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经验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与反思密不可分。教龄短,经验不够丰富是年轻教师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作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和实践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实践中的闪光点以及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积累下来,通过反思升华优点,改进不足。有时在备课时对某个知识点有很好的想法,但因为当时没有总结下来,以后就淡忘了。

除了总结自身的经验以外,在观摩公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记录下每一个亮点,包括比较形象的例子、知识点的讲解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同时也应记录下学生在课堂上对哪些知识有欠缺,思考在备课过程中应如何妥善解决此类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坚持一点一滴的总结经验,总会将点连成线,线绘成面,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

四、年轻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而“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应从“直接灌输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师生“共同寻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应创设更多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这一节,有些学生在书写CH3CH2OH与Na反应的方程式时,分不清楚生成O2还是H2,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来分析,金属Na只能作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另一种元素化合价必然降低,O元素生成O2时化合价升高,H元素生成H2时化合价降低,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生成的是H2了。

总之,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遇到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课程改革,需要学习和适应很多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及时反思,逐步改正缺点,认真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反思总结范文5

一、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强化学生观察意识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是抽象难懂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少数学现象则较为被学生所熟悉。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展数学教学,以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与生活反思意识,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以此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由学习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促进学生反思意识形成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教授“有趣的图形”时,由于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自己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新课引入环节中,教师可先展示平面图形(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让学生认识和分类,以此引出新课。接着,教师出示圆柱体和长方体,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认识圆形和长方形,并要求他们找出一些日常生活见到的图形,诸如:篮球、乒乓球、玻璃球、文具盒、餐桌、牙膏盒、三明治、红领巾、彩旗、魔方、闹钟、烟灰缸等。如此,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还能够自主地找出生活中的相关图形,从而增强观察意识,为促进其反思意识的形成做好铺垫。

二、构建开放数学课堂,相互讨论促进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反思意识的形成,教师应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探究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自觉主动地进行反思。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并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实现共同成长发展。

例如,在进行“分一分与除法”的教学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兔妈妈收获了6根胡萝卜,想要分给小白兔和小灰兔,要怎么分才能够让它们两得到的胡萝卜一样多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将个人想法与分法表达出来,并共同讨论。接着,教师可将课前准备好的小木棒拿出来,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概念,借此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教师没有直截了当地将除法意义告知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后,通过讨论和反思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

三、合理应用总结手段,引导学生反思归纳

化学教学反思总结范文6

一、课堂设计中的预测性反思

课堂设计具有预测性,课堂设计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高中化学第一课前,我们除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他们在初中化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已积累的化学知识。若能在课堂设计前反思清楚,则在进行“引言”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就不会把课堂设计重点放在知识点学习上,而会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学习目标不会设置在多个知识点上,而会落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解化学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化学的重要性。若能经过这种教学前的反思,形成的教学方案则一定是个性化的,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施中的调控性反思

调控性反思就是及时、自觉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对象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不时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回味,使他们沉浸在愉快、成功的气氛中而不是经常处于失败、沮丧的情绪之中,用成功推动成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成功的憧憬。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复习课中,调控反思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有些教师习惯“一言堂”,将已有知识简单再现,学生听后觉得乏味且无兴趣。像这种内容的教学就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须及时调整策略,可编制一些学生“跳一跳”就能解决的问题展开复习。又如在“科学探究”的一些专题课上,教师不能为刻意完成教学任务而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顺应学生探究的需要,即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案例]科学探究:物质的分类

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材编者在“科学探究”栏目中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①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②分散系的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③分散质粒子大小比较。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做一个分析一个,由于时间安排上十分紧张,整堂课有“外动”而缺少“内动”,有活动之“形”而缺乏探究之“实”,对教材中个别实验则会有些“走过场”的嫌疑,显得很不充分,学生的思维也难以激活。显然,这种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为“教学”而设计,而不是为了“学生学”进行的设计,没有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适时改变教学计划,调整教学策略,采用设计表格的方式由学生观察实验后讨论填写,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与讨论,调整后就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可以将“丁达尔现象实验”作为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后的总结性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总结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学后的反思也是教师最常见的、运用最多的一种反思形式。教学后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所得。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相长,教师自身受到了什么启发?组织教学中有何新见解?解题中有何新突破?

2.反思所失。我们了解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了教材,精心准备了教案,但我们的构思和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有不相适合的地方。如教材的处理、板书的设计、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教法的采用等,课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否存在缺点和错误。

3.反思教学效果。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用时是否恰当?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如何?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所选用的例题是否典型?问题设置是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作业的设置是否具有层次性?等等。

4.反思改正措施。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得失和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我们应在反思中受到启发,并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出改进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评价能力。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可见,“教学反思”可使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不断提高和升华。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改变自我,这样教学能力可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高,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参考文献:

[1]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