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审计的重要性

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硬膜外神阻滞;老年;糖尿病;截肢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随之变化[1],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疾病本身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应用外周神经阻滞能够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阻滞范围较为局限,对机体的影响性较小,术后恢复较快[2]。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就诊于我院的拟行截肢手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根据不同麻醉方式进行分组,对比麻醉效果和临床安全性指标,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拟行截肢手术的糖尿病老年患者3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75岁;②ASA分级II-III级;③排除局部麻醉禁忌症。根据应用麻醉方式区别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各15例,其中观察A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6.2±3.7)岁,其中左下肢截肢8例,右下肢截肢7例;观察B组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5.9±4.5)岁,其中左下肢截肢9例,右下肢截肢6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30 min给予咪达唑仑1~2 mg肌肉注射,常规监测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常规吸氧治疗,开放静脉给予乳酸钠林格液。其中观察A组患者麻醉前5 min给予芬太尼0.5 mg静脉注射,患者患侧向上侧卧位,取髂嵴高点连线和脊柱棘突连线交点,在尾端3 cm处旁开5 cm进针,应用STIMUPLEX神经刺激仪和STIMUPLEX100mm刺激针,仪器起始电流1 mA,频率2 Hz,与穿刺针相连,诱发股四头肌抽搐则表明针尖已经接近腰丛,讲电流减小至0.25~0.4mA,固定穿刺针后仍然抽搐说明穿刺针已经接近神经,回吸无血试验剂量后无毒性反应则继续注入局麻药物,0.375%罗哌卡因35 ml;患者髋关节屈曲30°~40°,膝关节弯曲90°,经股骨大转子及髂后上棘连线,在中点向内做垂直线,5 cm处为穿刺点,进针深度为5~8 cm,针尖靠近坐骨神经诱发腓肠肌收缩,调节电流到0.25~0.4 mA,注入局麻药同上;观察B组患者于腰3、腰4间隙穿刺,见脑脊液后注入0.375%布比卡因2 ml,置入硬膜外导管以便术中加药。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P

2 结果

2.1麻醉效果 针对两组患者进行麻醉效果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A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较观察B组明显更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不良反应情况 针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低于观察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老年患者一般综合情况较差,容易并发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其下肢神经和血管病变加上局部受压所引发的糖尿病足溃疡和坏疽让患者不得不选择进行截肢手术,而欲进行糖尿病足截肢手术患者一般来说全身情况较差,其中老年患者较多,在麻醉实施上挑战较大,困难程度较高。与此同时,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肾脏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针对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手术进行麻醉的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其为确保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的重中之重。

目前应用于下肢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为椎管内麻醉,特别是蛛网膜下腔阻滞,虽然能够较为完善的镇痛,然而节段性阻滞交感神经容易引发血流动力学发生紊乱,特别是对同时合并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大大增加了麻醉手术的风险性[3]。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技术,操作较简单、疗效确切,且对全身影响性较小,到目前为止,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这种阻滞方法对患者的生理干扰较小,对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尚无在术中出现低血压的报道,术后尿储留不明显,麻醉成功率较高[4-5]。

为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进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本研究选取近年来于我院就诊的拟行截肢手术的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应用麻醉方式区别分为两个观察组,分别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膜外神经阻滞,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较硬膜外神经阻滞的患者更长;而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硬膜外神经组织患者则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率,容易发生尿潴留、恶心呕吐等。

研究提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术后镇痛时间较长,麻醉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截肢手术的优先选择麻醉手段。本研究样本含量较小,尚需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连祥基,徐昊,龙诗樱.两种神经阻滞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36(2):267-268.

[2]何文政,林成新,刘敬臣.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5):483-485.

[3]秦学伟,王恒林.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38(3):237-238.

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范文2

一是要充分认识重要性。目前,县域经济不论基础条件如何,都处于加快发展的态势,以增强各自的经济实力。在这种大趋势下,不乏有的地方看重地区GDP,追求经济增速,忽视资源环境保护。因此,竭尽全力争取公共财政资金、多形式招商引资开发资源上项目,推动经济快速成长,有的已超出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甚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有的正体现出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仍未优化,验证着县域经济发展在快上有余而好上不足。在这个大环境中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认识其重要性上,应从三个角度或环节主动切入。首先,要充分认识资源环境审计的政治重要性。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的有效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审计作为经济卫士,承载着维护经济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应勇于面对资源环境审计的挑战,从认识层面理解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应停留在原有理念上,要有一种善于探索和实践的勇气和锐气。其次,要在实践中认清项目审计的资源环境重要性。要运用传统的重要性评估手段,认清审计项目中的资源环境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才能从认识上有个科学判断和客观评估。再次,要推动审计客体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在地方经济发展仍然依靠项目投资拉动、资源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源环境审计日益摆上日程的背景下,基层一定要通过审计手段,帮助审计客体提高对此项审计的认识,加大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主动进行配合,达到审计的预期目标。

二是要提前预见风险性。审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从开始实践起,就伴随着一定风险。不仅判断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而且审计技能与审计风险也存在反比关系;不仅存在固有风险,而且潜在检查与控制风险;不仅具有共性风险,而且还有特性风险。相对来看,资源环境审计的风险要明显高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风险。主要由两个层次产生风险因素,其一是技能产生的检查风险。目前,基层审计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大多偏重于单一的财会业务,缺少法律、工程、经济学、计算机等专业人员,已明显不能满足资源环境审计的需求。就目前现状,如不加大专业培训,缺乏充分准备而实施审计,就会在控制和检查环节潜存着较大的风险因素,而且不易避免。其二是项目本身产生的固有风险因。资源环境审计不同于单纯地账项审计,需要做大量细致地审计调查、科学计算、多方印证、专业评估,加之审计主客体信息不对称,新上项目有关资源环境记录资料不多,班子决策涉及也有限,其项目本身导入了一定的固有风险,给评估判断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就必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超前预见项目审计风险,把风险控制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三是要注意侧重时效性。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主要是以年度划分审计范围的,而资源环境审计是难以用年度去体现。有的项目可当年完成,而有的却要跨年度甚至多年度才能完成;有的当时对资源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而有的在几年后产生影响或有着长期影响。因此,在资源环境审计实施中,应把着力点侧重放在审计项目的时效性上。既要看项目建设当前对资源保护与开发、节约与浪费、生态保护与污染、节能减排措施与落实的情况,更应从长远的角度去验证资源环境的时效性,从当前着眼长远,认真进行分析,从深层进行揭示,以科学发展加以评价。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审计维护资源环境安全的目标,发挥审计在促进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范文3

“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均有运用,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如审计中一般直接沿用会计上对“重要性”的定义,两者运用动机都是出于“成本效益原则”,两者在运用时都需要借助于职业判断,等等。但由于会计和审计属于两类内容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在运用“重要性”概念时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重要性”概念的内涵存在差异

(1)会计中“重要性”概念的内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FASB)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根据其周围所处的环境,财务报告中遗漏或错报的项目很可能会改变或影响依赖这一信息的理性人的判断时,则该项目就是重要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综合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如下内涵:①概念的核心是会计人员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②概念是会计人员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来的;③重要性运用需要会计职业判断,并且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

(2)审计中“重要性”概念的内涵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该定义包含如下内涵:①概念强调“重要性水平”即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②概念是审计人员为规避审计风险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来的;③重要性运用需要审计职业判断并考虑特定的审计环境。

2.运用主体存在差异

在会计中,重要性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主体是会计人员。针对不同的会计主体,会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同,其出发点和立场都会有所差异,但其运用包含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整个会计信息加工过程。在审计中,重要性是指“重要性水平”,运用主体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过程中,必须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从而将重要的审计项目在审计方案中详细展示,以确定审计的方法、范围、分工以及时间安排等。此外,审计人员还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和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3.运用意图存在差异

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有用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包含企业投资者在内的所有利害相关者的需要。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原则加工会计信息、编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审计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审计委托人,提供符合审计质量特征的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的职责所在。审计人员运用重要性原则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减轻审计责任,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4.运营作用存在差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除了重要性以外,还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及时性等,重要性原则属于起补充、修正作用的原则,并非起主导作用。审计中,无论是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还是评估审计风险、形成审计意见,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都为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的终极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会计中的重要性判断会影响到会计报表的质量,而审计的对象就是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计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鉴证时,先考察被审计单位对重要性的把握与运用后再选择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成本、风险、效益最佳效果。

二、会计重要性判断影响因素分析

会计重要性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出来,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公司管理层、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如工商、税务、证监会等)、社会公众等,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重要性的要求不尽相同。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信息使用者对重要性要求的差异性,在会计实务中,制定通用的重要性准则并不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处理会计事务时就无章可循,可以所心所欲了。综合分析近几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影响重要性判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事项的性质和数量

随着新的经济事项的不断涌现以及经济工具的不断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不断增多。在判断某种经济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时,必须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对于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即使从数量上看金额很小,也必须作为重要事项反映;反之,对于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程度较小的,即使金额很大,也可以作为非重要事项反映。

2.有关法规、经典判例及实证研究

会计准则虽然没有制定重要性的具体判断标准,但也在相关的条文里作出了许多原则性的规定,如会计账户设置时重要性的运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时重要性的运用以及会计信息披露时重要性的运用等。此外,《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法律规范也都有关于重要性的一些规定说明。在国外,关于重要性原则的一些经典判断也经常被用来指导重要性的判断。当规范研究无法解决重要性判断通用标准制定这一难题时,会计实务界应当充分考虑实证研究的作用,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有关重要性判断的具体案例,得出相应的标准指南,以供日后参考。

3.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作为会计信息的加工者和提供者,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直接决定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应用水平和效果。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高低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如受教育水平、知识储备、更新及拓展、以往经验的总结等。更重要的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直接影响到重要性判断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4.企业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

重要性从本质上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样的会计信息对不同使用者来说,其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同样,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对同一使用者来说,其重要性也有差异。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即使是在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由于所处行业不同,其周边经济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经济事项,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应具有灵活性。

5.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

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同,经济事项的重要性程度也会不同。例如,应收账款中发生的一笔坏账损失,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看成是不重要的,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则可能是灭顶之灾,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6.会计信息精确度的要求

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重要性水平;审计准则;职业判断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93-02

审计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自从1987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提出审计重要性概念后,一直是审计界关注的重点,并成为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概念之一,对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但是,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对重要性水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以及方法的运用层面,尚未找到适合我国企业情况的重要性标准。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实证研究,确定与我国审计环境相适应的重要性标准,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指南。

一、审计重要性的属性

(一)审计重要性只是一个经验数据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到目前为止,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颁布的审计准则及其指南均没有为估计重要性水平提供量化标准。我国审计准则也没有为重要性提供量化标准,审计实务中应用的重要性水平数参数是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根据主观职业判断总结出来的经验数据。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使用的重要性水平参数为:税前利润的5%―0%;总资产的0.5%―1%;股东权益的1%;营业收入的0.5%―1%。但是,国外的经验数据是是以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和严密的市场监管体系为支撑的,而我国的会计市场及会计环境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明显不及发达国家,这些经验数据是否可以有效指导我国审计实务,尚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这就要求我国审计职业界,加大审计理论研究的力度,尽快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特征的重要性标准,为注册会计师正确运用重要性指标提供指导。

(二)审计重要性具有双重性

重要性是财务报表错报和漏报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它以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为准,因而审计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不可确知性的特特征。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资产总额、经济业务性质、内控情况是不同的,因此,重要性又是主观的,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使这种主观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尽量接近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谨慎对待重要性水平,宁肯低估也不要高估重要性水平。我国重要性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这里的重要性水平即为注册会计师估计的重要性水平。

既然重要性是主观的,而且企业情况是复杂的,那么要确定一个能被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接受的重要性标准是不现实的。然而,在审计实务中又不能没有重要性的评价标准,因而国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践中才总结出了一套重要性经验标准,并得到了审计实务只是的认可。尽管如此,注册会计师仍然需要结合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以确定重要性水平,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数据。

二、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考虑的因素

审计重要性是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其水平(数量)高低不仅取决于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程度,还取决于市场监管的严厉程度等。

(一)审计风险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处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的可能性。重要性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而重大错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强弱等。所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所在行业及其业务性质不同,其重要性水平(客观)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大的审计风险。就企业内部治理而言,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缺失、内部控制薄弱、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等问题;就企业外部市场环境而言,市场监管不力、监管指标不当。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缺失决定了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使注册会计师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

(二)监管程度

如上所述,审计重要性以不发生信息误导为限,这是其客观性。但是,如果信息误导得不到惩处,即审计收益与审计失败的成本失衡,则必然会抵消一部分审计风险,从而导致主观的重要性水平上升。从我国以往对审计失败的处罚的严厉程度来看,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低,因而会诱导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提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审计成本。例如,2007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设置了四项诉讼前置程序,提高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诉讼成本,相应地抵减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

但是,近几年的情况有所变化,有研究者通过对近三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保留意见重要性水平均值的比较,揭示了近几年审计重要性水平呈下降趋势的现象,说明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重要性判断时越来越谨慎,这一现象与近几年审计失败诉讼案件增多、监管机构加大惩处力度不无关系。尤其是《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侵权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的出台后,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空前上升,出于风险导向的考虑,注册会计师不得不从严考虑重要性水平。

(三)审计经验

审计人员只有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状况、业务类型、监管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经过全面了解和评价基础上,才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的推断。大量研究表明,资深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使主观的重要性水平与客观的重要性水平趋于一致,因而可以承受更高的审计风险,即可以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较高的水平,以提高审计效率。当然,规模较大的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有意识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主要是从证审计质量角度考虑,与审计经验无关。

三、审计重要性基准的选择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指南,注册会计师在考虑重要性水平时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是,同时以利润、收入、总资产为基准,会得出不同的重要性水平,而且这些重要性水平往往相差悬殊。由于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注册会计师经常将其用作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有研究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各种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所依据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统计后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大都以资产总额为基础。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作为运用重要性数量水平的基准,原因是总资产相对稳定,且不是企业操纵的重点,相对比较真实。我国财政部连续多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均以资产不实比例达到总资产1%以上作为判断信息质量的依据,等于也认同了资产基准的合理性。

四、细化重要性标准的两难选择

审计重要性标准的建立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具体指南,并有利于为司法判例提供合理的依据,并对注册会计师合理利用重要性原则以避免法律责任提供保障。但是,与此同时,机械的数量标准极易被滥用,并成为注册会计师推卸审计失败责任的借口。针对审计实务中滥用重要性的情况,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于1999年8月文告,强调了重要性的质量特征,并列举了八种情况作为性质重要的判断标准。我国审计重要性准则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金额和性质,但是并未提供进一步提供重要性质量判断的具体标准。因此,我国审计重要性指南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列举性质上重要的错报或漏报的各种情况,为注册会计师运用重要性提供判断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重要性进行性质判断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我国特殊情况。例如,由于会计盈余是股票上市、增资配股和停牌退市的重要指标,我国上市公司在净资产收益率为0%、6%、10%时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注册会计师更多地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意图,如果管理当局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则即使金额微不足道,也应该作为重大差错对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一重要性》,2006年2月15日.

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内部审计 规范化 管理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的日益规范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地位已越发重要,其不仅能对企业经济事项进行监督,也能够为企业发展所提供服务和管理咨询等。所以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是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和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好的内部审计质量,是社会、国家的需要,这不仅关系企事业自身的发展,也是内部审计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但如果内部审计质量出现偏差,内部审计结论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要在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实施内部审计质量的精确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1 内部审计的影响因素

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明确内部审计质量的各相关影响因素,内部审计质量的独立是在各相关因素影响和协同下发挥作用,离开这个环境因素,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审计质量的优劣势是诸多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需要从主客观因素两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1 审计环境因素的影响

内部审计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审计环境是内部审计的生存土壤,内部审计通过与环境不断做物质交换,以保证审计本身的生存发展。因此在追求内部审计质量时,在考虑内部审计机构本身时,也要考虑到内部审计的环境。内部审计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1.1 影响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

①政治和法律环境

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其国家政治体制、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等决定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环境。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作用规范、政策措施等结合内部审计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内部审计进行规范和制约;健康的法律环境能够保障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维护内部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权威性能够保障内部审计合理的地位,内部审计必须依据法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因此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法律环境是保证内部审计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使得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

②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内部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造就了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而所有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只有把内部审计看作是防范企业风险的最后一道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③科教文化环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意识是科学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素质。内部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潜在的意识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在影响着国民的意识。内部审计机构在建立的初期大多是顺应行政的要求而设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未真正让企业管理者认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科学技术发展了,人们的科学文化意识加强,对内部审计正确认识,科学的对待,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

1.1.2 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的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也可称作企业内部条件,包括企业资源、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等。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是组织内部的一套共享价值体系,成为企业内部环境。所谓审计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内部审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态度和措施。

①企业的物质环境

良好的物质环境为更好的建设企业内部审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企业具有良好的物质环境,对于建设内部审计的能力和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自然也会随之提高;此外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够提高内部审计部门获取审计资源的能力,也更容易吸收高质量的审计人才。

②企业的制度、文化环境

企业的制度、文化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内部审计基调。企业文化给企业内部组织、员工产生一种潜在的影响,制约和引导组织及员工的行为目标与方式。内部审计在特有的企业文化氛围影响下能够突破旧式的审计框架。审计目标、理念、审计方法、审计内容都可以得到巨大的改变。具体来讲,企业文化是否要求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制度是否要求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或要求分派具有独立性,将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理念产生影响。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设定了内部审计的基调,造就整个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态度。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是对内部审计质量最基本的保障,是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

1.2 审计资源因素的影响

审计发展需要资源。审计资源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所拥有或能够支配的,服务于审计执法的人力、财物、方法技术、信息情报等资源的总和。审计规划的确立、方式选择、结构调整、效率提高、方法应用都与审计资源分布、流动、利用状况相联系。

在资源构成中,审计人员向专业人才回归,审计资源的总体趋势是:具有审计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能够准确运用现代审计法律法规人员的数量不断上升。审计行业外的人员比重不断在下降。在审计人才资源基本稳定、相对资源趋于减少的今天,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要不断地认识和开发新的资源——最广泛地整合内部审计部门的人才、财产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审计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资源来支持审计工作。

1.3 审计行为因素的影响

行为科学在审计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与应用称之为审计行为科学。审计行为科学通过分析与研究不同主体在审计活动中的各种行为特征,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热情,达到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目标。审计行为在审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般认为审计行为分为四个部分: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由于所处职位、工作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审计个体,其行为也不尽相同。分析个体行为可以找到抑制各主体行为中的消极因素,激发他们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对策。同时在研究审计的个体行为时不能孤立、片面的看问题,需要把他们放置在一个群体中来考虑。因为行为人在审计过程中不仅表现着个体行为,也存在着相互间的群体关系。

在内部审计机构中,领导行为在审计行为因素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审计领导在审计组织中起到的是一个模范的作用。领导行为的科学合理,才能为审计活动起到指引的作用,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另外,审计组织的设置合理,能够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也能保证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

2 完善内部审计的建议

2.1 强化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完全取决于管理层对它的重视程度,在企业里管理层只有对内部审计有了充分的认识,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才能够对内部审计进行合理定位,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它的职能,才能有效展开工作,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内部审计部门能够获取的资源配置也是由企业管理者对其重要性认识决定的。赋予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合理地位,从实质上去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本质,使得内部审计能够促进企业健康良好的运行和发展,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

2.2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要想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审计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才能发挥审计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各项经营活动的监督作用,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能够使企业的监督机制得到完善和补充。在我国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在我国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妨碍审计效能的发挥,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也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因此必须保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相对地位和独立性。

2.3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背景和发展趋势下,内部审计的不确定性加强,为了适应内部审计的发展和需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就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促进内部审计发展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2.4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由于行业的不同,每个行业都具有适合各自特点的职业道德要求,人们在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时都共同遵守着职业道德规范,它能够调节执业活动中的道德关系和利益矛盾。内部审计专业性很强,除了法律规范外,它也拥有本职业浓厚色彩的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尽责后,并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才能让审计结果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因此自觉遵守和提高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总之,内部审计质量代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实施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是外部环境竞争日益激烈状况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毕秀玲,薛岩.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审计研究,2005.3:47-52.

[2]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审计研究,2007.6:95-96.

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重要性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

重要性的概念来自于现代审计方法的运用,在抽样审计时,由于有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审计人员就必须降低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或者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为此审计人员必须衡量报表使用者心目中差错的重要程度,由此产生了重要性的概念。正确理解重要性的含义,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对合理的确定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重要性、重要性水平的概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重要性》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即“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重要性水平就是指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或决策的错报或漏报的具体金额的界限值。

二、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相背离,而将承担审计责任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由于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所以通常将其合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其关系可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此可见,要降低审计风险,就必须降低检查风险。

三、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所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通过执行合理的、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1.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

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通常2万元的重要性水平比1万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对审计人员来讲要查出2万元以上的错报和漏报显然要比查出1万元以上的错报和漏报更容易,可见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的审计风险比重要性水平是1万元的审计风险低,即查不出2万元以上的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要比查不出1万元以上的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要小。

2. 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在审计准备阶段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该风险越大,被审计单位出现重要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越大,审计人员越要小心谨慎,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就可定的高一些。因此,重要性水平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成反向关系。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而检查风险的控制取决于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一较低的重要性水平,可将检查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3.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取决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如果原本2万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但审计人员却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1万元,审计人员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导致审计效率降低。如果原本1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但审计人员却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万元,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少,这必然会导致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所以,重要性水平偏高或编低均对审计人员不利,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四、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在审计程序中的应用情况

1. 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需要考虑计划的重要性水平。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包括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以便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2. 审计执行阶段。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评价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并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或在审计执行过程中进一步获取的信息,修正计划的重要性水平,进而修改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 评价审计结果阶段

(1)将评价审计结果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与前阶段运用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判断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重要性水平更趋于客观,它可能与计划阶段或审计执行阶段修正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此时,注册会计师要将评价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与计划阶段或审计执行阶段修正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判断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如前者比后者低,则审计风险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