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衍生品 交易策略

前言: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是金融市场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结构不合理、风险控制不足、过度投机情况严重,因此商业银行要认清当前的形式,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衍生品交易的管理,更好的发挥衍生品交易的作用,全面的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

一、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问题

(一)市场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诞生初期,存在着市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在国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是内容丰富的,而且会不断更新产品,从而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而在中国,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形式都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求,在这其中我国曾经尝试的退出了更多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如股指期货、外汇期货、认股政权等,但真正被投资者看好的还是国债期权,剩余的金融产品不被广泛的接受,而国债期权的发展又经历了曲折和坎坷,在疯狂炒作之下,不足两年就被迫关闭了。

(二)过度投机严重

中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够全面,在市场经济中多数的投资者都抱有投机取巧的心态进行交易,严重投机情况的出现致使国内金融市场缺乏理性的投资者。因此可见过度投机心态是阻碍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价格跌宕,而出现价格剧烈波动的真正原因正是因为投机活动的兴起,在这段时间投机活动成为了投资市场的主导量,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了金融产品,但是投机活动的升级致使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导致了金融产品无法正确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还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价格操纵、垄断等违规行为滋生的温床,可见过度的投机不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还降低了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严重影响了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三)风险控制不足

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控制不足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金融衍生品不同与其他投资理财,其具有高杠杆收益特性,因此在风险控制上要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套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对衍生品交易进行统一的管理,增大交易的安全性。

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策略

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起步较晚,国内多数银行对于金融衍生品交易还比较陌生,再加上金融衍生品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导致了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发展缓慢,因此为了快速发展衍生品交易,相关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能够促使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提升金融衍生产品的竞争力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简单化,将其变成流动性好的产品,其次是加强衍生品的自主定价能力,降低产品风险。对于简单的金融产品来说,商业银行有能力平掉其风险敞口,而面对在复杂金融衍生品拆分上还缺少一定的经验,传统的拆分方法主要采用“背对背”的方式,看似是在国际市场上寻求较好的保价交易,实际上是把更多的利润让给了国外银行。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金融衍生品的自主定价能力,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行情引入或自主开发金融产品定价系统,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风险还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效益。在人民币的汇率方面,商业银行要制定合理的人民币衍生产品报价,提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要采用世界上先进的电子交易系统,帮助银行提早进入国际衍生品交易市场,并占据有利地位。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够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以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的参与交易

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市场发达和进步的标志,而且衍生品可以有效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盘活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持有的长期资产,因此金融衍生品一问世就获得了金融市场的欢迎。然而大多数投资者都抱有投机的心理,这极大程度上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平衡,也失去了金融衍生品的意义,所以商业银行要加强利率风险管理,谨慎经营,应以保值为主要目的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坚决避免投机现象的出现,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平衡和秩序。

(三)以银行间外汇衍生交易为切入点,以利率类衍生产品为长期发展方向

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情况不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环境,还取决于衍生品交易的核心能力。从当前的交易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介入交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可以将人民币对外汇率变成主要的风险控制工具。再加上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以银行间外汇衍生交易为切入点,积极为衍生品交易创造新的动力,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存进市场交易的完成[。

结论:综上,金融衍生品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国内商业银行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前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投机过度、风险控制不足等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地改善金融市场交易环境,降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创新其投资形式,最重要的是改变投资者的心态,防止其投机过度,要理性的投资,积极的参与保值投资交易,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交易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飞跃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莹.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策略――基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基础性缺陷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5,01:107-109.

[2]宁剑.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失灵分析及策略设计[D].中国政法大学,2015.

[3]余欣伟.《多德―弗兰克法案》衍生品交易域外管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交易的影响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措施

当今世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金融市场也实现了良好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开放程度也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金融创新等等也都不断出现,使得金融市场不断朝着丰富性的方向发展。

一、金融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会计制度以及从事会计的工作人员素质问题导致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首先,会计的核算不规范。在金融会计这个行业当中,数据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工作重心必须要接触的东西,在核算的任何一个环节当中,都应该仔细核对防止出现误差,但是会计的核算不规范这一操作便使得金融会计的计算与实际出现偏离,从而导致风险的发生;其次,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弱化。在目前,很多的金融机构的会计工作监督职能弱化,使得不规范、不仔细的计算不被发现,并且这种恶习不断延绵,从而使得金融经济出现危机;最后,会计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在从事任何一样工作的同时,都必须有责任心以及事业心,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并且要勇于承担责任,要认真对待工作,严谨地面对数据的计算和处理,如果工作人员自身疏忽,很有可能造成金融经济危机的出现。2.信用、利率以及汇率风险的存在,使得金融经济风险加剧。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了竞争当中,为了能够在市场上有所位置,很多行业都十分重视新业务的开展和实施,因此会不断地去扩大客源,因此许多的客户在很多的行业当中去投资,但是并不能及时归还贷款,使得客户的信用出现风险,因此信用风险可以党支金融经济风险的加剧;目前金融市场的利率不断变动,使得人们对于利率的敏感度不断提高,利率风险也加剧了金融经济风险的发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很多行业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市场,但是如果国际市场发生变化,便会导致汇率风险上升,汇率风险从而导致金融经济风险的加剧;目前有很多的商业银行对于业务的同质化与综合化问题并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导致资产风险扩大,从而影响金融经济市场的发展。

二、金融经济创新的特点

1.理财业务迅速发展。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很多的人开始逐渐具有了理财这个观念,对理财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理财观念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有很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推出理财产品和理财业务,已经慢慢成为了金融经济市场的一大特色。2.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明显的界限。不同的金融机构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和工作范畴,每个不同的金融机构都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很多的不属于自己管理范围之内的业务自己也开始插手管理,推出相应的业务,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明显的界限。3.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经济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竞争也随之日渐激烈,在此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金融行业和机构开始推出新的业务,但是刚推出后就会被其他机构所效仿,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经济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金融行业的内部监管缺失。在金融行业内部,通常对于金融机构的业绩进行评价时都是看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从而忽略了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不利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2.对于金融经济的风险管理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对于金融经济的风险管理方式比较单一,这是十分落后的,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现在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现在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上也有一些闲散资金用于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但是金融机构的自身盈利性不强,使得这种低盈利的想象循环发展。3.缺乏比较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风险评价。在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滞后的现象存在,风险评价机制也比较缺乏。很多相关工作的部门并没有对此加强重视,不能科学地把握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内容,使得监督管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不能够准确全面地进行风险评价。4.各个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做任何工作,都要善于沟通,善于交流。做行业也是如此,应该加强与自己有关的行业之间的交流,并且这种交流需要是有效的沟通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和效果。养成真心交流,诚信面对等等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基本品质,不断适应实际的需要。

四、金融经济的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1.强化主体内部风险管理。要想能够正确面对金融经济的风险,需要我们能够强化主体内部的风险管理,增强内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自身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体质和系统来管理金融体系,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社会不断变化的趋势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体制,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制度和管理制度,使得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解决,使得金融经济健康发展。2.加强金融的监管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监管不仅起到监督的作用,更多的是起到管理的作用,能够让整个机构在监管部门的带领下有方向、有目的的发展。另外,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金融的创新也是属于时展的趋势,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使金融市场稳定发展,能够有一个相对而言稳定的可以发展的秩序,进行适合产品发展的调整,完善相关的制度,促进金融行业的前进。3.不断促进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经济在不断发展,国际一体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现在想要做好金融经济,不仅需要关注国内形势,也需要对国际形势进行判断和了解,需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营造出良好的金融环境,使得金融行业稳定有序发展。4.协同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渠道。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其他的销售平台相联系,给自己提供一个可以营销的渠道。金融机构的销售渠道可以分为物理渠道和非物理渠道,物理渠道是指以银行为主的面对面的金融服务方式,非物理渠道是指通过电话、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等为主的金融服务方式。两者的协同可以使得金融机构有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从而进行产品的创新和改革,创新营销的渠道。5.统筹营销策略,统一品牌建设。各个金融机构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对于营销的产品和策略需要统筹战线,建立统一的品牌。我们应当把握时机,以积极的精神和态度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不断进行发展创新。

五、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与风险分析

1.原因。如今国内的经济不断发展,很多的金融机构也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民间借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并且已经逐渐成为民间金融的中间力量。但是民间借贷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很多人盲目地进行资金的投资借贷,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对自己和民间借贷而言都存在着风险。除此之外,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限制;投资者产权保护和担保制度缺失;金融监管对创新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政策引导以及法律法规的缺失等等都使得民间金融产生。1.现状和特点。民间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现象和特点显露出来。首先,融资的规模总量不断增长,国内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年增长率不断提高,并且民间金融在融资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次,融资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以往,很少有人进行融资,一般都是在企业遇到困难或者是资金实在短缺的时候才会进行融资,而现在很多人都是处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的心理而去进行融资,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范围在不断地进行扩大。再次,公开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在很多大的城市,经济比较发达,民间金融的发展甚至比正规的金融企业都要好,所以,民间金融的公开化程度已经势不可挡。最后呈现出来的现状和特点是资本集聚,风险提升。目前很多的中小企业贷款资金不够便通过民间金融来进行资本的集聚,从而危害了企业的正常发展。3.主要风险。民间金融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风险,比如利率风险、道德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等等。这些风险使得民间金融在发展的同时要兼顾风险的存在,要进行风险的管理和防范。4.防范措施。民间金融在面对风险需要防范时,一般采用以下几点防范措施。在进行防范时,主要是加强监管制度,对民间借贷的环境进行优化,加强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此确保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初次之外,要发展民家金融的监管体系,设定合适的利率,加强立法支持,规范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构建民间金融体系等等来防范风险。

六、结语

经济不断发展,一体化的程度不断提高,金融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就需要去科学地进行防范,进行管理,加强金融的监管和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促进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前进。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金融经济的风险和防范措施进行了讨论,分别是:金融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金融经济创新的特点;金融经济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金融经济的金融风险管理措施;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与风险分析。希望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得金融经济和谐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于宇宁;《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2(08).

[2]初晓英;《浅谈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4).

[3]商璞;《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范文3

【论文摘要】2007年7月,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引发了全球关注,危机导致美国经济放缓,全球经济受到波及。本文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从我国金融投资环境的现状出发,探讨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方向。认为我们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

一、次级债危机及影响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 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

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转贴于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J].时事资料手册,2007,(5).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范文4

一、以往对于金融发展和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研究过,金融发展对于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一定缓解作用这个观点都是认同的,而影响途径机制却不尽相同,相对于内源融资企业来说,外源融资企业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成长会很高。对于金融发展,信息披露和企业管理要求都降低了外源融资成本,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以及金融体系是否合理、结构是否适合等都直接受到该国家融资约束企业资金规模的影响,尤其是企业是否有充足的现金流,反之,企业融资约束也将直接影响银行的金融体系。目前诸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显示,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通过强化市场现金流动性构建风险分担机制等很多途径来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中国金融发展进程处于金融约束政策环境下,所以中国政府为金融企业和生产企业创造并提供机会,同时也会参加其分配,主要体现就是通过国有银行体系对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在金融约束政策参与组合非市场化特征下,不同企业资本受到金融发展的影响多是难以均衡的。

二、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具有一定地域性分割存在,其主要表现就是省级行政区域差异化。通常来讲,衡量某个区域金融市场发展主要是通过金融中介比率、金融市场比例、股票等硬性指标,但不可忽视的是仅仅靠指标的对比,无法从实际上反映金融市场对当地实体经济的影响。当然,从各地股票市场以及金融中介市场发展的程度两个方面出发,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指标的对比,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我国金融约束的政策特征。综合评价我国各地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因子分析,即在经济总量中,凡是金融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不低于80%的采取因子依据,被选择采取因子的省份自己组织调查当地金融总值、股票市场指数以及金融中介发展指标等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的比重。

三、金融发展对于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力

使用相对固定的效应面板回归方法,受稳健标准误差,控制异方差影响,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将面临投资资金融资约束,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会更高,加入金融市场和市场发展指数回归结果可见,金融发展对于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缓解工作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对于非国有企业就不是那么显著,同时金融中介对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比股票市场对其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大。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因素的控制,其相对而言政策性较强,金融约束政策多数是通过金融中介,如中行、建行等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国有制特征。当然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微小的。相对来讲,国有企业受到金融发展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效果不明显,应当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工作,从而为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带来积极作用。未来金融体系改革,应该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更加合理结构,能有效化解风险,增加金融服务广度,更好吸收和动员社会资本,这就必须要鼓励创新,特别是要进行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开放式、分享型的经营理念,用互联网思维去做金融,这样就会增加金融的覆盖面。常态下可以通过化产能、调结构等措施来实现,使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速都会发生很多大变化。过去经济发展靠的都是投资,投资收益率非常低,以后的一个理想状态即是投资的收益率要大大提高。不管是过去投资效率的原因,还是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对于未来金融体系来说,金融和中介效率都比较低,所以要合理配置结构,增加抵抗风险能力。

四、结论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范文5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金融创新机制,碳金融日前在我国无论是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在碳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碳排放权交易额迅速增长,他们在碳金融制度、市场体系、产品创新以及市场定价机制等方面均已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地位,我国作为基于项目的碳金融最大卖方,碳金融市场体系以及制度安排存在缺陷,相应的金融制度支持严重不足。本文试图在分析现有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启示,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碳金融发展战略路径。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构成

碳金融市场是指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为核心所开展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的总称。而市场交易的主要对象是碳排放权及相关的衍生碳金融产品,以碳排放权来源及交易特征为标准,整个国际碳金融市场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基于配额的市场(allowance-hased markets)和基于项目的市场(project-based markets)(如图1所示)。

基于项目的市场又被称为称基准一交易市场,该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是买方向卖方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获得卖方温室气体的减排额度。大多数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企业减排成本较高,而相应的在发展中国家中,企业平均减排成本要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基于此原因,发达国家为了获得更多减排配额,往往会主动通过提供技术、设备或资金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减排,由此获得的减排额度必须卖给提供帮助者,当然这些减排额度也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基于项目的市场交易相对比较分散,而基于配额的市场其交易相对比较集中。

基于配额的市场其运行机制是先由管理者制定一个总的排放配额,之后将配额在所有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配给,由于要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相应惩罚,所以企业会自动依据自身对碳排放量的需求去交易配额,进而履行自己的碳减排义务。

目前基于配额的市场又被划分为强制碳交易市场和自愿碳交易市场。前者是基于区域性、强制性的减排指标而来的,参与这个市场交易的企业也就自然被纳入到这些交易体系中去了,典型的比如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美国的RCCI等;后者则是处于《京都议定书》之外由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订立的减排体系,其运行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企业自发性的减排承诺以及出资购买超额排放量来实现减排,如“自愿碳减排体系”(VER)以及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在这种交易方式下,“碳排放量”这种商品以价格机制为驱动,能够促进企业尽量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碳排放量”的需求,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基于配额和基于项目的两种市场相融合主要是基于政策上的“关联机制”来推动和实现的,如果未来能够进一步提高这两种市场体系的内在融合度,则可以极大地提高“碳排放量”的流动性。这样也可以使各企业和项目获得一定的时间“缓冲”,有利于企业依据自身经营情况来逐步的实现减排目标。

基于项目的市场和基于配额的市场融合,主要通过政策上的“关联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合规”与“套利”行为来实现。加大这两种市场体系的融合,可以促进“碳排放量”的流动性。同时在控制排放量的同时,使得各企业和项目获得一定的缓冲时间,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逐步实现减排目标。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1。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及其机制日趋完善。目前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和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RCCI、印度碳交易所(MCX和NCDEX)以及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及其减排计划(NGAC)等为代表的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在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能够反映全球碳稀缺性的碳价格机制已初步形成。随着碳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碳金融交易的模式及产品等也呈现出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

2.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值迅速增长(见表1),自2004年以来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额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45亿美元,4年时间增长了130多倍。交易量也由1 000万吨迅速攀升至48.1亿吨,全球碳金融市场整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见图2)。

3.碳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增长迅速。尤其是在CDM的二级市场上,目前交易的碳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现货、期货、期权以及掉期等,而碳期货合约则是作为碳期权交易合约的基础资产(见表2和表3)。

4.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国际组织以及国家政府部门及其主导机构,如世界银行设立的碳基金、各国的碳交易所等,也包括私营部门的参与者,如金融机构、各类基金、中介机构、企业乃至个人等。广泛的参与主体使得全球碳金融市场的规模快速扩大,为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募集了大量资本,从而为CDM项目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比如目前全球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碳金融交易平台,其主要交易仅限于发达国家,众多发展中国家则被边缘化等。

二、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已取得部分进展

1.初步建立起了碳金融制度及其排放权交易市场。一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并实施了一系列与碳金融相关的环保、金融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了环保核查、绿色信贷以及生态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等。二是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以及山西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等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2.碳金融市场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当前我同的基于CDM项目的碳交易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ERs供给方。2009年我国在CDM和JI碳市场中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而同内A股的低碳板块也已成为“面广、量多”的板块,涵盖了十几个新兴行业的近400家上市公司。截止2013年8月底,我国A股市场上(包括沪深A股在内)共有与低碳相关的股票近500只,占A股股票总数的约1/5,其总市值占整个股市总市值的权重约20%到30%左右。

3.碳金融市场的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主要包括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依据《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并不需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而是碳排放配额的净供给方,在此背景下,国内碳交易的一级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碳金融的持续发展,国内二级市场交易也渐趋活跃。另外,碳金融产品的结构愈来愈合理,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内的碳金融产品供给正逐步从少到多,越来越丰富化。而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对象开始由单纯的CERs逐步拓展到VERs等新兴交易品种。如2009年浦发银行率先推出了CDM财务顾问服务,中国银行和深发展银行推出的二氧化碳挂钩型的基金和理财产品等。

4.碳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国际话语权逐步提升,碳货币竞争优势逐渐增加,碳议价能力得到了初步提升,碳预算方案获得广泛认同等。

(二)碳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就现有的发展条件而言,我国可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1/3左右,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市场,有非常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然而,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碳金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根据有关学者的预测,2013年全球碳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 69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国内的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碳减排蕴含的巨大利润空间普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使得很多企业的碳交易资源被白白的浪费,而金融机构普遍对碳金融的运作流程、模式、风险管理以及产品等认识不足。

2.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尽管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重庆等地成立了环境交易所或排污权交易所等交易机构,但从总体的市场结构体系来看,当前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仍然滞后,市场规模小,市场交易框架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主要以基于CDM的项目为主,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条件尚不成熟,这些都使得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碳金融市场还有非常大的落差。

3.碳金融中介市场发展滞后。在CDM市场中,由于碳减排额的交易程序复杂,规则细致且严格,相关交易合同执行期限较长,所以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一般只有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才能完成,在这之后的碳交易过程则更需要借助相关专业中介机构来完成。而目前我国缺少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信息服务以及,碳金融交易所需要的项目评估、市场分析、项目交易风险评价等信息服务缺乏,碳金融交易行业的基础设计能力不足,导致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

4.碳金融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碳排放交易制度,包括交易主体、交易标的物、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碳排放权的权利转移、碳排放权交易监管机制、法律责任规定等方面,碳基金的法律制度,包括基金融资方式、管理制度、分配制度、聘雇制度和监督制度等,碳保险的法律制度,减排项目融资的法律制度等均尚处于不完善阶段。

5.新型碳金融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这主要体现为我国的碳金融产品创新严重不足,目前商业银行提供的碳金融产品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方面,但是目前的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全部信贷规模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缺乏诸如碳期货、碳期权、碳基金、碳掉期交易以及碳证券等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

的对策选择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四类主体,从参与主体在碳交易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特点出发,我们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

从人类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审视,政府作为国家权威性和意志的代表,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相应措施:

1.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实施路线图,分阶段分步骤建设。基于目前国际国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设首先要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碳金融发展战略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节点,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建设和完善。比如做好低碳城市和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新型低碳产业链和低碳城市等。

2.建立健全与碳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框架体系。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普遍得到了国家明确的政策支持,为碳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个明晰的、全面的法律框架体系。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包括碳排放交易制度、金融衍生类的碳金融产品及其业务的法律制度、碳基金的法律制度、减排项目融资的法律制度以及碳保险的法律制度等在内的碳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3.积极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在现有的环境交易所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碳交易市场,将场外的点对点交易引进场内,通过公开竞价,形成合理价格机制,鼓励和扶持CDM项目减排交易。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碳交易机制,探索我国的交易体制,构建中国的国际碳交易平台。

4.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首先应该加大在税收、环保、监管、信贷、外汇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例如政府可以在企业环保审核中提高对项目的认证标准,对CDM项目给予减税等优惠,必要时可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以解决其融资的困境等,形成相关配套政策上的连环效应,同时加大政府对碳金融交易的监管力度,巾央银行和监督部门应当相应的出台碳银行政策。

5.完善相关金融配套和服务支持体系。应当通过较长时间的建设不断完善碳交易期货市场,提高期货市场交易的透明度,让竞争公开化、公平化,这样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价格体系。

(二)行业协会

CDM项目间存在着严重的价格竞争问题,往往通过人为降低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价格的方式来争抢客户。有鉴于此,行业协会作为独立的法人组织机构,发挥着政府部门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碳减排的出口贸易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协调各个出口企业建立行业联盟,同时行业协会应加强在碳交易过程中的监管作用,对于违反交易规则的行为,应当根据行业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规范措施,以保证碳交易市场的公平和平稳。

(三)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作为碳交易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应当在碳金融市场体系构建、交易机制创新、产品创新、价格机制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先涉足碳交易的金融机构,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注重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积极扩展企业利润来源,如建立专门负责碳金融交易及其相关业务的专业部门,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其中兴业银行已经在碳金融业务领域成为了行业的领头羊,该行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中心,为相关碳金融交易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另外,商业银行应主动防范和化解碳金融交易风险,借助商业银行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加快新型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对企业进行的CDM项目提供信贷的支持;建立进行“碳交易”的专业团队等。

2.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碳金融业务,特别是CDM项目的链条长,关系复杂。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需要得到相关专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与指导。因此,专业金融中介组织应该积极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相关业务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碳金融交易的成本以及交易风险,推动碳金融业务的开展。中介市场应当抓紧制定减排标准,增强减排认证和评估能力。在我国,虽然只有少量的商业银行从事碳交易,但其他的金融机构也可把自己的业务范围扩展到碳金融交易,积极拓展其业务范围。

(四)企业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范文6

袁奎 长江大学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对三农的关注,新农村建设得到了较大地发展,

但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下却存在着金融供需失衡的状况。本文通过从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新农村金融市场失衡的现状,及从供给总量

和供给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分析了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希望对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下金融供需失衡现象有所

帮助。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供需失衡;成因分析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伟大复兴中的根本问题,是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历史任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

核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增加农民收

入,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其都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仍存在金融供

需失衡现象,下面本文将对新农村建设下金融供需失衡的现象及

成因进行简要探讨。

一、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现状分析

(一)在供给总量方面

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矛盾。

供给不足主要是指农村金融市场中,信贷资金供给不足难以满足

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农村信用社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农

村信用社由于估计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使得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方

面的能力有限。农村信用社为了保证贷款过程中的资金安全,要

求贷款的农村经济主体提供相应的抵押品(土地使用权以及农户

房屋等都不属于合格的贷款担保品),这就使得当前农户的融资

渠道只能依靠民间私人借贷,使得民间私人借贷开始盛行,这就

反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不足。

供给过剩是指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现象。资金外流的主要原

因源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只存不贷的特殊

制度。这就导致农村的存款资金转移到城市,资金大量外流现象

产生。

(二)在供给结构方面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目前在供给结构方面, 有如下表现特征:

首先是期限结构失衡。我国的农户在金融信贷方面的需求较

为多元化,在时间的跨度上也比较长,因此农村的农户信贷需求

在期限上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而根据人民银行的固定,农民的

再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两年。这就会加重农民的贷款负担,农民贷

款现象减少。

其次是信贷额度结构失衡。 目前, 我国的农业的分类复杂化,

有些从事种植业,有些则进行水产养殖、畜牧、果木种植,甚至

有些农民进行集体企业, 因此, 农村的经济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

国内农民的贷款数量也随着农民从事行业的不同,信贷的金额差

距较大。这就导致农村的金融市场信贷额度结构失衡。

最后是贷款投向失衡。我国的信贷管理人员为了保证贷款资

金的安全,在贷款过程中,会偏重将信贷更大力度的投入到传统

种植业中,不愿意将信贷投入到新兴产业中,这中放贷的投向不

利于新农村建设中新兴农业技术的培育和推广,这就使贷款投向

结构失衡。

二、农村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失衡显然并非是偶人,究其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点:

(一)金融机构功能缺失

金融机构及其功能缺失是指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退化、政策

不到位导致了金融的异化。

首先,商业性金融退位。我国目前农村的银行基本都属于自

负盈亏、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商业银行,而我国的农业贷款中,贷

款期限长、见效慢、成本高、风险大,相对于工业贷款来看,风

险与成本都比较高。因此,银行并不愿意放贷给农户。加上我国

目前政策向城市的转移,商业银行基本的主要放贷对象主要针对

于城市内部的企业与个人,农村的商业银行基本变成了储蓄部

门。

其次,合作性的金融机构异化。众所周知,农村信用合作社

的主要功能在于服务三农,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是在纳税方

面,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按照商业金融机构的标准来,这就必然导

致农村信用合作社将服务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融为一体,

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然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往往会忽视自己的

服务性,为了防止贷款的资金压力过大和较大的风险,常常会效

仿商业银行,开始向盈利化发展。

最后, 农业保险不到位。 农村的发展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

需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农业需要保险业。农业保险可以为

农民提高经营的稳定性,降低农业的投资风险,已获得银行的信

贷支持。但是,我国的目前的保险公司开始向市场化、商业化转

变,农业保险相对于其他保险来说风险高,支付额度大,保险公

司渐渐不愿意加入农村市场,使得农村金融部门也在放贷给农业

时畏畏缩缩,有所顾虑,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的提

高,不利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二)财政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职能边界不清

首先,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大城市,忽视了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公共财政资源缺位。我国为了实现农村

的发展,不得不将财政与商业金融之间相互渗透,金融机构承担

了财政部门的职能,农村的商业金融机构由于财政的渗入,出现

了许多的不良贷款,导致其经营效率低下,经营坏境恶劣,很多

金融机构的资金开始流出农村地区。

其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许多政策性的金融机构

参与其中。我国有一些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比如农业发展银行,

但是由于他们被一些大宗农产品收购所牵制,无力开发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 农业技术改造、 农村扶贫等新农村建设中的惠农事业,

为了节省运行成本,降低信贷风险,商业银行缺乏放贷的动力,

使得农村的贷款资金逐年下降,资金再一次的流出了农村。

(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缺乏农村金融融资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新农村

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完

善,形成一个完善的金融融资体系。而目前的中国,正是缺乏一

个这样的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都是为了追求利润,实现效

益最大化,愿意将资金流出大大中城市,获得高额的利息,提高

运营成本。很少有商业银行能够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出

发,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总结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

根本途径。因此,我们要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明确金融

机构职能与职责,加强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尽快解决我国

的农村金融供需失衡。

参考文献:

[1]孟宪玲.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及对策研究[D].山工农业大学,

2009.

[2]文卫, 袁英.论新农村建设下的金融供需失衡及成因分析[J].

金融与经济.2009(02).

作者简介:

袁奎,男,1986年12月25日出生,汉族,籍贯湖北孝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