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1

一、文化遗产与旅游者认知

(一)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旅游

1、概念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针对文化遗产旅游概念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从旅游产品角度解释,认为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旅游体验产品,或是旅游活动产品。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遗产旅游是开发商为了吸引旅游者而对文化历史资源进行改造利用成产品的一种经济现象。另一种倾向是从旅游者角度解释,认为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在文化资源体验基础上产生的旅游者感知过程。

2、特征与价值

研究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保护与开发有着较高的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同时随着文化遗产所受到的关注日益提高以及互联网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实情况,众多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显得格外激烈,信息传达成为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网络微观个体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由于在网络上人们往往具有更强烈的自我表达、自我叙述的倾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表达更为积极主动,网友个人身份的多样性使得本研究得以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来分析网友对文化遗产的感知。对旅游网站中的游客评论、旅游感想进行研究,分析游客心理和对旅游目的的感知,有助于发现旅游形象设计中的问题,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形象,也为网络分析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二)旅游者认知

1、旅游者认知的特征

其是文化遗产地旅游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文化遗产地旅游者动机类型、形成原因和影响效应,如何利用动机进行文化遗产旅游营销和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

2、影响因素研究

其分为物质层面因素和精神层面因素,物质层面因素包括文化遗产地旅游设施设备、服务和文化遗产地氛围等,精神层面因素包括感知、态度和满意度等。经过对各大旅游网站以及游记等的研究发现,影响文化遗产地旅游者认知的因素主要有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景区标识和媒体使用等。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是以测量变量为目的,对传播进行系统、客观和定量分析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1、样本选取

本文选择了嵩山少林寺、黄山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景区作为案例研究地。我国旅游信息化起步较早、比较发达的区域,案例的组合既保证了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和显著性,又保证了取样样本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2、网络文本内容获取

通过携程网、同程网、旅游点评网、贴吧等知名网络收集相关游记与评论收集研究资料。选择内容明显带有游客感情倾向的游记与评论。

3、网络文本内容分析

采用 ROSTWordparser软件对保存的txt格式的文档进行分析,生成词汇频率表。按照词汇出现的频数由高到低选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 100 个高频词汇作为分析依据。

三、研究内容分析

(一)高频词的词性分析

高频词汇表达内容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分别表示地点与偏好、动机与行为、态度与感知。

用于分析嵩山少林景区形象的前100个高频词汇中,名词代表着当地形象特征和旅游者对当地偏好;形容词主要表达了游客对嵩山少林景区的满意度;动词则反映了游客到嵩山少林景区的旅游动机。

(二)高频词的词义分析

我们将前近100 个高频词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其中褒义词指词汇明显带有赞许和肯定感彩的词汇;中性词是不能体现感彩的词汇;贬义词是词义中明显带有否定和憎恨感彩的词。

(三)游客偏好分析

“少林寺”是出现次数最高的景点。关于历史人文遗存下的“名人”、“石刻”等词所占比例极小。表明黄山的文化遗产资源辨识度低,人文遗产利用不充分。

(四)游客行为分析

大多游客主要动机是感受嵩山少林的清净和文化。从“建议”、“不值”等词可看出,游客对嵩山少林景区的旅游设施、购物娱乐、旅游服务等并不满意。

就黄山而言,与之相关的高频词包括“预订服务”、“宾馆”、“住宿”等。游客对黄山住宿形象属性较为关注,但其负面感知较多。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文化遗产的旅游吸引力主要在于它的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建筑文化以及自然风光,其文化遗产还有待深度挖掘。

2、游客对嵩山少林景区的旅游设施、购物娱乐、旅游服务等并不满意,对黄山风景区整体形象的满意度较高,黄山文化地址的开发与推广力度还需提高。

3、游客对嵩山少林景区总体评价消极,黄山景区探寻文化与自然景观契合点、广泛带动游客市场对其黄山文化深度开拓是黄山风景区面临的难题。

(二)文化遗产景区旅游形象提升建议

1、管理规范化。政府部门、景区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管理作用,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2、推广整体化。景区宣传要充分利用一切力量,通过产品整合,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形象推广,以此吸引更多客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2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民族音乐学;音乐现象

0 引言

江苏省连云港市古称海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海州宫调牌子曲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典雅的清曲唱之遗续,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被誉为当地民间音乐艺术瑰宝。2004年8月被列为江苏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旨在把握民族传统音乐生活中的一切音乐现象,并将这些音乐现象的整体结构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借助民族音乐学理论,能使我们更好地对民族文化中不同的文化要素和层次进行认识和分析。

1 民族音乐学研究――音乐文献现象研究

音乐现象的研究是民族音乐学早期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研究主要是由作曲家“采风”以及地方学者调查实践所完成,文献风格多以总结性和介绍性文章为主。音乐现象研究对于辨析不同类型的音乐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分类研究,此类研究,有的是对某种音乐现象的介绍,有的是立足于对音乐形态的分析,更多地是以形态分析带动对音乐现象的介绍。首先本文结合民族音乐学学科视野,从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文献入手,进而对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中记载:“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惟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这段文字的记载,为海州五大宫调起源做了很好的诠释。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音律学家凌廷堪(1755~1809)的《燕乐考源》,著名小说家李汝珍(1763~1830)《镜花缘》中等都有对海州五大宫调的记录与研究。文学家朱自清对此亦有研究,并在《中国歌谣》一书中介绍《十二月探梅》、《五更调》等海州五大宫调的曲牌。这些是目前所见较早的海州五大宫调研究的文献。张仲樵先生《江苏曲艺音乐的诸宫调套数及曲牌》、《江苏曲艺音乐部分曲种曲牌记略》以及《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连云港市文化局编纂的《海州五大宫调牌子曲大成》等等文献都对海州五大宫调的曲牌曲目进行收集和整理。

其他的相关著作有,1992年11月,朱秋华老师编著的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海州曲论》,该书首次对海州宫调牌子曲进行了学术探讨。2008年6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州五大宫调》一书面世,此书历经三年,总字数达120多万字。

朱蕾、朱秋华《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朱秋华《大曲、小曲及其他―――海州五大宫调考》、刘敏《海州五大宫调音乐形态特点探析》等从海州五大宫调的音乐形态分类入手,分析其自娱自乐、南北交汇和雅俗和谐等鲜明的艺术特色;刘敏《“海州五大宫调”表演艺术特色探微》、《民间演唱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创造》、李琴《试论海州五大宫调演唱艺术的传统性》等文章从存现方式的生活化、演唱参与者的大众化、演唱技巧的平易性和“俗中之雅,雅中之俗”的审美趋向等方面论证了海州五大宫调演唱表演艺术的自然性特点。宋迎琴《海州五大宫调引进学校课堂的可行性探析》、《海州五大宫调进校园的开发和利用》等文章就海州五大宫调学校传承的优越性、学校传承的可行性、编选教材的慎重性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将海州五大宫调引进学校课堂,等等。这个阶段的文献和以前相比,比较凸现的特点就在于其已经开始注意到“文化”在音乐研究中的重要性,这当然是一种学术的进步。综上所述,从海州五大宫调研究的现状来看,对海州五大宫调的介绍和研究虽然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但对于海州五大宫调的发展和创新是具有重要价值。但就学术研究而言,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写作和研究的方法往往以感想、总结和概述为主,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事实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2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音乐现象研究

民族音乐学研究作为一种音乐现象,是将社会音乐现象的源起、发展和产生等各个环节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表现的是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意识。海州五大宫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整体的一个面向,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基本的特征便是群体性,而且这种群体性是通过人和文化、若干音乐环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结合起来的。其包括环境素材、群体创作、乐种作品、传播交流、接受理解、功能效用。

(1)环境素材。环境为民族音乐现象直接提供最原始的素材,特定的环境限定特定的民族音乐现象的滋生、发展乃至衰退。在海州一带的沿海平原及滩涂上,自西汉以来就是重要的海盐产地。海州的板铺镇是历史上的重要商户,板铺自唐代建镇后,便开始挖官河,渐渐成为南北通衢的交通枢纽。古代海州是两淮主要的盐政中心和产盐基地,所产海盐通过运盐河运抵淮安,然后通过京杭大运河转运至扬州,又将扬州等地的商品杂货经淮安运回板铺。盐业贸易及漕运带动了整个两淮经济,形成了特殊的盐商文化。盐商、盐吏们将自己家乡文化及扬州形成的都市文化带到这些集聚地,并在与客地文化的融合中形成别具特色、元素综合的文化类型。

(2)群体创作。民族音乐在与其生存环境的斗争中经历着适应、改造的过程,是群体成员彼此协调联系的艺术思维活动和物质创造过程。民族传统地方音乐大多数是靠人们口耳相传而沿袭下来,过去的海州五大宫调是文人、歌妓、艺人群体创作和操演的一种典雅曲唱艺术,同时也是文人们创作、钟爱的文学、音乐体裁。起初,操演五大宫调的群体是依附于商宦阶层的歌妓、艺人及部分文士们。这个群体的文化素养较高,他们互称“玩友”,以别“艺人”,他们在自娱的同时也为主人装点门面,成为主人炫耀身份和地位的工具。为提高歌妓的演唱水平,商宦们还不时从扬州等地聘请老师赴海州教习。垣商、盐吏们在平时的走访、宴请中还往往让自己所蓄养的歌妓们展示歌喉,交流技艺。久而久之,便在艺人群体中形成了自发性的“碰曲”习惯。在玩友们共同研习下,五大宫调的曲风及唱奏技艺不断雅化,并在流传中保持着独特的典雅风格。

(3)乐种作品。乐种和作品作为创作的音乐产品,它包括作品贮存的分类、结构形态、唱奏技艺、风格特征等。海州五大宫调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在演唱形式上又分为单支和套曲。套曲中的一种为集曲,堪称我国民间音乐的绝唱。按其曲牌内容来分,海州五大宫调可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除【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五个主要曲牌外,还有【满江红】和【码头调】。大调的曲调委婉细腻,节奏舒缓,类似昆曲的赠板,演唱时字少腔多,一唱三叹,唱词典雅华丽。唱词内容分为两类一类为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感叹时光如逝、仕途艰辛而郁郁不得志的情绪。另一类反映了新婚的妻子在家盼望外出丈夫归来的殷切心情。除了大调之外,海州五大宫调中还有近一百首小调。小调和大调的风格截然相反,它节奏明快,字多腔少,长于叙事。经常使用的小调有[剪靛花]、[银纽丝]、[罗江怨]等60余首。小调和大调一样,即可单独演唱,单独演唱的均为单支。用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宫调的曲牌,组成曲牌连缀体来演唱故事的,为套曲系统。套曲中还有一种集曲,用曲牌的一段、一句或半句连缀而成,腔调转换自如,唱词连贯如一。

(4)传播交流。民族音乐在其传播交流中,通过传承的渠道、范围和方式互相影响。海州五大宫调以自娱为主,它代表了古代我国人民用艺术形态来进行怡情养性、寄情抒怀,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生活追求。目前海州五大宫调的曲种传承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小曲堂的原生态传承基地,淮海剧团的专业表演传承基地,以及学校的普及型传承基地。整个传承体现了多元化特色。这对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5)接受理解。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日益发展,广大青年人对传统民间文化形式的冷漠,使其得以展示的平台日渐减少。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谢世,一些难度较高的优秀曲目已近失传。海州五大宫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文化部门制定了可行的保护计划,除了对民间流传的曲牌和曲目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外,还在社区、学校和市属专业戏曲团建立一批传承单位,面向社会举办了多次推荐演唱会。

(6)功能效用。此环节主要侧重于民俗效应。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播与交流主要在民间,歌词与唱词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了当地民间风俗,有的演唱历史故事反映地方风云人物,很大一部分则是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个人恩怨情感。

3 总结

近几年来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理论与流派纷至沓来,也呈多元化样态。基于此,回顾对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的历史与演变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温习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史,也可帮助我们从中管窥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运用。民族音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文化阐释的重要性,决定了在方法上向其他学科借鉴的必然性。因此,在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的研究中,只有在对音乐本身关注的基础上关注于更广阔的文化现象,自觉地将研究与世界人文思潮相融会,结合于中国之实际,将种种音乐事象考虑于整体社会结构之中,探讨其文化、音乐与人的内在关联,是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连云港市文化局剧目室.“十大文艺集成志书”[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2] 明清民歌时调集《霓裳续谱》《白雪遗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许兆椿.海州志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 连云港市文化局曲艺音乐集成编辑室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连云港分卷[M].1987.

[5] 张仲樵.江苏曲艺音乐的诸宫调套数及曲牌[M].1986.

[6] 张传藻,曹寿田.海州史话[M].连云港:海州区委宣传部,1987.

[7] 连云港市文化局编.海州宫调牌子曲大成[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8] 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9] 徐荣坤.浅谈民歌的演变和发展[J].中国音乐,1981.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3

一、教学目标

①认知能力目标:感受蓝印花布淳朴鲜明的蓝白之美。②过程方法目标:初步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和图案,感受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现象,体会民间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唤起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本土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以简单的蓝白两色表现蓝印花布的质朴之美。教学难点:通过借鉴民间美术的方法、汲取民间美术的优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借此进行创新活动。

三、学情分析

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图案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对图案的原理不作重点介绍。本课设计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关注民间工艺,关注乡土文化,分享历史文化遗产,体会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并以积极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家乡民间文化的传承之中,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析

①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感受体验蓝印花布的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发现蓝印花布的蓝白之美的神奇和魅力。②自主探究法: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

五、学法指导

遵循“学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审美能力。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直观导入。课前我与学生一起收集了大量蓝印花布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对蓝印花布建立初步印象。上课时首先播放介绍蓝印花布的视频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加深对蓝印花布的视觉感受。

(2)自主探索,审美感悟。“审美感悟”是本课的重点。古老的蓝印花布与追求时尚学生可以说格格不入,要了解蓝印花布,首先得了解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他们以前学过的《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名篇,借以文学,观以历史,当我们背诵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时候,遥远的南北朝时期的织布场景已浮现在了大家的眼前。通过对历史的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人民的伟大,对家乡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对蓝印花布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后,还要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因此,我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播放了一段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视频,与学生一起感受蓝印花布工序的繁复。观后让学生总结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设计——刻板——刮防——染浆——调和,染色——晾晒——刮白。“审美感悟”的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蓝印花布的图案的特点。①图案纹样的构成:植物花卉、动物纹样、几何图形。②蓝印花布有两种分类:白底蓝画和蓝底白花。③了解蓝印花布纹样的寓意以及与生活的联系。纹样大多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龙凤呈祥、年年有余、喜上眉梢、富贵平安、麒麟送子等表达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蓝印花布一般制作成被面、包裹、肚兜、门帘、工艺品。

(3)设计创意,作品展示。欣赏了这么多,这么漂亮的蓝印花布,学生也跃跃欲试了,接着教师就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蓝印花布图案为表现元素设计一个自己家用的靠垫图案。学生在制作的时候,循环播放蓝印花布的作品。教师指导学生在设计中要注意蓝印花布图案的选择、大小、摆放位置,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视觉效果。为了充分体现多元综合评价的内涵,我采用以下评价方法:作品展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典型作品教师点评(展示学生作品)。在点评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肯定和激励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延伸拓展,品味时尚。蓝印花布发展于民间,体现了中国浓厚的乡土气息,迎合了当今现代社会人们返璞归真的追求,以它特有的蓝白分明、清新明丽、古朴深厚的风格赢得了现代人的喜爱。蓝印花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为服装、家庭装饰等注入了朴实、清雅之风,还在于蓝印花布其实已成为了一种时尚文化。在教学结束之前,还设立了“延伸拓展”部分,展示蓝印花布在现代设计应用中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体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总之,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放眼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美无处不在,但过于平凡的生活使人们对美熟视无睹。因此,本节课我就以蓝印花布为媒介,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感悟美的能力,创造美的意向。而这,也是美术教育的根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4

关键词:“四合一”教学模式 佛山剪纸 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学校教学改革的立论点是人的发展。《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一课是根据本地区民间工艺、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编写的校本课程。本课根据广州市七中冯旭初老师研究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课堂教学特点和设计理念实施的研究课例。本文意在通过对课例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提出在课堂实施中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意见。

一、在“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上传承广东民间工艺

据《中国民间美术》记载:民间剪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除了中国和墨西哥以外,在其他地域几乎都已消失殆尽。在墨西哥流传的主要是清明节的纸扎,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剪纸。据本书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勒之林记录,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法国考察时,除了艺术大师马蒂斯及职业艺术家的剪纸作品以外,原来群众性最广泛的民间剪纸已经消失。他看到的法国各地40多个民俗博物馆里,只有奥尔良市附近一个叫提未埃的小镇博物馆里有两幅民间剪纸,因为怕陈列中风化损坏,还放在保险柜里。据他在世界范围内考察,职业艺术家的个人剪纸很多国家都有,但群众性的民间剪纸就没有了;不仅欧美诸国没有了,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国仍然保有群众性的民间剪纸艺术,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有待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文化遗产之一。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西方社会,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的现代文化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新生一代对广东的传统民间文化缺乏认识,学生只有对文化遗产产生认知和情感,才能使各种“俗”不失去“民”的基础,使传统文化继续活在人们的生活中,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长远利益的保护。与生活背景融为一体是艺术学习的特征,脱离背景学习艺术,学到的是知识和技能,结合背景学习艺术,才能获得对艺术的体验,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令学生重新了解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从而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运用“四合一教学模式”上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的意义,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原因在于“四合一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的素质教学要求,它的教学模式理念是:课堂40分钟解决问题,不搞加班加点,学生学得高兴,素质全面发展。它经过广州市25所学校、香港4所学校11个学科400多名教师10年的实践,证明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形成“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课堂教学特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效果显著。因此,在“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上实施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教学很有意义。

二、佛山剪纸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在本地中小学“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和传承

比起其他地方的剪纸,佛山剪纸最大的不同,就在工具上。它用刀刻制作画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刻刀的制作更精良,所以表现的场景可以更纷繁复杂、线条可以更秀逸流畅。再配上各种颜色,衬上佛山特有的铜箔银箔,可谓玲珑毕现。纯色剪纸构图严谨,线条纤巧、流畅、装饰性强。衬色、写色剪纸富丽多彩、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具有华南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佛山剪纸纯色和衬色剪纸都可使用当地生产的染色纸制作,既具特色又价格低廉,原来的蜡垫板也可以用胶板取代,因为操作方便,学生喜爱,又具特色。因此很适合在本地中小学“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和传承。

三、美术课堂教学与“四合一”教学模式结合的有效性实施方式

1.按“四合一”教学模式全脑图分组是上好课的前提

学生分组之前要进行“全脑图”的绘制。老师通过学生绘制的“全脑图”,能更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学生通过绘制“全脑图”,也能用科学的理性的方法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老师按照学生的性别、爱好、性格和成绩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选出小组长,做好课堂记录和组员分工。在每个小组里,美术成绩高低不同的学生将被搭配在一起,以利互相帮助,而性格相似又利于他们互相交流。从而营造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效果。这样的小组成为和老师同等重要的教学角色。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而且,在合作中增强了学生们“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进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参与学习。从而使教师能根据以上判断充分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改变了以往的所谓合作,实现小组的真正合作,实验证明这种组合是有效的。

2.按“四合一”教学模式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流程更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可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等环节设计和实施“四合一”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选择

以“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为例实践证明:农村孩子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学习民间艺术胜过对美术教科书的学习。因此我选用了《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这个民间艺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以佛山剪纸的“美”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身边的剪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了解“剪纸”这种造型艺术形式以及剪纸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让学生欣赏广东佛山优秀剪纸作品的过程中,逐步体验、感受佛山剪纸的美感,初步了解佛山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通过讨论、交流、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由最初对剪纸表象的描述发展到能够基本欣赏、认识剪纸的方法,即材质、形式与内容,能够运用语言阐述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想,深化审美体验、感知能力。从而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这种教学内容选择对学生、对社会今后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使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目标――参与――获得――操作――迁移――反馈得以呈现,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分为:新课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测试课前预习(学生参与学习)――新课讲解(学生获得新知识)-――制作方法探索(学生具体操作)――作品制作(创作迁移)――评价(反馈)――小结――课后延伸等教学环节,上课前老师先进行PPT设计制作。为上好本课作好准备,努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3.按“四合一”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是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老师可从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反馈方式等环节设计和实施“四合一”教学模式。

(1)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导入部分,播放有代表性的佛山剪纸让学生欣赏感受佛山剪纸的美,通过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佛山剪纸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设计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上好本课的教学内容很有帮助。

测试课前预习部分,既可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亮牌,又可让老师即时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关注全体、了解差异、尊重差异、差异发展。学生学习效率高,学生通过这种亮牌形式,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的理解了佛山剪纸来历及特色,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讲解部分,老师先让学生观看佛山剪纸的工具和材料,得出比起其他地方的剪纸,佛山剪纸最大的不同,就在工具上。它用刀刻制作画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刻刀的制作更精良,所以表现的场景可以更纷繁复杂、线条可以更秀逸流畅。再配上各种颜色,衬上佛山特有的铜箔银箔,可谓玲珑毕现。老师演示佛山剪纸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念头,为以下的佛山剪纸创作埋下了伏笔。接下来通过欣赏评述,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佛山剪纸独特风格,老师随意点几个小组的某个同学回答:佛山剪纸的分类分为纯色、衬色、写色,那一幅是纯色、那一幅是衬色、那一幅是写色。衬色剪纸:从画面上看如何区分“铜衬”剪纸和“纸衬”剪纸两种。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很快的回答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举手谈对佛山剪纸装饰、风格的感受,同学们的回答也很精彩。从这个设计来看,欣赏评述部分的内容成阶梯难度设计,初中生对老师提供图片、答案进行选择这种学习方式很见效果,老师随意点几个小组的某个同学回答和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四人小组讨论题:纸衬剪纸和铜衬剪纸用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了1分钟的讨论,得出:纸衬剪纸是用色纸刻成各种图案后,再衬贴上所需要衬托的各种色块而成的剪纸。深色衬浅色、浅色衬深色、冷色衬暖色、暖色衬冷色,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关系。铜衬剪纸是利用佛山特产“铜箔”刻成各种图案,再贴上各色纸块。铜衬料的衬色以橙红、粉红、槐黄、芥黄、紫、深绿和浅蓝为主,画面鲜艳调和。这个环节的设计,四人小组讨论题,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完成纸衬剪纸创作埋下伏笔。

佛山衬色剪纸制作探索题:学生分四人小组通过佛山剪纸实物进行探索,利用佛山衬色剪纸实物和老师讲解示范,让学生观察、分析、体会佛山衬色剪纸的制作步骤。学生分四人小组实物探索和老师讲解示范佛山衬色剪纸制作这种操作,证明是一种很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学习方法,效果很明显。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地很到位。

(2)学生制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美、创作美,体会佛山衬色剪纸创作的乐趣)

板演活动一:两个同学合作,完成一至二只蝴蝶的衬色练习。

板演活动二:集体创作《喜蝶迎春》图。

要求:用制作好的蝴蝶衬色作品创作《喜蝶迎春》图(注意版面布局要有开合、聚散变化,画面均衡),这两个板演活动的设计,成阶梯难度递增,从单个到集体创作,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制作水平。又通过评价表和评价要求,以亮牌的形式表达学生对作品的即时评价意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互助合作性强,课堂气氛融洽,作业质量高,老师通过学生的亮牌即时反馈,教学效果明显。

(3)教学反馈方式

通过特制的彩色信息卡,在课堂上进行即时反馈,教师当堂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能及时调整教学,实现初中课堂45分钟解决问题。

学生用亮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评价意见。学生遇到不懂或不会的时候可以举白牌;利用亮牌进行教学反馈,减少了用“老师问、全班答”这样的形式;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它还是老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预习检测题第三题中,学生对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不甚理解,老师根据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立刻及时调整教学,给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四、“四合一”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成效与反思

本课经过试验班和非试验班的教学,通过调查,得出如下数据:

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表

通过本调查表得出:运用“四合一”教学模式进行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教学有明显成效。

1.以“四合一”教学模式用心备课,设计好教学手段出成效

课前先收集了有代表性的佛山剪纸实物,让学生在欣赏和制作方法探索教学环节中使用,然后,再在网上收集有关佛山剪纸的相关资料和图片,经过筛选,选出最适合的内容制作PPT课件。一上课就设计预习检测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举牌使用信息卡反馈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即时反馈”,让学习对本课的学习知识点有一个清晰和快速的了解。讲究效率,实行有效教学,强节奏、高效益上课时借助计时器控制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讨论几分钟,动手做几分钟,时间一到就响铃,使课堂发挥最大的实效,小组长有一张详尽的规范条例及时评价与记录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成效,很大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课堂上讨论和评价气氛很热闹。老师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制作步骤和工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的工艺制作流程。学生利用佛山剪纸实物探索欣赏和制作方法。

2.重视了学生的参与,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为主体

本节课一上课就安排了预习检测题,让学生课前先预习本课学习内容,带着问题来上课,课中又安排了佛山剪纸分类;讨论题:纸衬剪纸和铜衬剪纸用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佛山衬色剪纸制作探索题;两大板演作业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学”为主体。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滚雪球式大面积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有小组中的一员回答问题,又有12个小组代表出示本组所做的衬色剪纸作品,又有四人集体讨论和制作作品,如果说每个小组的一名代表是一个点,而12个代表可以看成是线,这12个代表的背后是其他组员的积极参与,就是线动成面了,这样就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广度。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课堂的高效率。

本节课通过美术课堂教学与“四合一”教学模式结合的有效性实施方式,学生参与度高,学得高兴,学得很有收获,在他们的小组学习日记本上得到体现。学生们对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从而产生了要保护和继承好这些文化遗产的良好愿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合作、讲求效率、学生寓学于乐,全方位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勒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5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1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中,我们熟悉的常用的能称得上经书的很少:大学系统读过的就四本:《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难经》。开始读这些经典时,发现读完一遍,或几遍后收获往往很少,很苦恼:读了中医经典却不知道怎样去运用,有时有这样的想法:中医是一门纯正的经验医学吗?是我们的古人在欺骗我们吗?前不久看报纸:发现中医药已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思是不保护起来,就要面临进一步萎缩,淘汰甚至是消亡,且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院都不是在发展扩大,而是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时代,有这样傻傻的坚持下去的必要吗?中医到底是科学吗?为此,我曾扪心自问,科学是什么?衡量中医科学的标准是什么?现代科学是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尺吗?我想不是,最简单直接的证据便是:目前很多临床疾病现代医学无法治疗,可一放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里面,疗效确实肯定,所以我不想去争论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的经典是否科学,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对中医的定位和评价:能治好病就是科学。

  怀着这样的信念,反复研读《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采用传统医学取类比像方法学习经典,反复揣摩,并把自己感悟到的理运用于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有时对于现代医学的疑难杂症,却能收到覆杯之效,对一些急诊病人,也效如桴鼓。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在临床上碰到很多的疾病,疗效不肯定,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我想是我对中医经典的理解不够,并不是中医不能治愈该病。

  下面请允许我把自己学习《黄帝内经》过程中对一些经文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1 《阴阳印象大论》篇云:….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2《五运行大论》篇云:帝曰:地之下为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盛则地干,暑盛则地热,风盛则地动,湿盛则地泥,寒盛则地裂,火盛则地固也。

  3 《金匮真言论》篇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谿;…….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4 《五常政大论》篇云…..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5 《阴阳别论》篇云: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6

用取自日月潭和阳澄湖之水,共同浇开主灯“花开并蒂”

昆山中秋灯会将与台湾元宵灯会,共同成为两岸固定节庆

9月18日,当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将取自台湾日月潭和昆山阳澄湖之水,共同浇开主灯“花开并蒂”,瞬间点亮了现场所有彩灯,霎时天空呈现出一片绚丽多彩的景致。17日晚,荟萃两岸传统文化的首届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在昆山开发区时代公园和慧聚寺广场璀璨绽放。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在这里共同品鉴了荟萃于花灯之上的两岸文化精粹,共叙两岸深情,现场唱响“花开并蒂、灯映两岸”灯会主题曲……

首届(2013)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于9月17日至10月6日在昆山开发区时代公园和慧聚寺广场隆重举行,历时20天,横跨中秋、国庆双节。灯会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华两岸交流协会主办,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峡交流基金会作为指导单位,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CCTV4(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为全程支持单位。

据悉,首届两岸(昆山)中秋灯会旨在进一步发挥昆山作为台商投资集聚地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优势,加强两地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彰显昆山与台湾全方位交流合作的成果,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传承和展示两岸传统文化和旅游形象,并与久负盛名的台湾灯会相呼应,努力形成“元宵在台湾,中秋在昆山”的节庆品牌。

精美绝伦的中秋之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之夜,海峡上空,明月高悬。18日晚7时30分,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们与陈德铭、林中森共同将取自日月潭、阳澄湖的水浇灌在并蒂莲之上,瞬时主灯“花开并蒂”绽放出耀眼夺目的绚丽色彩。随后,地面灯组和水上灯组共同组成一道壮美绚烂的光影景观,鹿城东部顿时‘成了一片璀璨的星海灯河,流光溢彩,再现了“夜市千灯照碧云”、“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胜景。

主灯“花开并蒂”设在水面之上,直径60米,高度20米,是灯区中最高、最醒目、最宏伟的灯组。以茎秆一枝、花开两朵的大型并蒂莲造型灯为主体,9条巨龙口中吐水,中心一朵盛开的并蒂莲花,融合两岸标志性建筑等元素,辅以水流、追光等手法,体现海峡两岸的深厚情谊,象征着昆台两地同根同心。

在上万平方米的台湾民俗灯区,火树银花,人潮涌动。火红的“灯海”环抱着戏台;以鹿港妈祖为原形的巨大妈祖主灯袭人眼球;壮观的庙前办桌上,蚵仔面线、碗糅等台湾特色名小吃令人垂涎欲滴;清脆的祈福铃声此起彼伏;展现两岸风情的灯组一一对应。据灯区总规划邓海介绍,这个灯区虽然是微缩版的台湾灯会,但却具不可复制性。整个灯区与其后的华东最大妈祖庙构成一体,如同钟摆和铜钟,在彩灯勾勒下,蔚为壮观,独具特色。

与此同时,大型彩车巡游活动开始了。由两岸(昆山)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各区镇组成的及部分参加上海旅游节的18辆彩车方阵,以及由两岸文艺演出队伍组成的19个表演方阵,展开了昆山规模空前的大型巡游活动,引来摩肩接踵的赏灯人流。而在时代公园主舞台和慧聚寺开展的文化嘉年华活动,邀请了台湾、大陆及昆山本地特色文化演艺团队和民间文艺团队,一起举行汇演,展示了昆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岸民俗文化以及两地优秀文艺作品等。自19日起,由两岸(昆山)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和昆山各区镇设计制作的12辆大型彩车,还分别在市区和11个区镇轮流巡游。

丰富多彩的中秋灯会

为使灯会更加丰富多彩,主办方除了分别在开发区时代公园设5大主题灯区和慧聚寺的民俗文化灯区外,灯会期间还同期举办了突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8项主要文化旅游活动和2项系列活动――

主题灯区主要包括体现中秋传统和欢乐吉祥的欢迎区、展示昆山文化风貌的美丽昆山区、彰显江南水乡古镇和水乡元素特色的水上灯区、针对年轻人的结缘许愿及儿童动漫游乐的浪漫游乐区、展示市民灯彩创意的竞赛互动区及体现“台湾文化、妈祖文化”的民俗文化灯区。

主要活动包括2013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亮灯仪式、两岸祈福活动、两岸文化嘉年华天天演、舌尖上的旅行――两岸美食汇、台湾特色商品特卖场、大型文化彩车市内及区镇巡游、灯谜竞猜、特色焰火表演,以及台商亲友昆山游、阳澄湖蟹文化节等。通过精彩纷呈的灯会和文化旅游交流活动,传承和展示了两地传统文化和旅游形象。

同时,配合彩车巡游,各区镇独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10余场特色文化展演活动亦同步展开。从中心城区到区镇,从时代公园到街道社区,精彩的文化活动走近了市民身边。灯会现场还设置了两岸美食汇、台湾特色商品特卖场、灯谜长廊、民间工艺等160个展位,宝岛美食、江浙沪名小吃、全国特产、民间工艺齐聚昆山。此外,还举办了“美丽昆山,美好家园”台商亲友昆山游、2013昆山阳澄湖蟹文化节等系列活动。

灯会突出了“两岸交流”这个核心元素,以“震撼体量、科技灯秀、两岸交融、文化展示”为策划思路,充分吸纳两岸同根同心的手足深情,并将时代公园滨水景观及设施融入整体规划设计中,在昆山开发区时代公园和慧聚寺广场设立了欢迎区、美丽昆山区、水上灯区、特色灯区、浪漫游乐区、创意竞赛区、民俗文化灯区等七大灯区,打造了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浑厚艺术效果、超强视觉震撼的80多组大型灯组、30万平方米的主题灯区。并围绕“花开并蒂、灯映两岸”主题,融合两岸民俗文化传统、最新灯艺科技、民间特色美食、特色商品及优秀文艺表演等。

此次灯会,无论是在彩灯设计、民俗表演、花车巡游等具体项目上,还是在整体布局、传达会意、科技运用等方面,处处都能看到两岸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和生活元素,如台湾民众最爱的兰花、大陆的江南水乡风情……整场灯会,恰到好处地融合了两岸同胞的智慧,是两岸人力和财力共同完成的结晶。

其乐融融的中秋灯会

“中秋节的夜晚,品尝完正宗台菜,全家出游首届海峡两岸灯会。灯的世界,流光溢彩;人的海洋,其乐融融。”

“在浪漫天穹下,傻愣了整整3分钟,我没白来中秋灯会。”

“今年的中秋节过得实在太有纪念价值了,中秋灯会太美了,没想到昆山发展的这么好!”

自9月17日中秋灯会拉开帷幕以来,“中秋灯会”一时间成了微博热词,众多网友纷纷在微博上了自己赏灯后的感想和美图。据灯会组委会的初步统计,灯会开始4天,就累计接待游客超27万人次,中秋节当晚更是赏灯,游客达到8.5万人次。美轮美奂的大型灯组、创意非凡的文艺演出、地道美味的台湾美食、传统味十足的猜灯谜……中秋小长假、国庆大长假期间,众多市民三三两两、携家带口前往灯会现场,共赏灯、齐欢乐。

与此同时,在举办的“美丽昆山,美好家园”台商亲友昆山游活动中,上千人的台商亲友团来到中秋灯会现场,既为首届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加油鼓劲,又亲身体验昆山带给台商们的“第二故乡”的温馨。

作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和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热点地区,从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落户以来,昆山已累计引进台资企业4243家,投资总额527.2亿美元,注册资本266.6亿美元,利用台资总额占苏州的半壁江山、江苏省的四分之一、大陆的九分之一。在昆台胞及眷属达10万多人,任昆就学的台籍学生近3000人。在台湾电电公会大陆地区投资环境评估中,连续四年排名“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第一。

昆山经常性地开展昆台之间的文化交流,努力使昆山成为台商的“精神家园”、“第二故乡”。本届灯会期间,昆山持续举办了两岸祈福活动、两岸文化嘉年华、两岸美食汇、丽岸文艺汇演等众多文化旅游活动,充分满足大陆台商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中秋佳节是中华传统团圆佳节,举办两岸民众共同参与的狂欢游乐派对,以及“美丽昆山,美好家园”台商亲友昆山游活动,体现了昆台一家亲的融融乐趣,这也是台商在昆山从宜业到宜居、由经济到有家园归属感的升华。昆山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台商已经成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