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1

难点。

关键词:教材资源;思想政治课堂;情境;重难点

进入新课改之后,《经济生活》教材的内容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有大量的资料呈现。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更愿意用自己找的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笔者听过很多这样的课,往往在喧哗热闹的课堂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推敲与深思的“问题”。例如,选材是否合适,材料呈现方式如何取舍,提问方式是否恰当,与知识点的联结是否契合等等,当然还包括由于材料呈现之后可能带给学生的负面作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材料都是经过众多专家精挑细选、反复推敲后才最后定夺的。从这个角度讲,如果可以巧妙利用课文原有的材料与表述,那么既可以省时省力,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利用情境,整合知识

在《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一目题中,有这样一段材料: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问题:为什么“摔坏”的是商品所有者?摔坏是什么意思?那么商品所有者如何让自己不摔坏?

这个案例中对“摔坏”做了抽象的理解。而商品所有者被“摔坏”的意思学生也通过“商品―货币”这一过程的想象能很好地理解,即商品被大量积压,商品所有者的资金链可能发生断裂而导致可能破产的境地。至此,摔坏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接下来的问题是最关键的,商品所有者如何才能使自己不被

摔坏?这里就涉及“商品―货币”过程的顺利完成,即把商品顺利地卖出去。而作为商品所有者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商

品,在这里就可以把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整合

进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作为商品的所有者和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所有者想要完成“商品―货币”这惊人的一跃,顺利地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把商品的质量(使用价值)提高上去,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使用价值的需求,让其心甘情愿地付出与商品价值相应的钱,而商品所有者也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设置情境,突破难点

在《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目题中,“专家点评”中提到:

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因而它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换句话说,衡量商品的价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越长,生产出来的东西就越贵。此时设计一个情境,比如生产一双鞋子,甲乙丙三个人分别用2、4、6个小时来生产一双一样的鞋

子,那么哪双最贵?按照“劳动时间越长的东西越贵”这句话,最贵的鞋子应该是丙生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三双鞋子应该是一样贵的。

问题:应该如何来界定劳动时间?

这个案例中很简单地呈现了现实生活和思想感觉相矛盾的地方,在这个矛盾口,学生可以找到突破口,即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才是真正的“劳动时间”即价值量,而某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属于个别劳动时间,接下来理解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也显得顺理成章。通过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情境,学生很轻松直观地掌握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一难点。

三、“质疑”教材,掌握重点

在《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目题的最后,教材是这样表述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

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问题:照理说,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在这个表述中,为什么两者恰恰是“矛盾”的?如何理解等价交换?

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格与价值相等才是等价交换,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却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教材所呈现的图表中,只有9个点是完全相等的,用数学的逻辑来说,一条线上有无数个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恰恰与基本内容相“矛盾”。

此时,适时引入等价交换的表述: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

等价交换不是指每一次交换都必须等价,还包括“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交换。因为受到供求关系因素的影响,价格经常会出现波动,但从长远来看,价格与价值仍然相符。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是不相符的。通过此次质疑,学生再一次复习了前面学习的内容: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并且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恰恰就很好地表现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形式与内容是相一致的。

在对教材进行反思整合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能够把教材中的情境、表达运用恰当、巧妙,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虽然还是基于教材的内容,但是不一样的教法,学生的感受也会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变化,学生会觉得原来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当然教师教学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 学情 学法 教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Design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ice"

GAO Changqing, LIU Qinghua

(Hubei Gong'an Nanzha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5)

Abstract Intuitive demonstration method, situational experience method and activities teaching methods, the design focus on the study method, let the students' explore independently, active participation to the entire thought process of knowledge formation, and strive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tively and pleasant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improve their cognitive leve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learning situation; learning method; teaching method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前承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后启“价格变动的影响” ,无论从教材体系的编排,还是从知识特点、能力培养来看,都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1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常见因素;②理解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③理解商品价值量、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④知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⑤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供求影响价格”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清问题本质的能力。②在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热点及生活体验,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②通过学习“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劳动价值论),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观念,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精神。

2 教材重难点确定

三个重点: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供求关系,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影响价格的因素)

确定难点的依据是: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3 教学过程及教法设计

3.1 导入新课(2分钟)运用直观演示法,采用视频导入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一样,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 “豆你玩” , “蒜你狠” , “姜你军”是近一段时间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词汇,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物价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寓政治课教学于视听实际,有利于激感,开启心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3.2 进行新课(35分钟)

3.2.1 供求影响价格

这部分是教材重点,通过前面导入新课的例子――“豆你玩”进一步延伸,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给学生2~3分钟时间看书,分组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

【探究活动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材料相关机构分析的绿豆价格变化的原因。

探究材料一:过去几年绿豆价格不高,加之绿豆等杂粮杂豆的补贴不如主粮,农民种植绿豆的积极性下降,同时由于中国城镇化进度加快,城市郊区的种植面积也受到影响,中国绿豆种植面积在2004年达到90万公顷的顶点后,随后逐年下滑,至今只有约80万公顷。而2009年东北地区又恰好出现严重旱情,绿豆种植区域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减产面积普遍在50%左右,仅为74万吨,创下10年来的新低。绿豆脱销的背后,也暗藏着一股绿豆养生热潮。随着国家调控干预,天气转凉,新绿豆上市,其价格必然回落。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影响绿豆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两分钟)?这些因素通过改变什么改变绿豆的价格?然后请每组代表发言。

师生共议:影响绿豆价格的原因(生产条件、气候、文化、政策、时间),这些因素最后通过改变供求状况影响绿豆价格。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问,现实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概念。 (下转第113页)(上接第91页)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绿豆价格的因素过程中,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思考: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大家思考一下,绿豆的价格可不可能高于人参的价格?为什么?

3.2.2 价值决定价格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商品价值量需要学生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而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主要分析两个方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及意义,重点放在“意义”。为此设置了本课的第二个探究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探究活动二】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探究材料二,随即抛出三个问题。

探究材料二:假定1小时劳动1元钱,张三种植一斤绿豆需要4小时,李四种植一斤绿豆需要6小时,王五种植一斤绿豆需要8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

①绿豆的价格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在上述情况下,对谁的经营活动更有利?

③如果你是生产者,你会怎么做?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2分钟,请每组代表发言。

师生共议: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正因为如此,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继续对绿豆价格进行分析,其中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设置的,而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则是针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的。用层层深入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突破重点,节约时间的作用,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氛围。

思考:为什么最新款的苹果iPhone 4价格也没有刚出来时的大哥大价格高?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这部分是教材的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比较分析的表格,给学生2~3分钟时间看书,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填表,然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多媒体展示答案。最后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出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关系。

【探究活动三】

同类知识点通过表格分析比较,易于系统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及时反馈了学习效果,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由“事实如此”,向“原来如此”转变。

3.2.3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新课标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弱化,对其讲解主要是通过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回顾,对等价交换的解释,来阐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再利用价格波动线,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3 课后作业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3

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坚持的科学性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马克思通过正确地剖析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以及价值实体、价值源泉、价值量和价值的社会本质等重要范畴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理和它的基本矛盾,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是理论大厦的基石。离开劳动价值论,就无法理解剩余价值学说;离开剩余价值学说,就无法理解理论的科学体系。否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是否认的科学性。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和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已有很大不同。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是直接生产过程的体力劳动,资本家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生产力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发展引起生产力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生产越来越具有大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特点。与此同时,生产劳动的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进步、经营管理、信息咨询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脑力劳动在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都远远超过了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所能够论及的范围。从我国当前情况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与经典作家当年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很大差别。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急需在理论上加以说明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如何看待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如何看待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如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等等。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根据新的实践,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使其不断吸收鲜活的时代内容,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新和发展中更好地坚持。

应着重把握的两个问题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4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动比喻,激发兴趣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一些理论比较抽象,如果能在讲授中加进一些生动的比喻,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原理的掌握,甚至可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在讲我国当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时,涉及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原理,我就用鞋与脚的关系作比喻,即把生产关系比作鞋,把生产力比作脚,脚大则鞋亦应大,这样才能“相适应”;否则,就走不好路,甚至会寸步难行。同样,我国当前之所以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因为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出现多层次性,所以,只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与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样就将抽象的概念通俗化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所学知识落到了实处。

二、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中通过设疑,释疑,达到解惑,这样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及时给予解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在讲“价值规律基本内容时”,我先向学生提出“在正常的社会和生产条件下,为什么不同的生产厂家生产同样的一个花盆能卖同样的价格?为什么同样的花盆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价格?价格的变化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问题一提出,大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引导,讨论,同学们认识到: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在出售商品时,即使是不同厂家的产品,价格也是一样的。

不同的商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价格,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这是因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但要受供求关系影响,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价格时涨时落;这种价格波动从较长时间看,价格和价值是相符的,所以价值规律所要求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并不存在于每一个商品交换的个别场合。价格终究还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象。通过这样的讲解分析,既解决了教材的难点,又使学生懂得要把握消费的时机和销售者的心理从而找到了消费的最佳结合点――物美价廉。学生们激动地说:“原来政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竞有这么大的关系”。

三、培养情感、激发兴趣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追求。”要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老师也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尊师爱生,双方有良好的情感交流,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实现。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对某老师感情好,就爱听他的课;相反,就讨厌某老师的这门课。同时作为老师,应给予学生相等的关心和热情,一个被老师所喜欢的学生常常是充满信心、奋发向上,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相反,一个被老师厌弃的学生,往往是消极抵触,不求上进,以至对这门课完全丧失兴趣,记得98级有位男学生,他兴趣广泛,活动能力强,但成绩一般,平时常与老师唱对台戏。这样的学生当场批评是不合适的,须采取委婉的教育方法,于是我课后找他谈心,不但我没有直接指出其缺点,而是先称赞他的闪光点,肯定他善于联想、思考等优点。尔后告诉他,政治学科系统性和严密性很强,只有专心听讲,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走向正确的轨道;同时帮他算了一笔经济账,进行了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一番话打动了他的心,使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此他听课十分认真,政治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四、方法多样,激发兴趣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5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 1 )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3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2 .经济规律

( 1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和类型

(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二)商品和货币

1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 1 )商品的二因素

( 2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3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2 .商品的价值量

( 1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2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3 )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3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

( 1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 2 )货币的本质

4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 1 )货币的职能

( 2 )货币流通规律

5 .价值规律

(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实现形式

( 2 )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1 .货币转化为资本

( 1 )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

( 2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 3 )劳动力的买和卖

2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 1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2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 3 )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规律

3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 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3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4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 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 2 )工资的形式

(四)资本积累

1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1 )生产和再生产

( 2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 3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 4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几个因素

2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 1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 2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 3 )相对人口过剩

(五)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1 .资本循环

(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 2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统一

2 .资本周转

( 1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

(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3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 4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六)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 .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

( 1 )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 2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 1 )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三大交换

( 2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 1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 2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 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4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4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1 )经济危机的现象和实质

( 2 )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直接原因

( 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 4 )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

• 利润和平均利润

( 1 )利润与利润率

( 2 )利润平均化与生产价格

2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 1 )商业资本的形成

( 2 )商业资本的职能作用

( 3 )商业利润

3 .借贷资本和银行利润

( 1 )借贷资本的形成、本质和特点

( 2 )借贷利息和企业利润

( 3 )利息率

( 4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4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1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2 )级差地租

( 3 )绝对地租

( 4 )地租、地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 .垄断的形成

( 1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转变

( 2 )垄断组织的形式和实质

( 3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 4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 1 )银行业的垄断和银行的新作用

( 2 )金融资本的形成

( 3 )金融寡头的统治

3 .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 1 )垄断程度不断提高

( 2 )垄断组织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

( 3 )金融垄断集团统治的新变化、新特点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1 )经济危机的实质

( 2 )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 2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 1 )国有垄断资本

( 2 )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 3 )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政策措施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重作用

(十)国际垄断和经济全球化

1 .国际垄断组织

( 1 )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 2 )国际垄断组织的本质

2 .跨国公司

( 1 )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 2 )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 3 )当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 经济全球化

( 1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 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 3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考试题型 :

• 单选 30%

• 判断 20%

• 简答 27%

• 计算 13%

• 论述 10%

主要参考教材 《政治经济学》刘熙钧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3 版

第二部分:《西方经济学》( 150 分)

(一)导言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 )资源的稀缺性。

( 2 )选择与资源配置。

( 3 )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 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 )实证分析法。

( 2 )规范分析法。

(二)需求、供给、价格

1 、需求理论

( 1 )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 2 )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 3 )需求定理。

( 4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2 、供给理论

( 1 )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 2 )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 3 )供给定理。

( 4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3 、价格理论

( 1 )均衡价格的形成。

( 2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3 )价格机制如何调节经济。

( 4 )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三)弹性理论

1 、需求价格弹性

( 1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

( 2 )需求弹性的分类。

( 3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2 、弹性理论的运用

( 1 )需求弹性与“谷贱伤农”现象。

( 2 ) 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

1 、欲望与效用

( 1 )效用的含义。

( 2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2 、边际效用分析

( 1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含义。

(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3 )消费者均衡。

( 4 )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 5 )边际效用与消费剩余。

3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 1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 2 )消费者均衡。

(五)生产理论

1 、生产与生产要素

( 1 )生产与生产要素。

( 2 )生产函数。

( 3 )短期与长期。

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要素合理投入

( 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 3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3 、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 1 )规模经济。

( 2 )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 3 )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4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 1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 2 )等产量线的含义及其待征。

( 3 )等成本线。

( 4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六)成本与收益

1 、短期成本分析

( 1 )短期七种成本。

( 2 )各种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2 、长期成本分析

( 1 )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 2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

3 、收益与利润化

( 1 )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 2 )利润化原则。

(七)厂商均衡理论

1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 3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5 )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2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 2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 3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5 )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3 、垄断均衡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2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3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4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寡头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 2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5 、各种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比较

(八)分配理论

1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 1 )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 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 3 )生产要素的供给。

2 、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 1 )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 2 )利率的决定。

( 3 )地租的性质和地租的决定。

( 4 )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

( 5 )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九)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1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 1 )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 2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 3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其关系。

( 4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 5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缺陷

2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 1 )生产法。

( 2 )支出法。

( 3 )收入法。

(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 1 )总需求的构成。

( 2 )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3 )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4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 5 )乘数理论。

2 、 IS — LM 模型

( 1 ) IS 曲线。

( 2 ) LM 曲线。

( 3 ) IS—LM 模型及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应用。

3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1 )总需求曲线。

( 2 )总供给曲线。

( 3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4 )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 5 )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十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 、失业理论

( 1 )失业与充分就业。

( 2 )失业的类型。

( 3 )失业的影响。

2 、通货膨胀理论

( 1 )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 2 )通货膨胀的原因。

( 6 )通货膨胀的影响。

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十二)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1 、经济周期

( 1 )经济周期的含义。

( 2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2 、经济增长

( 1 )经济增长的含义。

( 2 )经济增长的源泉。

(十三)宏观经济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 、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3 、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考试题型 :

• 判断题 20%

• 单选题 40%

• 计算题 20%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突破难点

一、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突破难点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是从设置“问题情境”,即发现问题开始组织教学的,然后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于教师、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信息,围绕“问题”展开分析,探究“问题”的现状、产生“问题”的原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

1、挖掘教材课题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说来,每一课题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教师不能浮于表现,要善于抓住教材原中心主题进行探究,深刻领会教材。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这三个层次来进行挖掘。例如:讲到“价值规律”这一课题时,作如下挖掘:

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②为什么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的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吗?

③价值规律是怎样发挥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的?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材挖掘,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把握,更有利于教学中思路清晰,培养掌生逻辑思维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问题。“问题”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设计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问题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要下功夫。教学实践表明,设计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难易度要适当且有思维梯度。问题的难易度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主动性,也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问题的设计要与上文挖掘教材时所设计问题一样,必须有思维层次和梯度;第二,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除备好教材之外,还必须备好学生;第三,要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在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设计几个具有思维梯度性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辅以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1、政治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再加上有些内容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教学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同时用多媒体可变抽象为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现在的政治教材是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据,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教材的特点,精心构思,灵活设计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探究,这样学生就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2、如高一教材《经济生活》中“外汇汇率的升高和跌落”这一知识点,如果只是讲解,效果不一定好。在此本人借助于电脑,做了关于本市出口龙头企业江东电子厂由于受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影响而导致利润减少的材料汇编,同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这样轻松完成了从金利润减少入手,引入外汇、汇率、外汇汇率升高和跌落等知识点,从而也化解了难点。

三、理论问题生活实际化

所谓“理论问题实际化”就是例举说明。具体来说,就是用事例、材料、数据去取证去说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们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从这里所说的事例、材料、数据,统统是感性认识,通过对事例、材料、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才能上升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因此,教师的引导艺术非常关键,要注意三点:一是生活例子要典型;二是要找准理论知识与生活例子的联系点;三是要善于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