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科研奖励办法

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1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科技

科技创新作为高校创新的重要内容,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校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更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协调、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石油大学在国家“十五”科技工作方针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深入实施科技精品工程,以制度创新为总抓手,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机制,营造科研良好环境,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等举措,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1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构筑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基地建设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是汇聚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对创新基地建设而言,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发挥创新基地学术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相继制定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学校也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使得制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学校紧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西部大开发、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成果优势,突出特色研究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条件建设、技术装备改造、增建实验室等举措,使创新基地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已拥有2个联合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和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由于“扩招”导致教师缺编严重,使得青年教师过早地担负起教学科研的重任。据调查,全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二左右。青年教师以后要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但是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能力和经验也都不足,也缺乏科研启动资金。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引导和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对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学校也给与科研启动金,资助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近几年学校共投入20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三成以上。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快速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

3 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凝聚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设一流高校,必须要有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指出:“争取政府资源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现。高校围绕国家目标开展创新活动,可以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学术地位,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科研团队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针对国家级科研目标开展科技攻关,进行学科交叉,可以稳定科技队伍,凝聚科技创新团队,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保障高层次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办法》。学校组织各学科技术骨干组成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及各省市设立的重大科技项目,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凝聚科技力量,培育科技精品。几年来,学校投入配套资金400多万元,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对加强科技团队建设,稳定学术队伍,坚持自身特色,形成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五年,学校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5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我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旋转导向可控偏心器工程化技术研究”项目,经费达1500万元,是建校以来第一个经费突破千万元的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由2003年的3100多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亿多元,年均增幅达30%以上。通过重大项目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凝聚了多支科研团队。比较典型的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了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4 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催生科技创新成果

学校革新科技奖励办法,拓展授奖范围,加大奖励力度,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水平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进行奖励,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获授权的专利技术、高水平的论文、经费数额较大的横向科研项目进行奖励。奖励以工资或现金形式兑现,几年来共发放奖金300多万元。此项制度在教师中反响很大,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创新热情,也调动了更多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得学校科技工作呈现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可喜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学校主持完成的“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油气管线分布式光纤光栅智能传感系统研究”等4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温高压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学校还获得了130多项各级科技奖励。近五年60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近5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多部。

5 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创新热情

高校近年来存在单纯以论文数量考核教师的现象,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出现。学校为此制定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认定办法》,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从国内核心期刊到国外核心期刊,从不同角度规范和引导教师通过科技创新和长期积累,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指挥棒。在强化科技业绩考核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关系。学校制定了《教师科技工作业绩与成果量化计算办法》,与学校的其他科技管理制度一起,形成了科技评价体系。此办法的实施使得学校科技成果认定更加公平合理。科技工作业绩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形成了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科技创新热情进一步高涨。仅2008年一年就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超过了学校前十年申请量的总和。

6 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增强学校学术影响

学校的科学研究要想创一流,就要积极开展各种学术合作与交流,就要选择高水平的合作伙伴,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提高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可及时获取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许多创新的想法、概念和思路,往往就是在学术交流中提出或受到启迪。

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2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04

On Local College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ZHANG Minghao, ZHANG Linna, YANG Yi, JIANG Yideng

(Basic Medical College,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4)

Abstract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i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cor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Current enroll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growing, bu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has yet to be improved.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Masters Graduate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In this paper, the basis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medical innovation ability, for example, to talk about some of the experiences.

Key words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local college

高校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阵地,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①相对于高校硕士研究生而言,创新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②(1)提出新的问题。(2)发现并纠正已有知识中的错误。(3)用新的方法解决老问题。(4)解决新的问题。(5)验证一种理论或假说。(6)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过去用复杂方法解决的问题。但有研究显示,我国高校研究生在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③(1)科研实际参与度低。(2)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数量偏少。(3)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下面就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谈一些体会。

1 加强学风建设,构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针对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创新机制不足等问题,以基础医学院区级、校级重点学科及宁夏基础医学研究所为依托,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制定研究生准入制度;设立教师指导研究生奖励基金;建立教师与研究生之间常态化的科研讨论制度;建立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制度。为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实验和研发条件,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各种创新实验和创新活动,引导研究生选择创新性强及富有挑战性的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并自下而上地评选表彰一批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展示研究生培养成果,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医学・科研・文化”为主题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通过“研究生英文文献读书报告会”、“研究生实验基本知识大赛”、“研究生实验技能操作大赛”和“学者讲坛”等活动,增进研究生和导师及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采取名师讲坛、专家点评、学术沙龙等形式,搭建常态化、高起点、多维度、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启迪智慧,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引导、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通过“研究生创新中心”的建立和“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举办的常态化,将构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新模式,最终达到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重视研究生的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促创新能力培养

医学研究生是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医药卫生事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医疗作风、科学道德等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本科生教育也有直接影响。为此,我们建立了“校、院、系”三级责任制,研究生学院党总支受学校党政领导的委托,要贯彻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方针,定期研究、交流、检查、督促德育工作情况。由研究生学院辅导员承担具体的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工作人员将业务管理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应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各项业务行政管理中。二级责任部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体,具体负责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和业务培养,各学院以总支书记牵头,其职能是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培养的关系,研究、讨论、解决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类重大问题,组织适合研究生特点的各类教育活动,检查三级责任部门教育管理落实情况,表彰德育工作开展得好的科室和导师等。三级责任部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落实者,对研究生业务、思想、党建、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全面负责。

由于研究生比较分散,单独活动较多,必须形成“党、政、导师、班团组织”管理网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其中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和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作用最为重要。

3 构建合理的知识培养体系,夯实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合理的知识培养体系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其重点是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夯实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1)课程设置合理化。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第一学期系统地设置必修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第二学期开始,各专业依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同时兼顾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特色,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创新性、交叉性、指导性和启发性,灵活地设置选修课。并于第二学期末完成开题工作。从第三学期开始,研究生全面进入科研平台。(2)教学方式多样化。探索和改进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一方面要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打破传统的本科阶段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提问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研究生自学为主,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研究生真正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对研究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尽量避免以单一的学分或的影响因子数作为其评价的唯一指标。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评价体系,即包含课程学习、是否达标,更应涵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学习与科研态度、参与学术交流、社会活动、科研实践等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科研及实践活动的热情,避免做科研只是为了发表能够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一旦达到标准就失去了学习动力的情况。

5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励机制作为现代管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激励研究生培养崇尚学术,致力于科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并以此鼓励研究生不断提高科自身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针对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制订了研究生奖学金(助)实施办法和研究生奖励办法,设立了硕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占奖学金总额的87.6%)、优秀奖学金(占奖学金总额的11.7%)和科研奖学金等三类奖学金,并规范了奖学金评定程序。制定《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办法》及《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与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动态考核和评议,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导师的考核与绩效相挂钩,加大对优秀的导师和导师团队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同时对未完成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导师,坚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真正体现导师在研究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6 加强导师和导师团队建设

6.1 加强导师和导师团队的培养

(1)坚持定期举行导师培训班,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及导师进行研究生培养及导师自身修养方面的讲座与培训,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核合格方具有导师资格。(2)通过实施导师负责制,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及培养质量与导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6.2 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学院实行党政领导下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如下:(1)提出年度招生计划并列入招生目录,承担研究生学院分配的入学试题命题工作;参加评卷、复试工作,提出有关录取名单的建议。(2)负责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3)负责制定研究生培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负责指导并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实验、临床实践、教学实践、开题答辩、论文撰写及毕业答辩等工作。(5)审定研究生外出学习计划。(6)负责组建导师团队,定期召开团队成员会议,共同商讨研究生培养中的有关问题。(7)协助学院和有关部门做好毕业生的鉴定工作,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8)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提出是否推荐答辩的意见并协助做好论文答辩工作。(9)按学校有关研究生经费使用的有关规定,合理并有效使用研究生培养经费。(10)完成同等学力人员开题报告、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辩等工作。(11)负责硕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专利)、各类获奖和荣誉称号、毕业生信息等的审核并提交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复审。

6.3 完善导师的考核体系,各学位点负责人负责本学位点导师的考核工作

对本学位点的每位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及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中的履职情况作出合格、不合格的总体评价。考核成绩与学位点负责人及导师本人的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于本年度考核合格的导师,下一年度全额发放导师津贴;考核不合格的导师根据所带学生人数停发相应导师津贴。同时,学院对学位点负责人和导师实行师德及研究生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制。

*通讯作者:姜怡邓

基金项目:宁夏2012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2 -321-07-04);宁夏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NYJY1361);宁夏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2】321-12-45

注释

① 王红.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J].科教导刊,2015.1:47.

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3

一、科研考核的主导思路

1.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科研考核是一把“双刃剑”,考核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达到基本的岗位科研要求,它可以反映教师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对部分教师的科研工作有鞭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教师将很多科研的量化指标加入到学术研究之中,进而使科研的成果变得有些“急功近利”的趋势,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科研考核的关键。考核标准的制定应以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标准。考核的定位要准确:既要给教师更多、更宽松的治学空间,培养更自主、更强烈的科研“内驱力”,又要让慵懒者感到“如芒在背”;既要考虑学校近几年科研发展的目标,又要考虑给教师一个科研“航标”,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科研向一个新的目标迈进。

2.避免学术研究过度量化,扩大学院在科研管理,科研评价方面的职能。目前,在全国的众多高校,各种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实际利益挂钩,这些量化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多少文章;出版多少著作;获得什么级别的奖励;承担了多少数量、什么级别的项目,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额等等,教师们完全以科研分数指导自己的科研方向,必然导致学术泡沫,助长学术中短视科研行为的泛滥。其实学院作为本学科的代表单位应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政策制定权,对于一项科研成果的价值判断相比科研管理者更加权威。

3.尊重科研活动的规律,科研考核不能一刀切。众所周知,教师的个体不同,科研的具体情况就不同,我们可以在大类上对教师进行区分。科研成果也不一定能年年按照计划产出,教师们的科研成果,科研的方向也是在长期的试错、摸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追求不能揠苗助长,对教师施行分层分类管理显得科学而必要,比如:将教师分为科研型或者教学型,这种分类还可以更加细化,考核的方式也可以不同,并且对特定的类别可以延长考核周期或者免除一定的考核压力,鼓励他们更集中精力投入研究,力求在一些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这个科研考核政策已经在武汉几所高校执行,效果优于“一刀切”式的量化。

二、我校现有教师科研考核办法的不足之处

我校现有的对教师的科研考核办法包括科研奖励办法和个人科研考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科研考核办法),应该说我校近几年的科研发展突飞猛进,学校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指标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每年递增,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校制定的科研考核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它激励了大部分的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热情,但是随着科研形势的改变,我校的科研考核政策也面临着改革的趋势。

1.科研考核标准过于刚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但科研发展的导向性不明确。科研管理部门力图周密地确定纳入考核的指标,它们包括成果形式、数量、等级、字数、署名方式等,并设置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但是指标越具体,越细致,教师们就越发在意成果在考核体系中的被认可度,科研奖励、考核办法成为教师进行科研的“指挥棒”,它在督促部分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校学术氛围的改善,部分教师学术兴趣的深入,如何使我校的科研考核政策引导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2.科研考核政策已经不适应学科发展的特点。例如,近几年我校的音乐舞蹈、美术,还包括传统的新闻学等学科都提出本学科的特点,简单地按照期刊库的学科排名划分的期刊等级已经很难对科研成果作出公平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各个学科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参与到科研考核政策的制定凸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政策是否能完全执行,是否能在相对长的时间内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

3.科研考核的时间不够科学。现阶段我校实行的考核表面上是年度考核,但实际上一年的时间都不到,每到年末所有的考核奖励的结果一定要出来,但有一部分的教师的科研成果特别是论文、书籍要到第二年的前几个月才能拿到,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师们的考核结果。虽然我校也在第二年的上半年有一次补登的机会,但是这种“先算再补”,或者“先扣再退”“先扣再奖”的过程实际没有必要,不仅浪费了科研管理部门的大量精力,也体现不了实际的量化、考核结果。如在第二年的3月进行考核量化是比较科学的年度考核量化的时间安排。

三、如何完善我校科研考核评价体系

科研考核的目的是制定科研考核政策的起点和归宿,好的科研考核政策应体现科研导向既着重正面效果、现实效果,又关注长远效应,体现一些新的科研管理思路,创造有利于教师个体科研发展规划、科研创新的环境。

1.简化科研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应简洁,通俗易懂,易于操作。数十项分数累积、折算的考核办法是否应该取消,用更加“一目了然”的办法让教师们知道“我该干什么”“我该怎样安排时间去做科研”。

2.科研时间安排科学、可行。学校也应该给教师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如三年的时间)去安排科研工作,有让教师从容治学、潜心治学的条件,而不是一想到科研就想着“今年可以拿多少分”,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科研长期、健康发展。

3.科研管理重心向学院转移。学校可以考虑将讲师的考核权下放到学院。长期以来,学校已经形成了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管理每位教师考核的惯例,学院只负责初步审核和报送工作,但实际的情况是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布局、学科特点、每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应有更多的发言权和选择权。如核心期刊的目录由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决定,并在一个相对的时间周期内保持稳定,让教师们少了“期刊目录年年变,我该怎么发文章的担心”。当 然这需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程序,保证程序的公正,才会有结果的相对公正、合理。

4.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教师的个体是多样性的,在考核办法中应区分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教师的不同考核办法,力求平衡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对于教学为主型的教师要降低科研的要求指标,鼓励在教学上有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真正做到以教学为主,同理,对科研为主型的教师则降低教学的要求,适当提高科研考核的指标。只有这样,考核的结果才能更加公平、公正。

总之,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评价标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修正、不断提高。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科研管理者,我希望各高校的科研考核政策指导科研事业蒸蒸日上地发展,科研成果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冯惠玲.高校科研考核改革的深度探索与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2,5:21-23.

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4

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用于高校科研管理时是指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推动并引导其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研人员奋发努力去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实现学校既定的科研目标。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好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全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因此,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任务和目标具有保证作用。

1、有利于强化个人动机,激发和调动个体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的经验表明,人的行为或工作动机产生于人的某种需要、欲望或期望,这是人的共性,也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一旦这种需要、欲望或期望得到满足或实现,个体的满意度就会增加,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他的行为或动机,使他保持或者更加努力,向更高的需要、欲望或期望奋进。

2、有利于改变个体行为,使其行为符合学校科研活动的目的。个体目标和个体利益是个体行动的基本动力,当它们与学校的组织目标和总体利益一致时,往往能够促进和推动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当二者背离时,个体目标往往会对总体目标的实现产生干扰。激励的功能就在于以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基本作用力,引导个体把个人目标统一于学校的整体目标,促进个体目标与学校目标的共同实现。

3、有利于密切科研机构内部关系,培养团队精神和增强群体内聚力。学校的科研机构、学术群体或学科群体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个体往往有尊重、社交习惯、工作价值的实现等方面的需求。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和学科群体的工作守则,可以保证自身工作的正常运转,但激励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尊重、社交习惯和工作价值等方面的需求,因此,能够鼓舞士气,密切内部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群体间或个体间的协作。

4、有利于高校科研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科研有了更大的自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就要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帮助解决面对市场经济复杂条件下所产生的竞争力和动力不足的问题。

5、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素质,推动高校科研不断创新与发展。激励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均等的,但作用力是具有差异性的。由于群体或者个体的能力、素质的差异,往往会产生马太效应。有的人得到更多或者走得较快,而落后的个体往往不甘心,势必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追赶前者。正是在这种竞争状态下,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并不断推动学校的科研事业向前发展。

二、有效的科研激励制度设计

1、政策激励机制是贯穿科研管理活动始终并从整体上发挥作用的一种机制。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对于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严格评聘的前提下,高校应大力加强职务评聘后的管理,对那些评了技术职务,但又不履行其职责的,采取不聘或降级聘任的办法,以使教师始终保持一定的“压力”。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制度,考核和评估结果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挂起钩来,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对教师实施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明确不同职称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标准,对教师的科研成果确定了相应的计分和奖励办法。对不同职称的教师划分不同的层次,譬如根据完成工作量的不同,教授可以分为特级教授、一级教授和二级教授,他们的科研工资与其完成的工作量级别挂钩。同时,为促使优秀年轻教师脱颖而出,高校应采用滚动制动态管理学术带头人,激励学术骨干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带动新增学科的发展。提高教师获得高水平课题的能力,在学校设立预研究基金。高校教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时,如果当年未能获得立项,学校可把该课题视为校级课题,给予一定数额的资助,帮助教师对该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来年继续申请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物质激励的作用是十分巨大、不可或缺的。物质激励也需要政策引导,用政策措施来加以规定和规范。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讲奉献,只讲精神激励,不讲物质奖励的做法。纠正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只重视教师教学工作量超额酬金的发放,而忽视教师科研工作量超额酬金发放的做法,肯定教师在科研工作方面所付出的劳动。为不同职称的教师设立相应的工作量,对于科研超工作量实施超科研津贴。高校应设立科研奖励基金,用来奖励教师出高水平成果,对于教师在国内著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科研成果给予单项重奖;可设立杰出学者奖,两年内如果教师发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累计到一定数量,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

3、对于知识分子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精神激励的作用都是十分巨大的。精神激励包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使大家能够心情舒畅、无忧无虑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学校要为优秀人才提供较为宽广的表演舞台,扩大并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对那些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不但要在校内通过广播、报刊、会议、版面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而且要争取在规格更高的传播媒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加以宣传。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要真心实意地和教学科研人员交朋友,重视感情投入,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精神振奋地投入工作。

三、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鼓励教师出高层次的科研成果,避免教师为了完成工作量而大量制造文字垃圾。由于教师的科研工资以及职称评定跟科研工作量挂钩,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难免大量发表文章,这些文章中部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部分文章却是毫无价值。目前某些非法出版商看准了高校教师的迫切性,出版了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尤其是利用国外(香港)刊号。这些杂志只要交纳所谓的编审费,就可为教师发表文章,而不看文章的质量及学术价值,从而获得了巨额的利润。根据上述情况,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国内外的合法杂志中挑选相对高水平的杂志,教师只有在这些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才作为考核科研工作量的依据,在其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予统计。

2、避免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由于某些学科的特点,发表文章特别困难,这些教师不能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发表文章,这些教师应予以特殊考虑。其次教学是一个学校的生存之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教学质量,由于教师本身的特点,某些教师的特长就是教学,教学效果特别的好,而其科研能力却一般,如果拿科研工作量来核算这些教师的工资收入,其积极性难免受到特别大的打击。因此,高校应该把教师分出两种特别类型:教学型、科研型。对于科研能力特别强的教师,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让其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加大其科研工作量,促使其出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学能力特别强而科研能力弱的教师,则对其不做科研工作量的要求,加大其教学工作量,让其专门从事教学工作。

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5

关键词:教研室;绩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7-02

教研室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单位,对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保证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目前共有19个教研室,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和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教研室工作评价办法,开展教研室评价工作,对促进教研室建设、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十分必要。以下就本院如何尝试构建与实施教研室绩效评价体系作一探讨。

一、制定教研室绩效评价背景

基础医学院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对教研室的职责任务均有明确规定。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及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对教研室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教研室通过不懈努力,在许多领域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学院对教师个人和某个单项项目给予了一定奖励,但对教研室取得的综合成绩尚无统一评定标准和奖励。为了进一步增强教研室教师的凝聚力、团队精神和进取心,有必要对教研室的综合成绩进行评比,实行奖励。鉴于此,基础医学院尝试对各教研室进行了绩效评价,旨在进一步强化教研室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教研室绩效评价标准

即评什么的问题。这是整个绩效评价成败的关键。要紧紧把握“绩效”两字,绩效评价不等同于合格教研室的考核,主要是评价一年内教研室取得的成绩,而不是完成的任务。不要求面面俱到,主导思想是“不求其全,求其精,不求其大,求其实”。在制定评价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要立足于学院的实际和发展前景,起到导向作用。要把握好以下原则:科学性、导向性、可测性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标准统一、证据充分的原则;横向比较、相对更优的原则。基础医学院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制定出了教研室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内容为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制度与活动),也就是教研室工作的主要四个方面。10个二级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分解而成,其中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和文档保存;教学方面包括教学任务的执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科研方面包括课题立项、科研成果和;队伍建设包括参加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交流、进修培训、学历深造等的人次以及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情况。具体评分标准分A、B、C三个等级,做到内涵丰富,脉络清楚,指标量化,评分具体,操作性强。具体评价标准见下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研室建设绩效评价评分表

三、教研室绩效评价方式与程序

即怎样评的问题。这是整个绩效评价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绩效评价标准制定后,能否顺利开展评比,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就要看绩效评价方式和程序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严格把关。具体如下:

1.采用自评与专家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由教研室主任带领本室教师进行自评,要求在自评过程中,正确评价,证据充分。在自评的基础上,学院邀请院外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查看自评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不符合要求的给予纠正评分。

2.工作人员进行统计、核实和查看资料。由责任心强、对教研室工作熟悉的工作人员进行统计、核实,避免漏报和虚报现象发生。

3.会议审核得出分值。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进行审核,评出最后得分,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公正。

4.评选结果进行公示。把各教研室的评分及排名情况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为7天。在公示期间若有异议,可向学院提出,学院相关人员负责解释。

5.择优奖励。公示期满,若无异议,则学院进行择优奖励。奖励分综合奖和单项奖,旨在要求各教研室走全面协调平衡发展之路,也鼓励某些教研室在单个领域拔尖。获得奖励的各教研室自行制定奖励办法,奖励办法报学院备案。教研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奖励资格:①发生过教学事故;②教学过程中导致重大伤害事故;③有教师受到处分;④其他对学院造成严重影响的。

四、成立教研室绩效评价机构

即谁来评的问题。这是整个绩效评价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成立教研室绩效评价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特邀专家、教研室主任及其相关人员为成员。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院长负总责,有效保证评价的顺利开展;从其他部门邀请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教研室主任为成员,能在评价的过程中看到差距,发现特色,明确改进的方向;其他相关人员在评价过程中负责统计、核实各教研室的工作,避免漏报和虚报现象发生。

五、讨论

1.从整个绩效评价过程看,解决了评什么、怎样评、谁来评三个问题。“评什么”是指制定教研室绩效评价标准,这是整个绩效评价成败的关键;“怎样评”是指教研室评价的方式和程序,这是整个绩效评价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谁来评”是指考评人是谁,这是整个评价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2.从评价标准看,具有的特点是:①可操作性强,少而精,模糊指标少;②以定量为主,充分考虑不可控因素;③内涵丰富,具有导向性,鼓励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符合学校建精品大学,创世界名牌的办学理念;④有明确指标,如教科研课题立项、成果及论文等;⑤教科研并重,符合学校以“研究教学型、特色性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

3.从评价方式和程序上看,具有的特点是:①层层递进,严格把关。按自评—专家检查—会议审核—结果公示的程序进行,做到严格把关,力求公平的效果。②树立典范,鞭策落后。对成绩优秀的教研室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树立典范;给排名靠后的教研室起到榜样作用,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共同进步的目的。③一票否决制。通过一票否决制,尽可能杜绝重大教学事故或伤害事故发生。

4.从评价机构看,具有的特点是:①领导重视。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院长亲自担任组长,作为学院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②分工明确。院长负总责,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③客观公正。邀请院外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家进行检查,做到客观公正。

5.从评价结果看,成绩优秀的教研室具有的特点是:①教科研成果显著,体现拔尖;②重视人才培养,形成合力;③制度完善,活动丰富,记录完整。

六、结束语

教研室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什么,而在于今后如何改进提高。绩效评价是加强教研室建设的一个优选手段,通过评价,进行横向比较,可以衡量本教研室的教科研水平及管理水平在全院所处的位置;通过评价,对教研室的管理进行梳理,发现特色和亮点,找出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从而促进教研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医学院对19个教研室进行了绩效评价,总体效果良好,但仍有不够满意的地方。学院将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并随着学院的发展,根据工作重心,适时增减评价指标、调整指标分值,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保持先进性,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颖.教研室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市场,2007,(52):214-215.

[2]陈丽芬,樊洁,贾建国.临床医学院教研室评估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23-1326.

[3]韦红卫,韦建宝等.普通高校教研室建设及评价体系的建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5):874-876.

[4]王建刚.关于高校教研室评估问题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60(3):65-67.

[5]季胤.高职院校教研室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10-11,21.

[6]屠群锋.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47-51.

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6

关键词:校科技期刊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49-0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20种科技期刊,但期刊质量却不尽人意。该文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期刊的现状和与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对策,希望能为其他院校有所借鉴。

1 学校科技期刊基本情况概述

1.1 期刊种类和管理体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目前有各类期刊20种,全部是学术类期刊,教育部主管16种,陕西省林业厅主管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3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从业人员共6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22人,中级和初级职称36人,工人4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年收稿总量为22094篇,刊用稿件共5975篇,平均稿件刊用率为34.71%。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数量最多,年收稿量3000篇,刊用率4.8%;收稿数量最低的是《昆虫分类学报》,年收稿量72篇,刊用率66.67%,说明学校期刊数量虽多,稿源状况总体良好,但由于各种期刊类型、水平和服务学科之间的区别,稿源差异比较大。

1.4 各期刊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力

能否进入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目前衡量期刊权威性的两项重要指标。学校期刊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的有11种。学校期刊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有1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现行期刊管理政策

从体制上讲,学校现行期刊管理体制是以编辑部为工作单元,校院两级管理。学校设有杂志社,隶属杂志社管理的期刊,学校每年下达一定的办刊经费;隶属学院(所)管理的期刊,部分学院(所)每年下达一定的办刊经费。

3 兄弟高校期刊管理体制

对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4所省内高校和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3所同类高校进行了解,其管理体制分为以下3类。

3.1 成立期刊中心(杂志社、期刊社),直属学校领导

3.1.1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期刊中心隶属学校直接领导。

3.1.2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杂志社是学校直属单位,负责长安大学所有8种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和管理。杂志社下设总编室、办公室和8个编辑部。

3.1.3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期刊社是学校直属单位,负责编辑出版学校主办的3个期刊。

3.2 期刊隶属学校管理,正处级建制

3.2.1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隶属学校,处级建制。其他期刊由相关学院承办。

3.2.2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成立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直属学校领导,是一个企业集团。

3.3 期刊隶属科研院,科级或无行政级别

3.3.1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隶属学校科研院,无行政级别,其他刊物均由学院或者重点科研机构承办。

3.3.2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园艺研究》编辑部隶属科研院,科级建制,其他4个刊物由学院或科研机构承办。

4 期刊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缺乏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一流期刊

期刊多、小、散,力量分解、不聚集,虽然有几个期刊在国内还有一定地位,但在国际层面缺乏影响,至今没有一个期刊成为SCI、EI数据库源刊,这与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定位不相符。

4.2 期刊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制度约束

学校除一定的经费和条件支持外,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对期刊发展不够重视。在管理上,仍然延用传统的编辑部管理模式。编辑部主任负责期刊编辑出版等工作,基本是“终身制”,缺乏目标考评,奖励和约束机制不足。

4.3 编辑岗位配置偏少,编辑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学校期刊从业人员共68人,刊均专职编辑3.4人。由于编辑岗位不足,部分编辑人员长年累月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同时也存在个别编辑部出版量小,工作量不饱满现象。

学校编辑队伍高级职称共有28人,其中编审6人、副编审22人,大都是2006年以前晋升。近10年来,只有1人晋升正高级职称、1人晋升副高级职称,编辑人员晋升职称难度大。

4.5 奖励机制缺失,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学校期刊取得一些成绩,但学校没有奖励政策,一定程度上戳伤期刊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积极性。同时,编辑部既负责稿件编辑,又负责财务、发行等工作,影响了工作效率。

5 加强期刊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5.1 制订期刊中长期发展规划

根据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期刊发展的需要,力争在5~10年内,将1~2个期刊办成国内外有影响力一流期刊;10~15年内,有1~2个期刊成为SCI、EI源刊。

5.2 成立期刊中心,统筹期刊发展

通过对学校期刊现状分析,制定杂志社期刊的编排规范、标准,协助编辑部制订年度计划,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对编辑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及期刊的审读工作。

5.3 成立专家委员会/审读委员会,提高期刊质量

成立专家委员会/审读委员会,加强期刊顶层设计,加强业务指导,加强工作研究,建立期刊定期审读制度,提出具体意见,促进办刊质量不断提高。

5.4 建立编辑部主任的奖励和考核机制

对编辑部主任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建立能上能下的聘任机制。通过考核引入竞争机制,考核不合格的由主管部门解聘。

一是适当增加编辑岗位数量,特别是一定数量的高级职称;二是将编辑人员培训纳入学校培训计划,全面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引进、选留高学历、高水平编辑人员。

5.6 建立期刊奖励机制

出台相关奖励办法,对获奖期刊酌情进行奖励,充分调动期刊提高办刊质量积极性。

5.7 为期刊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明确办好期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充分调动期刊积极性;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同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数字出版网站合作,及时将纸质资源转换为数字资源,提升期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郑德胜.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C]//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