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用工协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信工程用工协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信工程用工协议

通信工程用工协议范文1

1多网融合的相关概述

多网融合技术是现代化网络技术中的代表,它属于新型的技术手段,该系统能够连接安全防范、管理以及监控设备,运用间接转化的方式将网络子系统和信息网沟通在一起,并利用TCP/IP通信协议,实现光纤网络的传播,保证各个系统的协调配合,完善管理工作,做好集成系统应用。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运用有助于将技术和内容集合为一体,实现信息网的接入控制,并做好管理系统的应用。简而言之,多网融合技术就是在宽带网络中实现各种科学技术的联合使用,将各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做好分析和管理工作,进而加强控制的一种新技术。将多网融合技术应用到通信工程之中,能够实现一体化管理,做好汇总工作。与国外多网融合技术相比,我国该项技术的起步较晚,相关数据还不够完整,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模型化管理。自主生产的自动化指挥系统虽然做到了数据的融合,但是其覆盖面积过小,缺乏规范化管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也受到较大限制。

2基于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分析应用

通过上述文章内容的论述和描写,我们已经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多网融合技术的相关概念,理解它的主要内涵和特点、优势。想要将它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就要做好分析工作,基于多网融合进行通信工程的建设,找到科学的方法完善工程,做好实际应用。

2.1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在多网融合通信工程中的分析应用

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是多网融合通信工程在应用中与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项目,它能够满足受众对电视事业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保证通信和数字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在多网融合通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结合产业链进行调整,促进我国电视产业向电视强国转变。优化投资环境,开展企业招标,积极支持数字电视相关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幅新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对数字电视产业的投入;其次,增强税收政策的支持,对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进行优惠,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发展,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数字电视技术创新体制,鼓励企业联合开发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在现有科研院所和企业基础上组建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强数字电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并积极发展地面数字电视,加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升级改造,鼓励境外有关研发机构和企业来华设立数字电视技术开发中心,实行机卡分离技术体制;再次,加强市场培训和监督,实施网台分离,鼓励采用以国内技术为主体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强化对数字电视节目制作、集成、播出等环节的监管,推进实施网台分离,形成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的电视运营机制;最后,电信广电优势互补,推进“三网融合”。鼓励电视机构开展数字电视和增值电信业务,支持国有电信企业参与数字电视接入网建设和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打破壁垒,互相准入,坚持“三网融合”和优势互补,从而突出通信工程的优势作用。

2.2多网融合的应用价值

多网融合通信是现代化通信技术最先进的方式,它的应用价值巨大,能够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它的整体性价比较高,有助于减少资金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管理对策,保证通信的平稳性。另外,它具有较强的增值空间,发挥数字通信工程的优势作用,利用网络实施增值活动,推出吸引顾客的方案,并改变传统维护过于分散、速度较慢的弊端,在不同的位置都可以进行检测维修,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切实提升通信工程的安全性。

2.3多网融合的安全性分析

据调查,目前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实施的防护措施依旧是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漏洞扫描技术,这些方式已经较为成熟,有助于防止入侵。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做好安全防范,采用的是主动防御措施,不仅是利用病毒查杀这一被动方式消除安全隐患。针对木马程序和入侵方式,采用NTM网络终端进行检测,只有通过审核,才能进行通信。

3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在分析应用中应该注意的主要内容

3.1强化系统配置的安全流畅性系统配备想要网络安全稳定流畅地运行,不断优化更新系统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选择更新系统时,要根据需求进行更新,挑选有需求的软件或固件,不要盲目地全部更新,这样会造成系统内存占用过多,影响系统的运行速度,降低工作效率。

3.2将互联网和电信网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数字技术日渐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多网融合通信工程要打破原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保证网络层面的互相连通,为多网融合打基础,并科学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网络的融合,弥补传统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开设增值业务。

3.3人员问题

在多网融合这个平台上,人员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专业人员和有从业经验的人员是最佳的人选,所以在挑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选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网络操作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欠缺,没有认真考虑客户需求就进行网络操作,使得客户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多网融合通信工程在人员选取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充分考虑操作者的专业技术和能力素养,把好质量的关卡,做好分析应用工作。

4结语

通信工程用工协议范文2

关键词:新工科;通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加速进行,我国的工程教育逐步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改革。2005年我国部分高校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理念(CDIO模式),开始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1],2010年6月23日开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3],2012年,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4]。随着2016年6月2日我国正式成为国际基于新工科理念的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李爽,等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简称工程认证),即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等重要基础,毕业于任一签约组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均应被其他签约组织视为已获得从事该专业邻域工程工作等学术资格。通信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通信信号产生、信息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无线通信、交换与通信网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作为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开设以“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努力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技能素质提高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洛阳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契机,围绕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支持5G应用示范城市和云服务创新基地建设,以突出专业特色为立足之本推进本专业的地域建设发展工作。目前,以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迅速地渗入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应对新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我国实施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0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由于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因此改革现有工科的工程教育模式,建立适应现阶段以及今后产业发展的新工科已成为教育部门的共识。2017年2月18日,由30所高校在复旦大学达成了“复旦共识”,指明了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等三类高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新工科”建设的主要任务[5];4月8日,60余所高校在天津大学达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天大行动”,提出了在我国实行“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总目标和各阶段的分目标[6];6月9日,“新工科”建设的“北京指南”,明确了下一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形成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7]。至此,达成共识的“新工科”建设为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新工科”就是针对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培养新型的工科学生。它是对于工科学科建设的优化再造和内容升级,是对未来工科学生培养目标、方式及内容的改革[8-9]。“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要体现“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就是要培养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根据新工科培养的分类,作为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其最重要的职责在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这就需要根据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要,以及洛阳市副中心城市建设、郑洛新国家战略、洛阳云计算和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园的需要,在原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通信工程新工科专业。要从原来的注重技术应用、科学研究向注重实践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转变,与郑州错位发展,协调联动,打造引领全省发展“双引擎”发展需要。本文主要针对我省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现状,探索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通信工程新工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

1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与存在问题

在传统的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由基础技能实验、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四类组成,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其中,基础技能实验主要包括综合实践平台,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金工实训、数据通信实训、电子线路综合实训、程序设计、工程制图等实践课程,这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所必需的过程,也是通信信息类专业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实验课程主要是针对每门通信类课程都设置一定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要节点、重要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见习和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进行学习、观摩、实训等过程,培养学生将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任务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设计、设计成果展示等形式来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掌握和实际应用。通过这四类实践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在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称为通信工程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和经济新业态的要求。新工科的提出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高等院校工科人才培养应致力于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所需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改变过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人才,转变为面向未来技术和经济形态,培养引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人才。二是改变过去知识面狭窄、知识交叉融合性差、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转变为培养文理相融、理工并重,具备更宽广的学科视野、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相比新工科的要求,传统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知识面不宽,学科交叉性弱,不能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工程学科与基础学科结合不紧密,不能相互促进。工程思维与思政人文精神交融碰撞很少,创新性教育少。(2)课程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3)少量的实际工程项目实践,不能使学生针对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实训绝大多数效果不佳,学生基本都是参观、观摩、较少的动手实践。即使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也大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工作,应用较少或单一的知识,不能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了解、实践和掌握。这种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5)毕业设计从选题、过程控制、答辩等环节都不尽理想。如在选题方面,许多的选题不够合理,没有针对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性很少。有的题目太大,学生无法进行详细的研究,只能给出泛泛的初步的方法;有的题目太小或太旧,只是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的应用,不能体现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些高校,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疏于控制,考核答辩流于形式。所有这些导致了毕业设计达不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2新工科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了适应新工科对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要,以洛阳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契机,以及郑洛新国家战略的需要,按照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思路对通信工程专业进行了改革,通过“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用、用中研、研中创”的教学、应用、科研、创新等过程,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四纵四横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现展的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学科基本技能、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每一层次又分为教学目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主要开设金工实训、工程制图、通信网基础、主要仪器的使用等实践课程,采用基础化、规范化和宽广化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最基础的学科技能,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利用工程制图,对一般的金工设备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用,而且对相关的主要电子仪器进行了解和使用,对电子工艺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更重要是对通信系统的认识和掌握,为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宽广的基础。在第二个层次中,对每一门专业课都开设一定量的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由验证性实验和部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组成,其中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主要针对主要部分知识群开展。采用可视化、信息化、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能力。通过各种课程主要知识应用的实际训练,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每门课的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更能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第三个层次中,主要开设课程设计、通信系统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见习/实习等课程,采用个性化、开放化、理工结合化等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和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计将通信类的课程通过组合分为电子电路类、无线通信类、信号与信息类、控制类等四大实践教学群,对每个实践群组织教师利用知识的综合需求、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课题等,通过讨论、分析,选择几个具有典型实用意义,又能锻炼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选择,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定题目进行课程设计。在综合实践平台中,主要根据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进行锻炼和训练。毕业设计从选题、过程控制和评价上严格控制,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在第四个层次中,主要开设通信信息类竞赛、数学建模、互联网+、大唐杯、挑战杯等竞赛单元,通过工程化、协同化和探索化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技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对有些科研问题进行质疑,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进行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组团对科研项目中的分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课题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等都由学生自主给出,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学生讨论和引导,最终使得学生自行进行修改和优化,指导最终完成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观点和团队合作能力。

3结语

通信工程用工协议范文3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目标定位;师资建设

引言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网络安全成为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热点。作为培养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高校,如何快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我国虽然在计算机网络相关学科和专业已初步形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网络工程方面的工程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的网络工程专业工程人才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国家实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代工程教育要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与当代工程发展新特征和新趋势相适应的创新性人才,因此在培养网络工程技术人才时,应该创新思路,根据国际工程认证和国家审核评估的要求,积极思考并努力践行。按照国际工程认证和审核评估的考核内容看,高校最难解决的是专业定位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其他的考核内容可以通过资金和管理制度实现。

1.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技术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克服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分类发展,特色办学”。这个对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要求,实际是倡导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而当前我国高校网络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就有同质化的趋势。针对这个现象,各个高校如何培养独具特色的本科网络工程人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的更新重组大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每个高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都具备一定的地方或行业特色。高校在建设网络工程专业时,首先应该考虑结合本校的特色,根据国家和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类培养不同的网络工程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不同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挂靠在不同的学院下,有的在计算机学院,有的在通信工程学院。按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划分,网络工程是划分在计算机类专业下的,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也应该成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根据图1所示,从网络设备设计与研发开始,到网络组网完成后的应用设计与开发,涉及不同类型的工程师。

按照图1所示,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不同层次高校培养不同的网络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可以考虑如下定位。

1)设备研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网络设备研发涉及的专业知识除了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通信原理外,还包括必须掌握的硬件电路计的一些基本理论与实践,如DSP技术、FPGA设计技术等,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求掌握扎实的数理科学理论外,还要有系统工程思维训练,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协议在内的理论与知识可以系统性、整体性地掌握,因此这类人才的培养应该由985、211高校承担。

2)网络设备性能测试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这类人才只需要在掌握计算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以及网络协议的前提下,学会应用Java或者其他脚本语句如TCL等,之后他们就可以编写自动化测试用例,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较第一类人才而言相对低,因此这类人才的培养任务可以由普通地方高校承担。

3)网络设备安全检测人才的培养。

这类技术人才是目前最缺乏的,国内高校基本上没有相关的人才培养基础。这类人才可以分为两类,即初级人才和高级人才。初级人才对网络配置和网络协议非常熟悉,可以熟练地进行网络性能和安全分析;高级人才除了掌握前述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技术以外,还必须具备对网络设备操作系统逆向分析和代码审计的能力。网络设备安全检测人才既是网络运维的高级技术人才,又是设备生产商所需的技术人才,因此应该由拥有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或者信息安全基础比较好的高校培养。

4)网络规划与运维人才的培养。

网络规划与运维人才是很多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一些高职高专学校也在培养类似的人才,因此普通高校应该在培养人才的层次方面有所区别,注重网络规划设计、网络运维管理(包括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网络服务与配置、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私有云计算优化配置与管理)与网络性能监测管理系统设计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各种不同网络设备的配置并且关注未来发展的SDN技术和网络设备配置智能化的趋势。

另外,这类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目前,这类人才除了需要前述的能力外,还需要在网络规划中对安全性能的设计有较高素养,并且网络运维人员也需要网络安全检测的能力,这些变化应该引起相关高校的关注。

通信工程用工协议范文4

【关键词】TD-SCDMA 终端 机卡接口 USIM 一致性测试

1 引言

所谓一致性测试,即依据某一系列行业标准为不同厂商设备提供更高的互通性而做的测试,使其与某些通信标准协议要求相一致。下文依次介绍TD-SCDMA终端机卡接口(即Cu接口、USIM-ME接口)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参考标准、测试内容和技术原理、系统结构等。

2 参照标准、测试内容及系统结构

2.1 参照标准

TD-SCDMA终端USIM/ME接口一致性测试系统所依据的标准主要如下:

YD/T 1762.1-2008: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与终端(ME)间Cu接口技术要求第1部分:物理电气逻辑特性;

对应的国际标准:ETSI TS 102 221 V4.13.0。

YD/T 1762.2-2008: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与终端(ME)间Cu接口技术要求第2部分:USIM应用特性;

对应的国际标准:3GPP TS 31.102和3GPP TS 31.111及ISO/IEC 7816系列标准。

YD/T 1762.3-2008: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与终端(ME)间Cu接口技术要求第3部分:USAT特性;

对应的国际标准:3GPP TS 31.111及ISO/IEC 7816系列标准。

YD/T 1763.1-2008: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与终端(ME)间Cu接口测试方法第1部分:物理电气逻辑特性;

对应的国际标准:ETSI TS 102 230 V4.5.0。

YD/T 1763.2-2008: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与终端(ME)间Cu接口测试方法第2部分:USIM应用特性;

对应的国际标准:3GPP TS 31.121和3GPP TS 31.102及ISO/IEC 7816系列标准。

YD/T 1763.3-2008: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与终端(ME)间Cu接口测试方法第3部分:USAT特性;

对应的国际标准:3GPP TS 31.124和3GPP TS 31.111及ISO/IEC 7816系列标准。

以上六个标准共分为两类:技术要求(YD/T 1762系列)和测试方法(YD/T 1763系列)。技术要求以说明各种相关过程的原理为主,测试方法以说明具体测试例的操作步骤和测试目的、判定要求等为主,相同技术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应配套参照。

TD-SCDMA终端机卡接口的传输协议依据OSI参考模型的分层原则,分为五层,具体如图1所示:

物理层:主要有字符帧的结构和定时要求、正向反向约定等,字符帧所包含的定义对T=0和T=1都通用。

数据链路层:包含字符构成、块的构成、块的标识、发送块、检测传输和序列错误、错误处理、协议同步。

传输层:分别介绍T=0和T=1传输模式,定义了对于每个协议特有的源于应用的消息传输。并介绍C-TPDU和R-TPDU的四种情况(case1―case4)和信令要求。

USAT层:用于承载主动式USAT命令,后文相关部分有详细叙述。

应用层:定义了依照应用协议进行的消息交互,对于T=0和T=1传输模式通用。

2.2 测试内容

从以上对应标准及分层结构图可知,测试内容一共分为三部分:物理电气逻辑特性、USIM应用特性,USAT特性。以下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1)物理电气逻辑特性

这部分主要是对USIM/ME接口各触点的物理电气特性和初始通信建立阶段、传输协议等进行测试。

首先USIM卡分为两种:“ID-1 USIM”和“Plug-in USIM”。符合一致性要求的终端必须至少支持其中一种物理类型的USIM卡。对于终端而言,“Plug-in USIM”类型的USIM卡占有绝对市场份额,本文主要关注Plug-in USIM卡,其物理特性应符合通用智能卡要求,在ISO/IEC 7816-1和ISO/IEC 7816-2的相应规定(行标的要求也基于此)。其外型要求,长宽的尺寸,8个触点的相对位置如图2所示,现简要介绍如下:

C1为电源,C2是复位,C3是时钟,C4和C8为保留触点(RFU),C5接地,C6是VPP编程电压触点(是厂家生产卡时编程所用,终端可以不提供触点C6,如存在应对USIM呈高阻状态),C7用于I/O数据传输。另外,每个触点区域内接触单元的曲率半径应≥0.8mm,在任何情况下每个触点的压力都应≤0.5N。

对于电气逻辑特性的测试包括ATR识别、电压类别的识别、终端对卡的激活和去激活过程,包括各触点上电下电顺序、电压要求和T=0/T=1传输协议、传输定时要求等。

(2)USIM应用特性

USIM应用特性测试内容的实现是本测试系统的重点、难点所在。这部分测试例主要是对终端与网络模拟器注册过程中或交互后对USIM中相应文件的识别与读写。以下针对测试内容分大类举例详述:

寻呼处理(IMSI和TMSI处理)

在TD-SCDMA网内,IMSI、TMSI作为识别UE唯一的标识,都存储在USIM中,在UICC-终端初始化过程中被读取。此部分内容目的是验证UE能够正确执行“READ EFIMSI”读取卡中文件命令,并检验UE能否使用USIM中的IMSI、TMSI值正常识别、响应网络侧的寻呼,正确识别长短IMSI和TMSI,且能完成TMSI更新和重分配请求等。

接入控制测试

通过接入控制可以对呼叫进行限制。每个UE都会被随机分配一个普通接入级别(0~9),可选(优先使用)一个或多个特殊接入级别(11~15)。特殊类别仅仅在HPLMN或HPLMN国家内有效,否则将使用随机分配的普通级别(0~9)。

接入级别存储在USIM卡上。在某一个时段,由网络控制哪个接入级别被允许呼叫,哪个接入级别被禁止。另外对于紧急呼叫的接入,网络有一个专门的机制控制,即由接入级别10和其对应接入级别共同遵循如下机制:如果接入级别10被禁止,那么接入级别0~9的UE和没有UICC卡的终端将不能发起紧急呼叫;如果接入级别10和相关的特殊接入级别(11~15)同时被禁止,拥有特殊接入级别(11~15)的UE不允许发起紧急呼叫。除此以外,紧急呼叫可以发起,即使接入级别10被禁止。

针对此部分测试例,分为f、g、h三类情况,具体细节不再赘述。

PIN、PIN2码管理和修改

PIN码是用于安全目的对访问UICC卡的用户进行鉴权的号码。输入正确的PIN码允许用户通过UICC-终端接口访问受PIN码保护的数据。此处测试例即对PIN和PIN2码的输入、修改、锁定等功能依次测试。

FDN功能

固定拨叫号码(FDN)是为USIM定义的服务。激活的FDN服务可以限制终端的呼叫。呼叫限制服务由终端控制。为了确定USIM类别以及FDN状态,终端会在初始化过程中执行FDN能力请求过程,从USIM的EFECC中读取紧急呼叫号码。终端在使用这些紧急呼叫号码建立紧急呼叫时,将使用紧急呼叫业务类型,不受FDN规则限制。

AOC计费处理

如果终端支持计费提示,在收到网络的AoCC信息前应检查USIM的能力。终端应能已制定频率更新USIM中ACM信息,最快不超过5秒,过于频繁的ACM更新会影响USIM的读写周期。当ACM超过最大值ACMmax时,UE应中止当前的付费呼叫,且不能建立新的此类呼叫。本块测试用例分为终端支持AoC功能和USIM不支持AoC功能等两种情况,都有对应测试例。

PLMN读写、PLMN选择相关测试

此部分主要涉及选网时对照卡内各列表的优先级识别,涉及文件有HPLMN、OPLMN列表(Operator controlled PLMN Selector list)、UPLMN列表(User Controlled PLMN Selector list)、FPLMN列表(Forbidden PLMN list)。

短信息读取、溢出等应用特性测试

本块测试例主要验证以下几个相关短消息存储与读取的内容:

当终端收到一个第二类的SMS,且USIM卡上至少有一个SMS域为空,则终端应将接收到的第二类SMS应保存在USIM的EFSMS中,未读的SMS的状态应设置为“3”;当USIM卡上的最后一个空的SMS域被收到的SMS填充后,EFSMSS中应设置SMS存贮空间满的标志标志(对应测试例8.2.1)。

保存在USIM卡中的未读的短消息状态应设为“3”,终端应指示该状态,用户阅读该短消息后,其状态应设置为“1”(对应测试例8.2.2)。

(3)USAT特性

USAT即USIM卡应用工具包,在T=0和T=1的传输协议及各种USIM应用中,终端总是处于控制地位,发送指令给UICC,UICC则不能发送指令给终端,这限制了引入UICC的新特性和多种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Cu接口的协议栈中引入USAT协议层,USAT层在传输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之上提供了一种服务机制,允许UICC应用与支持这种机制的终端进行交互和操作,使得UICC可以主动要求终端执行某个操作。支持USAT的Cu接口的协议栈在传统的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增加了USAT功能层。

USAT通过一组指令(TERMINAL Profile、FETCH、主动式指令、ENVELOPE、TERMINAL RESPONSE、终端返回状态字SW1 SW2“91 XX”或“93 00”)实现这种服务机制。在分类简述各指令功能及实现方式前先有如下两点说明:

首先需说明终端是可选支持USAT,根据终端能力的不同,将支持USAT的终端分为a、b、c、d、e、f 六类(详见标准YD/T 1762.3-2008中USAT终端分类表),属于某类的终端必需支持该类对应的所有USAT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支持USAT功能的a类终端许多功能属多卡片监控交互功能,USAT为UICC提供监视和控制其他卡片的机制。

ENVELOPE命令

终端通过ENVELOPE指令向UICC传送USAT信息,UICC可以用R-APDU对ENVELOPE指令中的某些BER-TLV(如SMS-PP Data Download)进行响应,也可以不用R-APDU进行响应,仅返回状态字节SW1 SW2。

简言之,终端发送给UICC的带有数据部分的命令都是通过ENVELOPE命令实现的。在多种USAT命令中都有应用,如USIM控制的呼叫和短消息。

2.3 系统结构

总体来看,测试系统由3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左侧使用卡模拟器针对每个测试例对卡进行精确配置,右侧TD网络模拟器来测试实际的信令流程,第三就是运行于网络模拟器上的测试例软件系统,可针对每个测试例与卡模拟器联合完成结果判定和测试log存取。

TD终端机卡测试系统实物图如图4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TD-SCDMA终端机卡接口一致性测试系统是以行业标准YD/T 1762-2008和YDT 1763-2008为基础和参考,是全球第一套TD-SCDMA终端USIM/ME接口一致性测试系统,填补了TD-SCDMA终端USIM/ME接口测试的空白。截至目前(2009年12月),本系统已完成二百余款TD手机、数据卡的卡接口一致性入网测试工作,发现并解决了TD终端USIM/ME接口存在的普遍问题,极大地带动了终端测试领域仪器仪表的研发,对TD-SCDMA终端技术的健康高速发展及产业化进程的推动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娟. Cu接口标准化介绍[J]. 电信网技术,2005.

[2]3GPP TS 31.10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USIM)Application[S].

[3]3GPP TS 31.121. UICC-terminal interface;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USIM)Application Test Specification[S].

[4]ETSI TS 102 221. Smart Cards;UICC-Terminal Interface;Physical and Logical Characteristics[S].

[5]ETSI TS 102 230. Smart Cards;UICC-Terminal Interface;Physical,Electrical and Logical Test Specification[S].

【作者简介】

刘晋兴: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硕士。现就职于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无线通信部,目前主要从事3G移动通信终端测试系统及标准化研究,曾负责TD-SCDMA/WCDMA/CDMA2000等制式终端机卡接口行业标准制定、入网测试等方面的工作。

通信工程用工协议范文5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实训室 通信终端维修 实训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TN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4-02

引言:

技工院校实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改革。它是基于实际项目,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通过工作内容达到实现学习课程的目的。由“学中做,做中学”而实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训分离的模式。目前,我校的实训场地已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改革,因而建设一种能适应通信终端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训场地已经势在必行。

1.现有实训室的模式及存在的弊端

1.1现有实训室的模式:

采用的都是在实训室里的普通实验桌上单纯地摆放了一些实验仪器的模式,至于实操也只能是采用先在教室里讲解理论然后再到实操室做实验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用于技校学生身上确实是有些勉为其难了。实训室都是一些几近淘汰的仪器和设备,对于一体化课程教学而言所起作用已甚微 。

1.2现有实训室的弊端:

1.2.1上课的模式比较陈旧。实训过程中学生只知道单纯的动手模仿实验,而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达不到提高技能,更谈不上启发思考了。

1.2.2使用不方便。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没有实操的穿插,做实操时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的指导,使得理论与实操完全分离。有时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又不得不进行重复讲解,显得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2.3实训设备不齐。缺乏与一体化课程配套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需要。更缺乏现代化、高水平、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场所。基于现有设备的综合实训项目很难开发且已落后。

2.一体化课程实训室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为克服以前实训室存在的一些问题,现今建设通信终端一体化课程实训室总的思路是:采用工场即教室、教室即工场的方式,在规划时让两者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实训室里既能完成工厂里的生产任务,又能配合各课程的理论教学。

其建设的目标是:在实训室中既要能实现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又要能完成实际产品的生产与管理,还要能完成课程理论的讲解与指导,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实操,使学生达到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之目的。

3.一体化课程实训室建设方案及实施

在广泛的论证、调研和专业教师的研讨基础上,以够用、实用、好用为建设的总要求,为通信终端一体化课程实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师生能够在这样的实训环境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快乐学习,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竞争力,建设方案及实施如下:

3.1实训室空间规划和配置。

3.1.1实训室的空间规划:空间规划为两大区,一个是教学互动区,另一个是实际操作区。

3.1.2实训室的设备配置:

教学互动区设备配置:在实训室里教学互动区为一独立空间(见图1),在这个空间里配备教学电脑,投影仪,实物展台,多媒体设备及座椅等。

实训区:此区设计成工厂实际生产线模式(见图1、2),配备工作台和凳椅,生产线工作台上叠层仪器架子并摆放相关仪器和实训设备,实训设备如下:通信终端专业基础类课程技能训练项目实训材料,3G移动通信系统实训箱,现代通信技术创新实训系统,数字程控交换原理实训箱,光纤通信技术实训箱,3G综合创新实训平台,智能终端实训箱,智能终端组合功能实训套件,通信终端(手机等)维修设备及工具,测试仪器等等,按工位固定配置,既便于学生实训使用,也便于管理。

其实际效果如图1、2所示。

3.2实训项目的开展。

实训项目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技能训练项目和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来进行,以一体化课程的形式,根据开设的课程提炼出经典项目和工作任务。

3.2.1专业基础类课程技能训练项目

把专业基础课根据当前行业专业发展的需要提炼出了9个项目,其中包括“电路板贴片元件的装接项目”等。

3.2.2专业一体化课程技能训练项目

专业课程技能训练主要能适应《3G移动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终端原理与维修》等一体化课程教学。根据行业专业发展的需要提炼出了20余个项目,以备实训选用。主要实训项目包括: 3G接入网接口协议实训项目, 移动基站的维护项目,手机短信流程追踪项目,可视电话流程追踪项目,手机开机故障维修项目,手机射频故障维修项目,手机软件故障维修项目等等,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训既可理解各通信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又可充分满足电子通信终端维修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实用技能的有效训练。

4.一体化课程实训室建设的意义与特色

4.1实训室建设的意义

这种实训室能够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使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先进的职教教学方法融入到 “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训中。通过模拟真实岗位的生产环境,让学生获得通信终端维修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维修技能,并且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和熟悉通信终端设备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2实训室的特色

4.2.1一体化课程教学特色

源于典型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工作内容达到了实现学习课程的目的。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熟练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的提高等综合性问题,具备未来从事一个职业所必需的本领,实现个人职业成长和个性发展。

4.2.2真实工作环境特色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这种实训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打造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以后进入工作中将会更快地适应工作和环境。

4.2.3开放式教学特色。

该实训室为师生们专门打造了一个开放式教学环境,为老师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便利,为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场所,为老师的指导与评估提供了方便。在基础知识的讲解时可以穿插实操,在实操时可以穿插必要的知识理论的探讨,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5.结束语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如果没有好的硬件条件的支撑那将步履维艰,设计建设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训室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上述的探讨,形成了通信终端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训室建设的方案,这种方案改变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训分离的模式,达到了实用、够用、好用的建设要求。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观念的创新,并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得教学环节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全程受控,提升专业教学的效果。当然建设方案可以多种多样,犹如教无定法,但会有法,权当抛砖引玉了。

参考文献:

[1]彭启琮.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中的实验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1(1)

通信工程用工协议范文6

(1.西北政法大学信息安全管理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3;2.西安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3.陕西电信信息产业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感知煤矿井下的工作环境是现代化煤矿智能管理的一部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井下监测系统结合现有骨干网,提出了井下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分析监测系统中传感器硬件设计及定位原理,在此基础上阐述井下监控系统的特点。该井下监控系统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智能化管理和决策,避免和减少煤矿事故率,为紧急救援和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字:物联网;煤矿;实时监控;感知矿山

中图分类号:TN91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14?0064?03

收稿日期:2015?01?0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数据融合及处理子课题专项支持(2013JK1205)

煤矿安全管理一直是煤矿企业一个重要的工作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由于煤矿生产环境恶略,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为了有效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频发,需要建立有效的井下监控系统,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包括通风、排水、压力等基础因素,井下人员定位等进行有效监控,保证煤矿生产安全进行。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标签RDID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等技术,构建一个覆盖世界上所有人与物的网络信息系统。将物联网技术融合入到煤矿井下作业,可实现对井下环境、生产人员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最终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智能化服务。物联网作为传感器网络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为煤矿安全开采和重大灾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

1 系统分析

基于物联网的井下实时监测系统可以根据井下实际条件,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接入方式,利用井下现有的工业以太网络,将监测数据传输到主干网上。井下监测子系统包括感知矿山灾害风险,如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实现对各种灾害因素的预警预报。感知矿工周围安全环境,对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如风速、温度、压力等,实现主动式安全保障。感知矿山设备的工作健康状况,如设施开和关、设施的运行状态等,实现预知维修。同时对井下矿工位置定位,确保对矿工日常工作的监测和灾难撤离。

1.1 体系结构

井下监测系统是感知矿山的一部分,通过将井下的工作环境数据、设备人员数据、安全指标数据采用物联网的3层体系架构,分别是管理层(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如图1 所示。在图1 中,应用平台属于上层应用,包括井下环境监测子系统、灾难预警子系统、井下人员定位子系统、设备工作状况子系统、井下车辆定位子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监测对象指标预警图、监测对象数据变化趋势图、统计报表图表、视频联动、音频联动、报警联动等可视化应用界面,实时监测井下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通过采集数据的综合分析,结合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预警结果展示及通知,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预知灾难,及时做出科学决策,防止重大灾难的发生,即使事故发生,管理人员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施救工作。网络层以地面骨干环网和井下主干环网为基础,结合井下无线传感网络。井下无线网络覆盖硐室、变电所、泵房等重要工作场所。各个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在相应功能的传感器形成监测数据采集的无线传感网络,监测数据通过无线网关接入到主干网中,由主干网络完成信息的传输和数据的融合,并通过工业主干网络接口将数据或决策信息传输到应用层。

感知层是组成井下监控系统的核心和基础,由于井下地形复杂,需要监测的数据较多,同时网络覆盖面较大,且不便放置较大的电源模块;因此,采用ZigBee无线网络数据通信技术的星型拓扑结构可以较好的满足井下监测的物理条件和生产条件。在各个监测点安监装传感器、无线网关、终端采集设备等,终端设备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网关将数据送到井下主干网上。

1.2 网络接口

井下监测系统中,管理层(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之间通过网关接口完成数据传输,有井下感知层与井下网关的接口、井下网关与主干网的接口,主干网与应用层的接口。感知层与无线网关之间的接口可以根据井下无线传感网的特点,支持相关数据传送。对于WSN等无线网络,接口需要支持WSN等无线感知方式及协议;对于WiFi无线传感网,接口需要支持WiFi无线感知方式及协议;而其他的有线网络子系统,接口就需要支持煤矿有线子系统的接入。井下网关与主干网采用RJ45端口,主干网与应用层之间的接口采用工业以太主干网接口协议。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架构

井下监控系统包括井下环境监测子系统、灾难预警子系统、井下定位子系统、设备工作状况子系统等。各个子系统通过三级网络传输,将监测数据融入到井下监控数据库中,子系统按照要求和规则,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环境监测子系统用于采集和分析井下环境参数,如风速、温度、压力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节点的工作范围,将传感节点安装在环境监测点。灾难预警子系统采集井下安全工作数据,如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对煤矿灾难数据的变化进行监控。井下定位子系统可以通过安装在定位节点(人员、车辆)上的定位模块,该模块记录需要定位的基本信息以及ID编号,通过他们周围的无线网络,计算自身定位数据并最终传输到上层服务器。以GIS为信息载体框架,通过可视化界面直观展示监控物体的位置,也能够为工矿管理提供人员考勤信息。设备工作状况子系统对工作设备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井下工作设备的状况。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图2中,各个无线监控子网络将监控数据通过井下骨干网、井上骨干网,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智能矿上数据平台的数据子库中。该平台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提供数据转化的异常处理、对监测数据的任务进行控制和提供数据安全传输机制。同时,采用抽取?转换?加载(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ing,ETL)工具,以智能数据平台为数据源,按照监控主题,形成决策信息的数据集市,为井下监控决策数据仓库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数据仓库建立OLAP或采用OLTP对数据源进行分析,为煤矿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分析和灾难预警信息。

2.2 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

上述井下监测子系统中的中心控制节点是一个性能比较强的传感器节点,它由状态检测传感器、电源模块、晶振模块、液晶显示模块、输入/输出模块和发射天线来构成。采用ZigBee星型拓扑结构,已便适用煤矿井下环境干扰比较大、数据传输量较大的场合,处理器可以采用CC2430无线模块,通过多个模块以接力传递的方式最终把监测数据送至数据终端设备。对于不同的监测指标,可以采用不同的传感器,如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对于需要确定井下位置的相关系统,在需定位物上安装CC2431无线定位模块,与周围的CC2430组成无线网络定位系统,逐级、逐层将信息返回到应用层[2]。CC2430/CC2431可以满足以Zigbee为基础的2.4 GHz ISM 波段对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其电源经过稳压、电容滤波后可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3.3 V电压。发射天线采用一个非平衡天线连接非平衡变压器,可以获得较好的天线性能。传感器硬件结构如图3所示。

2.3 定位原理

CC2430和CC2431模块的主要区别在于CC2431内部集成了一个定位跟踪引擎,采用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 值测量定位点的位置。由于已知固定节点的位置,根据盲点的发射信号强度和固定接收节点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固定节点可以通过计算信号的传输损耗确定盲点位置[3?4]。在实际应用中,无线信号传输采用简化的渐变模型(Shadowing Model):

式中:p(d)表示距离发射节点为d 时接收节点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即RSSI值;p(d0)表示距离发射节点为d0时接收节点接收到的信号功率;n 是路径损耗(Pass Loss)指数,在实际测量中得到,障碍物越多,n 值越大。

无线定位网络可以通过有效距离内的3~8 个传感节点组成,这些节点计算出某一个IP的RSSI值后,周期性地向发射节点发送包含自身IP、RSSI值、位置坐标的数据包并送入定位跟踪引擎,当接收到同一个IP 发射的数据包到达某一规定值后,校正RSSI 值,得到某一节点接收到该发射点最终的RSSI值。计算式(1)中的d 值,得到发射节点的距离,最后根据数据包的静态节点位置坐标,计算发射点坐标值,得到该定位点的位置。

3 系统特点

基于物联网的井下监测系统利用现有的主干网络,将无线网络技术与之融合,能够有效的提高井下生产过程,提高煤矿企业自动化生产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感知矿山状态和井下人员,进一步提高煤矿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该监测系统有以下特点:

(1)采用ZigBee 星型拓扑结构适用于环境干扰比较大、数据传输量较大的井下开采。无线网路完全覆盖到井下,井下没有网络盲点,无线节点的间距大约在100 m,同时保证相邻的节点在视线范围内。在排水管、通风管等金属管道处、拐角处、分岔路口等要增加节点,保证整个井下无线网络传输质量。

(2)提高了灾难预警水平。对井下环境、灾难数据进行实施监控,在应用层形成环境分析图表,当井下环境达到灾难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高决策者对灾难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及分析决策能力,大大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减少灾难事故的发生和人员伤亡。

(3)定位系统不但能够对井下人员实施定位,同时也可以对井下人员进行考勤,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监控井下车辆运转情况;对于突发灾难,可以及时了解人员位置,实施有效救援;整体提高和优化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4)系统应用层软件及管理软件采用人机交互界面,支持煤矿生产设施的远程监护和远程维护,从而确保井下生产安全可靠运行。

(5)将采集的数据集成到各个子系统业务库中,可以为智能矿山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源,进一步的煤矿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数据仓库的决策数据层。

4 结语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井下监控系统的设计,涵盖了井下生产、安全和管理的各个方面。采用现有主干网络结合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方法,为井下作业的人员安全、生产过程、运行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智能管理方法。为煤矿企业的安全平稳运行、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的改进提供了现实基础,增加煤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该系统架构及数据采集方案已经成功运用到煤矿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前期建设中,实践证明,该方案切实可行,可避免系统后期的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超,周孟然,王亚清.基于Zigbee技术的矿上监控及巡逻系统[J].煤炭技术,2011,30(5):180?182.

[2] 刘洋,杨洁明.基于CC2431的井下人员定位方法研究[J].煤矿机械,2010(6):49?51.

[3] 宋春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自定位技术[J].大众科技,2010(9):36?37.

[4] WANG Ruigang. Main character and basic theory for Internetof Things [J]. Computer science,2012,39(6A):201?206.

[5] ZHU Xiaosong. A novel integration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nd internet [J]. Computer Engineering,2006,32(13):106?112.

[6] TSAI Hsin?Mu,TONGUZ O K,SARAYDAR C,et al. Zigbee?based intra ? ca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 case study [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7,14(6):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