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数学课程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范文1

【摘 要】数学是高中教学科目中的基础科目之一,其学习难度极大,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如果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无法找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就不但无法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反而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如何才能做好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这是当前我国众多高中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且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专门针对高中数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思考做了研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改下;课程教学;教材;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必须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要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与数学特点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亲身体会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新课改实施以后,我国高中教学改革也随即展开,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颇具成绩。但是,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普遍性的问题。在新时期,为了促进高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正式这类问题,才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对于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而言,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难以脱离老教材的教学内容、过于轻视教师指导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难以脱离老教材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新课程与原来老教材的内容、知识结构以及基本理念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新课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培养,更加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在改革之前,很多老师都是长期使用的老教材,而且多年都是如此,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科的整体高度上对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及内容进行把握,但实际上部分老师手中虽然捧的是新教材,但是内里却依然是以老教材的教学方式为主,究其原因是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及知识结构体系,缺乏积极的探索态度去开发新的教学方式。

(二)不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在数学的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合作交流,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但很多老师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所误解,片面的认为完全由学生主导学生,老师不加任何干预的“放羊式”教学就是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模式。实质上,虽然新课改要求让学生作数学课程教学的主体,但是其中也强调必须要重视数学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过于依赖多媒体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设备越来越多,比如计算机、电子白板、展示台、投影仪、广播、幻灯、录像、电影等,这些设备的应用能极大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且新课改中也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这类设备的应用。不过,某些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很少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自制的教学课件或是商品性的课件都比较粗糙,有的课件甚至只是课本搬家而已。有的课件就相当于“放电影”,老师成了专门的放映员,而学生成了观众。利用这种课件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如何做好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程教学

针对上文叙述的众多情况,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还要进一步对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一)摆脱老教材的束缚,加强对新课程教材的使用

对于现今新课改的实施,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源自于老师无法摆脱多年以来使用老教材教学所积累下来的教学方式。鉴于这种情况,老师必须要在思想上引起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积极探索新课程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内容安排,正确认识到新课程数学教材与老教材之间的区别,将思维的重心从数学知识的传授转向于新课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探索。

(二)数学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中提倡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不再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而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在老师和学生亲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分享经验和知识,才能促进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发展。老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教师指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得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及时出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

新时期,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时,必须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它只是课程教学的辅助,而不能完全代替老师的板书。而且很多多媒体教学课件都制作的十分粗糙、过于花哨,亦或是因为技术限制无法完全的表达出教学内容,这些方面的缺陷都会影响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老师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借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表达能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即可,切不可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此促进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俊华.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时代教育,2013,(20):133-133.

[2]张代清.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模式分析[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9):19.

[3]王燕.课程改革下职业高中数学项目课程教学初探——以“余弦定理”教学为例[J].职业教育(上、中旬),2013,(10):30-32,42.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范文2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过程:由感知到知觉,逐渐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概括和抽象等一系列的逻辑思考,把感性认知上升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形成概念。本文就新教材中概率这节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对新课程中的数学概念教学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新教材对概念引入前的准备

在新教材中,随机事件的概率的介绍更加注重与实际的联系,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当中的一些概念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由于实际研究的需要和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书本采用硬币的实验来说明对于给定的事件A,由于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稳定于概率P(A),因此,可以用频率fn(A)来近似计算概率P(A)。这样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了概率是由什么产生的,并为之后对概率的正确理解打下基础。

在以前的教学中,概率的引入虽然也是从实际出发,但是引入后就直接进入了正常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中加入了一些人文主义精神,如,书本在P112上就有大数学家的介绍,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通过经验的总结、提炼,使之更具有操作性,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生可从感性上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体”,而是在变化的“活体”,它和人类一样都是在不断地成长、完善。

二、新教材对概念引入内容的编排

在完成准备工作之后,新教材引入概念时所设置的一节内容,也是旧教材上所没有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前一个班,教学设计上用了两个思考题:

思考一:有人说,既然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为0.5,那么连续两次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向上,一次反面向上,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

问题的提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不对。学生甲:有可能这两次都出现反面,或两次都是正面,或一正一反,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教师说:“那也就是说两次的连续抛掷结果还是随机的。那么,这个概率为0.5该怎么理解呢?”学生互相讨论,有的翻书本。学生乙说:“这个0.5是做了很多次试验后得出来的结果,它只是表明了出现正面的可能性的大小,在具体的实验当中出现的结果仍然是随机的。”随即引入现实的问题,深入对概念的理解。

该问题同样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否定。进一步提问:这样的理解错误出现在哪里呢?学生丙:“彩票有很多很多,买的这1000张当中不一定有中奖的那张。”

然后根据对概率的理解,引入学生所熟悉的掷骰子问题:连续抛掷一枚骰子10次,结果都出现1点,这样的骰子你认为他的质地均匀吗?

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很激烈,有人说均匀,有人说不均匀。说均匀的依据是:运气好的话就会有可能。说不均匀的依据是:要是均匀的话,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多1点。此时,教师继续引导:“我们主要是想知道在一般的情况下判断这枚骰子的质地是否均匀,而且最好是有依据。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学生甲:“在客观条件下,这枚骰子是不均匀的。6的那面比较重,只有这样1才会出现这么多次。”

教师:“很有想法。我们知道一枚均匀的骰子,在一次抛掷中1出现的概率为1/6,连续抛掷10次出现1的概率约为0.000000016538。”

学生惊呼:“这几乎不可能!”

教师:“是啊,但是它却发生了。”

学生:“这枚骰子动过手脚。”

教师:“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枚质地不均匀的骰子。而且就像学生甲说的6的这面比较重。这种当我们面临挑选正确答案的决策任务时,使得样本出现的可能性最大作为决策的准则,这种判断问题的方法称为极大似然法。”

在另一个班级,我就直接采用了书本上的实际案例,并没有对概率的正确理解这一小结进行强调。虽然,两个班在上相同的内容时都表现得很积极、开心,但是在作业本上的体现就完全不同了。特别是P65上的习题9:试解释下列情况的概率意义:老师讲解一道数学题,李峰能听懂的概率是0.8。在强调过概率的正确理解的班级,大部分写的是:指他听懂这道数学题的可能性有80%。而没有讲过的班级,写出来很多不同的答案,有的写:他只听懂前面的80道题;有的写:这道题他有80%听得懂,20%听不懂等等。说明学生对概率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而新教材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才特意点出概率的正确理解,在学生犯错误之前就加以引导,使其少走弯路,这也是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三、新教材对概念内容的深广度的把握

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深广度界定不明确,个人认为这必须用相对的眼光来看待,毕竟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深广度应该是有弹性的。课程内容的深广度有着绝对的差异性和不可统一性。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进行的教学,具体的深广度可以由教师来主动掌控。

新教材对概率概念的教学中,按内容编排对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对概率概念的深广度的要求。但由于学生本身的基础和接受程度的快慢不同,在实际授课中,虽然总体课堂气氛和效果很好,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果利用两个课时把书上的案例全部讲解,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张,特别是后面的实验与发现和遗传机理中的统计规律这两个内容,在生物学没有讲授的前提下,学生在理解遗传学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讲起来有点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对该内容的深广度进行一些自己的主动调控,对成绩稍差的班级可以按上述进程进行教学,而对成绩好的班级可把讨论的时间适量缩短,而对于后面的实例涉及的一些其他知识进行一些简单介绍,进一步促进优秀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其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新教材对概率初始课的设计,不仅让老师节省了不少找资料的时间,并且把本来一堂深奥枯燥的概念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像是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很主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而且在接受的同时,感到这个东西很有用,它不仅仅是数学,而且可以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很多决策的确定都可以用概率去解释,大大增加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语文·数学·英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概念;“活”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116

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状态,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杜威认为: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而只有经历这个探究过程的探究者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

一、概念的引入要“活”

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为概念课枯燥无味,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打破数学概念课沉闷的气氛,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概念的引入不但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要富有趣味性,语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探索的问题上,使学生进入探索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笔者常用的引入有下面几种:

1. 旧知引入法

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奥苏伯尔都认为新概念的学习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习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做一些结构上的变化来引进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2. 情境引入法

波利亚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营造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当探索者的角色。如《二分法》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去猜某样东西的价格,最后总结怎样才能最快地猜中价格,这就是教师所要介绍的二分法。教学实践证明,如果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并理解有关知识,能很快且准确地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

3. 问题引入法

问题引入法是通过揭示实际生活的某些现象或教学自身的矛盾来引入概念,以突出引进新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调动学生了解新概念的强烈动机和愿望。如复数概念的引入,在自然数集中,小数不能减大数,引入了负数;在整数集中,无法解决整除问题,引入了分数;在有理数集中,无法解决正有理数的开平方问题,引入了无理数;在实数集中,负数不能开平方,引入了虚数单位,从而就有了复数。

二、概念的形成要“活”

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去完成。若由教师代替学生体验和抽象出数学概念,即使能跟随教师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不连贯、不完整的,建构的概念也会缺乏完整性。只有用自己的头脑亲自探索发现事物形成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在探索发现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和喜悦,才能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概念的巩固要“活”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认识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

如,讲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第一课时后,笔者布置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题,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1. 画出函数y=x2-x-2的图像,并指出方程x2-x-2=0的根。

2. 解不等式x2-x-2>0

第二个层次是发展题,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解下列不等式:1. x2-15x+562x;3. 3x2-x+6

第三个层次是开放题,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开放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1)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x+1

(2)已知不等式(k2+4k-5)x2+4(1-k)x+3>0的解集为R,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四、概念的深化要“活”

深化是概念教学的升华环节。概念的深化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了解了概念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等。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教学,要注意对概念逐字逐句加以推敲、分析,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启发学生来理解和掌握概念,防止学生片面地学习概念,以致于引起概念间的混淆。例如,已知函数y=ax2+ax+1的定义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学生在得到不等式对一切的实数x都成立后,马上用二次不等式的观点得出:a>0或a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范文4

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数学概念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数学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地弄清它的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

二、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

例如:在讲述“弧度”的概念时,枯燥地讲解有关理论,学生常常越学越“糊涂”,我们可以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这个问题。从前有个巴依老爷问阿凡提:门前河里的水有几桶?阿凡提聪明地回答:“如果这个桶与河一样大,那么有一桶,如果这个桶只有河的一半大,那么有两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1)要度量某个量,必须先规定“单位”,即多大是“1”;(2)对于同一个量,人们常常根据需要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单位。在三角函数的研究和使用中,人们发现了角度制的一些缺憾,于是引入了一种新的度量角度的单位制,即“弧度制”。通过这样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学生可以知道,弧度制和角度制一样是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思考本节课的重点:多大的角是1弧度的角。

三、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概念的本质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实际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极好机会,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十分重视,数学教学实践表明,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和规律,又发展了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

例如,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定义时,可以这样处理:第一步,先给出若干具体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象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得到关于增减的直观印象;第二步,根据图象上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给出单调性的描述性定义;第三步,给出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到了这里,概念的教学尚未结束,还必须要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定义域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必须强调自变量在单调区间内;(2)定义是全称性命题,点x1及x2的任意性是必须保证的。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加强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完全、不深刻的,且常会和已学过的旧知识发生混淆。这就需要通过有关的练习,在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概念。

例如:学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后,学生往往似懂非懂,虽能模模糊糊解题,但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就应该通过有关的练习,暴露学生的错误,对照概念进行纠正,从而达到巩固要领的目的。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理念

当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教学中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从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程改革认识的转变

我们知道从新理念到课堂的实际操作是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是实际生活的科学化和理论化,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构建数学模型,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理论化,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投入其中。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师生的教和学的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加强高中数学教师的培训

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探究

1前言

在时展的今天,课堂的主体需要从原来老师刻板教授,过渡到学生有自主学习及思考的自主性。但是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仍然是我们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难题,对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教学改革的理解,有效的提升教学课程改革能力。

2高中数学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老师学生无法转变原始角色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是作为主体者即在主导地位,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理念下,学生对于老师处于一种敬畏心理,不敢忤逆老师,而老师的教学多半以教授为主,不给学生思考机会,这样是老师单方面传播知识,但学生吸收知识效率就不得而知,很多学生没有接受到老师知识,他们只是死记硬背下老师教授的公式或解题方法,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不是素质教育。这样的畸形情况在中国存在很长一短时间,从而在客观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加至了学生学习的惰性和依赖老师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失去探索的能力,没有了主动探索,也就丧失了创造能力。在这样一种教学理念之下,对于学生潜能,思维方式,全面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2.2学生学习压力负担大高中数学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理应进行素质教学,但是事实却背道而驰,高中数学的教学的却多半与习题挂钩,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一种习题的数量决定学习的质量理念,这样对于高中数学是极其不利的,许多初中毕业生在以较高成绩升入高中后,却难以适应高中数学,相当多的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不及格,出现厌学症状,对于一份主题是“你对你的作业量满意吗?”调查,大多数同学对于自己的数学作业表示了不满意,接近一半的同学觉得作业量偏多,学生对于教课书上可以理解的定理概念,却因为高中教学特点不得不进行大量练习进行巩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学生学业负担,这样令很大一部分同学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导致在心里对数学学科存在恐惧心理。

2.3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有差距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们,高中的一切无疑是一扇全新的大门,对于初高中数学方面的衔接在这方面上就显得有些漏洞了,一是初高中教材梯度过大,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很多不能理解高中新的教学方法,初中教材对于实数集内运算看为重点,几乎没有对概念定义的证明理解,例如就像三角函数的定义,缺少直接证明定理的方法,只有结论给学生去死记硬背,还有使用公理回避定理的证明,对于教材的难度等级划分不明显,对于定理的使用就是书后配备习题的练习,让学生们只知道使用定理却不知道如何证明定理。而对于高中来说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新概念,紧接着就是对于函数的分类学习,奇函数偶函数,幂函数等等,还有对于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这些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还有高中对于几何问题的学习更初中衔接地方少的可怜,高中对于空间几何的想象能力很高,教材里对于概念的证明理解多,符号多对于定义的使用更加严格,,对于新生学习困难,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

3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与研究

3.1改变师生角色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就要先对师生角色进行一定转变,在新改革之下学生应该成为教学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成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让教师从原来的为师者,变成与学生一样的平视者,站在与学生一样的学习位置上,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在探索中教授学习内容,这样学生能学习到传统知识以为的新知识,能让学生学习兴趣的到启发,学会在学习中有主动探索兴趣,拥有发现新知识的能力,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做到学生能自主学习,会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在以后生活中获得有益效果,还会伴随学生一辈子生活。

3.2培养素质教学而不是传统教学

要能真正的解决学生学习压力负担大的问题,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业的数量外,还要有效的进行素质教学,不把学习成绩当成教学的唯一目的,做到这点教师就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合理分析,了解教学目标,在课堂省尽量让学生了解通晓学习目的,也可以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结构,而不是记住结的方法,其次还可以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预习,课后做到及时复习,这样能在很大情况下减轻学习压力负担,听课时更要注重脑力结合,不要片面死记结论。

3.3探究新方法达到兴趣教学

对于学生在高中学习压力大,这是毋庸置疑的,高中做为人生的转折点,课程繁重是正常现象,但是如何能缓解减轻这种学习压力,这就是我们需要研究考虑的问题,教学的本质应该不在于传教,应该在于激励,唤醒,这意味着老师在课上应该多注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在课后用大量习题来对自己教学成果进行检验,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信心丧失,学生取得高分的难度也就加大了,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实践教学,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这样不仅能在课堂中主动让学生学习,师生之间能进一步交流学习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课下作业多的问题,能解决的问题尽量在课堂上解决,这样能增加学生课后可利用时间,让学生不只在学习课本上内容花费过多时间浪费过多精力。还可以创造设立生活化情景教授数学知识,这样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只把学到的知识停留在课本上,为此教师可以使用学生喜爱的事物来进行进一步教学,例如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玩电脑游戏,教师就可以以电脑为基础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计划,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这样能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还能贴合实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对数学的学习,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下问题。

4结语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探究是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虽然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我们还要坚持下去,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要克服前路的困难,尽自己最大的所能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在摸索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为我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最后必然会总结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坚信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探究就一定能成功。

参考文献:

[1]《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订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J].数学教育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