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1

作者简介:杨晓斐,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河南焦作/454003)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研究”(2013-GH-182),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

摘 要:为确保大学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性,提升大学卓越科研能力,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科研捐赠。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包括“主要捐赠模式”、“基金研究模式”、“复合模式”和“校友模式”。在保障措施上,欧洲大学研究捐赠注重设立政府配套资助、创建卓越科研项目、发展各种形式基金会。

关键词: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保障措施 为保障大学科研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欧洲大学收入多元化”(EUDIS)改革特别强调了利用财务收入多元化促进其他收入,以便平衡大学收入结构,从而确保大学通过拥有充足的科研财政收入实现其学术目标。[1]为提升欧洲大学社会捐赠能力,吸纳更多、更稳定社会捐赠发展大学科研事业,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并在模式选择和保障措施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反思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当前高校科研社会捐赠形成科学认识提供有益借鉴。

一、欧洲大学科研捐赠的政策激励

近年来,为创建知识创新型欧洲研究区,欧盟决定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化研发财政支持力度,将欧盟研发经费翻一番。2002年,巴塞罗那峰会通过了“到2010年使欧盟研究总经费占其GDP 3%”的战略目标,其中2/3来自私人投资,1/3由公共部门承担。[2]“欧洲研究区”确立了未来欧洲创建世界一流科研基地、实现科研卓越的战略目标。然而,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欧洲研究区建设的重大障碍,对此,欧盟2003年的《研究投入行动计划》和2005年的《更多研究和创新》等政策报告,都对欧洲大学科研资金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基础上,把扩大私营部门、社会捐赠作为欧洲大学科研投入的重要来源。

2005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给予欧洲研究更多投资:基金会与非盈利部门在增加研发投资中的作用》政策报告,强调了欧洲基金会在欧洲研究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为最大限度地开发科研捐赠的潜能,报告提出了一揽子战略举措:提高研究基金会的信息透明度,不断改善欧盟各国基金会的可利用信息系统,积极创建“欧洲研究基金会论坛”,鼓励通过国家和国际捐赠运动增加研究投资;为基金会营造有益的财政和制度环境,确保捐赠享有充分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基金会活动的税收优惠计划更加广泛、透明和富有吸引力,简化和改善基金会的法律法规环境。[3]在完善研究资助平衡机制方面,该报告建议提出,引入基金会支持的研究项目的 “政府配套资助机制”,并通过鼓励风险资本培育新型研究基金,鼓励公司部门创办“部门或问题导向基金”项目。[4]为提升研究资助机制的有效性,报告还提出,不断提升民间基金会的治理水平、透明度和责任感,加强欧洲不同民间基金会之间的网络联盟,探索创建大学基金会,鼓励大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吸纳民间科研资金;为欧洲民间基金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财政环境,为跨国民间基金会活动提供优惠条件。[5]

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能力,2008年欧盟又发表了旨在力促社会参与大学科研的《大学从慈善财源融资:发展大学与私营捐赠者伙伴关系》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针对大学科研捐赠的政策举措:大学应该将社会融资作为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内部融资能力建设;大学应该充分考虑捐赠者在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应有地位,将社会融资作为大学治理的核心使命;大学应努力解决社会捐赠来源的伦理道德问题,充分认识校友对大学科研资助的重要价值以及学生经验与校友态度之间的互利关系。[6]该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创建基金会的发展战略,要求大学通过自设基金会为学校提供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吸纳校友或地方产业可利用资源。[7]报告还强调在欧洲区域营造有利于大学科研社会融资的文化环境,如培训大学融资部门员工,以提升其对大学科研捐赠的科学认识能力,创建相应的融资项目。[8]另外,该报告计划启动新的捐赠计划,如启动国家捐赠运动计划,创建国家和欧洲区域研究彩券(lotteries for research),为捐赠者提供国家奖励计划或公共认可计划,明确国家或欧洲区域大学融资卓越标准,创办大学领导论坛以分析其捐赠绩效。[9]这些政策举措为提升欧洲大学科研捐赠能力提供了重要政策激励环境。

二、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

从大学与捐助者之间互动关系看,当前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大致有四种。根据捐赠者类型、大学行为主体在捐赠中的主导地位、捐赠者对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的规定程度等综合要素,可分为主要捐赠模式(the Major Gift Model)、基金会科研模式(the Foundation Research Model)、复合模式(the Multi-mode Model)和校友模式(Alumni Model)。[10]

(一)主要捐赠模式

主要捐赠模式是欧洲大学采取的大宗捐赠或主要捐赠的科研社会融资形式,其目标群体是富豪个体和商人,主要通过现金、赠物、遗产赠品等形式提供捐赠,大学可以通过创办基金会或校友关系等途径开展。该模式主要运行目标是获取具有长远影响的大规模捐赠,或投资于科研基础设施,从而确保大型科研项目顺利开展。一般来说,潜在捐赠者更多希望其捐赠能够直接导向具体科研事务。[11]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大学领导与富豪个体或大公司董事之间的网络关系的重要性,其沟通进程由双方最高层领导开展,如大学校长或其高层代表与富豪个体或基金会主席之间。该模式运行的基本规则是:捐助额度越大,参与沟通的级别越高。捐赠合同通常是非正式的面对面操作,整个沟通进程要求每一个捐助者仅与作为唯一代表多的大学校长开展。这种互动模式的频率与大学融资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一旦大学与潜在捐赠者建立起合作关系,就需要大学设立内部运行机制,如公司沟通部门、校友关系与融资部门。这种模式特别强调高层领导参与融资过程,需要在融资之前与潜在捐赠组织和个人保持密切关系,并及时向潜在捐赠者明确学校发展成效和发展战略。理论上讲,这种捐赠模式可能会因为双方利益博弈而导致捐赠者对大学发展战略的自治权有不同程度地干预,但欧洲实施经验显示,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捐赠者对大学战略规划滥加影响。

(二)基金会科研模式

基金会科研模式主要是指公司和社会大型基金会向大学研究者或大学官方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的捐赠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基金会事先制定捐赠的正规程序、规则和标准,以一定利益领域中的研究项目为资助对象,有的也根据基金会的使命、目标和利益向大学提供奖学金或博士生教育支持项目。

该模式在操作上首先要对大学和不同基金会之间的共同利益达成共识。基金会所支持的相关科研领域和项目等信息事先定期向大学或科研组织。这种捐赠模式的大学行为主体是研究者个体,当这些个体根据其研究利益领域在有可能获得基金会资助的情况下,就要开展捐赠沟通活动。如果大学研究者的科研项目能够预测获得卓越水平,基金会就要与大学领导签订初步合同。如沃尔福森基金会(Wolfson Foundation)等一些捐赠组织在资助大学科研项目时要与大学最高层领导沟通,以确保大学官方的支持;一些基金会则最终要根据研究者的声誉和研究能力而定。初步协议和共同利益领域确定后,基金会要设定申请程序,根据基金会相关规则、目标和同行评审遴选办法设定遴选标准。[12]该模式更多地强调研究者个体与基金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大学内部融资部门主要基金会捐赠相关信息,并向研究者提供基金申请指导服务。

(三)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指大学与广泛的潜在捐赠基金会或公司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大学领导、管理者和学术人员等多类型的大学行为主体与多个小基金会或公司资助源之间存在多元互动关系。[13]一般来说,基金会的规模影响其所要资助的大学研究项目和服务,这些基金会更强调支持具有“立竿见影”效应的短期研究项目。复合模式融合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正规与非正规的互动关系,沟通方式,申请程序和选拔过程,如一些小型基金会主要基于个人关系和合同实施非正规捐助程序,也有一些小基金会实施正规申请和选拔程序以及同行评审。在捐赠决策上,一些基金会没有设置明确的投资项目领域的优先战略,可以根据其他基金会的惯例灵活决策。其决策通常依基金会领导者的个人或董事会核心代表的愿景而定,可以直接与大学研究者合作。这种模式运行中,同主要捐赠模式一样,个人关系非常重要,但这种模式的互动关系发生在不同层次,如沟通既包括在非正规的、研究者个体与基金会核心人员之间进行,也包括大学领导与基金会领导之间的正规签约。在复合模式中,大学内部的“公司关系组织”起重要作用,这种内部关系组织需要支持大学研究成员,并与其合作,同时也要与公司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可以直接与公司合作以获得捐赠机会。复合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大学领导需要支持并创建内部融资机构,并与外界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向各利益相关者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四)校友模式

校友模式在欧洲大学科研捐赠中比较常见,其目的主要是从校友捐赠者那里获取小额捐赠。在其他模式中,捐赠主要是根据基金会捐赠者的利益诉求指向特定科研项目,而在校友模式中,可以根据大学科研所需决定捐赠范围,捐赠额较大的校友可以根据校友的特定目标和服务对象,决定捐赠事宜。在该模式运行中,首先要在校方由融资部门人员定期开展沟通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沟通,而不必面对面进行,如果融资部门不是独立实体,则由“校友关系组织”开展。大学内部融资部门需要与校友协会保持密切合作,校友协会可以是大学内部融资部门,也可以是完全独立的外部机构。融资活动主要依据校友协会开发的相关数据库信息开展。校友模式在各类大学都比较常见,捐助决策具有高度个性化和情感化倾向。

在这种捐赠模式中,校友更新数据库、融资管理办公室等大学内部设施起重要作用,是与校友协会直接沟通和合作的重要平台。如果校友协会是大学之外的独立实体,就需要通过一定策略建立和维持大学与校友协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另外,大学领导的作用主要是与潜在校友捐赠者签订合同。早期培养学生校友捐赠意识是该模式有效运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欧洲许多大学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其作为未来校友的捐赠态度和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愿捐赠主义”(Voluntarism),并注重建立校友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14]

三、欧洲大学科研捐赠的保障措施

(一)提供配套资金激励捐赠

政府配套资助是欧洲激励捐赠组织资助大学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大量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如果能够就捐赠组织资助项目提供适当的配套资助,将会激发捐赠的积极性和成效性。对此,欧洲许多国家都施行了配套资助计划,其中英国最为典型。2007年2月,布莱尔政府宣布了一项旨在力促增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捐赠的配套资助计划,即在2008-2011年3年内提供2亿英镑配套资助计划,支持英国大学捐赠融资活动。该项目的目的是激励私营捐赠组织向高等教育提供约4亿英镑的现金捐赠,通过配套资助为英国高等教育捐赠营造良好的捐赠文化。配套资助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1 ∶1,主要针对缺乏捐赠融资经验的高校;第二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2 ∶1,主要针对已有捐赠融资项目的大多数高校;第三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3 ∶1,主要针对具有丰富捐赠融资经验的高校。 [15]

(二)创建“卓越科研项目”吸纳捐赠

科研卓越是捐赠组织捐赠的重要目标,也是吸纳社会捐赠的重要策略。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融资能力,欧洲许多国家通过启动“卓越计划”来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科研捐赠的积极性。德国政府2005年启动和推行“大学卓越计划”, 该计划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生院计划。旨在培养年轻科研人员,提供理想的攻读博士学位条件,具有跨学科特色,并联合社会捐赠机构。(2)卓越集群计划。即基于现有的顶尖科学成就的交叉学科联合体,联合校外科研机构并运用经费杠杆加以强化,资助新的组织结构建设及其必要的基础设施、教授岗位、大型设备等。(3)大学未来战略。该战略旨在促进德国顶级大学拓展强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奠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16]这为潜在捐赠者的捐赠提供了基本准则。为鼓励大学科研捐赠,提升大学研发能力,法国政府启动了激励高等教育科研捐赠的行动计划,如“法国大学捐赠事业”计划,鼓励基金会资助大学卓越实验室网络;另外,法国政府近年来还启动了 “大学科研捐赠事业财政改革”和“科研基金会特别行动计划”,以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卓越科研计划的资助;《2006年研究法案》又提出了通过政府提供种子资金和私人捐赠组织捐助的方式,在法国成立了13个“卓越科研网络”。[17]法国政府希望通过部分中央政府的资金投入能起到某种杠杆作用,由此促使社会和企业捐赠组织提供补充配套资金或捐赠。[18]通过捐赠融资以强化其学术卓越特性和国际竞争力。

(三)通过多种形式基金会融资捐赠

在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政策和发展模式中,基金会是大学科研捐赠的主要来源。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融资能力,确保欧洲大学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性,许多国家都增设了大量基金会组织。欧洲基金会中心(EFC)在欧洲发展了大量基金会,根据基金会的财政资源、决策控制权和资源分配方式,大致有四类基金会组织:独立基金会(如个体或家族创办的基金会、诺贝尔基金会等);公司基金会(即由公司创办的基金会);政府基金会(包括国家、跨国政府资助和管理的基金会);社区基金会或融资基金会,即主要接纳社区个体、公共和私营捐赠者的资助而成立的基金会,负责根据公共利益对这些捐赠资源进行融资、管理和再分配。 [19]为增加大学科研捐赠资助的针对性,欧洲各国还创办了大量科研基金会(Research Foundation),藉此增加大学基础研究资助,特别是跨学科研究项目,如创设研究中心、资助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

四、结语

欧洲大学自身的财政紧张使欧洲各国纷纷倾注于捐赠融资事业,开拓捐赠融资渠道。欧盟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科研捐赠,非盈利组织、校友捐赠计划、富豪个体和慈善信托基金会等捐赠组织,已成为欧洲大学知识生产和开展欧洲跨国研究计划的重要财政来源。欧洲大学科研的四种捐赠模式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以及欧盟大学科研捐赠融资保障措施,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体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为提升大学研究卓越水平,吸纳潜在捐赠资金,大学应该把社会捐赠融资作为大学整体发展战略之一,建立专门的学校内部捐赠融资机构,加强捐赠融资能力建设。从捐赠融资渠道上,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根据所需资助规模、潜在捐赠者类别确定大学参与捐赠过程的行为主体。不论哪种模式,大学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明确学校卓越科研领域和项目,展示其科研项目的优势所在,确保对潜在的捐赠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为有效吸纳社会捐赠,政府应该在大学治理体制机制上确保其高度的自治权,应使现代大学更具创业型和开放型态度,克服过分依赖政府资助的压力,鼓励学校从社会捐赠部门自主融资,确保大学科研收入来源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对此,大学应积极创建自己的捐赠基金会制度,为潜在捐赠者提供其所需的可见性较强的、透明化的信息资源,确保大学所需捐赠的现金流动的可持续性。大学应注意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意识,建立良好的校友关系,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捐赠母校的意识。另外,从政府角度看,为激励社会组织捐赠大学科研,应实施配套资助机制,对捐赠组织捐赠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资助,并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对捐赠者以足够优惠。

参考文献:

[1]Thomas Estermann & Enora Bennetot Pruvot.Financially sustainable universities II European universities diversifying income streams[R].Brussels: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2011:64.

[2]European Commission .More Research for Europe: Towards 3% of GDP[R].Brussels, 2002:36.

[3][4][5]European Commission.Giving More for Research in Europe: The role of foundations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boosting R&D investment[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September 2005:23,24,26.

[6][7][8][9]European Commission.Fundraising by universities from philanthropic sources: developing partnership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private donors[R].Brussels:European Communities, 2008:65,67,68,72.

[10]Caboni, T.C.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undraising Behaviors [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0, 81(3): 339-365.

[11][13]European Universities Association.Giving in evidence Fundraising from philanthropy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2011:35, 46, 49.

[12]European Foundation Centre.Foundations’ Legal and Fiscal Environments – Mapping the European Union of 27[R].Brussels: European Foundation Centre.2007:48.

[14]Holmes, J.Prestige, Charitable Deductions and other Determinants of Alumni Giving: Evidence from a highly selective liberal arts college[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9(28): 18-28.

[15]HEFCE.Matched funding scheme for voluntary giving 2008-2011[EB/OL].http://hefce.ac.uk/finance/fundinghe/vol/.2013-06-20.

[16]孙华.德国“卓越大学计划”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9(14):106-109.

[17]French Ministry of Research.2006 Law for Research [EB/OL].http://cordis.europa.eu/erawatch/index.cfm?fuseaction=policy.documentAjax&uuid=7D87A9EA-FFAE-6C5B-4CC956154CFB19C4.2012-12-20.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2

【关键词】院校;科研;发展;问题;对策

一、深入理解院校“大科研”发展的本质内涵

所谓大科研,就是立题要大,涉及的领域要广,技术含量要高,项目起点要高,参与的人员要多,与军内外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大的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的大成果。主要体现为“四大”:

1.大项目。对于大项目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是基于定位的不同,我对大项目的定位就是要把世界军事发展、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大系统进行研究,着重从宏观层面多视觉、大视野、越前性立项研究,研究项目系统全,功能模块多,项目级别高,投入经费大,参与人员多,研制时间长,项目涉及范围广,具有代表性。

2.大联合。大联合就是要以院校为中坚力量,积极推进院内外的科研大合作,在院校内形成跨专业、跨学科、跨部系大融合;在军内联合相关院校、科研院所、部队和上级机关大合作;在军外联合地方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业务部门大协作,通过项目索引,多方协作,技术融合,形成多赢的局面。

3.大攻关。大攻关就是要组织对大项目的多专业、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研究,发挥优势,聚集目标,长期跟踪,联合攻关。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要组织多种力量,动员多种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究,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集智攻关。

4.大成果。大成果就是要通过对科研项目各环节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实用价值高、军事效益大、填补军内外空白的科研成果,这是实行“大科研”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院校要大力开展科研创新,稳步推进科研管理改革,从源头上抓好科研项目质量。

二、客观正视“大科研”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实行大科研发展战略,是推进院校科技强院,实行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从“大科研”发展战略的本质内涵来分析,在具体科研工作中,实施“大科研”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它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1.大项目研究周期长,见效慢,影响科研人员参与大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大项目从立项到结题,最后到成果运用和申报奖励,少则2-3年,多则3-5年甚至于时间周期更长,特别是申报奖励署名人员又有限,使科研人员等不及用不上,往往会造成参与大科研项目光荣,但是没有自己独立完成一个小项目来的实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大项目研究的积极性。

2.大联合组织协调复杂,成员多,管理难,影响联合攻关效率。实施大科研,需要联合攻关,组成人员多,有的是跨部、系,甚至于跨院际,课题组长承担的工作量很大,常常会造成控不住、耗不起。这种状况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大科研”组织机制缺失造成的,如诸多可以规范的程序需要人为的去处理,去协调,影响联合攻关效率。

3.大项目来源渠道不畅,项目大,经费多,一线科研人员够不着,拿不到。实施“大科研”战略,要有大项目作为支撑,而目前,院校仅仅依靠主管部门每年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课题,只能是杯水车薪,是远远不够的,而其它的项目渠道,还需要有一个过程逐步理顺,目前还难以形成畅通的大项目的渠道,这对于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三、稳步推进“大科研”发展中的对策

1.更新“大科研”思想观念

一是服务观念。要瞄准实战需求,贴近服务对象,确保能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拿出让服务对象满意的科研成果。二是人才观念。实施大科研,人才为本,要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鼓励科研人员申报和参与重大项目研究。三是竞争观念。在科研工作要做到选贤任能,不唯资历用人才,敢于将德才兼备的优秀科研人才担当大项目负责人。

2.创新“大科研”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科研管理法规制度。从健全科研立项制度入手,认真组织科研立项评审,确保选题的科学性;鼓励科研人员在服从“大科研”项目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本专业自选课题的研究;推行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的科研组织形式,落实“经费跟着课题走”的办法。二是加大开放式科研管理力度。研究制定跨部系、跨学科、跨领域,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强学院与相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学术交流;三是拓展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渠道。要着眼部队需求,及时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使分散的成果更集中,更系统,同时要拓展科研成果推广渠道,扩大科研成果应用空间,加强对科研成果使用情况的跟踪反馈。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3

关键词:非研究型高校;学科;交叉

作者简介:梁传杰(1970-),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毕姗姗(198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优势学科群形成机理研究”(项目编号:BIA1100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47-02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同时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有高度综合的发展态势。正是这种高度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促进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行学科交叉也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学科建设思路。但是,要提高学科交叉的质量和效益,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因所处的水平和起点不一,其建设措施也应有所差异。因此,对于非研究型的一般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分层定位,选准交叉学科,制订可行的建设措施,成为有效实施学科交叉的关键。

一、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的可行性分析和必要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1)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来看,非研究型高校学科交叉都有待开展。从理论研究上来说,近几年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学科交叉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分析了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主要管理模式,即麻省理工大学模式、密西根大学模式和哈佛大学模式;二是综合型大学学科交叉运行机制研究,主要分析了学科交叉的动力、学科交叉的能力及学科交叉的调控;三是对具体对象进行的学科交叉研究,包括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以及特定对象(如以诺贝尔奖中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和获奖者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和特定学科(如对教育科学进行学科交叉的分析与研究)。从学科交叉实践上来看,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尤其是“985”重点建设高校大力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其开展学科交叉的具体措施包括:成立学科交叉研究的相关机构;对学科交叉研究进行广泛的资金扶持;制订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激励措施等;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建设优势学科群;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因此,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与实践是一块空白地带。进行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非研究型高校是高教事业的主力军,开展学科交叉,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对高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践上看,我国教育界近几年在学科交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其主体或建设对象都是研究型大学或实力较强的综合型大学,针对非研究型高校如何开展学科交叉活动的研究很少,实践活动更少。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有1000多所,进入“985”建设的高校只是30多家,占我国高教群体的3%左右。学科交叉是学科建设发展的一种重要做法,是所有高校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与服务社会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非研究型高校作为高教事业的主力军,应成为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积极实践者。

2.可行性分析

(1)高教体制改革为非研究型高校学科交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我国在前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对许多高校进行了合并与重组,形成了许多综合性、多科性大学。通过这次改革,各高校拓展了学科专业领域,经过整合增强了许多学科的整体实力。同时,许多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增设了许多学科专业。因此,现在绝大部分高校都已成为多科性的院校。综合性和多科性高校集中了大批学科,使学科之间的交叉成为可能。当然,综合性和多科性并非是学科专业的简单叠加,更深刻、更本质的作用是进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知识的融合,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汇聚。

(2)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高教事业,为学科交叉提供了资金保障。实施学科交叉是一种新的学科建设管理思路,无论是哪一种学科交叉模式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学科交叉的保障措施。我国从“九五”初期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给予了许多政策支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科交叉在非研究型高校中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3)当前对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非研究型高校实施学科交叉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学科交叉的实施首先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思考与探索,理论研究需要先行。当前开展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的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虽然其对象是研究型大学,但许多研究的成果和实践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可以借鉴的。当然,非研究型高校进行学科交叉的思路当然不能等同于研究型大学,有关学科交叉管理模式也应认真研究。

二、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的建设思路

开展学科交叉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非研究型高校有效开展学科交叉活动主要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领导的重视

正如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学校领导重视一样,学科交叉活动更是如此。首先,学科交叉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实施与开展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没有这些,学科交叉活动无从谈起。其次,学科交叉活动作为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做法,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需要学校领导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另外,要实现行之有效的学科交叉活动,并非为学科交叉而交叉。高校需要精心策化,认真组织,这需要学校领导组织。因此,学校领导是否重视此项工作是学科交叉的先决条件。

2.交叉学科的选取

开展学科交叉,选取开展学科交叉活动的学科是关键。选取开展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应考虑如下几方面因素:首先是学科的实力和水平。能否有效开展学科交叉,学科的实力和水平是基本条件。一个仅仅只能从事教学而没有科研能力的学科毫无交叉的可能。事实证明,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具有整体实力优势或特色优势或较强的行业背景优势或区域优势,带动了与之进行交叉的相关学科的发展。因此,优势和特色学科是交叉学科选取的一个重要对象。其次是学科自身的交叉活力。学科交叉活力是指一个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的宽度和有效性。受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正如行业可划分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一样,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这种宏观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在学科交叉上就表现了学科自身的交叉活力。最后是学科队伍的情况。学科交叉的实践者和核心是有学术影响力、威望的学科带头人及其领导的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学术水平决定了能否进行学科交叉或学科交叉的起点和水平,决定了学科交叉的深度。总之,交叉学科的选取是实施学科交叉的对象,在交叉学科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以上三方面的因素,认真选准学科交叉活动对象。

3.管理模式的选取

管理模式是管理活动运作的形式。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可以借鉴研究型大学的做法。对于学科交叉的管理模式,目前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主要是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做法。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积极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出如下几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即麻省理工大学模式、密西根大学模式和哈佛大学模式。麻省理工大学模式主要是在解决重大工程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现了项目带动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特点。密西根模式强调制度建设,采用联合聘任制与设立学科交叉委员会的做法,是研究型大学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哈佛模式则注重从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安排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自由探索可能出现的学科交叉问题,同时辅之以对学科交叉发展规律的研究,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

这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其鲜明的特色。哈佛模式对学科交叉的做法与美国高等研究院一样,强调的是这批大师巨匠们在研究思路上的相互启迪,是一种站在世界科学研究制高点寻求思想火花的一种看似无为而治的做法,显然这是非研究型高校因不具备这种高水平的大师群体而无法借鉴的。密西根模式强调制度建设和创新,是一种体制上的规范。制度建设无疑是各种活动基本而又重要的建设活动,是一种经过较长时期建设,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而对学科交叉活动进行的系统总结。进行制度建设的管理对象要有一定数量,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导意义。因此,对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之初,这一模式也不适用。麻省理工大学模式是通过科研项目来推行学科交叉,这一模式是可以为非研究型高校所借鉴的。非研究型高校一般都承担了许多科研项目,而其中大部分科研项目需要多学科的人员联合完成。以科研项目为媒体,促进学科交叉的起步,并从这些学科交叉的起步过程中增强学科交叉点的实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和锻炼队伍,逐渐形成学术团队,培育新的交叉学科。

4.具体的建设措施

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可以借鉴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一些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组织人员进行学科交叉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工作实践的指导。因此,开展学科交叉工作先要进行一些理论研究和思考。各高校可以组织高教理论研究人员和高教管理人员进行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也可直接借鉴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学科交叉实施的方案。

(2)对学科交叉研究进行广泛的资金支持。学科交叉作为新生事物,其起步和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为学科交叉活动筹集资金,包括相关学科的科研经费、学校的政策扶持资金、社会赞助资金等等,为学科交叉活动的进行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3)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由于传统的学术评价制度、固化的学科专业设置等障碍,使得参与学科交叉研究者在工作量的考核、成绩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带来了风险,成为学科交叉实践的障碍。高校一定要对交叉学科制订科学的、合理的相关政策,对实施学科交叉的学术队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才能吸引一批人员开展此项工作。

(4)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学科交叉活动是麻省理工大学学科交叉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非研究型高校开始进行学科交叉活动之初的最好选择。其优点在于:它有进行学科交叉活动的载体,使之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学科交叉活动;基于现有科研活动,以这种形式实施学科交叉,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和建设上有较大的弹性;学科交叉能否深入开展,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适时进行下一步的决策,学科交叉并不是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的唯一目的,从而不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因此,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是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的主要形式。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科交叉活动的开展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决策

正如上面所谈及的,学科交叉活动的有效开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领导对是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选取哪些学科进行交叉是值得审慎考虑的。不能为了形式,为了业绩,为交叉而交叉,要合理决策高校学科建设的取向。

2.认真选取学科交叉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无论是哪一种管理模式都是各研究型大学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学术环境、学科特色而慢慢摸索形成的。虽然前文对非研究型高校实施学科交叉所应采取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但仅仅是从一般情形来分析的。各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选

取何种管理模式要视各校自身情况而定。

3.不能急功近利,要细心培育

实行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它有时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积累,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更是如此。因此,实施学科交叉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只有经过精心扶持、培育的交叉学科大树才能绿树成阴,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程莹.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问题、模式与建议[J].教育研究,2003,(11).

[2]刘文达,等.大学学科交叉的机制、能力及调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4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大学生;科研训练;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64-02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如何办好高等教育是高教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指向是回答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个共同的范式中,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所高校的党政领导不得不为在象牙塔里是培养思想自由、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理论的专门人才,还是培养实践丰富、面向社会实用型的专门人才而不断反思、徘徊前行。事实上,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促使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直指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关键词。它无关学校所属的高校类型、高校所处的大学圈层,拟或学校的自我定位。全面发展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对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有所担当,即培养实践性较强的适应型人才,亦需完成高校自身的历史使命,即培养思想自由、有锐意进取精神的新领军者。全面发展的核心面向直指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即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高使命。

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某些高校已经做出一定有效性的探索。综观国内外高校科研训练的相关模式,积极为本科生寻求科研训练的机会以及安排科研训练计划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典型代表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我国清华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科研研究机会计划: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清华大学提出的学生研究计划旨在为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明晰本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1]。在上述典范的带动下,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相关模式的探索。本课题组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各高校进行了实践调研,在肯定各调研单位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地感受到本科生科研训练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还处在萌芽和摸索的状态。虽然各高校存在问题的表现层面、表现形式、表现程度上各有差异,但推敲后则不难发现,出现的问题在实质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实施中产生的共性问题

比较国内高校开展的本科科研训练项目,在意识层面,项目的参与者校方、指导教师以及参与学生存在科研训练理念认识模糊,甚至混乱的问题。某些高校的校方没有把本科生科研训练看作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抓手,只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科研学习的一种活动;指导教师将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视为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之余的调剂品,对如何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以及怎样进行相关训练缺乏系统认知;而学生对科研训练的理解为仅仅发表或提供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以获取相应学分。在行为实施层面,实施科研训练项目的各高校在组织机构、实施流程等方面如出一辙,缺乏细致化的实施手段与特色性研究内容。通过解析各高校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流程发现,在项目实施之前,各高校对科研训练计划宣传形式单一,局限于院系通告或网站公示;宣传的力度不足,局限于公布政策文件而缺乏相应解读。在项目申报之前,没有组织相关项目说明会以及师生见面会,学生课题申报与教师课题指导也成为无源之水。项目申报后,管理机构组织的专家评审缺乏透明度,学生有答辩的机会却没有申诉的权利。已立项的科研训练项目,虽在规定之中有中期检查和结题环节,但缺乏日常过程的精细化操作、检查和督促。在成果体现层面,表现为对科研成果展示力度不足,经验教训总结不到位。

二、大学生零起点全程化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事实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工程,只是简单地移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无法达到上述目的。本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简要思路是以大学生科研训练为载体,从学生大一到大四的四年学习时间系统化渗透性进行科研思维的训练。

在体系安排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应当注意以下四方面的结合:第一,注重与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结合。在设置或修改专业培养方案时将科研训练计划纳入其中,并设置相应的创新学分;第二,加强科研训练与课程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选择上着重参考与本学期所学专业知识的前沿方向及内容;第三,激励学生将科研项目与各种综合性竞赛和专业性竞赛进行有机结合,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从竞赛中得来,以期双赢;第四,结合自己所选择的科研训练方向,选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课题和指导教师,完成毕业环节的各项内容。

在实施环节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艰苦、漫长的过程,只有着眼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才能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具体而言,在学生大一学年,注重对学生基本科研素养的养成。在这个阶段,培养方案中应设置信息分析与预测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锻炼学生进行文献综述、热点问题分析及科研思维初步养成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大二学年,由于学生参与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与课程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或课题先行渗透,这个时期在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应当遵循学生确立科研训练项目的优先性原则,即由课题决定指导教师。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可简单理解为由下而上模式。在大三学年,由于学生逐渐学习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应当注重科研训练和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进行科研训练的部门组织教师设置本专业理论前沿与实践热点课题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选择。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说是自上而下模式。在大四学年,先前进行的科研训练工作已经营造出师生进行科研相得益彰的氛围,此时,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结合水到渠成。

在科研训练的氛围凝练上,既主张科研训练过程和实验室高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进行相关项目实验时在实验室进行,增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同时,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将大型实验放置在社会上完成。需要注意的是,科研训练的成功与否需要营造相应氛围。诸如,构建以Coffee Break和Forum为主体的交流模式。面对面的Coffee Break具有形式随意、交流自由、平等参与、广泛互动等方面的特征,此模式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促进灵感的闪现[3]。Forum是国外大学流行的一种教学与学术交流的方式,这种模式既能够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科研训练的一些交流,更是学生可以为研究某一项目与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近距离交流的互动性极强的教学路径。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有效保障

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平台,然而囿于各平台处于探索和初步实践阶段,此时更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保障。系统性的保障措施应从组织机构、制度与实施机制上进行考量。首先,在组织机构上,日前实施科研训练的各高校普遍由其二级单位校团委负责实施。本文认为,应当变校团委负责为教务处主抓,增强科研训练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毕业环节的结合度。在制度建设上,学校应系统地对科研训练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和实行一系列增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保障力。诸如,制定和实施科研训练项目管理条例、科研训练项目评审条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指南、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规范。在实施机制上,一是建立实施科研创新培养责任机制,选派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责任人,确保科研项目过程的顺利进行;二是建立科研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并确保政策的实施,以此来调动教师和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活动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4]。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张帆,魏安智,王云,黄海瀛,梁宗锁.高校SRT及大学生科研素质全程化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8).

[2]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5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开放实验室;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49-02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立于2006年,初步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以先进制造领域为应用背景,构建基于现代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实验室本应该在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开放实验室基本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开门时间延长,没有更好地发挥开放实验室应起的作用。

一、开放实验室的重要性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实践及开展各项课外科技活动,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如下:(1)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2)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学生培优补差,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3)开放实验室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4)开放实验室能够更好的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实验室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5)有利于建立责任管理制度、业绩评价制度、资源共享机制、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制度等。

二、开放实验室模式

开放实验室指的是时间上的开放和内容上的开放。在内容开放上,对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或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选定实验项目、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开放和对教师科研上的开放。结合我系实验室现有条件,建立适合测控实验室的开放模式。

1.预做、补做和重做课内实验。对实验技能较差的学生可申请提前预做实验,对因故不能上实验课的学生可申请补做实验,对课堂上未完成的学生可申请重做实验。

2.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或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选定实验项目。根据各年级情况制定相应的开放实验项目,同时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可自行制定实验项目。

3.学生或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4.各类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5.毕业设计。通过申请对毕业设计需要用到仪器与设备的同学进行开放。

三、开放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虽然实验室开放管理条例中对开放内容、时间和相应保障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具体实施上仍存在如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开放管理问题。尽管有教师值班,但仅限于打开实验室延长开门时间。解决措施:第一,建立健全的开放性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仪器设备借用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与赔偿制度》和《学生实验考核办法》等。第二,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完成实验的指导、预约、登记、查询和管理等功能。

2.学生积极性不高问题。学生是实验实践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就称不上实验室的真正开放。学生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较单一,考核评价体系不尽科学,主要由理论课考试成绩来衡量,缺少真正对实验实践能力考查的环节。解决措施:第一,分基本职业技训练层、基础层、自主创新层和研究创新层四个层次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第二,对实验实践考核办法进行相应改革,只有通过上述四个层次的实验实践项目的训练才能够取得系内的所有实践学分。

3.实验指导教师问题。由于开放实验内容多变,学生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因此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实验教师严重缺乏,加之工作量无法考核等原因,影响了实验室的开放。解决措施:第一,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实行有限制的开放。第二,成立由本系优秀学生组成的社团和科技指导小组,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或参加各种创新竞赛。第三,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开放实验室实验实践项目的指导,并将开放实验室的指导工作作为年底考核指标之一。第四,以勤工助学形式招聘实践能力和责任心比较强的学生到开放实验室担任管理员。第五,培训优秀的研究生,使之成为开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参与者、学生实验实践的指导者。第六,在工作量的衡量上学院给予必要的保障措施,进而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四、开放实验室成效

1.全面提升了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实验实践项目、改进考评和考核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来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开放前主要为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只有在开课时使用而没课时就闲置导致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在实验室实施开放后,所开出的实验项目类型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幅增加。因此实验室开放管理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仪器设备的共享,充分发挥了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3.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开放实验与课程实验相比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指导教师既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放实验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项目,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效益、竞争和团队协作意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各类竞赛中开放实验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了参赛同学有充裕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训练。近年来我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IEEE国际标准电脑鼠走迷宫大赛”和“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通过实验室开放提高了我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实验室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隋修武,桑宏强,李大鹏,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42-43.

[2]于鑫,孙向阳.研究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113-115.

[3]王宇英,秦兴国.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3):158-159.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6

关键词:晋江市 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 主要任务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46-021 引言

晋江是一个非常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城市。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9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家和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全市企业年均技改投入达20亿元。因此,我们更应充分把握“科技强国”、“科技强市”的这个机遇,明确和制定新形势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其任务实施的保障措施,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 晋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1 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1)继续推进品牌建设,积极更新人才结构,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科技领军人才,以创建产业示范区壮大产业,形成7-8个新兴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包括如光电能源在内的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创业园和3个现代大型物流基地。

(2)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技术、资本为纽带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联合、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推进晋江产业的“二次创业”,促进技术创新要素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推进现有产业基地、经济开发区的扩区升级和产业集群基地化,争取3-5个省级行业开发基地落户晋江。

(3)探索与台湾形成“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科技合作模式,发挥福建省台湾学者(泉州)创业园的基础性作用,创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晋江)合作基地,使其在台湾高新技术的引进、创新、示范和推广方面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的闽台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交流合作渠道,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主动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转移、对接,并向产业融合发展。

2.2 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培养现有企业等方式壮大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培育飞机修造、光电能源、装备制造、包装印刷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加快太古系列项目建设,培育飞机修造龙头企业,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链;继续推动金保利太阳能电池、冠科电子、晶蓝光电发展壮大,培育光电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吸引一批台湾光电、新型材料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打造光电能源产业链;以国家级基地为载体,借助金鹰印刷带动效应,吸引一批台资、港资印刷及配套企业向基地组团式转移,打造包装印刷产业龙头;以充分利用晋江市海洋生物和侨乡资源,发挥晋江品牌优势及海西政策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晋江市“高位嫁接”,鼓励本市现有龙头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引进、跨国经营等活动,寻找机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大楼建设步伐,以此为载体,积极吸引“大院名校”来晋江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发挥福建晋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与著名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引导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包括共建企业或行业技术中心、共同研发、共同承担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等,力争每年新增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品牌营造“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企业技术标准联盟。充分利用现有省部与央企的共建平台,争取相关部委、央企资源,创建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与合作平台。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序推进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市场,探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集团进行技术合作,力争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有所突破,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充分利用“6·18”和“9·8”成果交易平台,积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科技成果,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争取每年与国内外高校实现50个以上高新技术项目对接,每年参与制修订2-3个行业或国家技术标准,5年内争取参与制修订1-2国际技术标准。

(3)实施重点创新工程。积极落实《福建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晋江的决定》,每年启动5个重大科技专项和50个以上产业技术攻关项目,以项目带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争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实现技术链与资源链、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持续形成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品关联度大、对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优势产品。

2.4 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