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范文1

小学低年级学生尚属于儿童阶段,心智与心理发展不成熟,在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今天,我国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关键一点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不论是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品德的还是人格的。培养健全的“人”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理想。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系统把握儿童发展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

心智;心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4]刘松艳.刍议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范文2

一、‘多元化’在教学的作用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化教学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多元化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落实,也跟随社会发展的潮流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农业为主转化为社会经济结构为主体的时代潮流。我镇外出打工人员的数量逐年提高,大批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拥入到务工行列,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增多,新的问题――留守儿童随之突出,留守儿童已成为我镇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种脱离亲情的特殊环境氛围之中,缺少第一监护人父母的体贴、呵护及教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就涌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呈现焦虑、烦躁、悲观等系列消极的情绪感,使其对学习失去进取心等心理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我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一)亲情脱离

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爱、呵护及监督,使他们经常感觉有一种情感欠缺的现状,使其该学到的知识而学不到,该拥有的亲情关系却无法享受。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学习的机会受到限制,得不到父母的督促,久而久之就形成焦虑、悲观、消极的情绪感,失去对学习的进取心。看来家庭亲情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缺失

根据问卷抽查,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厌学的较严重,并且成绩较差。造成的原因是长时间父母分离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疏导。然而学校是育人之地的处所,可见也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理应承担起全面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念。

(三)村委会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欠缺

据调查,多数村级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他监护人父母的私事,他们背井离乡打工到外地,必须得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妥善的安排处理好。这种不良意识的存在,从各级部门来看,则是提倡农民打工,提高当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所以实施一些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将产生的问题却掌握甚少,更提不起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应重视家长教育辅导,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通过言语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首位的。虽外出务工,但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务工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或发邮件等方式经常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情况,掌握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同时家长也经常与所任学生的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在校情况和学校发展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和子女沟通时,既可采用鼓励,也可以批评等方式来教育监督他们,但具体方法的使用特别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家长应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尽全力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还能感受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经常伴随着自己健康成长。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教育。现代化社会日益紧张和繁忙,给我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压抑感。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导致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们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使教师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应用科学的知识来调整自己心态是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心理状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常主动靠近他们,抽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谈心联系,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素养的需求给予关注。使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乐意与教师交流,将心中的苦恼和悲伤对老师说说。平时要多创造一些愉快的专职的场合以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

再次,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功能。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学生的视野较广阔,也有更大的抱负,但是由于自己各方面的发育均未成熟,接触事物又较广泛,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引导,对学生采取有效的调整方法来清除他们的不良的心理影响。在引导教育时,教师帮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别人行,我也行”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我改变现实的信心。总之,首先应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让他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中的不足,克服自卑、疑虑的不良心理。其次要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范文4

关键词: 玛丽亚・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 家庭教育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 Mentessori,1870―1952)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她的主要著作有:《蒙台梭利法》(1909年)、《高级蒙台梭利法》(1912年)、《童年的秘密》(1936年)、《新世界的教育》(1946年)、《发现孩子》(1948年)、《有吸引力的心灵》(1949年)。《童年的秘密》一书是1936年7月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召开之际出版的,是蒙台梭利解答幼儿之谜,并且阐述其儿童观的著作。这本书除导论,分为三部分,共三十章。著作中,蒙台梭利对6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同时还对幼儿心理歧变的很多表现和成人儿童的冲突作了相关的分析,并对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家长的职责作了阐述。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①“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的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②读至此,对于学习研究学前教育的我来说,心中有很多的感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今天的孩子童年的“秘密”没有得到成人理解和尊重。学前教育应该促使儿童身心自由发展,这样的教育才会带来对儿童的尊重,才是真正的爱儿童。

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孩子成为家庭的焦点和重心,每个父母都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都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爱子心理,然而,一些父母却不知道尊重孩子,这让我想起身边一位老师家的孩子,这男孩的饮食一直是家长头疼的问题,从会吃饭那天开始到上小学,孩子一到吃饭时间就闹腾,就想去做其他事情,妈妈怕孩子饿坏了,所以天天喂饭。每天家里菜的搭配是妈妈根据孩子的营养需要来定的,然而,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好好吃饭时,孩子的回答是:因为不喜欢吃的东西妈妈非要他吃,想吃的东西妈妈不让吃,说没有营养,所以他不喜欢在家吃饭。妈妈的“营养套餐”却让孩子的心灵变得营养不良了。我相信“营养套餐”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如此,有的父母除了为孩子搭配“营养套餐”外,还规定了孩子游戏的内容,支配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竭尽全力地爱自己的孩子,却是“错爱”,这就是儿童和成人之间发生了冲突。这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当儿童的发展达到他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也就开始了。当然,没有一个人会完全阻止儿童看和听,进而阻止他明智地征服他的世界。但是,当一个儿童开始独立地行动、走路、触摸各种东西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即使一个成人是真诚地热爱儿童,但在他的内心仍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③家长不准儿童的小手东摸西碰,不准儿童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等,这样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自发活动和想法的压抑,必然会造成对儿童心理状态的创伤,使儿童对父母爱的方式越来越反感。

为什么竭尽全力地爱孩子却是错误呢?为什么儿童和成人会发生这些冲突呢?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④其实父母如此爱孩子是错爱就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儿童,不了解儿童的自然特性,不知道儿童自身拥有一个积极的精神生活并能自我完善这种生活,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通过成人的安排、帮助、照料,儿童才会步入完善的发展轨道,有时候这种“错爱”是由于成人只注意儿童身体健康成长的需要,对儿童的身体给予了精心的照料和规划,却忽视了儿童心理的需要,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不考虑儿童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部分成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成是一贯正确的模式,把自己树立为儿童完善发展的榜样。成人这样的行动和思想不仅把儿童强制纳入自己生活方式的轨道之中,而且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与儿童心灵相关的一切,以自己的标准和尺度来判断儿童的好坏和善恶,把成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强加于儿童,让儿童顺从成人的安排和命令,把儿童变成父母的“乖孩子”,老师的“乖学生”。

很多父母说自己为了孩子已经牺牲了一切,整个家庭都在为孩子服务,为孩子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给了孩子他们能给的一切,然而孩子却体会不到父母的爱。事实上,更多的时候,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盲目无知的爱导致孩子跟成人发生冲突,并且这种爱的方式阻碍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蒙台梭利曾指出:“成人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迷宫般的困境之中,跟过去一样,他恍惚地迷路于广阔的森林之中,但没有一个出口,因为他不知道迷路的原因,即他的错误在于他自身。”⑤

在生活中,要真正爱孩子,并让孩子接受体会到你的爱,就要学会尊重孩子――爱他就尊重他。只有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世界观,给儿童提供的“营养套餐”才是真正营养的,儿童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蒙台梭利强调:“我们必须根除潜藏在我们心中的偏见。我们不能抑制那些能有助于教学的品质,但是,我们必须抑制可能会阻碍我们理解儿童的那种成人所特有的思想观念。”⑥父母不是孩子的创造者,而只是孩子的监护人。对于父母来说,蒙台梭利指出:“他们必须意识到自然托付给他们的使命,就是父母赋予自己孩子的生命而言,他们对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职责,并掌握着人类的未来。”⑦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各方面的需要,而且要尊重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需要,爱孩子,就给孩子提供一个能使他自由发展的环境,为建设一个适宜于孩子需要的世界而牺牲自己才有价值。

注释:

①[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单中惠校.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1.

②[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单中惠校.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

③[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单中惠校.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1.

④[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单中惠校.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7.

⑤[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单中惠校.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29.

⑥[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单中惠校.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5.

⑦[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单中惠校.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9.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范文5

儿童对触觉和视觉的感知

儿童从出生开始,最初是用嘴吸吮着母亲的,口腔感觉到了的软硬,感觉着乳汁的味道。他们能够吃食物以后,用口腔感觉着食物的软硬和食物的味道。他们随着手的发展,不停地用手抓东西,手感觉到了物体的软与硬、凉与热、粗糙与光滑。他们还不停地把东西放进嘴里,用嘴感觉物体的各种性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精神胚胎”的指导下,自然、有序地通过用眼睛、嘴巴、手、耳朵、鼻子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感知各种东西的属性。他们在与物体或事物现象的互动过程中,反复多次地感知它,这样,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才会不断地成长。如果他的词汇没有发展,他们对各种各样的感觉不能够表达出来,那么,他们的感觉是模糊的、对物体的属性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用恰当的词语表述他的感觉,那么儿童对这种感觉就有了明晰地认识,他们对这种物体的性质、对这种事物的现象就有了清晰地认识,他们的智力就随之产生了。

例如,有一个名叫团团的男孩,不到两周岁半,一天,他用一个圆柱体的小瓷杯喝牛奶,他喝完牛奶就把杯子放倒,在茶几上滚动着玩,非常开心。一用力,杯子滚落到地上摔碎了。妈妈告诉他:“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不能滚动着玩。”他大笑着说:“能滚动着玩,好玩。”他在滚动杯子的过程中通过触觉和视觉感受着圆柱体杯子的外在属性,满足了他心理发展的需要。妈妈的话里“滚动”一词给他模糊的感觉及时配了对,于是,他清楚地认识到了圆柱体杯子外在的能够滚动的属性,他以后再见到圆柱体的物体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物体能够滚动。这样,他的心理成长和智力的成长就达到了统一。

尊重儿童的经验感觉期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受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就会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如果是别人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的感受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这段话说明了儿童亲自感受对儿童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没有吃过苹果的时候,单凭别人说苹果是甜的,你能够感受到苹果真实的味道吗?不能。每个人想象出来的甜都不会一样,只有自己亲口尝一尝,才会感受到它是怎样的甜,才会认识到苹果的真正味道。例如,有一个叫宝宝的女孩,在刚满两周岁的时候,在一次坐白色车子的旅途中,她由于晕车呕吐了,这种感受对她的心理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直到她两周岁半的时候,她都不肯坐白色的车,不管别人说白色的车多么漂亮、坐着多么舒服,她都不相信,她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她说:“不做小白车,做小白车就吐。”这是她从自己的感觉中获得的经验,对白色车产生的认识。可见感觉经验对儿童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

注重儿童的心理成长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范文6

关键词:人的发展;差异性;多样性;尊重差异;全面发展

现今,社会对人的要求和人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都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新取向。我们过去的教育太注重用成人的标准、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标准答案剥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使他们成为厂件生产的“标准”件。统一的规定性要求无论多么合理都必将不符合每一位学习者的个性要求,因此我们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诸多表现同时要承认其差异性与多样性发展,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一、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R.S.伍德沃思明确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德国儿童心理学家W.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实质上,都是把先天遗传和外部的环境看成是两个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因素。这两个因素必然会造成人在智力、知识、情感、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人的发展随之呈现多样化。个人认为,学生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出身不同。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家庭影响居于首位。有的学生来自普通的工人家庭;有的学生出身于政治家庭、商业世家等等。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其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行为与思想上的差异,最终呈现学生发展多样化。(2)成长经历差异、人格各异。从埃里克森的个体发展八阶段论可以看出,个体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其成长经历影响每个阶段的个体发展、从而人格各异。如: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在这一阶段的经历有差异,人格也有所差异。(3)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等。生理年龄指生理发育成长的年龄特点,比如营养不良的学生生理发育延迟即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同样,心理年龄是按照记忆、理解、反应、对新鲜事物的敏感程度等计算的年龄。根据心理测验而取得不同年龄群体的心理常模与心理检测结果相对照,从而得出其心理年龄。同一年级同一班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的略显成熟、有的就略显幼稚。(4)天资不一。由于个人发展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具有差异性。有的个体天生有音乐天赋如著名音乐家朗朗;有的个体天生有体育天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奥运冠军;有的个体天生有数学天赋如伟大的数学家伽罗华;有的个体天生有绘画天赋如中国的大家齐白石等等。所以,每个学生都有某处能力优于他人的地方而且优于他人的程度也不同。(5)智力构成成分不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智力是一个多元结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由八种元素构成:身体运动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社交智力、空间智力和自我观察者智力。这九种智力在学生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程度进行组合,使个体智力特点各不相同且是多样的。(6)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差异。我们一般将学习风格分为八类:主动型、反思型、感官型、直觉型、视觉型、听觉型、循序型、总体型。有的学生是主动型的偏好团队合作;有的学生是反思型的喜欢独自一人工作、思考;有的学生是感官型的较偏好学习具体的事实;有的学生是视觉型的在看图表、影片时记忆效果最佳等等。总之,我们应当了解并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差异性思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里的班级目标、班规趋于一致;同年级班级开设课程基本相同;学校统一的考核标准,大多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这严重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全方位发展。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

(一)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体的需要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应当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上文所谈到的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我们应当了解、尊重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分析、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者,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适时适度进行教育。我们常说的叛逆期,有的学生出现较早、有的较晚;有的学生叛逆表现比较强烈、有的较温婉。这就要求我们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尊重个体差异,用爱心和智慧去尊重、满足学生个体需要。

(二)关爱学生,用心教育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力量。在家里有父母的疼爱,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学生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长。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爱可能是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爱的拥抱等等,这些都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应当给予关怀,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批评,让其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他,帮助他改变。对学生不再以成绩来判断、划分学生的好坏,不给学生贴标签,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去教育学生,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其阳光、健康的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他们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

(三)灵活、多样、个性多维评价学生

我们应当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维指标体系,应该用至少是几把尺子而不是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注重使用灵活多样的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注重淡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注重综合评价,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对学生身心发展各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炎,顾建德,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A]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