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环境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环境概念范文1
摘要:家庭是人生开始的第一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家庭关系、父母素质对青少年成才有关键性的影响。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少年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青少年正处于成才过程的素质优化期,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为高层次的人才。
1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础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1.1家庭遗传提供了生理素质
“遗传”这个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亲代通过生殖繁育把亲代的特性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备与亲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现象就叫遗传。遗传物质的差异、优劣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层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质很大部分是来源于亲代的遗传,生理素质差异性决定了青少年的才华见识在质和量上潜在的差异,从而影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与层次。智力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础。据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遗传率高达60%,仅有约40%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与环境差异。除了智商有遗传基础外,特殊才能也有遗传基础。如音乐、绘画。
1.2提供了物质基础
家庭的物质条件为人才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对青少年的思维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发达城市,青少年接触的新事物的机会就比较多,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参加各种科技实验活动、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同时,他们展现自己天赋、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大这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质条件,如营养、学习资料,受培训的机会等。好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好的学校,优化智力,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个好的体质。
1.3提供了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员关系不稳定、不和睦,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敌对、偏激、孤独等心理,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败,不能单凭智能水平,还要看他的个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体系和人才思想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子女学习水平、志向、态度等,从而制约青少年智力素质优化。
2家庭影响具有长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为主体的,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脱离的环境,对青少年成才具有长期影响。青少年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离不开家庭。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贯穿始终。首先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方向产生影响。由于遗传和家庭的长期共同生活,父母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等对青少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链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苏轼兄妹,构成了诗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层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关系的亲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对子女最为了解,对他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熏陶性。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其成才的过程。
由此可见,家庭对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起到促进的作用。
3优化家庭环境
3.1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3.1.1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夫妻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夫妻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而夫妻经常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异梦,动辄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表现出粗暴、刻薄,严重的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
3.1.2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对青少年成才就有深远影响。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依恋逐渐变淡,渴望脱离父母,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希望父母平等地对待自己,与父母向朋友一样交往。这时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更新思想、认识到青少年不单是家庭的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形成开明、民主、平等的家风。其次,确立正确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高期望,有时对子女的要求脱离了子女的真实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这样以来,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挫败、自卑心理。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确立正确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3.2.1加强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开发自己的优良遗传物质必须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质,实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对青少年成才影响很大。父母的素质高就会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备条件。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教育,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养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必须把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强也会获得同伴的赞许这也会强加他们的自信心。有信心才会敢想敢做,才会出创造性的成果,才会为社会做贡献。
3.2.2树立科学成才观
科学的成才观是青少年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灯。青少年能否成才,科学的成才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青少年的成才方向。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兴趣和爱好。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们早日确立成才方向。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其次,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人才之所以为人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造性成果可以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作为父母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确定成才之路。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最持久的环境。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对青少年成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家庭环境概念范文2
关键词 微电网;家庭自发电;初级验证方案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49-02
0 引言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家庭环境背景下电能的高效使用成为一个新的热点,而“微电网”概念的提出为此指明了一条有效地道路,2002年美国电力可靠技术解决方案协会(CERTS)全面介绍了“微电网”的概念:微电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微型电源共同组成的系统,他可以提供电能和热量;微电网内部的电源主要由电力电子器件负责能量的转换,并提供必要的控制;微电网相对于外部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同时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等方面的要求[1]。但是因为当前微电网技术在国内还不成熟,家庭自发电系统作为“微电网”在家庭环境下的过渡型技术,与后者相比简化或者绕过了某些技术难题,是当前最为合适的选择。
1 总体设计方案
一个完整/高级的家庭自发电系统从空间结构上包括系统控制单元、发电单元和用电单元3部分,其系统结构框图如下图1。
如图1所示:完整/高级的家庭自发电系统以系统控制器为核心,通过风光温互补发电单元实现电源供应,通过对储电池组的充放电控制实现电能储存,通过切换器切换功率负载实现电能的消耗或并网销售。通过对家用电器交直流供电方式的选择控制实现电能的高效使用。这些功能的实现因技术因素的限制只能在未来5~10年内实现,具体分析如下:在发电单元,当前风、光、温发电模块实际发电效率低下,而且其产品设计思想保守,成品单一。在未来,家居建筑在设计初期就必须考虑到高级的家庭自发电系统的设计安装冗余,例如建筑外形多为多体楼结构,楼体之间因空气对流造成一定功率的风场,家庭风力发电设备即安装与此,建筑表面贴装采用集成了光伏发电片的新型陶瓷材料,温差发电片大型化、模块化,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游离的每一份能源。在用电单元,家用电器智能化,基本具备AC/DC电源复用功能,可自动根据当前费率表自动选择供电源属性。在控制单元,对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快充慢放的储电池组的控制只是控制器得一项基本功能,它不仅仅是家庭能量控制中端,同时是智能电网用户端,不仅实现家庭环境下,一/二次能源的经济管理,而且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智能电器的无线联网,为“智能家居”向真正的“数字家居”转化提供硬件基础。
当前的家庭自发电系统还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文中所设计的系统是一种技术验证方案。
2初级技术验证设计方案及其各单元硬件电路图
初级方案与完整方案相比其结构构成大大简化,概括的说,在发电单元中,风光温互补发电模块中消除了风光模块而只留下了温差发电模块;控制器单元中消除了直流逆变和并网运行单元,只使用直流充放电模式,而且为保护储电池的使用寿命在铅酸储电池前并联了基于超级电容的储电电容组单元作为缓冲电源。用电单元中只涉及了AC/DC复用智能冰箱、LED发光灯组、直流充电器3个直流用电模块,改变家庭自发电系统切换器为某些AC/DC复用智能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换开关。
3 结论
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构建系统电路对其进行功能测试试验,证明设计方案初步实现了对其基于直流的发电、储电、用电的一体化控制。但是也存在发电功率过小的缺陷,考虑采用增加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的数量增加发电功率的措施解决。
家庭自发电系统作为“微电网”技术的过渡型技术虽然在后者正式实施前的一定时间阶段内有着很大的发展前途,但是因为技术和政策等因素的限制还处于初级阶段,只能作为配电网的后备系统使用。随着电力系统改革的深化和能源危机的加剧以及人们环保与节能意识的加强,家庭自发电系统必将随之快速实现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跨越,而与配电网之间的主从关系在某些地区与领域也将会相应发生一定程度上的逆转,此时,其将作为电力系统需求侧管理系统的能量管理单元正式确定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国海,苏建徽,张国荣.微电网技术研究现状[J].四川电力技术,2009,32(2):1-6.
[2]陈允成,吕迎阳,林玉兰,.一种半导体温差发电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 2005,26(8):198-200.
[3]隋仕伟,刘渊,杨冬青,董旭,聂玮计,梦瑶.基于太阳能热的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4):4.
家庭环境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家庭环境;个性;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a)-110-0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trai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LI Zhi-rong, HUANG Ping, YANG Jian-hua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Kaifeng,Kaifeng 475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Methods: By means of randomized cluster sampling, 376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investigated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a Version (FES-CV)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Results: Lower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tained between family conflict,control and P score of EPQ (r=0.312,0.240, P<0.01 ), between cohesion, expressiveness,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 and E score of EPQ(r=0.304~0.381,P<0.01), between conflict and N score of EPQ(r=0.279, P<0.01), respectively. Whereas, lower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cohesion,expressiveness and P score of EPQ(r=-0.351,-0.348, P<0.01), between control,conflict and E score of EPQ(r=-0.278,-0.249,P<0.01), between cohesion,expressiveness,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 and N score of EPQ(r=-0.263~-0.360, P<0.01), respectively. Multiple regress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 strain were conflict, cohesion, control and expressiveness; the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 strain were cohesion,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 conflict and expressiveness; the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s of N strain were conflict, expressiveness and cohesion.Conclusion: Family counseling or famil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Family environment; Personal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有研究显示[1-4],不良的家庭社会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及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但多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进行研究。本研究以《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5]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青少年版》[6]从家庭特征的角度对初中学生的家庭环境与个性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开封市五所学校的初中一年级学生376人。其中,男生186人(49.47%),女生190人(50.53%),平均年龄(12.6±0.6)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邹定辉等主修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第3次修订),家庭环境量表共有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包括:①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②情感表达,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③矛盾性,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④独立性,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⑤成功性,是指将一般性活动(如上学和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⑥知识性,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⑦娱乐性,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⑧道德宗教观,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⑨组织性,即指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程度;⑩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龚耀先主修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青少年版》,该问卷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程度(L)4个分量表。
1.2.2 调查统计方法测试前由心理测验师向学生讲明调查目的,按统一的心理测验指导语进行集体实施。测验结果全部输入心理测验软件系统,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家庭环境与个性(EPQ)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显示,家庭环境与个性(EPQ)的各个因子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精神质与矛盾性、控制性因子呈低度正相关,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因子呈低度负相关;内外向与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娱乐性因子呈低度正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低度负相关;神经质与矛盾性呈低度正相关,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呈低度负相关(均P<0.01),见表1。
表1家庭环境与个性(EPQ)相关性分析(r)
*P<0.05, **P<0.01
2.2 家庭环境各因子对个性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EPQ 的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家庭环境量表各因子为自变量,取a=0.05,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质(P)的主要影响因素(按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有矛盾性、亲密度、控制性、情感表达;内外向(E)的主要影响因素(按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有亲密度、娱乐性、矛盾性和情感表达;神经质(N)的主要影响因素(按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有矛盾性、情感表达和亲密度,见表2。
表2家庭环境与个性(EPQ)多元回归分析标准回归系数
*P<0.01;R2:方程决定系数;“-”为未进入方程
3 讨论
家庭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7],初中阶段则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探讨家庭环境对初中生个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环境各因子对初中生个性的各个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控制性进入P方程,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娱乐性进入E方程,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进入N方程,表明亲密度高、家庭气氛融洽、生活井然有序,家庭成员间能够充分表达情感的家庭,有利于子女培养外向、情绪稳定、富有进取心、易于适应外部环境的性格特点,而矛盾性和控制性高、亲密度和情感表达程度低的家庭,家庭成员间矛盾冲突多,亲子关系不融洽,则易使子女形成孤僻、内向、胆怯、敏感的个性,子女会经常处于精神的高度紧张状态,在社交中常常会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行,长此以往,则必然会对个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会使子女形成不良的性格,造成适应不良,影响其心理健康。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结果[8-11]也证实了不良的家庭社会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及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甚至是子女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子。有报道显示[12],当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除了要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重视家庭咨询或家庭干预工作,促进家庭环境的优化,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父母提高与子女相处的内在质量,建立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最终促进子女良好性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2]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
[3]孙圣涛,张薇.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24-126.
[4]雷雳,张钦,侯志瑾.学习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自我概念[J].心理科学, 2001,24(2):242.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93-101.
[6]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4-44.
[7]Kirmayer LJ,Young A.Culture and somatization:chem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J].Psychoses Med,1998,60:420-430.
[8]傅茂笋,代旭东.医学新生适应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114-115.
[9]Pettit GS,Bates JE,Dodge KA,et al.The impact of after-school peer contact on early adolescent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s moderated by neighborhood safely and prior adjustment[J].Child Dev,1999,70:768-778.
[10]Pettit GS,Laird RD,Dodge KA,et al.Antecedents and behavior problem outcome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ce[J].Child Dev,2001,72:583-598.
[11]许萍,杨建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57-159.
[12]钟慧,黄希庭.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31-33.
家庭环境概念范文4
一、微观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
我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使得传统的德育概念有了新发展。德育不再是停留在学校这样的机构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青少年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是社会环境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一定思想,指导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以上看出,社会环境因素变化、发展都会对德育工作产生影响,由于青少年基本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微观环境。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不见得直接作用于青少年,但作用于学校中的教师、家庭中的父母和其他社会成员身上,间接给青少年带来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家庭是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也是人在其中生活最早、最长久的群体。可想而知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家庭之中的德育影响主要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其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其次,学校环境。学校是人们着意营造的培养人的环境,学校的活动有计划、目的教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冶观念、社会规范的教育实践。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更具有指导意义。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文化、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都可以从这里体现和感受。学生遵守学校纪律的习惯,在人数众多的班集体中学会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等等,都在帮助青少年走向社会,懂得正确地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同时,学校还担负对社会本阶级的青少年进行人格塑造的任务,即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
最后,同辈群体环境。同辈群体是指那些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相接近而关系密切的群体。这种同辈群体的影响主要在儿童升入中学后日渐明显,成员们之间自由交流,可以不受约束。一些不便于在正式的场合中讨论的话题,如对某些人的评价,都可以自由讨论。同时,同辈群体成员之间思想品德的影响是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在无意中进行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青少年受到的影响有时是不知不觉的。
此外,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大量融汇,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形成也有影响。例如,电视、电影、网络等方面关于人性善良、品德高尚内容的传播。
二、在微观环境中主导者如何发挥作用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复杂、系统、长期的工作,家长和教师们不能放松对环境因素的管理与疏导,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以促进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青少年自身情况的不同和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有了新的延伸。它不只是教师们的工作内容,也成为家长们的生活重心之一,乃至每一位有责任感、诚信公正、品德高尚的人都有义务为身边未建立正确的“三观”的青少年给予关心指导,并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德育不能仅仅在学堂中讲授、学习,而是从儿时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其实今天绝大多数的栋梁之才都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尽职的父母使其拥有积极向上、正面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成就一番作为。因此,家庭环境的影响应与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因而家长是在家庭环境中施加影响的主导者。首先,家庭生活中家长的言行,家庭和睦的氛围,家庭的生活习惯都会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子女的思想意识之中。这种影响可能不是自觉的,但如春雨润物般滋养于子女。其次,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家长对子女的了解超越老师对其子女的了解,可以根据子女的性格特征、志趣嗜好、学习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施加思想品德影响。同时,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和培养,使家长获得一种血缘伦理权威,这是一般教育者难以达到的。青少年经济上、生活上的依赖性也决定了家长对青少年影响的权威性。因此,家长在其子女教育可以达到深入的程度。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群体或个体施加影响,营造学校良好的环境。其次,教师应在传授思想、品德规范时,从青少年更好的内化思想品德规范的角度考虑,必须对社会现有规范进行整合、转换、创新,形成适合青少年的学习内容。最后,教师还应努力培养青少年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其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
家庭环境概念范文5
质;家庭环境;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0―0034―01
在当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许多已知或者未知的竞争和挑战,青少年在应对这些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问题时,难免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然而每个个体面对这种困难情境时,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和事件结果,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应不断加强。
一、青少年挫折教育现状
挫折是指人们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使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根据对大部分中学及大学的相关调查,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关于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者是只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提及一小部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大部分青少年反映没有能够从更深的角度理解挫折及其应对问题。
二、心理韧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困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心理韧性是在积极心理学的风潮中提出的,近年来受到许多领域的重视,其重大的意义在于将心理的研究视角从过去专注于消极的、病态的心理问题转向关注更广泛的大多数健康人群,挖掘个体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
外国学者Rutter 的理论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心理机制是利用个体力量与外部环境资源,打破消极的、负性的连锁反应,使个体有能力面对挫折或逆境。这样在面临不利情境时,他们就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去应对,使得心理韧性的作用得到发挥。
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性因素对于心理韧性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所谓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减少挫折情境对个体消极、不良的影响,并有助于个体积极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的特质、人格、能力、各类自我观念等;外部保护性因素主要指家庭因素和社会性支持系统。
三、心理韧性对挫折教育的启示
心理韧性并不着重于如何被动地应对挫折环境和经历挫折之后的调节问题,而是未雨绸缪地指出,对于挫折的应对,是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的,它是在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就开始锻炼和累积的。
1.个性品质的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之一就是个体的个性品质,如积极的气质、自我控制能力、合理的自我评价、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观念等。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给予可操作性的意见,从细微处调整学生的成长观念,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家庭环境的重视。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少年成长生活的重要环境。根据相关研究,和谐的父母关系、支持感的家庭氛围、良好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谐的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等,都会为青少年带来坚韧、信任等良好品质。
家庭环境概念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特征 家庭亲密度 家庭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41-01
1 问题的提出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对其环境独特的适应性。一个人的人格是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的。当代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健康问题是很普遍的现象,人格特质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那么家庭的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何从从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方面来完善人格特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要强调的是家庭是一个人生长的地方,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人提供精神和社会情感支持,已有很多研究是关于不同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不同人格特征为切入点。很少是从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方面来研究,因此,本文选择从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这两方面来研究大学生人格特质。
2 概念界定
黄希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家庭亲密度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连结的亲密程度。家庭适应性是指随着家庭的不断发展、迁移、变化,个体的适应程度。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从四川师范大学不同年级中随机抽取了300名学生作为研究被试,最终获取有效被试268名。其中,女性被试140人,男性被试128人。
3.2 研究工具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问卷,卡氏16种人格因素问卷首先是由美国卡特尔教授编制的,本测验共有187个题目,适合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壮年和老年人。16PF的结果解释为1~3分为低分,8~10分为高分,看被试在各因素上的得分即可知道被试在各因素上的人格特质。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家庭亲密和适应性量表中,家庭亲密度是指家庭成员情感之间的联结程度,家庭适应性是指随着家庭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家庭环境的不断改变,对家庭这种变化的适应性。
3.3 问卷施测
由主试和他的助手对被试施测,实用相同的指导语,待被试做完问卷后现场收回。
3.4 数据处理
实用spss10.0对收集并录入的数据进行处理。
4 结果解释
4.1 人格特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相关关系
16PF中的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和敢为性与家庭亲密度成正相关,16PF中与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因此,可以推断被试越热情、外向、做事尽职、随遇而安,他们的家庭亲密度越高(见表1)。
16PF中敢为性与家庭适应性呈正相关,与独立性、紧张性呈负相关。因此,可以推断出被试越冒险敢为、少有顾虑,他的家庭适应性越好(见表2)。
从表格可以看出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高对大学生人格特质有正面积极影响,生长在亲密度适应性良好的家庭,对完善孩子的人格特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发展心理学我们了解到父母是孩子的首席老师,是孩子最初模仿的对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一个人人生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在家庭里度过,而从弗洛伊得人格精神分析论的观点来看:儿童从出生到成长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不同发展阶段,前面阶段的发展情况对后面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早期家庭环境对后来成人的发展有极为重要作用。
4.2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适应与焦虑具有预测性
由于起错误的观念和消极的心里状态使人不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只有我们从小就确立世界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周围的环境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人也要变化的观念。我们才会注意周围的世界观察一切的变化,不断的接受新鲜事物,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适应性提高。然而这一切的培养首先是来自家庭,因而一个人对家庭的适应性状况可以推测出他以后到一个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可以推测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状况与他们早期对家庭适应性成正相关。
焦虑是指对未来的事情感到难以预测与驾驭而紧张不安的一种情绪状态。当母亲在他们身边时,他们能够游戏或探索活动;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则表现出难过、焦虑,停止探索活动。所以推测出一个人早期家庭环境、亲密度对他焦虑人格特质高低有重要影响。
4.3 怎样做能够使大学生的人格结构更完善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然而如何能够将人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形成完善的人格呢?首先,构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为孩子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学校为学生们获得知识、提高自己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孩子离开家庭以后在学校这个社区呆的时间最长。所以我们要优化校园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场所。再者,社会也是完善学生人格特质的关键环节,社会也应该推动自己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5 结论
(1)人格特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成正相关关系。(2)家庭亲密度、适应性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适应与焦虑具有预测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