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1
Abstract: Counselors' occupational status, career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of counselors;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work of counselors; step into learning from businesslike and into the research from the practice; implement the positive chang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 team.
Key words: counsello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conside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17-01
0引言
从中央16文,教育部24号令到地方出台的相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或通知,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职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辅导员的职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职业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格,这必将要求辅导员自身从各方面不断提高,适应大好的形势。不能仅仅忙于事务性和日常基本的教育工作,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要善于从事务性向学习型转变、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发展与提高。辅导员在实际工作都是理论联系实践一个过程,运用自己的所学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或经历来引导学生,把自己所掌握信息进行整理来教育启发学生,同时,自己也是通过各类学习提高自身的过程。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科研能力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基础,工作能力是关键,科研能力是核心。本文从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培养的途径、方法及条件简述并以此来提示辅导员注重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和提高。
1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是辅导员自我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法宝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着力于解决学生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我们不能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注重知识的积累,缺乏科研的精神,而是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注重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因此辅导员应注重自身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的提升,注重于实践性向科研能力的提升,这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法宝。
1.2 是辅导员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随着辅导员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职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对辅导员职业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的责任重,压力大。辅导员不能仅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必须从事务性工作向学习性,科研性方面提升,用行动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3 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走职业化发展道路。科研能力是职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必然要求。
2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善于总结,注重业务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辅导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注意事务性工作的知识点积累,并以各类文字或表格的形式保存起来,为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或方案,这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2.2 善于阅读,勤于笔记,从平时的阅读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是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的关键前提有人说:读书能使人明智、读书能使人优美、读书能使人进步、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读书能增强理论知识……读好书也是辅导员进步的法宝。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多读书,读好书,注重理论知识积累与提炼,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时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需要,更是自我发展的必然前提。
2.3 积极参加各类相关培训学习,外出交流,向同行或同事进行学习,这是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必需过程辅导员要善于运用条件,通过培训学习、外出交流及同行或同事之间的交流进行自我的提升和提高。科研能力不仅仅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广大辅导员提出的要求。
3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
3.1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科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中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要开展一些问卷调查工作,如:学生思想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及调查、入学摸底调查、就业问卷调查等,对这些调查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这种方法所需经费较小,耗时较短,内容较直观等特点。
3.2 实践研究法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要善于从实践工作中进行研究,从撰写工作日志、生活日记、案例分析、总结报告等过程中积累,对实际的工作研究,实践研究也是一种行动研究,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提炼,运用这种方法很简单,容易。
3.3 文献检索法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现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图书资料等资源,利用文献检索方法在这些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仅会为选题提供依据,同时,也提供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对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可以运用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来提升自我的科研能力。
4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条件
4.1 高校应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从制度、资金投入、培训指导等方面帮助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高校应按照有关文件或通知精神,为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搭建平台,从制度、资金投入、培训指导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另外,充分调动学校的资源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条件。
4.2 辅导员自身应加强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与积累,从实际工作中提升自我辅导员要善于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向学习性转变,从实践性向科研性转变,注重平时的积累,知识点的提炼,从撰写工作日志、生活日记、案例分析与研究、工作计划和总结、会议记录等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为提升科研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4.3 利用好当前的大好环境,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辅导员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条件,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从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上走“三化”发展道路。根据职业发展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全面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
参与文献: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训练;科研兴趣;培养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含义及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即研究生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简言之,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如下6个方面的基本要素[3]。(1)科研创新能力,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是科研能力的核心。(2)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科研问题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与科学研究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3)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因而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处理。在科研工作中需要了解大量资料,良好的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能有效掌握资料,能减轻在科研工作查找资料和筛选资料时的负担。(4)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研究生在科学发现、理论形成、科学验证等各方面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5)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是表现科研的最佳方式。科学研究从选题到完成,整个过程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难以做好科研工作。(6)动手操作能力,是研究生运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世界问题的能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提高,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而得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可以说,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重要方面。
2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1从零开始,夯实基础
口腔医学的科学研究多是从临床出发,根据诊治过程中的疾病病因、发病过程、影响机制、防治策略等进行观察、分析、总结,从而发现并凝练出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然后借助有效的测量、评估手段去探寻最佳的解决方案。一个只关注临床而不会科研的医生不可能是一位真正优秀的临床医生[4]。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国内医学的进步[5]。因此,开展科学研究之前,口腔医学研究生有必要积累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包括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影像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等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同样需要掌握在科研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实验动物技术、模型建立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而且,一些常用的基本技能如文献检索、外文阅读、统计分析、设计构图,口腔研究生在开展科研之初也应当有所了解。这些知识或者技能的获取,除了学校安排课程见习实习外,导师和课题组也可以结合已有科研方向去指导,并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参加课题组开展的实验、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等,这些都有益于研究生及早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可以说,口腔研究生在开展科学研究之前,导师和课题组要有意识地鼓励研究生广泛涉猎并努力掌握未来科研工作中有可能需要的各种相关知识,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做起,在最初阶段即夯实基础。只有这样,研究生才有可能在自己真正开展科学研究时,有的放矢地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做到举重若轻、得心应手。
2.2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兴趣的培养建立对口腔医学院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科研的性质决定了研究者在整个科研阶段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去探索未知的科学真理。实验室工作常常需要重复、反复,面对这些枯燥无味的实验工作,如果没有相当的科研兴趣,学生佷容易感到疲劳,最终因为气馁而放弃。相反,如果对所要研究的东西始终充满兴趣,就很容易从一点一滴的研究发现中看到希望、感到兴奋,面对失败和挫折也就能够始终坚持不懈。因此,尽早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使其对科学研究产生好奇、向往的态度,对于科学研究的顺利进展举足轻重[6]。在口腔医学研究生这一培养过程中,课题组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课题组讨论、科室学术交流或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等各种科研学术活动,并通过介绍研究课题、启发思考、指导阅读相关文献、参与某些实验的简单操作,多方面启发、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通过上述活动,打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7]。此外,导师要勤于监督研究生的科研进展、询问研究生的科研想法[8],从中了解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或优势,结合其自己的科研兴趣,因材施教,发挥研究生的长处,让其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和具体内容。
2.3言传身教,注重传承
导师是整个科研课题组的核心[9],学生所进行的口腔医学研究工作也是导师提供、指导的。可以说,导师就是研究生的带头人,作为一名口腔专业人士,应当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学习和了解相关其它专业知识,做一个知识丰富的多面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口腔科学研究中来,导师要首先对这些新鲜事物有所认识,只有对本研究领域的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将所知所会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并帮助他;们锻炼捕捉先进信息的敏感性,也才有足够的自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此外,导师作为学生的师长,除了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外,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的科研作风也必不可少。一个秉承严谨科研态度的老师,也必将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现如今,确实有一些研究生受到某些不良科研风气的影响,对科研急功近利,科研态度不端正,畏首畏尾,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力,不愿为科研牺牲自己的利益[10]。而一个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和科研品行的导师,会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11],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更让学生懂得“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道理[12]。
2.4有规有矩,奖惩分明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口腔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有规有矩、奖惩分明。要通过各种渠道对研究生所取得的科研成绩和科研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13]。例如,为提高研究生科研积极性,定期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测评,定期进行相关主题的科研读书报告会,发表各自的读书体会,总结自己的科研思路,并将测评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作为评选研究生奖学金、优秀党员等的重要参考条件,让研究生自己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知道时刻努力、不进则退。也可以设立专项研究生科研基金,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科研想法和课题付诸实践。或者通过选派优秀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参加学术大会,鼓励他们将所取得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展示能力,也可以督促他们继续深入科学研究[14]。而对于表现平淡的研究生也要多以鼓励为主,树立信息、端正态度,相信努力总有收获。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380-02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本科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问题之一[1]。医学生不仅应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然而,在医学院校的课程中,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系统性的开发和培养,即使有一些相关课程也由于缺乏临床知识而使学生停留于纸上谈兵。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的高级医学人才。
1 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我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医学生科研训练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发挥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确立了培养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方案。而要完成预定的科研任务,至少需要具备以下10种能力: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鉴别资料的能力、归纳综述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
为此我校在长期的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把科研能力训练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后集中10周进行专题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查阅、分析文献资料,对科研课题进行周密、科学的设计,处理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最后写出论文。科研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收集素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或基础医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为使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在一年级就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如文献检索与利用、如何利用图书馆、中外文工具书及数据库、医学信息、医学情报学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查阅科技文献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同时选择性地开设模糊数学、医学统计学、科技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具备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基本能力。
为确保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从2005年开始由校团委发起倡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营造科研氛围。学生科研课题主要参与对象为大二、三年级的医学本科生。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自由选择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科研方向,完成课题项目的设计。课题立项后,课题组人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施课题项目,包括动物实验、指标检测、数据分析和整理、社会调查等。在完成以上任务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课题完成的情况要求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和综述文章,并争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申报课题到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采取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的教学方式,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
目前,2005年度的学生课题已近尾声,部分学生论文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该项科研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广大学生和老师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3.1 参与科研实践,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经历了查阅文献、科研设计、有关实验技术的学习,进行了实验操作(或病例分析总结)、结果分析、统计处理、撰写和论文答辩等一整套科学研究的训练,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中外文献能力、思维动手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2 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巨性、科学性和群体性,体会到科研工作不仅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劳动,更需要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尚的医德和强烈的献身精神。通过学生的共同协作与积极探索,也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及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学会用科学、严谨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促进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
由于临床医疗工作极其繁忙,致使一些科研项目不易起步,接受科研训练的学生恰是临床科研工作的一支有力的生力军。原来一些缺乏人力而未开展的科研题目,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已逐步开展起来,并获得成功。
4 加强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
4.1 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培养工作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持久有序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
4.2 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相对松散的教学模式,难免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在立项后重视不够、投入的时间不够,以致课题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挑选一批有学术造诣、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但使学生们受到正规的科研训练,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扎实求实的作风,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科研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扩大覆盖面
为培养具有较好科研能力的医学生,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虽然,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差,但可以通过科研实践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循序渐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4.4 完善科研奖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热情
对学生科研进行考核,项目合格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给老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成绩突出者可申报教学成果奖。在物质上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论文的奖励投入,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
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医学院校应加大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力度,以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48-49.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培养方法
教师的素质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是教学和科研。科研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来说,教学是基础和核心,科研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教育。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创造知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否则,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和学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性
1.院校自身发展需要科研
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才要为生产第一线服务,所以高职教育必须紧密依靠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为人才所在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人才全面发展服务。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院校只有积极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服务活动中,学院本身才有发展前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得到锻炼,教学内容得到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面临市场的挑战,院校想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在今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获得应有的份额。
所以,没有科研活动,院校就没有知名度,没有影响力和竞争力。没有科研,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2.教学改革需要科研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要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强的人才,需要组织教学,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想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必须不断实践、研究。高职院校只有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大量信息,才能及时丰富高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3.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科研
高职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既要继承和传播知识,又要产生和创新知识。所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需要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师既面临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又面临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所以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己技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4.增强办学实力需要科研
高职院校要尽快从同类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科研水平是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职院校只有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才能增强院校的办学实力。
二、高职院校科研现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新生力量,是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青年教师能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论文很少,担纲完成的科研课题更少。原因是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素质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科研的几个方面
1.专职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
专职科研人员主要结合高职教育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如教育思想和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
2.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专业教师主要研究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把自己所教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和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3.应用技术的研究
高职院校对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应用技术的开发、生产技术的服务、科研成果的推广和科学技术的咨询等。
四、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就必须比学生创新能力强。
从自身层面来说,青年教师要提高科研能力,第一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第二要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素养;第三要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要提高科研素养,需要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高,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第一要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的考评制度;第二要增加投入,建立科研基金;第三要加强科研业务培训,建立科研信息库;第四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五、结语
不论从增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方面还是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要求方面来说,高职青年教师都需要科研。笔者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科研工作研究什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阐述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周丽新.对高校师资培训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22-24.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 弹性教学 创业大学
美国大学经历了一个教学、研究、创业的线性发展过程,即从教学型院校发展到研究型大学再到创业型大学。这两次重要变化被概括为第一次大学革命和第二次大学革命。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大学已摆脱远离“世俗”的“象牙塔”形象,使大学从次要的社会支撑机构发展为促进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社会主要机构。这不仅表征了大学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且意味着一个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形成。美国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衍生新公司和新产业的母体,同时是合作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历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型大学对知识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有的放矢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大学教学状况
大学的使命正是生产、传承、扩散和利用知识。大学的未来及大学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的角色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重要的知识生产机构,一些大学在未来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增强,以至于成为创新系统的领先性机构,具有组织创新活动的条件和能力。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共同创新,但各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的一种创新模式。美国大学的进化使社会创新朝这一理想的模式发展,给中国大学很多启示。
1.1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5年800多万毕业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社会经济下由于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欠佳,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大量缩减等原因,2015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出措施,运用职能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与“企业抱团过冬”稳定就业队伍,但是职能性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创新制度,是放大“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效应的必由之路。
2006-2015近十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数据来自互联网)
大学生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潜能,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是知识创业的生力军。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热情不高,与创业“门槛高、投入大、风险多”不无关系。大学生自主经营创业失误的主要原因包括:(1)创业项目选择失误;(2)创业项目资金不足;(3)合作伙伴内部矛盾;(4)不良创业项目侵害;(5)缺乏持之以恒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提前培养创业能力。
1.2校企合作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创新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大学生从头至尾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创新性地运用有效管理手段,引入现代管理中的QC小组模式,通过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虽然只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却为整个难题的攻克作出重要的贡献。要认识到最大的收获是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科研能力的逐步形成。
创新研究梯队的组建,是为了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得以持续进行,也为保证研究项目的延续性。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和探索欲望,特别是当他们发现本专业有许多可以研究,可以实现社会价值的时候,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相当强劲,加上已经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上具备科研创新所需的条件。学校出台良好政策,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帮助,细心指导学生,学生就可以逐渐走上科研之路,优秀者还可以成为老师的帮手。
1.3具有科研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武汉轻工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常青科技文化艺术节”、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他们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和“基础实、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良好素质,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在学校学分制建设上下工夫。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学习过程的成才环境和运作机制,具有个性化灵活性可选性等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条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将创业者成功的经历的视频影片作为教学资料,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创业意识,真正达到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武汉轻工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自主创办武汉无穷大公司,拥有一个勤奋工作创业团队,经营范围:出售笔记本电脑等。经营规模已经达到100万资金,毕业后即在武汉买房。创业者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敢于迈出创新实践的步伐,是一个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创业的典范。
2.建立科研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2.1上海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2.1.1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和见习的力度。
各高校要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引导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积极落实有关创业培训的费用补贴。
2.1.2加强对有创业意向{校毕业生的咨询指导。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与所在地区高校的合作,积极组织开业专家在高校开设创业专题讲座,开展创业主题咨询活动,努力营造高校良好的创业氛围。
2.1.3加大对自主创业{校毕业生的扶持力度。
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和小额贷款担保对从事科技、创意等各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创业前的融资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项目的资助对象扩大到毕业两年之内的高校毕业生。
2.1.4成功创业的{校毕业生优惠政策。
在18个月的初创期内,符合条件的给予有关房租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贷款担保及贴息的扶持。对从事农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吸纳就业情况,给予专项创业补贴。
2.1.5大学生注册公司零首付政策。
上海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带上身份证和大学毕业证,就可以到上海市各区县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以“零首付”的方式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2.1.6创业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扩大到创业后三年以内的创业组织,担保金额最高为1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可免予个人担保,并根据创业组织在贷款期间吸纳本市劳动力的情况,给予贷款贴息的扶持。
2.2国家对大学生科研创业的政策
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各级政府要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构建绿色通道。
2.2.1完善创业政策,强化创业激励。
要全面梳理现有创业、就业有关政策,把扶持政策统一到“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导向上,把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结合起来,把创业项目开发与创业培训结合起来,把毕业生创业与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相结合的创业机制。
2.2.2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
一是培养创业精神。让毕业生了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强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丰富创业知识。三是加强创业心理辅导。通过培训树立创业自信心。四是提高创业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如何把握商机、如何组织创业团队、如何充分发挥团队的人力资源优势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管理能力。
2.2.3建设创业基地,加强创业扶持。
政府要鼓励多方投资,充分利用闲置厂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理清创业思路,提高创业技能。通过聘请知名企业家、毕业生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组建自主创业导师队伍,根据自主创业者的不同需要,提供咨询、技术、管理、政务等项指导和服务。
2.2.4规范执法行为,创造创业环境。
要大力推进“阳光政务”工程,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打破行业垄断,凡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的行业,都要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让各种所有制经济获得平等竞争的权利,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3.结语
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的潜质,需要学校的指导,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国家的政策。只有将各个方面统筹协调好,才有可能真正见到实效,解决目前大学生岗位少、薪水低、就业难等问题,积极响应政府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向前发展,为祖国经济的中高速持续增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永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静.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及管理体制探讨[J].科教文汇,2009(01):38.
[2]周立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140.
[3]李文阳.浅谈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160.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本科;科研创新;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39-03
本科教育作为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加强培养本科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综合型大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我校正在积极创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渐把研究型教学理念与科研实践融入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生命科学是飞速发展的科学领域,由于该领域科学研究的进展迅速,使得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从事生命科学科研、应用和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从事生命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科研领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激励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卓有成效地培养人才,是值得不断地探索的课题。
一、建立学术导师,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科研的启蒙与培养来自于具有一定学术造诣、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的指导。早在2002年,随着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率先推开,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的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教育活动方式,是融教学与学生培养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新模式[2]。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我校早在2005年在学校相关院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由各业务素质好又热心学生工作的专业导师(硕导和博导)负责各专业本科生的指导。我校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引导学习、指导研究、传导方法、引导发展、开导思想、疏导心理等,在多年的实践中,导师制发挥着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为适应高校创新科研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校正在探索由广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向学术型导师转型的探索,建立本科生的学术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学术与科研创新的引导与指导。学术型导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本科生日常学习管理中不断为学生渗透科研精神与创新精神,可以通过以下举措切实有效开展工作:结合学院每年聘请大量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报告,有效组织本科生积极听取报告;有计划组织参观、介绍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介绍本院优秀的教师科研团体与研究方向;有效组织学术带头人、教授等不定期地为本科生开展学术讲座,介绍学科进展与前沿,对学生感兴趣的科研领域及时与相关领域教师沟通并推荐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通过不断完善与探索,使得导师制度在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将科研与创新的理念渗透入课程教学
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学生知识积累为基础,课程学习是本科的主要学习内容,课程学习包括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验室基本技能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将科研与创新的理念渗透入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以论文形式进行研讨学习。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出现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研究型教学首先必须创新教学内容,虽然本科教学重点是经典知识和传统技术的学习,但仅仅这样将远不能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呢?我们的做法是处理好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适当引入学科前沿知识,结合我校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出当前的一些研究进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课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研讨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或研究热点启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积极鼓励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
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研究性大学教学法的基本原则[3]。同时科研实践是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连接的纽带。开展科研实践训练,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促进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科研实践,可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生命科学的科研特性,使得科研实践在生命科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拥有国家动物学重点实验室、分子医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善、先进的仪器、设备平台与人力资源优势,为我院本科生科研活动奠定了实验技术平台。多年来学校积极支持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构建了很好的平台,本科生可以自由组合2~4人的团队申请江苏省和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StudentResearch Training,SRT),平均资助金额2000~3000元/项[5]。然而,学生的项目选题必须得到教师的积极鼓励与支持,因为大多数项目的实施需要在科研实验室中完成。同时也需要教师在上课期间积极宣传本学院教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动态,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能有效促进学生与从事研究老师的交流,真正融入到学校学院的学术氛围中。多年来我们一直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实践,让学生参与小型科研的设计、实施与总结,时间长至二年,短至四五个月。短时间的科研实践主要通过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科研活动进行;一年以上的科研实践主要是本科生自主申请省级或校级科研创新项目进行。由于教师的热情鼓励与宣传,每年有大批的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工作中。
四、认真指导学生的科研选题与申报
科研训练的首要工作是选题。多年来我们指导了多届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的选题申报。如何结合学生兴趣选取符合学生当前水平的课题进行创新训练呢?教师在指导时,首先要对本课题的训练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做到心中有数,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现阶段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选取有一定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科研课题。申报时教师无须包办代替,完全让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团队的组建与分工、文献的阅读、方案的设计、申报书的撰写等具体环节,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加强学生科研创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研究激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通过指导学生的选题与申报过程,也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主动性、信心与团结协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获得项目资助参与后续的科研训练。
五、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实施
如果没有精心的指导,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后通常是手足无措,很难开展研究工作。作为导师,应该合理安排,建立保障本科生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如下举措:(1)加强本科生的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吸纳本科生参与每周一次的研究生文献交流活动,并让本科生参与读书报告的交流;(2)选取优秀的研究生直接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践,研究生负责指导本科生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的规范使用、实验实施的指导等工作;(3)定期交流研究进展与实验心得,指导解决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并对学生取得的进展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4)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的经费上的支持。尽管学校对本科生申请的科研创新项目有一定经费资助,然而对于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研究,也只是杯水车薪,大量的研究经费还是需要指导教师承担才能保障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些措施,让本科生对研究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能真正融入实验室研究氛围中,学习到研究技术,并且与研究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六、及时总结科研活动的实践成效
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训练需要提交结题报告,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报告的总结与写作。对研究结果的总结也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按规范的格式、规范的语言进行写作;要指导学生应用图形软件等处理实验结果、详细地描述研究结果、合理地讨论研究结果。同时,对研究结果要及时整理成研究,既肯定了学生的辛勤付出,又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将极大地强化学生的科研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年来,我们指导的本科生在《中国抗生素杂志》、《药物生物技术》、《生物技术通讯》、《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Peptides》、《Protein Expr Purif》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并且这些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后,都顺利进入重点高校或中科院研究所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总之,科学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应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论是参与学术导师的工作,还是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都应在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并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创新精神与科研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不断培养高质量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2-03-19.
[2]胡诗红.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8-119.
[3]施芝元,薛成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67.
[4]曹建,王海欣,朱若珊,卢晓东.以本科生科研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21):16-19.
[5]汪育文,褚惠萍,曹祥荣,路遥,王伟.拔尖创新型人才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