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调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经济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经济调查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1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050-04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政策支持重心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逐渐转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解决“三农”问题上。但是客观国情仍然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涉农政策逐步完善中、资金支持乏力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土地。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在引进承包业主、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显现,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和谐,尚须进一步提高完善。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一)周口市农业概况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下辖八县一市两区,总人口10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8万人,占总人口的72.6%,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至2008年底,全市已实行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为108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3.5%,承包农户数为226.6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已进行流转的面积11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0%、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6%,流转土地规模极小(如图1)。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的对象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民外出打工、进城经商的数量逐渐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对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

1 农民之间。农户之间流转或流入专业大户的面积达70.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0.1%;流入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面积45.3万亩,占流转面积39.9%。在用途方面,用于种植粮食的流转面积为2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8.1%;用于其他用途的面积9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81.9%。此类多有口头协议,自发流转,发生在亲邻之间。一方因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将土地转让给亲邻耕种,土地承包金每年200元,亩一300元/亩左右。

2 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参与。主要是乡、村政府将林场、科研田以合同形式流转;涉农部门及各乡镇积极开展自留地、荒地、废弃地进行流转。一般承包期为15年左右,承包金每年150元/亩一200元/亩左右。

3 其他组织参与。服务组织租赁承包农户耕地,然后再统一规划,搞规模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合同承包农户土地,实现规模流转。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

1 转包。经村社同意,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原承包农户将不超过剩余使用年限的土地的经营权转包给第三方,自己仍保留承包权,双方签订契约,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而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双方的权利、义务。至2008年底,通过这种方式流转的有5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4.8%。

2 租赁。集体经济组织或承包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社外的业主从事农业开发,并与之签订相应的土地租赁协议,由业主向农户或集体支付租金。此种流转方式占比14.7%,涉及面积17万亩。

3 互换。农户为方便耕种或流转,与集体或其他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对各自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交换。至2008年底,以这种流转方式流转的流转面积的6.8%,涉及面积6万亩。

4 其他方式。除上述以外,还有入股、转让等其他方式,共涉及流转面积41万亩,占35.3%。

(数据来源:根据周口市农经站调查数据整理)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特征

1 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以来,周口市土地流转面积在逐年扩大。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由户与户之间的零星流转逐步转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自2006年以来,全市土地流转的面积平均以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16万亩。

2 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呈现多样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多是农户之间转包,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不断出现,愈来愈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流。

3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农户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科研人员、城镇职工、个体工商业等也都纷纷加入土地经营的行列;土地流转的对象由原来的本村逐步扩展到外村、外乡甚至外县。

4 流转趋利性日益增强、流转收益不断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的已经从多元化逐步向趋利方向集中;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流转效益凸现,增加了农民收入。

5 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日趋规范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属分散、自发和无序流转,口头约定流转条件,违约现象很多,农村承包土地合同管理很难。近几年来,随着流转政策的逐渐完善,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制度、成立土地纠纷仲裁委员会等,土地流转正逐步规范,从口头约定到书面合同,从不规范合同向规范合同方向发展,流转双方的责权利日益明确,流转的效益也越来越高。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果及存在问题

(一)显现的效果

1 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合理流动,使一批从事农业的农户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专门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2 更新了观念,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素质。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了招商引资,引进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带动了当地的资源开发,为开展精品农业、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而且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出让方和承包方的双赢。

3 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集中,拓展了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带动农村其他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流转的空间规模较小。广大农民依恋土地不愿流转。突出表现为流转面窄、流转规模小,大部分流转仅仅限于亲朋好友或邻里之间低层次的流转。另外,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顾虑,突出表现为“三怕”。一是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

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起码的生活保障来源,宁愿土地丢荒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业主怕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业主怕市场前景不佳,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2 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90%以上的土地流转都是群众的自发,缺乏制度约束力和规范性管理,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缺少应有的管理、引导和服务。一些乡镇和村社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的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

3 流转的收益不高。目前,土地流转以低偿型、无偿型为主,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无序的小规模流转,效益较差。再加上多数流转没有约定土地收益增长机制,使流转收益不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农户流转收益增加不明显。

4 农业产业化进程阻碍重重。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导致土地流转比较分散,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民难以利用大型机械耕作、使用优质种苗药物、提高农产品议价和抗市场风险能力,限制了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的提升。

5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一是缺乏稳定的流转关系。大多数农户没有约定期限,随意性较强。二是合同不规范。表现为合同的主体不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集体“四荒地”流转的主体是农业社,而部分业主一般是与村社直接签订协议;合同承包期限不合法:协议中签订的土地流转的期限往往超过了第二轮土地延包期的剩余期限。

三、财政、金融支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金融支农现状

周口市以增收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以强化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为重点,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全年财政支农投入累计达到7666.62万元。投资项目涉及沼气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业水利建设、重点农作物建设等,这些项目的完成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利用“五户联保”、互保等方式发放小额支农信用贷款94.62亿元,重点推广优质玉米、大豆等品种的规模化种植,提高秋季作物的综合效益;扩大冬季蔬菜大棚建设;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辖区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方面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部分金融机构虽然适应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进行了信贷产品创新,但规模和影响较小。金融支持主要形式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和订单贷款两种。金融支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1 土地流转引起的资金需求增速高于农业贷款增速。调查发现,土地流转前,农户资金需求额度较低,通过自身积累和小额信贷基本可以满足。土地流转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因购买大型农机具、引进农业科学技术等,资金需求额度增大。据对辖区2个土地流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调查,土地流转后,资金需求额度较流转前增加近2倍,资金缺口增长409%。与土地流转后农户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相比,农业贷款增长缓慢,基本与全市贷款总额增速吻合,未出现明显优势。以周口市为例:2007年、2008年,金融机构贷款增幅分别为10.95%、-13.31%,同期农业贷款增幅是12.8%和-3.62%,受此影响,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由2007年末的21.8%上升至2008年末的24.1%。(如表1)

2 现行金融体制下抵押担保、利率优惠等政策难以满足土地流转的需求。调查发现,由于农户普遍缺少合适的抵押担保物品,贷款难现象较为突出,如调查的189名农户中,103名占比54.5%的农户认为贷款抵押担保条件过高。此外,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利率执行过高也加重了农户的负担,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利率普遍为基准利率上浮1.5-1.7倍,邮政储蓄银行自2008年初开办小额贷款以来,按照较高的利率执行,几乎比同期民间借贷利率高出近3个百分点。

3 农业贷款品种满足不了土地流转需求。调查发现,当前开办的农业贷款品种主要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担保贷款等,普遍存在额度低、期限短等特点(见表2),据对辖区196名有贷款需求农户的调查,189位占比96.4%的农户认为金融机构目前的信贷品种无法满足其土地流转需求,当问及原因时(可多选),主要反映为贷款额度过小、贷款期限过短、贷款利率偏高,占比分别为94.7%、91%和92.06%。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财政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薄弱,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农民还得靠天吃饭。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市场风险极易转嫁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关系下来。

四、政策建议

(一)深入宣传,加强引导,形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氛围

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宣传土地流转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土地合法、合理、有序流转。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在平等、自愿、互利原则下,通过公司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尝试流转集约经营,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坚决杜绝“一刀切”、“运动式”、简单化的操作处置。三是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发展流转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土地评估机构和登记机构,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引导土地流转步入正轨。

(二)坚持因地制宜,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好土地流转契约不规范的问题

一方面要加强对契约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租赁双方的责、权、利,引导承包方和农民遵守合同协议,积极做好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合同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大财政、信贷等政策的支持,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通过财政补贴、担保等措施鼓励农地使用权有效流转,对开展规模经营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考核机制,透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二是加大银信部门的贷款支持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规模开发、比较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项目.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农村信用社尤其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积极给予贷款支持。三是成立“三农”发展基金,作为对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有效补充。此外,要鼓励担保机构对农地流转经营项目开展担保业务,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抵押品和权利质押,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

(四)建立各种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农业及扶农企业保障的问题

一要逐步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农民医疗保障和养老制度,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并对农地流转相关环节收取一定的费用,逐步建立农村土地基金,用于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二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农业政策保险立法。三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再保险机制。

(五)多措并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一是在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连贯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和扶持,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进一步缩小农产品“剪刀差”,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比较效益,使农民看到种田的好处,让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受益。二是做好农业产业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确保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分散型向规模化生产转变,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和途径;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成立涉农企业和近农企业;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对农业的中介服务。三是加强对农资生产、供应的监管。要加强对农资质量的管理,防止“假货”流向农村。物价部门要加强价格监管,实行最高限价。对违规商户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在有关媒体予以曝光,并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四是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加强科技支持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注重推广农业新技术,发挥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应用,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2

关键词:施工现场;节能降耗;减物质化施工;加强管理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线,而节能降耗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占到全社会能耗30%的建筑行业,更是节能降耗大有可为的领域。而事实上,传统建筑业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式施工方式一直为世人所诟病,身处西部发展中地区的成都市,施工能耗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深究当前建筑业高能耗、低效益的原因,有学者指出,在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房地产热潮中,建筑业对石油、电力、水泥等资源品的需求日益强大,而建筑行业的过热发展往往会阻碍这个行业的对于资源方面创新进步的动力。建筑业的成本上升,房价居高不下,消费者无力购买,最终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发展放缓甚至停滞的恶性结果[1]。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与节能降耗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改进,对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影响深远。

成都市武侯区武侯大道旁的一住宅项目,周边基本处于待开发的状况,交通、人群环境比较单一,周围住宅小区在建的有很多。

该施工现场工程项目部提出了“减物质化施工”的口号,力争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可以避免的材料损耗。“减物质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指减少在终端产品的物质使用量或者减少产品的内含能量[2]。工程项目部列出了以下几项减物质化的措施供现场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参考实施,并作为考核条件对各单位、各班组进行评估。

一、材料的节约措施

1. 节约钢材:施工场地上,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水平钢筋采用直螺纹接头等施工工艺,由于这些钢筋连接技术已是广泛运用的成熟技术,能够避免钢筋绑扎搭接的钢材损耗,因此是有效的节能技术手段;采用悬挑脚手架、调节螺栓等形式,提高钢管的周转率,减少钢管进场量;悬挑脚手架支座18b型槽钢可回收重复利用。现场的钢材废料及时收集、处理。

2. 节约木材:地下车库及基础结构模板采用组合定型钢模,地面以上主体结构支模采用胶合板,胶合板的使用要尽可能的多周转、要合理割锯成型。模板支撑尽量利用可周转的钢管代替木方,采用木方的,木方要多次利用,做到物尽其用。

3. 节约混凝土:要用到商品混凝土的,施工管理人员要准确计算混凝土的预算方量,在向商品混凝土厂家订货时,保留10m3左右的机动余地,确保最后一车数据的准确,不造成浪费;要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施工管理人员要计算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按照配合比用料,并选用新材料。在混凝土的使用方面,要严格控制构件模板支模尺寸及支模体系,杜绝胀模、跑模等现象发生。

二、 水资源的节约措施

1. 施工区域节水:现场建立雨水箱,收集雨水,土方开挖阶段的井降水用于现场支撑、底板施工阶段的养护和现场扬尘控制。

2. 生活区域节水:生活供水与施工区域分路,并设置分路水表进行计量,按月或按阶段统计耗水量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取相应调整措施。办公、生活区厕所采用定时冲水水箱,洗碗处应采用节水龙头。

三、电力节约措施

1. 施工区域节电:工地使用2个一级配电箱配置电表,用电采用分域供电,既保证用电安全,又降低能耗,同时安装计量电箱,统计用电量情况。大型机械设备优先选型,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选用较小功率的机械设备。机械使用提倡满荷载,禁止空载和轻载运输,保证高效低耗。

2. 生活、办公区域节电:生活区装置1台计量装置表,安装节能灯具,办公室用荧光灯,提倡采用自然光源,办公室空调规定夏天最低设定温度≤26°,冬季最高设定温度≤20°,办公室电脑、复印机、饮水机等用电设备必须在人员离开时候关闭。

四、 废料的利用

施工现场产生的各种废物、旧料,尽可能的进行再利用。例如,钢筋切割产生的短截钢筋头可以制作雨水篦子;旧木料可以制作踏脚板等。管理人员和工人要尽量挖掘废旧物的二次利用。

工程项目部一方面制定了“减物质化”的行动准则,另一方面还就管理层面做出了要求和整合,并落实到了平时的管理行动中。

其管理措施有:

1. 编制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相关国家、行业、地方规范,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加强质量控制,落实图纸中给出的建筑节能设计及要求。施工中应以样板引导工程施工,保证工程施工一次成优,杜绝因质量问题返工而造成的浪费。

2. 工程项目部制定能源、材料、资源等消耗指标,并建立台账,施工组织设计文件要编制节能降耗章节和专项节约型工地策划方案,积极组织宣传施工节能降耗。

3.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制度、例会制度、例查制度、月报制度和预审预评制度,加强工程的监督控制。

结语

通过对该项目部施工现场的走访调查,我们欣喜的发现,该项目在节能降耗的认识、宣传和行动上非常重视,效果也很显著。窥一斑可见全豹,我们有理由相信,成都地区的大部分工地也同本项目一样,在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方面为建筑施工节能降耗做出了努力,在向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世界其他先进地区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为西部社会节能降耗、经济转型升级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本项目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生活区用水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是否应该建立一些节约的激励机制,是否可以对各施工班组下达节约指标等等。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较,成都地区施工企业的节能降耗还需不断学习先进、追赶先进,才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中求得生存,成都地区在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才能做到与全国同步,不落下风。(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3

关键词:家电下乡;问题;对策

一、“家电下乡”政策目前的现状

为了解析家电下乡政策落实的效果,我们以国家省级重点试验区重庆为例,对当地农民以问卷调查和采访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访问,主要了解农民的年龄、收入、对家电下乡政策的了解程度、受补贴情况、对下乡家电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满意程度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应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时效性和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获得了大量关于”家电下乡”政策的意见反馈。

第一,质量问题。对很多农户来说质量与品质是他们是否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关键,很多农户对家电下乡的产品质量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一些厂商和经销商会将滞销的、淘汰的产品借家电下乡之机销往农村,担心购买了家电下乡的产品用不了多久就会坏,所以他们宁肯多花些钱到商场买知名品牌的产品,获得心安和保障。

第二,信息覆盖面积和推动力度不够。我们在调查中遇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购买了家电但并不是家电下乡产品,原因是他不知道有政府补贴这一政策,他在听我们介绍了这一政策后还说,如果早知道他肯定乐意买有补贴的产品。由此可见,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信息覆盖面和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一些人是根本没听说过,而听说过的人也大多是听说过有这么一项政策而根本不了解,他们不知道家电下乡产品在哪里买,补贴怎么发放,流程如何履行。这使得一些本来很需要和渴望补贴的农户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第三,价格不透明或者虚高。在调查中我们还遇到一些农户非常愤慨地对我们说,相较正常商品,一些企业将家电下乡的商品价格抬高,补贴后售价和市场价持平或者仍高于市场价。因此受惠的是商家,而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实惠。

第四,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家电产品使用需要。到目前为止,下乡产品品种已经扩展到十几类,但洗衣机、电脑、空调、热水器等产品的使用会受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消费需求和购买欲望,即使购买了家电产品,也无法使用,只能当作摆设,难以吸引农户购买。

二、结论及调查存在的问题

第一,结论。一是由于重庆在2008年才实施此项政策,所以很多受访者表示已经购买了,因此不需要购买,并且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对此项政策不甚了解这成为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利因素。二是农户一般能接受家电下乡产品的价格,但构成对家电下乡政策不满意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家电下乡产品的缺陷以及农户本身对家电下乡产品的怀疑,认为购买家电产品还是要注重信誉,所以家电下乡门店应注意售后服务等信誉的加强。

第二,调查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此次调查地点主要在重庆歇马镇,在调研对象的不足方面可能影响到调查效果。二是针对调查问卷。少数被调查者表示,问卷里一些上下关联的问题的答题指向不明显,有些不必要回答的题目标识不够明确。还有个别题目选项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达到更准确反映被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

三、政策建议

第一,在中标企业资质审核上,严把源头审核关,在审核企业自身运营和企业生产供给能力的同时,应将售后服务的时间、地点、责任同时纳入招投标体系,建立家电下乡售后服务标准。由政府制定统一的服务流程、服务规则和服务收费等事项,建立统一的售后服务形象识别系统,实现售后服务的规范化运作,有利于解决售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体系混乱等问题,有利于售后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在服务质量上严加监管,如公开举报电话、定期抽查等。

第三,首先企业要将销售服务的网点具体到乡镇,可以在每一个村留下联系方式,村民有问题可以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由村委统一向企业反映。同时,企业的服务一定要及时和到位,不能因为路途远、地点分散就推脱不去。其次企业还应该建立售后服务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对企业的售后服务人员进行标准化和专业化培训,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售后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鼓励和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售后服务团队,促进售后服务队伍的壮大和发展;有条件的增加售后服务网点,提高服务的覆盖率。再次企业间可以建立售后服务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售后服务方面的合作,促进技术交流,实现企业售后服务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企业降低售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售后服务的积极性,保障家电下乡售后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规划局对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政府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来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控。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探索出城市生活和生产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场产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率。

城市经济发展并不单单指城市经济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还要关注到城市环境方面的发展状况。城市经济发展要考虑到整治、环境、经济等各方面,要进行科学的生产和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要想实现这种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的发展,就必须要制定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的指引下,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的功能结构发生改变,能够开拓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就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城市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规模以及经济指标、产业布局现状等等各种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重点,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完成了上一轮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做了充足的准备。

2、城市规划可以有效的推动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优势。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是国家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城市规划的制定中会特别注意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进行引导。注重将销售、供应、办公、服务、娱乐、文化等活动联系起来,使各个场所得到相应的、最适合的发展和市场效益,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力,建成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引入国际资本。

3、城市规划可以在长时期内,合理有序的引导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从整体上对城市今后几年的发展做出长远规划,同时也会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目标进行具体化,使得规划期限与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一致兑现。城市规划的计划性、长远性、具体化,都能真正发挥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此外,城市规划的不到位和不科学、不合理也将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城市规划属于政府经济职能管理体系, 它是政府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特殊需要。但如果城市规划没有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调查城市市场的发展结构和体系,它也将阻碍城市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

1、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城市规划制定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的依据。如果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的不清楚、不真实,将会导致城市规划具有误导性和阻碍性。所以,在制定城市规划之前,一定要对城市企业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以及城市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都调查分析清楚。

2、地区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规划执行起来的速度和质量。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城市规划得以顺利执行的条件和基础。经济基础好的地区使得城市规划的进程加快,效率提高,最终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甚至阻碍城市规划的执行和实现。此外,由于地区企业分布状况以及发展状况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城市规划的制定速度和难易程度。

三、将城市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发生作用的。城市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和动力,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条件和目标。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两者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将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要依据城市中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潜力。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据调查资料显示,城市规划目前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要重视城市中的第一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此外,还要进行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拓宽城市发展新空间。

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的大方向和具体步骤来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向标,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中的各项发展指标,例如要力行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的建设等各项标准。按照城市规划的步骤脚踏实地的走,就能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结语:

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都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中包含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而城市经济发展又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规划制定和执行的速度和质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实际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广雄. 浅议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1) .

[2] 范围,李国庆.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4) .

[3] 奚江琳,钱七虎. 中国大都市地下空间后发优势探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03) .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5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经济;相辅相成

一、前言

在城市化建设与管理中,明确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就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而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我国各地区均在不同程度上营造出较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充分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而言,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加以探讨并综合利用,能够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展开对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明确,进一步探讨在城市经济下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能够为日后促进其他地区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

1.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主要是指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展开围绕城市运行的相应规范协调、服务等经营行为。一般情况下,城市管理可以分为狭义的城市管理和广义的城市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的行政管理,包括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各地区的建设以及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管理等,主要以城市的整体管理为主,由此称之为城市的市政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一座城市内部的活动进行整体性的管理,包括对城市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全面性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范围相对广泛。无论是狭义的城市管理,还是广义的城市管理,均能够通过对城市的整体性管理,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是在现代社会中,以城市作为主要的发展载体和发展空间,通过社会各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实现对各经济结构产业的优化,从而通过对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掌握,进一步突出城市发展的地区经济。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经济是强调城市发展进程中,其各区域发展的现状,并以财政的形式展现出的城市发展概况。城市经济在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的人口、财富等活动,均以空间上集中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二是城市经济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具有对内统一性和对外开放性。

三、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探讨二者关系时,本文指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城市管理的手段相对较多,城市政府在实施城市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城市房价的调整管理,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以此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架起那个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实现对城市环境的的规范和管理,从而为引导个体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能够看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城市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以相辅相成为主,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城市经济也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财政支持,只有足够的财政资金保障,才能够为城市提供其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的相应物品,从而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城市经济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能够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城市管理中,诸如加强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加强对城市偏远地区的改造等,以此实现对城市的管理。由此可见,城市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四、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研究

1.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利用,充分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管理是尤为必要的。本文在分析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途径过程中,认为在城市经济支持下,加强对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十分重要。在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利用财政经济加强对城市管理的广告宣传,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广告的的方式,了解城市管理现状。诸如利用城市财政资金,打造城市管理的创新式广告,将城市管理广告的新颖性、独特性充分体现出来,使公众更加明确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如灌南县城管部门利用城区主要电子屏幕定时放映城管公益广告,在广大市民中普及城管知识,争取群众支持城市管理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财政经济,加强对城市管理的网络宣传,使城市管理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城市管理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在城市经济支持下,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支持手段,可以充分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2.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

本文在研究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途径过程中,认为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经济的发展会不同程度上促进城市各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的整体化发展。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下,可以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城市相关部门可以将财政资金发放到各基层单位,充分明确各基层单位在其发展中的具体责任和权利,并使其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充分实现对权利的利用,以此进一步完善对城市的管理。第二,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适当下放城市管理权限,从根本上落实城市各部门的责任,实现城市各区域的条块结合,实现对城市管理的规划性体制建设,为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城市管理下的执法力度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城市经济支持下,应从不同层面上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首先,城市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利用,在城市制度管理中适当投入财政资金,加强对城市管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城市管理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有相应的法律可以依据和支撑。此外,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也要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加强对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数量、素质的保障,在城市经济政策支持下,坚持聘用专业知识强、具有相关经验的执法人员,并定期对相应的城市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相关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为城市管理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灌南县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定期举办执法培训班,让每一名城管人员具备必需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法管理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在当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逐渐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对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并在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为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本文在研究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认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能够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此外,本文在研究的最后,从城市管理宣传力度、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执法力度等方面,展开对城市经济发展下,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研究。期望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为日后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瑶亭.城市旅游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我国26个旅游城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3,05(01):99-108.

[2]李向科.城市公共安全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01):114-119.

[3]刘广珠,王杲.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调查与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01):23-25.

[4]王江英.会展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探析――以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2,01(05):32-37.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6

面积约占全省1/7的贵阳城市经济圈,集中了贵州省约1/5的人口、1/3以上的GDP总量,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龙头。在贵州新的区域经济布局下,这个龙头如何舞动?

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由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就已着手研究建设以贵阳为龙头的黔中产业带,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工作中又陆续提出相关建议,直到2004年初,时任贵州省长的石秀诗在工作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推进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建设”(后来,在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将其更名为“贵阳城市经济圈”),这是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首次作为工作任务提出来。据此,贵州省相关部门开始组织编制相关规划。

贵阳城市经济圈规划编制工作从2005年开始,历时一年多的调查论证、讨论修改,2006年8月,《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经贵州省政府批准通过并实施。这是贵州省组织编制的首个区域发展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集群,形成对全省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特色旅游目的地,树立起生态循环经济城市和开放融合的西部都市形象;围绕形成中国西部重要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突出城市经济圈建设和以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基地建设;以实现五个统筹为重点,基本形成区域合作的良性机制,努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圈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7年4月,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发挥贵阳城市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构建贵阳城市经济圈日益升温。2007年10月,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在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协调与合作会议上指出:“构建贵阳城市经济圈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支撑”,“要使贵阳城市经济圈成为贵州经济增长极,加快发展与改革的实验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

经济圈内的联动

贵阳城市经济圈规划完成后,贵阳市与其他10个县(市、区)开始了密切的互访联动。2006年2月,贵阳市委书记带队赴安顺市和黔南州就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合作进行磋商,共同制定了《贵阳城市经济圈合作协议》,协议包括空间范围、合作原则、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机制五方面的内容。

2007年3月,安顺市党政代表团到贵阳市对推进城市经济圈再行协商,安顺市西秀区等七个县区分别与贵阳市云岩区等七个区正式签订友好合作协议。确定了在“政府推动、优势互补、市场运作、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加深联系,共同加快两市和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快速发展。5月,贵阳市常务副市长带队到安顺市商讨城市经济圈有关问题,双方对加快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等问题达成共识。8月,贵阳市南明区与黔南州龙里县就城市经济圈规划实施达成合作意向,确定两地将整合优势资源,联合打造“贵龙”城市经济带;南明区与龙里县分别成立了以行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贵龙”城市经济带建设。9月,黔南州州长率队到贵阳座谈。双方提出,要把“贵龙”城市经济带建设作为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实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贵阳市与黔南州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切实抓好各项具体对接工作。

近日,贵阳市乌当区与黔南自治州龙里县就鱼洞峡水库建设项目有关水权及水资源管理等问题,正在进行互利互惠协议框签订工作。

通过各方努力,贵阳市各区、市(县)分别同经济圈内的其他区、县之间签订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建立了“互联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共进”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在经济圈内的联动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方面,已经取得共识。与共识不断扩大相伴随的,是贵阳城市经济圈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逐步显现。据统计,2007年贵阳城市经济圈实现生产总值94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高出全省平均速度2.1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4.9%。

经济圈发展的未来选项

据贵州省发改委介绍,今后几年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发展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点建设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环线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逐步构建“六放三环六连接”的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相联结的现代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成贵阳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创造条件争取建设贵阳城市环线铁路和轻轨,抓紧建设好龙里次级铁路枢纽和200万吨以上的货运站;重点实施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配套、升级建设工程;构建城市经济圈内无障碍信息平台。实现区号和收费标准的统一;加快构建覆盖3个市(州)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旅游服务、金融保险、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的综合集成应用系统;进一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区域企业信息化平台。

加快产业发展和布局一体化。主要以贵阳为龙头,以开阳磷矿、瓮福磷业、中铝集团贵州铝厂、黄果树烟草集团、振华集团等一批企业集团为支撑,加快发展磷煤化工、铝、卷烟、现代中药、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装备制造、旅游、现代物流等,做长产业链,努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形成“五大工业产业集群”、“两大区域服务经济网络体系”和一批百亿元企业或企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企业及产品竞争力。“五大工业产业集群”,即由息烽―开阳―瓮安―福泉组团的磷及磷化工产业群,以小河―清镇―平坝―西秀为组团的机械电子工业集群,由白云―修文―清镇组团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以新天科技园―白云新材料科技园―金阳高新产业园为重点的环贵阳中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龙里―修文―清镇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两大区域服务经济网络体系”,即由云岩―南明―金阳组团的现代服务业网络体系和以黄果树―龙宫―红枫湖为龙头的现代旅游经济网络体系。

加快城市建设一体化。突出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和重点城镇吸纳人口转移的承载能力,构筑起以贵阳为核心、安顺为次中心、福泉为结点的“十字形”城镇空间体系雏形,推动经济圈城镇联动快速发展。在不久前贵阳实施的“畅通工程”中,承担着解决城区交通压力、建设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等重要功能的100多公里环城高速公路建设成为“重中之重”。“等到环城高速建成,当大家在这条路上行驶,两边风景如画,人在画中行,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惬意。”谈起这条将打通贵阳乃至整个贵阳城市经济圈交通脉络的高速公路,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语带诗意。

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从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特点出发,抓住保、防、治三个关键环节,重点解决好流域和重要湖泊水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三大问题,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和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2007年底,贵阳市作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并在全国首创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法庭,由贵州省高院指定管辖涉及贵阳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即“两湖一库”)流域的环保案件,环境保护开始突破行政区划的樊篱而整体扩大到贵阳周边区域。

经济圈发展面临的问题

采访中,我们发现,尽管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面临的问题和困扰也不少。综合来看,主要有:

一是思想障碍。集中表现在认识促动的广度过窄,公众的共建意识尚未形成。对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的了解、认识和参与,目前还主要限于党委、政府和一些职能部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商、企业家们对此还不够了解。

二是行政区划障碍。受自成体系的行政区划分割体制和产权、税权、行政隶属权合一的财政包干体制的影响,同时由于求发展心切,加之实施城市经济圈总体规划的具体细则不完善,缺少宏观指导,因而在经济圈内不少区、县的发展规划中,不能贯彻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形成发展规划的产业同构、特色不足的现象。

三是政策障碍。经济圈内各区、县客观存在的政策规定、执法标准、投资环境的差异,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统一规范。如贵阳周边城市都在反映的进入贵阳市的电信一网通、户口迁移、居民就业、子女入学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内外有别”,客观上为推进城市经济圈建设形成了一堵“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