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新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治理新技术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1

关键词:煤矿;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治理技术

煤炭是社会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煤炭产业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环境方面的问题。当前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所以煤矿的开采也应该在更大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应积极地寻求相关的治理技术进行解决。

1当前煤矿环境存在的问题

1.1水资源的污染

水资源的污染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两个方面。在地下水污染方面,主要是煤矿地下开采造成的。一是煤炭中所包含的一些物质在遇到流动中的地下水时会发生化学反应,水中的物理与化学物质会增加,使地下水受到了污染。二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细菌、病毒及悬浮有机物颗粒,这些都是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因素。三是煤矿开采会对地下水的流动造成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后果就是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严重时会导致该地区地下水的枯竭。四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会有污水排出,这些污水同样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地表水污染方面,不管是煤矿的开采还是员工的生活,都会产生污水,通常情况下,这些污水都会流入到地表水当中,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另外,煤岩石会受到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的影响,也会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在地表水的污染当中,最为直接的就是重金属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2大气污染

在煤矿区域会有很多的空气污染物存在,主要包括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煤炭的燃烧与排放、矿区运输车辆的尾气排放、地上的土尘以及选煤厂的粉煤尘等,都是产生有害气体的途径。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影响,植物的自然生长也会受到阻碍。另外,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持续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影响全球的气候环境,导致气候变暖。而煤炭中所包含的二氧化硫也是造成酸雨产生的主要因素,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危害森林资源与土地资源。除此之外,煤炭开采过程中还会产生瓦斯气体,瓦斯属于易燃易爆气体,若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1.3固体废弃物污染

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固体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因采煤需要所产生的岩石会留在井筒以及采掘巷道里面,这些岩石就是固体废弃物。另外,在煤层中也会有岩石,刮煤机所刮去的煤层底板中同样会有岩石的存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选煤环节,这一环节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岩石。对于这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岩石,若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自然环境的平衡。

2煤矿环境治理技术新进展

2.1采煤沉陷治理技术

在采煤的过程中上覆岩层会发生移动,导致地面沉降或者发生地面裂缝等,这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包括3个方面。一是工程治理技术。工程治理技术包括边坡整治、地面整形、土壤修复、防排水工程、景观以及监测工程等,人们可以依据被治理对象的特性来进行综合治理,以促进下一步的开发。二是生态恢复技术。在考虑复垦土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该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赋予该土地生态经济方面的价值,通过生态恢复技术来将该土地建设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在生态恢复技术当中,能够供人选择的有物理性修复、化学改良、植被修复、动物修复以及微生物修复等。三是特殊采煤技术。首先是条带开采法,这一方法在过去的开采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技术本身具有缺点,如采出率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以及巷道掘进率高等,因此目前煤矿开采中该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少。其次是井下充填法,这一方式包括矸石、膏体以及高水填充,此法在近年来应用较多,但易与采煤工作发生严重的冲突及干扰,并且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许多煤矿企业无法负担。最后是离层注浆法,这一方式具有诸多优势,成本低廉、回采率高、生产效率高,并且产能也非常高,十分受欢迎。

2.2新型离层注浆技术

旧有的离层注浆技术在不充分开采时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好,但在煤矿达到充分采动的情况时就不能达到建筑物下采煤的沉降要求,所以就有了新型离层注浆技术的出现。采煤工作面在进行一段时间开采之后,覆岩就会产生运动,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软岩层与硬岩层的交界处就会出现离层。在离层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需要及时地在离层内注入高压浆体,预防上覆岩层运动的发生,及时阻止主关键层以上的地层运动,在主关键层下面与煤层底板之间形成一个压实的填充区,让岩层的结构更加稳定,防止地表塌陷等情况的发生。新型的离层注浆技术能够从空间置换的角度来开展工作,以防止与采煤工作发生冲突,让采煤工作更加具有连续性,实现了低成本与高效率并存的工作方式。而从空间守恒的角度来看,新型的离层注浆技术主动利用高压把浆体注入到离层当中,改变了传统被动带入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对离层的空间进行填充,更好地改善地表沉降现象。同时,离层注浆自身还具有泌水性,使得离层的填充效果更好。从空间转换角度来看,新型的离层注浆技术能够利用结构转换的力学原理来完成柱式平台结构,可以通过更小的填充量来实现更好的填充效果,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相比于其他填充技术来说,新型离层填充技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延长煤矿的开采寿命,降低了矿山关闭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压力。

2.3废水废气以及固体污染物的治理

首先是对废水的治理,煤矿企业应加大对废水的处理力度,尽量对废水进行二次利用,对不同水质的水进行分流,防止水质好的水被污染,严格控制废水排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对废气的治理,煤矿开采过程中一方面应及时地进行洒水工作,减少扬尘的存在;另一方面应采用炉前脱硫、炉中脱硫以及炉后脱硫的方式来降低煤炭中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最后是对物体废弃物的治理,在煤矿的工作过程中,应加大对现场的监管力度,促使工作人员能及时地将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监察;环境;执法理念

中图分类号:S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186-01

前言: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政府重视。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需依靠环境行政执法,而环境监察执法则是一种具体、直接的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则是最直接解决小城市经济与环境矛盾的有力手段。但由于传统执法理念不能满足新时期的环境监察要求,所以新时期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应先从执法理念开始转变。本文探讨了环境监察执法从传统执法理念向新执法理念转变为基础,探讨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理念转变,旨在为新时期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奠定基础。

1 传统环境监察执法

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经历了四个阶段:1986年之前,我国环境监察始于排污费征收;1986-1996年,环境监察执法范围由过去单一征收排污费扩展为“三查两调一收费”;1997-2001年,以征收排污费为手段,主要任务是促进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调解污染纠纷;2002-2008年,环境监察执法落实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建设完备的环境监察执法监督体系。

1.1 传统环境监察执法职责

在《环境监理工作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环境监察执法主要负责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超标排污费和排污水费征收;贯彻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等;对工业企业,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辖区内排污单位或个人各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设施运转进行巡查、监督;环境污染事故、纠纷现场调查;超标排污费、排污水费以及与排污费有关经济处罚款项征收与催缴。

1.2 传统环境监察执法理念

传统环境监察执法理念主要是“命令―控制”理念,即主要依靠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权威,通过各种行政强制措施,如:行政禁令、行政罚款和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达到环境执法目标。长期以来,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多以环境违法事后监督为主,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为目的。认为执法与服务是相互对立的,执法部门要有威信才能让监管对象信服,要树立威信就须强硬执法,不能服务;经济与环境也是对立的,二者存在不可缓和的矛盾。

2 环境监察执法理念转变

环境问题目前面临企业生产的造成的污染,其治理对于基层环境监察执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调查部分地区监管情况表明,目前的监管理念跟不上新时期的环境污染问题。向新思想的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理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2.1 从接受执法新思想上转变

2.1.1 明晰执法与服务的关系

鉴于环境损害的严重后果很难逆转,环境行政执法必须带有一定的超前性,即可以在环境损害后果发生之前,提前对环境风险进行干预和防范。因此,根据“预防为主”的原则,环境监察执法第一线执法人员不能等到污染事故发生后才对工业企业处以罚款,而是要在企业污染事故发生之前,通过日常环境监管,采取积极手段加强监督,在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前遏制因环境风险带来的环境破坏。过去,认为执法与服务是相互对立的,而新时期环境监察执法不仅需要行政性执法,更需要服务性执法。

2.1.2 执法队伍素质的转变

基层环境监察主要工作内容是提高检查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监察面临工作压力大,整体素质低以及专业知识差的形式,新时期的基层环境监察中专业团队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培训课程、课题讨论的方式进行执法人员素质的提升。将创新性思想渗透到执法队伍当中,激发执法人员自觉性及学习性。将执法队伍能力全面提升,保证执法人员满足基层环境监察的需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监察。

2.2 从接受执法新事物上转变

从落后的办公时代向信息化环境管理转变需要执法人员有接受新事物的理念,有新理念才能更快接受新执法技术和运用新执法装备,适应新时期的环境监察执法。近几年,国家对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办公条件及执法装备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执法装备已从过去的人力时代过渡到信息化时代,电脑、传真、照相机(摄像机)、声级计及各种精密仪器等已普及,如何将该类设备熟练运用于12369环境热线投诉、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排污费管理系统、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及环境日常巡查等环境监察执法中,如何运用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平台监控重点污染源,需要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人员有接受新事物的理念,将现代科技运用于环境监察执法上,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提高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的能力。环境管理工作信息化必然促进环境监察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在科技进步、信息发达的新时期,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必须实现执法科学化、网络化、客观化和规范化,才能实现环境监察执法管理高效、规范和快速。

2.3 从接受执法新手段上转变

在手段上的转变主要通过政府具有法律依据的力量进行控制,但目前,紧紧靠政府控制已经跟不上新时期的监察制度。一些企业缺乏环保、环境监测意识,缺乏专业监测手段。在新时期的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理念中需要新手段的应用,根据依法规范下采取监察及控制环境污染的新手段。

2.3.1 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是环境监察执法的有效手段推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是指导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制度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组织架构,制定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在环境保护总负责人领导下,由企业环保监督员(环保专职人员)负责企业污染防治、监督、检查等环境管理,并按照国家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协助和完善企业环保工作计划,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企业污染产生和污染防治设施设备运行状况,做好环境管理台账和资料收集,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企业监督员业务能力,规范企业监督员监管行为。

2.3.2 污染源在线监控是环境监察执法新手段污染源在线监控是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控的新手段。在线数据将在环境执法、总量减排、排污收费领域大量运用,要求各企业在线现场端设备运行正常、数据传输稳定。

2.4 从接受执法新范围上转变

在范围上转变,需要扩大执法范围。目前基层环境监察主要监察范围是针对各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监察。新范围主要将范围扩大到各项娱乐产业、餐饮、观光、农村水源、养殖业、自然保护区等范围。将各地区、各项产业进行大规模环境监察,彻底改善环境问题。

2.5 从接受执法新模式上转

在模式上的转变中,执法人员会受到一些阻碍,仅仅靠自身能力不能转变目前的监察模式。在新时期检查模式改革中,首先要与其它执法部门合作,通过政府法律力量进行控制。执法部门与其它部门相协调,在其它部门积极配合下进行新模式的展开。尊重群众意见,将有助于新模式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新模式中。通过多方面的协调保证新时期环境监测的新模式的进行。

3 结语

环境的监察对于环境保护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理念在转变过程中应该利用现代新科技、新手段、新模式、新范围等方面进行监察。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环境监察工作。使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发展,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3

【关键词】 通信技术 智能电网 应用形式

智能电网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智能电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现阶段,智能电网在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总体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生活质量上得到了很快的提升。因此,现代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有着很大的作用,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智能电网,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智能电网有着自身的发展优势,在技术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在我国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企业的生产发展产生了密切的联系[2]。与此同时,智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与国家倡导的环保理念一致,在技术上进行革新,通过技术化手段对电能进行循环使用,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能源,在智能电网技术上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智能电网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国家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对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在安全方面也进行了提升,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用电提供了安全保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电能的损耗,与国家所倡导了环保理念相契合[3]。因此,安全和可靠性是智能电网存在的主要特点,在电源种类上没有限制,能够适用于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从根本上提升了对我国电能的使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同时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具体应用形式

1、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无线通信作为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在安全性上有着很大的改良,生产、生活中对电能的使用有了安全性的保障[4]。传输速度非常快是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的主要特点,在对数据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不但安全可靠同时还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实现了在大环境下和谐共存的局面。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用,为智能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外界攻击进行了防御,保障了信息的整体安全性,智能电网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了系统故障问题,无线通信技术便能够通过自身的技术性快速感受到问题所在的根源,便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从根本上提高了智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对数据保护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无线通信技术凭借着自身监控功能,在整个智能电网的运行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全程的视频监控,同时通过自身的信息传输功能将所监控到的视频传递到电网系统管理部门,给整个电力系统维护管理人员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保障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无线通信技术在技术上满足了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的整体成本投入,在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光纤以太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光纤以太网技术作为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电能的使用上存在着重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5]。较高的网络效率以及安全可靠性是光纤以太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特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自身对安全性有着较高的把握,能够针对整个智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还能够对整个电网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电力发展在成本上的浪费。在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现阶段,诸多的电网运行企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技术,光纤以太网的出现给整个智能电网运行系统带来了变革,通过对技术的革新,给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从而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结语:通信技术在我国智能电网的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电网运行的总体效率,对推动我国整个电力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电力发展的总体水平,在能源损耗程度上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国家对整个电力系统发展的资金投入。因此,通信技术推动了我国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蕾,李思逸,王凤敏,何成峰.浅谈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4,02:75-76.

[2]姚继明,郑泽寰,梁云,李炳林,张浩.光载无线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2014,01:129-132.

[3]陆丽超,许强,万斌.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66-70.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中职会计 案例教学模式 探究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市场对于会计类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不但需要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拥有极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只能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案例教学模式成为中职会计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但是,案例教学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仍旧无法达到市场需求的标准。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众多中职会计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准备的质量

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事先准备相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案例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从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来看,案例的筹划与准备是基础与前提。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准备的案例是否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2]

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案例转变与筹划的质量。但是,在传统的条件中,案例的可选性较少,教师面临着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

此时,在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教师就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高质量案例的准备与筹划。通过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收集和整理案例,可以方便快捷的挑选出能够吸引学生目光、便于学生模拟和操作的案例。

同时,在准备高质量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开展,达到更高效率的导入效果。具体地说,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好的营造相应的氛围,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来打造相应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相应案例的情景中,能够更快的转变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真正融入特定的案例情景中,进而提高案例教学带给学生的实践感受,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二步,也是整个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部分。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但是,在传统的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所组织的案例讨论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缺乏真实情景和条件的支撑,教师很难营造较为真实的气氛,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相应的案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观思维仍旧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这就表示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很难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迎合实践,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讨论环节中,教师所组织的讨论相对空乏,并不能针对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自然也就得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具体地说,中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相应的意识,导致学生无法在此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讨论,无法达到教师预想的效果。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用的功能,降低了有效性。

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开展更高效率的案例讨论。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打造更合适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案例教学模式的带入性增强,为案例讨论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文字等形式为学生的讨论指明方向。这就能够在不打断学生讨论的情况下提高案例讨论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提升。

最后,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更加拟真的情景模拟中,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实践情景中。此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将从实践出发,也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才能够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点,才能够明确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3]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

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案例总结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的最后步骤,其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能够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但却缺乏一定的依据。具体地说,部分学生在进入情景后对自己当时的表现没有深刻印象。这就导致教师在总结时无法得到学生的呼应,进而降低了总结有效性。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较为详细的罗列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感受,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讨论情形进行录制,让学生观看到自己真实的表现,进而提高说服力,能够更有效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反思。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是时展的产物,其早已渗透进入现代教育中,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从案例教学模式的三个步骤进行提效。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模式,最终促进中职会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素丽.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5

课堂教学优化研究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大数据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实现新的教学形态和学习模式是新形势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大数据是教育未来的根基,没有数据的留存和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只能流于形式,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革新了教育的一个时代。另一方面,提高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成效。大数据环境下课堂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新形?菹陆萄Ц母锏慕萄?模式。

1 大数据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1.1 “大数据”提供新的教育平台

自2011年开始美国教育领域率先掀起了在线教育的改革浪潮,智能学习平台在全球逐渐兴起,如Coursera等。全球多所高校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免费开放课程,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这种在线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必将给现代教学改革带来深刻的影响。

1.2 “大数据”发展新的教学模式

大数据时代线上学习逐渐成为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并且能轻而易举获取最优秀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它还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进而弥补了缺乏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通过智能分析、整合大量的在线学习行为,它能很轻易地掌握学习规律和特征,然后针对具体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最终实现在线学习和即时交流学习心得,以及实现学习互动。

1.3 “大数据”重建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评价活动主要是学生根据任课教师的授课表现进行评价,以及教师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传统教学评价活动往往缺乏沟通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教学评价结果无法实现即时反馈。比如教师无法明确知道哪些教学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接受的。而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师生长期教学行为,得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和规律。“大数据”评价方式从技术层面以更科学的方式归纳总结教学活动规律,它实现了过程导向评价而非结果导向评价。

2 大数据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大数据”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大数据”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通过三个层面的三种转变来实现:一是教师层面从经验式教学向数据分析式教学转变;二是学生层面从依赖课堂和教师向分析自身学习行为转变;三是媒介层面从简单、单一的工具向多样、复杂的多媒体介质转变。

2.1 教师层面:从传统教学经验转向海量数据理性分析

传统教育领域主张,由富有教学经验的几十年老教师通过传、帮、带年轻教师的方式发展教师队伍。这一主张在今日仍然被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老教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这种教学经验的多少、优劣与教师的教学质量紧密相关。归根结底,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运用仍然是属于有限理性范畴。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会对存储的海量教学记录进行分析,并且能及时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此种教学解决方案是建立在理性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将迎来全新的转变,教学经验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地位将得以改变,逐渐向教学案例理性分析转变。

2.2 学生层面:从依赖于课堂和教师转向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

如今的教学授课方式仍然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种“大锅饭”式集体授课方式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个体差异而提供相应的教学措施,教师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仍然是基于教师的经验判断,教学过程仍然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在大数据环境下实现对个体学习数据的分析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数字化学习过程,而通过现代媒介工具则是完全可以实现数字化学习过程的。比如,通过测试题库的完成时间和答题准确率等学习记录数据,计算机针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发现个体学生需要重新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又是需要进一步巩固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知识点建立了联系,而大数据又能因人而异提供有效的指导,使每个个体能够有的放矢。

2.3 媒介层面:从简单、单一的工具转向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介质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主要的学习资源,而板书、PPT展示是主要的授课手段,这些学习载体和工具都是单向沟通的,知识接收者的信息反馈并不畅通,更别提挖掘和分析知识接收者的学习行为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量、数据处理能力都得以质的发展,这都是依靠现代丰富的、多样的媒介工具和分析工具而实现的。通过这些工具和媒介,知识传播者和知识接收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两者可以实现即时的沟通和交流,能更贴近接收者,理解接收者的需求。

3 “大数据”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3.1 注重教学的预测性判断

“大数据”对传统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良,一方面“大数据”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会对教学活动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新知识点和新教学法随时会被挖掘出来,教学内容和知识更具有前瞻性。“大数据”的重要功能,是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具有预测性的内容。比如个体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巩固知识和活学活用更为有效,何种教学方式与当前学生学习特征更为匹配等等。此外,通过对教学数据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倾向,以有效预防教学过程中不适行为的出现。

3.2 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数据分析能力并重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是影响教学活动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学生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在任何时候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还需掌握教学数据分析的能力。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具有教学意义和教学价值的知识和内容,是教师在今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巧和任务。通过对教学数据的挖掘、分析和解读,对与授课对象相关的数据分析,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有用数据应用到具体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3.3 个性化教学成为主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就技术层面而言,“大数据”可以实现对学习行为特征、学习兴趣爱好,甚至学习态度的统计分析。从这个角度而言,未来的教学必将是精准化的个性化教学,对个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都可以建立在过去数据的分析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轻而易举地掌握个体学生的学习特征,了解到个体学生的特长与短处,真正从细节上掌握学生学习规律,进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0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1(b)-015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full-tim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underwent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Methods From June 2015 to January 2017, 10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treated in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5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full-tim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time of 24 h admission and 1 week postoperati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and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t the time of 24 h admiss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SCL-90 and SD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adimission time and at the time of 1 week after operation, but the factors above were all decrea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all P < 0.05). One week after operation, the scores of SD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decreas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more remarkab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Full-time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negative emotions in patients with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underwent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reduce th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ons.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Full-time nursing; Sinusitis; Nasal polyps; Endoscopic

鼻窦炎与鼻息肉是常见的鼻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鼻塞、头痛、嗅觉障碍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式,具有微创、痛苦轻、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但术后不及时换药容易导致黏膜粘连、引流通道重新堵塞等并发症,常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3]。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本研究采用专职护理干预措施对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进行护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并行鼻内镜手术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鼻窦炎、鼻息肉的诊断标准[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18~69岁,平均(38.57±6.44)岁;病程5个月~21年,平均(7.26±4.78)年。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0~70岁,平均(38.97±6.82)岁;病程6个月~22年,平均(7.68±4.8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前服用醋酸泼尼松片,每次20 mg,2次/d,连用7 d;术后改为每次30 mg,2次/d,连用4 d;术后5 d~20周,使用布地奈德喷雾,2次/d,早晚各1次,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专职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干预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由专职护士接待,引导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及时向患者讲解鼻窦炎和鼻息肉的病因及相关知识,告知鼻内镜下手术的具体方式、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的预期效果,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同时告知患者鼻内镜手术仅是去除病变组织,术后还需清理鼻腔,去除囊泡,防止粘连,强调术后?驼锏闹匾?意义。整个治疗期间,护理人员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对其出现的消极情绪及时予以干预。

1.2.2 术前护理干预 术前对患者进行检查,同时评估患者的耐受能力;术前0.5 h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指导患者进行张口呼吸训练;术前1 d修剪患者鼻毛、胡须;对紧张、焦虑过度的患者遵医嘱进行镇静药物干预;术前常规禁食。

1.2.3 术后护理干预 术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其鼻额部进行冷敷以减轻术后疼痛;告知患者鼻腔创面填塞引起的少量出血属于正常现象,预防其不良情绪的产生;及时观察出血量,发生大量出血及时上报医生;术后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严密观察眼部有无充血或水肿;术后2~3 d取出鼻腔填塞的纱条或鼻内镜下清理可吸收填塞材料,及时清洗鼻腔及鼻腔用药;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休克体征。

1.2.4 出院后指导 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并定期复查;出院后1周内专职护理人员进行电话或微信随访,了解患者的鼻腔通气、分泌物、鼻腔冲洗及头痛情况,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告知患者术后有规律地进行锻炼;避免用力擤鼻、搓鼻、咳嗽;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减轻鼻腔黏膜充血及水肿,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①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及术后1周的心理变化情况,SCL-90量表评估内容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焦虑、恐怖、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1分=从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相当重,5=严重)[5];SDS量表共有20个项目,每项采用4级评分制,总分20~80分,分数越低,抑郁症状越严重[6]。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内容包括鼻出血、眼眶血肿、脑脊液鼻漏及术后粘连。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的统计学数据均采用SPSS 21.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及术后1周SCL-90各心理因子评分比较

入院后24 h两组患者SCL-90各心理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与入院后24 h对照组各心理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上述各因子评分均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SDS评分比较

入院后24 h,两组患者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两组SD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7%)明显低于对照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鼻窦炎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急性鼻窦炎如不及时治疗极易转变为慢性鼻窦炎,呼吸道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鼻息肉是由于鼻腔黏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垂形成,患者可出现持续性鼻塞、闭塞性鼻音、流涕、头痛等症状,疾病进一步恶化可导致哮喘,甚至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近年来鼻内镜利用可变换视角、高分辨率的Hookins镜,使得鼻腔深部的病变手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野清晰,术中操作简单,出血量少,故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且恢复快[7]。但长期的临床经验表明,不少患者术后容易出现感染、鼻腔出血、术后粘连及疾病复发等,这与变态反应、病变范围、黏膜病变、鼻腔手术史、医生操作技巧、鼻窦解剖变异及免疫缺陷等因素有关[8]。研究显示,适宜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缓解其焦虑、抑郁、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其遵医行为,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康复[9-10]。

专职护理是在患者入院后由专职护理人员全程监督的护理干预模式,由专职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并帮助其缓解恐惧、焦虑情绪,术后指导患者正确清洗鼻腔及给药,指导术后饮食。加强患者的复查意识,从而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12]。顾一平等[13]通过对128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研究指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护理效果,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是最佳选择,同时还应避免吸烟、饮酒,术后保持良好。

有研究指出,患者在麻醉清醒后,给予半卧位可减轻头部充血和伤口渗血,且便于分泌物的排出。可建议患者在术后第2 天下床适当活动,促进分泌物的排出[14]。同时,嘱咐患者经口排出分泌物时动作要轻,切记用力,以免引起伤口渗血增加和胃部不适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15]。对于术后存在局部疼痛和肿胀的患者,也可在当天给予局部冷敷,以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缓解疼痛和肿胀。患者麻醉清醒后可依据其口渴情况叮嘱其进行多次少量饮水,以湿润口咽部[16]。严密观察患者鼻腔可吸收填塞物有无渗血并及时给予处理。患者如出现持续性喷嚏、咳嗽时,可建议其张口深呼吸或用舌头舔上腭或稍用力咬下唇缓解症状,也可遵医嘱口服抗过敏药物。由于术后鼻腔填塞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流泪等症状[17-18],可建议患者深呼吸以放松肌肉或用听音乐、看书、与他人交谈等方法分散注意力。一般术后48~72 h医生在鼻内镜下清理鼻腔,鼻塞症状逐步消失。术后叮嘱患者1周内不应从事体力劳作或剧烈运动以防出血;术后1个月不能用力擤鼻涕和揉搓外鼻[19-20];保持鼻腔湿润和清洁;每日进行鼻腔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后要定期复诊。一般术后7 d进行第1次复诊,如有不适即时就诊,必要时应进行鼻腔的清理,以保证手术效果[21]。另外,复诊计划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康复也尤其重要[22]。出院时叮嘱患者术后1~2个月内每周复诊1次,2个月后每2周复诊1次,直到鼻腔术区黏膜完全愈合。以后至少半年进行一次鼻内镜检查。只有及时的复诊才能保证术后的疗效,预防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