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科研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科研概念

教育科研概念范文1

[关键词]概念教学;语言;准确性;启发性;完整性

数学课上的“说”是一种特殊语言,它要求准确、精练,而且强调严密的逻辑性。严谨准确的语言是培养思维逻辑性和周密性的“良方”,清晰精练的语言是培养思维独立性和深刻性的“妙药”。因此,对于枯燥难懂的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要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语言是重要方面。

一、概念教学的课堂语言要有准确性

科学性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对重要的数学概念或规律的阐述,一定要注意用语正确,表达确切、简练,不允许有丝毫偏差,不应使学生有疑问和误解。

例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在学生出现答案不准确时,教师应及时追问。比如,教师问:“x+2是方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追问:“该怎样改写成方程?”引导学生在争论中思考,在思考中争论“等式”与“式子”的关系,交流整理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既理解了方程的定义,又使学生切实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只有准确地表达概念,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概念教学的课堂语言要有启发性

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和点拨,好的课堂需要好的提问,但好的提问在课堂中并不全有好的回答,此时,需要教师对好加以激励表扬,对偏加以引正,对错加以点拨提升,借错改错,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达到引起积极思考的目的。

例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小数的性质》一课,“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中的“小数的末尾”是概念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有的学生会出现末尾就是小数点后面的错误理解。

师:怎样理解末尾?你能分别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举例说明吗?

生1:0.5,在小数十分位上5的后面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生2:0.78,在小数百分位上8的后面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生3:0.056,在小数千分位上6的后面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师:(质疑)小数的末尾是小数点后面吗?

生1:不是,小数点后面是十分位。例如刚才的0.5,添在小数点后,就是0.05,改变了小数的大小。

生2:小数的末尾可以是十分位、百分位或千分位,所以不能说小数的末尾就是小数点的后面。

师:(提升)也就是要注意什么?

生:(交流后得出结论)小数末尾的数可以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要找准最后一位是在什么位,然后添上0。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师在引导时,不妨从关键词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剖析,从而在启发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准确、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

三、概念教学的课堂语言要有完整性

数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也是影响学生概念理解和应用的重要因素,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简洁的数学语言,并不意味着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习惯于使用“只言片语”,但简洁不等于简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用简洁概括、连贯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实现完整与简洁的完美统一。

教育科研概念范文2

关键词:教学语言 课程改革理念 互动 发展 合作 探究

1.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促进者。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深的广大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时,有的显得那么的不如意。当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时,我们还不时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

“同学们请大家配合老师上好这节课好吗?”

“老师还没有让你们讨论,你们怎么就讨论开了?”

显然这些教学语言与我门所倡导课改理念是矛盾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语言进行反思。新课程中教师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变?直接地反映在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上。所谓“口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透过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巨大变化。

2.教学语言中渗透课改理念的几点思考

1.增强教学语言的民主化,由教师教学专制转向师生民主合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32年的时间思考如下问题: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他的回答是:“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他还认为:“如果缺少同孩子的友谊,在精神上同孩子没有共同点,教育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路途。”课堂上只有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友谊,教师才能真正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以激情洋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智慧,为此,教学语言必须民主化。

2.强化教学语言的开放性,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的教学观念却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知道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学生却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走进新课程,教师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教学语言的开放性,开放学生的学习时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3.增强教学语言的亲和力,促进学生由自我封闭转向合作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与生、生与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诱导学生敢想、敢说,会想、会说,学会交往、学会交流。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性之间有差异,对同一问题的理解程度、角度不同。因此,教学中要增强教学语言的亲和力,诱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如:“你是怎样知道的,愿意把你的想法讲给同学们听吗?”“那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可以让我们知道吗?”“愿意”、“喜欢”等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给学生以说的机会,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深刻了,体会更丰富了。

4.增强教学语言的激励性,激发学生由讨厌数学转向热爱数学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吴文俊院士在获奖后答记者问时,深情的说:“小时候,我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个姓武的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几何级的跳跃,最终把数学研究确立为终身职业。”

读了这一段话,我想身为教师的我们都会引起激励或喜悦。教师怎样激励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位和学生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如何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其中,转变教学语言,增强激励性、鼓舞性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首先,教师要乐于接受所有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大胆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在一些学生的精彩表现之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你们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去表达,实在是太妙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处于极其亢奋的状态,接下来所总结的规律、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样,能使学生及时感受到学习群体的认同与鼓舞,体验到求学的快乐。

其次,教师还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真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却默不作声。究其原因,默不作声者,或因为性格内向羞于发言,或因为基础不扎实,对老师的问题没有把握。怎样让他们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教师可以走到学生的身边,对他说:“不要紧,你可以先轻轻地把答案告诉我。”然后倾听他的悄悄话,当听到学生的解答正确时,教师把解答过程公布于众,并给予赞赏,再适时引导:“说得很好嘛,下次你自己大声地告诉大家,那就更好了!”对于解答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稍加修正,并充分肯定学生思维劳动的成果:“说得很有道理,其他同学补充补充吧。”对于错误的解答,教师话锋一转说:“某某同学已经积极地思考了,而且已有了一个答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全体学生把问题深入讨论下去。这样,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效地使缺乏自信的同学逐渐树立信心,敢于表达、乐于交流、学会合作。

3.结束语

课程改革并不总是与标准、理念等宏大的东西连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教学细节中不断地体会、反思、总结,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细节中,从细节做起。教学语言就是这样的细节,教师的一句话,说话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表现的都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透视的都是教师对课改理念的把握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笔者认为增强教学语言的民主化、开放性、亲和力、激励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是点燃这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7月

[2]徐良辉.《数学教学语言及其特征运用》,数学通报,1987年

教育科研概念范文3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

《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进行着变革,产生质的变化。如何在世界林立的强校中加快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水平、我国未来的大学体系是什么、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是否是改革的非重点等等。带着对这些问题的认真思考,本文以本科教育改革为视角,从教学模式、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建设我国研究型大学。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何谓研究型大学?自纽曼断言“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以及中世纪巴黎大学模式,经过威廉・洪堡的创见“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和与之相配的柏林大学模式,到范・海斯的新识“大学还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以及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以来,大学在历史延展中承担了育人、科研、服务的职能。结合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本文以为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

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虽加快了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步伐,却日益陷入研究型大学即研究生大学、科研大学、综合性大学等误区。这些大学以科学研究成为办学的中心,研究生教育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却存在着教学业务经费投入不足、办学资源紧缺、教师精力不到位、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Boyer Commission)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简称博耶报告。报告指出,虽然美国研究型大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本科教育思想、模式和师资方面都辜负了大众的期望。因此,报告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提出10条建议。其中包括“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建构以探究为基础的新生学习活动”、“消除跨学科教育的障碍”、“融合交流技能与课程学习”、“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以顶峰体验作为本科教育的顶点”等内容。自报告公布之后,美国各研究型大学纷纷对本科教育进行了思考和改革,并掀起了本科教育改革的浪潮。

本科生是研究型大学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声誉和发展。为避免重蹈美国本科教育的老路,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中要充分确立本科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规律,应当把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建设我国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国内研究型大学主要承担着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但是在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上,研究型大学多数都偏向于科研,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这样几个现实问题:

一是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方式影响了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多数研究型大学制定出优惠的科研政策,将科学研究作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政策的导向下,教师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科研中,除非学生主动质疑,多数教师很少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

二是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不少研究型大学将主要的教学资源都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教授们主要给研究生上课,本科生难得见教授一面,更不要说与教授们进行讨论与交流,甚至出现由教授所带的博士生给本科生上课的情况。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0年,在部分重点高校,有1/3的教授和1/5的副教授没有承担相应的本科生教学任务。其中,12所高校中的2/3的教授不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

三是长期形成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积重难返。长期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大部分教育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学生和教师都对知识学习、知识传授驾轻就熟,而对于创设开放环境、发散思维、做创新思考则显得茫然失措。偏向专业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种种现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了一种口号,教学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与之不相适应。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一方面,社会一些评估机构的主要依据是科研经费、的期刊层次和数量、重点学科数、研究生规模等等;另一方面教师晋升技术职务、年终考核和奖励,评价标准也主要是科研成果、论文,而不是本科教学质量,在这样一种导向机制下,教学与科研相脱离、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脱节。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转变教育理念以研究性学习为标准

应试教育的理念强调知识的准确传授,在这“知识的转移”中,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教师替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里,教师教的感觉、学生学的乐趣必然显得索然无味,难有教学相长的快乐,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可以转变这种现状,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基于研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渡。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

对于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理念在实际行动中的落实。因此必须解决好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且以各种教学制度的形式予以强化和贯彻,使其作为发展环节整合到学校的教学过程结构中去。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教学

探究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课堂传授知识的方法。它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与实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开发求新、求异的创造精神,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要求更高,要变传授知识为教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促其将外部信息加工内化,使其逐步具备信息化发展形势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创造性劳动。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教学?首先,建立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科学性、规律性、发散性、创新性的教学思想,配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知规律,形成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信息来源开放性、知情交流互动性的教学模式,确立问题性质――寻找解决信息――反馈认知思路的教学程序。内容的选择应注意拓展的空间和相关学科的兼容性,有较为宽厚的横向与纵向背景,使学生的探究不至于拘泥在形式化的问答之中。

在我国,已有不少研究型大学意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如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为新生开设“学科入门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并不只是老师讲授学生积极参与的课程,而是带有研究性的课程;或者为一、二年级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或者成立基础学部,将一年级学生集中管理,实施和构建研究式的教学模式。

(三)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工作

本科生是研究型大学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生源质量,研究型大学应该为本科教育提供丰富的智力和科研资源,积极吸引本科生参与科研,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它能够提供机会使得师生一起参与研究,同时使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感受教师严谨的探索科学真理的态度,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发展友谊,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等。

本科生参与到科研中,无论是以学徒方式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还是参加以项目和课题形式的研究性课程,都可以认为是从不同层次实施本科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应该把进行科研工作的经验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融合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促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学生提供在其他环境中不可能得到的科研体验,力求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方法有: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制度,学生申请参与院系教师的科研项目,接受教师一对一的科研指导,完成研究后要提交论文,阐明研究成果及收获,经审核合格可获得一定学分;鼓励和资助优秀本科生提出自己原创性的科研项目,独立开展研究等。目的是使学生尽早了解和参与研究过程,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构建完整和连贯的本科课程体系

课程的完整性是指本科课程应是一个完备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之间应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知识体系,以保持课程体系中各个知识系统之间的本质联系,使本科教育内容尽可能系统、连贯并形成一个整体。课程的连贯性是指本科课程之间应该具有逻辑的连贯性,即某些科目有其先后顺序的连贯,同时又有其左右次序的连贯。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有助于提高教育计划的质量。

为应对社会发展日趋综合化的新形势,研究型大学应以整体知识观为指导,改革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为一体的连贯的本科课程体系,加强本科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注重设置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以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渗透。实现完整的本科教育,培养其创新思维,激发其创造潜能,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

(五)建立教学与科研相融的教师奖励机制

研究型大学充足的研究资源能够对本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单纯的研究价值取向也会给本科教育造成一定的阻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也会使学校把砝码加在了科研上。在美国,大约只有35%的大学将本科教学作为教师晋升和终身教职评定的一个重要参考内容。与国外一样,我国的大学虽然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也是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晋升和奖励的首要标准。

因此,要提升本科教育的地位,就要改革现有的教师激励机制,要从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远期目标出发制定教师的评价和奖励制度。比如教师的年收入增加的部分,按一定比例以教学成果为依据;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及时将科研中的先进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并转化为教学资源,保证本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战军.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崇实,潘懋元.本科教育:高校立校之本[N].中国教育报,2005-4-1:(4).

[3]王留栓.建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课程新框架----学习+研究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89-92.

[4]赵恒平,龙婷.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定位与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0-124.

[5]印杰.中美本科教育改革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08,Z1:108-109.

[6]姜凤春.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6):45-49.

教育科研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课程实践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赖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中的课程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改革一般都是从教育课程入手。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建立特色、与时俱进的重要时期,为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

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指导理念落后。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课程理念与职业教学理论在近几年迅速成熟起来,较多的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如实践导向、行动导向、职业导向,并且这些观念应用于部分院校,且已见成效。不过,更有大部分的院校对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理解不深,从而造成课程改革停滞不前,此外,教师对关乎教育目标实现的课程改革问题尚未重视起来,可能还有部分管理者连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都没有认识到。 职业教育的课程并非与学科体系相对接,而是与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衔接。

2.实践探索的经验不足。

目前,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倾向于探究理论和建构体系,有些走在教育前沿的院校通过课程改革积累了充分的经验,不过,我国还缺少专门提供课程改革的引导和帮助部门或机构,导致部分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缺乏先进的理念作指导,所以也造成这些高等院校的好的改革经验与方法止于一定的区域内。目前有些高等院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这一方面较为熟悉,而教学观念却流于表面,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仅仅会使用经验感知的方式,未深入并全面地学习研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论,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探索经验不足,导致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受阻。

3.缺少约束和激励机制。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院校的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尽管部分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吸收了先进的职教课程思想和理念,但在课程改革实践上,还缺少动力和压力。 当然配套措施的缺少也是阻碍课程改革进程的一大原因,毕竟课程改革这一工程趋于系统化,课程改革还有赖于必要的改革激励机制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协助。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1.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主体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以教师为主体,以科学知识教授和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明显有不足,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惰性,缺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为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以改变这种被动学习局面为主,在高等职业课程改革中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这一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中来,使其亲身体验课程改革实践过程,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采集更为全面的意见,以使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第二,在编制课程时要多多收集学生的意见,使得课程编制具有针对性,满足更多学生的实际需要。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应落实到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过程中,如让学生自己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教学,使得学生轻松、高效的学习。

2.以探究和实践作为主要的课程形式

在过去,一般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自我思考的机会,缺少参与课堂的机会。可见,因此也难以取得教学效果,所以,应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以集探究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课程形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索,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而实践是强化理论探究、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尤为重要。毕竟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就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最终使学校教育登上新台阶。

3.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对于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应研究出新的课程模式和新的课程资源,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新的实训体系,总之也就是改革应深入。课程改革直接关系着院校的各方面利益,各级领导、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院校及广大教师都应重视起来。将示范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经验推广开来,由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努力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开发适应职教发展的课程体系。职教课程改革要先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再进行课程的引导的开发和培训,在这一职教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此外,仅有先进的课程还不够,还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师的能力形成于不断的课程实践。课程的改革首先应从强化教师的改革意识入手,教师应对课程改革重视起来,熟悉新的课程,进而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

4. 深入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究,强化理论指导

投入到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究中去,在不断的探讨中取其精华,总结出先进的理论,加大理论成果的推广,形成一个包括课程模式、课程改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理论的建构和具体方案的设计在内的独具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 职教专家负责开展专题研究、编制课程改革与专业教学的指导文件、规范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课程模式有赖于先进的理念的支持。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已是硕果累累,其中2008 年我国院校国家级、省级精品课建设得尤其完善,不过,这些成果还未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因此,为了将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到理论层面,应以示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为引导对院校内部教学与科研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求将课程改革推广开来。

5.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课程改革积极性

在院校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少不了广大职教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不难发现,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是目前课程改革困难的重要原因。 教师应提高课程改革的热情,真正领悟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可见,肯定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仅有优秀的职教课程还不够,还应有良好的实施机制加以配合,需全面调动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鼓励其积极参与,同时为了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尽情发挥、各施其能,还要建立完善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如此一来,可以解决像工作量的计算、改革成果的认定、资源的使用等问题,教师在提炼、 转换和实施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应适时加以引导,使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

三、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和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而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才竞争激烈地时代,职业教育应挑起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大梁,作为教育者应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推动课程改革进程,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教育科研概念范文5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自动控制理论;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41-03

1 研究背景

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是由教师简洁明了地介绍要学的相关概念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人。各个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操作流程、选择器材,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开始剖析概念、讲解原理,并和学生一起探讨。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大系统的运作能力并最大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I生。自动控制理论是指导人们在一定工程背景下实现对复杂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方法论,理论性很强,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精髓——CDIO代表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正是自动控制理论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一种新的高等工科教育模式。它包括个人的工程科学能力和技术知识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显然,CDIO的教学目标与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指导,以教材创新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国内快速发展的工控领域对自动化人才的要求。

2 教学理念的转变

2.1 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如何学”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很多教师认为“教什么”最重要,至于“怎么教”、“怎么学”全在个人,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习惯于个人传统方式的延续。认为“怎么教”是教师的事情,“怎么学”是学生的事情,“教”与“学”分离,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交流认识不足;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认识不足,认为教材、讲义、网上资料师生可以自由使用,殊不知,这是教师不负责任、偷工减料的表现;对课程的规律性与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讲课面面俱到,“填鸭式”教学方法反而贻误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为此,提出如下理念。

1)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融合。教师视每次授课为一场表演,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学生是观众。这样教师就要在如何演的精彩、如何引人入胜上下功夫,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活动不断融合实现动态转换,随着知识的潜移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自主性逐渐扩大,教师的传教活动制约性逐渐缩小,最后转化为学生能够完全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习的开放性与教学的关键点融合。信息时代提供了众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课堂和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名师、资料、实验、学科、专业等优质资源环境与学术氛围,把学习的场所从课堂扩展到大型实验室、图书馆、讲坛等。自主研学、拓展训练、思维创造,为学生知识创造和能力建构拓展了更加宽松的环境,这是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强化自主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视工程实践、课程设计、项目训练以及大学生生产实习;将学生个体的学习扩展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等合作学习的形式;着力提高各种课外学习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面,通过研究小组、讨论班、报告会、俱乐部、沙龙、社团等各种载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施展多方面能力和才华的舞台。教学的关键点是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有些知识问题的具体细节,忘记了可以查书,但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旦领悟并加以应用后,具备的是解决更多新问题、领悟更多新知识的能力,这才是教与学的关键。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答疑、学生网上作业、教师网上批改的新途径。

3)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与透明性融合。既然讲课就是表演,演员演得如何观众最有发言权,采取学生匿名网上评议制,对每位授课教师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给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可以随时查阅学生评价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种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4)学生成绩评定的多样性与灵滑性融合。采取平时考核(20%)+实验考核(10%)+学期考核(70%)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避免了一考定终生和逃课现象。

2.2 明确精品课程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省级精品课《自动控制理论》是由自动化系负责开设的院级平台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其特点是概念多、抽象,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比重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若不注重教学模式的改进,就会让学生感觉似乎在学一门“数学”课,跳不出抽象的理论框架,不知道如何把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那么,这门课程的讲授就是失败的。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CDIO模式,以小型控制课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觉加深理论学习,依次完成控制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仿真实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课题研究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引导、指导和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诸如典型化、线性化等处理方法和意义,体会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处理工程问题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提高学习积极性,既巩固了知识体系,又树立起工程思想。

3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

探索了CDIO理念下的以研究型学习,以实际的物理对象为背景进行控制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仿真实现的教学模式,并相应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式进行了配套改革。

3.1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载体,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为了充分贯彻课程改革建设,发挥团队的特色,自2003年开始狠抓教材建设,相继出版了两部理论教材:《现代控制理论》(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自动控制原理》(21世纪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两部与之配套的书籍:《自动控制理论学习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自动控制理论实验及综合系统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一部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控制系统数字仿真及MAT-LAB语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习指导、CAD实现的系列特色教材,为知识的有效传播奠定了基础。

3.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绪论的重要性

在绪论中重点介绍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及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理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等领域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多个视频资料,包括阿波罗登月、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美国NASA的月球车、国际机器人大赛以及人在大脑支配下的行为过程等,并简要介绍了这些系统中用到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课程的重点及学习方法,学生由此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3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围绕工程实践和创新精神培养这一目标,实践教学构建三层体系,突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训练,加强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有序衔接。提出以学生为主的“活跃课堂、积极实践、学术探讨、项目研究、网络助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基于“学术探讨、项目研究”的教学改革。将教学分成三个阶段: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精心设计了一整套与之对应的三级项目体系:以随堂进行的项目为三级项目,促进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专业课程设计为二级项目,培养学生构建并运用知识模块的能力;以毕业设计为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开发设计复杂系统和产品的能力。为探索CDIO教学模式,将授课教师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出来的基于团队的三级项目与课程实验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课外进行三级项目的研究,使学生自主建立起以确定项目方案、设计和仿真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体系。三级项目的最后,要求学生以撰写项目报告和制作PPT的形式进行项目研究的汇报,改变了以往以课后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类似于“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结合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教学骨干自行开发了所有课程的多媒体助学课件,如针对根轨迹绘制制作了全动画多媒体课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种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自主性、研究性、多样性的宽广舞台,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燕山大学学生先后在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许多重要赛事中均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

3.4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共享建设

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行研发了网络综合教学平台,提供了15个子系统供师生使用,形成了一个集教学、学习、实验、设计、考研辅导、信息交流于一体的自动控制原理在线教学的专业网站,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供丰富动感的教学内容,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课堂结构,创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教学讲义、教学视频、课后练习测试、同步训练、在线答疑、提交作业、考研专题等多个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3.5 开展研究型学习

教学中引入的工程实例倒立摆装置是一个复杂的、不稳定的非线性系统,是进行控制理论教学及开展各种控制实验的理想实验平台。通过对倒立摆的控制,检验新的控制方法是否有较强的处理非线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的能力。同时,其控制方法在军工、航天、机器人和一般工业过程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和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等。教学中,将倒立摆作为工程实例贯穿整个课程,在各阶段理论教学后,完成倒立摆的系统建模、分析及控制器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学以致用的信心。

研究型学习分三个阶段:(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2)学生分成研究小组,在6周的时间内,跟随课程的学习进度依次完成被控对象的建模和性能分析,并完成控制器的设计,然后用Matlab/Simulink建立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对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撰写研究报告,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汇报,汇报中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加,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同时对研究情况进行打分评价。通过汇报,不仅可以活跃研究氛围,加强各组学生之间的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检验每个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参与程度。

最后,可以在一、二、三级倒立摆实验平台上,实现学生自行设计的系统验证。在课堂上,教师们也把工程项目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介绍给学生,注重知识讲授与项目实践有机结合。在课下,教师们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研发或专业竞赛活动,培养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教学模式,CDIO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很好的借鉴作用。将这种工程教育思想贯穿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各个方面,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地方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7.

[2]李昌春,韩力,左为恒.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育学报,2010,(2):74-76.

教育科研概念范文6

>> 对化学教育和科学素养的研究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中美学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比较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低下的解决途径 运用对比研究法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论物理教育对提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以科学素养驱散“伪概念” 科学素养教育:任重道远 中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比较研究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探析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科学构建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平台 农村中学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对于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The Head Start Child Development and early Learning Framework》[EB/OL].

[4]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

[5]陈琦,刘德茹.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被试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贾洪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2013年度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KPYJD105)。

作者简介:徐飞(1989-),男,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社会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