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探讨
“一体化”一词,英语为 Integration,原意为“更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体化最先是指基于协定的企业联合体,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等,其类别主要可以分为竞争者之间的合并的水平一体化和供需双方的联合的垂直一体化。瑞典经济学家埃利・F.赫克歇尔(Heckscher Eli F)在其 1931 年出版的著作《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中第一次在“将各个独立的经济区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区域”这一意义层面上使用了“Integration”一词。但是,直到现在国内外学术界依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定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1954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第一次对经济一体化下了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通过消除阻碍经济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并通过各国之间的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出最为适宜的国际经济组织。他从政府对经济一体化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角度,将经济一体化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消极一体化,即政府消除各种规章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消除存在于各国间的阻碍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二是,积极一体化,即政府要通过建立新的规章制度来对自由市场的错误信号进行纠正,并给自由市场注入正确的信号,来增强自由市场一体化的力量。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其著作《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对经济一体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一体化即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经济一体化就是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活动不受政府的经济限制。过程就是在于消除各国经济单元之间的差别待遇的种种措施;而状态就是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差别待遇的消失。也在这一年,保罗・斯特里坦提出一体化不应该定义为目的、平等、自由繁荣,而不应该按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可兑换性、自由化等手段来定义,与此不同,皮德・罗波逊则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1969年,J・平德为经济一体化下了一个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商品还有生产诸要素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自由的流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就必须对各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各种歧视加以消除,并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程度的协调。
彼得・罗布森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还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成员国在某种条件下消除彼此之间的歧视;二是,对非成员国保持歧视;三是,成员国之间在企图拥有持久的共同特性和限制经济政策工具的单边使用上有一致的结论。
二、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国内学者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等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献,这也意味着对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的研究也日益丰富,许多学者也为此提出了自己的定义表述。
孟庆民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分属不同空间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生产、消费、贸易所产生利益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即从产品和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过程。显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手段与目的、状态与过程有机统一。
谭小平和徐杏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特征相似或地理分布上较为接近的地区或者城市为了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实行经济联合以及共同调控,在社会再生产的主要领域甚至各个方面形成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产品、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行政藩篱所形成的各种障碍,依靠市场的力量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在统一的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以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当包含产业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投资一体化,直至实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周新宏和沈霁蕾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遵循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的流向、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
张兆安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为了实现功能的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和利益共享,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推动社会经济资源的区际循环, 形成一种区际分工与协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三、结语
总之,学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观点虽然不能达成共识,形成统一而标准的定义,但是有一点的共同的,那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国家(地区)或多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合作,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本研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一国内部两个地区或城市之间通过经济合作以及各自优势的发挥,来实现双方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经济融合,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Bela Balassa.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Allen&Unwin,1962.1.
[2] 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一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梁双陆.边疆经济学: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边疆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
一、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间就酝酿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1960年,最早的两个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美洲共同市场和拉丁美洲自由贸易联盟正式诞生。到目前为止,已经组建100多个区域经济集团。
(二)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绩效分析:“糟糕的记录”
目前为止,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和动态效应的好处都非常有限。
1.静态效应
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果最基本的标志时其静态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它表现为区域内贸易额扣除贸易转移效应后的增加值上。从现状来看,各个南南型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占区域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东盟一直在15%以上,拉丁美洲一体化联盟、中美洲共同市场和南方共同市场相对较高以外,其余则都处于较低水平。对比欧盟和美加自由贸易区这一指标的高水平,说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极小。
2.动态效应
按照南南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分析,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衷主要是追求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希望通过一体化使成员方分享规模经济效应,并保护成员方的国内产业,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但却未能产生增加规模经济的预期效果。
不仅规模经济不明显,其希望藉其“贸易壁垒”效应来促进工业化的目的也没达到。在“贸易壁垒”的作用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反而普遍未老先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总之,无论是从静态还动态收益来看,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都是不成功的。[1]
二、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20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多为发达国家之间或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组建。1994年,墨西哥正式加入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世界上首个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诞生。从那以后,南北模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
2004年5月1日,随着东欧10国的加入,欧盟也由北北型转变为南北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绩效分析
1、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会产生贸易的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与南南型一体化集团不同的是,南北型区域一体化产生的区内贸易转移效应对整个集团带来的福利减损相对可能更小。
(1)一体化集团的整体福利
南北型区域经济集团组成后,区内将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因此南北型一体化组织的整体福利更可能增加。
(2)成员国福利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使发展中国家成员国遭受关税收入损失,转移由发达成员国获得。南北型一体化组织建立之前,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一般已达较高水平,关税较低;而发展中国家一般因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维持较高的关税水平。因此,通常发展中成员国在一体化之后将损失巨大的关税收入,转而成为发达成员国的福利增加部分。[2]
2、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南南型区域一体化同样会产生除了贸易创造和转移之外的动态效应。通常认为,南北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成员。
(1)投资吸引效应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之后,发展中成员国一方面由于国内贸易壁垒及各种市场限制政策消除,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必将吸引大量来自区域内发达成员的资金投向;另一方面,由于和发达成员的一体化关系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良好的信誉形象和市场地位,因此吸引更多区外非成员国的直接投资。
(2)技术外溢效应
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更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更高的技术知识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南北型一体化的途径来获取这些高技术知识。
三、发展中国家: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向,但同时要做到多元化选择
可见,发展中国家融入当代国际经济体系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要积极同发达国家打交道,发展南北经济合作。并非所有发展中国家且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成本优势,至少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是具有相当大优势的。同时,正是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在一些产品上处于较大的劣势,甚至不生产这些产品,即便对之实行零关税,也无法替达国家原来的供应商,因此发生贸易转移效应的机会不是很大。综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强,它们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于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弊端。它虽然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国际信誉提高、国际市场地位提升、对外谈判能力增强等多种非经济的收益,但因发达国家强加的一系列不平等条款所带来的对本国企业利益直至国家方面的损害也决不容小觑,尤其是对于一些外贸依存度高、经济规模小的发展中小国而言,为谋求南北型区域集团成员国资格所付出的实际代价甚至可能比理论上能从中获取的利益多更多。[3]
因此,要判断哪一种模式更好,还是要依一体化成员国的具体经济情况和环境而定。(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苏雪串.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选择.经济经纬.2006.2
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范文4
【论文关键词】 欧盟 经济一体化 欧洲模式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上成立最早、成效最卓著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5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欧洲特色的经济合作模式,在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区从欧洲模式中寻找经济合作的经验和灵感,通过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来分析欧洲模式,以期对现实有所指导意义。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欧洲经济一体化以“舒曼计划”为起点,启动了从煤、钢、原子能领域到共同农业政策领域,乃至货币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机构也经理了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乃至欧洲联盟的一个过程。站在历史的角度,这一发展进程明显的分为四个阶段。
1.共同体建立到1968年关税同盟的建成以及1969年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个阶段。1958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在意大利的罗马签订《罗马条约》,决定将他们之间的合作扩大到原子能和其他经济领域,决定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欧洲经济一体化就由一个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机构也出现三个共同体共存的现象。特别是《罗马条约》规定了下一步一体化的新目标: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从而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约可依,按照条约规定的日程进行。到1968年,关税同盟提前一年半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2.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7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恶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共同农业政策执行难以为继。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国石油禁运带来的能源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使得欧共体国家纷纷采取自保的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洲市场分割严重。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国家提出的稳定货币汇率的经济货币联盟计划也最终流产。只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相对缓和时,欧共体才建立起稳定货币汇率的欧洲货币体系。
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动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三个阶段。进入八十年代后,欧共体国家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加上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的推动,欧洲在次走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前列。1987年签署生效的《单一欧洲法令》规划了欧共体到1993年实现成员国之间在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为特征的欧洲统一大市场。与此同时,为统一大市场的正常运作做准备,在欧共体执行委员会主席德洛尔的主导下,开始了实现欧洲单一货币的准备工作。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欧共体变成了一个具有经济联盟性质的共同市场。
4.以90年代初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和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的启动为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走进其发展的第四阶段。冷战的骤然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欧洲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特别是剧变后的中东欧开始了一个申请加入欧盟的“回归欧洲”的过程和统一后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化。最终欧共体国家选择了更深层次的一体化。1991年12月的《马约》是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它确立了欧洲一体化的三根支柱,并以第一根支柱——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其发展的重心。此后经过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2001年的《尼斯条约》和2011年的《欧盟宪法条约》,欧洲经济合作向一个完全经济体化的经济联盟更加接近。
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尽管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体化或者迅速发展、或者徘徊不前、或者硕果累累、或者成就难觅,但是最终欧洲一体化还是得以顺利的进行,体现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独特的进程特点。
1.一体化过程的渐进性。无论是合作的范围、领域,还是组织协调机构的建立、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一体化程度的发展本身,都体现了一个渐进性的发展历程。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6国煤钢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到现在27国开始走向经济和货币联盟,每前进一步都是欧盟成员国反复协商、谨慎考虑后的结果。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给成员国一定的准备和过渡时间。
2.一体化过程的协调性和妥协性。欧盟是各国联合起来组成一体化 集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一体化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激烈的争执乃至对抗,但欧盟各国最终都能认识到一体化集团是他们获得发展的最快、最好的经济组织形式。成员国为了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协商和互相配合,通过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则来消除矛盾。这些原则包括:民主平等原则、共同受益原则、核心欧洲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
3.组织运作机制的超国家性和均衡性。为保证一体化顺利进行,欧盟设立了具有一定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协调机制。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的分配上不但强调每个成员国参与,而且强调各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超越各成员国政府的权力,以及各机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凸现出欧盟独特的组织运作机制。
4.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外部敏感性。这主要是指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受世界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定时期的国际形势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影响较大,欧洲经济一体化体现出明显的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依赖。如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不仅使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缓慢,也导致一体化步伐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使欧共体在20 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在10年内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计划也因此受阻。 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这一发展模式的出现,既有二战后独特的历史条件——冷战的大环境,更有欧洲各国在应对来自外部环境时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范文5
东亚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日本是发达国家,韩国和东盟中的新加坡是新兴工业国家,属于中等发达国家,而中国和东盟其他成员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会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各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使其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贸易规模的扩大效应。
北美和欧盟实现经济一体化之后明显的贸易扩大效应使我们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扩大效用有乐观的估计,可以预期,东亚经济一体化实现之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下降会产生贸易扩大效应,各成员国的贸易规模都会有较大增长。其中,因为现有的各种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影响更大,发展中成员国的贸易扩大效应会更加明显。目前,中、日、韩和东盟分别是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彼此之间贸易总量也占据了本国贸易总量的大部分,经济一体化实现之后,无论是贸易总量还是各国在彼此贸易伙伴中的位次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必然有区域内GDP的大幅度增加。
二、生产转移与投资转移效应
克鲁格曼认为经济一体化实现之后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的降低提高了区内贸易自由度,扩大了所有成员国的本地市场,使集团内部区位更具竞争力。东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高,人口最多的地区,如果能够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其市场规模将在世界上各个区域性经济组织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必然能吸引大量资本向区内转移。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通过对东亚地区制造业的直接投资,逐步将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向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而自80年代中期后,亚洲“四小龙”也开始加速向东盟、中国大陆进行直接投资,转而着重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东亚大规模的FDI和迅速增长的地区内贸易促使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呈现连锁型转变,逐渐形成了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交织的国际分工体系。可以预期,随着一体化的实现和贸易、投资壁垒的降低,产业转移的障碍将大大减少,这将使日本、新加坡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将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投向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国、东盟可以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将使东亚地区吸引更多的区域外国际直接投资,在与北美、欧盟及其他地区争夺外资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三、福利效应
克鲁格曼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提高成员国的福利水平而降低非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在区域内,如果国家之间市场规模不等,则容易出现产业由市场规模小的国家向市场规模大的国家转移,规模小的成员国容易被边缘化,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市场规模大的国家获益较多。他同时指出,如果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与外部多边贸易自由化同时进行,就不会出现边缘化的问题。东亚各国的市场规模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东亚经济一体化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进行的,在东亚各国推进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也在进行,因此东亚经济一体化不会出现市场规模小的国家被边缘化的问题。可以预期,东亚经济一体化实现之后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将提高各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尤其是其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福利水平将随着本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而大幅提高,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收益最终可以体现在各成员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
四、其他效应
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范文6
[关键词]珠三角 经济一体化 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8-0020-03
产业集群成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珠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推动力量。珠三角地区下一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就是要如何通过产业集群成长来推动区域一体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如何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来加快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成长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产业集群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网络的扩展,而集群成长又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容量,促进了进一步分工,从而实现了产业集聚与分工深化的循环,使市场的深化和市场创造能持续进行,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和一体化的福利水平。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微观基础。产业集群成长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集群成长的价值链延伸机制推动区域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价值链的延伸是一种纵向专业化分工方式。处于低级阶段的产业集群内部明显缺乏分工合作。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集群会加速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增进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的分工合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我们过去一直比较强调企业跨地区的兼并和重组,实现产权的联合。其实,这仅仅是企业成长的方式之一,实现了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优势。珠三角地区拥有大量专业镇经济,而这些集群还基本处于低级阶段,内部中小企业缺乏分工合作。从产业集群成长的角度来看,应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协作,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价值链延伸机制不仅能够强化集群内部企业的分工合作,并且依靠价值链分工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将专业镇外部的相关中小企业纳入到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不断深化产业链和产品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产业集群成长的交易网络扩张机制推动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产业集群成长的交易网络扩张机制表现为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横向经济协作和纵向联动效应。一方面,彼此邻近的同质性集群会进行横向经济协作,表现为产业集群的边界扩张过程;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价值链互补性强的集群会进行纵向联动整合,表现为集群之间重构产业分工链条的分工深化过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产业集群之间这种产业链联动分工会不断弱化区域内各行政区之间的产业分工,而逐步增强产业链分工,结合并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城市产业集群。真正形成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城市群产业分工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各地市在相似的经济政策、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下,形成了相似的支柱产业和专业镇产业集群。例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几乎是各地市的支柱产业。另据2006年广东专业镇统计数据。广东全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镇有13个,建筑材料专业镇有21个,纺织服装专业镇有31个,食品饮料专业镇有18个,电气机械设备专业镇有13个。从产业集群成长的交易网络扩张机制来看,现阶段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强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而是应在现有专业镇基础上加快产业集群的横向经济协作和纵向联动效应。比如,顺德伦教的木工机械、容桂的涂料、均安的小五金、龙江的家具制造和乐从的家具营销等专业镇可以整合成更大的顺德家具制造业集群。这一制造业集群可以进一步与东莞的家具专业镇通过价值链分工整合,还可以与广州、深圳的家具设计、研发和物流基地进一步纵向联动,真正形成依托城市群分工的珠三角家具产业集群。目前,珠三角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为地区间进行产业链分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形成区域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格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产业集群成长的网络创新机制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平台一体化。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把经济增长方式依次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事实上,作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产业集群,其成长演进也会从早期主要依靠所在地方的资源禀赋逐渐过渡到从更大空间范围吸收创新要素推动持续发展的过程。按照伦德沃尔(Lundvall,1992)的观点,产业集群创新方式是一种网络创新范式,是~种与创新活动相关的行为主体之间密切相互作用的过程,集群创新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产生强大的需求。因此,集群成长的网络创新机制会加速创新要素的跨边界流动和区域内外与创新相关的教育、培训、科技等生产机构的分工合作,由此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珠三角专业镇创新中心还存在重复建设和创新资源过渡分散的问题。例如,在珠三角地区现有的277个专业镇集群经济中,同属纺织服装鞋帽专业镇的有17个,其中有13个建立了相同功能的创新中心。从前面分析可知,这也与专业镇发展还处于较低级阶段和专业镇交易网络的拓展能力不强有关,也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不高。面对创新要素的稀缺性和部分生产机构的公共产品特性,以及产业集群成长对行业的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的更大需求,珠三角专业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成长发展必然催生跨行政边界或集群边界的公共创新平台的现出,如针对行业的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难题而成立的“产学研”合作机构和“官产学”战略联盟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应加快相同专业镇创新平台的联合与合并,形成区域产业创新平台一体化的格局。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产业集群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一体化、规章制度一体化和合理的补偿机制是珠三角产业集群成长的重要制度保障。
(一)要素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开放系统的要素流动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要素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是经济增长的诸要素通过没有阻碍的市场得以流动,从而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实现了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另一方面,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群要保持持续的创新和成长,必须要保持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外部环境中获取集群持续成长所需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而形成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这是集群持续成长的首要条件。因此,要素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开放系统的要素流动性,从而提高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和竞
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通过“无形的手”自发调节资源分配和商品供求,通过平均利润调节各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的分布。因此,要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动,就必须有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作基础。目前,珠三角地区要素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二个方面:一是部分要素市场发育不全,如产权市场和人才市场等难以满足市场参与主体的需求;二是各地市之间存在市场障碍和壁垒,市场要素难以流动,难以形成区域统一的大市场。因此,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区域性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产权交易、中介服务等市场;另一方面就是取消各地市之间要素流通的人为障碍,恢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区域开放的统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