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规律

经济发展的规律范文1

关键词:旅游经济;空间分异;ESDA;新疆

0 引言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近年来,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日渐增多,在空间上涵盖了从全国到各省、市、区等不同尺度范围的研究(汪德根,陈田,2011;陆林,余凤龙,2005);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者主要依据区域发展相关理论,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以及标准差等方法来分析地带间旅游经济差异(何瑛,唐湘玲,2011;程进,陆林,2010;孙盼盼,戴学锋,2014);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空间自相关理论在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应用中也日趋成熟(姜海宁,等,2009;宋慧林,马运来,2010;余凤龙,等,2013);另外一些研究者还尝试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研究景区交通可达性旅游者空间分异等微观问题(张燕,等,2010;潘竟虎,从忆波,2012)。总的来看,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经济及空间分异指标的选择及赋值主观性较大,分异因子的提取和分异规律的概括大都是实证性的,缺少不同层次旅游经济行为差异的比较研究(陈晓,等,2009;李如友,黄常州,2014;王洪桥,等,2014);空间自相关分析关注全国层面的宏观现象(李红波,等,2013;方叶林,等,2012),少有省区内部特别是更小尺度上的规律研究(龚箭,等,2014)。随着大城市旅游进入新常态,县(市)旅游正在以超常态的步伐赶超,县(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新空间和新动力。本文以新疆各县(市)旅游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旅游经济普查数据,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分析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综合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SPSS17.0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空间差异的影响因子,以期探索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客观规律及形成机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旅游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蒲英霞,等,2005)。ESDA有效弥补了传统区域差异分析在“空间依赖性”解决方案中的不足,从全局和局部自相关角度有效解决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或行为的空间属性或空间关联,为分析空间异质性关联性及其分异规律提供了有效途径。

(1)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用于分析区域总体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常用全局Moran指数(Global Moran,s I)表达(徐建华,2006):(1)

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空间相邻为1,不相邻为O,E(G*i)和Var,(G*i)分别为G*i的数学期望和变异数。如果Z(G*i)为正且显著,表明位置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高于均值),属于高值空值集聚(热点区);反之,如果Z(G*i)为负且显著,则表明位置;周围的值相对较低(低于均值),属于低值空间集聚(冷点区)。

(4)相关性分析

本文选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变量进行控制,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影响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并以此探讨其形成机制。

1.2 研究数据来源

首先以新疆85个县(市)(见表1)为研究单元,并选择旅游总收入作为统计分析样本数据其次,基于新疆旅游资源独特但旅游经济落后这一现实,充分考虑新疆MODS(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空间结构对旅游经济的基础性影响,选择影响空间分异的三大关键因素――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及交通设施,关注指标体系的空间关联和指标赋值的功能匹配,在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中选取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旅游资源,交通网络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四大类13个具体指标(汪德根,等,2011;方叶林,等,2013;张广海,等,2013)(见表2)。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新特的交通区位,选取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原始数据来自各县(市)2013年统计公报和各地州统计年鉴,其它数据来源于2013年新疆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图层数据来自于国家地理信息网1;4000000图集,通过GIS软件录入属性数据得到。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将已录入属性数据的shp图层导入Geoda软件中,基于最临近距离规则创建空间权重wij,得出全局Moran's I指数为0.3220,Moran's I的正态统计量Z值大于0.0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1.96),通过显著性检验(见表3)。

由以上得分可知,Z值>1.96,可以拒绝零假设,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呈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各县(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是随机分布,而是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主要通过比较临近空间位置观察值的相似程度来测量全局空间自相关属性和程度。因其充分考虑了样本量,观察值及空间权重而能很好地反映某种属性在整个区域宏观分异特征;而局部空间自相关是在全局自相关时进一步探讨属性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并确定其异常值位置,寻找二者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般采用Moran散点图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标(LISA)分别表征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基于各县(市)旅游总收入数据,利用GeoDa095i软件得到新疆85个县(市)旅游经济总收入的Moran散点图(见图1),结果分析如下

2.1 整体上表现为空间集聚性强,两极分化明显的特征

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表现为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地区周围也聚集或跟随着经济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地区,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具有典型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差异较大如图1所示,分布在第一象限的空间样本占21.7%,落在二三象限的样本占73.5%,表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极化特征,但整体水平普遍较低且空间依赖性较强。

2.2 局部上符合距离衰减和空间近邻效应

由于Moran散点图没有给出显著性水平的指标,因此有必要计算LISA来进一步探究空间分析的结果,LISA是用来衡量观测单元属性和其周边单元的相近或相异程度的指标。利用GeoDa095i软件计算得到每个单元的局部Moran's I值及与之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将显著性水平高的县(市)提取出来,可以直观得到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值集聚的县(市)(见表4)。

新疆旅游经济局部集聚形成了稳定的高低值区双向极化空间格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以高值区核心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网络向周边地区递减处于HH区或者LL区的县(市)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较小,其局部Moran指数为正且显著,占新疆县(市)总数的30.6%,而这两个片区相比较,旅游经济差异很大,这两个地区的差异水平几乎代表了南北疆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集聚状态形成双向极化。

HH区域内县(市)自身和周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主要位于“乌-昌”经济圈范围内,该类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并且此类地区之间旅游经济的关联性强,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有利于相邻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之间开展多方面合作,从而实现要素流动旅游客流量共享;而昌吉回族州县(市)处于LH区,由于逐渐远离经济核心区,旅游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产业链功能不全导致一直处于落后区;处于LL区的县(市)基本分布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大部分地区以及喀什地区部分县(市),这些县(市)大多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但有着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由于南北疆距离较远造成这些偏远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2.3 冷热点分布集中而稳定,但冷点及相关区域占比较高

如图2,新疆旅游经济热点区为Z(G*i)为正且显著的县(市),这些县(市)基本处于北疆中心区域,以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为核心,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等为延伸,但热点区仅占新疆总面积的26.5%,冷点及相关区域所占比重较大;旅游经济冷点区集中在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以及和田地区。南疆地区交界闭塞,少数民族集中,通达性差,是新疆旅游经济冷点区的核心。

2.4 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

根据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较大,两极分化较强,旅游经济空间发展失衡的特点,选取社会经济、旅游资源、交通网络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四大类:旅游人次、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旅行社个数等131个具体指标,用SPSS17.0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规律的形成机制。其中旅游资源优势度指标原始数据来自韩春鲜(2009)的研究成果,鉴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关系密切,同时新疆旅游资源类型随时间变化较小,旅游资源优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概况,故作此分析本文其余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及经济普查数据,计算结果如表5,可分析得:

(1)交通可达性及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对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相关度越接近于1,二者的关联性越强,本文界定相关度大于0.5的指标为一级指标,小于0.5的指标为次级指标,由分析结果知,旅行社个数星级宾馆个数以及住宿和餐饮从业人员数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度较高,旅客周转量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度也接近于1呈高度相关,远高于人均CDP等次级相关指标,可见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旅游交通与旅行社数量对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对此,我们应用标准差椭圆来对旅游交通旅游景点(含旅行社星级宾馆)这两类主要因素与旅游经济格局的形成做具体分析(见表6)。利用Arcgis10.1中椭圆分析功能可统计出全疆旅游景点的中心位于和静县(85.217809,43.328755),长半轴为6.84km,短半轴为2.72km,旅游景点椭圆面积约占全疆面积的34.7%,相对全疆空间分异系数较大,说明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其次旅游景点分布成“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方位角是68°,与旅游总收入分异趋势相似,因此是影响旅游总收入出现极化现象的主要原因。铁路线路呈“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与公路相比,铁路椭圆面积较小,分布集聚且主要集中在旅游热点区,可以看出,铁路对旅游经济影响效应要高于公路。

(2)旅游资源优势度对旅游实现更加重要

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少,对旅游经济造成影响不显著,游客更加注重旅游资源的优势度,在注重休闲与体验的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丰富度与品味度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新疆旅游资源丰富,品位度高,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互补性强,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总体上还基本处于“一流资源,二流交通三流开发”的状态,有许多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还未得到合理开发,需要加强新疆A级精品景区建设,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交通区位对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起着基础性作用

由图3可以发现,新疆省道和国道空间分异系数较大。南疆地区交通闭塞,铁路及公路数量少等级低,交通网络连通性差。覆盖度低。良好的交通区位使得新疆旅游经济热点区集聚于北疆,形成了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为延伸区的旅游热点区域,呈以热点区核心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网络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格局,交通区位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 结论

经济发展的规律范文2

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玉佛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目前,中国旅游规划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上都缺少对旅游规划科学理论系统全面的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为旅游规划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但是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也使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人们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减轻压力的方法以缓解这种重压下精神的高度集中。而且从2007年12月,国务院将国家法定节假日改变以来,增加了传统节假日的放假安排,方便了人们旅游的出行。国家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旅游业在这些原因下快速发展。在第三产业比例增高的现代,旅游业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不只是关乎旅游业的发展,也关乎着就业、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各种相关的产业。因此发展旅游业成为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可持续经济、实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倡导的一点。同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不断增长、劳动力需求增加、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比例需求增加,旅游业成为了拉动内需,解决国内剩余劳动力的一大行业。在如此多的原因下,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势在必行了。

二、生态旅游的出现

旅游业在不断发展,因此关于旅游业该如何发展也成为了该行业的重要话题,之前由于经济掠夺式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生态的破坏而进行的。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和矛盾却越来越显现。一方面,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获取经济利益仍然是各地开展旅游业最首要的目标;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低水平、掠夺式的开发也使得我国许多重要珍贵的资源沦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再然后,旅游产品也使得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性在逐渐的缩短。 这些等待解决的问题使得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理论和实践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出现了公众所认可的可持续旅游最佳的实现途径——生态旅游。而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这种旅游形式,特别是森林旅游风景区的生态旅游形式以及其理论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研究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其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生态旅游的兴起顺应了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同时也为“无污染”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它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尤其是最近几年,生态旅游的开发带动了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的旅游业,与世界接轨,大众的环保观念在不断的增强,全新的生态保护观念在旅游开发研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生态旅游的开发成为中国旅游开发研究的焦点。生态旅游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正在吸引无数生态旅游者的进入。尤其是鞍山的玉佛山风景名胜区,拥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资源,具有较好的开发适应性。其中以山川、温泉、玉文化三大类型的资源更是具有更好的资源综合开发的条件。

三、鞍山玉佛山发展问题及总体规划

鞍山玉佛山风景区位于鞍山市千山区的东部,坐落于市区中,为辽宁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由东北较大的综合性公园:“二一九”公园、有世界最大玉佛的“玉佛苑”和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东山风景区三位一体所构成。玉佛山风景区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提升鞍山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风景名胜区。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玉佛山风景区生态环境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时间分布也不均衡,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也显现出来。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玉佛山风景名胜区首要解决的任务,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发展,更好的提升鞍山的城市形象,为我国的生态旅游做出贡献。

因此玉佛山制定了相关的生态旅游规划,首先是区域功能区的整体规划,这主要包括:1、聊北塔旅游区以及铁架山科考探险区 2、万水河漂流风景区 3、服务区和体育休闲区 4、农业生态观光区 5、景区的入口 6、景区的主要道路 7、景区的停车场。玉佛山风景区的规划布局与形态,既反映了风景区各组成要素的分区、地域等形态规律,也影响着风景区的有序性发展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景区内应该重视科学管理,制定玉佛山生态安全检测体制,对生态状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玉佛山环境状况。这不只是关乎着玉佛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规划,也关乎着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这是一个城市外在形象的重要点。

玉佛山风景区的空间布局,也要考虑风景区旅游的特点,以及考虑到文化和宗教的问题,众所周知玉佛山是一座道教、佛教相结合的一座宗教名山,这种特点在中国山川中也是少见的,大力发展这种特色旅游是成功开发玉佛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因素。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旅游规划

在十中,科学发展观被正式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合理利用旅游规划这一系统有效的方法,在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可持续发展就上升到了全民必须要重视的地位,必须要以人为本为核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正是旅游业发展应该做到的一点,那就是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的原则,将旅游业不只是发展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事业,更要以深化体制改革,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为目标,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使我国逐步改变以第一和第二产业为主要的局面。尤其是在“九五”期间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显示着其特有的活力,这时更是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利用保护性开发模式来解决自然保护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旅游规划必然要站在高瞻远瞩的角度统筹全局,为旅游的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做好生态旅游规划,是贯彻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这不仅是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为了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在制定旅游区的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自然资源和和人文资源以及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以提前为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危害能够提前预料并消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管。

五、旅游地资源建设应以其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另外,旅游地的资源建设应该与当地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大型的旅游项目必须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做好评估,然后在进行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它的环境承载力,使其能够有自我修复的时间。 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旅游地最大人数的估算;票价的制定;基础设施的完善;旺季和淡季人员的安排;旅游吸引物的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等能够吸引旅游者到来的吸引物。

六、结语

经济发展的规律范文3

一、制约信托公司发展的法律政策瓶颈

(一)个别信托法规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十条规定“设立信托,对于信托财产……应当依法办理信托登记”。而直到目前,由于缺乏配套的登记机制,信托财产登记始终无法实施;又如《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规定“委托人为合格投资者”,而合格投资者定义为“(一)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二)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三)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目前,由于我国信用体制尚未建立,在实际操作中对自然人取得“真实的”收入证明难度很大。

(二)集合资金信托业务的发展受到营销政策和营销渠道的限制

根据调查情况来看,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的发展在政策方面,主要受到信托合同份数、金额起点和营销渠道、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制约。

(三)金融机构间信托业务监管政策各异,使信托公司代人理财的本业优势受到了侵害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从事信托业务的不仅有信托公司一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了“委托贷款”、“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开放式投资基金”、“分红保险”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理财业务品种。这些业务虽然名目繁多,但究其实质,都是地地道道的公募信托业务。由于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对各自的监管对象分别制定“游戏规则”,对同质信托业务实行尺度各异的监管标准,不同金融机构在信托市场上难以公平竞争。由于监管政策的不同,同样是代人理财业务,市场准入政策明显不同。

(四)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和信托产品流动机制的缺失,制约了信托公司业务开拓

由于信托法规配套制度的不健全,致使信托公司业务发展缺乏制度保障。最突出的就是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和信托财产流通制度的缺失。如在办理信托财产登记中,由于没有明确相关政策规定,致使充当信托财产的股权、设备等无法登记,这使得原本是信托公司优势业务品种的财产信托难以发展。根据现有法规,信托受益权是以信托合同形式存在的,而信托合同不能分割,只能整体转让。一些融资规模大的集合资金信托项目,寻找交易对手的难度将更大。由于信托产品流动性差,不仅影响了信托产品的创新、升级,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托公司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五)对于各类损失准备,银监会、财政与税务相关政策不协调,信托公司纳税负担过重

一是对于计提的各类损失准备税务部门不允许税前列支,需进行纳税调整,从而造成信托公司税负过重。根据《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2第4号)第5条“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呆帐准备=本年末允许提取呆账准备的资产余额×1%-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余额”,即,对信托公司提取的专项损失准备,税务部门只允许税前提取风险资产的1%,剩余的各项专项减值准备必须进行纳税调整,即需要缴纳33%的所得税。即提的准备金越多,缴纳的所得税就越多。二是税收政策不明确,重复征税问题突出。目前,我国信托业务重复征税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信托法》和现行的税法,在财产信托中,委托人将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伴随着产权的转移,信托公司要交纳一定的契税、营业税、印花税。而当信托合同终结,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把资产还给委托人时,再次发生了产权转移,又需缴纳一次契税、营业税、印花税;另一种是信托公司营业税中已包含给付信托受益人的收益部分,但在完税中却存在重复纳税问题。

(六)信托业务监管收费不尽合理,信托公司负担过重

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分别按资本总额、自有资产总额和受托管理的信托资产总额征收监管费。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银行业机构监管费和业务监管费标准的通知》(发改价格[2004]1663号)精神,“收取的银行业机构监管费和业务监管费收费标准为,机构监管费按被监管机构上年末实收资本的0.08%收取,业务监管费按被监管机构上年末资产总额分档定律累加计收”。信托公司认为,信托资产属于受托代管的资产不应列入收费范围,监管部门擅自扩大了收费范围。

另外,即使征收监管费也不应与其他金融机构一刀切,应该实行差别收费标准。因为,目前就银行最新利率计算,一年存、贷款存利差为3.33%(4.14-7.47),而信托公司实现的信托利润90%以上分配给了委托人,扣除发行成本以外,信托公司所剩无几。在信托利润率极低的情况下,与商业银行实施相同征费标准,明显有失公允。

二、改善信托公司规范发展法律政策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制定出符合信托公司实际的法规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和银监会在制定信托法律法规时要从信托公司的实际出发,改变政策法规由上而下制定的通行做法,一项法规政策的出台要反复听取基层监管部门和信托公司的意见,特别是要客观地对待各地信托公司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做必要的可行性论证,要维护信托法规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增强政策的动态自我修复功能,即政策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

(二)实施科学分类,给予资质优良的信托公司以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

目前,信托公司面临的监管政策总体偏严,这虽然与个别公司的不规范经营有关,但决不能由于个别公司的违规经营给正在发展中的整个信托业带来信任危机。要改变以往“一人感冒,全家吃药”的做法,切实做到“扶优限劣”。当前,监管部门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好信托公司规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要兼顾信托业的生存、发展和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监管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监管工作。要按照“分类监管、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原则实施科学分类,为资质良好的信托公司“松绑”,出台实质性的优惠政策,为其提供宽松的业务空间和创新空间。

(三)因地制宜地实施区域监管政策

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就目前全国信托公司情况来看,54家经营正常的信托公司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托公司受当地经济的影响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信托公司发展则较差。在此情况下,实施同一监管政策就不够客观公正。目前,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规划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的区域性政策。据此,我们建议银监会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边远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托公司实行区域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并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以给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托公司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四)银监会要加强与国家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减少信托法规在实际操作中的障碍

一是针对信托公司目前发展状况,适当减免信托业务监管费。二是针对信托公司专项准备计提比例高、金额大的问题,协调税务部门,对信托公司计提的专项准备金全额予以税前扣除。三是协调税务部门制定和完善与中国信托业特点相适应的税收法规制度,明确每一信托环节的纳税主体,避免对信托业的重复征税。四是要协调工商管理部门解决信托财产登记问题,创建信托产品交易平台和流通机制,增强信托产品流动性。

(五)放开自然人人数、金额起点等政策限制

对于信托公司开展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是“公募”还是“私募”,“一法两规”并没有明确规定,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关于私募和公募性质信托业务的不同监管办法。因此,为了体现“扶优限劣”的监管原则,我们建议在监管分类的基础上,允许分类优良的信托公司突破合同份数和金额起点等限制,并实行公募和公开营销宣传。同时,放开信托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的政策约束,以利于信托公司进一步开拓信托业务。

(六)要加强对信托理论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克服信托公司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

一方面,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认识信托公司、熟知信托业务,允许信托公司加强信托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投资者对信托知识的认识,努力培养信托客户群和合格的投资者,以促进信托公司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信托公司要利用信托的功能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广泛宣传信托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七)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监管制度

针对各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一理财业务在准入制度各异的现状,建议银监会沟通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信托产品准入和监管标准,使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开办同质业务时,处于同一监管框架和监管标准下。从而使各类金融机构的理财行为能够统一规范,竞争公平有序,确保我国金融业的和谐发展。

(八)建立化解信托业务风险的基金和保险制度

经济发展的规律范文4

关键词:民族旅游商品;资源;生产;销售;旅游经济

民族旅游商品是指由少数民族地区就地取材,主要靠手工制作的,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体现少数民族民情风俗和历史文化艺术的各种手工艺品、服饰、生活用品、节日用品和土特产品。由于它们具有旅游者购买后用作纪念、馈赠和收藏的价值,因而叫做“民族旅游商品”。

从现代旅游发展来看,少数民族居住地的自然风貌和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其自身的巨大吸引力已经成为了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重点项目。近几年来,久居都市“水泥森林”中的广大民众,已经把观赏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购买少数民族商品作为当今旅游的时尚。因此,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商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贵州省民族旅游商品特点概括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6%。贵州境内的各个少数民族,无论从语言、房屋建筑、服饰装扮、节日歌舞看,还是从食物结构、生活用品到风俗习惯看,都极具各自的特色。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因不同支系、不同村寨而使特色各异,以至有着“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说法。在这些姿彩万千的民族风俗和产品中,不乏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甚至堪称世界一绝的精品,如苗族的刺绣服饰和银饰品,布依族的蜡染等。这些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而且也具有很大开发价值,是贵州省独特的民族旅游商品资源。

根据贵州民族旅游商品资源情况和各自的文化特色,将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进行组合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民族织、绣、染等手工艺品类

这类手工艺品,主要有布依族的蜡染、织锦;苗族的刺绣、挑花、蜡染;侗族、土家族、水族、瑶族、仡佬族的挑花、刺绣、染织等。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不仅各具民族特色,而且做工精致,艺术价值极高。特别是安顺蜡染,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从传统的蓝白两色发展为如今的彩色,并将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风格引入构图,使图案更加丰富多彩,蜡染制品已畅销海内外。还有苗族的传统刺绣,技艺精湛、针法独特,其图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韵味,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2. 民族服饰类

民族服饰是民族历史、心理素质和审美意识长期沉积的印记。贵州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日常服饰和节日盛装,就是同一民族,地区不同,服饰也各有差异。仅苗族服饰就有100多种,苗族的各个支系,例如花苗、白苗、青苗、歪梳苗、喇叭苗服饰各异,五彩缤纷;侗族服饰也分为南北两类;布依族、水族、土家族、彝族等各个民族的服饰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图饰、色彩也千姿百态,工艺精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收藏性。

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都喜欢佩带项圈、手镯、耳环、银扣、银花、银冠等银饰品。为此,贵州的传统银饰加工手工业非常发达,如台江九摆苗族传统银饰工匠村,几乎家家都有银饰作坊,世代相传,久负盛名,打制的各种银饰品不仅做工细腻,造型优美,而且很有民族特色。有些银饰品,一套最重可达十几公斤,这看起来似乎很不“现代”,但在这些饰品的“沉重”、“厚重”中,却透出了各民族发展历史的曲折和厚重;正是在这些历史发展的曲折和厚重中,蕴含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些轻重各异、各有特色的银饰,已成为旅游者乐于购买的纪念品和收藏品。

3. 民族乐器类

贵州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有苗族的芦笙、古瓢琴,侗族的琵琶、侗笛,布依族的勒贡木(吹管)、布依笔管,彝族的“抹轰”(即唢呐)、月琴,土家族的长号唢呐,水族的铜鼓、大革鼓等。这些民族乐器不仅造型别致、音色独特、悦耳动听,而且蕴含了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审美情趣,它们以各自的音韵特色成为了我国多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的意义和现状

贵州旅游商品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2009年和2010年的旅游购物创汇占旅游创汇收入的23.2%和16.8%,高于周边的四川、云南、广西、重庆等省、市、区,但低于旅游业发达的北京、上海、新疆等省、市、区。而这个比例和贵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旅游商品资源却极不相称的。我们通过对贵州旅游市场的调查、了解和分析,发现长期以来,在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购”一直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旅游商品销售收入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因此大力发展旅游商品,特别是发展极具特色的民族旅游商品,对于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民族旅游商品有较强的创汇能力。

民族旅游商品由于其自身的民族文化性质的表现,常常倍受海外旅游者所青睐。海外游客大多崇尚东方文化,对中国享誉数千年的文明敬仰倍至,他们对于我国的民族旅游商品,比中国人自己要感兴趣的多,因为很多民族旅游商品,还保留了中华文明若干的“活化石”特征。从这方面看,民族旅游商品具有较强的创汇能力。

其次,发展民族旅游商品,既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在旅游购物需求的推动下,在旅游市场的带动下,可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中,这样,既可以为之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问题,又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规律范文5

关键词:政府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规律;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051-05

随着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党的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从理论上做出的深刻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从计划和市场转向政府和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阶段,改革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涉及的问题是在哪些领域应更多地运用计划的方式,哪些领域应更多地让市场来调节,以体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定位。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总框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体现了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特征在理论上的总体认识。20多年前的这一认识,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概括具有的局限性是合乎认识规律的。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过20多年的实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再局限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而是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其实,这一问题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生产力发展的高度社会化;二是经济发展的高度市场化。生产力发展高度社会化决定发挥政府作用的客观性和重要性,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决定尊重市场规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和经济高度市场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同时并存,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生产力发展高度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表现,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是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反映了对问题实质的把握,体现了对问题的不断深化认识。

市场和政府是调节现代经济发展并保证其高效和协调运行的两种力量。市场的力量是借助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以“看不见的手”的形式,通过利益机制来调节各经济主体的活动。政府的力量是借助行政权力,以“有形的手”的形式,通过行政、政策、经济的手段来调节各经济主体的活动。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国家(或政府)的作用并不是只在于市场,市场引导的也不只是企业。事实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除了市场以外,也会直接作用于企业、个人,这种作用是覆盖全社会的。市场引导除了作用于企业外,也会直接作用于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市场的作用也是覆盖全社会的。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两种手段,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经济活动可以通过计划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实现,但运用计划方式的时候是排斥市场的;同样,运用市场方式的时候也是排斥计划的。所谓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实际上是指在有的领域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有的领域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并不是指在同一个经济活动中既运用计划方式,又运用市场方式。因此,严格地说,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只是从宏观上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调节方式。计划和市场都不能覆盖全社会,只能是作用于不同的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同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政府和市场不同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调节机制或资源配置方式,这两种调节机制对调节经济活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政府和市场不是同一层面上的关系,政府是一个主体,本身不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或方式,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政策,计划本身只是政府可以运用的一种手段。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并不排斥市场的调节,而是对市场调节后的调节,是对市场调节结果的再调节。

其次,政府和市场的调节机制不同于计划和市场的调节机制。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实际上是指令性行政命令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实质是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结合。政府调节从本质说不是一种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是一种政策调节和利益调节。

最后,政府和市场不同于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地位和作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对整个经济活动调节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明确的,谁起基础性作用,谁在经济活动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并不明确,这就难以对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做出准确的定位。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对整个经济活动调节的地位和作用是明确的,即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调节不能取代市场调节的基础地位。

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认识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转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标志着我们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的深化,也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实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计划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日趋弱化,在政府层面对经济活动产生中长期影响的是发展规划,这种中长期规划与原来的计划相比已经具有了不同的特征和作用机制。政府的政策调节和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是与市场调节并行不悖的一种调节机制,它不排斥市场规律的作用,相反借助市场机制来实现调节目标。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比计划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二、尊重市场规律,明确政府的功能定位

尊重市场规律是对政府而言的,是要求政府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关键是对政府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政府不能无限界定自身的功能,不能认为政府什么事情都能解决好,不能把什么事情都看作自己的能力高于市场,政府必须把自身的功能定位在有限的范围内。政府不取代市场,实际上就是尊重市场规律。

尊重市场规律是因为市场规律能够高效调节经济运行,能够使各经济主体具有充分活力和发展动力,市场具有这样的功能在于利益机制的作用。市场是各经济主体彼此发生关系并从中获得利益的载体,各经济主体在市场上聚集,相互之间就会发生竞争,这种竞争关系一方面使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的经济主体,就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不具有竞争力只能被市场所淘汰。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在微观领域中使能够生存下来的经济主体都是高效率的。基于此,尊重市场规律就能够实现微观领域的高效率。

现代经济是高度市场化的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使微观经济活动市场化,不断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最终退出微观经济领域。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强调市场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肯定,也是对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取向的自信。这种肯定和自信说明市场化改革不能走回头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理论充满自信。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经济活动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不影响坚持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由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活动和进行资源配置,与所有制没有关系,因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对象是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而不是所有制。企业和经济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心,会自发地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调节自己的活动。否则,就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而在经济利益上遭受损失。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规律面前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与所有制没有关系,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只要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以现代公司制为主流形式的企业,基本特征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构成的不同不会影响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市场经济和所有制的关系,而是经济体制运行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政府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从尊重市场规律的角度看,政府功能定位在于不干扰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并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规律在竞争中得到贯彻,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同样在竞争中才能实现。充分发挥竞争的作用,就必须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竞争是否平等是衡量竞争环境好坏的主要标准,现实中的竞争并不都是平等的,不平等的竞争不能产生高效率。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消除不平等的竞争,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使不同的所有制经济、不同的企业都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竞争。政府营造了这样的竞争环境,也就能够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有规范,没有规范的市场经济只会影响效率,而规范是通过法治来构建的。市场规范就是规定市场中的各经济主体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做了不能做的事情必须要承担什么责任。带有强制力的市场规范只有由政府来制定和实施,政府通过法治规范经济主体的活动,从外部环境为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提供法治保障。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活动。

三是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诚信经济,市场经济之所以要讲道德、讲诚信,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关系,信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以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为基础的,而信任的基础是双方的诚信。诚信可以节约高昂的市场交易费用,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诚信度越高,就越有利于信用关系的发展,也就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政府要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惩治不讲诚信的欺诈行为,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很长的时期里,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一贯主张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他们认为市场是一台灵巧的机器,能够自动、高效率地调节经济活动,保持经济协调发展。政府的职能只在于军事、政治、外交等领域,政府不具有经济职能,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守夜人”的角色,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结果只能是破坏市场规律,导致经济的低效率。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没有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但这种观点很快被客观现实所击破。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经济危机证明市场并不能始终保持经济的协调发展,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说明自由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是有缺陷的,而克服这种缺陷的主要手段就是政府干预。西方经济学理论上出现的一个重大转折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市场经济运行存在天然的缺陷,自由市场经济的调节不可避免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避免和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方法是通过政府的各种措施进行反市场的干预和调节,政府调节和干预理论也随之产生。但在这一理论的主导下,过多的政府干预又使经济发展遇到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的双重困扰。人们面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又开始对政府干预的问题重新进行反省。这种情况说明,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基本力量,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客观上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扩大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当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后,一方面市场调节具有的局限性也必然会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原来政府控制经济活动的做法也不能继续下去,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应具有哪些职能,政府的功能定位怎样才能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又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运行固有的局限,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共性,这一关系不会因为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而改变。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进程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上,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政府怎样做才是尊重市场规律。从总的原则讲,在微观经济领域,政府不要干预市场经济的活动,因为微观领域的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规律来调节,政府不要在微观领域寻求作为,让市场规律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这就使尊重市场规律有了良好的保证,或者说,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不尊重市场规律的干扰源,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完善。

三、发挥政府作用的重点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经济中,发挥政府作用的重点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作用要与市场作用错位,这样政府作用才不会与市场作用相互冲撞、干扰和抵消。对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的基本划分是,政府主要作用在宏观领域,市场主要作用在微观领域,这一划分的根本依据是现代经济发展呈现的两大趋势。

一是经济发展在微观上体现高度分散化,现代经济发展由众多的具有各自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的活动构成,它们之间的分工和协作、生产和经营都是个体行为,都是由每个经济主体自己做出决策,这种分散决策的依据是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成本最低,产生的社会矛盾最少,协调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容易。现代经济发展呈现的这一趋势说明,市场经济的形式是最合适的,市场机制调节具有高效率,任何一个组织、机构或政府都不具有替代市场的这一功能,或者说不可能具有市场调节那样的高效率,这是被各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的,也是今天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政府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让分散决策的事情由各经济主体自己去做,把微观领域的经济活动让给市场调节,使市场规律在调节分散化经济活动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二是经济发展在宏观上体现高度整体性。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各主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结为一个整体。一方面,各经济主体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宏观环境,如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另一方面,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如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市场没有能力,或不具有解决的优势。这就要求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不能解决或者通过市场解决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事情。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运用一定的行政权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不是纯经济问题,但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宏观角度看,需要有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来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另一种力量,并不是只在市场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时才能发挥作用,而是在市场经济整个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发挥作用。其实,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今天才认识到的问题,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也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而是我们现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市场规律调节经济活动是有效率的,但市场调节又是有局限的。经济发展中的整体性问题、宏观领域社会性问题,由政府来解决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社会效益,很多问题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解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是根源于现代经济发展具有的整体性趋势。政府作用主要在宏观领域中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具体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制定经济政策。政府作用主要通过对经济活动的政策调控来实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前提是科学制定和研究政府政策,解决好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经济发展一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就会得出不同的判断。所以,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具体说,政策的制定必须站在全局的立场上,以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指导。特别是一些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更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些政策也许并不能直接看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效果,但从长期看,将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充分活力的社会环境。政策的制定不能只是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说了算,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更高的层次来制定,避免政策制定部门的局限性。政策既不能长期不变,也不能经常变动,要根据政策的不同类型,有的政策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的政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政策越符合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越能够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政府作用的发挥就越充分。

其次,实施发展战略。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政府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是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内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关系社会整体发展的问题,市场没有能力制定发展战略。实施发展战略需要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和部门都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政府则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如,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加强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等。增强了发展战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作用,也就增强了政府的作用,这是微观领域市场规律作用高效率与宏观领域政府作用高效率的结合。从整个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现代经济发展在微观领域的分散化,必然要求在宏观领域加强整体性,才能使市场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具有高效率,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具有广阔的空间。

经济发展的规律范文6

关键词:宏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69-03

前言

宏观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为中国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宏观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宏观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创新理念,同时对于生态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发展的目标。宏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创新模式也是世界人类经济发展的进步与发展。它开创了人类在未来发展中所要注重的生态意识的觉悟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发展宏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的建立。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波尔丁所提出的。宏观循环经济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论上的实践安和发展,资源有很多种类,有可生和不可生的资源。对于那些不可生的资源在使用之后就会产生资源短缺甚至匮乏的状态。这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要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充分的利用,实行宏观循环经济就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基于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这一必须的物质条件,所以对于资源的利用就成了非常必要的问题和现状。

目前,循环经济的模式主要有四个环节:资源的第一次利用—产品的生产—生活生产的废弃物—废物的再次循环。这四个环节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它将使用过的物质资源的能量进行了充分的释放,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挖掘资源的利用价值,将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合理和持久。使用有限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环境成本,得到较大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例如社会效益等。循环经济不是单一的经济结构,它集合了多种元素,包括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等发展因素。它的本质就是这些因素的集合体,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生态经济的发展。

宏观循环经济它有自身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主要是:量的控制(减量)、利用率的提高(再利用)、循环模式(再循环)、反思与总结(再思考)。循环经济适应了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中国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一种制度的创新,也是发展的进步。中国的宏观循环经济理念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的。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管理方式还是一种对生产和消费的能量转化的一种创新模式。宏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以生态资源的利用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开发和获取,由最初的生产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追求的不只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还有与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的生态环境效益。由上可以看出宏观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二、宏观循环经济发展的效应特征

(一)宏观循环经济系统的多样性

循环经济系统论思想要求看待事物的角度不能只局限于单个方面,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态发展都要全面地看问题,循环经济的理念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处理发展和生态的关系。循环经济的复杂多样性体现在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元素,首先宏观循环经济它不同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它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体,是一个以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统一的整体。经济只是发展的一个方面,在循环经济中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它还要兼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以及资源的利用开发。循环经济的多样性也就确定了它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实现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同时还要权衡与自然生态的发展,实现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与进步。发展循环经济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以整体为出发点,权衡三者的轻重,再具体问题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充分考虑到它的多样复杂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宏观循环经济,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和谐、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最终计划和目标。

(二)宏观循环经济系统的环境性

所谓的宏观循环经济的环境性就是指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这一主要的因素,它的本质就是一种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还要处理好与环境的友好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发展理论中的一些重要的发展规律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案,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遵循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规律才能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的供应,如果违背了生态环境的规律那么社会经济发展就缺少发展的外在条件。环境性决定了宏观循环经济发展的好坏与顺利与否。宏观循环经济就是利用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地控制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环境容量的大小,从而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由单一的经济化向生态化转变。从而达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循环。正是由于它具有一定的环境性,因此它比传统的循环经济更加全面与进步。传统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物质财富的最大化,它的循环发展模式仅仅限于单方面的,由最初的资源利用到产品的生产再到废物的产生,只是单方位的发展,对于资源循环产生废弃物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仅影响经济还危害环境,资源也造成了浪费。单纯最求物质经济效益的循环经济是不科学的,它与循环理念相违背。而宏观循环经济则是从环境的角度出发,正视了环境在整个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废物产生后加入资源的再利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的链条。无论是在社会生产还是产品流通、销售等环节都要重视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将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降到最低。实现循环经济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合理发展模式。

(三)宏观循环经济系统的多元化

宏观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从系统的构成来看,可以将循环经济可以分为四类:生产型循环经济、流通销售型循环经济、生态自然型循环经济以及社会性循环经济。首先是生产型循环经济,它参与的主体一般有企业、生产工业的主体等。它主要依据的就是生态发展中的链条式的发展模式,在生产过程中也有自身发展的一条工业发展链,在企业、产业和一些工业园区之间。他们之间从事着物质的交换和生产活动,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生态循环的目标,保证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其次是流通销售型循环经济,这类循环经济主要是从销售流通领域来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的。它主要是充分发挥市场流通的巨大影响力,限制不必要产品的流通和及时地回收废旧产品,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将循环经济的减量、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落实到流通服务的领域中。从而实现市场经济的宏观循环经济的发展。再次是生态自然型循环经济,生态自然型循环经济就是指充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统一协调。在生产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效益。最后是社会性循环经济,社会型体现在许多方面,所谓社会型循环经济不光指经济活动,还包括政府行政活动、医疗活动、学校的建设等。这些社会生活方面都需要循环经济的理论来实施。例如在医院医疗的活动中要体现环保绿色的理念。医疗器械都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学校的建设也要注重环境的因素等。

(四)宏观循环经济的动态性

宏观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的,宏观循环经济在不同的阶段发展也存在着差异,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水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今一些循环经济的技术不仅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手段。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它处于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完善中。但是它的主要目标还是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是对宏观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深化。宏观循环经济主要追求的是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的协调统一,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对循环经济更加深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它具有三个属性:社会性、经济性和自然性(生态性)。它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将社会、生态、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在寻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体现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公平,把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另外还要注重规律的指导约束作用,不仅要遵守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还要注重人文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无论是经济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还是生态科学,都不可能全面科学地概括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也正是这种独特性才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区域复合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以协调系统的整体良性发展。无论是传统的经济发展还是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都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不完善的制度体系会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它不仅可以完善制度的协调度还能创新发展。另外还对区域化发展也起到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宏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局限性及分析解决要点

(一)存在的局限性

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许多的不足与缺陷,这些因素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一,资源消耗与再生能力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资源是人类生存必须的要件。然而资源的再生能力有限,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的利用要十分关注,资源的利用率也影响着资源的消耗,在现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增加也无形中加重了资源利用的负担,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有效全面的发展,因此提出的宏观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论,但是由于资源利用的严重现状,导致了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完善,仅仅只是流于形式,而非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时常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现象。

第二,推行宏观循环经济建设的力度不够。宏观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中国的,其理论基础不是很完善,没有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推行宏观循环经济理念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困难,进度很慢,效果也不明显。由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发展模式的更新,循环经济的建设就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它的推动力度小,使得宏观循环经济的执行力度也不足,不能很好地实现既定目标,严重危害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经济成本与收益不协调,增加了循环经济的成本。如今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市场经济,企业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宏观循环经济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成本问题。作为新的发展模式,其实施的成本比普通的建设成本要昂贵,需要的技术含量较高,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宏观循环经济的实施压力。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因此现阶段宏观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的难度较大。成本与收益的不协调直接影响到制度的实施和完善。

(二)分析解决的要点

宏观循环经济就是要处理好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因此要从人的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出发,认真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需求关系、自然生态的调节和供给能力、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另外还要遵守自然生态规律、人文规律、市场发展规律等。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宏观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仅限于形式上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高资源利用率,用最小的消耗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总结

宏观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还体现了生态发展的规律,是两者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统一体。完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环境的保护,是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多贵,牛文元.系统学开创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方向[J].系统辩证学学报,2011,(1):2-20.

[2]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