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1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_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2
为了提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通过采取相应课程改革措施,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工程复杂问题能力。阐述课程改革对工程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
卓越计划;过程流体机械;工程教育;课程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1],我校于2011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简称过控)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与建设,目前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学院及省重点建设学科。本文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目前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际情况,阐述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改革与相关措施。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及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的现代工程师。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
“卓越计划”是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改革,企业深度参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施“3+1”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联合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场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学生入学后,累计3年左右的时间在校内完成理论和部分实践环节的学习,累计1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卓越计划”前期基础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组织,但仍处于刚起步阶段,需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认证体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过程流体机械课程需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二、加强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过程流体机械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是应用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考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以前的课程设计中,通常是方案确定后,其设备运行的参数也随之给定,每个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利用相关标准或者规范进行数据计算和绘制相应的图纸,从本质上讲,这样的设计仅仅能算上一次作业,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学生完成了相关的设计内容,但却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与本课程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理解的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的工程教育理念。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改革后,为了更好的运用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增加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只提出最终符合工程的要求而不指定具体设计方法,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而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3人一组,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选题、论证、设计到最后提交设计成果,各小组成员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也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设计题目应简单明了贴合实际,不能太复杂,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相关工程基础知识去论证所假设出来的各种设计方案,当多个设计方案提出后,需要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实现的难易程度以及在设计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等,比如在设计某种使用条件下的压缩机时,首先需要工作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对满足条件的各种类型的压缩机进行工作原理、应用范围、性能特点和运行调节方法等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这样,通过对各种方案的综合比较,进一步梳理了设计目的,加深了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明确了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使学生不会感觉到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毫无用处。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研究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按照工程教育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培养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以前的培养方式仅是通过实验或者课程设计等来实现这一要求,学生虽然完成相关要求,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所做的实验或课程设计在工程应用中的具体作用与价值,若出现类似问题仍摸不着头脑无法解决,显然这种培养方式是不合时宜的。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可以通过实验、实习或实训等环节让学生真正的接触设备,进一步加深对设备的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和实物在发生事故时,应多加分析研究,以避免日后遇见同样的问题。对于实验,改革后我们将开放实验室,特别是对一些演示性实验,其没有时间地点限制[4],对有疑问的问题,可以随时返“工”重做,使学生更方便、及时的理解与掌握一些流体机械的典型结构与原理。比如压缩机性能测试实验,如果对本次实验对所测得的数据没弄清楚或者处理数据时发现有疑问之处,可以随时和老师联系再次重新做一遍实验,直至弄明白为止,学生通过再次的实验,对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实训基地建设是抓好工程教育的重要保证。目前我校过控专业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对工程教育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我校毗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公司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已经与包括吉林石化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教学实训基地与研究基地。在校外实训环节中,学生累计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同时,不定期的聘请工程公司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学生在实训等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培训相关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对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仅为学生充分展示了与流体机械相关的设备类型、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等,也为学生进一步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技术指导,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这一点也符合了工程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
四、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评估教学质量成果导出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如何合理地对各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课程的改革及持续改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5]的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训成绩。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及依据如下:(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依据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时学生的出勤以及态度来评定,这也是对工程教育认证中要求中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社会责任感等的具体体现。(2)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评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数据能力,在出试题时,遵循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为主这一原则,充分考察学生对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实训阶段,由企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做专题培训,对过程流体机械相关的设备类型、工作原理、选型依据等做详细指导,并给学生布置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大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知条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设备类型并附有相关的文字说明,最后还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准备PPT等进行汇报。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实训阶段的表现情况、大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汇报时的表现等综合评定。通过此项考核主要是评估学生的正确协调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经过实践证明此项也达到了初步的培养效果。但需注意的是,上述针对工程教育理念所提出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精力要求较高。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心血研究工程教育的目标分解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自身应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课程改革对工程教育的促进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基本可以达到工程教育的目的。具体表现在:(1)通过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讨论和对学习心得的总结和思考,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责任感;(2)任课教师在“教”这一环节,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提炼和组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3)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相关的过程流体机械的结构特点与原理,熟悉相应的工艺流程的控制参数与仪表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4)通过相应的校内外实习或实训,使学生对工程概念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学生对工程设计的态度和信心发生了转变,为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背景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增加了学生对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但需注意的是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每一教学环节都是逐步发展及前后呼应的[6]。具体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六、结语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根据工程教育理念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对提高学生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卓越工程师教育仍属于新兴事物,虽然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但远远不够,仍需要不断努力与实践,所以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势在必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卓越工程师的背景下,基于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持久工程,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研究,持续改进,继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书根,赵延灵,王振波,等.卓越计划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压力容器实验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179-182.
[2]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3]朱玉.CDIO工程理念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39-140.
[4]杜书廷,尚世宇.工科专业毕业实践教学实施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19-121.
[5]潘树林,卢朝霞.“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S1):81-83.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3
关键词 体育课程资源国内外 综述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引起体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视与探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必须纳入体育课程改革的计划,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心。虽然各高校提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实际操作起来缺乏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而且也仅局限在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的框架内,研究者也发现,目前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认识还很陌生,使用的频率并不高,这种状况与体育课程教学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状况有很大关系。
国内外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
(1)国外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国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是建立在课程资源的研究基础上的,并且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对于丰富和完善课程资源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综述如下:
美国学者对于课程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早,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教育学生学会身体锻炼的技能、知识和方法,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的健身运动处方,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从而建立在以满足学生的健身和娱乐的基础上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1999年英国的体育教学大纲把增进学生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技能,并灵活的运用所掌握的技能,以此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锻炼效果和运动方案,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突出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
1997年韩国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强调试验、讨论、自主活动、社会活动等亲身体验学习活动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条件资源的开发,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后,德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从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教学的条件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纵观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许多国家都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往往都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现阶段进一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器材场地设施资源、内容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国内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资源即资财的来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来源。拥有的资源越多,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越高,对事物的顺利运行就越有保障,从资源的定义可以看出,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体育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这个名词2001年6月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流行,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设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又称为教学资源。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否实现,它实际上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程度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体育课程资源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资源的开发途径和策略各异,如何最大限度地研究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已成为国内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体育课程资源我国学者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张玲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来源以及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刘贺则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编排、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它资源的总和,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石”。韦颂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广义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仅指形成体育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截止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最普遍的定义有吴刚平博士撰写的“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一文中把课程资源分为广义和狭义进行了讨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一定义,目前得到了普遍认可,且在后来的一些课程资源的相关文献中被广泛引用。
董满秀等在《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中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措施:①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场馆资源的作用,争取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费向学校进行开放;②充分利用校外、社区体育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校外体育锻炼;③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本地的地形、地貌、地况以及季节气候等条件,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④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发体育信息资源。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目前还不太多,大多数是在课程资源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且观点相互借鉴的多,创新的少,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运动项目资源、体育信息资源、课内课外资源和自然资源几个方面,这几乎涵盖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各种问题,这一理论也正处于逐步的形成之中,但还未能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排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地域广阔,东西、南北方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以致各地区高校排球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4
关键词: 城镇社区体育 可持续发展 体育消费
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在发展与前进中出现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左的地方。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尽力而行,量力而为。”《纲要》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列为“十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社区体育作为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相结合、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目标。
1.我国城镇社区体育的地位与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余暇时间,社区体育成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趋势。特别是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使社区体育成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最重要的营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社区体育将成为社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只是由一些省市大企业牵头,周围企业参与组成地区体协。这种体协组织松散,稳定性较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城市公园、空地出现了零散的中老年晨练活动,后进一步发展为遍布全国的晨、晚体育活动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出现了街道社区体协,就地、就近开展体育活动,这成了我国社区体育兴起的标志。后来,《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进入了阶段。
2.城镇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区体育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人群体育需求的基础上,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体现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其发展受社会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群众主题意识和价值观的制约。要实现我国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2.1加强理论创新
社区体育的发展历史较短,其基本理论尚未形成体系。因此,要实现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对其基本理论进行合理的阐述,如社区体育概念、性质、功能、构成、要素、评价指标等。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本着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其理论,与时俱进,社区体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2转变居民观念
2.2.1社区体育的依托是社区,完善的社区体育发展离不开成熟的社区。社区体育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应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社区体育,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使社区体育与社区建设统一起来。
2.2.2必须树立“健康第一”、体育为健康、体育为大众、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的理念等。拥有这些新理念无疑将对增进人们健康,促进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2.3逐渐转变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我国社区居民的余暇时间多数用于闲聊、看电视、上网等。要使社区居民选择体育活动,增进身体健体,愉悦身心、发展个性、提高素质,从而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2.4要改变把社区体育看做是中老年体育的错误观念。社会各个年龄段、各阶层人员都应参加到相应的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2.2.5充分挖掘学校体育的这一现存资源。利用学校现有人才资源和现存场地、器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正确引导城镇社区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一般可划分为观赏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和信息型体育消费四大类。由于社区体育参与的人群适合各个年龄段、各阶层人员,这就使社区体育消费是全方位、多样化的,涵盖上述四种体育消费。
资料显示,体育产业近20年来在发达国家发展迅猛,逐步进入一些国家支柱产业的行列,其生产总值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在我国该项事业刚刚起步,但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该项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规范有序的特点。正确引导城镇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消费,逐步形成规范的体育消费市场,必将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的发展能够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经济保障。
4.结论
4.1构建城镇社区体育环境
社区体育环境是指社区内影响居民体育活动的各因素的总和,按性质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按范围可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影响方式可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社区体育建设实质是微观内环境的硬、软件建设。也就是说,社区体育建设主要体现为社区体育的环境建设,即物质与文化的建设,包括体育场地设施、生态、政策法规、体育人才及管理、体育文化氛围五个部分的建设。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社区体育建设的整体环境。构建设施配备齐全、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厚、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制度完善的社区体育环境,是社区体育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使社区体育在整体性原则下得到最优发展,如何协调各部分的投入,这是社区体育环境建设规划所面临的问题。
4.2完善管理体制
要使社区体育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明确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体育管理中的职责,实现“政社分离”,把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综合权赋予社区居民委员会,使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而政府则起协调、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社区解决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长远发展计划的制订、社区指导员的培训等。
统计显示,我国大多数城市目前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无专职体育管理者,或者有名无实,或者无专业指导员,或者指导员素质低下。要实现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管理者,还要重视社区体育指导队伍的素质培养,尽可能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交流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崔海燕.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2002.
[2]张洪潭.社区体育及体育健身要点析疑[J].体育科研,2002.
[3]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崔运武,任新民,苏强.中国社区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2.
[5]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N].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5
关键词:创客;创客空间;创客运动;创客教育;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13-04
一、创客和创客运动
1.创客及创客空间的内涵
什么是“创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李凌等[1]将创客(Maker)定义为“创客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顾学雍等[2]将创客定义为:“创客是英文Maker(制作者)和Hacker(创造性地运用技术资源的人)的综合释义,是给能够动手创造软件或硬件产品的人的一种标签”。并且随着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创客的理念已融入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创客的概念也随之越来越宽泛。笔者认为创客不仅指那些运用技术进行产品创造的人,还可以指那些具有新奇想法的人,所以人人都可以是创客,只要你想成为一名创客。
创客空间(Makerspace)是创客聚集的场所,它主要以社区线下实体组织形式来呈现。创客们可以在此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知识,并同他人进行交流互动,最终创客自己或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创作。
2.创客运动
(1)创客运动的兴起
随着以制造技术为支撑的3D打印机、3D扫描、可穿戴设备、DIY作品、形形的机器人和各种新奇小设备等的出现,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开源硬件、开源软件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创客运动悄然兴起[3]。与此同时,在政府对创客各方面的支持下,在创客空间急速增加的背景下,在各企业的支持与赞助下,在创客马拉松、创客嘉年华、中美创客大赛等的推动下,创客运动越来越被人熟知,并快速兴起和发展起来。“创客运动”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人们带来了高质量以及低价的新科技产品,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2)创客运动的影响
第一,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3D打印技术、3D扫描仪等开源硬件平台大大降低了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门槛,发明创造不再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特权”,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把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4],这无疑促进了国家产业升级;在国家倡导促进就业,大众创新的背景下,创客可以将自己的成品通过众筹平台来筹集资金,也可以借助企业的推力将产品投入市场,从而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的目的;并且,很多创客作品具有市场价值,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将会快速推进国家经济的增长;创客们随着创客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人都将是“创客”、“发明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及综合国力必定得到提升。
第二,对教育的影响。
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正如“创客运动”发起者之一、《Make》杂志创始人戴尔・多尔蒂所说:“创客运动可以给教育带来一些很好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的确如此,随着创客运动的快速发展,它将对教学理念、学习者个体发展、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方法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并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且它越来越受到大学乃至中小学的关注,目前各大中小学也在尝试开展创客教育。创客教育之所以受到大众的青睐和认可肯定有它潜在的价值和优势。
二、创客教育的概念及理念支持
1.创客教育的概念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与教育界碰撞产生的火花,是一个新生名词,所以有关创客教育的概念及研究成果并不多。祝智庭等[5]认为:“创客教育是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杨现民[6]认为:“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笔者结合以上学者以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将创客教育定义为:“创客教育融合信息技术,以做中学,项目学习法,建构主义等为理论支持,鼓励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明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2.创客教育的理念支撑
虽然创客教育是近期“流行”起来的新生名词,却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究其原因是因为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并以其作为成熟的理论支撑。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杜威的“做中学”理论、项目学习法和建构主义等。
(1)“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理论
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杜威对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做中学”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真实世界的双向互动,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实际操作具体的事物,从而实现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7]。 创客教育正是以 “做中学”理论为支撑,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最终开展动手协作,寻找解决方案。所以说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是支持创客教育的理论之一。
(2)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专题的学习”、“课题式学习”等,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8]。
在创客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不断完成富有挑战的创客项目来完成的。“创客项目”可以根据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立项,然后围绕立项的创客项目开展一系列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应用等活动,并且强调学习者在此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习者在完成创客项目这一过程中,不断实现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由外显转化为内显的过程。与此同时,学习者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创客项目,因此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学习者完成创客项目之后,会产出创客作品,他们在获得学习成就的同时,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升。
(3)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内涵没有统一的说法,流派不同,观点不同,但各个流派之间有相似和共同之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呈现,而是通过人们与真实情境的双向互动所形成的一种对世界的解释。因此,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在真实世界中探索,从而形成知识构建的过程。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师则是知识构建的辅助者和促进者[9]。
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创客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身通过与现实的情景接触发现生活中或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已有的知识或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最终在教师或同伴的协作参与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换言之,在整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习者都是舞台上的“主角”,他们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而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对学习者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创客教育与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与促进者相一致。
三、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及特点
创客教育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可肯定有其背后深刻的原因,并且有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下面我们具体从教育理念、教育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学习空间和评价方式这六个维度具体分析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理念、教育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学习空间和评价方式这六个方面,创客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还是相对进步的,并且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创客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提升和培养学习者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第二,创客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各自独立的学科体系,实现了课程的跨学科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中的“短板”效应,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课程基础;第三,创客教育是乐于分享的;第四,创客教育降低了创新的门槛,真正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创客教育对教育的改革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创客教育实践过程
根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项目学习法、建构主义等理念,以及结合创客教育在实际开展中的应用,笔者将创客教育的实践过程以及在各阶段学习者所获得的提升进行了归纳总结,如图1所示。
我们可以将创客教育的实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是由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组成,并且第二阶段是创客教育实践过程的核心环节。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然后教师作为创客项目的设计者(Designer),为学习者设计真实情境中实际存在的学习项目。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和小组成员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对创客项目进行分析,然后动手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由于创客项目是开放的,并且正如桑代克学者所说的:学习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所以这一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这一阶段,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行动能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有了相应的提升和进步。
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作为人员资源的管理者(Manager)、调控者(Coordinator)和实践质量的提升者(Improver)。由于创客项目小组成员认知水平、能力、偏好的不同,因此会涉及到人员的支配问题,此时教师就需要发挥管理者及调控者的作用。并且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任务支架(Scaffolding),在学生能够逐渐独立完成时,予以撤除;与此同时,教师在创客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起到质量监控(QC)的作用,随时掌握各小组的完成进度以及成员的协作情况,当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要适当给与帮助和指导,避免打消学习者的积极性,确保学习者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11]。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要是在解决问题之后获取知识,并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师则主要是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五、创客教育的挑战及建议
创客与教育的结合既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又提供了巨大的挑战,笔者立足于现状,将创客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创客教师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在创客教育中,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灵活和更贴近生活,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和任务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条件。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创客教育中,教师很难一下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不了解该如何开展创客教育,所以对创客教师的培养是创客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根据上面我们提到的创客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明确教师的角色,从而进行具体培训指导。与此同时,在解决创客项目的过程中会用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培养师范生时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通过对师范生进行课程改革,在大学创立基于创客教育的融合课程,以及相关的专业训练,来培养创客教师人才[12]。
2.经费问题及应对策略
创客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必备设备和工具的支持,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已经降低了许多科技产品的成本,但是对于许多学校而言,仍然负担不起。因此,经费问题是影响创客教育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联手协作,共同成立多校共享的创客中心[13]。由于资源是共享的,所以必定会降低成本。并且这种做法不仅可使学生享受到更多的资源,而且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协作。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吸引投资者为学校注入资金。学校可以将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专利作为回馈与企业签署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合同。这样不仅解决了经费的问题,并且使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更为紧密。
3.评价方式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在创客教育中,学习者在完成一项创客项目后,获得由几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创客作品,每个成员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并且各个小组之间的创作的创客项目也不尽相同,由于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如何评价创客教育的成果是创客教育面临的又一大问题。
基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创客教育可以借鉴传统教育的评价方式,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传统教育一般通过终结性评价检测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无法检测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创客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学习者完成创客项目的过程中进行评价。然后,在课程和创客项目完成之后再进行终结性评价。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形成最终成绩。
4.如何处理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虽然创客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是进步的,但是创客教育能否完全替代传统教育?就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创客教育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育,那如何处理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就成为目前创客教育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就笔者的观点来看,将创客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是当下最理想的状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凌,王颉. “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005).
[2]顾学雍,汪丹华.创客运动与全球化的科技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15,(05):12-17.
[3]王星.创客运动热与冷[N].电脑报,2013-10-28(004).
[4]谢伊青. 创客运动:引领新的工业革命[J]. 成才与就业,2013,(24):48-51.
[5] [13]祝智庭,孙妍妍(2015).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 (1):14-21.
[6] [10]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2):23-34.
[7]赖红梅.浅论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内涵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8):32-34.
[8]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6.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6
1.健全机构,明确内涵
(1)健全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为课题顺利深入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组长:叶杨荣,全面负责课题实验工作,组织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收集相关实验资料。课题小组长:林敬敏、田永芳、魏永平为学科课题小组负责人,负责各课题小组的实验,带领各小组成员完成课题相关工作。
(2)组织学习,统一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内涵与重要性。在课题研讨中,课题负责人叶杨荣对“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讲解: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教授指出:“举凡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都是文化。”闽北地方文化资源指具有闽北地方特色的,别的地方没有或少有的建筑、自然景观、民俗、传说、戏曲等文化与自然遗产背后的文化资源。
2.加强管理,提高素质
(1)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利用课题研究平台,邀请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明洪、副所长林斯坦及冯云、郑芳等专家来校培训指导,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技能。
(2)强化管理,确保研究效果。 为了使课题研究取得突破,保证研究的效果,我们强化对课题实验的管理,尤其是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我们要求课题有计划总结,有阶段成果分析,有阶段实验报告,有教科研成果,同时对研究的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使课题正常有序地进行,确保研究的实效。
3.抓好常规,注重细节
(1)突出重点,开展各项活动。课题研讨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提高了教师教科研水平。自课题开展以来,全体实验教师紧紧围绕课题内涵参与开展丰富多样的研讨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其中,叶杨荣、林敬敏、田永芳等老师参加全国美术优质课观摩、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研讨活动等,带回不少先进教育理念和宝贵经验,为课题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教学”。课题研究课体现着研究的思想和活动的进展,在研究课上下功夫,每阶段骨干教师上观摩课,如:林敬敏老师执教的《家乡的老房子》,从信息技术与文化结合的视角促进课题常态有效开展。
(2)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充分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以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为主要内容,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做好研讨活动,推行“一课三评”的研讨方式,形成“自学+反思”的学习方式,推动课题的实施。
4.开展课题中期论证与结题论证活动
邀请福建省美术名师魏思东到校为课题中期论证作讲座与上示范课,指导课题开发与利用框架的构建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建立,引领课题的开展。同时,于2015年11月邀请福建省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专家特级教师祝桂兴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美术教研员黄明主任到校进行课题结题论证及参与成果公报活动,总结课题研究的价值,推进课题的开展。
5.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节活动,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快乐成长
在“可爱的家乡”中队主题会中,50名学生集体绘画了“我眼中的建瓯”。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吸引力,让学校教育充满生机活力。学校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创建中心版画室,开展粉印版画、水印版画、黑白木刻版画、套色木刻版画等的学习与制作。学生本土文化的作品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教育局等单位主办的美术大赛获一、二、三等奖近百人,部分学生的作品赴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展出,有效地将民族文化的传承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健康、多元、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