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变化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减法变化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减法变化规律

加减法变化规律范文1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练计算1~5的加减法,能够运用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情境图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大括号和虚线圈,并能将符号和语言表述建立起练习;在解决一组情境图中,感受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感受数学语言的魅力,渗透函数的思想。

二、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初步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能运用加、减法意义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能计算1~5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更熟练的计算1~5的加减法计算,在加减法的对比中强化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1~5的加减法;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读懂题意。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

四、教学准备

课件、算式卡片、写有口算的信封和写有答案的信筒等。

五、教学过程

(一)巩固基础,提升计算速度

1.练习数的分与合

(1)学生自己边打手势边说1~5的组成与分解。

(2)师生互动巩固数的分与合。

师:我出3和1。

由学生回答出3和1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

师:组成5,我出2。

由学生回答:我出3,2和3组成5,5可以分成2和3。

2.巩固1~5的口算

(1)老师出卡片,学生用手势作答。

(2)火车。由一组同学逐个出口算题,全班抢答口算。

(3)在送信游戏中练习口算。

出示第29页第9题。让几位学生拿着写有算式的信封,根据结果送到相应的信筒中,其他学生来做小老师,看看是不是每封信都送对了。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进行1~5以内的口算训练,使学生在多种形式中,手、脑、口、耳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口算的兴趣,加快口算的速度,提高正确率。

(二)在计算中发现规律

1.完成第2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计算并反馈答案。

(2)引导学生纵向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①观察第1、2组算式。

每组算式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但计算结果相同。

②观察第3组算式。

2+2=和1+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算式没有变化,计算结果也没变化。

(3)总结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第28页,第4题。

(1)先观察算式,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竖着观察,每组的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3)汇报:发现了每组第一题的减数就是第二题的差,第二题的减数是第一题的差。也就是每组减数和差交换了位置,而被减数不变。

3.完成第29页第7题。

(1)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一个人拿着+1,再找四位同学分别拿着1、2、3、4,让他们组成算式进行计算。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一个加数不变,和会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2)完成减法计算,所用方法同上。

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计算结果也随着减数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寻找规律,直观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景算式互相转换

1.把语言转变成数学符号

(1)出示第28页第1题。

①教师先出示1把扇子,由学生图题意。再出示2把扇子,由学生图题意。

②让学生依据扇子图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教师板书问题。

③针对问题,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把两部分合并起来。之后,教师边口述问题,边出示大括号。告诉学生,求一共有多少把扇子,还可以用这样的符号(指大括号)来表示。让学生书写大括号,加深对大括号的印象。

④让学生再次看图,说出图表示的意义。列出算式,追问学生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⑤完成第28页第2题,重点理解大括号表示的意义,完整描述图意,列示解决问题。

(2)出示第28页第3题。

①逐一出现情境图,在学生的描述中教师出示虚线圈,告诉学生虚线圈表示去掉的意思。让学生完整的表述图的意义。

②列式计算,并说明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2.完成第29页第6题

(1)逐次出现四幅情景图,让学生说题意,提问题,列算式。

(2)隐去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四个算式,引导学生横看、竖看,发现规律。

(3)再出现情景图,让学生尝试结合情景说一说道理。

(4)完成第29页第8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汇报第2幅图时,要说清楚5-2=3的意义和5-3=2的意义,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问题:还剩多少条黄瓜和摘了多少条黄瓜。(学生只要能提出一种问题即可,不要求全掌握。)

3.算式与情景建立联系

(1)看图提出问题,并与算式连线。

以上各图学生可以提出用加法计算或者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2)课件出示第28页第5题中的左部分。

①让学生说一说从1+4=这道题中,看到了什么。

②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算式的意思(学生用画一画、贴一贴、写一写等方式表示出1+4=的意思,写在方框里)。

(3)学生之间交流想法。

(4)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或者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图的意思。

(5)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发现数字和符号的神奇与作用。

4.小结

刚才我们是观察图意,列出算式,现在我们是根据算式来表示它的意思。看来图和算式,我们可以互相转化,既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图意,也可以用图来表示算式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符号大括号和虚线圈的作用,并将语言表述与符号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的表述意义,一个算式可以有很多情景(整体与部分关系)与之联系。逐渐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加减法变化规律范文2

一、把握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的意义和特点

本册数学教材安排以下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有10以内、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比较和认识钟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位置与顺序和认识物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具体的内容有简单的分类和统计;在实践活动领域主要是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这些内容有以下特点。

1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学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第一册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8页“比一比”,就是一幅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图。教学时,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这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故事: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要重新盖房子,小猪们知道了都来帮忙,小兔搬砖块。小猪扛木头……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学生在新课学习中自然就情绪高涨了。

2 提供独立思考的探索空间。

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反映到课堂上是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所学知识。为了给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很大的努力,这些都需要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准确理解教材的意图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儿童探索需要人手,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为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创设条件;三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

3 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学习的内容必须直观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教材多采用图形、卡通、故事、游戏、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甚至把不同的内容分别冠以“跳绳”、 “可爱的企鹅”、“分苹果”等活动名称,这样,根据教材开展的教学活动,很自然地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活动来体现。

例如,人教版第一册第23页“加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一个实践活动,这样在教学中很自然地为学生创设了动脑、动口和动手等交流和实践的机会。

4 重视积极有效的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且刚入学,但同样应当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渗透和培养。不论是螺旋上升的内容安排,还是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整理与复习的安排、展示学习思路的对话、学法多样化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二、突出重点,注意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第一册的重点,其篇幅占了七成左右。特别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对于这部分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分块进行编排,但不管怎么划分,其知识体系和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处理教材的方法基本相同。这里以“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为例,谈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些有效策略。

1 核心提示。

(1)新课标教材改变加减法的逻辑起点。和以往相比,10以内数的加减法,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加减计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不再强调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2)教材依然重视学生对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尽管数的组成和分解不再作为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其依然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

(3)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教材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4)加减法学习内容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可以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

2 重点分析。

10以内加减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意义和计算两部分。

教材特别重视加减法意义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教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突出重点。一是突出“合”的思想。把“合”作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二是通过“一图多式”来发展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加法与减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如下图就是本册常见的“一图二式”的情境练习;三是通过解决问题,强化对意义的理解。

从计算方面来看,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在这里,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要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在指导计算上,要注意几点:一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算法解决问题;二是要指导学生通过联系运算意义来想算法;三是要注意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或和、差的变化规律,比如计算:5+()=7,其实质就是渗透方程思想。

3 难点提示。

(1)“一图二式”、“一图四式”的教学。

教材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图”与“式”的关系上先是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从而把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而这恰恰又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2)结果是10与10减几的教学。

(3)看图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算式的教学。

三、磨砺课堂,密切关注几个关键问题

1 给知识拌糖――使学生永葆求知欲。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小的时候都不喜欢吃很苦的药,但是加糖以后就很快把药吃下去了,小孩子长大了,知道药的作用,便不需要加糖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的学习肯定比不上游戏活动更有吸引力。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给知识“拌上糖”。给知识拌糖,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进而永葆求知的欲望。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些有趣的素材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2 搭发展平台――创一个适合成长的空间。

学生的发展,需要一个学习、展示、磨砺的平台,数学教学就是要努力把这平台搭好。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平台一般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研究。第二,要充分利用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效果。第三,要注意创设条件,多给学生创设表达、交流、展示自己的机会。

3 促学法指导――为学生插上翱翔的翅膀。

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体现学法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变成学材,使课本变成学生学习的向导,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尽管刚刚踏进校园。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只能接受学习,学法指导的渗透其实也应该伴随着第一节课开始。一年级学生的学法指导。尤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教材中有关学习思路的对话、提示。让学生初步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第二。重视学习的过程的展现和探索,注意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过程。第三,重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尤其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第四,重视学法多样化。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4 塑习惯养成――给学生持续进步的动力。

加减法变化规律范文3

学习从来无捷径。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其实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法知识点【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一年级数学加减法知识点(一)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11+6=17

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时?在大括号下面的中间。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这时?在大括号的上面一边。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针对练习:

一、在里填上“=”“>”或“

1、810

2、97

3、66

4、54

5、69

二、用“

5、1、4、7、0、9、8、10

()

三、用“>”将下面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1、4、7、0、9、8、10

加减法变化规律范文4

1 小组活动的组织

将全班学生按照心智水平、认知能力、性别爱好、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人,每组各选一名组长,组成一个有相同目标而又有差异性的小组,每个小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2 小组活动的设计及方法

2.1通过小组活动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认知规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又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后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前应中肯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尽最大的努力来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和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通过小组活动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达成共识。如在学习行程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后,学生会提出学习“求时间的行程问题”等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增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上每节课的目的就会比较清楚,因此听课也比较主动。

2.2通过小组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提出后,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小组中群策群力共同尝试探索,各自交流自己的设想和发现,通过讲述、书写、操作、画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使问题转化成已有知识。问题解决后,可以研究选用哪种方案最佳。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提示:“我们已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能做吗?能否通过一些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很快得出“运用通分的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然后选择最优方法。

2.3通过小组活动来掌握知识的规律

每种知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你一句,我一句,逐步培养学生在诸多的材料分析中寻找规律,在各种材料的对比中找出异同,归纳出特点,使学生的观察细微,分析中肯,全面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如:在学习“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我们知道“速度×时间=路程”。通过练习,我们把应用题改成两车相遇,求总路程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得出结论,这类题目可以这样做:“两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找出这个规律后,还能得出求工作总量的结论:“两人工作效率的和×工作时间(共同的时间)=工作总量”。

2.4通过小组活动来进行实验操作

数学课中有很多知识要通过操作来掌握的,但因每班人数多,教师管理不过来,往往使学生的操作过程得不到检查。而采用小组活动能及时的更正,对大面积提高质量有很大的好处。如用三角尺画通过已知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垂直于这条直线的垂线。“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直线外一点要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这就是已知直线和点的垂线。”再如画角,平行线,等分除法,包含除法的操作都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来达成。

2.5通过小组活动来记忆教学知识

数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和背诵,在小组活动中互背互查,对公式、法则、定律两人互背,及时掌握情况,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2.6通过小组活动进行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习题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因此也有不同的解法,解法的多样化能使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组建成知识的网络。数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综合性较强,思考方法独特的题目,一个人往往会束手无策,通过小组活动,互相启发,开拓视野,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采用小组活动能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组活动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每次小组活动教师对活动要求应布置清楚,而且要考虑活动的必要性。活动形式上有的是记忆、复述,有的是操作运用,有的是归纳总结,有的是探索、求解,有的是发散求异,也有的是批判、争论。每种方式都有它的特点,所以要使小组活动组织得好就要根据特点去组织。

3 小组活动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1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关系

要使小组活动开展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的发挥。主要是:(1)设计小组活动的目的和要求。(2)创造良好的活动情境和抓住活动的时机。(3)要布置好小组活动的任务,使学生有内容活动。(4)要汇总小组活动的成果,但不是重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小组活动是学生主体的活动,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教师不能去代替学生的活动。

3.2处理好“优生”与“后进生”的关系

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总有相对比较好些或弱些的同学(是变化的)。小组活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以教师不要去指定小组的组织者,应让其自然产生,要鼓励人人参与,不要由某几人包办,要求每人在活动中都要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活动,在一定时候需对小组活动的参与进行小组评议,表扬积极者、鞭策不足者。

3.3处理好时间与进度的关系

刚开始进行小组活动时往往会遇到时间与进度的矛盾。刚开始时,因学生还不熟悉,所用时间较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适应,因此,开始时小组活动一节课次数不要太多,设计更要严密和周到,学生一旦尝到了活动的甜头,就会自觉地去进行。

综上所述,课堂中的小组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大有裨益。

加减法变化规律范文5

1、会姿势正确、灵活的躲闪跑。

2、会双脚前后跳、单脚连续跳、交替转身跳。

3、能连续跳绳、能助跑跨跳。

4、能边跑边接球 、边跑边接球。

5、灵活的向前翻滚,会靠手肘移动身体双脚用力蹬地向前爬行。

6、能单手托提适量物品走、跑。

7、学做韵律操,动作协调、节奏准确。

8、初步养成用眼卫生习惯,阅读绘画时,身体姿势正确,能控制用眼时间,不在强光、弱光下阅读、绘画。

9、初步知道并注意保护牙齿。

10、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1、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

社会领域

 1、知道四季变化与人、动物、植物的密切关系,主动探究人与四季变化的规律。

2、初步了解人类、动物、植物都生长在地球上并相互依存,萌发“地球是我们的家”,应该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知道自己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能做的几件事。

3、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知道应防止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

4、认识小学校,了解小学生的情况,激发入学学习的愿望。

5、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有助人为乐的愿望和情感,关心他人,积极认真的协助成人劳动,愿为弟弟妹妹做事。

6、愿意为集体做好事,懂得个人的行动不应妨碍集体,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

语言领域

1、会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朗诵诗歌、散文。

2、能有顺序描述人和事,根据图片线索自编、续编故事。

3、能用连贯的语言有顺序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4、正确运用反义词,掌握易理解的成语。

5、能自然、大方地在各种场合、用适当的音量、速度、表情讲话。

科学领域

 1、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合。正确的书写数字1-10。

2、会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会自编10以内及加减应用题。

3、 学习20以内加减法。

4、认识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5、会进行图形的分割和拼合。

6、认识人民币,并会兑换。

7、认识钟表、会看日历。

8、能主动探究各种科学、自然现象。

9、种植、观察、记录几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都是有规律的。

艺术领域

 1、喜欢各种音乐,体会不同音乐的特点及优美旋律。

2、能独立的、有表情的唱歌。

3、能正确协调的随歌曲演奏乐器,有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

4、会根据音乐节奏准确地做动作。

5、培养幼儿合作绘画、制做的乐趣,能用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会较合理的布置画面。

加减法变化规律范文6

一、 准备新课环节:整理“以旧迎新”点

在新知识学习之前,有一个准备新课的过程,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数学知识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联”字,大部分数学知识都属于后继型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因此,在准备新课环节要培养学生学会整理旧知识,从旧知识中整理出和本节新课相关的内容进行铺垫性复习,从而展开“以旧迎新”式学习。具体可以教学生采取以下整理策略:①这节课要学习什么新知识?②和这一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可能有哪些?③新知识和相关的旧知识相比,新在哪里?④怎样可以把新知识变成旧知识?⑤对本节课用到的旧知识进行回顾复习。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带着上述提纲展开复习性整理,学生通过整理会获得以下一些内容:①这节课将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还不会算,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学过了;③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比,这节课新的地方就是分母不同;④我们还学过通分,通过通分可以把异分母变成同分母;⑤为了学好这节课,我们要复习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整理,使学生复习了本节课用到的旧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还铺垫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分,从而充分做好“以旧迎新”的准备,为新课顺利展开“化新为旧”的学习铺好了路、搭好了桥。

二、 独立学习环节,整理“自我初探”点

数学新课改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其中独立学习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它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价值。独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要学的新知识自己先学,通过初步探索有所收获,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所限,他们在独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往往是零散、琐碎和缺乏条理的。因此,为了提高独立学习的效度,在学生独立学习结束之前,要安排1~2分钟,让学生对自我初步探索的结果进行整理,具体方法是:①通过独立学习,我明白了( );②我还困惑的地方有( )。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教师让学生先看书自学,之后布置学生对自己的独立学习结果进行整理,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整理的:①通过独立学习,我知道了百分数怎样读、怎样写,还知道了百分数的作用是便于比较;②我还不明白的地方有:书上说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它和分母是100的分数为什么不一样呢?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带单位,而百分数为什么不能带单位?百分数和分数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整理,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后续环节的学习就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

三、 合作交流环节:整理“集思成果”点

合作探究与互动交流也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合作探究攻克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实现群体学习成果多样化。作为学生个体来说,通过合作学习,说出自己已经知道的,得到同伴的共鸣,说出自己困惑的地方,请求同伴的帮助。由于合作交流是在小组成员七嘴八舌的“互聊”中进行的,所以获得的信息比较杂乱,因此在小组交流即将结束准备进行组际汇报前,教师要组织各个组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整理,然后由汇报员代表本小组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将大家一致的观点进行有序整理,有条理地罗列出多种方法;另一方面将大家有争议的或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序地记录下来,请求在全班范围内帮助解决。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教师直接出示“3.2÷0.8”先让学生独立试算,接着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交流结束后让学生整理自己小组的“成果”,然后进行全班汇报。其中有一个小组这样汇报整理后的成果:我们组一共用了3种方法算出得数,第一种算法是加上了单位,3.2元÷0.8元=32角÷8角=4,这种方法有两个同学,另一个同学加上单位米,再化成分米来做的,它们道理是相同的;第二种算法是“3.2÷0.8=3.2÷8=0.4”,把它变成昨天学的内容来做的,但不符合商不变的规律,所以我们组对它进行了纠正,也就是第三种算法“3.2÷0.8=(3.2×10)÷(0.8×10)=32÷8=4”,它是根据商不变规律来做的。我们组在讨论的时候还有一个困惑:在移动小数点变成整数的时候,被除数与除数究竟是谁跟着谁移动?

四、 新知识形成环节:整理“提炼概括”点

当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等环节后,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已经有不少的变化了,但还没有完全形成,还需要经过师生的共同提炼概括来促进数学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在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通过对话、演示、板书等手段,将学生自己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再加工,将生活语言上升为数学语言,将多而杂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该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学习笔记,在学习笔记上记录师生共同提炼出来的知识要点和概括出来的关键词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个提炼概括点就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可以用方框圈起来,以便于复习时使用。

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环节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提炼概括,形成了“商不变规律”的认知结构: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为了深刻地掌握这一新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出如下的学习笔记:范围――除法(不是乘法、加法、减法);对象――被除数和除数在变,商却不变;同时――被除数乘(除以),除数也要跟着乘(除以);乘或除以――不是加上或减去;相同――乘或除以的数要一样;注意点――零除外(零不能做除数)。

五、 应用练习环节:整理“出错易混”点

当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后,要通过应用练习来巩固,以形成技能技巧。不少教师反映,学生在复习阶段对有些题目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错误。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新知识练习的时候,当学生出现这一错误,没有深刻地纠错,而是先入为主,使错误在头脑中停留了较长时间,使以后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新知识学习的应用练习环节,要教会学生整理出容易出错混淆的题目,形成错题集。整理的格式为:①错题摘录及订正;②出错原因分析;③今后需要吸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