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分配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经费分配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经费分配方案

科研经费分配方案范文1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 大学数学教学 渗透教学 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23-01

1、数学建模的概念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通常需要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与假设,并结合适当的数学知识,构造一个数学模型,再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计算模型的最优解,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数学模型即利用符号、式子,以及图像等数学语言,来模拟现实的模型。从现实模型中抽象、简化出具有某种数学结构的数学模型,用以解释特定现象的实际状态,并能预测到研究对象未来的状态,或者能得出解决研究对象的最优策略,最后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及结果的有效性,并用结果解释现实问题,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2、数学建模思想渗透教学的有效策略

由于教学内容对原始研究背景的省略,以及教学课堂的学习时间的局限性,传统数学教学中缺乏对前人的探索过程的再现教学。任何一门数学分支学科,都是由于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的需要,而不断发展进步的。著名数学家华特海曾经说过:“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其实,一些重要概念的提出、公式和定理的推导,以及每个分支理论的完善,都是有其现实原型的,是一些具体模型的数学抽象。因而,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建模思想的教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历,总结出数学建模思想渗透教学的以下三个策略:

第一,将建模思想渗透到概念教学中。概念的抽象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其实际意义,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给出问题,再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抽象出数学概念。

第二,将建模思想渗透到定理公式的证明中。定理和公式实际上都有其自然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可预先设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定理与公式。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并同时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对学习内容的学习。

第三,将建模思想渗透到实际应用中。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收集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进行建模示范,通过具体问题的建模实际运用,突出建模思想的重要性与灵活性,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体会与掌握。

3、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的案例

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有直接影响.现有数据描述如下:数据为某高校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实际情况.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主要根据指导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岗位进行分配.其中教师岗位分为七个岗位等级(一级岗位为教师的最高级,七级岗为具备硕士招生资格的最低级).另外数据表还列出了各位教师的学科方向,2007-2011年的招生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专利数,获奖数,获得校、省优秀论文奖数量等信息,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利用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列问题:

1.根据附录,建立数学模型,补全缺失数据;

2.根据完整数据,以岗位级别为指标,分析每个岗位的招生人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申请专利数、获奖数、获得优秀论文数量的统计规律,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3.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案,并用此方案对2012年的名额进行预分配;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及做出相应的模型假设,做出如下分析:

对于问题1,我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首先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在不影响结果的情况下的几个主要因子,再用这些因子的数据进行判别分析,得到第18、103、110、123、150、168、274、324、335、352位教师对应的岗位级别:

对于问题2,以岗位级别为指标,通过使用Matlab对每个岗位的招生人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申请专利数、获奖数、获得优秀论文数量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在Excel中分别作出这6个方面随岗位级别变化的统计规律,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对于问题3,根据第二问的结论,在考虑岗位级别的基础上,附加考虑学科与教师数量这两个因素,建立灰色预测模型以及平均分配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合理的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案,并利用此方案对2012年的名额进行预分配。

科研经费分配方案范文2

关键词:地勘单位 横向项目 管理 问题 完善建议

随着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渠道的不断完善,横向项目在现代科研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地勘单位面向社会实际需求,横向科研项目增多,在促进本单位科研实力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问题,影响了横向项目经费的正规化与制度化管理。鉴于此,分析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实来看,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费管理照搬纵向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过紧”或“过松”、项目风险管理不到位、忽视项目成果收益分配等。

(一)照搬纵向项目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的纵向项目是我国科研的主要资金来源。该类资金投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当时的国家实际,有利于集中力量在短时期内攻克难关、重点,事实上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烙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横向项目在科研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地勘单位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横向项目增多。但是在横向项目经费具体管理中,却盲目照搬纵向项目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的适应地勘单位横向项目发展需要。甚至在个别单位,依然秉持纵向项目的科研考核评价标准,不重视横向项目的争取。

(二)横向项目经费管理“过紧”或“过松”

在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经费管理中,“过紧”或“过松”的情况较为突出。不重视横向项目的单位,在科研人员按规定缴纳管理费等费用后,经费往往由科研人员自由支配,项目经费支出混乱,甚至科研人员将项目经费用于个人日常生活开支,出现了横向项目经费管理“过松”的情况。在另外一些地勘单位,则存在管理“过紧”现象。与纵向项目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不同,横向项目需要科研人员大量的走访、实地调研,在很多环节难以提供正规发票。但是管理过紧的地勘单位,则要求必须提供正规发票,并不符合横向项目的实际。

(三)项目风险管理不到位

任何科研项目都有一定的风险。风险管理是现代科研的重要内容。但是在部分地勘单位以及科研人员,将横向项目看成“摇钱树”,只看到了横向项目带来的科研投入,并没有认真分析该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风险性。在实际研发中,可能会出现项目结果难以达到投资人(出资人)要求的情况,容易引起地勘单位与合作方的纠纷,并损害地勘单位的社会声誉。

(四)忽视项目成果收益分配管理

项目成果收益分配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横向项目实施中,项目人员贡献了智力资源,地勘单位则贡献了相应的物质设备(比如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因此,地勘单位有权利要求参与项目成果收益分配。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地勘单位对项目成果收益分配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横向项目收益分配方案,在形成成果后不能有效的参与收益分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管理的完善建议

针对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管理中的不足,为了更好的推动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管理,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探索符合横向项目特点的管理模式

横向项目与纵向项目有不一样的特点。因此,地勘单位在横向项目管理中,不能盲目的照搬纵向项目管理模式,而是应该结合横向项目的特点,确定符合横向项目的管理模式。就地勘单位而言,横向项目管理应考虑如下内容:一是要反映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适当增加科研人员的人头经费支出,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考虑横向项目实地走访、调查的情况较多,在各类票据的要求方面,要适当灵活,满足科研人员走访、调研的需要。

(二)坚持横向项目管理的“松紧结合”

横向项目管理“过紧”或“过松”都不符合现代科研经费管理正规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在横向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坚持“松紧结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横向科研项目的实际特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以满足科研需要;另一方面,则要坚持从严管理、制度管理,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执行,各类账目指出必须要有台账、有发票,无发票的支出则要有证明人等佐证材料。

(三)强化横向项目的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要始终贯穿于横向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在承接横向项目时,要组织有关科室、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和可行性报告,并与合作方就风险承担达成一致协议,防止以后出现纠纷。在项目实施中,则、地勘单位则要充分发挥本企业乃至本行业的技术优势和智力优势,通过搭建跨学科科研平台,满足横向项目研发需要,并降低研发风险。

(四)合理分配各方收益

合理分配各方收益是横向项目管理的题中之义。在横向项目落实前,地勘单位要与合作方就成果收益达成相关协议,维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在项目落实好后,单位、科研人员(团队)则要进一步明确内部的收益分配关系,既要保障单位的集体利益,同时也要考虑科研人员(团队)的智力劳动。同时合理分配各方利益,调动整个单位横向项目参与积极性,并提升横向项目研发实力。

总之,随着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的增多,必须要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不断创新横向项目管理模式和体制,以更好的适应横向项目管理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军民.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J].地方财政研究,2014,01:44-52

[2]金俊华.课题制下科研项目核算相关问题探讨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4,25:70-73

科研经费分配方案范文3

一、浙江万里学院办学特点及会计核算中的难点

1999年2月,教育部同意将办学步履艰难的省属公办浙江农村技术师范科专科学校改为浙江万里学院,其特点是“保留体制,改变机制”,即实行“国有体制+民办机制”模式。

在办学体制上: 管理者——浙江省教育厅,继续保留浙江万里学院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举办者——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支持学校建设;办学者——浙江万里学院,承办学校各项教育事业。

在运行机制上:管理体制——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自主办学;经费来源——按教育成本收费为主,政府继续财力支持和集团基建投入为辅;学校积累——房屋、建筑物等基本建设由集团负责承建,竣工后交付学校使用,学校形成或集团投入的资产均为国有资产;收费分配——收取的学费上缴财政专户,从财政专户返还后,在学校教育运作费用和集团基本建设经费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办学收益——学校自筹经费结余转入学校事业基金。

浙江万里学院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的难点包括:(1)学校按教育成本收费,却又无法核算教育成本。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执行公办高校会计制度,只能核算教育事业收入和教育事业支出。由于教育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口径与教育成本存在差异,教育事业支出无法代替教育成本,也就无法准确反映办学效益。(2)收付实现制难以实现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学校改制后,经费来源主要是教育收费,并在会计年度内全部确认为教育事业收入。与此相对应的费用大部分却要在翌年的1月至7月发生,收益和耗费发生时间不一致,会计报表中反映的收入与支出不匹配。(3)资本性支出不均衡,教育事业支出与实际耗费不对称。学校的基建规模、实验室建设、设备和图书采购量取决于学校发展规划、教学科研与师生生活需求、以及学校经济实力。当项目结算时对学校事业支出影响较大,其功能发挥、价值损耗主要在以后年度出现。当年教育事业支出不能准确体现教育活动的实际代价。(4)事业结余不准确,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由于教育事业收入与教育事业支出不配比,事业结余就不真实。按规定将事业结余全部转入事业基金,翌年1月至8月,会计报表持续呈现收支逆差。待9月学生缴费后,逆差现象才能扭转,此类问题会年复一年地重复出现。(5)会计年度不适应会计核算对象。现行高校会计核算执行公历年度,会计核算对象使用的是学年度,两者在时间上错位。致使会计报表不能准确体现教育特点、资金运行规律、以及无法准确归集办学费用。(6)产权不清。虽然学校举办者和学校都是事业单位,形成的资产均为国有资产,事业结余全部转入事业基金,但双方都存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目前使用的净资产类科目无法体现投资者的权益。(7)资产不实。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固定资产仅核算其原值。而目前高校仪器设备中,计算机及电子仪器设备所占比重较大,这部分仪器设备淘汰率高、更新换代快,如果不计提折旧,势必出现固定资产不实、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现象。

二、高校会计核算完善的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套适应各类高校共同使用的会计制度。这套会计制度既能让财政部门了解政府补助经费所产生的教育成果和经费使用效益;又能让教育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各类高校的特点、财务状况、办学成本、办学效益、教育服务能力等,为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提供比较准确的会计信息。

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高校办学特点,规范高校财务管理,统一会计核算办法,解决高校会计信息可比性问题。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与高校发生经济关系,需要了解高校的运作情况,体现自己的权益。因此,在设计高校会计制度时,必须考虑投资者的利益需求,要反映教育成本信息,以利于监督办学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针对高校运作特点,吸收权责发生制理念,坚持收入与支出配比的原则,准确核算教育事业收入、支出和结余,准确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利用会计电算化手段,平行设置会计科目和预算项目,在会计年度,编制“财政”会计报表;在教学年度,编制“教育”会计报表。通过“表结账不结”的方式,汇集教育成本,准确反映办学效益。

三、高校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

其一,对待正常会计业务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对待特殊会计业务适当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做法,正确处理投资主体与学校的经济关系,正确处理本单位特殊性与高校统一性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事业收入与其发生费用的对应关系,树立教育成本观念,增强高校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通过对会计资料的不同归集方式,全面反映高校经费运作情况,满足社会各界对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

其二,会计科目表,见表1。

其三,特殊业务处理说明。具体包括:(1)“应收学生欠费”、“学生欠费代收代缴”。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教育收费是弥补高校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国家为了培养人才,提倡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致使学生欠费成为高校的一个普遍问题,且呈现累计金额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议高校不宜采取减免学生学费办法,国家和学校可以利用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同时教育学生树立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或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收入的意识。同时将学生欠费纳入账内核算,在资产类设置“应收学生欠费”科目与负债类“学生欠费代收代缴”科目相对应。(2)“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科目是核算高校的固定资产原价,至于固定资产分类、计价等参照相关规定。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参照相关规定。“累计折旧”科目核算高校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高校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3)“应付酬金”。高校酬金结算往往都发生在年度或学年度结束之后,有时会拖很长时间。为了做到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可根据预算数与年内实际发放数之差,计提应付酬金,待学校分配方案确定后再兑现,应付酬金兑现后一般应无余额。(4)“应付举办者回报”。根据高校理事会的决定,通过的结余分配方案,应付举办者的现金回报。(5)“收费待确认”。本科目核算高校收到从财政专户返还的学生收费或预收不需要上缴财政专户待以后各期确认的收费。(6)“举办者投入”。根据高校理事会的投资协议规定,投资者投入高校、并需要明确其权益的资本。高校收到举办者投入的资金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或确定的价值记账,差额部分记入“资本公积”。(7)“资本公积”。可参照企业的相关规定。并下设“投资溢价”、“捐赠转入”、“财政专项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和“其他资本公积”明细项目。(8)“事业基金”科目。民办高校的“盈余公积”科目核算内容与公办高校的“事业基金”类同,建议共同使用“事业基金”科目。(9)收入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确认方法。“财政补助收入”、“成教收入”:按收付实现制进行确认。并下设“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 等明细项目;“普通教育收入”:学生收费的使用与学年对应,按权责发生制在学年内进行确认;“科研收入”:由于各科研项目完成时间不一致,有些科研经费分期分批下达,按收付实现制进行确认;“培训收入”:由于规模小、时间短,一般采取收付实现制进行确认;“经营收入”:一般参照企业核算制度;“其他收入”:一般采取收付实现制进行确认。(10)支出类确认方法与其对应的收入确认方法相同。在“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中下设“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七个明细科目,每个科目再与《预算支出节级科目表》衔接。在确认方法上,除应付酬金、应付举办者回报、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外,其他费用按收付实现制进行确认。

其四,会计决算及编制会计报表。(1)年度会计决算。《会计法》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高校必须在公历年度结束时,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决算。(2)学年会计决算。学年从本年8月1日起至翌年7月31日止。由于会计账簿只有一套,学年决算只能采用“表结账不结”的方式进行。(3)编制会计报表。目前高校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根据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物价部门、投资方、学校内部管理层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编制相应的会计报表。

虽然高校被国家列为事业单位,但与其他事业单位差别很大,主要特征是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和周期。因此,为了准确反映高校经济活动规律,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树立收支配比理念,要对特殊业务适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处理方法,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目前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会计核算的业务量相应不断增加。如果要满足社会各界对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就必须通过会计电算化手段,使用功能较为强大的财务处理软件,保证会计核算水平。如有些财务软件,既能满足会计科目的核算,又能进行预算项目的核算。为了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满足上级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资料的需要。同时又能准确反映高校办学特点及经济活动规律,高校要实施年度预决算与学年度预决算并行的“双轨制”财务管理模式。由于年度决算与学年度决算的会计期间不一致,所以年度和学年度归集的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也不同,事业结余相应出现差异,将会造成会计年度和学年度的同期《资产负债表》不一致现象。因此要做好年度预决算与学年度预决算的对接工作,年度的事业结余数要以学年度为准,通过事业收入的确认进行调整。针对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内部管理的不同要求,在年度期初可根据核算要求调整会计科目,在学年度期初可根据管理要求调整预算项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0号。

科研经费分配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校合并;财务合并;财务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13年5月20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广西工学院和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广西科技大学。经过4年的紧张筹备与实施,2012年3月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广西科技大学(筹),并经过一年筹建期,学校按教育部评审专家提出的要求逐项整改与落实,2012末“去筹”成功,2013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文同意原广西工学院与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学校代码10594。在合并过程来中,指标严格,头绪繁多,任务艰巨,其中财务合并尤其为人们所关注,它是高校合并的基础,又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和依托。为此,本文结合广西科技大学合并过程中有关财务合并管理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合并前进行资产清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学校的国有资产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等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并代表了学校的规模和办学水平。因此,两校在合并筹建广西科技大学之初,分别成立了资产清查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资产清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管,从财务、国资、后勤、基建、审计等部门抽调多名有财务工作和资产管理经验的同志到资产清查办公室具体实施资产清查工作,同时聘请审计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对原各校的资产、债权、债务及净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对学校的各项收支状况进行核算,在全面弄清“家底”的基础上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为实现两校实质性合并打下了良好基础。配合学校人事部门摸清各单位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和人员经费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妥善处理资产清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出具清查报告、审计报告和资产评估报告。按规定上报自治区教育厅和财政厅,提出对资产清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办法,并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为两校实质性合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按自治区财政厅批复意见,对原申报和核实的各类资产进行账务合并处理,针对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堵塞漏洞,确保合并后资产管理顺畅,运转协调,有效维护合并后学校的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确定财务合并过渡期,为两校实质性合并打下基础

财务合并过渡期是指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学校合并筹建到批准正式挂牌成立的这段时期,由于原学校的建制还在,新学校的法人资格尚未确立。广西科技大学筹建期为一年,为此,将2012年确定为财务合并过渡期。计划财务处作为全校财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学校唯一的一级财务机构,对全校的资金进行管理,统一领导全校财务工作,下设综合管理科、会计核算科、资金管理科、收费管理科,并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在其他校区分设几个财务办公室,作为计划财务处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该校区收费,报销业务接单和临时性财务工作。这样设置有利于该校区学生缴费和教职工办理报销业务,既方便了学生也方便了教职工。由于2012年两校预算渠道分属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仍按原各自账套独立进行会计核算,按原预算渠道分别报送会计报表等。两校合并后,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为按上级有关两校合并“五个统一”的要求,原两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失去效能,而过渡时期的财务管理制度又来不及制定,原两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又存在一定的差别。为防止在财务合并过渡期,学校的开支将处于模糊失控状态,进而导致整个财经秩序混乱,我们采取了按原预算渠道,分两个学校列支,但审批程序,开支标准,开支项目等原则上做到统一,同时也尊重历史和客观因素,部分经费支出仍按原各自渠道和标准执行。为保障合并期间各项活动正常进行,学校还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学校的各项重大活动和财经工作,及时制定过渡时期的暂行办法。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坚决杜绝挥霍浪费现象,积极组织收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清理债权债务,从而保证“过渡期”各项的正常运作,有效地为两校合并提供保证。

三、实行两校账务合并,做到财务完全统一

为全面反映两校合并后的财务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统一性,在原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再次对2012年度收支情况和2013年初账面资产、负债、净资产等财务状况进行核实,按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编制了会计科目合并对照表,合并了两校的账务,包括账簿、会计报表等,按照财政部《会计预算科目》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管理制度的要求,统一使用原广西工学院的《天财软件》会计科目,部门代码、项目编码,核算口径以及会计处理的程序和方法等。将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使用的《财务用友》软件停止,将相关数据导出,按会计科目合并要求录入《天财软件》系统,账套统一更名为广西科技大学。按要求确定会计科目所核算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报表、账簿、债权、债务等相关明细账,进行账务初始化,建立了一套与新校发展相适应,系统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实现了统一套账核算。同时对各校区、部门、院、处的项目经费进行统一编码,对所有经费指标的数据进行初始化,统一了经费结算单,自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原两校区的银行账户进行更名、注销。同时,通过银行贷款置换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银行借款,撤销其原开立的银行账户,为该校职工统一办理工资卡,做到全校职工工资、津贴等统一通过银行。2013年1月1日两校正式合并建立统一账务,确保了合并后新大学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统一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有利于及时了解全局,简化了财务合并报表等工作的繁杂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失误。

四、加强学校的经费预算,提高经费预算的管控

高校的经费预算是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它是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一个学校规模和事业发展的综合反映。两校合并后,学校规模扩大,人员增多,收支量增大、复杂因素增多。特别是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学前刚合并了柳州市卫生学校(中职学校)。为此,合并成立广西科技大学后,实际上形成三个校区,而三个校区不是强强联合,资产分散,人员负担过重,分校区办学成本高。原三个校区办学层次不一样,差距较大、矛盾尖锐,给预算编制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在编制2013年部门预算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预算编制基本原则,制定了广西科技大学预算编制原则:(一)积极稳妥原则,以本部门履行的工作职责、发展目标为依据,对每项支出进行科学全合理的预算,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二)综合预算原则,统筹安排部门各项资金我,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三)确保重点原则,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方针,根据学校的中心工作,对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新校区建设等重点建设发展性项目予以切实保障;(四)勤俭节约原则,从严从紧编制各项支出预算,大力开展节约活动,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降低行政成本。(五)保持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好开源节流,树立“经营理念”,营造节约型校园。各校区、部门、院、处根据下达的预算编制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经费预算,并上报计划财务处。计财处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测算和对比分析,参照原两校经费支出实际情况,综合学校财力初步形成《广西科技大学2013年部门经费预算(草案)》,提交学校预算领导小组讨论,报学校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审定。这是两校合校后的第一部预算,该年度预算还存在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地方,由于原两校负责过多,甚至还留有一定资金缺口需尽快解决,但毕竟为广西科技大学以后年度编制部门预算奠定了基础,为完成两校实质性融合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五、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统一规范全校分配政策

(一)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是学校办理财务业务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高校财务合并统一的核心。合并前,各学校情况不同,条件各异,各项校内政策和规章制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两校合并后,各项活动和业务日趋复杂,许多财经新问题需要研究和妥善解决,为了避免在新成立的大学里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必须对原各校的管理体制,财政政策、规章制度,分配制度等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制定出一套既遵循国家有关法规制度,又符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又能保证学校和有效运行的政策和制度,以确保学校在合并中以及合并后有章可循,有序运转。经过一年的调研,并参照区内同行大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广西科技大学财务报销审批暂行办法》、《广西科技大学财务报销规定(试行)》、《广西科技大学差旅费管理暂行办法》、《广西科技大学暂付款管理暂行办法》、《广西科技大学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暂行规定》、《广西科技大学公务卡结算财务报销暂行规定》等财务规章制度,对学校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制定积极的创收分配政策,执行统一的劳务分配方案 在原广西工学院有关创收分配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创收单位与学校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校重新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对校内各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进行分配。对两校区后勤服务、体育馆、门面、成人教育等各种创收收入分配兼顾学校、单位和个人三者的利益,既要不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调控能力,又要有利于促进重心下移、提高二级单位的创收积极性;既要逐步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待遇,又要有利于二级单位的稳步发展。 劳务分配方案既是学校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非常敏感的工作,难度大,应慎重行事,制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两校合并后,首先我们按照校党委的研究决定,在过渡期,由于两校尚未统一合编,原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原两校区教职工的工资标准执行略有差异,在工资套改未批复以前,仍按原标准统一发放;其次,对校内津贴补贴制定了统一标准和发放办法;再次,职工医疗保险等统一实行代扣代缴,统一办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六、加强财务人员的磨合与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两校合并后,财务统一合署办公,原两校财务人员工作岗位重新调配,为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工作环境,需尽快熟悉新的工作要求,加强财务人员内部磨合,加强沟通与

联系,加强团结。合并后高校财务工作更加复杂,势必要求建立和培养一支适应高校发展新形势的会计管理队伍,为此,需强化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两校合并后,计划财务处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与培训,先后分批分次安排财务人员参加区内或区外各种培训班,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广西内部审计学会开展的培训并获得相关资格证书。利用周二和周五下午的集中学习时间,组织内务人员学习新的财经法律法规和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法治意识,要求大家依法办事,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经过近一年的磨合与培训,提高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使大家熟悉学校经济运行和财务工作的全貌,加强团结协作,克服成见,促进财务工作有序开展,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

总之,高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宗旨是通过教育资源整合,扩大办学规模,实现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提高办学效益。高校合并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高校能顺利合并和持续发展,一定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照顾各方利益,做好各方面工作,财务合并与管理在高校合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要求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引起足够重视,使高校财务管理跟上高校改革的步伐,并促进高校合并后能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高等学校财务会计规范操作与管理模式创新实务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

[2]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财[2007]1号

科研经费分配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政府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决定了该国的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一国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则决定了该国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高等教育财政的拨款体制又是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对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不利于高等学校的稳定持续发展。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适时进行国家内部财政体制改革外,还要从国际视角分析其他国家的高教财政拨款机制,学习其有益的方式和方法,为我所用。这里仅以国外几个发达国家的高教财政拨款情况为例加以介绍:

一、美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

美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分析美国高教财政拨款体制的历史进程和结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完善的立法体系。美国政府在高教财政拨款上具有完善的两极立法体系。联邦政府

的立法多为非强制性的,对高等教育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并且经常辅以高校经济资助;州政府的立法具有强制性,内容具体细致有针对性。

2.专门的管理机构。美国宪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义务和权限,但联邦政府始终没有中断过对高等教育的支持。联邦对高教的财政拨款主要通过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来完成,如教育部、国防部、农业部、能源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等。在美国,各州政府拥有直接且广泛的高等教育管理权限,不仅在立法上规范高等教育发展,而且通过财政拨款来实施调控,由专门成立的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或协调委员会管理。

3.明晰的财政责任。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资助和高校科研拨款两个方面。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拨款主要流向一些研究型大学。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立足于各自实际,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可循。各州按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自行调整,有能力的多拨,没能力的少拨,拨款差距较大,突出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是以州为管理和统筹核心,拨款的分权化特征比较明显。

4.公私有别的拨款机制。美国私立高校多于公立高校,而且多数私立高校具有显赫的社会背景和地位,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公私立高校学生入学人数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高校拨款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联邦政府将主要财政精力和实力投入在具有高收益的私立高校,对公立高等院校的拨款仅在10%左右,而州政府基本上承担了发展本州公立高等院校的财政重任。

5.多样化的拨款模式。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多样,主要有增量拨款、公式拨款、合同拨款和协商拨款四种。增量拨款主要是根据政府财政状况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分析高等院校上一年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等活动以及预算收支后提供一个经费增长额的增长系数。公式拨款主要是按生均培养成本计算拨款,不同专业领域、项目和学校类型,分配权重不同。合同拨款主要是用于高校科研经费拨款,但并不局限于科研拨款,高等院校的教学、基建等项目都可采用此方法。

二、英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

与美国的分权制不同,英国的高等教育财政经费主要是由中央政府负责,具有典型的中央集权性质。其基本特点为:

1.强制性的中央立法。遵循中央立法是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前提。中央有关高等教育的立法一般是原则性的,对所有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强制性,各地方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对于具体的高等教育法律方面的要求,则交由各地方议会制定并执行。

2.独立的拨款机构。英国高教财政拨款体制独具特色,国家的教育经费不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向高校直接划拨,而是通过相对独立的高等学校拨款机构间接下拨,即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也就是说,政府对高等教育拨款时时刻刻受到专业的独立的组织和机构的严格监督和调节。

3.重视边际拨款和专项拨款。在不同时期英国政府分别采取过公式拨款、招标拨款、基数加发展拨款、核心拨款加边际、专项拨款等几种具体形式。与美国不同的是,英国政府更为重视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和社会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即增量和追加的拨款数额。除了核心拨款和边际拨款外,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还设立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各校的特别计划和项目。

4.采取双重科研拨款模式。英国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拨款主要是通过所谓的双重科研拨款体制进行的。这种双重科研制度,通常将政府的科研拨款分为经常性拨款和项目拨款两大部分。前者是由高等教育基金会负责的经常性拨款,后者是由研究基金会对大学科研的资助,主体是科研项目拨款。

三、法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

对于法国的高教拨款研究,我们集中介绍它的二种拨款方式,这是法国高教改革取得成功的典型代表。

1.独有的辅小时拨款。法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主要采取的是公式拨款方式,包括三部分,即建筑用地拨款、活动拨款和辅的小时拨款。辅小时这种拨款是法国独有的,主要是每个教员必须任教一定的时数,当一定学科的教员总教学时数低于实际所需要的总教学时数时,就需要辅的教学时数。上述三部分拨款相加即为一个高校获得的公式拨款总额。

2.功能多样的合同拨款。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高等教育财政最重大的改革是实行合同拨款政策。合同拨款政策增强了所有高教机构的活力,改变了政府干预的形式,在中央政府与大学之间引进协商谈判机制。从宏观层面看,合同拨款制增强了教育部的宏观调控能力,教育部的职能从具体细致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战略管理。从微观层面看,合同拨款制促进了高教机构建立更完善的信息系统,产生更有权威和效能的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形成更合理的资金运行机制。

四、日本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飞速。纵观日本的发展历史,其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主要有如下特征:

1.完整的法律体系。同欧美国家一样,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鲜明特点也是以法律为依据,日本高教的发展自始至终在各个方面都受到法律的强烈影响。日本高等教育是以政府为主导型,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都必须遵循国家指定的相关教育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2.分权化的财政责任。日本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和市共同分担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责任。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国家教育活动的直接开支,地方政府负责对公立院校的经费拨款,私立大学的政府拨款主要是中央各地方政府的补助金。日本文部省用于高等教育的经费预算主要是用于国立高等教育机构、用于弥补私立高校经常性开支的拨款补助、用于科学研究和国家战略及创新性研究和用于育英奖学金计划。

3.多样化的奖贷制度。日本高等教育除了实行奖学金计划外,还附有形式多样的贷学金制度。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不计利息的贷学金,主要是向那些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另一种是低息贷学金,供其他需要的学生使用。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为保证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实施贷学金资助的方式有效的促进了日本高教的发展。

五、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介绍和比较以上几个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示,为我国高教财政拨款体制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第一,完善的立法体系是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通过前面的描述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各自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建设上,都无一例外的有国家立法的支持,也就是说有完善的立法体系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在立法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内容有些笼统,如《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对高教财政拨款问题并没有具体细则的规定,没有建立明确系统的体系,高等教育的财政权限在中央和地方的分也不明确,还有许多地方亟待加强。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建设的前提是针对具体国情和机构体制确立高等教育的相关立法,强调中央的宏观调控职能。

第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具体方式受制于该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从上述比较来看,各国高教财政拨款的主要范围基本上都集中在教学、科研和学生资助三部分上。但各国高等教育体制是不同的,在权限上有的是中央集权式的,有的是分权式的,有的又是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教育体制的不同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财政拨款方式的不同。对于我国来说,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必须根据本国教育体制的实质选择财政拨款方式。具体到高教模式的选择上,主要还是采用公式拨款、专项拨款和增量拨款模式。当然其中每种模式都各有利弊,究竟是采用哪种或是哪几种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政府要重视对私立高等院校的财政支持。私立高等教育是公立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它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缓解高等教育需求的不足,提供更多的高教受教育机会。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恰恰是私立高等教育办的更好些,成为世界上的名校,激励着着公立高教的革新和拓展。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一直备受歧视,地位低下,不被政府和广大社会民众所支持,民办高教发展受到阻碍,资金不足,发展态势落后。鉴于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私立高教的重视,必要时给予特殊照顾,尤其是财政上的支持。当然,必要的法律规定和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管理应该趋向于间接管理。事实上,高等教育的经费预算和使用管理,政府并不是最佳的人选,因为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信息获取上并不是对称的。政府在拨款方面的管理主要还是宏观和间接性的管理,如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和进行学生资助,具体事宜最好应该由专门的组织和部门来负责。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是英国,英国通过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这一中介组织,将高等教育经费拨付给高等学校。一改以往有政府直接划拨直接管理的弊端,改由中介组织进行调研、分析、管理、划拨和监督,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而言,也可以尝试建立这样的中介组织。一方面作为政府的延伸机构,它能够通过运用审查评估、确定项目、制定经费分配方案等手段来贯彻政府的教育政策;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利益的反映机构,它能够将高校的状况反映给国家政府,保持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各自的特色。

第五,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和大学生资助的制度。目前,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教育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来,中国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仍严重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英美等经济强国筹措教育经费的经验。此外,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资助制度。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就越是重视对学生的资助,并且资助额度比较大,范围也比较广。我们要在研究国外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和高教的实际出发,逐步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良性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8-191.

[2]崔玉平.美国教育财政的理论与实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陈国良.教育财政国际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7.

[4]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参考,2004(60).

[5]赵慧,刘辉.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比较研究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6).

[6]王光宇.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探讨[J].北方经济,2006(4).

科研经费分配方案范文6

目前我国在校工科大学生有近700万人,居世界首位。工科学生的数量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尤其是在以工科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工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锻炼在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材料等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高校投入大量的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教学和科研所涉及的实验室种类愈发复杂,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如何与时俱进地履行学院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根据工科教师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科研基地成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办公室的新课题。

1. 高校工科类院系的实验用房现状

实验室是高校尤其是工科院系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用房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条件,然而随着高校实验室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实验室用房的需求难以得到合理安排。

以江苏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例,该校主要以工科类教学和科研为特点,新校区于2006年建成,该校某工科学院的楼宇兼用于实验室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使用面积共11207.72平方米。在建成之初的分配方案为:行政办公用房及学院公共设施面积2279.7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0.3%,主要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报告厅、资料室、储藏室以及行政人员办公室等。教师办公室面积为1545.2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8%,用于学院97位教师办公、休息;研究生教研室面积为3154.21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8.1%,用于硕士、博士研究生科研,室内多以隔断形式划分为多个区域共多名学生使用;实验用房总面积为4085.4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6.5%,其中教学实验室926平方米,科研实验室3195.45平方米;其他用房143.0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主要为卫生间、开水间、强/弱电间、值班室等。

在学院建设初期未对用房进行预留,所有面积均已进行分配使用。但是随着学院的发展,该院平均每年新进青年教师4至5人,每名引进的青年教师需要新增办公面积分别为9平方米,而每年的退休教师人数在2人左右,且退休教师办公用房收回较难,新进青年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日积月累实验楼宇面积的局限与新型工科实验室的需求矛盾也日益凸显。(新型工科是指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实际每年的实验室用房面积增长需求缺口约为90平方米。

2. 实验用房管理制度建议

院系办公室对实验室用房传统的管理方法由于单纯依靠行政调配、无偿使用,导致使用人缺乏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且学校各单位房产需求增加过快,房产利用率不均衡且调控困难,占房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提高实验室用房的效益,最初的管理策略是实行资源调节费制度,把实验室用房调节费与实验室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行使用单位向学校交纳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的办法改革,即制定公用房管理条例,规定实验室用房根据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等情况核定免费定额面积,超过面积交纳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高校收取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了自我约束机制,实验室用房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大为提高,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但单纯依靠经济杠杆调节实验用房仍存在弊端,一是高校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经费的支持下,加强了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用房建设速度加快,使用面积逐渐增多,实验室用房供需矛盾仍然比较大;二是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管理手段随着科研经费收入的增长,其调节力度在不断减弱;三是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一视同仁”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参考用房的“量”,未体现其“质”。没有考虑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成绩、完成实验教学的质量、数量和水平等绩效因素,缺少激励作用,实验室更新动力不足。

院系办公室对实验室办公用房的管理策略应向以下方向转变:

第一,实验用房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对以教学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评价指标是承担实验教学的情况,实验教学成果和水平,实验教学理念、措施与发展思路,队伍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研究,学术交流,设备与环境条件,开放服务和运行管理等;对以科研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评价科研工作方向、承担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任务情况、研究成果和水平、队伍建设和管理、学术交流、设备与环境条件、开放服务和运行管理等。按照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办法,把公用房作为投入,把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产出,评价实验室的用房效益。

第二,安全评价。根据安全验收结果,将实验室内部管理质量作为次年实验室调整以及收费的重要依据。在合理安排实验室空间面积之后,需结合实验室用房情况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实验室负责教师,履行安全第一,水、电、大型设备和具有毒性的试验试剂必须符合国家和学校安全管理条例要求。但是工科类实验室直接使用人以研究生为主,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较弱,处理危机的经验欠缺,而安全问题是涉及生命的重大问题,一旦处理失当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院系办公室与学校职能部门及相关院系之间要加强广泛、频繁的沟通协作关系,各院系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特点,汲取其他院系优秀的管理办法,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改进自身的管理策略。例如学校职能部门对院系时时更新消防、试剂管理上的漏洞事故情况,交换总结经验教训,在管理化学试剂时可与化工学院合作针对使用危险试剂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门的试剂管理和使用培训,管理大型设备时可在对设备的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及保护方面与土木学院交流配合等。院系办公室可以在其中起到联系、组织、协调、督促的作用,在配合学校每年例行实验室检查之余,更要时时监控实验室的使用和安全。定期面对全院师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和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演练。

第三,压缩行政办公面积。配合2014年12月26日中央下发关于整顿行政办公用房的通知,院系严格按照下发标准调整压缩办公用房面积。行政办公室由原来的405.6平方米,压缩至255.84平方米,将整顿清理出的149.76平方米的房间作为教学科研用房。

第四,清退退休人员实验用房。协助即将退休的教师将实验室和办公室内物品和资料整理,将交钥匙环节作为退休前在院系办公室必须办理的环节。同时也需将退休教师在办公室内的国有固定资产划分到负责部门统一管理分配。

第五,培养科学使用实验室用房意识。很多高校中尤其是以工科类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内部,存在着实验室重复建设的现象,购进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设备,造成重复浪费。公共资源中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资源因此得不到合理运用。教师中仍存在实验室用房“圈地”情况,因担忧未来实验设备得不到用房支持,可能发生的延误项目进度和效果,就事先将大面积实验用房占据,但在短时期内并不作为实验之用,产生一方面实验室办公用房闲置,而整体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时常发生。本质上应从人文精神方面向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引导工科类院系教师和学生科学合理地自动调控或在院系办公室管理下合理布局实验室的使用。不断完善实验用房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整体布局实验室,打消教师们用房紧缺的不安心理,从被动、清理实验室用房,到主动寻找与相关项目组合作、使用实验室用房,尤其要明确房产资源是国有资产而不是私有财产的产权性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占有”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是要充分保障对资源的“使用”而不是“占有”,实现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本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