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播音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播音技能培训范文1
微格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时候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一些复杂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有效简化,使处于其中的练习者能够获得最有效反馈意见。微格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实践控制系统,能够使学习者在控制条件下进行学习。微格教学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听设备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普遍使用而形成的一种方式。我国播音与主持人才的培养更多是依靠面对面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使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被埋没,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微格教学法引入进来,并在其框架内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分析讨论。
【关键词】
微格教学法;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但大部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师生比例都存在一些不合理,并且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因为没有专门的人才培训基地、技术的支持,使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多年来都是通过与教师面对面学习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播音与主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十分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适当进行实践、应用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训练教师实践性的一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的。现阶段,这种教学方法大多被运用于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之中,并能够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但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领域应用仍旧一片空白。所以,将微格教学法应用于播音主持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微格教学法,还能够帮助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
1 播音主持艺术的微格教学系统
1.1 播音主持微格教学的规范化
在进行播音与主持教学的时候,教师与学生的进步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的,教学要素以及微格规范相结合能够有效形成一种播音与主持微格教学的新形式,使教学能够循序渐进进行。在进行播音主持微格教学的时候:第一,使学生掌握播音主持的理论知识,理清其中存在的辩证关系,然后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训练项目;第二,依据微格教学的理论要求学生观看一些主持名篇、片段或者是一些示范教学,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技能项目训练要求使其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第三,要求编写微格练习方案,然后依照次序展开训练项目;第四,师生共同对微格教学的实行效果进行评价。并且,在整个教学实行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展开反思,对教学进展实施控制,保证这一过程能够循环流动,下图一是其结构简图:
图一 播音主持微格教学简图
1.2 播音主持专业开展微格教学的创新意义
从上图一可以看出,在进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使要素与规范统一结合。教师与学生以及教材,这些都是实施微格教学的重要载体,其中教学和形式微格规范。在进行微格教学的时候,假如没有教学要素,微格教学就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组织基础,假如没有微格规范,教学要素就难以建立,即便建立了也不能够有效运行。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应该从教师微格系统、课程微格系统、学生微格系统着手,并紧紧围绕教学要素以及微格规范进行。教学以及学法虽然不能够有效界定,但对于处在播音主持微格教学的人技能以及项目来说,微格教学的规范性与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播音主持微格教学系统中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要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行项目的训练,直到能够有效的掌握为止,其教学目的十分明显,就是想要参与实践的学生能够将自身学到的知识理论在人为创造的环境中转化为一种技能。并且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都能够有效为学生专业技能、人格发展提供一些有效平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控制并展开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并能够使受训者心理状态以及人格品质得到充分锻炼,这一过程意义远远超过训练技能的本身效果。
2 播音主持中微格教学的训练模式
在进行播音主持微格教学的时候,师生一定要为共同完成一项理论具体细化的技能训练而开展教学活动,其中教学要素、教材以及微格教学的规范性仍旧是基本支撑。
2.1 微格教学主导
一般情况下,教师才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因此,播音主持微格教学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微格教师系统。
播音主持专业的特色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并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以及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方面,使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能够更加清楚认识到自身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在进行播音主持微格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对微格教学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准备大量的资料、教材。同时,要对每一个项目技能设计都进行一些指导,进行微格示范,另外,还可以跟学生一起进入训练内容之中。另外,在进行微格教学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具有代表性的广播电视节目或者教师亲自示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具典范意义。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的时候,还能够锻炼自身能力。更加深刻理解教学含义,最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微格教学的理论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评价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项目训练的要求以便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反馈活动对微格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开展微格教学的时候,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能够对学生专业技能做出客观有效评价,并且能够从微格教学法角度对教学活动做出客观评价,方便教师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另外,教师在进行微格教学的时候,应该不断钻研教学理论,然后结合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教学改革,有效促进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更好地发展,使教师、学生以及微格教学法能够一起成长发展。
2.2 微格教学的主体
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更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播音主持微格教学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建立的。
在进行微格教学的时候,学生不仅仅要获取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还必须要掌握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学生首先要掌握播音主持专业特征,然后深入了解播音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才能够进行一些具体课程内容学习、训练。
学生在微格演播室进行播音、主持角色扮演的时候,设备能够对学生训练过程有效进行记录,方便学生根据不同情况比较、体会与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感受其独特魅力,并能够根据各种不同电视语言关联进行语言组织、表达。在进行多种艺术联系的时候,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实现有效连接,锻炼学生艺术同杆,继而建立正确价值观以及科学审美。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明白自己要学的内容是什么,并能够积极主动去学,还能够对自身学习情况做出科学有效评价,不断完善自身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创新。
微格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具体训练项目中看到自身行为,然后有效帮助学生克服一些错误行为,积极改善自身,使其能够有效达到既定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微格教学法不断完善基本功、思维方式以及人格,在师生相互尊重的人际环境中,使情感与认知能够有机结合并成为一种整体效应,使学生能够顺利参与教学活动,有效丰富提高实践训练的效果。另外,一些优秀学生作品也将会进入到微格教学示范中予以保留,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2.3 微格教学的媒介
播音主持微格教学必须要将播音主持课程按照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然后将其模块进行分解,按照不同的阶段技术训练进行分析。遵循教学的循序规律进行,最后将课程训练内容进行微格细分,并按照课程大纲制作相应的示范光碟。可以根据教研进行微格课程操作,以便形成不同的课程微格。并根据不用的训练项目制定出相应的微格训练实施方案,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将方案细化,因为方案越详细,其实施可行性程度就越高。微格练习方案应该包括练习的目标、教师的示范行为、学生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应用等等方面内容。在实施课程内容的时候,必须要依照方案进行,项目的受训者应该按照各自准备的节目轮流上台主持,其它学生充当观众,这一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播音主持艺术的整体认识。
3 结束语
随着电视广播事业不断发展,播音主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播音主持与教育艺术实现专业化,节目在主持与基本训练方面将会有跨越式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教育方式,都将推动播音主持专业不断发展。使微格教育方法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够不断融合、探索以及创新。
【参考文献】
[1]毛丽红,彭勇,杜和平等.微格教学法在高师体育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73-675.
[2]郑璐.试论微格教学法在高职音乐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1,(35):60-61,64.
播音技能培训范文2
【关键词】口语传播 基础技能课 播音主持专业 教学优化 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62-03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学科调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从课时安排、授课形式到实践练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各个行业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对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进行优化。
一、“口语传播”理论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的时期。
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我们日常接待、新闻、演讲、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演说等场合均使用口头传播。可以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今天,口头传播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当人们对口语传播的认识不断深入(即“口语传播”的重要性),对口语传播理论的研究又一次掀起了“浪潮”(即各个学科,特别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与口语传播领域的融合),这势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传统之辩――“播”与“说”之争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播音专业诞生至今,关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样式到底是要严谨规范地“播”还是亲切自然地“说”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已经成为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经典课题。其实无论是“播”还是“说”,受众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质量从未降低过要求。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口语传播”能力愈发重视的今天,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播”与“说”的争辩范围。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审视目前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受众需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二)就业之惑――毕业即失业?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哪里去就业?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超高的就业率是否可信?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万~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那么,大量的播音主持相关人才流向了何方?是走向了媒体的其他岗位,如编辑、后期制作、摄像;还是彻底改行离开了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没有从事播音主持的相关工作,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性如何体现,这个专业未来将如何立足和发展?这些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惑同样也对目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播音主持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加上大学里各种课程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努力使之成为学识丰厚、语言得体、气质优雅的合格人才,因此,虽然播音主持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所培养出来的其实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998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当被问到如何评量应征者的工作职能时,480位受访的老板一致将“沟通能力”列为最重要的个人特质。因此,具备杰出沟通能力的口语传播人才各行各业都欢迎。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实都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走到镜头前和话筒前工作的播音主持毕业生那么少,但各高校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却那么高了。所以播音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以人文素养与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的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求。这一点,有几所大学走在了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如台湾的世新大学有口语传播系,厦门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都在研究生专业里开设了口语传播方向等。专业定位的改变也必将带来课程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的背景与意义
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特有的特色学科,有关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敏锐的专家学者开始了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探索研究。例如,江西师范大学省级教改课题《“播、说、写、演”――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的研究》、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改革》教改课题等。此外,还出现了部分关于“优化教学”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著作,如《教育研究概论》、《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播音创作观念论》、《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国播音学》等。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从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能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提供一定的方法论,也能够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而且为其他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播音主持专业是新兴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在播音主持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中,基础技能课主要指的是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基础三门课程。它们承担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入学后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以及为高层次技能训练提供保障等方面的任务。以下以钦州学院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普通话语音――以“测”促“教”
应调整普通话语音课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中的比重,开展“分小组,分层次”的授课形式,提高效率。即先通过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参考的要素包括语音系统错误、方言语调与方言区域等。这样能方便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能力不同和语音问题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避免以往“一锅乱炖”的局面,提高课时利用率。同时,还应将上课内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测试软件来模拟测试环境,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以“实战”状态进入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往往成为学生参加测试时最严重的失分点,而失分的原因除语音基础不牢还有表达状态的不规范、不得体。这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基础课阶段往往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过于重视字音的发音准确度和发声状态的所谓“专业化”,而丢失了言语交流时最起码的自然。简而言之,就是上完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基本“不会说话”了,越是刻苦的学生问题越严重。所以,从入学伊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开始,教师就应该把正确的学习观念强调给学生――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的语音和发声都应该是一种“下意识”的状态,平时的技能训练只能是在自己练习时使用,一旦进入大众传播的语境进行言语交际,就必须“忘我”。这样一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在语音课上及时引入,让学生将“播”与“说”的训练同步进行,不能练完了“播”再补习如何去“说”,这样不仅会降低效率而且效果也不佳。
(二)播音发声――将声乐发声技巧
带入课堂
播音发声课承担着优化学生发声状态、为学生进行嗓音修复与保健等任务,因此一直备受重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授与课下训练(练声)相结合。教学难度较大、师资缺乏、学生人数多、课时利用率低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师生。播音主持与声乐表演最重要的相似点就是都使用人的声音作为主要工具,所以关于声音的训练就成为两者的相通之处。可尝试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的教学过程中,由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集体练声环节。这样不仅能减轻主讲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课时利用率;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下,学生也更容易树立声音的形象和感知声音的变化,易于加强音准,拓宽音域。值得注意的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对于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优化时必须要求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一做法,要学会从相关艺术领域中取长补短,不能绝对盲从。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的主要相同点在于:首先,两者都是建立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基础上的艺术发声方法。由声乐教师带领学生先完成呼吸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为下一步的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发声对于声音“四要素”(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训练要求与播音发声基本一致。播音发声方法中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绕口令、古诗词、长短句以及众多的换气练习。而声乐发声也会通过哼唱、模唱、唱音阶以及跳音练习来展开训练。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效果却是“殊途同归”的。在每天的集体练声环节,由声乐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呼吸法以及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是优化播音发声课堂的有效手段。但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例如,(1)共鸣方式不同。虽然两者在训练过程中都会进行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等训练,但侧重点不同。声乐发声要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要“立”得住;而播音发声却要求学生以口腔共鸣为主,尽可能接近生活中的言语交流状态。(2)吐(咬)字方式不同。声乐发声以头腔共鸣为主,因而,发声位置比较靠后,吐字与咬字较含混;播音发声相对于声乐发声而言,发音位置偏前一些,吐字与咬字较清晰。因此,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可行的,但仅限于集体练声环节,不应展开如歌曲演唱等较深入的声乐技能训练。把握好分寸,就可将声乐发声方法很好地融入播音发声教学中。
(三)播音创作基础――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当学生从语音发声阶段进入播音创作阶段,基础技能训练的重点就由“碎片化”的字、词、句、文段的练习逐渐转移到完整的篇目训练上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宏观意识、全局意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以及人文关怀。这些能力的习得主要依靠两点:(1)广义的备稿。从生活中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尽可能丰富地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这些都是帮助我们高质量完成播音创作的有效手段。(2)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播音创作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除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外,还涉及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播音语言的特点、播音表达规律、创作前的准备等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仅靠课堂讲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多展开实践活动。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自2010年设立专业组比赛之后,钦州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将每一年参赛作为检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平台。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通过参赛接受其他专家、同行甚至是全社会的检阅。截至目前,钦州学院已获得自治区级奖励多次,还分别获得2010年全国集体组一等奖和2011年全国集体组二等奖。奖项的背后是对教师教学的认可,也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认可。以前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理解的“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等问题,通过参加比赛,在准备阶段和比赛阶段都分别以比赛成绩、受众反馈等方式找到了答案。这种在实践中找答案的经验是教师讲授无法替代的,教师应多为学生寻找和搭建这样的教学实践平台,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四)其他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
除以上三种主要的教学优化手段外,还可在其他方面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第一,在技能课教学时,以“解剖式”教学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再加上每月固定的教师集体备课和“专业会诊”,以综合式的教学取代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解剖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在课堂上专门辅导1名学生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其他同学通过分析、质疑、提问、体验的方式来参与教学。这名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标本”,其他学生要在其身上发现问题且找到解决或改善的办法,并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与“专业会诊”不同的是,这是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而“专业会诊”是由教研室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1名学生的授课和辅导。第二,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技能课要求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录音、录像作业以便下一次课向专业教师“回课”,但是长期以来交作业的方式和考评的标准却一直难有创新。在当前这样一个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可紧跟时代步伐要求学生以新媒体为平台向教师提交作业,如微博、播客等。学生要交作业必须先将作业上传至视频网站或播客,然后在微博上作业信息并“@”任课教师和实践导师,教师就能在网上接收作业并和学生展开交流。这样做既节省了电脑空间和拷贝作业的时间,又能准确地记录学生交作业的次数,避免了以往的很多麻烦和误会。此外,由于在新媒体上作业信息,容易给学生一种“媒体从业者”的感觉,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力求作业达到媒体播出的标准,无形中提高了作业质量。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评价我们更倾向于由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实践导师)来进行点评,适时了解一线的人才需求,充实丰富教学环节与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教、评分离,使学生更加容易信服。
总之,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社会需求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及“口语传播”理论研究复兴的特殊时期完成了探索与创新的第一步,它符合时展的需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符合播音主持专业自身成长与进步的需要。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播音主持专业的继续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卢丽萍.谈声乐表演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中的意义及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2(2)
[3]喻琴.论“经典诵读”与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4]李聪聪.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颠覆大众生活的视觉文化[J].电影评介,2007(14)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教改课题(2009[第13号])
播音技能培训范文3
1.1准备阶段
主要涉及师德教育和普通话、三笔字、教学软件操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这几方面的内容是其余技能训练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聘请播音主持专业资深教授作讲座,演讲比赛、三笔字竞赛,课件制作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课上课余活动,激发合作学习小组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寓教于乐,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下一步的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尝试阶段
这一阶段在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学论、初等数学研究等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下,训练学生备课、编写教案的技能。并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将中小学优秀数学教师、优秀班主任请进学校作专题演讲;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走出去,开展社会调查、深入实习基地观摩优秀数学教师授课,与社区建立学困生辅导基地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掌握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乐教适教,在对比中寻找差距并规划自己的下一步学习计划。
1.3实践阶段
实践阶段是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化体系的核心。在这一阶段,我们充分利用学科基础实验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针对数学课堂语言I1、课堂导入I2课堂结束I3、课堂多媒体设计与使用I4、课堂提问I5、课堂变化I6、说课I7等技能进行专项训练,并以学生自练自查,教师检查指导为监管机制,以合作学习为技能训练模式,充分挖掘课余的时空潜力,大大增加了学生教学实践,互助学习,研讨交流,评价反思的机会。在模拟招聘,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育教学等活动中锻炼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贫困乡镇的支教活动,从中磨练意志,锻炼教育教学能力,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信念。
1.4拓展阶段
通过总结前期实践成果与经验,将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问题拟定为毕业论文题目,并由专业教师悉心指导,提高深化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建立毕业生与在校生的联络平台,及时反馈信息,调整完善训练体系,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基础教育与高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在职业技能专业化训练体系中,每一个阶段的训练均有明确的训练目标与评价标准,并以合作学习的组织训练模式得以有效的展开。
2基于合作学习的训练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按照教师职业技能的操作程序和规则要求,将学生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特定训练任务的互学习方式。我们以职业技能专业化训练体系中第三阶段的技能训练为例来诠释基于合作学习的创新训练模式。
2.1合作学习的实施要点
2.1.1培养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的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倾听、研讨、交流、互评自查、反思整改等形式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学生收集资料、倾听、交流、评价等合作技能的培养,在活动中有针对性的给予方式方法上的指导。
2.1.2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根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合作学习的分组按照“组际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优化配置组员。一般25~35人的职业技能培训班级,根据小组成员的数学基础、文化背景、语言表达能力、表演组织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异质建立5~7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各组实力相当,达到组际同质的要求。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确定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并做好小组活动记录,在课堂竞赛展示过程中,负责反馈学生的课下训练情况。
2.1.3建立学生自练自查,教师检查指导的科学监管机制
根据第三阶段的训练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训练内容,有层次的展开各项训练。建立课上职业技能竞赛展示、考核评价,课下合作学习小组自练自查,专业教师检查指导的双边规范化管理机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调动参与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4建立科学的评价反思机制
将具体的能力要求量化为分值,并编制系统全面的评价标准,便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对综合性训练技能的互查与自查,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使学生能够明确的把握自我能力的发展程度与发展方向。在模拟实践教学中,通过自我及相互对比反思,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找对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经验,并及时记录在反思笔记中。实践结果表明,在教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学生综合教学技能,深化实践性理论的有效途径。
2.2新模式下教学行为的显著转变
职业技能可以定义为共性的、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行为。该教学行为在合作学习模式的训练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1)课堂教学行为由主观性知识转向客观性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以传授客观性知识,强化巩固学生练习为基本模式,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下,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形成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在训练的时间与空间上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2)课堂教学行为取向由单向性转为多向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唯一的信息源,集尽所能也只能实现信息的单向流通,而在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下,学生也成为了信息源,信息在师生间,生生间实现了多向流通。以模拟实践教学中等比数列的引入技能训练为例,有的小组通过演示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进行了情境引入,有的小组通过播放一段拉面师傅做拉面的视频进行了情境引入,而有的小组通过复利计算问题,变形虫分裂问题,棋盘上的麦粒问题进行了问题引入,还有的小组通过庄子的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进行了引入。可见合作学习的模式加大了信息量,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
(3)课堂教学行为指向由教师转向学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取向的接受性学习占据主要地位。在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下,教师的主导取向位置被置于恰当位置,而学生自主取向的研究性学习显化,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4)课堂教学行为态势由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向动态的数学活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神采飞扬的讲授者,学生是全神贯注的聆听者。而在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下,信息共享,讨论交流,互评互助,合作反思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教学技能训练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实践成果
播音技能培训范文4
关键词:实景教学,节目创作,创新能力,现场模拟
时至今日传媒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电视格局发生巨变。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多媒体的融合态势,电子信息技术手段的革新等等都给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与压力。传媒人才的需求状况直接决定了本科教育的目标和模式,从近几年高校编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分析,如今的人才需求无论从知识结构、动手能力还是从思维方式、综合素养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以注重专业技术型队伍向创新型、专业交叉型、学科综合型人才队伍转变;以注重传统节目制作的专业型队伍向既懂节目又懂媒介经营、管理的知识复合型人才队伍转变。这些转变都对现代编导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出挑战,将“实景教学模式”融入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思考。
《电视节目创作》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既注重理论与知识性又注重实践性,旨在通过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与方法以及不同节目与创作模式的学习,掌握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制作方法与创作思路,能够拍摄并制作完成新闻、专题、访谈、文艺等电视节目。这门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读解轻创作,重模仿轻创新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时占全学时不足30%,而且集中于的期末阶段,仅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单一的节目类型。由于基础训练不足,拍摄条件受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同配合能力较差,这个唯一的作品往往并不成功,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缺少编导独立意识及创新性,更加落后于当下的新媒体语言。大多数学生为了求简单,一般选择拍摄新闻纪实类节目或是访谈类节目,场景简单、机位单一,镜头语言更是苍白无力偏于纪录,能够制作复杂专题甚至是综艺节目的几乎是凤毛麟角,远远没有达到当前电视节目制作所要求的水平。
所谓“实景教学”主要是指改变在教室内教师传授学生记录的传统课堂模式,而是依据不同的节目全程模拟出真实的拍摄现场,在这个真实的场景中将学生依照职责与功能区分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训练。比如新闻节目中的调查采访练习,就将教学现场放到人口密集的生活环境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现场采访群众,录制节目,每个小组按照编导、记者、主持、摄像、灯光、场记、制片等职务由不同的学生担任,并由一名同学拍摄纪录所有的工作流程,教师分别跟踪不同的摄制小组,观察学生的工作过程,达到实景训练,现场模拟的训练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
1、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课堂走到户外,使学生们真正在生活中发现热点、看点,选取素材,进行独立地思考,新的问题随时随地发生,迫使学生们面对与解决,形成了个性化的编导思维,使得原先死板的教学内容新增加了很多灵活的部分,又得以随时随地地更新。
2、对知识点的立体化呈现更为有效直观。有的放矢地对于学生在实际拍摄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使得学生对书本上扁平的知识进行了立体化的吸收,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更多,对于教师而言也更有益于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个体差异,尤其对于W生未来的就业指导提供了有效参考。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让学生们投入到更加富有挑战和自由的空间,边学习边工作,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加了,也不容易感到枯燥和无味,为了解决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很多课余的学习时间。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团队配合以及团队意识。电视是一个团队协作的成果,决定节目最终呈现效果的除了策划之外更重要的是实施,因此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工作也是电视节目创作必不可少的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之间磨合、配合的机会,暴露问题也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减少了就业后磨合和适应的过程。
如何在《电视节目创作》的课程中进行“实景教学”模式的改革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调整教学大纲,增加实践课时,基本上达到理论与实践课时平衡。将实践课时平均分解到整个学期中,不集中在一起,达到每个知识模块后都有实训课程跟进,真正做到边学边拍,由易到难,增加学生的创作经验,降低创作难度。
2、将理论知识分解为技能模块。以技能模块为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突出技能培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将电视节目创作细化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大的理论模块,针对每个模块当中的选题、拍摄、采访、剪切、文案等技能逐一进行针对和强化训练。
3、联系当下电视内容生产实际。尤其要注重新媒体崛起的现实,增加网生文艺等模块的训练。
4、打破原有的讲台黑板式教学模式,采用实景教学,即在节目拍摄现场进行教学。将学生引出课堂,引入剧场、演播室、外景地等。将学生按照摄制组构成分成导演、摄像、灯光、录音、场记、美术等工种,并轮流担任,模拟拍摄实景进行现场教学指导。
5、打破专业壁垒。可联合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起进行联合创作练习,如和播音与主持专业、影视表演专业等学生进行立体化教学,在制作节目时由播音专业学生担任主持人、表演专业学生担任演员等,共同完成节目的创作。
6、革新学生评价机制。由原来的单一作品评价改为按作品比例逐一评价,最后进行综合。有原来的教师单一评价改为教师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每期节目创作后开小组会议,由不同工种的学生给对方打分,借此了解每个工种在节目制作中起到的具体作用,也有利于增强团队意识。
7、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在现有的节目模式上,鼓励学生创新创造,鼓励实验片的拍摄,创作前先进行市场调查,形成国际化视野,增强自我表达意识,关注社会现实。
总之,实景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环境的建设,环境需要依靠一定的教学平台来实现。需要有演播厅、演播间、剧场、影棚或其他适于拍摄的现场,并需要更专业的拍摄制作设备,如灯光系统、收声系统、轨道、摇臂、切换台、专业摄录设备等。因此如何有效地改良现有教学环境,积极搭建校外实景教学基地等问题也是该改革所必须面临的客观问题。
2.具体实施计划
1】调整教学大纲。撰写教学日历与教学方案,增加相关实训课程的内容,以技能模块作为教学单元进行划分。
2】建立实景教学场地。积极完成实景教学的教学环境与硬件条件的布置。
3】组织学生轮流实践不同工种,完成作品的摄制。
4】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并完成工作总结与互评的部分。
播音技能培训范文5
社会稳定,做出了劳动保障部门应有的贡献。
一、今年做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作为最贴近劳动者、最贴近用人单位、最基层的劳动保障工作者,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及时正确的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提高了企业法人代表的守法意识和广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促进了地方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全面了解、及时掌握和熟悉辖区内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情况,建立和完善了劳动保障工作台帐,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和上报各项报表数据及资料。逐月上报城镇新增就业情况、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1、建立各类人员台帐,保证全年劳动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2、常与村级级信息员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就业动态。
3、关心下岗失业人员,为灵活就业人员及时办理再就业惠证及社会保险补贴。今年共办新优惠证5本,办理优惠证年度审查81本,领取支票形式的社保补贴总金额16.5万元。
(三)及时了解和处理辖区内劳动保障工作领域中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协助上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违法案件的发生,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7月初,根据市、区两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要求,由我站牵头,成立了以罗镇长为组长的“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镇区的超市、酒店、宾馆等私营企业和个体单位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用工排查,共排查8家单位,劳动用工268人,其中未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有5人;未依法支付工资的5起;违反工作时间的3起;非法使用童工的1起。并组织相关人员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彻底整改,通过此次专项行动,不断提高了用工单位的法制观念,更进一步规范了我镇用工秩序。 (四)积极开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将社会保险与就业、再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我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185人,农村劳动力培训累计人数达400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人数225人,均属超额完成区下达的任务指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劳务输出工作开展的难度大
我镇是个人口多、矿产资源丰富的大镇,全镇总人口接近三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一万有余,剩余劳动力也不少,但愿意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的人是微乎其微,出现这一反常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出生“名门”的富家子弟,眼高手低,依赖心过强,就业愿望不强,认为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太“不近人意”,与其出去看老板脸色,不如在家游手好闲的舒服自在;二是出生“贫农”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也没有一技一长,并且容易自我满足,认为在家门口找点事做,那怕是做苦力,也足以养家糊口,没有必要背井离乡。
(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不够
在宣传工作上的投入还不够,一是对宣传媒体建设的重视不够,媒体效应发挥不突出;二是由于今年中心工作特别多,影响了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三是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新出台的法规理解还不够透彻,影响了宣传的效果。
(三)维权道路艰辛,匡扶公平正义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依法依规调处劳资纠纷和工伤赔偿问题上,不能充分体现出法律权威,同时也感觉劳动保障站这个小职能部门几乎没有执行力,为了尽可能的化解矛盾,追求调处成功率,为了不给上级业务部门增加工作量,只有是两头做“矮子”,并且是两头不讨好。老板们认为我们偏袒农民工,农民工兄弟们认为我们和老板是“一丘之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企业法人代表法制意识不强,对国家的政策法规理解不透,其次是农民工们对我们这个职能部门的性质不完全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致于出现要胁逼迫工作人员的情况。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及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学习,尤其是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掌握为劳动者服务的本领。
(二)、扎实
工作,充分发挥好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同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爱岗敬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加强培训,提高我镇劳动力素质
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把用工需求与培训衔接起来,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推荐上岗等方式,实行先培训后输出。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校培养渠道,进一步加大技校招生力度,保证新增劳动力的素质,做到先培训,后就业,提高我镇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劳动力就业的需要,从而突破行业、岗位的条件限制,进而实现量上的规模扩张和质的飞跃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同时又促使劳务输出的稳定和提高,为劳务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大相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高度重视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宣传工作,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既要当好播音员,又要当好讲解员,充分发挥宣传效应,为开展劳动保障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播音技能培训范文6
关键字:公立医院;人力资源培训体系;问题思考
随着不断推进化的医疗体制改革,外资医院将与公立医院形成直接竞争,形成“公办、民办、外办”三方角力的市场格局。为了从容应对多变的复杂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公立医院应明确投资目标和方向,树立投资观念,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与机构,在形成具有人才优势的条件下,加强医院的地位,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一、公立医院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力度不够,投资不足
作为医院而言,对于员工的使用度比较大,而对于他们的培训却不够重视,员工具有的知识仅是现存的自身的知识,知识面的扩大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和落实,而这些自身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而学来的,有些知识是通过身边同事的不断学习而积累的。多数情况下,医院管理者出于对资金的考虑,不重视培训,也认为培训没有必要性,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和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专业性技术人员的培训也没有到位,长此以往,更出现了培训投入的严重性不足。
(二)培训缺乏系统的组织和实施
从医院培训内容方面来看,专业知识积累成为培训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却不够重视。医院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将医疗服务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加强,从而使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文化理念、价值观以及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培训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对于工作压力和矛盾产生时,精神和意志力就比较匮乏。此外,医院的培训由于沿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导致培训手段没有更好地发挥出来。
(三)培训缺乏战略性指导,缺少培训需求分析
医院在进行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时候,未站在基层角度进行考虑培训计划,也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培训计划,最终使得培训的针对性相对匮乏。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使用人才方面有足够的认识,而对于后备人才的储蓄却相对忽视。伴随着国家医疗技术政策的不断出台,民营医院的建立和外资医院的不断侵入,不断流失化的后备性人才,对于后备力量的培养没有得到有效的认识,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动力不大,不能很好地延续后备人才力量,从而导致医院人才的短缺化。
二、医院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改变培训观念
当前医院作为重要的服务型机构,它的医疗改革手段开始不断加强,各种私立医院也开始逐渐兴起,这就加剧了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有竞争就有应对的措施。对于应对措施而言,最主要的还是加大医务人员的培训,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断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在原有医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和发展,利用其他资源广泛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同时,医院的管理机构也要做好配合工作,给他们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开展不同种类的医务知识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医学水平。但是,目前仍然有些医院的思想观念比较偏见,忽视培训观念,有着单薄的人力资源知识。也有些医院虽然重视培训,但是力度不够,尤其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欠缺,而是倾向于向社会寻找人才,对员工的培训重视度不够。只有转变这种单一性的用人模式,才能够发挥出培训的力度,从而实现培训的价值。
(二)完善培训机制
医院要通过自身部门制定的培训目标、培训计划以及培训重点,综合性地平衡培训资源,以培训为主题,形成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和机构。在培训过程中,更要加强组织性的领导,明确分工,明确培训工作的责任人以及培训工作的核心部分,并将培训工作作为长久发展的计划。对于各个科室而言,有需要培训的,必须及时提报培训计划,以便医院人事科统一规划进行,促进培训工作在医院内部持久高效发展下去。
(三)创新培训方法
首先,要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避免单一化的、一成不变的陈旧式培训。通过与培训人员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互相分享工作经验,将好的、有利的经验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学员,对于特别优秀的医务人员,也可以实行“走出去”的原则,让他们去一些知名度高的兄弟医院机构进行学习,通过他们的学习,可以在医院内部带动其他医务人员,并将丰富的经验、理论传授给他们,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其次,利用实践学习模式。通过对一系列培训工作的不断开展,给培训人员提供一系列的锻炼机会和实践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操作和实验,通过实践,他们不仅动手能力有所提高,而且通过动手能力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面。再次,扩大受训的对象。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他们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务水平和专业知识,但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他们的知识面进行扩大化,做到全员都参与,水平都提高。
最后,建立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方针。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根据他们的发展路线和职业生涯,可以提供一些课程供他们进行选择,以满足部分医务人员的个性化的需求,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提供支持,实现医院与员工的共同性发展。
三、医院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以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培训内容
通过构建入职教育模块、岗位基础模块、在职培训模块、胜任力培训模块和高层培训模块等五模块的内容,将医院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将培训工作贯穿到医院发展和员工职业发展的全过程。这几种模式中,对于新录用的员工设计的是入职教育模块,它的主要课程包含医院的总体概况与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医院文化、部门情况等;针对岗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要培训内容的综合性培训的是岗位基础模块;为在岗员工提供的培训的是在职培训模块,主要包含合格证、资格证培训、岗位业务培训以及学历进修等相关性的课程;为年度考核优秀的员工提供的培训的是胜任力培训模块,主要包含开展岗位培训、在岗学习、离岗轮训、外派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高层培训模块为中高层提供的培训,通过对理想信念的教育、集中式理论学习、点式选购课程、在线学习和调查等方式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积极向上、良性发展的整体局面。
(二)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对于培训而言,必须实施切实有效的培训体系,同时医院要设立培训机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各项内容有效开展和实施,实现培训工作的系统化和全面化。首先,专职培训管理人员。建立一套适合医院的培训管理制度,根据培训的不同内容进行分析,制定一系列适合培训的计划和措施,并进行实践,同时要对培训工作进行考评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部门兼职性培训管理人员。要对于本年度进行制定一套培训计划,组织并且执行培训工作,对于培训教材要进行相关的开发和收集,对于新职工必须加强在岗前的培训工作,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将培训费用计划制定出来。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对于培训工作而言,无疑都想收获一个有效的结果,因此要加大对于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还要组织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性制度工作,例如培训管理办法、外部培训规定、个人进修管理规定、讲师管理办法、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等。
(四)通过考核推动培训工作
对于专职性的培训工作而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工作执行力度、培训效果和对培训员的考核等,其中,工作的积极性、培训效果反馈意见以及培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极为重要,对部门主管人员的考核,包括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度、讲课时间、听课时间、部门培训工作的执行情况;对普通员工的考核包括培训的出勤率、听课时间、考试成绩、培训心得体会、能力测试、行为观察和业绩评估等。通过设立各级考核指标,将培训工作纳入员工的考核体系中,保证培训工作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英.医院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2]张英.医院岗位管理与绩效考核变革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实战课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