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县域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1
(一)用“新型工业化”理念确立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内蒙古县域经济如何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主体经济、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凸现特色,发挥特色,围绕特色,做强特色。内蒙古最大的特色在于绿色,因此结合县域主体经济,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这“三大农业”。
如果说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那么“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信息农业”是继“智能农业”、“精品农业”、“虚拟农业”等高新农业技术出现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一个集知识、信息、智能、技术、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经营诸要素为一体的开放式、高效化的农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主要通过计算机和通讯工具,建立网络,收集、整理、利于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各方面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效益的农业。可见信息农业如果能成为我区县域农业运作的主流,对我区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是前所未有的。
严格讲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的注册权,具有较高市场认知度、知明度以及消费者的诚信度,同时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和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实施品牌农业的意义在于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面对WTO对我区农业的挑战,我们不得不加速告别以往的粗放型农业,积极向精细农业方向转变,让农业生产由单纯追求产量转向质量和效益并重。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追求的是品牌化、标准化的优质农畜产品。因此,打造市场上叫得响的农畜产品品牌,随后成为名牌产品,显然已成为提升农业产业的重要举措。内蒙古的农业要发展,要想打入区外、国外市场,就必须而且只能走品牌农业的路子。因此,重视特色农业的发展,让弱项变强、强项更强、特色更特、优点更优、亮点更亮,效益自然会更好。
过去,我区的很多农业战略都着重于农业技术的应用。从本质上来讲,这些技术还是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三大农业”则把农业与科技、环保、信息、市场、安全等属于第二、三产业范畴的各个领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表明了今后所要建设的农业,是与二、三产业相对接的,贯通三大产业的现代化大农业。因此,“三大农业”不仅在具体战略措施上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装备“三农”,进而在思想和技术上具有了更新更大的突破。
二、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装备“三农”
从已实现工业化的多国经验来看,只要工业化进入到实现阶段,即便处于实现阶段的初期靠近中期以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可以着手将以农哺工转变为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装备“三农”。
1、提供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
如果说诱导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畜产品销售市场只是部分涉农企业的以工补农行为的话,那么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则是所有涉农企业,如乡镇企业、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等都参加的所有非农产业整体参与的补农、支农行为。大力支持并鼓励这类涉农企业的发展,势必能吸纳转移农村牧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其补农支农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蒙牛公司吸纳2000多人就业,而且带动近10万农民发展养牛业;伊利带动12万农民搞养殖业;兴发带动10万农民养鸡;塞飞亚公司吸纳250多户农民养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目前我区农业比较效益仍很低下,农牧民增收难,关键是仍有近200万剩余农业劳动力。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前,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很难提高的,农民的收入会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有关专家预测:如果乡镇企业或工商企业能够有效地转移一个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会提高一点劳动生产率,就会为农牧业效益的提高、农民的增收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发挥作用作出一份贡献。
2、提供和推广农牧业技术
非农产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为了保证农牧业所提供的原材料符合加工或者销售的要求,往往要对农牧民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一是免费或者低费为农牧民提供实用技术,当然也包括其它实用技术的推广;二是免费或者以成本价向农牧民提供优质种苗,有些企业还用先借后抵的方式为农牧民提供种苗;三是提供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对生产基地的农牧民进行种植和栽培等生产方面的指导;四是提供部分启动资金,这种资金可以是货币资金,也可以是机械设备或其它实物,甚至是担保小额贷款等。
3、为务工农牧民提供培训和职业教育
为了使农牧民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或转移,从旗县政府的角度应免费对农牧民进行培训。从企业的角度更应该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和资金扶持,虽然这种教育和培训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永续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但是从客观上讲,这些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了农牧民的素质,为最终非农化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为内蒙古大开发创造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也就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和培训也应成为政府行为。
4、提供廉价的高效能的生产资料
即农业生产资料部门为农业提供便宜、高效能的生产资料,降低农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当然这种形式不可能再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只能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料部门实行优惠的行业政策、税费政策、技术改造扶持政策来促使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让利于农民和农业。
三、以“新型工业化”的方式创造体制环境
1、建设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面对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只有加快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为主的旗县政府的信息化建设速度,才能有效履行政府职能。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本身,而在于其对全社会日益加深的影响。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可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可以提高政府办工的透明度,提高勤政廉政的水平,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的效率,从而更有效地向企业、团体和农民个体提供优质服务,达到职能的转变。加快这项建设,需要明确旗县一级电子政务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突出重点,实现途径及其发展政策。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县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可以充分发挥信息的渗透和辐射功能,引领“三农”,促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在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应配套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制。如,公示制度、监督机制、承诺制度,办事原则、效率、时间、期限、基本标准均应予以公示或以信息形式,由群众及企业进行监督。这是促使县市领导和干部转变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如果这一工作进入良性轨道,城乡以软环境的建设弥补硬环境的不足,便有望实现了。
2、加快软环境建设步伐,弥补硬环境之不足
从内蒙古县域硬环境来看,自然地理环境受限(生态环境差、无出海口、欠发达的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相当滞后,目前还无法同发达地区相比。在这种情况下,率先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有一定的难度,应以努力创造软环境为主,以政策优势吸引外力,弥补硬环境不足。既以优惠的开放政策和国民待遇吸引外力,采取加快促进,自身开放与发展变革的全面开放政策,多接近外部的先进知识与技术、文化和文明,消除知识贫困,促进人类发展,缩小人类发展差距,为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做些基础性准备。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2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县域经济产业转型;主线;重点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经过30 多年发展后走上的一个新平台,是21世纪中国经济一种趋势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表现为经济相对稳定、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
一、新常态下加快经济产业转型的意义
1、新常态由中国经济现实条件所决定,是经济内在发展条件成熟的必然结果
从结构层面看,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收入差距缩小。从发展方式来看,粗放型增长切换到创新型增长,增长动力更加稳健,周期性波动明显缩小,经济质量稳步提升,资源环境保护机制、社会保障趋于完善。从就业情况看,经济总量持续增大,结构不断优化,吸纳就业的能力日益增强,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适当放缓速度不会影响就业。
2、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转型中地位极其重要
我国县域经济的规模总量、就业吸纳能力、投资和消费等一般占省域经济60%以上,认识、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不是被动的容忍过程,而是经济“破茧成蝶”,由大变强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过渡阶段。不但要关注县域经济发展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把握机遇,主动发力,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经济制度,才能充分奠定“全面小康”的体制机制基础。
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改革的主线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突破,更是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市场的决定作用是主要方面和目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重要前提和条件。
1、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市场体制的首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形成完善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建立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首要之义,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对有效约束市场主体行为,遏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运行,保障市场竞争具有根本性意义。主要路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灵活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是价值规律的直接体现,也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所在,更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基础,只要“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还没有完全确立,我们的市场体系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3)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要素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也是市场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要素市场化程度大大低于商品市场化程度,成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瓶颈。因此,必须把培育要素市场作为完善市场体系的主攻方向。作为县域经济,特别是要把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作为重中之重。
2、消除地方市场壁垒
市场壁垒是市场经济的障碍,行业垄断是公平竞争的天敌。消除壁垒、打破垄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是保证市场有效运转的必要前提。为了实行地方保护,县级政府往往通过许可证制度、核发执照、限制服务等行政手段,限制异地新的市场主体。导致一些行业由于满足于这种行政壁垒带来的好处而形成路径依赖,而不去追求以竞争为导向的行业企业优势,从而规模经济、客户忠诚度、成本效益,社会效益等都无从体现。只有消除壁垒、打破垄断,才能公平竞争,让各行各业充满生机活力;企业只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追求技术进步、产品创新,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活水”。
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得手”各负其责,两手形成合力。前者主要进行资源配置,后者主要提供发展环境、公共产品与服务。这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理想状态,也是我们致力追求的目标。然而,形成这样的理想状态,政府必须要简政放权,这就不可避免地触动权力部门的利益。有的部门利益甚至通过立法加以固化,改革难度非常之大。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以极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推进改革。
三、新常态下深化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新常态下深化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以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1、合理布局,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第一,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精。进一步强化产业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大幅提高承接产业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二,提高投资质量,对县域经济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着力做好产业项目谋划生成工作,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准备工作。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精心策划项目,聚焦重大产业项目、重点产业链项目、外资项目和企业总部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2、有序推进服务业市场扩大开放
新常态下,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人口城镇化的新时代,加快推进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是大趋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市场,对于完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和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相比明显偏低,作为县域经济,服务业的比重更低。另一方面,全社会的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当前,服务业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最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与制度创新势在必行。这是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的关键。
3、做好金融产业发展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既是实体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核心问题,也是金融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前提。金融服务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扩大金融业开放,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二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金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动力。四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依法综合施策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4、深化大企业改制发展
现有大企业,势力雄厚,具有发展优势也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适应未来的竞争和发展趋势。在资源集约利用逐步成为主流,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势下,以往那种依赖投资保增长,依赖政策获得效益的模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继续深化改革,应当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打破行政垄断,放开的竞争性业务,放松对文化传媒、金融、医疗、教育等传统服务业的行政管制,尤其是在激活社会资本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二是建立企业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平台,完善资本市场。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解决“一股独大”问题,推进现有资本战略性调整。
5、完善法治市场经济
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完备的法治体系是市场健康运转的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其核心问题,就是要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优良的法治环境。改革的着力点和主要突破口:一是建设法治政府。县级政府要用法律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逐步实现市场监管职能法定化,加快市场主导的经济转型。二是完善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产权保护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和充分保护市场主体的经济权益。三是健全完善法治化市场规则,以法治手段规范治理市场,以法治方式解决市场秩序问题。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和反思[J].区域经济评论,2014.1.85-92.
[2]高国力.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走向[J].新华网,2015.
[3]刘吉超.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J].企业经济,2013.02.154-158.
[4]程钰,刘雷,任建兰,来逢波.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对山东省91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09.1058-1065.
[5]刘玉,潘瑜春,陈秧分.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J].经济地理,2012,05.43-48.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3
关键词:山西;县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59-02
郡县治,天下安。自古以来,县一级就在整个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山西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山西省119个县中91个产煤,没有产煤县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就没有全省的经济转型。山西省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8.8%,没有县域经济的翻番,就没有全省经济的跨越或发展。因此,山西省经济要全面转型,必须以县域经济的转型为基础;山西省经济要真正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依托。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紧迫的。
二、山西省县域经济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山西省各地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加大政策、科技扶持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扩大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自,创新管理方法与模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局面。
山西省县域经济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小于全国平均规模;二是县域产业结构排序虽与全省产业结构排序相同,但县域经济以工业为主的特色比较明显;三是县域农业是全省农业的主体,县域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四是县域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较低,居民消费能力不足;五是县域财政包袱沉重,收支矛盾突出;六是县域之间人口规模和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差异较大,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也较大;七是县域之间农业生产条件禀赋差异较大,农业经济实力差距也较大;八是县域之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三、关于加快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结构优化升级,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山西省县域经济基本以工业为主,因此优化县域工业结构是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的重头戏,必须实施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战略。要立足县情,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特色优势,下大气力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地方骨干企业,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大力促进县域工业集群化、板块化发展。一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重点,着力把产业结构调优;二是以品牌建设和节能降耗为重点,着力把产业水平调高;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把产业布局调好;四是以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并举为重点,着力把产业竞争力布局调强。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加快发展区域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是要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着重引导优势产品集中布局,继续抓好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此,要加快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走富民强国之路
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合县域经济的有效形式,政府部门要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山西省县域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较高,但其发展水平、外向程度、科技含量等均不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因此,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要给予奖励,在政治上给民营企业家应有的地位和荣誉;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积极创业的热情,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积极培育块状经济
要按照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一核一圈三群”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三个城镇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一核一圈三群”的总体布局可以使城镇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得到提升,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块状经济将得到更强的实力。
(五)打造优质城市环境,为县域经济营造环境
城乡统筹、城市发展,关键在于城市的环境。当前,城市的扩容已成为政府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压力。开发建设城市、经营城市,县级政府是主导而不应是投资主体,政府应把投资多元化推向市场来吸引投资,依靠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四面八方的力量来开发当地资源。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增强吸引力。出台和完善优惠政策,规定县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下限收取,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宽松、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加大清理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力度。二是优化治安环境,增强保障力。实施“三道禁令”。即凡没有文件依据的不准罚没、收费和执法;任何部门都不准下达收费、罚款指标;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准执法收费。设立投诉中心。县优化办向社会公布投诉热线,每天24小时受理各种咨询和投诉,做到有诉必理、有案必查。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增强感召力。以一流的硬件设施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县优化办以新的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进驻“中心”,狠抓服务,将全县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多项行政审批服务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窗口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四是优化人文环境,增强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盂宪江,刘福刚.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EB/OL].ww.省略.
[2] 刘禹宏,韩淑珍.东西部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折[J].开发研究,2005,(5):l15-118.
[3] 仇方道,朱传耿.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分布特征[J].经济地理,2004,(4):468-472.
[4] 柯美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与相关思考[J].中国改革,2005,(12):61-64.
[5] 郭来喜.关于开展《中国中部崛起纳入国家行动》的倡议[J].人文地理,2004,(1):125-128.
Study on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Shanxi
WANG Zhen
(Economy and trade college,Shan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Taiyuan 030801,China)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4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刚性;持续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02
1引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总是会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然而有的企业在变革中抓住契机脱颖而出,有的企业却止步不前甚至被淘汰。两者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企业是否能够根据自身及环境变化,培育和发展技术创新能力,这是企业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能够改进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使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享有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带来的利润。当进行生产制造方面的技术创新时,有助于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当进行产品设计方面的技术创新时,有助于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
因此,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中,企业依靠原有的技术力量,可能无法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使竞争对手越来越难以模仿和学习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然而,独特的能力不仅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而且可能也是企业自身难以进行改变和创新的,因而形成“能力刚性”,也称为“刚性陷阱”。本文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表现和成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防范和超越能力刚性的建议。
2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及其特征
“能力刚性”被描述为:对企业内部习惯或惯例的过分遵循。在任一给定时间,组织的习惯或惯例决定了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企业倾向于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惯例做出适应性调整。这意味着对企业能力进行微调,而难以实现创新和变革。美国学者巴顿(Barton)从知识的角度指出了能力刚性的四个特征:对以往经验的盲目迷信;企业内部限制创新;限制未来进行创新性的试验;从企业外部吸收的新知识被滤除。
当一个企业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其竞争优势时,它就会有意无意地维护已有的创新能力和方式,导致创新能力再发展过程的缓慢和阻滞,形成能力刚性。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是阻碍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惯性系统,使得企业自身难以继续进行创新活动。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力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技术惰性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最初是面临着多项选择和不确定性,然而一旦某方式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企业就会极力维护这种技术创新的方式与成果,继续依赖已有的产品、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方式和途径,进入技术惰性状态。
技术惰性具体表现为:企业视野狭窄,只满足于已取得成功的产品和市场,而很少再去开发新的产品与市场;或者迷信于旧的技术,否定和排斥新技术,只相信过去成功的技术,即使原有的技术面临着淘汰仍视而不见;或者缺乏动力,缺乏进取精神,极力维护已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尽管能力可能已过时,很难再去进行投资、培养新一代的能力;或者因循守旧,只相信过去成功的经验,技术创新活动迷信于原有的方式和途径,“创新”演变成适应性“调整”,然而这种微调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2组织迷失
企业倾向于延续以往的技术创新经验,在面临新技术的刺激时,企业的个体成员尤其是技术团队成员之间会出现相互肯定所持有的旧有惯例和经验,由此个体成员对自有知识和技术的信心获得提升,而企业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也陷入到盲目自信的迷失状态。这种组织迷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组织迷失的状态下,成员对已有的产品、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方式和途径呈现高度的认可,对新的知识和技术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甚至某些个体成员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组织对新知识技术的学习过程;组织的应变能力减弱乃至僵化,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迟滞,乃至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严重地落后于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
2.3资源沉没
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人力和设备,这些资源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一旦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处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企业就会极力维护原有的资源投入方式,甚至保持原有的资源投入数量,然而在超竞争的环境中,因循守旧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难以有力地支持企业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同时也难以构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这就是“资源沉没”现象,即原有的和新投入的资源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资源沉没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表现形式。企业中有两种资源容易呈现资源沉没现象。一种是生产设备和厂房车间。企业的一些设备和厂房具有专用性,一旦投资就不易转为其他用途,面临技术进步或者设备更新时,已经投入的设备和厂房却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呈现出资源沉没的特征。另一种是人力资源。由于企业的一些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生产作业人员谙熟于企业已有的技术、技术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在进行创新决策时,不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而是根据经验和惯例,就呈现出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能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
3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成因分析
当企业技术创新呈现能力刚性时,就固守过去的成功,阻碍进一步开发新的技术,阻碍培养新的技术能力,消磨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能力刚性的形成,很难被发现。只有外界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给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时,企业才会发现能力刚性的存在,然而这种事后顿悟的方式将使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解决技术创新的能力刚性问题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分析其产生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在保持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防范能力刚性的发生。
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力刚性是伴随创新能力的成长,经过长期演进而形成的,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的概念是由生物学家提出的,用来解释生物演进路径的机制以及路径可能非最优的性质。美国学者阿瑟(Arthur)最早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中,描述技术演变过程中收益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一旦某一技术路径受到偶然因素而被采纳,收益递增机制便会促使它进一步延续呈现前后连贯、相互依赖的特征,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技术路径所取代。企业沿着既定路径的技术创新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不断地自我强化、巩固和完善,构建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更多的表现为由于路径依赖,即使出现更优的技术选择,企业仍旧延续既定路径而被锁定在次优或不优技术的低效率状态。
由此可见,路径依赖是企业技术创新发生能力刚性的重要原因。技术创新能力依赖于企业自身循序渐进的积累而成,不能通过直接的市场买卖获得,所以当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依赖于从过去到现在所经历的路径,即使路径依赖的程度很小,也会造成企业很难采纳看上去很微小的技术变革,从而降低了创新能力调整的可能性,使企业技术创新陷入能力刚性状态。
3.2认知惯性
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 Winter)的演化理论认为,企业行为最好被理解为惯例。一旦某个行为方式相当好地发挥作用,这些方式将会被认可成为企业的记忆,并被作为惯例得以保持和延续,形成认知惯性。同时他们指出,坚持惯例将导致相对刚性甚至是惰性的行为。企业惯例随着使用的成功进一步得到强化,当遇到新的环境刺激时,对旧环境的解释和反应模式仍倾向于继续发挥作用。
可见,在任一给定时间,惯例决定了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将强化企业旧有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最终由于企业的认知惯性,失去探索创新的意愿直至削弱、丧失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最初要进行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方法和途径,一旦企业发现某种方法、技巧特别有效,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下来,成为企业的行为惯例,当面对新环境或新技术时,企业就会很自然地偏向于选择过去熟悉的经验、技巧与方法。如此日积月累,企业就会对外界环境不确定变化的反应能力下降,难以识别和利用潜在的有利机会,使其陷入能力刚性而无法自拔。
3.3互补资产
互补资产是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是企业在建立已有能力时做出的不可还原性投资,仅与特定的产品、技术或经营方式联系时才具有价值。企业建立起高度专用性资产同时也就建立了能力刚性的基础,企业运用专用性资产提高了竞争优势的同时也牺牲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势必配置一些相关的专用设备,这些设备在技术替代过程中难以另作他用,如果企业要进行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构建新的创新能力,就意味着企业要废弃现有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拆除现有的生产线,削弱企业现有资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继续保留初始的要素投入以及原有的收益能力。因此,专用性的投资在保护和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育,最终促使能力刚性的形成。
3.4系统封闭
技术创新系统封闭也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彼此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系统整体效应的功能。由于技术创新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许多企业将技术创新涉及的所有信息和成果视为企业的绝密,不容扩散、不可分享;另一方面,由于路径依赖和认知惯性的原因,企业对于现有技术创新系统外部的知识和技术不予以重视和关注。这种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难以与外部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无法与系统外的资源形成技术合作。因此,系统封闭的技术创新活动恰如闭门造车,只能在原有的知识、技术和资源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势必产生能力刚性。
4能力刚性的超越路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由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要想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必须建立系统的防范机制用以超越能力刚性。
4.1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综合系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强调信任、交流、学习和分享。企业成员之间的信任是实现信息、知识和技术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交流是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增强技术使用和创新的手段;学习是获取知识、催动创新的必经之路;分享是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是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可见,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能够避免企业故步自封,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知识进行交互学习;企业能够不断吸收、使用、创新和分享知识和技术,从而避免了技术创新能力的破坏。而且学习意味着企业从过去的经验和环境的反馈中得到启示而对已有惯例和程序的修正,在学习过程中企业可以主动放弃旧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发展新的知识和技能,克服认知刚性,避免企业落入创新陷阱。
4.2实施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将知识视为企业的重要资产进行管理,通过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来提升组织的绩效。有效地获取内外部的知识,扩大企业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共享和使用提高员工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也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知识创造活动;知识创造会发展和创新具有应用价值且能增加个人或组织能力的新知识,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要建立在整个企业范围的,渗入到企业每个方面,每个人都能融入知识管理过程,通过传播、获取、创造和应用知识提高个人、团队和企业的能力。在知识管理的高效运行中,企业不断克服企业内部的惯性和路径依赖。
4.3建立技术联盟
技术联盟是指拥有开发、生产、经营某种新产品所需的不同知识和技术的不同组织,为了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而组成的一种基于技术的合作联盟。技术联盟的各个成员均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优势互补,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可以获得单一成员所无法达到的整体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技术联盟改变了过去企业的封闭经营模式,且将过去以“零和”战略进行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竞争―合作”的“双赢”战略进行的组织联盟之间的竞争。
技术联盟对防范技术创新的能力刚性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增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联盟伙伴之间的信息流动、经验分享以及技术合作使企业成为一个更为开放的动态系统中;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资产投入以及维护的成本,使企业在技术更替和变革中更具有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等编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技术创新思路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美]多萝西・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4]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2002,(6).
[5]杜跃平等.路径依赖与企业顺沿技术创新轨道的演化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4).
[6][荷]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袁静等.知识惯性与组织学习[J].科学管理研究,2005,(1).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5
关键词:债券市场 信用风险 KMV模型
自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信用债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债券品种不断丰富,投融资主体资格逐渐放宽。截至2013年10月底,信用债市场余额达到了8.35万亿元,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未来随着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发行主体将进一步扩容,实质性债券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信用风险将成为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目前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中,评级机构对于发行主体的判断成为重要的评价依据,然而评级机构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却经常受到投资者的质疑。评级机构下调债券发行主体或债项评级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而且一旦评级下调,债券流动性将受到较大冲击,使得投资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规避风险。因此,在外部评级之外,寻求发行主体偿债能力恶化的前瞻性指标从而成功规避信用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极为重要。
模型的选取及分析
对于发债主体来说,寻求偿债能力恶化的前瞻性指标需要获取更多体现企业信用资质的信息。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反映的价格是有效的。当市场理性时,债券的价格应该充分反映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状况,观测价格的变化就相当于了解了企业信用资质的变化。然而,债券市场目前成交的频率和价格都不及股票市场被投资者直接观测到,股票市场对所有市场信息反应的速度一般要快于债券市场。如果同一主体同时在两个市场交易,从理论上说,股票市场的观测结果可以被用来及时有效地判断发行主体的信用资质。因此,本文将股票市场使用的KMV模型引入债券市场,并建立相关评价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预警。
(一)KMV模型及预警体系
信用债大规模发展至今时间较短,加之尚无实质性违约发生,学术界尚未广泛开展信用债的风险预警体系研究。与债券市场相比,企业的另一个直接融资渠道――股票市场由于发展较早,加之建立了ST风险警示机制,因此学术界对股票市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较早。
国外对公司信用风险预警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主要分为统计学方法及非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中以Z值模型为代表。20世纪60年代末,Altman建立了基于财务数据多变量信用评分的Z-Score模型,利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构建Z值分辨函数对公司是否陷入信用危机进行预测,存在一定的无法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未知区间,但由于模型简单,应用较为广泛,我国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在统计学方法的应用上往往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型函数对信用进行预测,但这往往是基于历史财务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当宏观或产业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时,准确度下降明显。为了解决事前选择模型适当性的问题,出现了以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等为代表的非统计学方法。Gallagher & Andrew(1999)采用神经网络分析法对美国银行和公司的财务危机进行了预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统计学方法相比,非统计学方法最大的缺点在于模拟过程机械,模拟结果缺乏解释力度。但二者并没有一概而论的孰优孰劣,往往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相机抉择。
KMV模型作为统计学方法的代表,自1993年建立以来,以期权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上市公司股票及财务数据,由于股价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公司的发展前景,因此KMV模型与以往风险模型相比有一定的前瞻性。其核心假设为在债务到期当天,公司的股权价值为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与债务值之间的差额,这样就通过能观测的股权价值间接解决了资产市场价值不能观测的问题。
KMV模型的运用包含三个步骤:
一是根据BS期权模型,通过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负债的账面价值来估算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和波动性。
其中,
式中,E 和为股权的市场价值及波动率,而对应的V和为所求资产的市场价值及波动率,D为负债,r为连续复利无风险收益率,t为债务偿还期限(通常选择1年),N(・)为标准累计正态分布函数。
二是根据公司的负债情况确定违约点(企业1年期以下短期负债账面价值与长期负债账面价值的一半之和)来计算违约距离(DD);DD 即为要求的违约距离,DP为违约点负债,与D值相同。
三是根据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这需要有足够的违约样本来建立二者之间的对应函数,而目前市场中缺乏足够的数据,因此将违约距离作为信用风险的预警指标,即使用违约距离来作为信用风险预警观察的绝对指标,其计算过程依赖于KMV模型的基础计算。
(二)样本选择
由于KMV模型的运用需要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因此目前只能选取发债主体中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本文首先选取了目前在债券市场上发行主体为上市公司的企业,筛选出其中所有数据可得的公司(数据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共得到222个样本,剔除其中银行、证券、保险等,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划分,共分布在22个行业。其中,总市值的计算标准按照证监会的算法,波动率采用Wind资讯提供的近100周股票的年化波动率,短期和长期负债取自上市公司公布的2012年财务报表数据,连续复利无风险利率选择1年期国债即期利率,通过编写相关程序得到处理结果。
按照行业划分,计算了每个行业的平均违约距离,以判断这一指标是否符合不同行业信用风险存在差异这一常识,即该指标的差异性表现如何(处理结果见图1)。从行业分布来看,由于样本的有限性,部分行业的样本过少,包括餐饮旅游、家用电器、金融服务、食品饮料以及综合行业,这些行业的样本数据均不超过3个,在后续处理中将予以忽略。
从统计出的各行业的平均违约距离来看,行业之间的分化比较明显。电子行业平均违约距离最低为4.49,而平均违约距离最高的交通运输行业为7.21,二者之间相差2.72。
图1 各行业平均违约距离
债券发行主体实证分析
图1显示的结果表明,违约距离指标具有较好的区分信用风险的特征,也体现出在用违约距离判定信用风险时,不同的发行主体考虑的基准应当是有所区别的,换句话说,仅考虑违约距离的绝对值并不能直接判断信用风险的大小,需要观测其时间序列才能判断其信用资质是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恶化。
为了进一步验证违约距离指标与评级机构评级调整相比是否具有更好的前瞻性,本文对不同发行主体违约距离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处理。
在目前的信用债市场中,尽管尚未出现实质性债务违约,但已有债项主体需要依靠自身能力以外的资源来偿还债务,笔者将这样的发行主体定义为广义的违约主体。将广义违约主体与上市公司进行交叉比对,选择新中基和山东海龙作为违约主体代表,与之相对应,选取安琪酵母作为较为稳定的发行主体代表来对KMV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一)违约主体代表:新中基、山东海龙
1. 11新中基CP01
本期债项的发行时间为2011年11月7日,其发行主体是新中基,尽管最终以第一大股东农六师国资兜底兑付,但按照其自身偿债能力来看,债项已经发生违约,期间中诚信也三次下调了发行主体评级(评级调整时间见表1)。
表1 新中基评级调整时间
评级调整时间 调整后评级 展望 评级公司
2012-10-11 CC ―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
2012-05-07 A ―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
2011-09-16 AA- 负面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
笔者根据第二部分的方法测算了2010年以来新中基的违约距离(见图2)。从结果来看,新中基的违约距离在2011年5月开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行态势,而评级机构是在2012年5月7日将其评级直接下调,违约距离指标领先评级机构评级下调约1年的时间。在评级被下调至垃圾债之前的半年时间,新中基的违约距离已经跌至0以下,也说明其无法依靠自身来偿债。
图2 新中基违约距离
(编者注:将图中的“新中基违约距离”去掉)
2.11山东海龙CP01
本期债项的发行时间为2011年4月15日。债项发行人为山东海龙,在2011年9月以后评级不断被下调,从而引发市场对其违约的担忧(信用评级调整时间见表2)。
表2 山东海龙评级调整时间
评级调整时间 调整后评级 展望 评级公司
2012-02-15 CCC 负面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2011-12-19 BB+ 负面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2011-09-15 A- 负面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2010-12-21 A+ 稳定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从山东海龙的违约距离来看(见图3),其在2010年12月已经逐步呈现明显下行趋势,在2011年4月成功发行债券之后违约距离达到了阶段性高点,随后持续回落。2011年9月之后,山东海龙不断出现停牌事件,影响了违约距离的测算精准性。但总体来看,如果投资者能提早观测到其明显的下行态势,那么就能合理规避该期债项的风险。
图3 山东海龙违约距离
(编者注:将图中的“海龙违约距离”去掉)
从上述两个样本债项的违约距离来看,可以得到下述结论:第一,与评级机构评级下调相比,违约距离指标是一个更好的领先指标,其超前时间在1年左右,可以帮助投资者提前规避信用风险;第二,当违约距离出现明显的变动时,尤其是下降至临界值以下时,投资者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第三,若要通过违约距离来实现对于信用风险的判断,最大的缺失来源于数字缺失,一旦样本的稳定性不好,对最终结果的判断将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二)主体评级相对稳定的代表:安琪酵母
选择安琪酵母作为样本是基于该主体在权益市场及债券市场参与的时间均较早,为观测数据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样本,且其评级在三年中仅上调一次,调整频率较低,且各期债项在最终兑付过程中都相对平稳(主体评级调整情况见表3)。
表3 安琪酵母评级调整时间
评级时间 调整后评级 展望 评级公司
2012-06-15 AA 正面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2011-05-05 AA 稳定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2010-09-16 AA 稳定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2010-03-30 AA- 稳定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2009-04-07 AA- 稳定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安琪酵母的违约距离,得到时间序列见图4。从时点来看,评级调整与违约距离的变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违约距离指标对于评级调升相对较为不敏感。
图4 安琪酵母的违约距离
(编者注:将图中的“安琪酵母违约距离”去掉)
结论
本文构建了以KMV模型为核心的信用债风险预警体系,通过观测每日变化的违约距离来提前判断信用风险是否恶化,以提早规避信用风险,得出如下结论:KMV模型对于信用风险预警是有效的,其预警时间在1年左右,为投资者及时规避风险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6
一、区域空g尺度
纵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发展历程,以县域空间为单元,可以明显看到县域经济优劣是衡量城市群发育程度的绝佳视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发达县域经济单元基础上逐次演替过程,长三角集中众多全国百强县便是最好例证。长三角发展后劲强于珠三角、京津冀,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及竞争力优于北、广、深,正基于其有强大的县域经济基本细胞单元组成强健的体魄、丰厚的沃土提供充沛的营养。正如细胞质与细胞核的内在机理惊人相似,相比珠三角、长三角,尤其是长三角的强劲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理的区域空间功能体系;京津冀长期以来的相对劣势,则可以归咎于畸形功能体系造成县域机会缺失、停滞甚至衰退,最终使得区域整体后劲不足。以此推想,理论上区域空间尺度内核心与基质之间是否存在类似黄金分割的最佳比例?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实质是省―市―县三级空间单元相互博弈演替的过程,尤其省、市对于县域空间争夺,也进一步印证区域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具备鲜明的生命体征及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需要相应的空间治理手段。
河南省近几十年的县域经济空间演进也有力支撑了该理论假说,百强县集中区域也正是中心城市实力最强劲、经济最具活力区域;反之亦然。因此,空间政策应分类引导,核心圈层内强调中心极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圈层应强化扩权强县、省直管,削减中心城区规模指标及对县域空间资源的低效掠夺。当前核心任务在于释放县域活力,对于核心圈层如何实现中心极化、都市区一体化,撤县改区是必然;外部圈层,尤其三山一滩、黄淮四市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于强县扩权、省直管,而非拔苗助长,切忌政策一刀切。
二、县域空间尺度
以县域空间尺度审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清晰看出一条主线,所谓不同县域经济模式,实则若干特色镇域产业集群与城区产业集聚有机耦合,与其说县域经济,不如说特色镇域经济更贴切;未来县域发展核心在于三大抓手:县城产业集聚与特色镇域产业集群培育、县城与特色镇域空间格局构建、村庄人口流动畅通机制保障。在此过程中需正确处理几大关系: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关系、发展主导产业与产业多元化关系、引进外资与利用民间资金关系、向政府要钱与向市场要钱关系、营造良好环境与提升县域形象关系。
县域发展大多基于资源、区位、产业、企业或村民自发发展、集聚、转型、提升而来,规划只是在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适当加以规范化,尚未出现由于规划而从无到有产生的新型县域经济形态和空间实体。不同模式间最大区别在于发展理念不同,这是学习和总结不同模式的核心。必须认识到任何模式都并非完美,不能简单机械套用。任何县域都不是单一经济模式,而是多模式的综合,关键在于因地制宜,选取主导发展模式,同时借鉴其他模式的合理理念与方式,融入地方实际发展过程之中,最终实现各县域的特色化发展。
当前关于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成功模式的总结不胜枚举,当多数眼光专注于成功县市的聚光灯下时,更需要对曾经的明星县市的衰落进行反思,逆向思维尤其稀缺,成功经验固然重要,县域衰退的例子更具警醒意义,县域发展中也需要吴晓波“大败局”式研究。
三、乡村空间尺度
当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正在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必须认识到乡村地区城镇化是一渐进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必然,但乡村不可能消亡,过渡至一定阶段将会达到长久动态平衡。重在判定不同阶段、解决不同时期核心问题,从而逐步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