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机构的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机构的培训范文1
构建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关键落在一线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的主体,也是培训的直接实施者,其教学组织和管理服务,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因而,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首要工作是开展培训机构评估认定,积极推进教师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
一、实行评估认定的指导思想
1999年,教育部专门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并对承担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提出明确的要求。《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制定《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标准》。对承担教师培养、培训任务的机构进行鉴定认定,为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质量监督的标准和依据。
教师教育工作要从加强培训机构建设上着手,把培训机构能否取得培训资格提上法定程序。有学者指出,必须制订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例,这样既可以规范教师培养的秩序,也可以切实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从而使教师培养走上法制化轨道。在教师进修院校、师范院校和有条件的综合大学中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评估认定工作。教育部师范司提出了“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制度,依法研制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和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办法,建立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工作方向。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评估认定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建设,旨在充分利用和挖掘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机构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逐渐将培训由政府行为转化为社会化行为。
二、评估认定的模式建构和实施程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评估认定需要形成一套高效、实用的认定运行模式。
1 科学设计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
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思想、目标和教育部《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试行)》,紧扣相关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本着区域内教育实际状况和长远规划兼顾的原则,以组织领导、功能定位、规划管理、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功能绩效、特色创新等为总体框架,设计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具有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2 多元评估形式并举的评价模式
评估形式和方法是多元化的。评估信息收集整理上,可运用听――查――谈――察等形式,形成闭环控制系统。听取培训机构对办学总体情况的汇报,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召开培训学员、授课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实地考察各项办学条件和后勤保障设施。科学客观地分析评估结果,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对培训规划、教学方案、制度实施过程性评价;对学员掌握的知识、技能实施要素性评价。对学员教育理念、创新意识、科研经历实施成果性评价。
评估过程要坚持三条原则:(1)坚持自评与他评结合的原则,把评估对象的自评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充分发挥其主观积极性。(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性评价要准确,定量评价要精确。运用科学评估方法,进行量化与归纳评议,以求弥补单纯定性评价带来的不足。(3)多重评估方式并举原则,相互印证,以获取客观的、准确的评估结果。
3 严格规范认定程序的组织模式
评估认定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其组织程序从工作性质和功能上来讲应该分成三段,一是政策导向阶段,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评估认定工作安排和要求,公布认定指标标准。二是“评估”阶段。三是“认定”阶段,根据评估结果,由教育行政部门比照要求,对培训机构进行法定程序的行政许可认定。
在评估结论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合格”的培训机构,取得相应的合法培训资格,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培训评估认定证书,明确其职责和承担培训任务范围。认定“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自认定结果公布之日起要认真整改,一定时间内再次提出认定申请。评估认定工作实行开放式,认定具体方案在阶段时间内可作发展性的调整,培训机构认为条件成熟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教育行政部门受理后及时组织开展认定。未经评估认定的培训机构和认定“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今后规定不得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认定工作不是终结性的,而是建立在发展性的基础之上,对已获得培训资格的培训机构,将随机进行检查,继续对培训机构进行工作督导,强化对培训机构的宏观管理。
三、评估认定的功能
评估认定是一种对培训机构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评价,也是间接衡量和评估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
1 激活培训竞争机制
现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一直体现为一种计划管理体制下的政府行为,这已经难已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变化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缺乏竞争,也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实施评估认定,培训机构视其为发展的契机和动力,不等不靠,对照标准,加大投入建设,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有效地培育竞争办学机制。渐而使教师继续教育逐步走出政府统包的窠臼,开始走向社会,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辟一条新的通途。
2 促进培训机构建设
评估认定的指标中明确地提出培训机构各项办学设施量和质的要求,培训机构借机创建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增添教学设施,完善生活服务,优化资源配置,给受训教师学习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效的核心工作。培训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授课教师培训与培养,及时更新知识,增强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实际调研,不断提高教学实际水平。同时引进人才,优化教师队伍,聘请专家学者作兼职教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以满足培训教学的需要。培训管理者通过评估认定,其为教师教育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3 贴近成人教育需求
教育机构的培训范文2
关键字:教育培训;行动者;网络;转译
0 引言
中小学培训行业刚开始还只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利润不高的行业,资本投入小、运作规模不大。但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小学培训行业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参加课外培训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家庭用于孩子参加课外培训的费用逐年上升;中小学培训领域逐渐出现一些领头的企业;一些国外的机构也纷纷投资于中小学培训领域。
各类培训机构日益增多,竞争激烈,如何在众多的培训机构发挥本机构的优势,采取合理的竞争战略,是培训机构需要考虑的严肃问题。
1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以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 Bruno Latour 、卡龙 Michel Callon 以及英国的劳John Law 为核心的巴黎学派,不满意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关于 “内部”和“外部”、“认识”和“社会”、“宏观”和“微观”问题的分析,结合实验室人类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纲领,即行动者网络理论 Actor Network Theory ,简称ANT 。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一系列破除关于知识、主体性、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核心假设的分析方式和思考。”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行动者”既指人类,也指非人的存在和力量。一切人和非人都以同等重要的位置被放置一个异质性的网络中。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了人和非人行动者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质性网络,解除了自然和社会的二元对立,消除了人和非人的鸿沟。
1.1 广义对称性
拉图尔批判了布鲁尔的“强纲领”,指出“强纲领”的对称性原则根本就是不对称,并提出广义相对论。完全对称的处理自然和社会、微观和宏观、认识与存在等之间的关系。广义对称性认为对科学对象的解释不能单从自然的,或社会的方面来考虑。打破了西方一直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格局,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看来,没有主客之分,一个物体既可能是主体,也可能是客体。“我们的广义相对性原则不在于自然实在论和社会实在论之间的替换,而是把自然和社会作为孪生的结果,当我们对两者中的一方更感兴趣时,另一方就成了背景”
1.2 行动者网络
行动者网络理论也成为异质建构论。这个网络是由异质的行动者共同构建出来的,凡是参与到这个网络中的各种因素都是行动者,也称为异质性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参与到活动中的因素越多,网络的结构越复杂,异质性越强,行动者网络越具有动态性。从网络的混沌和无序走向稳定就是知识逐渐形成的过程。
1.3 转译
转译是网络连接的方法,通过转译把不同行动者的利益需求等连接起来。它是由事实建构者给出的、关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他们所吸收的人的兴趣的解释。行动者不断把与其关联的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和关注点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出来。只有通过转译这一过程,行动者才能与行动者网络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它意味着一个行动者的角色要经过其他行动者的界定才能得到。成功转译需经过“必经之点”(obligatory points of passage简称OPP),就是说,要成功转译,就要让行动者感觉到被转译之后的状态好于之前的状态。通过转译每个行动者的位置在网络中被界定。转译分为四个步骤:问题化、引起兴趣、招募成员、动员。问题化是行动者必须界定问题,并让其他行动者理解只有通过对“关节点”的相互交流才能实现共同目标,经过一系列过程为网络建立奠定基础。引起兴趣是让行动者感到他们被放置在他们所期待的位置。最终的结果是使行动者加入到网络中。动员就是调动一系列的资源,使行动者以网络整体的形象示人,并代表其他行动者的利益。拉图尔的《给我一个实验室,我能举起世界》(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中, 论述巴斯德及其实验室招募各种成员,并通过各种转译手段使实验室成为一个关节点,集聚了改变世界的各种力量或资源。
2 XX教育培训机构的行动者网络
2.1 XX教育培训机构概况
XX培训机构是成立不久的一所广州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XX教育培训机构肇始于1999年,由数位广州重点中小学名师创办,历经十余年的中小学辅导历程,积累了丰富的辅导经验,打造了一整套中小学经典教程,在家长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2.2 XX教育培训机构的行动者网络构成
XX教育培训机构实际上是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等一系列的异质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网络。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包括线上的APP)处于整个行动者网络的核心,它不单单是教学工具,而是一个连接点,它通过转译将教师、学生、家长、国家地方教育政策等连接起来。课程设置本质上是“强制轨道点”,因为教师的教案、作业的选择、家长选择教育机构,学生的成绩等都跟它有重大关系。
2.3 XX教育培训机构行动者网络分析
2.3.1 XX教育培训机构的问题化
培训机构的商品就是培训课程。培训课程是一些家长或学生选择教育机构的重要因素。培训课程是否符合学生需要、国家地方教育政策,关系着教育机构的存活。目前XX教育机构教学内容实用性强,具有针对性。但在教育教学上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课程教案。课程安排不健全,往往是代课老师各成一体,给学生安排课程内容缺乏标准化和认可。教学研究匮乏,教研专门人才少。
XX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可分为三类:广州中小学的教师;兼职教师,重要来源于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培训机构的专职老师,他们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员工。XX教育培训机构兼职老师比例相对高,整体质量处于中等偏上,但是这些兼职老师教学经验不足,自身水平有所欠缺。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欠缺一些技巧。
由于培训机构从法人性质上来讲属于民营企业或者个体企业,资金有限、公司治理制度以及薪资制度不健全使得他们招聘专职教师(他们自己的员工)比较少,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培训机构师资的积累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培训机构不同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流动性,如何在让这些不稳定的异质因素和谐的纳入这个行动者网络中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3.2 XX教育培训机构的旨趣化、招募成员、动员
旨趣化就是激起别人的兴趣。培训机构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给学生承诺学会再收费、给予老师高于其他培训机构的薪酬、给予兼职老师免费培训、采取员工与机构共进步的战略等,来吸引学生、老师等。除了这些,XX教育培训机构还开展了一个“智识青年计划”,这个计划遵循“心灵和身体在路上”这个原则,每人每月五本书并进行分享,一次集体旅行。
首先,教育机构具有试听课,在决定上课之前,学生和家长课一先进行试听一次课,满意之后,再进行上课。这样可以打消家长的顾虑,让家长看到学生是怎样上课的,放心的把孩子交给辅导机构,增加对机构的信心和认可度。教育机构实行先上课再收费的制度,每月4次课结束之后,学生满意再收费,这样可以督促老师用心备课,也增加学生对教育机构、老师的信任。
教育机构对新来的兼职老师实行15天的免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上课内容、上课技巧等,在业务水平上给予指导。这对兼职老师将来上课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同时,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会在每期课程上课之前,给予一个总体规划,尽量做到课程的系统性。在上课期间,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征得负责人的同意的基础上,对教学大纲做及时调整,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系统性又能实现个性化辅导。每星期一次的例会,汇集了来自不同学校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兼职老师和专职老师,他们之间相互交流上课心得、生活经验等。“智识青年计划”把机构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团队与个人工发展,这个计划使每一位老师都强迫自己每月去阅读书籍,增加阅历,每个人的分享又是一大笔财富。
3 结论
教育研究一直以来都被框定在人、教育和社会的三维空间中,可见的(visible)物质世界却很难被注意到。本文运用拉图尔等人的行动者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了XX教育机构的行动者网络,把长期以来被忽略的“物”召唤回来。 XX教育培训机构这个行动者网络刚刚形成,融汇了各种异质因素,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的元素到网络中,扩大网络。教育培训这个异质的网络面临着一个两难问题:机构刚刚形成一个行动者网络,保持现在机构的暂时稳定,谨慎对待新的异质因素的介入还是吸收新的异质因素进入,如果吸收新的因素进入,在注入活力的同时又会给教育培训机构网络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那么机构如何发展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enwick, T. & Edwards, R. Introduction: Reclaiming and Renewing Actor Network The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J].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0,11(9).
[2] B. Latour, M. Callon. 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 School! A Replyto Collins and Yearley. In A. Pickering (Ed.)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2:348
[3] Law J.Notes on the Theory of the Actor―Network:Ordering,Strategy,and Heterogeneity.Systems Practice,1992(4):379―393.
[4]拉图尔. 科学在行动[M]. 刘文旋,郑开译. 东方出版社,2005: 195-204
[5]左璜,黄甫全.行动者网络理论:教育研究的新视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2(4)
[6]陈鸿清.百年树人-中国教育问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1):183-184
教育机构的培训范文3
[关键词] 顾客感知价值;中学教育培训机构;影响;口碑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3—0043—06
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显示,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已经从2007 年的1238 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89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8%,到2014 年预计将增长到4472 亿元。
伴随着巨大需求的群体市场,各种中学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像新东方优能中学、龙文1对1学校、学而思教育、巨人学校、优胜中学教育等等,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培训品牌的竞争日渐激烈。培训机构是服务性行业,学生选择哪个培训机构往往是根据前期学员的口碑相传和前期学员的绩效。因此,本文将研究顾客价值感知及口碑与学员对中学教育培训机构选择的影响,希望从实证中得到相关结论。
一、顾客感知价值与口碑的相关文献评述
(一)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Zaithaml从顾客心理的角度来研究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他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在感知得失的基础上对某一产品效用的综合评价。价值感认识依赖于顾客进行估价的参照系统,即依赖于进行估价的背景[1]。
Woodruff提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对特定使用情景下有助于或有碍于实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产品属性所感知的偏好与评价。这个定义强调价值来源于顾客通过学习得到的感知、偏好和评价[2]。
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很好地解决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的问题。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差。顾客总价值就是顾客从某一特定产品和服务中获得一系列的利益,而顾客总成本是在评估、获得和使用该产品或服务时而引起的顾客预计费用。基于这一概念, 科特勒进一步提出了顾客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而顾客总成本则包括了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力成本。顾客让渡价值与顾客满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当顾客感知的效果能够超过顾客的预期,顾客就能够产生满意的感觉状态[3]。
(如图1)
图1 顾客让渡价值模型
国内学者在科特勒的基础上对顾客感知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比如焦丽娜提出顾客感知价值包含四个维度, 即情感价值维度、社会价值维度、质量价值维度和价格价值维度。焦丽娜认为情感价值指顾客从商品消费的感觉和情感状态中所得到的效用;社会价值指产品提高社会自我概念给顾客带来的效用;质量价值指顾客从产品感知质量和期望的比较中所得到的效用;价格价值指短期和长期感知成本的降低给顾客带来的效用[4]。
(二)口碑理论
口碑是最古老的一种营销手段,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外国学者对口碑的研究较早,Arndt将口碑最初定义为没有商业目的的通过口头交流的形式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或看法[5]。Westbrook通过研究将口碑定义为顾客关于产品和服务的拥有与使用中的所有非正式交流[6]。我国学者邹小平认为,口碑必须是人对人之间的、有关某种特定产品、服务或品牌的沟通,且传送者为非该产品或服务或品牌的销售人员和推销人员,而接受者一般为传送者所认识的人[7]。人大教授丁汗青将口碑理解为消费者自由表达的关于某一特定产品、品牌、厂商、销售者的认识、看法、评价、态度、情绪和行为[8]。
二、模型建立及研究假设
(一)模型建立
正如国际品牌大师卡尔德所说,品牌的产生源于对顾客心理与思想的理解,顾客才是品牌的真正拥有者。这说明,顾客感知价值影响着顾客自身是否选择某个品牌;同时,顾客会将感知价值传播出去,从而影响其他顾客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选择。
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结合我国中学培训市场的现状,本文从学员角度出发,将顾客感知价值定义为学员对服务效用的感知评价,感知价值等于感知收益与感知成本的差值,包含情感价值维度、社会价值维度、质量价值维度和价格价值维度等4个维度。感知结果会通过口碑的形式传播,从而影响其他潜在顾客,使之发生购买行为。基于假设,本文建立了顾客感知价值对中学教育机构选择的影响模型(如图2)。在这个模型中设置了3个变量,分别是前置变量——顾客感知价值;中间变量——口碑;结果变量——潜在购买行为。
图2 顾客感知价值对中学培训机构选择的影响模型
(二) 研究假设
1.顾客感知价值对口碑的影响
本文中的情感价值指的是顾客对这个机构和对任课老师的喜爱感知;社会价值指的是顾客对该机构在社会中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感知;质量价值指的是顾客对该机构班型设置、任课老师讲解水平和自身水平提高的感知;价格价值指的是顾客对该机构课程费用的感知。根据文献综述及推理,可以得出以下假设:
H1:社会感知价值对口碑有正向影响;
H2:情感感知价值对口碑有正向影响;
H3:质量感知价值对口碑有正向影响;
H4:价格感知价值对口碑有正向影响。
教育机构的培训范文4
1询问问题成为善于健谈者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提出澄清事实的问题。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对方说了什么或者尝试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你要提出问题,询问对方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当你询问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识是什么的时候,对方就不会做出很宽泛的敷衍式答复,你就可以接着提出一些其它开放式问题,这样就可以让交谈继续进行下去了。
2停顿的好处首先,你避免了在对方仅仅是在讲话中间调整气息还要继续讲话的时候插话进行打断的风险和尴尬;其次,你向对方展示出自己对他或她所讲的每一个词都听得非常认真和仔细,而不是没有经过思考就草草地打断插入自己的意见;最后,停顿实际上使你可以更好地聆听对方的讲话。他或她讲的言辞可以更深入地渗透入你的大脑,这样你才能更清晰地理解他或她的真正意图。通过停顿,你可以把自己标榜为一个有才气的健谈者。
3解释讲话者的意思成为善于健谈者的第三种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解释讲话者索要表达的意思。在你点头和微笑之后,你就可以说,让我看看是否理解了你的意思,你所讲的是
4展示自己的专心通过转述讲话者的意思,你就以某种方式展示出自己一直非常用心地聆听对方的讲话,并尽力去理解对方的思想或感受。更为美妙的事情是,当你进行了有效的聆听后,其他的人将会开始发现你的魅力,他们将会开始希望围绕在你的周围,他们会在你在场的场合里感到放松和快乐。
5聆听建立信任聆听之所以能够成为开发交谈方面的艺术和技能的一种如此强有力的工具,就是因为聆听可以建立信任。你越认真地聆听其他人的谈话,别人就会越信任你和相信你。聆听还可以培养自尊。当你认真地聆听其他人谈话的时候,他或她的自尊也就会自然地得到增加。
6聆听可以锻炼自我约束最后,聆听可以在听见者中间建立自我约束力,这是因为你的大脑每分钟可以处理大约500到600个字,而我们每分钟仅能说出大约150个字,你需要真得付出努力才能真正把注意力保持在聆听对方所讲的内容上。如果你在交谈中锻炼自我约束力,你的大脑就会在听对方讲话的过程中漫无目的地向数百个不同的方向走神。你越认真集中精力去听讲话者在讲什么,你就会越具有自我约束力。换句话说,通过学习认真聆听,你可以切实培养出自己的性格和人格。
7行动练习下面有两件事情你需要立即去做,把这些想发付诸实施。
教育机构的培训范文5
【关键词】检察特色;教育培训;机制;构建
检察教育培训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和推进检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提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水平和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现行的检察教育培训模式尚不能完全适应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在深化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检察机关必须立足于检察实践,积极探索构建具有检察特色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和质量,推动检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现行检察教育培训机制不足
检察教育培训随着检察工作的发展而屡次转型,先后历经法律专业证书教育、大专学历证书教育、检察官续职资格培训、职业教育培训等阶段,初步建立了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培训模式,为提高检察人员的整体素质作出了不懈努力。但这种教育培训模式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和完善。
一是检察教育培训理念滞后。长期以来,基于“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成人教育培养的,其知识的局限性和素质结构的缺陷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检察教育培训仅限于“补课式”教育,使本应由法学院教育完成的法律知识教育成为检察培训的核心内容,本来的基础教育或职前教育的内容成为了检察教育培训的重头戏。
二是检察教育培训内容单一。检察教育培训过分强调法律技术层面的知识,而非培养职业化的检察官。检察工作不是教条化的法律适用,要求检察官具有较为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能够用哲学思辨的理性分析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对人和事物具有深刻的洞察力。现行检察教育培训内容单一,严重影响着其质量和效果。
三是检察教育培训方式陈旧。检察教育培训基本上移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学方式――集中授课辅导,教师以课堂讲授法条为主,主要是“说文解字”式的教育。检察教育培训要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在于让检察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掌握检察办案技能,提高办案水平,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传统教育培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检察官职业化的需求。
四是检察教育培训保障机制缺失。由于检察管理模式行政化,检察官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并非均等,检察教育培训在实践中体现出临时性和随意性。尤其是对现有检察官的知识结构状态、业务技能水平状况、检察业务工作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了解不够,导致有的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只有建立规范的教育培训机制,才能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保障检察官受教育培训的权利。
二、构建以“四大培训”为特色的教育培训机制
鉴于检察教育培训存在的上述缺陷,有必要探索构建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促进检察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因此,南明区检察院将教育培训作为培养检察人才、增创我院检察工作新优势的重要途径,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科学规划,着力推进,形成了以“四大培训”为特色的教育培训机制,推动了南明院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司法考试培训。为了确保检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院花大力气开展司法考试考前培训,使年青干警尽快取得检察官资格,进入检察官序列。由于我院的不断努力,目前我院中青年干警除法警外基本绝大部门都已经取得司法考试A证。
二是加强学历教育培训。检察工作是法律职业,检察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系统的法律训练,才可能对法律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具备较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胜任法律监督工作。同时,我院将硕士以上的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重要载体,使学习成为整个检察机关的基本工作状态和运行准则,成为检察工作进步的主要推动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该院干警的学历结构明显优化。目前全院干警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23 人,占全院干警人数的23%。
教育机构的培训范文6
关键词:人民银行基层行;教育培训;长效机制;薄弱;考核激励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05-02
近几年来,人民银行基层行正面临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作职能调整以及构建和谐央行建设等新形势、新任务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民银行工会甚至全行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使之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重视工会干部素质、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推进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对推进新时期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工作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确保人民银行工会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需要。工会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工会工作能不能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关键所在。当前,人民银行基层行正在面临职能转换、地位和作用调整的关键时期,部分职工因“待遇”受到冲击,萌发享乐、拜金主义等腐化思想,并有逐渐蔓延之势。这就要求人民银行基层行各级工会组织必须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工会干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确保工会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推动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将干部职工组织起来,并带领干部职工投身到各项工作建设中。这就需要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增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推动和谐央行建设的能力,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工会干部能够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正确分析和把握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新探索,明确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创造新经验。
(三)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人民银行基层行建设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的需要。从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组织的现状分析,工会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总体上是适应工会工作需要的,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是人民银行基层行各级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当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多数地(市)中心支行组织开展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还停留在以会代训的形式,没有针对基层行工会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工作,只是利用年度工会工作会议等机会,安排极少的培训内容或根本不安排培训内容,对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效果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评估。这种既没有专职工会师资人员,又没有时间保证的培训,效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二)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部门的岗位设置制约着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目前,基层行特别是县级支行工会干部都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而产生的工会委员会,设一名主席和几名委员,只有极少数的支行再配备一名兼职工会干部,主要负责工会的日常工作。由于工会主席、委员对工会工作缺乏高度认识,他们将其他的业务工作作为“主业”,工会业务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他们的“副业”,这种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岗位设置,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积极性来经营“副业”,必将严重制约着工会工作的开展,也将影响着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效果。
(三)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走过场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多为以会代训的形式,专门组织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举办。以会代训形式的培训由于程序化的内容相对较多,真正用于培训上的时间寥寥无几。此外,参加会议、培训的工会干部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偏大、职务相对较高、对现代化的设备应用能力较差等实际,培训结束后没有完全掌握培训内容的大有人在,致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四)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着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缺乏专职师资人员,每次组织工会干部教育培训都要在培训所在地的地方工会聘请工会干部授课。由于所聘请的授课人员也属非专职的师资人员,水平自然参差不齐,所聘请师资人员对人民银行工会干部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针对基层行工会干部的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授课,也只能是把以往的工运理论生搬硬套在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中,其结果必然影响着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质量。
三、构建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将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工会的一项基础工作任务来抓,成立教育培训工作领导组织,明确职责分工。根据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制订教育培训工作的长远规划,将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培训重点、培训对象、培训形式、培训时间等内容分解落实到每个年度,并与工会整体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纳入年度工会业绩考核。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通过定期听取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注重“抓典型,辐射一般”的教育培训效果。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组织要紧紧抓住每期工会干部会议、培训的有利时机,力争增加表彰先进、经验交流、典型发言和现场观摩等内容,使参加会议、培训的全体工会干部受到先进典型的感染和教育,以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很好地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由于工作的需要,基层行工会干部职位在不断变化,工会干部的流动也在所难免。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组织要建立逐级对新上岗的工会干部进行定期轮训的工作制度,分批对新上岗的工会干部开展工会法律法规、工会专业知识、工运理论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并对培训情况进行考核。此外,还要对提拔、转岗的工会干部进行重点轮训,避免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一劳永逸”现象。
(四)注重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培训工作师资力量的培养。基层行要积极主动向上级行汇报工会师资培养情况,争取得到总、分行对师资力量培养的指导和支持,逐步建立工会干部人才库,培养人民银行基层行自己的师资队伍。
(五)注重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一套符合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特点的制度,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质量评估和检查通报等制度,使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周密、责任明确、任务落实,程序规范,并把教育培训的情况纳入各级行工会工作的责任目标考核之中,作为考核工会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促进工会工作开展。
(六)注重转变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拓展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空间。要积极探索将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由会议型转变为学习参观、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参观大型企业、股份集团公司的工会建设情况,学习全国知名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以不断拓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知识面,开拓工会干部的视野和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