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1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

在农村许多地区水利设施建设都不够完善,为田地浇水灌溉时会遇到水源不足或者灌溉时间与雨水天气相冲突等问题。在实际调研中会发现,春耕时节的浇水灌溉时期,农民非常忙碌和纠结于什么时候浇水灌溉。因为如果雨水天气比较?l繁,农作物在家里浇水灌溉的话,就会形成涝灾,影响农作物的与收入产量。另外,如果是干旱天气的话,如果不及时抽水灌溉土地,就会导致后来没有水源,从而耽误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对农作物收成造成不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除了水利设施不够完善,还有交通道路设施的不完善。交通不发达,就会使得农作物的运输以及农作物养料的运输问题,为农民造成许多不便。许多农村的田间都是一些小路,大型的田间设施不能进入田间进行作业,影响农作物生长收成的效率。另外农作物的买卖还需要交通工具的运输。如果道路不通,进而影响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收入。

(二)产业结构过于单调

在新的条件背景下,要想让农村经济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则应当对传统的农产业结构进行大幅度的整合。现阶段,农产品市场竞争正趋于猛烈中,而农村因对农产品市场没有一定的认知度,而致使农产品的种类过于短缺,结构单调。比如,如果只是种植玉米、小麦的村庄,那么尽管其年产量可以得到一定保障,但只要市场对这些农产品的需求量减少,亦或是发生价格下降的情况,那么整个村庄的收益会受到影响,乃至农村经济亦会如此。因此,面对于产业结构的单调,其必然会让农村经济迎来一些挑战,会对农村的经济水平提升产生一些阻碍。

(三)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规范管理,经济收入日益缩水,而债务却日益增加,使得村级组织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集体经济一直是农村大力倡导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但是近年来由于管理制度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经济要求,没有新的发展举措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致使营收困难,经营乏力,农村居民的收入在逐年下降,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要承担加倍的损失和付出所有积蓄的代价,这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发展规划导致了如今的局面,没有把农村的生产力和创造的价值有效利用,资金和人才都在慢慢流失,农村的集体组织运转已经十分艰难,使得农民的发展信念产生动摇,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城镇化发展重表不重本

在实际调查发现中,许多农村开始进行城镇化的发展,比如楼房的建筑,水渠的发掘,道路的铺设等。但是建筑的楼房空空如也,没有人居住,也没有人进行商业买卖。农村中许多水池的建设也都大多不合理,没有起到排泄废水污水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农民的出行。这些水渠的铺设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农村调查中会经常发现在一个村庄里面,各家各户门前的水渠充满了杂草、垃圾,人们把垃圾、脏水都倒在水渠里面,影响了环境卫生;另外农村经常会开展道路铺设工程,但是由于铺设的道路质量不高,道路很快就会遭到破坏。可以推知,乡村的城镇化建设,都是从政府开始一层层批准下来落实到乡镇的。而在每一层都有一些疏漏和克扣,导致乡村城镇化建设重表不重本,一些表面的建设,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的作用和好处。并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与经济生活水平。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产业结构整合力度

因农产业结构源于市场,而市场的供求是属于农业产业结构整合的主要方向,那只有努力观察及分析市场需求,才可以更好地对种植农作物量度、规模进行调节,进而让农民可以获取到一定的利益。第一,农民要熟练掌握科技技术,这无论是对于农村品的质量还是数量提升可以作出一定技术帮助,确保其最后的产量、质量均能符合市场。第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农商品,农民群众则必须要借助于对农产业结构的整合来对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度进行强化,落实产品销售量的提高。此外还要达到符合大众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具备一定特色,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促使的效果。第三,农民需要在产品的销售进程中去详细分析市场的最新需要,只要有发现市场对农产品的一些潜在需要,则就要做到及时对产业结构加以整合,尽最大限度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要,进一步落实广大农民的收获丰厚。

(二)加强对农村农业种植的关注度

农民的思想落后,知识水平较低,需要外界的帮助与支持。政府可以根据农村种植业的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为农民提供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这样就可以使农民在农作物的收成上有一些较高的收入。另外,政府还需要帮助农民建立基本的农业设施,之后规划的合理适当,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经济。农民种植农作物提供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还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比如农业大学可以和农村的种植业结合,利用农村的种植条件,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和科研项目研究的实施。这样不仅帮助了农业大学在科学技术上的研究,还有利于农民更好更快的接受科学技术对于他们种植业上的帮助。另外,农作物的销售也是应该由政府介入的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分析市场行情,提高农民收入。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力度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首先,应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并将资金在城乡之间的分配进行合理调节。政府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将建设投入资金合理分配,应对农村地区进行适当倾斜。另外,政府还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调整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具体来说,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起到调动各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并构建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形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要予以资金支持之外,还要对各种新型融资渠道、模式进行探索。例如可借用私人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的力量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并最终实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强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行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使?l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2

1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

现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始终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其在近些年中发展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经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掌握在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农户也逐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也由过去传统的耕种者转变为经营者,同时也相应地具备了经营权和独立财产权。就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而言,所有的产品及生产资料均是由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活动及经营计划也基本都是由集体来决定,国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农村好出现了大量的私企以及三资企业,为实现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对经营者的要求相对较高。

1.2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复合化转变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也逐步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原本单一的经济形式也开始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也慢慢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局面。

1.3农村经济关系市场化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往传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特征开始慢慢消失,农村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成为经营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逐渐走向市场化。

1.4农村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全国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农民农业税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使农民真正体会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实现了政策性增产增收。

2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2.1解放思想,走科技兴农的道路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应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开放搞活、科技兴农、结构拉动、占领市场、创造品牌等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以开放的眼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打造农业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此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民单独经营户在市场中显得过于弱小,为了使其能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生存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市场适应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以此来增强其生产积极性。可利用开办专业村等方式,提高当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狠抓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全国各地都盛产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可以说这就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色和重要优势。现如今,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信息也更加通常,如果农业产业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不但会使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产品也很难找到市场。以我国吉林省为例,其具有十分优越的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东部山区以长白山资源为依托,抓住国家建立中药材基地的契机,将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实现了特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打造出了长白山品牌。中部地区则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依托,尤其是水稻、玉米、大豆等资源优势,并将畜牧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西部地区则主要利用经济作物的优势,将杂粮杂豆、淡水养殖、优质牧草等不断发展为外向型农业的主导产业。其它各省可充分借鉴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此来推动本省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3

贷款需求总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原始积累不足,经济形式单一造成的。短期内的经济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扩大再生产,薄弱的原始积累和单一的融资渠道,使农民只有通过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导致贷款需求面逐步扩大,总量持续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特别是新的《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以来,受各项优惠条件的诱导,规模化经营程度越来越高,单户农民的资金需求额也明显增加。

第二,贷款抑制现象更加严重,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信贷投放主体不断减少。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退出农村市场的步伐,撤并了大量营业网点。2004年,农行在农村营业网点的大规模撤并,又大大削弱了农村信贷主体的实力。以中牟县为例,2004年,农行中牟支行把全县20个乡镇的18个营业网点撤销得只剩2个。同时,为控制风险,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采取上收贷款审批权的办法,进一步增大了贷款难度,使群众对贷款望而却步。

二是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十分有限。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信贷资产质量较差,自营资金很少,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来满足群众需求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信贷满足程序结构性差异越来越明显。

2006年5月,我们对中牟县农村信贷满足程度分行业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种、养殖业等农村第一产业获得信贷支持满足度相对较高,达到60%以上,而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等二、三产业贷款支持满足度较低,仅30%左右。同时,由于目前信用社投放的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这与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后多样化需求是不相符的。

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对农村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自营资金很少,多数基层信用社出于风险控制需要,只愿意发放短期的小额贷款。

二是基层信用社不良信贷资产之所以居高不下,其损失大部分来自于前几年投放的乡镇企业贷款,因此,各信用社对民营企业敬而远之。

三是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的实施,也使信贷人员产生“慎贷”心理,影响了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第四,金融服务需求开始向多样型转变,基层农村信用社力不从心。

目前,虽然资金仍然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民商品意识的增强,跨地区交易等现象日益增多,这就使群众在争取资金的同时,也注重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如银行卡、汇兑以及利率政策等相关金融知识。与此同时,群众虽然渴望发展经济,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技术和管理支持,往往事倍功半。群众希望金融部门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提供诸如市场信息、新技术、新品种等,对金融部门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基层信用社金融服务质量普遍不高,无法满足农村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

主要表现在:基层信用社仍然没有开通通存通兑业务,虽然信用村、信用户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贷款要求,但推广力度不大,有的地方基层流于形式。

第五,地方政府依靠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存在问题;主要途径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作为我国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的收入,因此,为了做好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工作,要认清当下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营主体的变化以及各方面经济工作的开展情况。只有认清了当下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趋势,才能够努力探究出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新途径,从而适应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更上一层楼。面对当下我国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问题,必须要进行积极的改革,通过深入探索,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下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新民村经济经营管理的主体,职能发挥有限,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当下对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于乡镇政府的财经统计所,而乡镇的财政统计干部们作为通过事业编制考试进入体制内的员工,对于财政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使得统计员工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由于专业所限,不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所在,导致了农村经营管理方式中存在着职责不能明确等问题,并且工作素质较差,不利于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虽然整个农村的经济管理都由乡镇政府来进行管理,乡镇的部门虽然多,但是,由于业务比较复杂,对于新农村经济方面很难有全方面的投入,不仅人员比较短缺,而且工作也很难有序推进。第二,随着农村的开发建设,经济实体不断增多,使得农村的经济形势也日趋的复杂,尤其是土地承包问题较为的严重。为使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乡镇对于招商引资工作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得很多企业或者是单位纷纷的在农村建厂,这就导致了农村的土地大量的进行流转和开发,但是在对土地承包的过程中,纠纷也日益的增多,因此对农村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土地的管理难度较大。由于土地承包的难度大导致管理的各项政策,不能够有效维护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得农村土地承包的纠纷不断增多,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土地的进一步流转。第三,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合规,甚至是违法的现象,农村经济管理的各种工作主要是由财务人员来完成的,但是在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升级或者是检查过程中发现,尤其是村级的财务管理以及报表制度不完善,任务较为繁多,使得各个村或者是社区不能够做到按时的记账结账,直接影响到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由于缺乏一个安全有效的管理体系,使得各项财务管理工作都不能正常、有序的推进,直接影响到农村财政经费管理的科学性。

二、做好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新途径

为了有效的解决当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探索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有效的探讨:首先,完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的推进。为适应我国当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有必要完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相关机制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确立了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够促进农村经营管理的各项开展,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才能够推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面对当下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乡镇管理的落后局面,只有对乡镇的财政统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细致的划分,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够有具体负责人,从而有效的推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工作。其次,加强农村财政经济管理的改革,建立完善新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体制。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要加强对乡镇财政管理机制的改革,一方面要提高乡镇党委政府对于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对人员的支配以及队伍的建设,提高乡镇政府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水平。一方面,乡镇政府要做好经济管理的各方面服务,尤其是对于土地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条件,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再次,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必须要加强对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通过打造一支专业强、业务精英以及素质高的队伍,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水平。而为了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平,必须要开展好各种培训,通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专业知识,促进员工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思维,对经济形势进行有效的管控,从而提高我国农村经营管理的水平,更好的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满足农民的需求。再三,采用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加强对土地的流转,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资源,必须要充分的运用此种方式。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视,只有加强对土地承包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使得土地承包纠纷的不断减少,因此可以采取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切实的维护好我国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村土地的进一步流转,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落户。最后,加强对乡镇财政统计所的管理,是责任制坚持责任到人,保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有效性。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经济实体的增加,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更加的科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要加强对乡镇财政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通过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到人的原则,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全身心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通过强化指导以及科学的引导,促进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做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面对当下我国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必须要加强管理以及重视程度,通过提高农村乡镇财政经济管理的水平,以及明确财政经济管理的各项任务,要完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相关机制,努力探讨经济经营管理的新途径,通过采取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加强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资源的进一步充分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建设美丽的新农村增砖添瓦。

作者:张永学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杨钊.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方式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5(3):94-99.

[2]邓小龙.农业生态链视角下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5(1):31-33.

[3]农发行安徽省分行课题组.探索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新途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5(4):56-58.

[4]陈健生,魏静.县域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6(1):91-96.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5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 转移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造成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出现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本文将结合重庆市黔江区人力资源状况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迁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进行探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个阶段

(l)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工业企业规模开始扩大,以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开始出现,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涌入。

(2)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化阳寸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农村的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率出现很大的矛盾,由于户籍制度由严格控制到管理放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

(3)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为非固定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开始转向中小城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由于乡镇企业没有结合市场、产权不清晰等自身的缺陷,造成劳动力转移作用下降。宏观经济形式有了好转以后,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企业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与有限的土地生产率以及供给之间的矛盾有直接关系,它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受季节性的影响、家庭的长久性城市定居等。

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其地处武陵山腹地,辖30个乡镇街道,222个村。截止到2012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545万人,非农业人口2235万人,农业人口3215万人,其中劳动力3501万人,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黔江区在组织、引导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整个重庆市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的复杂性、多样性,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l)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狭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受到一些制度的影响,就业的行业和技术工种越来越少,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歧视,因此,剩余劳动力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2)乡镇企业吸引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乡镇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有起有落的发展过程,目前的情况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吸收劳动力的成本也在提高,加上智能化的机械生产,乡镇企业需要的劳动力在逐渐减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虽然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还是存在农村教育水平不高的现象,教育水平偏低以及综合素质的偏低直接影响了就业。

(4)农村剩余劳动力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偏低。目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还是没有得到全面的保障,比如,克扣工资、拖欠工资、超时工作没有加班费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另外,农民工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工厂的一线工作人员,生活和住宿环境也比较差,社会保障问题依然严峻。

(5)户籍制度的影响。目前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的转移,给劳动力的迁徙增加了成本。比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受到了户籍制约,实行划片招生。一些企业制定了农村户籍不能进入的不平等制度;在城市买房有时会受到户籍的制约。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探索

(1)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小城镇建设第一,加快小城镇发展也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普遍经验,对渝东南中心城市扩大吸收能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会对交通、上学以及就业方面给城市带来压力。因此,要增加城市建设的基础投资、配套农民工子女就地就近上学。第二,充分利用重庆市人才市场、重庆就业服务站以及重庆市用工信息网等多渠道进行就业指导、人力外派、人才招聘。第三,成立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建立农村劳动力状态监测体系,改善转移环境。政府加大力度促进劳动力就业,使农民尽早脱贫致富。一是建立区、乡(镇)、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二是进一步完善重庆市人力资源基础台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区人力资源基础台帐数据库,并实时动态更新。对劳动者的信息和就失业信息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对重庆市全民社会保险参保进行登记,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现,以便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发挥更好作用。

(3)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指导。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等现象,一是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通过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技能培训。比如: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微型企业培训,适应性就业培训等多形式;二是调整就业政策,实行“4050”人员灵活就业补贴、失业补贴,积极促进就业。以降低农民的就业成本,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三是转变劳动力就业观念,转变企业人力管理的就业观念;四是通过多形式来提高就业或者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以便他们更好就业。

四、结语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城市化发展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寻找更多的出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劳动力转移这一难题,以实现国家的进步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6

(一)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必然性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进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因为市场自由机会的提供,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是在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中,落到了后面的位置。如果用农村人思想观念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来解释经济发展的落后,是不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理解的。“中国民族村寨的诸多经济问题,如落后贫困等。其症结不在于传统与现代,而在于他们在市场参与中的地位和方式,在于他们对市场的边缘性参与的基本事实。”经济组织的创新实际也是应分散小生产和社会大市场衔接的瓶颈问题、社会化的商品交换方式要求发展起来的。经济组织的创新实际是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表现形式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不是移植一些现有的组织制度,而是立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通过内在力量或外在力量来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出了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创新,和多种力量参与的组织创新。在实践中,农村经济组织的具体形式有:

1.农户家庭经济组织。认识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时,应摆脱传统的思维,即农户家庭经营=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要认识到农户家庭经济组织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农户经济。

2.农村村一级社区经济组织。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大一统”的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即政社合一的。当代的社区经济组织虽然部分保留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内核,比如土地及基本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化生产与集体化经营,统一核算、按劳分配,但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已经在组织内部进行了若干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发展了能兼容一定程度的私有经济,承认私人财产的新的社区型经济合作组织。有的村一级社区经济组织加进股份制因素,以现代经济的股份为纽带把村民与村集体连接为新的社区经济合作利益共同体。

3.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推动了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形式兴起(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市场+农户,中介+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市场+协会+农户等等)。目前,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的领域主要有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和技术服务领域。

4.农村企业。从产业构成看,包括农村地区的农业企业和非农业企业;从所有制看,包括乡镇集体企业、个体私营及家族企业,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二、经济组织创新对当地经济资源的依存

组织是“一个对资源实施控制的决策单位”。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运行方式、运行规则以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面临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如何有效的配置资源,是顺利进行社会生产的关键。资源配置的组织方式,是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技术装备和运作的载体得以存在的。而这种组织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因此资源配置的组织方式和财产权利关系是互为前提存在的。现阶段,农村现有的的村社集体经济制度,承认了农民对土地长期的经营权,土地的所有权归为集体所有。这种经济制度安排,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无论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是企业加农户型的经济组织,都要以这种制度安排为基础,进行组织结构、组织技术的因地制宜的创新。在生产组织活动和商品交换活动中,离不开人和物的要素。一定地域总是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经济组织无论是以生产为目的还是以经营销售为目的,特定地域的物质资源基础决定了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农村的农业产品,文化资源是经济组织创新的物质基础。经济组织的活动是对人的活动的组织,具有一定知识技术的农民是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本基础。

三、经济组织创新对农村社区社会资源的依存

农村社区是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共同体存在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是历史创造的,是人类代代相传所积累的传统的总和,它不仅是过去时的,而且还是现在时,并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当代或未来的发展。特定区域的文化对该区域的经济组织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虽然国家政权控制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村庄,但是农村的社会秩序的维持很大程度是由非正式制度支持。非正式制度,或称“非正式约束”,主要是指社会文化因素,包括语言、民族、宗教、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等无形的约束规则,是对正式制度的补充、扩展、细化。非正式制度下的组织具有信任、规范和网络的特征,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诺思指出:“一个以诚实和正直等特征为支撑的社会将是低交易成本的社会。相应地,在一个人们相互不信任或相互欺诈的社会,必然耗费大量的资源用于界定和实施契约。”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信任关系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在一个人际关系融洽的组织网络中,成员可以通过互动力式得以提高,相互之间可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在较短的时问内获得新信息、新技术与交易新成果。人际关系网络是介于市场、企业之间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机制。人际关系网络在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获取外部资源方面。我国农村经济组织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力式获得资金十分困难,资本筹措渠道狭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经济组织只能发挥组织及其成员人际关系网络的作用,通过社员入股、外部筹措来获取资金。非正式制度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经济组织的创新提供有利的社会资源。但是非正式制度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是有边界的。制度安排的经济绩效要求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必须形成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关系。建立在非正式制度基础上的经济组织也应有自己的特点。从外部移植一种组织制度进来是不适应当地的具体环境的,因此应该在本地建设一个适合制度成长的环境。

四、经济组织创新对当地的政治资源的依存

经济组织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立的,它的发展要获得强大的政治支持,也就离不开对当地政治资源的利用。政治资源可以分为实体部分和规范部分,前者包括政治实体,即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和经济实体,即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后者包括法律规范、政治规范、政治文化。在商品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生产资料和资本。在农村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是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情况下发展产业性、专业性生产或者进行社会化的商品交换,资金缺少是一个突出的困难。由当地的政府组织进行招商引资,或者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或者一定的政策优惠,能够减轻经济组织资金压力。经济的活动也必然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中的活动,组织的合法性要的到政府的认可,对于现阶段出现的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当和政府本身的利益冲突时,依靠集体的政治资源来进行政治诉求。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