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化经济体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化经济体质范文1
多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安管理、维稳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建设、发展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成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基础与核心
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现时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是提高各种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体系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公安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情报研判为支撑,以提高公安机关维稳、反恐、处突能力为目标,逐步构建适应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构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在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打造一个具有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
按照目前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发展情况,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主要是以公安专用网络为依托,以“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12110短信报警平台、技防报警系统和业务警种部门应用系统报警为基础,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为支撑,结合“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治安卡口智能化信息系统、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警力报备系统、警情研判平台和预案管理系统,与警务综合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其他业务警种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在重要节假日、活动庆典及敏感节点时期内,实现对党政机关重要部位、主要道路、重(特)大案(事)件现场以及各类警情处置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图像实时监控、警力资源合理调用,为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监控巡查、视频取证等提供支撑保障。
二、加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实战应用
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信息化建设有关技术框架和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对必须整合到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梳理改造,确保平台建设符合公安信息化建设标准。各支撑、辅助应用系统数据应相互关联、共享共用,逐步建成一个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相互关联、上下共享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
第一,“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时限、统一厂商”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将电话、短信、互联网、技防等报警方式纳入系统统一管理;将各种报警数据信息与报警定位系统、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和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等支撑、辅助应用系统自动关联,实现实时碰撞比对、预案自动响应和网络派单、警力调度及接处警情况实时视频展示。
第二,在建设省-市两级级公安机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基础上,将系统建设应用延伸至县区一级公安机关,并配套建设各类公安业务系统及水、电、煤线路布设、公共交通流等社会信息资源应用图层,通过与电话、短信等报警,警情信息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反映公安五要素信息的现状、分布、技术特征以及动态警力分布,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安、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为案(事)件处置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
第三,加强公安无线通讯建设,市级指挥中心350兆无线通讯网的主基站须达到8信道以上,县级指挥中心主基站须达到4信道以上,县级以上城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终端与指挥中心通话实现全程录音和实时存储。
第四,建设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网络,将治安监控、道路监控、卡口监控图像资源和社会视频监控图像资源整合接入各级指挥中心,实现实时调度。
第五,完善视频指挥系统功能,以“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主干,整合静中通、动中通及单兵图传设备,强化立体化的视频指挥作战系统功能,视频声像可通过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实时展示,并可随时组网实现可视化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扁平化指挥和远程会商。
第六,配套建设各类指挥业务支撑、辅助系统,包括GPS警力定位、警力报备、警情研判、信息报送、值班管理和预案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各系统相互关联应用
现代化经济体质范文2
关键词:环境检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处理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工业排污、畜牧养殖粪便、城市雾霾、废气污染等日益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在这样的情况下,环境保护工作在逐渐深入,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也开始显现出来。因此,要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的质量,首先要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但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虽然目前我国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颁布了相应的环境检测技术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但在环境检测的管理过程中会依然会出现很多的管理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及时的找出相应的问题根源,并对应进行迅速处理。我国的环保部门应该严格的遵守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来进行环境检测的管理工作。
一、环境检测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环境质量相关文件同实际管理工作中文件不相符
在我国的环境检测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一种文件与实际不符的状况,很多的监测质量管理文件都是照搬照抄,严重与实际的质量管理情况不符,对于实际的环境管理的监测起不到任何作用。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有关文件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是一个非常高的书面描述和监督,同时也是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文件的推进速度受阻。现阶段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机构都存在两种文件,一种是实际工作中的文件,另一种是上报有关部门的文件。实际和文件严重的脱轨,导致了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步伐减速,失去了监控的实际意义。
1.2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在我国基层的环境监测单位,工作环境落后,同r经济欠发达,就导致了这些基层环境监测单位没有能力去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加入。同时机构中的现有工作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专业素质较差,分析和处理管理质量问题能力较低的问题,现在基层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已经很难跟上正在不断发展的监控技术和监控要求。最主要的是我国基层的环境监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少,导致了一人兼多职。很多的人既是技术负责同时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这样很难对监测质量给予保障,同时也严重的不符合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要求。
1.3相应的硬件发展跟不上我国的环境保护的管理需要
由于我国的基层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经费不足,导致了很多的质量管理人员办公环境和办公面积没有达到我国的相关标准,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控机构使用的监测设备长时间没有更新,甚至使用上级部门淘汰的落后的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这些仪器由于年代久远,同时维修力度不够,就会对监测设备的精度造成影响,在管理质量上面很难保障,对于环境监控工作的贡献不大。
1.4管理人员的相关意识不足,管理措施相对单一
我国基层的环境监测机构由于工作环境的因素,导致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没有主动的管理和监督意识,对于辖区环境监测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够实际的发现给予处理。长期的忽视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就会导致我国个别区域的环境监测系统不够完善,对我国有效的控制环境提供了障碍。很多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对于发生的质量问题,处理形式较为单一,同时没有针对个体进行专门的处理。工作过程中的采样及检测工作更是常常出现漏洞,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目前我国需要强化环境监测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首先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质量管理的相关观念,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业务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再次,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编制和规划符合工作实际的规章及文件,对相关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管理;同时,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打破常规的用人渠道,从多方面进行优秀人才的引进,提升整体质量管理队伍的素质。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叙述。
2.1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的相关观念
我国最新出台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通用要求,要求我们的相关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要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同时要全面的提升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实验室试验能力。因此在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中要首先更新和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新观念,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参与本单位的管理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
2.2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编制、文件和工作规范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编制和规划符合工作实际的规章及文件各级环境监测站在20多年的管理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所有与环境监测数据有关的事项都必须纳入质量管理环节,并制订各项工作的运行程序文件,使环境监测站所有工作的运行都有章可循。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对相关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管理环境监测机构应该按照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制定规范的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可以明确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资质认定,并保证监测数据的合法有效。
2.3注重人才引进,定期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打破常规的用人渠道,从多方面进行优秀人才的引进,提升整体质量管理队伍的素质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机构改革中积极协调增加监测人员编制,公开招聘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并对现有和新进入的环境监测人员加强培训,提高水平。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业务素质有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具体的分析监测技术,熟悉各种标准和规范,掌握一些管理学、心理学知识,还要及时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动态,不断探索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环境监测得出的数据信息,对于环保工作和污染防治、治理等工作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这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基本方法和实质[J]. 钟劲硅,奚旦立.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S1)
[2]如何有效落实现场监测及采样中的质量管理[J]. 沈荣蓉.北方环境. 2012(03)
现代化经济体质范文3
一、面临的形势
(一)建国4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采,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
二、目标和任务
(四)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五)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六)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体育改革。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对象和重点
(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
(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九)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十)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十一)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部队在搞好自身体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驻地附近的居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十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十三)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十四)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十五)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四、对策和措施
(十六)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
(十七)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加强群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现有体育法规,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社会体育督导、群众体育工作、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
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各类学生运动会等的组织和管理。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十九)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十)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
(二十一)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二十二)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二十三)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
(二十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五、实施步骤
(二十五)本纲要采取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从现在起到2010年分为两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自*年,分为三个阶段:*年为第一阶段,进行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热潮。*年为第二阶段,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年为第三阶段,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期工程自*年,经过10年的努力,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二十六)本纲要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国家体委负责组织实施。
现代化经济体质范文4
关键词市场驱动;农业;建设;模式
1现代农业市场概述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富有成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大大加快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通过激励措施引导社会企业、技术人员等投身到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体系应用与推广中,初步形成多方力量联合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市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产品市场;二是由土地、资本、劳动和智力4大要素共同构成的市场。产品市场主要指购买和销售阶段,具体包括农产品的售卖回购、加工处理、运输贮存等农业生产、消费阶段。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实现农业一体化解决农产品市场问题。在农业一体化的形势下,合同关系将现代化农业纳入市场轨道中。现代化农业主体依照合同的内容规范生产流程,最终产出合同所要求的产品,进入合同另一方主体的加工厂或者是收购站,不再担心作物的销售问题。该种农业一体化的运作流程对提高现代化农业的效率、降低流转成本等具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自然重要,科技推动也相当重要,但是最后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进入市场。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对市场往往力不从心,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没有实质平等的竞争地位。
2市场驱动型的优势
2.1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袤,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众多,我国现阶段发展现代化农业在技术水平方面层次多样,在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经济成分方面多种所有制共存。这些情况都使得只由政府主导配置农业资源存在诸多难以破除的障碍,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详尽的规划安排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支撑,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级政府的管理能力,远远无法承担农业资源配置的重任。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的配置方面所具有的自主性、普遍性以及其与科学技术、管理方式的进步可以实现有机结合等优点与我国国情是相互适应的,把市场作为农业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是我国现阶段相对比较可行的选择。
2.2现代化农业与农业市场互动关联,产生二者伴生发展的竞争优势
现代农业市场的辐射能力以及农业自身的扩张力度可以促使现代化农业首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然后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等资源要素向该区域范围内集聚,从而培育现代化农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接着再进一步向外拓展。此外,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更丰富的生产要素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反过来刺激农业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市场为农业生产者与企业之间有效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企业与现代化农业的辅企业以及农业市场的供应商之间的联合行动可以有效降低现代化农业的成本与提高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效率。市场驱动型现代化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政府主导下的干预极少。所以,农业市场与地方现代化农业的相伴相生可以形成二者互动发展的经济效应。
2.3吸引民间资本集聚,明晰产权归属,提高交易效率
在市场驱动型现代化农业中,大部分农业企业是从小的家庭作坊式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私有产权是他们的典型特征。由于受到资金投入额以及厂商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制约,它们通常只能选择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一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作为他们主要经营发展的方向。因此,市场驱动型的现代化农业中的大部分农业生产者可能在产权上是以非公有经济等为主体,同时在技术上又以劳动密集型农业为其发展的特色。因此,现代化农业参与者的资金规模、市场组成以及管理技术等一般都是同质的,所以,他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现代化农业的流动性,而且能够降低实际交易的费用,提升现代化农业的交易效率。
2.4现代化农业的人才流动壁垒较低,具有“鲶鱼效应”
在市场驱动型的现代化农业中,农业从业者受到降低生产成本的压力以及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影响,大多数从业者没有财力针对目前现有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方式进行大规模改造,最多就是在已有的条件下进行初步更新,所以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技术无法以物化的形态保留并且进行传播。同时,因为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大多数现代化农业尝试者还没能来得及甚至私底下也认为没有必要对新引入的知识、新发明的技术进行正式编码及固定,将其转化为容易传播的文字形态。所以,隐性的知识技术作为另外两类技术形态补充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农业生产中的隐性知识技术没有以文献的方式记录下来,那么它的转移与传播途径就应当以人为载体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行。因此,具体从事现代化农业的主要从业者通常是现代化农业知识技术的拥有者以及传播者。但是,由于现有的现代化农业有关人事制度以及技术保密制度等方面尚待规范,现代化农业业技术的非自主性扩散现象严重。但是,因为市场驱动型的现代化农业在决策方面具有高度自主性,为了提高现代化农业成长力,他们必须在新技术上进行投入,尽可能发挥技术的应用潜力,提高农作物的实际产出量,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在现代化农业内部产生一种技术创新的“鳃鱼效应”。
2.5市场可以极大地驱动生产力发展,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动力
基于市场驱动的现代化农业通过出售农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使资金流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农业生产者劳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启动生产力最根本的组成要素即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市场主要以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取代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身依附政治联系,将农业生产者从依靠政治实行强制依附的已经发生异化的关系中彻底解放出来,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农业生产的前提,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重新进行配置,使农业生产者的具体劳动优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更好地激发农业创新的动力,促使农业生产者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化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市场驱动型存在的问题
3.1引起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过度波动
市场驱动型的现代化农业在合理范围内的波动是正常的,但是超过必要程度的过度波动对现代化农业是非常不利的。农业市场中的某些主体,尤其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主体还可能会采取各种方法影响市场的正常流动为私人谋取经济利益。处于市场竞争中的现代化农业的相关主体可能会采取一切手段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其中,一些财力、技术比较雄厚的主体就可能利用自己手中掌握有的优势来操纵市场,例如不合理的高价销售、不合理的低价倾销、公开散布虚假信息、拒绝交易、强制交易或者是垄断现代化农产品的交易等。这些种做法无疑会加剧现代化农业中相关产品的价格以及供求波动,阻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3.2对现代化农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市场主体总是存在短视的缺陷,市场对现代化农业资源配置一般是以农业市场上各方主体可以实现自主经营同时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些市场主体可能会出现急功近利的问题,他们甚至不惜损害现代化农业的整体以及长远利益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例如,有的市场主体可能会生产销售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作物,从而危害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有的市场主体可能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而进行污染生态环境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式,最终可能会危及子孙后代;甚至还有市场主体会对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开发使用,竭泽而鱼;另外还有市场主体习惯在农业市场中,借助炒作等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此外,热衷于单纯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回收期较长的现代化农业中,不愿意对结构进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调整等。
现代化经济体质范文5
【关键词】农村现代化 城镇化 路径考量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传统农业社会是现代化的发源地。农村现代化就是使农村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产业化、结构非农化、乡村城镇化、生活现代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社会化、农民知识化、社会文明化。农村现代化是中国整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任务中最艰巨的部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村大国、农民大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很难和平崛起。实施以农村为重心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以逐步实现中国现代化,对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农村大国来说是一种必然选择。本文以现代化视角,从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表征、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基于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化三个维度,阐述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破解“三农”困局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战略。
一、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表征
从农村经济、结构转换、社会演进的角度来看,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主要由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构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一般趋势和基本表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切农业国家转向工业文明的必经之路。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不同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村经济社会脱离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没有农村工业化的支撑,就没有农村城镇化。而农村城镇化则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结构转换的后续和更高级阶段,它综合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水平,是农村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其主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速农业现代化,促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在农村不断发展,生产和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工业化的基本标志是农村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比重及非农劳动力的比重表现为不断上升的趋势。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促进农业生产活动不断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是农村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存在特定人口转移障碍的背景下,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广大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政中心,参照现代城市先进的经济、社会标准,发展中小城镇,从而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不断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农村城镇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它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二、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路径主要有城市化辐射、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政府一直重视城市化、工业化,人为地把工业化的主战场放在为数不多的城市中,违反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广大农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最终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才逐渐兴起,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路子。
不可否认,城市化滞后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客观现象。198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19.39%,2001年上升为37.7%。尽管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但迄今为止,他们仍未获得进城并在城市生活的制度合法性,客观造成了农民工群体的困难处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突出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国家纷纷掀起“去城市化”浪潮。大都市被描述为“一个强化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的碎形城市”、“一个堡垒城市的监禁群岛”。韩国政府则通过实施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城市地区过快膨胀的趋势,加快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印度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病”非常严重,人口在大城市的高度集中,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生活状况恶化。在中国,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向现代工业社会结构的转型,也促生了一个数量可观的城市贫困阶层――农民工。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但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农民工和正式工同工不同酬、不同时、不同权,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举步维艰,这既是机制体制的不完善,更是历史的沉淀。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Building Socialistic New Countryside),是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大胆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情况差异性巨大,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被整体效果一般化不断释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农村中也有“农村病”,把过多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势必会导致资源配置浪费、缺乏规模效应、生态环境遭破坏、市场化进程受阻、人口大量增长、封建愚昧蔓延等很多有悖于现代文明的现象发生。
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典型特征,探索合适的现代化化道路并进行相应的政策制度安排是中国政府一直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依靠城市化辐射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相继“失灵”的情况下,城镇化不啻为现阶段农村现代化的合理、有效路径依赖。早在1983年,先生就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离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选择”。实际上,之所以选择发展小城镇来推动农村城镇化,这也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三、基于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化
“小城镇,大战略”是先生提出来的,它充分体现了小城镇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小城镇主要是指县级市(县城)、建制镇和集镇。我们知道,农村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城镇比大中城市更能直接地组织农村的经济活动,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基地,能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是继续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需要;是继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平衡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破解“三农”困局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战略。
农村城镇化已成为关系到中国本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做好农村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基于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化,其战略总要求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提前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相协调发展;保持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经济关系的协调,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促进社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社会共同进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城镇打造成农村一定区域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要把城镇打造成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纽带,“城市之尾”上联城市,“乡村之首”下接农村,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要把城镇打造成一定区域内的农村经济中心,将“乡村里的都市”建设成现代工业、商业、交通业、服务业、现代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二、三产业的集中地;要把城镇打造成农村的文化中心,逐步完成农民向“镇民”的转化,促进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价值观念的融合和一体化。
当前中国城镇在整体质量发展水平还是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均衡,城镇化方面的制度供给严重落后于制度需求,东、中、西部发展差异的变化,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演变等都将影响城镇化的走势。可以预期的是城镇群将进一步分化和重组,未来的城镇发展依赖于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或成为中心城镇甚至小城市,或成为农村社区居民点。理应在城镇化方面尽快强化制度创新的力度、速度和深度,尽快通过制度现代化而开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基于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化道路。
(注:本文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07年立项课题《徘徊与发展: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探讨――以东南沿海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Z02。)
【参考文献】
[1] :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 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高波: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唐传阳:对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再认识[J].江苏经济探讨,1999(3).
[6] 唐传阳: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现代化[EB/OL].http://省略.cn,2006-1-17.
现代化经济体质范文6
摘 要 合理设计群众体育的组织机构,处理好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群众体育能否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南昌市现行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鼓励社会参与、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并对南昌市未来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群众体育 管理 体制 改革
一、前言
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是群众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群众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是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大环境规范下而产生和发展的。它直接受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约束,同时又根据它自身的特殊性而有所侧重和改变。江西省南昌市地处我国中部,经济相对落后和地理环境条件较差,群众体育发展缓慢。加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改观,基层群众体育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社会化程度不高。这种体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发展的要求,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和文化需要。对江西省南昌市基层群众体育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部地区群众体育管理的新路子和新模式,为推进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江西省南昌市现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是群众体育政府管理最高职能部门,具有研究、拟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职责,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监督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开展国民体质检测;指导和推动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城市体育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的职能。江西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受国家体育总局在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受江西省各级人民政府在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行政领导。近年来,随着江西省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江西省政府机构改革中,一些县(市)体委已与教育和卫生部门合并,但仍然设置专人负责体育工作。如南昌市体育行政机构中都设置了主管群众体育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专、兼职群众体育干部。在政府其他部门中,南昌市政府有些部门(如卫生部、民政部等)还设有体育管理部门负责本系统的体育工作,它们属于政府非专门管理系统。
另外,在政府管理体系之外,还有社会性的群众体育管理体系,他们是由体育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组成。南昌市现有群众体育社会组织主要由南昌市的各种人群体育协会、南昌市行业体育协会、南昌市的各单项运动协会和公益性组织和经营性组织五类。
南昌市的人群体育协会是为了满足不同人口群体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需要而设立的体育社会组织,如南昌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南昌市农民体育协会等。某些社会组织虽然不是专门的体育组织,但它们下设体育部门,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都设有体育机构,负责组织职工、青年和妇女的体育活动,这些社会组织归为其他社会组织类。
南昌市行业体育协会是由南昌市行业体育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局的团体成员。
南昌市单项运动协会是为促进某一项目的发展而设立的社会团体。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团体成员,南昌市单项运动协会具有宣传和推动本项目群众体育的发展,促进体育社会化,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的职责。
南昌市公益性群众体育基层组织是由具有共同体育兴趣和体育目的的人们自愿组织起来的松散的区域性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近年来,南昌市的各种经营性体育组织不断涌现,成为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有效的实现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
三、南昌市群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南昌市各群众体育开展活动主要是利用辖区内大学城或附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其次是广场、公园、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其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这样的基础设施分布较为零散,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零零散散。与此同时,现有的体育设施由于受到管理体制和人们健身观念原因,利用率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单从群众体育场地的绝对数量和面积来看,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附近居民日常健身需求。调查显示,居民日常健身受到长时间的影响,主要是相关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费用较高,得不到政府足够的资金保障,这是制约建设和开放体育场地的主要因素。
南昌市群众体育运行机制不健全,筹资渠道不稳定,这是南昌市群众体育发展受限的最主要的困难。经过比较分析,目前,南昌市群众体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机构和体育机构及辖区单位出资,拨款数额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群众自己出资和组织活动收入的比率也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在开展群众体育的资金来源上,南昌市所辖的单位出资的比率远远高于发达地区,社会赞助的比例也略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绝对数量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说明目前南昌市群众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简单,主要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不利于南昌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弱化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经办”职能
南昌市体育行政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发挥领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弱化了微观管理职能,并逐步开始走向宏观管理,并突出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实质上就是要使处于从政府机构管理的体育行政部门让权于社会体育组织,使自己处于半官方的体育组织状态。
(二)加强群众体育社会化管理
南昌市更应该突出的是实现群众体育社会化管理,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与规划制度,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积极倡导健身娱乐体育,鼓励社会体育消费,在政策上对体育娱乐给予扶持并逐步将福利型群众体育改造成消费型体育。
(三)培育体育市场,转变成公益性与经营性体育消费兼而有之
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需要培育更多的体育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重点是积极兴建适合并方便群众活动的小型多样的体育场地与发挥现有体育场馆作用,采用公益性与经营性体育消费兼而有之的方式方法以吸引群众的体育消费。
五、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群众体育人本化管理
在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中,特别是南昌市政府在对非赢利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上还没有充分贯彻“人本化”的管理理念,没有深入了解老百姓究竟喜欢什么,没有针对社区体育、乡镇体育和农村体育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而只是凭主观想象或把片面的考察就当作整体现象来对待,体制建立上难免片面和不切实际。随着社会法制化、民主化的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必然体现在群众体育的管理体制上面。
(二)群众体育现代化管理
南昌市体育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南昌市现代体育运动,也包括南昌市体育产业化、体育的高科技及体育管理的现代化。南昌市体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先,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要求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制度和规范,最终带动南昌市体育事业向前发展。其次,探索和建立南昌市现代化的群众管理体制,就是摒弃南昌市政府独家办体育的体制,真正建立政府、社会甚至企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
(三)群众体育系统化管理
随着南昌市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未来南昌市的群众体育组织系统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南昌市政府将对非经营性群众体育组织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对于南昌市经营型的体育组织的发展及壮大,南昌市政府只是起到宏观调控和政策性把握的作用,这就打破了原来南昌市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
(四)群众体育法制化管理
在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实施中,尤其注意应该树立“以法治体”的观念,使一切事情在操作上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南昌市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要增强南昌市体育干部的法制观念和贯彻执行体育法的自觉性,提高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水平;广泛开展体育法的宣传,创造良好的体育法制环境;加快配套立法,建立健全南昌市体育法规体系;推进南昌市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法规;落实南昌市“全民健身计划”,保障公民体育权利。
参考文献:
[1] 常勃.我国中小城市群众体育发展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
[2] 夏宇.浅谈后奥运会时代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