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文1

【关键词】广东 大学生 网络政治参与 对策

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给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新平台―网络平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载体,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问卷调查

本文主要以华南农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五所广东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采取分年级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51份,有效回收率为 93.8%。为更深层次地了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情况,也抽选了47名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关于获取政治信息的途径,调查数据显示,受调查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的比例为70.1%,相比其他途径(电视媒体10.2%、书刊报纸18.5%、课堂5.5%)明显占主要地位。关于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界定,79.2%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在网络平台发表评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56.8%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网络调查也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范畴。对于网络志愿活动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分别只有22.2%和20.1%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相对单一。

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的调查显示,认为网络政治内容“很可靠”的受调查大学生只有不到6%的比例,认为不可靠的有28.5%;“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推进民主建设的占80%以上;认为积极参加网络政治参与对自己的帮助能起“很大作用”的只占9.5%;认为起“一定作用”的占52.5%;认为“根本没有作用”的达38.0%。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调查大学生都有比较明确的网络政治参与意愿,并且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就越明确,意识也更强。数据显示,37.9%的受调查大学生是抱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32.5%的大学生是认为事件“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而参与,有19.9%的大学生是“纯粹为了发泄情绪”,其他方面占9.7%。总体而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不尽相同,而且各种动机均占有一定的比重,理性的动机占了大多数,但出于感性的动机也有一定比例。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数据表明,受调查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最关注的内容是教育公平(39.5%)、就业创业(30.1%),同时对反腐(29.1%)、党建(19.8%)、外交(15.9%)等也有较大兴趣,这说明受调查者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抱着较高的政治热情。此外,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法律法规”认识度不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缺乏依据。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受调查大学生主要集中在论坛(34.2%)、QQ(23.6%)、博客(12.6%)、微博(11.9%)等平台上。对于高校比较重视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比例反而很低,除了特殊情况需要(例如提交入党学习心得)而浏览之外,受调查者中真正自愿关注此类网站的比例仅有9.5%,而不感兴趣和甚至不知道有此类网站的比例超过60%。在实际访谈中,很多大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此类网站理论枯燥(56.4%)、内容空洞(41.4%)、缺乏互动(33.9%)等。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调查的结论探讨

第一,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和内容来看,目的性都比较强。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评选)、学生干部竞选、就业等方面,同时也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抱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即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①

第二,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来看,参与途径非常广泛,并能跟随时代潮流选择热门的参与方式,所发表的言论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民主政治建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高校一直高度重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却未能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引导,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三,从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来看,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内容信任度有限,难以从网络中获得有助于提升个人政治素养的信息,这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是非问题难以形成独立且成熟的思考,在网络上出现纯粹发泄情绪的行为,甚至是毫无目的性地发表一些有碍社会稳定的言论。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即大学生一方面提倡公平、合理、正义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当自身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又常常回到个人利益层面,加上对法律法规缺乏准确认识,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常出现偏差。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对策

优化网络政治环境。如何把握网络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政治环境的健康发展方向,维护互联网各方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主政治的持续蓬勃发展,是我们在信息化时代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曾在2011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到,要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到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也把促进社会全面信息化的要求纳入其中。

对于网络政治环境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大力发展网络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强网络技术的安全保障。这样既能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新的平台,又能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过滤部分有害内容;其次,在对政府和社会各界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让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思想占领大学生舆论的制高点,并做到实事求是,贴近生活;第三,进一步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完善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引导大学生合理进行网络政治参与。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坚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观念,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丰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其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维权意识和参政意识,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的知情权、表达权、参政议政权等网络政治权利有正确的认识;再次,强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行为,引导大学生有序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做一个理智、文明的网络政治参与者;最后,把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与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现实中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②

以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法规作为规范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手段,同样也适用于网络社会。通过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具有稳定性和合法性。在法律意识浓厚的西方社会,自然成为互联网管理最根本性也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并且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各国互联网立法的重点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界定,明确保护什么,禁止什么;二是明确政府、服务商、网民等互联网主体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美国是世界上拥有互联网法律最多的国家,对互联网进行规范的范畴已经涵盖到基础资源管理、国家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犯罪、未成年人上网保护、个人隐私、知识产权保护、垃圾邮件等几乎所有互联网领域,而我国目前关于互联网的立法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我国在现有的网络管制法律法例基础上进行整合,是目前完善网络法律的当务之急,也是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网络信息立法策略主要有三点:第一,尽快研究制定网络信息法。就是要将有关网络信息的基本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为治理网络空间提供法律依据,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网络运营商和网络用户的正当权益;第二,抓紧制定一些专门法律,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等;第三,修改完善相关法律。例如修改完善刑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处罚计算机犯罪的相关规定。通过法律建设与道德规范并进,将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本文系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CY004)

注释

①邹静琴,王静,苏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67页。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文2

[关键词]网络网瘾 网瘾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黄玮(1984- ),男,广西钦州人,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非政府组织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玫(1980- ),女,广西北流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美学;梁芷铭(1981- ),男,广西玉林人,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与媒介传播。(广西 钦州 5350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网络审美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重构”(项目编号:201106LX551)、2010年度钦州学院教改项目“高校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0XJJG-C04)、2011年度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62-02

一、研究方法

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钦州学院大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2009~2011年,每年下发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6.20%(2009年)、97.36%(2010年)、97.18%(2011年)。笔者还走访调研了钦州学院部分学生。本次研究数据充分且具有代表性,能为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瘾现状及其成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心理治疗中的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上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的原因及关注点中,“学习”的比例逐年下降,“交流”和“游戏”的比例逐年上升,并且这两者的比例之和逐渐超过“学习”的比例。这说明大学生上网普遍,且关注点具有差异性,同时由于关注点“学习”逐渐式微,为网瘾的出现打开了大门。

(二)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与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分析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思想政治课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网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解决,但基于网瘾患者心理因素而会不同程度的反复。当主体遭受失败挫折时,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成就感和效能感的需求被唤醒,但在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条件不允许或二者发生较严重冲突的时候,这样的需求就会被压抑。在网络中声、光、像和各种网络游戏的超现实刺激中,被压抑的主体的自主神经系得到刺激,这个过程激发了主体的认知评价,激活了主体的情绪情感体验,胜任感和英雄般的“白日梦”平衡了主体的失落、失衡、失望和挫败的心理状态,此时,大学生的网瘾比较突出。在思想政治课的影响下,大学生对自我和自我价值、社会状况能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能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挫折,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的因子

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阻碍或者推进钦州学院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一是学校,二是社会,三是家庭。大学生网瘾的心理治疗过程是家庭、社会、学校相互沟通和相互联系的过程,缺少了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方中的任何一方,缺乏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大学生的网瘾心理治疗就难以科学地进行。从表2可以看出,学校、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治疗网瘾最为有效,依托学校途径开展网瘾心理治疗次之,依托家庭或者社会更次之。

(四)影响钦州学院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特性的主要因素

1.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钦州学院大学生网瘾患者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行为。钦州学院大部分网瘾患者行为比较乖张、性格孤僻内向、日常行为偏差,这些都会消解网瘾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3.教育。钦州学院大学生网瘾者对教育环境缺乏认同,在融入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氛围上缺乏主动性,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心理治疗网瘾上被动失语,破坏了心理治疗的基础。

4.网吧。网吧凭借良好的计算机设备、热闹的群体活动氛围和丰富的网络体验催化了大学生网瘾的形成,并导致网瘾心理治疗的反复性。

5.成就感。很多网瘾学生在校成绩较差,难以得到老师和同学认同,他们更愿意在网络空间中寻找成就感,实现自身需求。

6.压力。学习、生活和就业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自由交流的网络世界恰恰成为他们减轻压力的宽广场域。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的途径

(一)立足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呈现多样化态势,出现了“求知心理需求”“娱乐心理需求”“交际心理需求”和“性心理需求”等方面的需求。①因此,要全面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提高对网瘾心理治疗的认识。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把网瘾患者与其他学生平等对待。要构建民主课堂,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进而为网瘾心理治疗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宽广平台。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加上大学思维活跃和易于接受新事物,使得大学校园的网络舆情出现“突发性”“复杂性”“情绪化”和较强的“利益相关性”。②因而,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充分利用学校资料室、图书馆和互联网充实理论知识,为网瘾的心理治疗储备知识。要充分利用一切培训学习机会,以获取引导学生心理和帮助学生戒除网瘾的技能性知识,推进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技能。要创造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技能培训,为促进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提供直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立足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关系”“矫正性情绪体验”“提供可选择的生活态度”“从事新的有效行为”“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影响”“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这六个因素能使心理治疗起作用。③因而,把实践课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机会实践新的行为,促进他们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践行能力,实现理论认知向日常行为的转变,逐渐戒除网瘾。要拓展思想政治课堂理论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善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矫正情绪能力和主动探索自我能力,促进他们深入认识自我,从而达到网瘾心理治疗的目的。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式。网络海量信息冲击着大学生主观世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④因而,要由原来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启发式,让学生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理解思想政治课传递的思想价值体系。通过情感影响和心理说服,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体,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稳定的内在精神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结构。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评价体系。从本质上来说,网瘾心理治疗关键在于网瘾患者对教育者传递的价值的认同。“价值认同是认知主体的知、情、信、意、行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的协调。”⑤因而,要把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上网关注点及其变化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评价范围,关注他们在网络方面的“知”和“信”,为帮助网瘾患者实现价值认同提供信息资源。要在把握大学生上网规律和网络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把大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地点和上网时长纳入思想政治课评价范围,突出关注学生面对网络时的“意”“情”“行”,为促进网瘾患者实现价值认同提供全面的信息。创新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还要逐步把学校、社会和家庭纳入评价主体范围,把任课教师、辅导员、班干部和学生管理机构纳入评价主体范围,逐步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立足学生的基本权利,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1.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和谐文化的基础。⑥据此,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通过设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关的标语、雕刻、路牌、横幅、电子屏幕和宣传栏等方式,加快推进高校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使学生在校内时时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进而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沉溺于网络世界。

2.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建设,使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和校风校纪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洋溢着思想政治教育气氛,使学生在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形成良好校风校纪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权利的同时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抵制网络世界的诱惑而关注网络学习。

3.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要完善学生激励机制,积极树立学生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为满足学生的权利诉求创造良好条件,逐渐消弭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排斥,为网瘾的心理治疗提供良好的环境。要依托学生社团,以节假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消解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引诱,促进网瘾心理治疗的实现。

[注释]

①刘新庚,黄小明,李超民.论大学生网瘾心理过程机理及心理行为矫治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

②白,安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30):48.

③汪明春.心理治疗起作用的共同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18.

④石昌瑞,潘金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2):67.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文3

关键词:网络谣言;高校大学生;问题研究

网络谣言对现代人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纵观有关网络谣言的种种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网络谣言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而较少涉及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研究从网络谣言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入手,通过理性分析,科学判断,结合时展形势,得出结论并提出应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界定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47年将谣言定义为,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称述。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变化,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谣言传播更为迅猛。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种缺乏事实依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为的信息。

(二)网络谣言的分类及特点

网络谣言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从目的上,分为有意捏造的和无意讹传的;从后果上,可以分为有害谣言和无害谣言;从存在时间上,可以分为短期谣言和长期谣言;从传播规模以及影响度上,可以分为局域性谣言和全国性谣言等。一般来说,网络谣言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有关联性或者比较熟悉但不特别熟知;其二,能迅速引发强烈的情绪反映;其三,与热点新闻时事相关的;其四,有一定的文化和舆论背景。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在网络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其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下面就两种机制进行分析: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他们的谣言经典研究著作《谣言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谣言的经典公式。在谣言的生成机制中,个人认知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传播者对于信息可以理性和科学的鉴别,就会有意识的去避免传播那些不恰当的信息,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

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方面,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不畅。相比较而言,社会的弱势阶层则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境地,当他们无法平等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时,就会很大程度上轻信了相对更容易获取的“谣言”。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人们的情绪和意见没有适当的抒发渠道,则会引起人们不满情绪的加剧,一旦引爆,谣言就会在更大范围内造成影响。

三、网络谣言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现状分析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谣言所产生的问题逐渐增多,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就近在几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以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所高校为例进行抽样调研。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有较强的辨别真伪和接收读取信息的能力。事实上,多数大学生在对待网络谣言还是比较理性的。但是,不容否认,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运用网络,轻信传言,以讹传讹。为什么会有部分大学生容易信谣、传谣和造谣呢?这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冲突加剧,社会问题骤增,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同时又因为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一方而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表现出对传统及主流文化的反叛;另一方而,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强。

四、高校大学生网络谣言应对策略与思路

(一)完善立法是遏制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之所在

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而临的共同问题。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有自己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约130项相关法律、法规,对包括谣言在内的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范。我国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法律,运用法律手段对造谣者严厉打击,运用法律程序加强微博、聊天、社交、论坛等网站管理,提高网站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技术管理水平。

(二)建立完善高校网络谣言应对机制是核心之所在

高校大学生主要生活环境是高校校园,因此,高校首先应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谣言监测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预见性。一旦谣言发生,能够及时对谣言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其次,高校应当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以应对网络谣言,提高应对校内突发网络谣言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创造便于消除网络谣言的舆论氛围。最后,高校必须加强对于网络谣言的长效管理。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是关键之所在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抵制网络谣言传播方面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充斥在网络上的信息,高校学生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此,高校大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道德认识水平,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守法、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高素质群体。不仅如此,还要提高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和媒介素养,不一味八卦猎奇,不参与娱乐恶搞,从而营造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

参考文献:

[1]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辽宁出版社,2003:114

[2]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2005(10)

[3]范升建.网络环境下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4]黄宇弦.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2012(06):173

作者简介:

边宝林,(1992~),男,辽宁鞍山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教育与社会法学。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8日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加深专业知识的殿堂,其文献资源利用情况是体现高校学术研究水平、学校学风以及学生求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对图书馆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正在下降。对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相应的对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现状

总结当前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大学生到馆次数减少、纸质图书的借阅量逐年下降、电子资源整体利用率比较低、自修室利用率高。

(一)大学生到馆次数减少。根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几乎没去过图书馆的有8%,光顾校图书馆的不足30%,每学期去图书馆不超过两次的同学占10.3%。

(二)大学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借阅量在逐年下降。蓉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图书馆2006~2011年每个年度馆藏图书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年度纸质图书借阅量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和馆藏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逐年减少。

(三)大学生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整体利用率比较低。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去电子阅览室大多是查阅专业资料,还有一部分是休闲娱乐,通常只有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为了科研创新项目或写毕业论文而去电子阅览室查找资料,而他们中使用较多的是电子期刊网,如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咨讯等,对其他数据库的使用较少,对电子图书的使用更少。

(四)自修室利用率高。武汉市一所高校针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调研显示,图书馆的座位异常抢手,但高达71%的人到那里是自己带书去自习,借阅图书的同学只占6.29%。虽然自习室利用率高是高校图书馆的一大亮点,但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珍贵的专业文献资源未被利用,却沦为大型自修室,其价值的开发有待加强。

二、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影响因素

(一)图书馆方面的因素

1、图书采访人员的采购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高校办学,专业众多,各专业所需书籍有差异,图书馆采购图书有时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一方面由于高校图书馆员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加之高校教师参与图书选购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难以采选到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动态的图书;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需求多元化和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有限性,例如对深受读者青睐的电子资源,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包库购买,这无疑降低了图书采购质量,容易造成大学生对馆藏的满意度不高。

2、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跟不上大学生的需求。目前,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馆藏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还需时日,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利用。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变得浮躁,他们的业余时间被各种不重要的新闻娱乐消息或小说占据,很少进行深度阅读。有调查表明,微信、微博、BBS、网络新闻、网络小说、娱乐视频等已成为大学生网络阅读的主要内容,优秀经典的社科类或学科专业性的图书少有人问津。他们读书不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是为谋求现实利益,一般很少读教材以外的书,即使读也是为了考证等,阅读呈现功利性、实用性和娱乐性倾向。

2、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欠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学生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和互动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在当前几乎人手一部电脑的大学校园,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不强的部分大学生可能受其不良影响;第二,部分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缺乏认识和主动性,他们的求知欲一般只停留在自己所学专业课程上,较少寻找和利用信息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第三,一些大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较低,他们习惯于通过百度、搜狐及谷歌等搜索引擎寻找信息,对维普、万方、SPRINGER等诸多学术性数据库却使用不熟练;还有些学生根本不清楚图书馆馆藏结构以及具体的信息检索手段,不会通过检索工具对信息资料进行获取。有研究资料显示,当前我国70%的大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许多学生面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常常不知如何下手;第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信息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对诸如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非常贫乏。

(三)外部环境因素

1、网络、手机等媒体对图书馆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数字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来获取知识和信息,造成了图书馆部分读者的流失。李海云对五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通过手机来进行阅读的大学生达到90%以上,多媒体和电子阅读分别是79.4%和37.2%,网络在线阅读比例超过纸质文献的阅读。随着手机和电脑变得越来越便宜,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台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大学校园的网络宽带也渗透学生寝室等校园各个角落,大学生在寝室就随时可以查找到所需信息,而图书馆固定的作息时间通常与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冲突,自然就不会像过去一样去图书馆。

2、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影响。从社会到大学,都流行各种考证和考公务员,而考证和考公务员的学习书籍大多带有时效性,基本上是一年一换新,并且其书籍价格也比较高,图书馆不可能即时和大量采购,这直接影响到一大批学习努力的大学生来图书馆的借书热情,他们大多自己买相关书籍学习,把图书馆当成自修室。当前社会上还有一股不良风气,认为进大学就是混个文凭,以便找个好工作。许多大学生受此影响,大学期间读书不太认真,专业教材都学不好,导致大学图书馆对其来说形同虚设,基本不去。

三、促进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策略

(一)实行读者决策采购。读者决策采购,简称为PDA,也称DDA(Demand-Driven Acquisition,即需求驱动采购),是一种新兴的图书采访模式,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与流通情况,由图书馆确定购入。它起源于美国,已被欧洲、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图书馆引进采用。作为一种图书馆新型采购模式与传统文献采购模式相比,具有诸多优越性,例如能满足读者的即时需要,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弥补了采购人员在专业和学科方面的不足,节约购书经费等。因此,我国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这种采购方式,践行“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确保采购的资源是读者所需,促进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

(二)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要素,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因此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第一,图书馆员要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介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以准确、及时地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优化阅读资源。第二,图书馆员应加强图书馆学及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学历,增强为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的能力。第三,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外出进修学习、参加研讨会、举办学术讲座等,加强与校外图书馆的交往,开拓图书馆员的眼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三)加强大学生的阅读引导。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浅阅读、功利性阅读等不良阅读习惯,阅读结构呈现病态趋势,这对学生的自身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还有一些大学生不知道除了学习课本外,还需要阅读什么样的书、该如何读书。大学图书馆有责任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新生入馆培训时,将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重点内容来讲,并且邀请读书好、成绩优的学兄、学姐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其次,举办读书节活动。例如,到2014年,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已成功举办了八届读书节活动,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评选优秀读者,在读者中形成读书热潮,图书借阅量明显增加,极大地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图书馆员可以将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收集整理成小册子,分发给院系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请他们一起协助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

(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检索能力较差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及信息检索的专门人才,专门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基地,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馆要实现这一功能,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讲座。在大一、大二主要针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提高方面进行专题讲解;大三、大四主要针对信息评估和使用能力方面,从而使讲座真正发挥实际作用。二是图书馆可以将信息素养培训课件上传至图书馆主页,可以通过图书馆资源在线使用导航,让大学生了解本馆的资源。三是图书馆员与教师合作,协助系部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作业等,最终使信息素养内容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渗透给学生。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德倩.光顾学生不足三成,多数只借教辅资料:高校图书馆“沦为”大型自修室[N].2010.6.2.7.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文5

关键词: 信息素质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 高校图书馆

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47个民族。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新疆的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族人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疆各高校都设立了图书馆,给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服务。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许多来自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受物质环境制约,社会阅历较浅,对事物的认识相对单纯,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进入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后都还处于适应阶段,对于新的知识和现代化技术既渴求又感到陌生。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利用图书馆的现代化的搜索工具来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1.1信息获取能力较差。

在高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不一致,有的已经会熟练使用“专业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有的不会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对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较为陌生。

1.2利用信息无目的。

大多数大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在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造成盲目借阅的局面,等等。

2.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目标

高校图书馆是师生读者学习、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传播文化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点应该由“服务型”向“教育培养型”转变。随着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往图书馆的读者工作是“为读者提供包括导读在内的以纸张型文献为主”的服务,对读者的教育只限于教会他们怎样利用图书馆和文献检索等狭窄的范畴之内,没有进行系统的、正规的信息教育。而如今,读者的需求已由单纯的“索取知识”为主向“掌握信息技术”为主转变。随着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不断增加和读者需求量的增大,图书馆还像以往一样靠“服务”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种现象给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使大学生本身具有与利用图书资源一样的利用电子资源的能力,即培养他们的信息素质。

2.1转变传统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在为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还要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己任,把信息素质的教育培养贯穿到为读者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大学生逐渐掌握最基本的信息知识,包括图书的分类排架、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等基本的实用技能。逐渐使大学生提高信息素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使他们具备探索和创新的基本素质。所以,图书馆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

2.2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与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连接大学生与图书馆的桥梁,应不定期地接受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专业教育,不断地补充、拓宽、深化和转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信息意识并掌握一定的信息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包括信息收集、整理、鉴别、评价和利用的能力。所以,对于非信息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应以信息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为主,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传授专业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使其既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素质,又具备良好的专业信息意识和对专业信息的判断、获取、开发利用的能力,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

3.高校图书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创新措施

3.1开展信息宣传活动和培养信息意识。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开端,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开展图书馆常识教育活动,如把图书馆概况、馆藏布局、各部门服务功能、文献目录体系、公共检索平台使用方法及数据库检索方法介绍等内容制作成直观生动的课件,利用图书馆报告厅,由专业人员直接给学生讲解,帮助他们了解本馆的藏书特色及各部门功能。同时印制精美的读者手册分发给每位新生,其内容包括图书馆基本概况、读者服务项目、图书馆借阅程序、规章制度、联机目录及分类法介绍等,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喜欢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技巧,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

3.2举办专题讲座。

图书馆举办专题讲座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讲座内容可以是有关图书馆学、信息科学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是有关学科前沿问题和发展动向。此外,还可以定期分批开办各种培训班。如:常见应用软件培训、机读目录检索培训、多媒体读物及软件学习等。在开办“网络知识培训”中除了介绍E-mail收发、WWW浏览、Internet信息查询和编辑制作个人网页外,还必须加强引导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规范网络行为,培养自我完善能力。通过组织利用课余时间或者短期集中培训学习,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为信息检索和学好检索课打下基础。

3.3开设个性化的信息检索课。

检索课是为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而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检索课要以手工检索为主向以计算机网络检索为主的信息检索转变。图书馆拥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检索设施,在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使学生了解书目、事实和全文数据库,联机、光盘检索的基本原理,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实用数据库,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素养教育对专业学习的帮助,主动培养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

3.4要敢于创新,让大学生参与信息工作,帮助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各高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学生中聘用管理员,让他们参与管理图书资料、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服务,结合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和本校的科研、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和综述论文的写作技巧,将文献信息检索利用技能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参与情报课题的研究,使大学生对情报信息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信息的分析研究与获取利用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培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报调研、综述能力。

3.5强化馆员队伍的建设。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信息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素质教育的成效,要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就必须提高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和自身的信息素养。图书馆工作人员要重点做好导读工作,尽快让学生熟悉文献检索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文献的作用通过导读向大学生推荐新书及最新专业文献,让他们不仅掌握本学科领域内的有关知识,而且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除此以外,工作人员还应搜集、整理、分析和及时传播网络信息资源,并指导学生识别出最适合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免他们被信息网海中大量无关信息所困扰。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队伍,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加工处理和网络方面的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秀,刘秋林.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2006,(1):105-107.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观念 风险认知 校园分期市场 互联网金融

一、引言

2015年11月,分期乐对其覆盖的4000多所高校分期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份客观解读了大学生分期消费现状的《大学生分期消费行为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数码电子产品是大学生选择分期付款交易的主流,其中以苹果品牌受到的欢迎程度为最,在手机、电脑、平板品牌的单品TOP10中都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无论是追求品质或性价比,95后大学生都已具有接纳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消费意识,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追求时尚与品质并存,不盲目也不等待。

当代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教育水平、消费场景等客观因素,俨然成为推动未来互联网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预备役”。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较浅,消费心理更易受到高校社交圈中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经济来源相对单一,消费习惯尚未成型,依然处于摸索收入与支出之间平衡点的探寻阶段,消费观念可塑性强;他们的专业不论是何种方向,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知识素养都在推动着其对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认知与判断力趋于成熟,所以排斥、拒绝接受新兴产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而这些也成为“嗅觉敏锐”的金融精英们迅速开拓校园分期交易平台业务、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

然而,据《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于分期消费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超过67%的大学生用过分期消费并且表示会考虑继续使用。但伴随着校园分期网站的迅猛发展,私人信息泄露、恶意骗贷、商品质量、合同条款等问题的频频发生使得大学生们不得不更加谨慎地进行消费选择。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们对校园分期产品有着潜在的兴趣与关注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对这种新兴交易方式的风险认知与评估结果使得他们无法完全信任所有的分期产品。那么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校园分期产品的市场发展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二、文献综述

针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进入高校市场的发展现状,胡瑞显(2016)认为,当今互联网金融在移动互联网这片沃土的滋养下迅速成长,其中蚂蚁花呗、京东校园白条、分期乐、趣分期等提供分期消费的平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用来满足消费需求的首选,填补了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的空白,并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但夏露(2014)通过对高校市场的初期效益的问卷调查发现,现有P2P平台在高校市场的经营效益差强人意,并没有如预期当中的那么理想。相比之下,孙亚伟(2016)的观点则更为中庸: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但资金缺乏以及经济来源较为单一等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种购买力。同时,大学生理财能力^差,信用意识淡薄,各种违约现象屡见不鲜,坏账风险极高。所以,大学生消费信贷分期,既存在业务优势与机遇,又有劣势与威胁。

提到大学生消费理念和理财方式等问题的时候,刘嘉灏(2014)的一些观点也佐证了孙亚伟提出的想法:当前,大多数中国家庭传统教育在理财方面都比较淡泊,家长习惯于对孩子各种开支一手包办,从而忽略了对孩子理财观、价值观等其他世界观的教育,这也造成了大学生们理财意识缺乏的现实问题。与刘嘉灏的观点相比较而言,郭靖钰(2015)并不过多地关注大学生群体理财基础薄弱的劣势,相反,他更多的是看到了大学生们消费理念的可塑性和成熟趋势。通过调查发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行为也越来越普遍。王艳丽(2016)认为,尽管互联网理财产品在校园生活中已经并不少见,但传统的理财产品的优势依然不容小觑,互联网理财与传统理财方式正在不断的摩擦中相互融合,互联网理财工具和新型金融产品牌的优势也在不断的凸显出来,吸引着新一轮的消费者群体。

总体来看,国内研究者们对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校园分期产品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一支分流,出现时间较短,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变化,而忽略了高校学生们消费理念的转变趋势以及风险认知水平的影响。此外,多数研究更是忽略了互联网金融产品本身具备的优劣特性、潜在风险对大学生消费行为选择甚至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带来的影响。

三、消费需求方对校园分期市场发展的影响

表3-1:

(一)大学生年级分布对校园分期产品使用情况、接受程度的影响

表3-2:

图3-3:您对大学生分期付款进行消费的态度是?

从表3-2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概率值为0.021,小于0.05,即南京高校大学生年级分布对校园分期产品的使用情况、接受程度有显著影响,表明南京高校大学生是否接受分期交易有显著的年级分布差异。

由于消费心理进化、消费需求差异、信用认知趋于成熟等因素,校园分期产品可能会对不同的年级阶段的吸引力不同。随着进入大学校园后年级的增长,同学们的视野更加宽广,思想更加成熟,需求不断增加,对新事物的了解以及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分期交易方式很可能由最初的不能理解和排斥发展为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审视其潜在风险和收益,甚至看好这类产品的前景及市场潜力。虽然人们的各种消费心态和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但是中国的宏观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根深蒂固。所以在多数情况下,风险中立者总是占据了绝大一部分的比重。分析以上图表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中无论是哪一个年级阶层,对校园分期产品持“一般”态度的调查对象占总样本量的绝大多数。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理论上的分析依然是不无道理的。从大一到大四年级,“很支持”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而“不能理解”的比例直线下降。这一数据变化意味着年级的分布对校园分期产品的接受程度产生一定影响,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对其市场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月平均消费额对校园分期产品使用情况、接受程度的影响

表3-4:

图3-5您对大学生分期付款进行消费的态度是?

从表3-4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概率值为0.034,小于0.05,即南京高校大学生月均消费水平对校园分期产品的使用情况、接受程度有显著影响,表明南京高校大学生使用分期付款与否有显著的月均消费额差异。对于月均消费费额相对较少的学生群体来说,对分期交易“很支持”可能性会相对低一些,甚至是“不能理解”。月均消费额与学生的日常需求呈正比,消费水平较低的学生基本上或者很少会考虑额外的消费方式,所以这样的消费习惯直接导致了该群体对校园分期产品这类超前消费方式的关注和接受程度处于一种很低的层次。相对而言,中等消费水平的学生更容易考虑校园分期交易,并且这一趋势随着消费水平的上升而表现得更加明显。但是,当大学生的月均消费额明显超出调研区域的消费水准,达到很高的月消费金额时,我们就要考虑此前分析过程中的理论依据是否已经脱离“需求”的落脚点,并且涉及个人家庭经济状况、消费习惯等其他因素。

(三)月生活费盈余水平对校园分期产品使用情况、接受程度的影响

表3-6:

图3-7:您对大学生分期付款进行消费的态度是?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较为理性,生活费水平与实际消费支出大多数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这意味着产生额外资金需求的可能性降低,毋庸置疑,这会直接导致该部分群体对校园分期产品的关注度处于停滞点。从表3-6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概率值为0.014,小于0.05,即南京高校大学生生活费盈余状况对校园分期产品的使用情况、接受程度有显著影响,表明南京高校大学生选择接受分期交易与否有显著的生活费盈余水平差异。月均消费水平的衡量标准是一项绝对值,而生活费盈余水平的选择则是定性指标,更有利于进行相对分析。从以上数据结果可以分析得出,生活费“有剩余”的同学相对而言“不能理解”分期产品的使用,而生活费“不够花”的同学往往会“很支持”分期交易,以此来满足额外的消费需求,解决月生活费水平与消费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四、产品供给方对校园分期市场发展的影响

表:4-1:

(一)分期产品宣传方式对校园分期产品使用情况、接受程度的影响

表4-2:

图4-3:您对大学生分期付款进行消费的态度是?

在讨论分期产品宣传方式的过程中,商户推荐和校园实质上并没有脱离广告宣传的范畴。但是考虑到校园市场营销手段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区分各种推广、宣传方式的有效性,我们对此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的划分。从表4-2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概率值为0.000,小于0.05,即校园分期产品推广方式对校园分期产品的使用情况、接受程度有显著影响,表明南京高校大学生是否接受分期交易有显著的宣传方式差异。毋庸置疑,广告宣传一向是市场营销的主流推广手段之一。然而除此之外,我们在数据中可以看出,校园、商户推荐和朋友推荐三个方面依然各自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这一现象来源于高校市场本身具备的特殊性。由于目标市场的范围可以很迅速、准确地确定,其推广手段也更加具有针对性,校园的团队自然更容易地组建和发展。而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圈无疑更加容易传播产品信息,这就导致“朋友推荐”这一营销手段可以发挥地更加充分由此可以看出,以上除广告宣传以外的其他几种推广方式,在高校范围内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分期产品的关注以及接受程度。

(二)分期产品性质及特征因素对校园分期产品使用情况、接受程度的影响

表4-4:

图4-5:您对大学生分期付款进行消费的态度是?

大学生群体对分期付款消费方式仍未盛行,但很明显,分期付款概念已深入人心。分期产品性质以及特征可以比喻为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对校园分期产品的“第一印象”。从表4-4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概率值为0.252,大于0.05,即分期产品本身的条件、特征等对校园分期产品的使用情况、接受程度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依据图表信息展开以下的具体分析:

对大学生分期付款消费持有“一般”态度的同学们在考虑到底要不要选择使用校园分期产品――买,还是不买?他们接受校园分期的最大壁垒是产品本身具有的安全水平是否合格。如果说部分的学生完全排斥、“不能理解”用分期付款的理念进行超前消费,那么抑制这个消费者群体积极性的因素更多的就会是“可购买的商品种类”以及“分期数和利息”。分期付款的局限性在于,它很难应用于所有的商品类型,例如一些小额商品往往不会采取分期的方式进行营销。在他们看来,有限的商品类型很难令他们对这种“非常规”的支付方式产生兴趣和共鸣,甚至有可能会带来一些额外的麻烦。而τ凇昂苤С帧狈制诮灰祝尤其是对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而推广的校园分期产品有很高的关注和兴趣的一部分学生来说,“申请流程的难易程度”就至关重要。他们已经接受或者希望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分期付款,但如果申请流程太过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话,也许就会选择放弃。

(三)分期产品风险认知与评估对校园分期产品使用情况、接受程度的影响

表4-6:

图4-7:您对大学生分期付款进行消费的态度是?

学生们对校园分期交易的担忧主要有恶意骗贷、个人信息泄露、高额手续费、分期账号管理风险等。从表4-6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概率值为0.007,小于0.05,即南京高校大学生风险认知和评估水平对校园分期产品的使用情况、接受程度有显著影响,表明南京高校大学生接受分期交易有显著的风险因素差异。

而实际上,在同学的普遍认知中,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一大弊端就是信息泄露问题,其次就是屡次被媒体曝光的高利贷现象。消费者行为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很大但消费能力不足,同时这个群体的经济、时尚嗅觉又极其敏锐,在互联网普及和信息快速流通的时代下,他们能够快速捕捉那些优质的商业信息,尽可能的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高额的利息率和手续费无疑会使他们对分期交易的消费习惯望而却步,继而寻求更为合适的交易方式。而这些存在于潜意识里面的风险因素也是制约着大学生群体对校园分期产品接受、理解程度进一步提升的重大阻碍。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侧重于大学生消费群体,立足微观视角,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校园分期产品的被接受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年级、月均消费额、生活费盈余水平以及分期产品的宣传方式、性质特征、风险程度等因素分别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理念和风险认知情况,从而影响着校园分期产品市场的发展。以需求方(大学生消费群体)为出发点进行分析,他们拥有较强的接受校园分期交易产品的潜在需求与意愿,而且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中的好奇和从众心理,风险认知能力中的低风险偏好等,都为分期交易平台进驻高校校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产品供给方的角度来看,一家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通常都会以用户体验至上,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为不同的消费群体量身定制一套最为契合的金融服务体系,其中,营销手段和宣传方式、产品本身的条件特征、消费者对产品的风险评估水平等等,都是影响着客户群对产品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

据此,我们向分期业务公司提出了如下的一些建议:

首先,考虑到高校市场的特殊性,建议分期产品的宣传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阶层展开更为契合的营销推广,建立符合学生校园经济生活规律的线上线下宣传途径。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仍有不少学生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并不了解。但是,大学生群体消费可塑性强,消费心理尚且处于发展成熟阶段,如果聚焦高校产品市场,通过合适的渠道加以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网络分期消费,市场的潜力将会转化成现实的购买力。其中校园(招收本校学生兼职)和朋友推荐的宣传方法可以进一步地发展并推向成熟完善。

其次,一件产品是否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分期产品公司应该努力优化产品条件,如提高安全性和信用度、丰富可分期产品种类、保障供货产品质量、简化申请流程等,继而提升大学生消费群体对此类交易方式的接受、理解程度。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他们的好奇心理和从众心理较为突出,接受能力较强,所以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使用和接受较为容易。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从客户忠诚度来看待市场份额的稳定性就不尽如人意了。大学生的转化成本并不是很高,所以忠诚度较低,较为容易接受各种品种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那么分期业务公司如何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之后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呢?从分析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的结构中可以看出,数码电子产品占的比例很高,这类产品的消费具有高额低频的特征,对平台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开发更多低额高频的消费场景,培养种子客户,增加客户粘性。例如,分期乐目前就为大学生群体提供3000元以下的小额消费借款,用户可以在平台上选择话费充值、校园卡转账、饿了么点餐等服务,消费场景的不断完善将带来客户忠诚度的大幅提升。

最后,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的潜在风险永远无法被忽略以及轻视,而校园分期产品在实际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可能不单单只是涉及某一方面。所以,公司需要建立起全面、彻底的分期交易风险评估、监控、规避流程,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和安全感。此外,分期业务公司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在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领域的相关政策,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配合有关部门的监察监管工作,完善业务流程和安全信用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文超.《浅析大学生互联网分期消费》.财经研究,2016.

[2]夏露,朱杰,俞鸿源,施学佳,陈强.《具有高校特色的 P2P网贷平台初期经营模式的探索》.财经纵览,2014.

[3]孙亚伟,孙英隽.《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互联网大学生消费信贷分期问题研究》.DOI:10.16653/ki.32-1034/f.2016.01.054 2016.

[4]王丽艳,朱静依,薛蓉薇.《观念与方式的影响研究》.Practical Research工作研究,201513842005Y 2016.

[5]吴奇.《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的探讨》武昌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职业教育 2014

[6]《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的影响》郭靖钰 杨浩浩 白玉 刘同君 陈晓荣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金融 / 投资 《合作经济与科技》 No.11s 2015.

[7]《大学生新兴消费观念与理财意识调查分析》魏春刚(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 150022)2016.

[8]《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胡瑞显,孙英隽(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20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6)02-0062-05DOI:10.13691/23-1539/f.2016.02.022.

[9]《大W生涉足“互联网金融”现象的透析及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李进付〔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4)09-0150-06 2014.

[10]张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比较研究》.安徽大学,2016.

[11]王影.《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重庆高校大学生理财方式研究――以重庆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为例》,2016.

[12]《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理财的影响》饶龙先,宋哲慧 文章编号:1004-9487(2016)01-0034-03 DOI:10.13298/ki.ftat.2016.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