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治理信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治理信息范文1
一、京津冀区域内环境现状
在水资源方面,由于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各地方政府往往把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增长上,从而忽视了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由于人为改造地下水结构分配,导致华北平原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区,其地区可直接饮用的地下水仅占22.2%。同时,由于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一些重工业工厂相继建立,这些工厂是导致区域内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京津冀地区有三分之一的水资源已经被污染并且不能使用,比如,唐山、石家庄等由于重工业工厂的建立,当地的水资源已经出现重金属污染。随着污染的加剧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水生态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出现了流域范围内平原地区普遍地标断流、湿地萎缩、功能衰退等问题。由于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都是相互影响、互相叠加的,因此,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着眼于全局,合理规划好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在大气污染上,京津冀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大气污染主要以雾霾为主。参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内的城市就占6个,《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中,京津冀空气质量最差。尽管随着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区域内的经济结构面临转型,一些传统的重工业为了与当前经济形势相适应都作出相应的转型,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停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内的环境污染,但是这也因此促使了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的兴起,反而加重了空气污染的程度。城市的扩张也导致了京津冀地区生态功能与发展格局的严重失衡。城市化范围的扩大,使其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从而造成了城镇绿化空间减少,土地使用质量下降。比如,坝上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和放牧超载,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山地出现了水土流失以及土壤侵蚀现象。冀中南平原地区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工业开发挤占生态用地,导致城市绿地面积不足,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平原地区城镇连片开发与交通网络隔断了生态廊道,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掠夺生态用水,破坏了生态屏障,恢复难度大。同时,近年来滨海新区区域内出现了土地盐渍化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建立创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而过多开垦未利用过的土地。土地资源的稀缺造成了各方利益的争夺,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区域环境治理的关注。
二、当前区域环境治理的困境
(一)行政区域与环境区域的不一致
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都是依据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等因素、按照行政区划分建立的。然而环境区域多是在某生态系统所形成的特定自然地理或某一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因此,行政区域与环境区域的范围大都不一致。尽管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就地方政府应对其相应的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进行管控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因为区域环境问题的整体性,许多区域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往往超出了地方政府行政区域的管辖范围,而行政管辖区与环境区的不对等,就会有各行政区域之间交界处无人管制的现象发生。据相关研究,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是与整个群落相关的,大气污染在京津冀区域内是相互关联影响的。也就是说,关于京津冀区域内的雾霾问题,如果只有一个地区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付出人力、财力,是无法改善该区域内的空气质量问题的。同时,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导致京津冀区域交界处环境管制不当。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极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还有排污收费标准的差异、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执法效果不佳,从而使交界地区环境监管漏洞长期存在。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打破行政区域的块状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治理是很难成功的。
(二)地方政府间权利资源碎片化
关于环境治理,由于当前中央政府居于主导地位,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结构,地方政府不仅需要对中央下发的政策进行实施,同时也需要保证本地的自身利益,而且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不仅对本地区的相关财政事务具有管理权,同时对财政收支也具有支配的权利,是该地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从而导致地方政府为了提升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惜降低企业的准入标准,没有对那些不符合绿色生态标准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控与治理。同时,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增长指标上,忽视了环境治理,因此,环境治理的效果短时间内并不明显。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作为“理性人”考虑到自身利益,把重心都投入到短期内能够提升地区经济的发展项目中,而选择放弃短期回报率相对较低的环境治理项目。这便会出现地方政府官员过分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民生保障、环境治理等问题。
(三)外部约束规范的缺失
我国现行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管理问责制是以行政区域为版块进行划分管理的。当区域内交界处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时,由于缺乏整体区域内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传统的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环境管制并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缺乏以区域治理为单位的规章制度,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每个地方政府都把治理的希望寄托在区域内其他政府上,希望多投入治理成本,自己可以“搭便车”。如果“搭便车”现象长期存在,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便不愿意长期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最终的结果便是区域内环境治理不能顺利进行,出现“集体行动困境”的情况。
三、完善区域环境治理体系的对策
(一)建立区域环境治理专项委员会
建立环境治理体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权威性约束最重要,然而权威性建立的基础是建成一个管理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公平公正的合法性组织,该区域的合作组织是契约式的,是需要该区域内所有地方政府对区域内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的。目前,京津冀地区之间已经签署协议并成立了省市之间的领导小组,交界地区也可成立专门的联合治理领导小组。可以借鉴欧盟关于各国联合治理的机构体系:欧盟各个机构分工明确、体制健全,有专门的决策机构(首脑会议)、立法机构(部长理事会)、执行机构(委员会)、监督和咨询机构(欧洲议会)、仲裁机构(欧洲法院)。正因为欧盟完善的组织体制,才使得欧盟区域合作组织的权威性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各国间在处理问题时才更容易达成一致。在当前国内的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京津冀区域可以通过合作解决跨界污染问题。同时,三地可以通过逐步统一京津冀地区的基本环境政策和排污标准为联合执法创造有利条件。河北省已经制定了2015—2020年的排污收费标准计划,逐步减小了与京津的差距,保证了联合治理小组与各地区的环保部门顺畅的沟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交流,互相学习经验,共同商讨决策。
(二)健全跨区域环境治理运行机制
为实现可持续性的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样重要。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三地要推动联防联治、执法一体,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立法的稳定性与强制性,能够相对有效地保障和约束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所产生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实现区域内立法资源共享,地方政府之间因合作而产生的分歧困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政府间的合作才能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环境治理与合作的机制,京津冀三地于2015年12月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目前该协议只停留在初步实施阶段,尚未完全成熟,如果条件成熟,建议可以在国家层面通过人大或者国务院制定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协调机构的设置程序、行为方式、职能范围等作出明确规定,这对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三)完善区域内环境管制关系网络
要想实现区域内有效合作的关系网络,建立区域内环境管制机制,不仅需要区域内各地政府间的整合,还需要政府投入一部分精力到私营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间的合作中。当前,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整合建立,应当注重公私部门间的合作、各地生态环境治理功能以及层级的结合和规制。政府可运用PPP模式,鼓励私营部门加入合作。同时,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委员会在获得各地政府同意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与私营部门合作,通过投标的形式,将环境治理相关事务外包给私营部门,这不仅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能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可以建立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该区域内各地政府的资源共享,做到区域内生态环境信息的高效性、及时性以及持续性,以便为京津冀环保专项小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补偿及问责机制
环境治理信息范文2
关键词: 五水共治; 互动; 微信平台; 地图API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2-57-03
Abstract: The public interaction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five water governance" proje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activities in real time and on real spot, an interactive system for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b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he system uses WeChat platform developer mode and Baidu maps API to realize the complaint GPS positioning, and uses Web to realize real-time comment function, so that users can, in a variety of forms, inter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other existing similar systems, the system has stronger user interactivity.
Key words: five water governance; interaction; WeChat; maps API
0 引言
自“五水共治”项目开展以来,各地政府开通了微信平台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目前的微信平台还缺乏互动性和引导性,用户体验差,无法留住用户。本文探讨基于微信平台开发者模式,搭建河流水环境互动系统,实现“五水共治”资源共享共用,以提高广大民众对公益环保项目的支持度,为民众参与政府项目探索新模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微信开发模式
微信平台的迅猛发展丰富了移动和网站接入的渠道,个人可通过开发者模式对微信平台进行开发。微信平台的开发者模式为具有开发能力的公众号运营者提供开发接口,可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服务[2]。
微信开发技术的基础是掌握消息类型的接收回复。本系统使用SAE新浪云计算平台作为服务器资源,选择PHP+MySQL数据库作为程序运行环境。启用开发者模式后,在新浪云后台对XML代码进行修改可以实现信息回复。微信平台信息交互原理如图1所示,用户发送的信息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器来与新浪云服务后台进行数据交互[3]。
2 设计方案
本系统建设关键在于增加用户互动,包括用户如何投诉、获取反馈水文信息等。所以本系统以增加用户的互动性和优化用户体验为切入点,提出以下设计方案。
微信平台在线投诉,是在接收投诉信息的基础上配合地理位置服务和上传图片功能来简化用户投诉流程。在信息反馈方面,搭建BBS模式的论坛,使用微信平台中的服务器配置URL(服务器地址)和Token(令牌)将新浪云SAE搭建的论坛接入微信平台,使用户可以评论他人的投诉及实时获取官方反馈,反馈的信息借助微信即时回复给用户,极大的增加与用户的互动性。整体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微信平台以在线投诉与投诉信息反馈为主要功能,使用河流关键字智能提示并定位以改善用户的投诉体验。当用户的投诉得到解决时,公众号自动回复投诉结果来优化投诉反馈。而微信平台本身的定时推送功能不仅实现民众与政府机构的互动,拉近了民众与政府机构的距离,也使得“五水共治”项目获得更广泛的关注[6]。
3 具体实现
3.1 水情定位实现
移动端的在线投诉功能主要由GPS定位实时获取地理位置信息,可随时随地举报污染的河流。利用JavaScript脚本在页面渲染地图,将百度地图API加载到页面中,并自定义初始化Geolocation地理定位函数来检验地理定位是否可在浏览器中使用。然后初始化地图,对地图添加定位成功事件,如果检验返回的状态码是检索成功的,则在地图里为该定位的中心点添加标注,并将地图的中心点更改为给定的点。最后对地图添加检索附近河流功能,通过定位反馈的经纬度,为中心点添加河流关键字检索,方便用户找到所要举报的河流,如图3所示。
官网利用标签展示河流污染状况,用户在点击标注后,网页会弹出由文本、图片构成的窗口,更直观地查看投诉信息,如图4所示。
3.2 用户互动实现
为了更好地改善用户体验,自定义服务器端设置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微信服务器解析用户发来的信息,响应相应的操作,回复用户所需的图文或音频。
标签化展示河流污染状况的同时,后台也会定时审核上传的投诉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显示在投诉信息页面里,每条投诉会以一个版块的形式出现,用户可选择相应的版块,对投诉信息进行评论,如图5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微信平台开发、地理定位等技术的应用,设计并实现了河流水环境互动系统,系统各个功能运行与使用的效果较好,特别是具有较好的交互性。经过了三个月的测试及试用,用户通过微信平台实时互动参与河流水环境治理,增加了公众的参与度与粘性。在此基础上,系统还将进一步增加互动性方面的功能,比如,在推广中不断找出问题,提高公众号质量来防止用户流失。定期的用户互动和用户数据行为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系统更合理的实现用户互动。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张秋,杨玲,王曼.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
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4.2:61-65,69
[2] 赵敬,李贝.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初探[J].新闻实践,
2013.8:8-10
[3] 蒋.基于微信的高校师生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广
西大学,2014.
[4] 谢远超.微信公众号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中山大
学,2014.
[5] 岳鹏磊,李连民,李昌清,范伊红.基于HTML5的网络地图研
究与实现[J].无线互联科技,2015.2:38-40
环境治理信息范文3
加强校级管理团队建设,提高决策层领导力
1.引导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
对于校长来说,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意味着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二是要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有主动接受信息化培训和学习的意识;三是能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把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当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确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2.提高系统思考教育信息化能力
教育信息化可分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的校长,在关注国家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更多的思考自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从系统的视角来思考与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核心环节是信息化应用,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核心环节的是基础因素层,基础因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三个方面,这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实践的三个基本因素。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因素层外面是学校信息化的保障要素层,保障要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学校信息化规范与标准以及学校信息化考核评价机制等。
3.提高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具体应该包括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信息技术具体应用推进四大方面,特别要强调与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如何有效应用。校长在决策与规划学校信息化工作时,需要思考以下一些问题: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愿景(战略方向和前景)是什么?信息技术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学校如何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信息化的管理,包括政策、制度等?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建设如何合理投入经费?
4.增强信息化的评价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件财力、人力、物力投入都相当大的工作。作为校级管理团队,应当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需要对经费投入的效益进行关注,需要对教育信息化各系统要素和整体效益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评估。校长的教育信息化评价能力包括能使用多种方法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评价具体包括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进行评价,对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评价。
加强中层管理团队建设,
提高中层团队执行力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需要信息化管理。作为学校中层管理团队,其高效的团队执行力,是保障学校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1.牢记三个关键词:高度、速度、力度
①高度。优秀的决策执行者总是“立足本位,站足高位”,胸有全局、视野开阔,能预见到正确决策执行后的良好效果。但是又能脚踏实地地立足本质,不冒进,不贪功。要把各部门工作置于全局之下,找准位置,按时进行,包括有时牺牲一点部门的利益(人力、财力、物力),能够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始终牢记全校一盘棋,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中观的操作。②速度。学校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速度是很关键的,特别是常规工作,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率。速度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彻底,这是一个中层干部应有的基本素养。③力度。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擅长使布置下去的任务得于执行,不只是布置任务、做决定,重要的是检查,是落实,是研究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新问题。有些人的许多工作之所以做得虎头蛇尾、有头无尾,主要原因不外是信息递减、自我取舍、习以为常、借口变通、强调客观等等。
2.增强三种能力
①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引导能力。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中层管理团队的引导作用对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中层要多方面协调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创设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具体是指要创设教师和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通过组织各类信息化应用的评比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与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②信息化制度执行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推进需要制度来保障。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化应用的各种制度,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使用与网络安全保障的各种制度,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各种制度。通过制度来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制度来规范与保障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推进。③信息化道德和法规的引导能力。信息化在学校的应用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因此,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对信息道德准则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使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信息道德观和健康心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力
在学校信息化的进程中,一线教师是推进教育创新的主体。为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理论素质,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拓展信息技术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模式、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不断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将信息化由简单的、一般性的辅教学变为思想观念性的东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管理上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操作性强的目标
目标是凝聚教职员工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行动的基础,只有操作性强的目标才能更易实施,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首先,需要确立正确而又现实的目标。其次,简化目标,用简洁的语言阐述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责任、重点和标准,以使每个人都很好地理解目标的精髓,最终达成共识。
2.建立完备的执行系统
再好的决策都只有通过执行层努力有效地执行才能实现。执行系统包括两子系统:(1)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基层干部教职工,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管理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对于发现的执行不力的各级干部和教职员工,校长应及时给予批评,不能有任何缩水,不能打任何折扣,这是决定全校工作执行效果的关键所在。(2)教职工基层干部中层干部副校校长,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这就让每个干部和教职工同时是执行者和被执行者,既行使权利又承担责任,使执行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系统,充分体现民主和科学的管理理念。
3.建立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
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评价制度是全体员工充分讨论、集中了多数人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其次,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把握宏观和细节,宽严有度。最后,奖惩明确。褒奖“合乎学校利益的行为”,惩罚“不合乎学校利益的行为”,就会有效地督促员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工作的效率。有“功”从下面员工开始奖励,有“过”从上面领导者开始处罚。员工的失职犯错,管理者也要承担领导责任。
4.综合运用“二八定律”和“长尾定律”
环境治理信息范文4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改良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做为核心内容,它也是保护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的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环境监测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信息的分析是监测工作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环境问题分析的重要前提。监测数据的获取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与此同时,还要把监测监督与考核的机制建立起来,把质量管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建立起来,把质量巡查的工作开展起来。所以,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起来,每一级的环保部门也要关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把全过程质量保证重视起来,从思想上要有准确的认识,并且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把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二、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步骤,质量控制体系涉及到监测样品、仪器设备、人员素质、检验方法等,这一系列环节又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质量控制。
2.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的事前控制
也称为预先控制,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起点和开始,是在监测之前进行的预防性控制。具体包括: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考察与评估,监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理论、基础操作、计量知识和误差理论等方面的考试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仪器设备筹备,必须有专业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以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准确度;工作环境改善,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设备、辅助设施、操作空间等条件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监测方法的选择,要尽量选择应用国家、行业的标准方法进行监测实验。
2.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的事中控制
也称为环境监测的过程控制,即对实验室和监测现场所进行的控制。具体包括:对水质监测点位置的设置,力求水样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并能全面正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散布规律;水质样品的实时采集,要严格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的各项要求去采集水样等等。
2.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的事后控制
具体包括:真实完整可靠的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内部监测、自检和自我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评价质量控制体系的适应性等等。
三、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要素分析
首先,关于采样的质量,对采样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采样点的布设,采样的厚度与深度以及样品的存储方法,还有时间与气象条件等。在实际的操作中经常会由于周边的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等原因而给布点带来影响,如果没有规范的点位布设,就进行样品的采集,那么,监测出来的数据是不会把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的。其次,仪器设备在性能方面的影响,在对样品进行分析的时候,给分析的结果带来误差的就是仪器设备,一方面是由于仪器的计量性能,包括灵敏度以及分辨力等,另一方面是在进行分析时用的仪器是不是进行了相应的校准与认证,分析人员是否对仪器进行了调试,这都是对分析结果的质量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最后,分析方法的影响,样品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好的方法就是选取国家标准的方法。不管是哪一个监测方法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允许的限量、适用的范围以及干扰物等。但是,因为人员的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等原因有一定的制约,所以,就会出现选取方法不恰当的情况。还有一些分析的方法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一般会表现在水质采样的方法,样品前处理方法不强大。所以,如果没有合适的分析方法,对于监测的结果质量就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在环境监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质量管理工作,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周密性。所以,通过省级以上部门计量认证的质量体系文件,并进行相应监测活动的监测站,才能使环境监测的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在工作中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首先,要提高质量管理意识,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通过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日程,对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实验室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定期或经常性地运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修补漏洞、纠正偏差。其次,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监测设计、规划、布点、采样、数据处理、审核、综合分析、评价等各个监测环节,需要全体监测人员的团结协作。质量管理人人有责,从而形成质量管理的体系化、制度化和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推进。再次,要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建设,配备足够的质量管理人员资源配置,按照质量体系管理要求全方位、全程序、全过程、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运行,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这些都为做好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保障。
五、新时期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改良性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出现的新需求,有很多机遇与挑战也摆在环境监测综合分析工作的面前。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决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综合分析报告,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依据,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环境监测工作如果只对监测的数据收集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综合分析环境的管理。所以,基层监测站的领导们要把思想的认识统一起来,对综合分析工作存在片面的看法纠正过来。一定要对监测站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与低有个正确的认识,要想做好环境管理决策部门与经济建设服务工作,就要有高质量的综合分析报告。综合分析方面的能力与很多学科的知识都有关系,监测站一定要在人员配置方面做到合理,选用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员,组建成具有较强能力的分析队伍。对于环境质量的信息还要善于收集与调整,并且还这要把数据库建立起来,为达到综合分析而积累更多的信息,对于各个企业报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也要做及时的了解,第一时间掌握污染源动态。另外,还要把基础科研的工作重视起来,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体系,在分析工作方面的交流与培训都要不断的加强,对监测站综合分析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所以,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伟大战略目标,就一定要把环境监测质量以及分析的能力提升起来,这对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的变化趋势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还能为质量标准及相关制度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六、结束语
总之言之,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环境质量与污染现状的发展及时准确的反映出来,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给环境管理,给环境规划与环境污染防治。在环境保护中其生命线就是环境监测质量,所以,只有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加强起来,才能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保证,才能顺利的运行,把环境监测水平全面的提升起来,使环境监测数据及信息更加准确、及时、真实与可靠,同时,为政府的决策与环境的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淑霞、曹杨. 环境监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13(4):8-9.
[2]张继泽,沈柏.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 中国环境管理。2012,(4):26-27.
环境治理信息范文5
档案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支撑学校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正在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改革创新,相应地也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档案管理工作如何顺应时展和院校改革的潮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突破传统的、封闭的、静态的档案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拟从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着力点等方面,作些探讨。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价值与意义
1.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时展的内在要求。信息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某项事物现代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志,而信息技术也以摧枯拉朽之势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高效、便利、快捷的优势日益凸显。那么,为了适应时展,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在社会信息化这个大环境下,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步伐,开拓信息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实现档案管理的“快、广、精、准”(快,即资料收集整理速度快;广,即内容涉及范围广;精,即内容筛选精确;准,即管理方法准确到位)。
2.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全方位革新。首先,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传统的档案管理侧重于档案实体管理,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工作量大,效率很低,费时费力,档案管理如果实行信息化后,档案管理实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的录入、查询快而准,效率必然会迅速提高。
其次,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后,将档案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约大量的手工工作时间,管理员有充足的时间钻研业务,开拓创新,学习各种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创新档案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信息环境下,电子技术迅猛发展,造就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子办公改革,于是电子档案应运而生,档案管理模式也必然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所谓电子档案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相关信息的处理,它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应用广泛、传输简便等特点,能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档案信息,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管理档案软件的开发,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已经在各层次档案管理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电子档案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为了快速扩大本校的教学规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基本都集中于与办学直接相关的设施,对于档案工作,则被认为在短时期内不会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并未引起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对档案的基础配套、档案管理的方法、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等方面都缺少相应的投入。
另外,高职院校为了落实国家颁布的扩招政策,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师资队伍迅速膨胀,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也随之加重。基于此,合并后的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然而,合并后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配备专用的档案库房,未设立单独的编制,未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仅由各部门的有关人员兼管档案工作,对档案工作年初没有部署,年中没有检查,年末没有总结,出现用时想到,不用时不要,评估考核检查时突击整理的现象。档案工作总是处于可管可不管的被动状态,使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档案信息管理手段落后。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档案管理主要依赖的仍旧是传统的手工管理手段和技术,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以档案信息载体为核心,工作对象却不是档案信息,而是纸张、塑胶等载体材料。计算机的作用只是辅助人工管理档案实体,而不是处理档案数据。具体表现在:从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到文件材料的立卷分类,再到整理组卷,最后拟写案卷标题装订成册、填写卷内备考表,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以纸张、案卷为载体的收集、归档、检索等方法。殊不知,随着电子文件的不断增加,如果再继续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工作将需要准备大量的打印纸、文件档案柜,还要增加工作人员,所耗成本之大,给教学管理、教学组织都带来一定的压力。总之,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和技术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档案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势在必行。
3.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匮乏。信息化是目前高职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信息化使档案管理的技术和手段有所提高,同时,也对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除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机密性外,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然而传统的档案管理对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综合素质相对要求较低,甚至对计算机操作上也没有明确的要求,造成即使有管理人员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局面。如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为档案部门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员,而是让其他部门人员兼管档案管理,这些人员几乎都未接受过管理专业的专门培训,缺乏档案管理及档案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同时也疏于对兼职管理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的培训与提高,造成众多高职院校高素质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匮乏。
三、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着力点
1.更新观念,增大投入。首先,档案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既不能把档案管理简单看做一般的、可有可无的工作,也不能仅仅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而是要确立现代化管理意识,把知识和创新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知识化、网络化、社会化,也即信息化。
其次,高职院校的领导必须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在院校建设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意义,把档案管理工作与院校的全面建设结合起来,找准档案管理工作的定位点,切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当看到,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功效较之原来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相应,档案管理硬件与软件也要提升,比如在库房的结构、面积、功能上,以及计算机设备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没有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很难达标和发挥档案工作效能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
2.变革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职院校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尽快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替代传统的手工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档案管理人员也要认真研究与解决档案现代化管理与学校办公自动化的衔接问题,研究解决文档一体化问题;院校相关领导也应当努力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地把档案工作重点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学、科研服务,使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不断上台阶、上层次、上水平,实现管理手段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和优质高效化。
3.把好人才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首先,高职院校必须重视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的选拔。有计划地引进档案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具有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尽可能地把一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人配备在档案工作岗位上。
其次,要不断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根据工作需要,每年抽出一定时间举办一至两次档案人员现代信息化知识培训班,建立强化学习激励机制,以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现代信息素质和管理意识。
再次,重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使其爱岗敬业、安心本职,以促进档案工作不断升级上档。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造就一支具备现代化信息素质,能够掌握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档案管理队伍。
环境治理信息范文6
关键词:知识经济;信息技术;档案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档案管理也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这就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程序和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档案管理对于个人和每个社会组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个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年代里,档案管理必将转变为知识和信息的管理,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去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服务,才能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如何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双重冲击下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成为档案管理工作者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就将会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1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知识经济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形态己经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经济形态了,也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相应的调整管理手段和方法就特别重要,这样才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如果档案管理工作还是运用以前闭关自封的方法,不善沟通的单一管理模式,那么就不能为大众快捷准确的服务。如果不能突破原来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的工作肯定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久而久之,必将会被其他的管理取代,走向淘汰。
1.2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传统的档案管理都是以数据库、信息库的模式进行管理的,而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将档案管理形成到一个新的格局。而只有不断地更新完善信息技术,档案管理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因为这样才可以存储视频、图像、声音等内容。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档案管理工作者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成计算机操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会对档案资料进行的制作、储存、传输和检索,为档案管理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平台,解决了档案管理时空限制的问题,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获取。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为大众去提供快捷、方便的档案查找方式,也满足了不同使用者对档案的需求。
2知识经济冲击下的档案管理策略研究
2.1更新观念。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几乎都是以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进步为先导的。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档案可以说是一种知识资源。管理也是知识的管理,档案的开发也是在发掘知识,档案的利用也是在为知识服务。所以,档案管理的观念也要有新的拓展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2.2开发资源。在当代社会大环境下,资源的开发将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意义。一是以前所开发的资源会得到更好利用,二是资源观念也将发生转变,更加重视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教育资源等。人类拥有的档案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档案中收集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各类信息,对档案资源的开发也是开发知识资源。
2.3培养人才。知识经济的核心关键是看是否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是否有新的培养方式来培养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需要知识管理的专业人才,他们需要更专深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更广泛的社会知识,并且与科技发展相符合的知识基础以及独立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也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从事相对比较冷清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机构必须随时都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把人才培养看成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争取拥有一批善于管理、精通科技的档案管理人才。
2.4坚持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之下,信息的更新速度变得极为迅速,档案管理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与时俱进,就必须要坚持创新。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需要向知识型转变,形成知识型的运作机制组织。因此档案管理机构要对知识结构和人才管理进行一些调整,使档案管理各级组织之间能够知识互补与人才交流。同时档案管理者也要时常学习,使自身的知识储备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3信息技术策略下档案管理策略研究
3.1提高管理工作服务性。在信息技术时代的档案管理必须要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实现数字管理模式。首先,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不断更新档案管理设备,运用最新技术快捷的传递档案信息,增强服务建设。其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完善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还要随时更新服务理念,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3.2加快档案标准化建设。就目前来看,档案管理的普遍问题是缺乏统一标准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求。而现在的档案信息化和网络化必须要求档案信息管理要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也要求有关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用标准化管理方式,建立具有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的档案信息管理数据库,方便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不断发展。
3.3增强信息的安全性。随着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档案信息的不安全性也非常严重。为了确保档案的安全性,首先法律部门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加强档案信息法律体系的建设,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有法律为依据。其次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改善档案信息的环境,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适当的对大众进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