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会计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会计笔记

基础会计笔记范文1

通过紧张的面试,我终于如愿进入到xx有限公司出纳岗位实习,实习期为三个月。学财务近四载,但真正的接触实际的工作,这还是头一次,心里难免有些忐忑。好在单位给我安排的老师比较理解我现在的心情,马上带领我熟悉出纳的工作流程。xx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装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韩合资企业,往来款项主要以电汇和承兑汇票为主,现金的收付较少。但由于我初来乍到,对很多业务都不熟悉,老师给我讲的第一课便是现金收付时要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收到现金要当面点清金额,还有学会辨别真币假币,虽然单位有验钞机,但机器只是辅助工具,验钞机检验过后必须在清点一遍。点清金额后,便要开出收款收据,详细写明付款单位的名称、认证填写大小写金额等,在审核无误后在收款收据上签字以及加盖现金收讫章。这一周学的内容不是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尽快适应单位的节奏以及熟悉各个部门的工作,以便在工作中能很好的协作。

第二周:

通过第一周的环境适应阶段,我也基本上跟的上单位的节奏了。但仍是对出纳岗位的工作感念有些模糊,之前,我以为出纳只是跑一下银行,算一下现金,认为只不过是些简单而琐碎的工作。在实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工作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即使琐碎的工作也是很不简单的。

这一周我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跑银行”。单位收付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完成的,所以这一周我的工作量突增,几乎一半的时间是在各个银行之间穿梭。挂号、排队、填写汇款单、取款单。回到单位后,还要打出银行对帐单,然后填写收款收据,加盖银行收讫章。最后便运用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了,那便是登日记账。把每一笔款项仔细认真的登记在账簿上。

第三周:

这一周正好赶上月底,我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库存现金、银行对账单以及日记账进行了全面的清点,做出现金、银行存款月报表交到会计处。并除去企业必要的零星开支后的多余现金存到银行,当然这个任务一如既往的交到我手上。月初是财务科最忙的阶段,不但要结账还要填制凭证做出报表并缴纳税金,虽然我不是会计人员但也非常忙碌,要把收到的收据、电汇单据、增值税发票、车票等等一系列的单据分门别类后交到不同职责的会计处。虽然紧张忙碌但我也感觉到从没有过的充实,在所有人都忙碌的时候我也身在其中,这让我感觉到我终于成为财务科的一员。

第四周:

加上这一周,我在单位实习了差不多一月了,由于要写毕业设计的原因,我无时无刻盯紧财务科的一举一动,连套近乎带打听的,生怕哪些纰漏被忽视过去,被问起时也是含含糊糊一语带过。终于在老师的“逼”问下,我缴械投降道出实情。在老师的笑声中我有些尴尬。但老师还是帮我拟定题目并指出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这些现象也是大多数单位常见的,虽然知道危害性但多数企业还是这么做,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多数企业中自然也包括我在的单位。老师说着还拿出一个夹“白条”的文件夹给我看,文件夹中存放的都是被借用现金后打的白条。老师还开玩笑的说了一句,这正是体现了中国的国情,人情味儿浓重啊!面对老师话,我有些茫然,大的道理我也讲不出来,但总感觉有些气闷。

第五周:

老师马上就要被调到总公司了,我也即将上任,但心里还有有些不确定,不确定能否胜任这项工作,不确定是否和能同事相处愉快,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再忐忑,也终需一个人面对。老师走之前嘱咐我,掌管钱不是小事情,所有与钱有关的东西都必须仔细认真,一旦发生无误损失的不单是公司,我们自己的损失更严重,以后有什么问题三思而后行,遇到不懂或是不确定的要及时打电话问我。原来,一个好老师并不只是教会你业务而是让你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第六周:

老师走后,我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扫完卫生,迎接一天的忙碌。单位的业务往来很频繁,所以即使的开出发票是必要的。进入发票管理系统,核实剩余发票张数,然后把购货方积攒的几笔销售认真核实后,开出发票。记得第一次开发票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先转换税额,把含税金额转换成不含税金额,输入购货方资料然后打上销售商品批号已经数量金额等,最后确定填制人审核人,完成这些后,拿出一张空白发票对齐,紧贴着打印机边缘放入。原本以为一切都很完美,谁知打出来后才发现打出的字体都不在本栏内,统一向上挪了一行。老师无奈,把这次的发票作废后又取出一张新的,并且很严肃的告诉我,这是本月作废的第三章发票了,这时我才知道一个月只能作废三张发票。现在自己开发票,依然如第一此时那般紧张,为了防止重蹈覆辙,我先把发票打印到一张废纸上,把发票那下一联附在上面,确认没问题后,才正式打印。现在想来无论何时,谨慎都是有必要的。

第七周:

工作一如既往的进行着,除了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接听公司的电话。刚开始接听电话时,单位的人都不认识,关于单位业务往来的事情也不熟悉,接起电话来问的第一句便是:你好,你找哪位?第二句是对着财务处的人员说:那位是xxx啊,有人找。还好经过时间的磨练,再接电话时已经没那么发怵了,但还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说:哦,这个事情我不清楚,您稍等,我帮您联系一下xxx。

第八周:

这一周过的挺愉快的,原因就是马上要发工资了。虽然只有很少的几百块,但对我来说还是很激动的。由于xx有限公司主要是生产服装生产业务,所以工作人员工资分成两部分来核算。第一部分是车间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管理人员工资。不知什么原因,大概是会计们太忙了,所以核算职工工资的任务也落到我的身上。领导对我还是不太放心,在核算完毕后,让我交给会计部的老师们核实一下,结果证明领导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有几人的工资我果然算错了。教训啊。。。不过经过工资核算我发现,原来传达室的大爷也是管理部门的。

第九周:

工作中,挨批是难免的,很不幸的是我在领导极度郁闷且无处发泄的时候去撞了枪口。这件事件的起因是一张传真件,在一般情况下,购货传真理应是传到销售部门的,但不知为何,这份资料传到了财务部。在收到传真后,财务部领导让我跑跑腿给销售部送过去,但当时我手上还有一件紧急的事情处理结果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直到销售部接到购货方的急电风风火火的赶过来,我才记起还有这么件事。由于我的疏忽,导致货物晚发了一天。事情有多严重我是不知道,但看领导的脸色,我知道有我好看了。解释就是找理由,而对领导解释就是找死,所以我选择沉默。由于此事件,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且积极的改过自新,以后遇到应急的事先找个便签记录下来。很多时候笔记比脑子管用。

基础会计笔记范文2

论文关键词: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税务处理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1]。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为此,财政部也专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2008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对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二者的立足点不同,使得会计和税务处理上产生了差异,为了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为财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本文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处置方面的差异进行系统的分析会计处理,先总结如下。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指出固定资产是指满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且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同时应当满足下列条件:①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此外,准则中还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的,才能够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的损益。《企业所得税法》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纳税年度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同时明确的指出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虽然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都应当作为固定资产[2]。

两者的区别在于,税法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和界定标准较为明确、具体,但会计准则则较为模糊。

二、固定资产的计量

1.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在会计处理上,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其中包括以下情况:①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的实际价格,相关税费,还包括使该项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所支出的运输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等;②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计量;③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照合同约定的价值确定,但资产不公允的部分除外;④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考虑弃置费用,企业必须预计该笔支出并计入资产的初始价值[3]。

在税务处理上,针对以上四种情况作出了明确的规定:①外购的固定资产,按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计税基础,而运输费、安装费则作为当期损益;②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竣工结算前实际发生的支出作为计税基础;③作为投资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签订的合同中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中孰低价格入账,包括在签订合同中发生的相关费用;④税法明确规定除特殊行业的弃置费用允许在税前扣除外,一般企业则不允许预计弃置费用在税前扣除。

2.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在会计处理上,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的都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若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会计处理,则计入当期损益。而在税务处理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①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②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③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④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4]。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是指企业改变房屋、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除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以外,应当增加该固定资产原值,其中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还应当适当延长折旧年限,并相应调整计算折旧。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支出:发生的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一定比例以上:发生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一定年限以上;发生修理后的固定资产生产的产品性能得到实质性改进或市场售价明显提高、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其他情况表明发生修理后的固定资产性能得到实质性改进,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可见,税法与会计准则关于修理费用的处理是不同的小论文。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

在会计处理上,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5]。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对投资转出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业务核算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应缴纳的相关税费作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税务处理上,企业出售、转让固定资产,应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确认为转让财产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该项资产的净值和转让费用。企业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债务重组、分配股利和捐赠等,都要视同销售。企业所得税规定的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包括企业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发生盘亏、淘汰、毁损、报废、丢失、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6]。此外,对外投资转出固定资产,应在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全部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会计处理,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四、总结

除此之外,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取得的同定资产,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规定不同,也会使同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产生差异[7]。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项固定资产而言,上述情形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同时发生。财务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正确地进行纳税调整,准确地计算出企业各期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8]。综上所述,由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属不同的领域、基于不同的目的、服务于不同的对象,因此两者在固定资产的核算处理上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在会计核算中,我们应根据差异的性质将其划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应纳税所得额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使财务会计核算既能客观、真实地提供财务信息,又能使税法制度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确保税收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陈静,李隽,税敏,论固定资产的税务和会计处理差异[J],天然气技术经营管理,2010,4(4):74-75.

[2]付艳,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及其调整[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3):24-25.

[3]陈钧,固定资产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比较[J],现代商业,2009,2(8):238-239.

[4]张建斌,固定资产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J],时代金融,2009,1(11):127-128.

[5]马雷金,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之差异[J],财会月刊,2007,6(4):84-86.

[6]张晓芳,浅谈固定资产的税务及会计处理[J],财会天地,2011,4(74):107-109.

[7]许建德,浅议固定资产会计的涉税处理[J],中国外资,2010,11(229):130-131.

[8]刘磊,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之三)固定资产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J],国际商务财会,2007,226(10):8-10.

基础会计笔记范文3

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计算机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企业会计信息处理中也融入了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该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大大地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让冗杂的会计信息处理变得轻松自如,也会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出现的计算机舞弊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监督和检查。

1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会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信息是某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价值运动的体现,数据信息的变化代表着整个项目过程中价值的运行轨迹,可以通过数据明确价值的来龙去脉。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资金的轨迹和现金流向,是投资者决定投资的重要根据,也是完善公司管理的重要依据,另外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助于财政部门的监督和调控,总而言之,会计信息的正确处理关系着公司组织经济活动运行。

2计算机舞弊

21计算机舞弊的含义

计算机舞弊属于违法、违规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设备或程序为载体,对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虚假掩饰或者掩盖,以此来获取非法财物,欺诈或者掠夺别人的财产,因此需要加强监督和检查,消除舞弊现象。

22计算机舞弊的常用手段

通常计算机舞弊手段包括特洛伊马术、数据欺骗、意大利香肠术、活动天窗、逻辑炸弹和计算机病毒等。

(1)特洛伊马术,是将作案的计算机指令密置于计算机程序中,计算机仍可以完成本来任务,但从中截取使用口令和密码等。

(2)数据欺骗,通过非法输入、篡改数据,发生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常见的有伪造凭证等。

(3)意大利香肠术,多次作案累积并形成一定的公式,可以比喻为从香肠中偷走一片,人们并不会发觉,常见的有银行和证券等工作人员用此法截取客户的利息和存款等。

(4)活动天窗,程序员开发时设置的程序语言,可以进入到客户的系统窗口中,访问数据和代码,为后期作案留有密道。

(5)逻辑炸弹,特意在系统中设置一串程序代码,并且保证这些代码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运行,当系统出现障碍或者事故时,此代码就像是炸弹一样爆发,损坏系统,从而破坏数据。

(6)计算机病毒,该类现象是舞弊问题中常见的类型,通过病毒来非法获取系统中的数据信息。

23计算机舞弊的特点分析

计算机舞弊主要的对象是银行、证券和企业单位,因为这些单位可以为作案人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因这些企业中工作人员众多,很多计算机舞弊操作是由内部工作人员、系统用户等完成的,仅有少量的入侵者是外来人员,所以增加了调查和监督计算机舞弊的难度。这些企业单位中的计算机舞弊主要是通过篡改或增加非法数据等,造成工作过程中失误的假象,以此来获取非法利益。总而言之计算机舞弊的特点主要包括智能性、隐蔽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计算机舞弊对会计信息处理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某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价值运动的体现,数据信息的变化代表着整个项目过程中价值的运行轨迹,影响着企业经济活动的组织状况,更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一旦会计信息被篡改,不仅会直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阻碍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泄露企业发展的信息,势必会让企业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严重者会出现企业破产和倒闭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对计算机舞弊的监督和控制。

4提高计算机舞弊管理的策略

计算机舞弊已经成为企业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想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加大对舞弊现象的打击力度,消除舞弊现象的发生,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1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计算机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防止舞弊和错误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要完善该项系统的各个部分,主要从计算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系统入手。一般控制系统涵盖了电子数据处理的制度和政策,从系统安全控制、组织控制等方面为信息处理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应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信息数据输入、系统处理和输出等过程,两者比较更应该重视的一般控制中的疏漏。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控制主要考虑的是程序控制,若程序运行中出现连续性、重复性等方面的缺陷,就会增加舞弊发生的概率。因此计算机系统设计时需要加强对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控制的监督和检查,保证整个控制系统的完备,从原理和方法上优化,消除舞弊的发生的自身因素。

42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法律

由于计算机舞弊现象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国家和政府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明确地对舞弊现象进行打击,并对计算机舞弊现象的处罚条例明确化,让舞弊人员意识到自己触犯法律的后果。

43加大对计算机系统监督力度

积极开展对计算机系统的监督和检查,安排专业的人员对计算机舞弊问题进行监督,在检查和监督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工作任务,一方面可以直接检查出计算机舞弊的区域和位置,另一方面可以间接地查找出计算机系统的薄弱点,判断计算机舞弊现象发生的概率,进而对其进行保护和维修。检查和监督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检查出计算机舞弊易发区域,然后分析计算机舞弊发生的类型、可能性等,甚至可以算出在哪些时段发生计算机舞弊的概率最大,针对性地制定防护方案,加强计算机内部控制,并对测试方法进行审核。若在检查过程中没有发现计算机系统控制的薄弱点,可以为其出具相关的检查报告,若检查出问题,需要及时制定相关的应对策略,防止舞弊的扩大化。

44计算机系统的审计监督

(1)系统审计。通过审计工作要保证计算机程序代码的正确性和合法性,检查程序的有效性,坚决杜绝程序设计中的非法编码,消除舞弊现象的内在因素。

(2)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入手。为降低系统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可以制定审计方案,完善审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降低活动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流程图

(3)数据文件的审计。首先要符合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其次要对经济业务的账号余额和使用记录进行审查。

5技术性防范

(1)企业高管离职后需要将Internet的地址和密码等更换,防止企业生产销售等重要数据资料的泄露。

(2)跟踪监测技术,企业重要的数据资源等需要进行跟踪监测,查看其详细的记录。

(3)操作系统各项参数应该重新设置,操作系统被黑客攻袭后就会获得突破口,因此需要重新设置。

(4)企业内部软件重新设计后增加安保措施,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策略,以便事故发生后可以积极的应对。

基础会计笔记范文4

一、英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

(一)研究与开发的定义在英国,大家普遍遵循标准会计惯例,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13号中,把研究与开发分为了基础研究(Pure or Basic Research)、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开发(Development)。为了获得科学与技术知识而进行的前沿研究,与特定的产品无直接联系被定义为基础研究。为了获得科学与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研究,与特定的产品有直接联系被定义为应用研究。应用科学与技术知识,以在开始商业性生产以前试制或改进新型材料、设备装置、产品、工艺程序、系统或服务被定义为开发。但是,对有些行业如石油、天然气、矿藏的勘探和开发费用,英国的会计管理机构做出了规定,这些行业在研发会计处理时不适用于标准会计准则。

(二)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 英国对研发费用的会计研究比较早。但由于欧洲大陆会计制度和英国的会计制度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英国的会计模式和欧盟国家会计制度的差异,使得近些年来英国又颁布了新的征求意见稿和讨论稿对标准会计准则进行修改,并提出了处理成功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方法:资产基础法(Asset-based method)和立即注销法(Elimination method )。英国的这些研究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最深入的研究。英国在研发费用中做出的努力,给世界各国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报告及披露英国的SSAP13要求揭示对研究和开发费用采取的会计政策、递延开发费用账户的详细情况,并将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固定资产”项目中反映。只对公营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和大的私营公司才要求分别对当期摊销的和当期发生并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和开发费用进行揭示。

二、美国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

(一)研究与开发的定义美国1974年10月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准则公告第02号《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将研究定义为“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有计划研究或关键性调查,并希望这种新知识能有助于开发新产品、劳务、工序、技术或明显改进现有产品、工艺、工序”,并将开发定义为“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设计新产品、新工序或用于大力改进现有销售或使用产品与工序的活动”。美国会计准则公告同英国的标准会计准则一样,同样不适用于采掘业。

(二)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 为研究与开发而开发的所有支出均应列为费用为研发费用。在出现可能的研发费用时,首先要确定该项费用是否与研究与开发活动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如果能确定与研发费用有关,可以将与研发的直接成本(一般不包括无形成本)作为当期的研发费用。当研发后,研发产品或设备出现实际用途,如材料或者设备,则应该将之前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并按照该项资产的类别计提跌价准备和摊销折旧。如果之前确认的研发费用没有转化成为设备等,而是转移成为了无形资产,并且这项无形资产没有出卖或者转让,而是留在原研发单位,则这笔研发费用应该费用化。根据会计准则的第17号公告中的说明,若有其他用途的无形资产则应该进行资本化并摊销。当费用是研究与开发的间接费用时,要看这项费用与研发活动的密切程度,当这笔费用与研发活动关系非常密切并对研发的成败起非常重要作用时,可以将其作为研发费用列支;当这笔间接费用不能对研发活动构成重大影响时,则应当作其他相对应的期间费用进行列示。

(三)报告及披露根据美国会计信息管理部门的规定,要求企业明确列示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总额,虽然没有对明细做出具体的要求,但美国很多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详细披露了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明细。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公告的要求,当企业比较财务报表的集团企业,公司还应当向社会披露各期冲减当期收入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关于披露方式,可以在利润表的正文中进行列示,也可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有一些由政府经营的企业,披露的信息要求更加详细。

三、国际会计准则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

(一)研究与开发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规定研究活动指“为预期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认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其性质是“因特定研究支出而形成的未来经济效益将来能否实现,不具备足够的确定性”;开发活动指“在开始商业生产或使用前,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艺、系统或服务”,其性质是“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能否确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

(二)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研发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两个部分。在研究阶段,不能确认无形资产,在研发阶段,不能确认能对企业产生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的无形资产也不能确认研发费用。其他的会计处理跟美国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是一样的。

(三)报告及披露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无形资产进行分类,并在每类中注意区分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如下披露:使用年限或所使用的摊销率;使用的摊销方法;期初和期末账面总金额和累计摊销额(与累计减值损失合计);包括了无形资产摊销额的收益表项目;表明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之间调整,要求从中单独列明:内部开发导致的增加、减值损失、本期确认的摊销额。

四、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

(一)研究与开发的定义 我国的研发费用主要由《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分析活动。“开发”是指为了获得新的或有实际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和工艺等,而在开始商业生产使用之前所从事的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付诸应用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研究是指为获取或者理解新的科学技术或者与企业技术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具有独创性的计划性的调查报告科研等活动。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且指出研究与开发活动不包括石油、天然气等特殊行业的地质勘探活动等。我国到目前为止,对根据合同为他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而承担相关利益和风险的情况尚不多,所以在制定准则时未涉及到。

(二)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特定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些内容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详细的介绍。

(三)报告及披露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变迁的原因在于:(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企业的研发活动比较少。研发费用的支出占整个费用的总额比重很小,当时,企业的这些研发费用在企业的整体财务中影响不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工作,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发展,研发成了整个企业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很多上市公司也越来越重视研发费用对企业的影响,常常通过R&D等非斟酌性应计项目向资本市场传递财务信号,使得R&D资本化与否直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但是在早期,无论将研发费用资本化或者是费用化都不会影响到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在学者们开始关注研发费用时候,学者更多的倾向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处理。(2)随着经济的发展,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处理问题很多,并越来越突出。研发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的研发活动越来越多,企业在研发中的投入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制造业企业中,在一些生产的重要环节很多企业都希望有自己自主的知识产权,尤其是电子产品制造业。自主研究与发展的费用全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但是当时由于没有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进行统一的标准的量化的核算。这时学者普遍的看法是,将无形资产转化成为专利的价值作为研发费用,这样,当时的研发费用只包括申请费用、注册的手续费、年费、专利登记费、每年的年费等。这样,无形资产在研发过程中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都没有包括在研发费用之中。之后将研发费用作为无形成本的账面价值时,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严重低于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3)由于费用全部费用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有巨大无形资产的企业的账面价值和企业的实际价值完全不符,使得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不能明确表明企业的实际资产,形成了大量的账外价值,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为此,英国的许多学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当时英国采取的措施是将全部费用资本化处理。企业的研发成果在定义中符合企业资产的定义,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或者说能带来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即便是企业的研发活动失败的话,也会为企业积累很多人才和技术。(4)目前很多国家采取的方式是将一部分研发费用资本化,并将资本化的部分在未来会计期限内按计划摊销。不过各地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并不同。

参考文献:

[1]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1年第11期。

[2]张晓燕:《R&D的会计处理及披露》,《当代财经》2002年第9期。

[3]毕晓方:《财务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陈艳、张瑶:《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初探》,《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6期。

基础会计笔记范文5

【关键词】 会计处理; 税务处理; 资产价值;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0-0123-02

一、同一经济事项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不同的原因分析

会计准则立法的出发点是让投资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和盈利的可能性。税收立法的目的则主要是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调节。

由于二者立法的出发点不同,导致核算的基本前提和遵循的原则有差别,对同一经济事项就会作出不同的规范要求。如税法为了保障税基不被侵蚀,在流转税法中规定企业在建工程领用存货等事项视同销售,作为应税收入予以课税;而会计准则则认为其没有经济利益流入,不应确认收入;又如为了调控宏观经济,所得税法规定符合特定条件的资产净损失在实际发生时,才能在税前扣除;而会计准则按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预计损失计算当期损益时就予以扣除。可见,企业必须依据会计准则对经济事项进行核算,依据税收法规规定计算应纳税额。

因此,税法与会计的适度分离具有必然性。导致了税法对经济事项的确认和计量与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二、资产的概念与确认比较分析

资产是税法的重点概念,资产交易是最主要的税收交易,资产的增值是所得税征税的基础。但税法中没有对资产进行明确定义,只是列举了资产的类型。资产的基本概念原则上与会计概念相同。特别是对各类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的标准进一步细化明确之后,税法对于资产的界定与会计准则更趋于一致。差别主要在资产减值准备上。

税法原则上不承认各项资产减值(跌价)准备,对一般企业的坏账准备和金融保险特殊行业的呆坏账准备,税法还规定有明确的比例限制;但会计承认资产减值损失,允许企业按谨慎性原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损失提前予以确认。

三、资产计量比较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税法对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以历史成本计价,但如果企业有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改组、改制等交易,允许企业资产按评估价值作为计税基础,立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资产增值收益能够计入征税依据课税。

可见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在对资产计量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但是税法统一了对资产的计量方法,一致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税基础。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差异,现有如下几个环节:

(一)资产取得时初始成本的比较分析

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等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都规定应当按照实际成本入账(会计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的除外)。资产的取得方式一般包括购入、自制、融资租赁、接受捐赠、接受投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换入、企业改组获得等。除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分立、改组以及通过非货币易取得的资产初始成本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同外,在一般情况下,对各项资本的初始成本的确定两者基本是一致的。

(二)资产入账后价值调整的比较分析

税法和会计准则均规定,企业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原则上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不得任意调整。但是,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发生需要重估等事项,符合规定的可以调整其入账价值,并将调整后的价值与原入账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或损失。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均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除非在发生合并、分立和资本结构调整等改组活动时,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在税收上才可能予以确认。

(三)资产减值损失确认的比较分析

会计信息有客观、谨慎和及时的质量要求,在资产入账后价值重估中,会计对资产的减值处理是一项特有的重要财务调整事项,而税法对此并不认可。

由于价格波动、市场供需情况变化等原因,资产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下跌或价值减损。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基于谨慎性考虑,尽量预计潜在的风险和损失,避免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可回收金额。

因此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对其期末计价进行调整,调整依据是以各项资产公允价值等为参考,将资产账面价值与之对比,将后者低于前者之差预计为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有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一律不得扣除。由此可见,税法不允许企业提取各种形式的准备,其原因首先是税法遵循真实发生、据实扣除原则。其次是因为税法无法对各种准备金规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提取比例。市场环境多变,难以预测,而且各行业的经营风险不同,制定提取准备金的固定比例可能会引起税负不公。

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尽管在提取年度不允许税前扣除,但在损失实际发生年度,与计税收入有相关性的净损失,税法还是允许税前扣除的。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颁布以后,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资产等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标准做了明确扣除规定。这些标准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差别是税法除了规定判断标准外,还提出了详细审核批准的程序性要求。即企业处置资产发生可以确认损失的情况时,一般要提供计算净损失的依据,及时报请审批,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以从应税所得额中据实扣除。

四、资产价值转移的比较分析

资产价值转移就是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实现。包括折旧摊销、加工与处理、处置等。

对资产的折旧摊销,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折旧摊销的范围认定、基数认定、方法使用及期限选择上。如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范围,会计准则规定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但税法本着与取得应税收入不相关的原则,不允许计提折旧。相对于税法规定,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宽松的选择空间。

资产的加工和处理主要体现在存货的生产和制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自用资产的自行构建等业务上,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特殊费用是否计入成本的规定上。

资产改良与修理代表性的业务是固定资产支出,在对支出资本化或费用化的确定方面,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准则规定的资本化确认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满足资本化确认条件的维修费等,应当在发生的月份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已经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和经营性租赁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分期摊销扣除,改扩建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的,应相应延长折旧年限,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百分之五十以上,并且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的,应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可见,二者的规定是不同的。

再如资产的处置,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资产减值准备金的规定不一致,导致处置时确认实现的收益有差别,因为会计准则确认的收益扣除资产减值准备,而税法不扣除。这一差别体现在处置所有提取资产准备金的资产业务中。也导致了资产损失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不一致。

五、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今后的改革方向

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二者不可能完全趋同,但尽最大可能使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保持一致,减少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方便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减轻纳税调整的负担,满足汇算清缴的需要,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应该是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尤其是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时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准绳。同样纳税人只有掌握二者的异同点,才能避免涉税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宝田,王榕梓.对企业所得税法中税前扣除项目若干问题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6).

基础会计笔记范文6

一、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一)强化内部控制风险与会计基础工作防范 会计基础工作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是企业首先面对的问题,如信用风险使企业后续乏力,丧失客户;财务风险可能使企业濒临破产,没有凝聚力等一系列风险。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必须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例如,企业融资风险众多,加强内部控制,根据会计核算状况,需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防范才能预防财务风险发生。可见强化内部控制风险与会计基础工作防范之间的联系,企业内部风险的有效控制,需要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这样在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下,才能规避企业风险。反过来,企业风险的规避,也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两者实现共同发展。

(二)内部控制风险与内部控制缺陷 根据实际情况,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整体比较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比较大,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因此,为了有效规避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必须要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所在。企业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案,并且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内部控制风险的产生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虽然内部控制完善,但人为主观恶意串通舞弊或联合作案,违反内部控制要求,产生重大内部控制风险,致使内部控制失效。二是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或者设计存在漏洞,如企业内部职责权限的划分及会计机构设置不清晰,措施不恰当等。

二、会计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监督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的内部控制风险 由于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对会计事项是否合法的界限比较清楚,熟悉会计业务及相关制度与法规,可以有效防范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由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实行监督、严格把关,这也是内部控制具体落实的重要措施。因此说有效的会计监督是由很多专业的会计人员以及会计机构在会计日常基础工作中进行的。而在许多情况下,会计监督十分重要。

例1:某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监督设置相对合理,岗位权责分工也比较明确,但是由于该单位财务的主管领导对企业的财务部门管理相对放松,再加上监督意识淡薄,会计人员串通舞弊,通过决算审计。此事件反映出企业在日常的基础会计工作检查中,常常会发生账款不符以及账实不符的问题。

(二)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的内部控制风险 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系统内部发生一些违法乱纪案件。因此,反观这些问题的原因时,就不难发现,很多都是直接由企业会计岗位分工不明确,财务部门设置不合理,最终造成违法乱纪的问题。

例2:某单位出纳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由车间工人上调担任,并对财务核算及管理要求一知半解。由于该单位财务部门未设置相关岗位职责,该员工自2007年~2010年三年间,私自挪用单位公款二十余万元,造成常年不对账,由于企业没有其他会计人员负责进行账实核对以及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该违法乱纪事件金额较大,持续时间长,并且事件发生后处理困难。

(三)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的内部控制风险 一是很多单位领导对于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放任其发生,不闻不问。在管理上依然坚持“一枝笔”的管理模式,究其原因就是怕丧失审批权力伴随的个人利益。二是财产清查制度流于形式。很多单位对于财产不进行技术分析。财产清查工作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三是实际成本核算与成本核算制度脱节。有的单位不能严格核算投入产出,成本核算粗放,直接将差异数字挤入某项成本项目中,对于成本差异不究其管理原因,既而致使成本改善控制失去正确方向,也掩盖了成本问题的真正原因。

三、会计基础工作内部控制风险规避路径

(一)强化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完善会计监督检查体系 规避内部控制风险,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以及社会审计监督的作用,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转,全面强化会计监督检查工作,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十分重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和其他部门功能平衡,在设计过程中,审计部门应高于其他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企业的董事会机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从其他机构独立出来,确立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唯一独立于企业管理部门之外的部门,能够有足够的权利和整体的观测和评价力去分析和评估企业项目风险状况。一是会计监督的关键岗位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和会计稽核。从会计稽核开始,会计监督层层把关,到财务总监的最终审核,会计稽核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会计监督的第一层次,通过这些,就将会计系统内部控制风险降至最低。二是会计监督检查涉及企业多个经济业务的控制。会计监督不但审查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且实时监督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与法规。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一是制度体系可执行性。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在对企业活动的真实性基础上,这样建立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才是有效的。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必须是先进的,是可行的,因此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才能在实际活动中,有效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的进行,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进行。既能够根据企业业务的发展变更控制方法、控制内容,又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因此,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并不是建立在企业管理模式上的空中楼阁,也不是书本中的格式条文,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要建立在企业实际管理情况之上,制度设计完全符合公司管理需要,对企业管理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制度的体系化。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体系化,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构建完善和科学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的进行,有效地规范企业会计人员行为,保证会计活动的质量,这样企业内部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规制。在当前的企业经营中,建立完善了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经济运行质量,把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只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这是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问题,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的内部控制风险的规避。

(三)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程序 一是资产保护控制。资产保护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采取资产的盘点复核制度。这就需要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记录盘点数,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对出现盘盈或盘亏的情况进行分析,与会计账簿核对,找出原因,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对企业债权的真实性,则应采取复核、函证的方法以保证其真实性;文件与记录的保管。加强企业对财产及时进行监控,应对各种财产物资的原始凭证妥善地加以保管。二是预算控制。规范会计核算重点在于使会计核算在预算的范围内有序进行。预算控制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有利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程序。实现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规避。预算控制,就要求企业预算过程中,严格按照预算员指标和要求控制预算过程,这样进行的预算控制才能有效满足规避企业内部风险的要求,才能对企业财务实现预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会计过程的合理性。三是授权审批控制。规范会计核算,企业应根据职责分工,明确会计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以及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和相应责任等内容。应做到授权审批的规范化。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企业内部会计基础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自己的职能规范,行使相关职能和履行相关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