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基本思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的基本思路

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1

1构建的背景

1.1专业背景  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对原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液中心和防疫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2012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101001对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为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备初步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生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五年制与四年制对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前者是“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是检验医师,后者是“应用型检验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是检验技师;从培养要求出发,前者需“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后者需“掌握基础医学和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从实践教学环节出发,前者明确提出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而后者则未提及;从工作性质看,四年制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而没有提及五年制的医学类实验室工作。因此,笔者理解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内涵为强化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弱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为适应专业设置调整后培养目标的变化,必须在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实践。

1.2学校背景  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创建于1989年,至今已有25年的办学历史,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积淀,该专业已成为国家教育部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近年来,在国家协同创新教育科研理念的引领下,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检验系与起源于广州医科大学并一直与广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方面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行业中规模和产值最大的领军企业——金域医学检验公司强强联合,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校内二级学院——金域检验学院,并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试点学院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国内首创了校企实质性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也为校企协同创新、联合育人的平台上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

2构建的思路

在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元化培养思路的基础上,本学院把重点放在对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载体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上。

2.1整体优化,构建“二级平台、六大课程群”的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是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合理排列、搭配后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学校“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按照培养目标,认真研究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学时、学分、重点、难点等要素及各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各类课程概括为“二级平台、六大课程群”,重构了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通识平台中自然科学类课程群主要包括高数、医用化学和物理、生物等课程,旨在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新的科学技术打好理论基础;人文社科类课程群包括思政课、人生智慧和评判性思维、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等课程,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 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精神关注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精神感召下实现人生的价值,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坚定执着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信息语言类课程群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应用、图书馆利用等方法学课程,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创新创业类课程群主要是科研设计、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等课程,以个性化综合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业平台构建中,围绕检验技师的培养定位,以突出技术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删去了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保留了内科学课程,专业课程群中除了设置与国内高校检验专业共有的传统专业课外,还设计了前沿技术课程,重在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接收新技术的能力。

图1  课程体系框架

2.2坚持特色,利用试点学院平台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标杆课程。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否使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中是否具有“人无我有”的特色课程群。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试点学院,如何有效利用和整合校企双方的创新资源和企业特有的高、新、尖技术、设备平台,结合国际检验技术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打造特色专业课程群是应该首先认真思考的问题。金域公司是国内同时通过美国病理医师学院(CAP)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5189认证、认可学科最多的第三方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拥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拥有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临床基因组检测和理化检测的高端设备、技术人才。因此本学院从全面实验室质量管理和临床基因组检验技术等方向人手,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利用金域公司平台增设了《临床基因组检验技术》、《实验室管理与实验室认证认可》、《临床质谱检验技术》等专业特色课程群,将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前瞻性地引入课堂,以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当前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前沿的需要,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3突出技术,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不是简单的学制缩短,而是培养目标的根本转变,如何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体现这种转变,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本学院在完善既往以课堂实验教学、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为重心的“四位一体、全程不断”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构建从知识理解,到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性的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本科一、二年级主要以知识理解为主,从二年级开始,充分利用学校和金域公司强大的科研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利用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的企业资源,实施基于企业案例的启发式教育、基于“临床检验项目”的研究性教育和企业参与的开放式教育,使学生尽早走进实验室,开展浸人式学习,实现学生从专业意识―专业经历―专业能力的多维阶梯式培养。在课堂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对基础性实验采取“带着走”,使学生掌握做实验的基本方法;综合性实验“看着走”,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自己走”,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研究性实验。在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以突出能力培养为目标,继续加强既往以临床检验科各专业组为主的毕业实习训练,继续完善以毕业论文训练为载体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此外利用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的与国际接轨的髙新技术平台,增设与国际化、区域化医学检验技术行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实习,保证实践性课程和科研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以实现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无缝接轨。

3运行保障

课程体系能否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行保障措施,特别是对于金域检验学院这样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尚有许多路要走。

3.1制度保障  广州医科大学和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均是具有独立法人的单位,广医检验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已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管理体制;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最早是由广州医科大学创建的实体,双方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合作双方领导均高度重视,金域公司董事长梁耀铭先生亲自担任学院院长,并搭建了学院的组织架构,金域医学检验中心与包括广州医科大学在内的多所国内高校开展了协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为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全方位保障了课程体系探索的顺利进行。

3.2师资保障  广州医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办学多年,师资队伍巳具备一定数量和实力,是广东省和广州市优秀教学团队。金域检验学院成立后,有效整合了金域检验公司国际化的人才储备力量和创新资源,并探索新型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管理运行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了多渠道引进、培养人才的机制,使检验专业各课程的师资力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保障。

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师:薪酬激:委托一

中图分类号:G6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20-05

委托一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与信息经济学和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相融合,成为契约理论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委托一理论的核心议题就是设计一种激机制以使得人的行为既符合其自身的利益又满足委托人的利益要求。在高等学校中,实际上也存在一种典型的委托一关系:学校作为委托人,它需要聘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并支付相应的薪酬;而教师是人的角色,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难免会发生,以至于教育和科研质量受到影响。那么,如何建立健全激机制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显然是高校制度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委托一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高校教师薪酬激问题,以期为高校教师薪酬激机制的建立、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高校教师薪酬激博弈模型分析

(一)薪酬激博弈分析的基本思路与假设

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3

关键词:地球物理测井;微课程;探讨

一、引言

地球物理测井是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从我校物探专业办学以来,一直在本科生教学中开设本课程。该课程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性强,且具有知识面较广,理论知识难度大等特点。从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近年来,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正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微课程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10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境。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和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如何在地球物理测井课程中学习和利用微课程,并有效开展该课程的微课程建设,正在成为我们讲授该课程时思索和考虑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微课程的特点,确定了地球物理测井微课程建设的目标,并提出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为该课程的微课程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二、建设目标的确立

通过地球物理测井微课程的建设,使受众在学习本课程之后,了解地球物理测井在地质勘探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工作方法,并熟悉各种测井方法所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应用条件和地质效果,为从事地球物理测井的生产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

同时,在微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该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上要有明显提升,地球物理测井微课程要争取达到精品微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微课程的建设思路

(1)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参考,仔细分析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做好微课程的选题工作。结合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授课学时和学生反馈的信息,确定地球物理测井发展简史、岩石和矿石的电阻率以及视电阻率测井的基本原理等40个知识点开展微课程的建设工作。

(2)根据选题和教学要求,仔细编写教学设计和教案,为微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准备教学素材,结合微课程知识点,充分运用图、形、声、像、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制作课件,配合讲授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辅助教师现场讲授。如在讲授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等概念时,可结合视频资料进行教学;而在讲授三电极测井仪器框图及工作原理时,则可结合板书详细介绍该内容。

(4)教学实施与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注意镜头,充分利用PPT和激光笔等配合讲解,不照本宣科,讲解过程中,要做到通俗易懂,且有自己的见解。在介绍电测井、核测井和声波测井的应用等知识点时,可结合实际资料,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对已经录制好的视频进行后期制作工作,在视频中增加具有矿大特色和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特色的LOGO等,并且需要注意版权的保护和维护。

(6)设计制作完成的微课程要经过专家组的评审和验收,并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试用。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并及时修改和完善该微课程,切实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建设的微课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才能成为对学生适用、好用和爱用的学习资源,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认识和建议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明确微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提出该课程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地球物理测井微课程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景达,俞君.公安院校“微课程”建设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69-73.

[2]武晓璐.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微课程初探[J].黑龙江科学,2015(13):147-149.

[3]席景科,葛欣,李政伟,刘厚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建设探讨[J].大学教育,2015(4):60-61.

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4

围绕基本思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加速膨大高新技术产业

做好已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跟踪落实,继续实施东佳集团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并加以完善,力争申报国家级项目。抓好华成集团的“风力发电增速齿轮箱”项目和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的“30万吨粉末冶金材料”项目,申报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抓好“区有机农业的综合开发”、“园茶厂的有机茶叶的示范推广”、“集团与合资的豆乳饮料”等3个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力争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第二,突出特色产业载体发展,推进泵业、电子两大产业集群升级

从国家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论证和完善。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为企业引进项目,以山博电机为骨干,加快集研发、制造、展示为一体的微电机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市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联系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积极配合兰州理工大和合肥工业大学做好科研工作站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区骨干企业工程师联谊会的作用,以引进项目、引进人才为重点,邀请全国知名院校,与我区开展科技项目洽谈合作,为两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项目、技术与人才保障。

第三、突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做好已申报项目的跟踪落实,重点抓好山博电机的“工业控制微电机生产建设”项目,调压器厂的的“新型智能控制系统在大功率调压电源上的应用”、博航电子陶瓷有限公司的水基注凝法规模化生产大尺寸、高性能、低成本陶瓷基片等项目,促其尽快达产达效。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围绕机电、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进射频识别技术在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应用,特别是传感器领域的企业(如新颖传感器厂、宇海电子陶瓷有限公司),引导其积极探索RFID技术结合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不断以新的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第四、持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加强产学研联合,引导、鼓励和支持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提升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设水平。以博泵科技、华成集团、颜山泵业等骨干泵类企业为依托,申报国家级泵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处。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企业及研发机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项目等各类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在创新的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5

自2007年初,在医学精英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划。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即通过本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希望学生掌握医学形态学研究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将该课程设置为临床七年制试验班三年级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学分2分,40学时,理论实验各20学时。开课时间定在为期6周的基础科研训练之前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本课程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总成绩的50%。

2多层次的教材建设

在开课之初,我们沿用了原有的校编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2008年8月,我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作为一部适用范围较广的教材,目前已经在全国十几所院校使用。同时,我们提供《电镜技术》、《实验动物学》等辅助教材目录供学生参阅。

3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第1版)教材涵盖的内容较多,我们结合学系的科研优势和实验技术的实用性,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制定了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大纲。理论课教学中,每个章节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或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可以通过自学消化理解的内容、目前已不常用的技术或实验方法,或与其他学科如电镜技术、实验动物学等交叉的内容均不纳入授课范围。此外,我们还结合新技术发展和学科新动态,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内容,逐年补充最新的实验技术或相关内容,例如多个公司推出的En-Vison、MaxVision、EliVisionTMplus和Polink-2plus等新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改良的Alexafluor系列荧光素和美国BIOTIUM公司最新开发的CF系列荧光素等。在教学过程中,则根据课程组成员的科研特长安排授课内容,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作为一门医学实验技术,熟练应用这门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实践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设置的实验课教学精选了石蜡、冰冻组织切片标本制作和HE染色技术;碱性磷酸酶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我们还安排了实验设计及课堂讨论的环节。

4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年级的临床七年制试验班学生还处在基础课学习阶段,虽然学习了与科研相关的基础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接触科研工作。为了防止“纸上谈兵”,我们在完成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技术实践之后,还特意安排了一次独具特色的实验设计及课堂讨论进行“模拟练兵”,通过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深化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引言(研究背景)部分包括该领域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概要、实验目的和意义,大约500字;材料与方法部分包括实验对象(人或动物)、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突出体现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选用的抗体种属来源和显色试剂,以及详细的操作流程;结果部分对预期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分成大约10个小组,每组3-4人,利用3个学时对设计的实验以PPT的形式进行答辩,由3-4名老师作为评委,对实验设计进行提问和点评,各组学生进行自评和组间互评,最后授课教师进行总结。这种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小组答辩-评委提问-解答讨论-总结归纳”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这门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适用原则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5合理的考核方式及评定标准

本课程理论和实验考核各占总成绩的50%。理论课考核我们尝试了多种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对错、问答题、叙述题和综合运用型试题,采用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两种形式。最终,我们选择了闭卷考试的形式,题型确定为选择题、判断对错、问答题,并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试题库。综合运用型试题以开卷的实验设计考核替代,占总成绩的20%,其中引言8分,实验材料和方法6分,预期结果与结果分析6分。实验课中标本制备和染色占总成绩30%,HE染色标本、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占10分。染色切片标本经显微摄影后提供照片,照片显示的阳性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为4分;照片清晰为3分;照片颜色纯正、构图美观大方3分。

6学生反馈及后续调查

在针对临床七年制(试验班)的教学反馈和教师的自反馈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均逐年提高,该课程最终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可。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开启了科研之门。经过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的学习,试验班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为期6周的基础科研训练中,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由于经过本课程培训的学生能够敏锐地感受科研热点,合理地将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具有一定可行性,体现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所以中标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

7结语

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6

关键词:化工专业;创新项目;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43-02

一、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首先,要对“创新能力”有所了解。各个学者对其解释各有偏重,从“获取”和“形成”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因:(1)课程设置比较落后;(2)普遍存在注重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3)教学手段单一;(4)缺乏创新性活动;(5)激励机制不足。另外,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高校校园内出现考证热现象。而创新研究的短期收益不明显,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就受到严重影响。在此情况下,各个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出一系列重要措施。第一,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各高校相继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二,加快课程改革。各高校纷纷引入一大批新编教材走进课堂,并增加了大量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专业素质教育成功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同时,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各种大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相继开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跟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化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和就业压力过大的思想包袱,在校期间不是消极消磨时光,就是专注于考证考级,缺乏钻研学术和学术创新觉悟。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学校结合自身的特色,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在宏观制度方面,学校确立了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课程改革等规定,全面推动了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在微观制度方面,学校制定了工作制度、奖励制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规章制度。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申请立项,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并将学生的科技成果与奖励、评优挂钩,由此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理论结合科研实际,了解科研的全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1.确立项目的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创新小组在指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确立项目的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以甲基丙烯酰氯瓜尔胶(MAG)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共聚物的基体,再引入其他单体,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并且不断优化其性能,合成性能优良的一系列的油田化学品。结合上表基本思路:结合实际油田开发的具体问题,采用环境友好并生产成本较低的反相微乳液聚合可控聚合,制备出分子量和结构均可控、性能优异的新型共聚物,并对该类含MAG/AMPS共聚物进行了应用研究。

2.建立项目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在项目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指导下确立AMPS系列共聚物的合成采用水溶液聚合:将所有不同比例单体溶解在去离子水中,用氢氧化钠溶液将单体溶液的pH值调在一定范围内,将溶液加入反应器内,将反应器放入一定温度的恒温水浴中,向反应器内通入氮气排除氧气,待反应器内水溶液的温度达到特定温度后,加入一定量引发剂引发反应,使反应持续一定时间,制成多元共聚物溶液或凝胶,经干燥、粉碎制备粉状油井水泥浆降失水剂;将制备的AMPS系列的共聚物添加到水泥浆后进行相关滤失性能研究。

3.探索项目的关键技术。通过项目的合成实践探索AMPS系列共聚物的合成的关键技术:针对AMPS单体的聚合特点,研究AMPS系列共聚物的合成工艺条件与聚合物分子量的关系,探索AMPS共聚物的分子量控制技术;针对高温深井(200℃以上)条件下水泥浆降滤失水剂降滤失难度大的特点研制新型抗高温水泥浆降滤失水剂;针对井下高温高压条件建立固井水泥浆降滤失水剂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为AMPS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三、化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

通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独立申请科研立项,由教师指导,自己查询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并经过审定,在开放的实验室进行开放性科研实验。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充分地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进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思维方式,锻炼学生勇于开拓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规划目标的能力。

2.终身学习和组织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吐故纳新,始终以崭新的形象,生机勃勃地面对多变的外部竞争环境。

3.具有社会交际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社交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能力。

4.要学会寻找合作伙伴,独木难成林,要注重团队的力量。

5.能吃苦耐劳。创业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创业初期难免会累得你焦头烂额。有时候真有丢下不干的冲动。别忘了,你为别人打工也许更惨。

6.坚持。如果你选定了某个项目并且做了下去,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当然,坚持到底所倡导的是你创业时一定要考虑清楚,全面考察其可行性。一旦决定就要按着你的预定目标走下去,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放弃。

7.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寻找新的赢利点。创新能力培养要突出“创”字,如果永远跟在别人后面,那么得到的将永远是前面人采过的、弃而未用的赝品。

创新不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和结果,培养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一定要转变观念,建立一套新的机制,给大学生们提供能实现创新的学习氛围和进行创新实践的舞台,让学生有丰富的实践机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依靠大学几年教育能解决的,它需要各方面的关注,需要时间,更需要积累。

参考文献:

[1]刘琦.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96.

[2]殷宝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4-125.“

[3]曹一瑜,肖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221-223.

[4]邹广平,夏兴有.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28-129.

[5]康华,王广良,张磊.以实践教学为平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133-134.

[6]李黎明,刘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123-125.

[7]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48-51.

[8]梅书霞,谢峻林.关于在校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46-49.

[9]刘巧芝.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3):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