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律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律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65-01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深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实施,“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等落实,有梦想、有热情、有知识的大学生成为创业之路的先锋军。但是,与千帆竞发、投入创业热潮趋势截然相反的却是他们自主创业成功率普遍偏低的事实。在大学生创业路上遭遇的多种多样的风险中,法律风险尤其应当被提到前列,谨慎防范。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不可忽视
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匮乏,在创业途中,容易陷入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纠纷中,使创业遭受打击,自己也要承担严重的损失。那么在大学生创业的道路上,具备与之有关联的专业法律知识,拥有规避法律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在创业中加强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创业道路上的风险分析
1.组织形式法律风险分析
创业组织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设立的组织形式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就有相应的变化。个人独资企I,即个人出资经营、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由个人承担经营风险、个人有全部经营收益的企业。以这种方式经营的独资企业有无限的经济责任,破产时借方可以扣留业主的个人财产。合伙企业是指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企业又包括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公司是指一般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具有独立的资产,对投资创业者的其他个人财产不相干涉,风险较小。
2.组织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合同是交易的法律形式,创业过程中极有可能需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法律赋予合同当事人强制力,合同生效则代表着合同当事人双方都享有合同中所约定的权利和承担合同中约定的应当履行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和解除合同。要避免最后因履行不能而带来惨重的损失。值得警惕的是,在订立合同时应尽量避免口头合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存在纠纷,都会由于证据不足而让自己置于被动的不利地位,因此给大学生创业者的建议是订立书面合同,规避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3.组织成果法律问题分析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高校学生单凭个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完全满足市场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因此科技创新多以团队形式展开,一旦意见分歧,或者出现专利、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便难以将创新成果投入自主创业。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避免不法侵害、保护产权人的权益,知识产权制度油然而生并不断完善。如今侵犯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侵犯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归属不明、技术成果入股估值不明确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干扰着大学生创业进程。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应当重视知识产权,在创业中抢占先机。
三、大学生创业防范法律风险的主要对策
1.大学生创业者应当树立法律意识
大学生在创业的准备阶段就应当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现行的国家政策,树立法律意识,以法律作为出发点,去看待日常遇到的问题,培养法律思维,在创业过程中,要知道有何法可依,并做到有法必依。
2.学校要完善创业法律课程体系
就当下面临的就业局势,高校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形势,为其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基础。教授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哪些是创业过程中的必备素质,为以后的创业做好准备工作。并针对于这些必备素质进行专业训练,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教育,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养成从法出发的思维习惯。完善与创业相关联的法律课程体系,为学生离开学校开始社会创业做铺垫,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
3.政府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防范法律风险无关,转向建设创业维权或法律咨询机构)
政府也应该做出一定举措,完善政策,保护相对弱势的毕业生创业者,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创业来促进就业。政府应健全工作体制机制, 降低创业门槛, 尽力减少大学生创业成本,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 解除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倡导和帮助大学生创业是改善目前日益严峻的毕业即失业局面的有效途径,然而创业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要勇于迎接风险的挑战,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法律知识,从而更好地规避风险,化险为夷。
参考文献:
法律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2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他们的法律运用能力,以适应在创业过程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于既缺市场经验,又缺乏创业资本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的难度与风险显然很高。这里的风险不仅包括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而且也包括创业是否成功的风险,更包括创业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两项风险有时是可预见却无法控制的,但法律风险却有可能通过事先的知悉来预防,或者事中的得当处理来避免。因此,创业法律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地位边缘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精神培育3个方面入手,其内容包括创业政策法规、创办企业、遵纪守法。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高度关注金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创业法律教育没有进入课堂教学,采用自学形式,没有纳入课堂教学;二是,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团队建设受关注度不够,参与创业教育交流、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严重不足。创业法律教育内容仅以创业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存在,独立的创业法律教育系列课程滞后;四是,创业法律教育的科研重视不够。由于创业法律教育的功能作用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因此,高校对于其研究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较少。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性指导欠缺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创业也是一种实践行为。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时,如果能突显两者的特点,注重实践运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然而,事与愿违。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法律教育多是由学校老师承担。有的老师虽有法律专业教育背景,但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因此,他们不能向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法律指导,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例如,开展创业政策法规教育时,强调学生关注“按规定,有优惠”;进行创办企业教育时,以告知学生“按规定,走程序”为目标;而在遵纪守法教育上,则简单告知学生“按规定,不违法”为限。有的老师虽有法律实践经验,但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思考少,因此,也不能有效地解答或预见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相对于鲜活、生动的营销策划、项目选择等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创业法律教育就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关注,其效果自然受损。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业法律知识的缺乏,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可能遭受法律风险,而且还可能招致创业失败。为了保障大学生创业顺利,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而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解决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理论过度两个突出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前者,将创业法律教育工具化;后者,则是过分强调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我国许多大学生涉世未深,创业意味着走进社会。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素养是每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素质。一个创业者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创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其他素质和谐统一发展,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应该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讲授法律知识,较高层次是塑造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最高层次是激发大学生的法律创造能力。讲授法律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掌握法律这一社会规则,这是步入社会、创业的基本技能。然而,创业教育不能仅追求生存、赚钱,还必须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创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创业法律教育,不仅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实务问题,更注重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培育。法律理念缺失或偏差,忽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误入歧途,甚至可能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来说,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的塑造和法律能力的培育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国新一代的创业者,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的法律素养还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激发一批具有法治精神,而且法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大学生创业者积极、主动地对法律进行探索,在创业实践中创造法律,这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法治的健全与完善。只有明确并且理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3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
(二)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引导大学生创造性
地运用法律和完善法律为了保障良好的市场秩序,各国不得不依靠法律来约束、规范和指导经营者的行为。引领和规范是法治发挥作用、显示价值的两种重要形式。法律指引国家发展方向,规定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动准则。健全的法治能规范经济行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引领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业法律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法律的引领作用。通常情况下,法律对于某些行为的禁止或推动,都会直接带来或隐藏着某种商机,重在发现。正如人们常说的,当世界对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可能正在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现实中,不少企业家从貌似枯燥的法律中捕捉到无限商机,从而获得成功。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规律性、概括性的总结,既有前瞻性,又有滞后性。创业法律教育应该重在引导大学生从法律中寻找商机,而不是学会钻“法律空子”,违法经营。如果创业法律教育能启发大学生充分利用法律,从法律中寻找创业机会和空间,那么,它就与“创业”融为一体,解决了“创业”、“法律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也能较好地解决创业法律教育过于理论化的现象。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培训,也不是一种“老板速成教育”,而是一种满足以创新为标志的“创业革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创业法律教育也是生产力。总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业的需要[2]。因此,创业法律教育既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也要融合创业的“价值”追求[3]。
三、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师资多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社会兼职师资为辅,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这种路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各高校基于操作便利考虑,而不是从最大程度地提升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出发。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路径选择的改变是一种可能。
(一)组建导师团
组建以法律知识、法律理念和法律能力3个层次为内容的,由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导师团。教育部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多次指出高校高等学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现在,许多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支持充满热情,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创业导师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各高校的创业导师制度设计。高校在设计创业导师团时,要重在整合社会创业导师的优势资源。在创业法律教育导师团的组建中,可以分为3个组:校内法律专业老师和校外律师、法官等以讲授法律知识为主;校内外专家学者侧重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的塑造,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公平理念、诚信原则等;外请企业家则主要与大学生分享法律能力的培育,提升大学生法律风险意识,把握法律中的商机。高校要组织这3个组的创业导师定期交流,让他们形成有机整体,但又各有侧重,增强创业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
(二)开展法律教育
在创业教育中,要以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或创业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战型创业法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者的目标与施教者的目标相统一才能有效。创业法律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与施教者的目标统一。首先,我们要对受教大学生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我国允许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有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创业。现在,创业法律教育面向的大学生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已经组建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第二类是有创业意愿;第三类是没有创业意向。对于第三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以让其掌握基本创业法律知识,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为目标。对于第一类大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的创业经验、创业需求和创业中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创业中灵活运用法律,甚至创造法律。第二类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可以从对他们的创业项目计划进行法律诊断、法律指引入手,开展创业法律教育。此外,各高校在进行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大赛时,可以要求参赛大学生对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的法律环境进行评估,让学生在事实归纳能力、法律解释能力以及将法律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法律论证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意识的锻炼,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选定法律教育内容
以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实际为主线,选定创业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法律非常繁杂。创业法律教育在内容的选定上,如果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就能达到既有效地解决他们创业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也能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能力的效果。法律是创业大学生必须了解的,并且会伴随他们创业的整个过程。目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通常包括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工商注册登记、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的保护、税收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的逐渐形成,知识产业发展迅速增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应该新增互联网管理法、电子商务法,以及广告、知识产权、营销等法律在互联网的运用等。许多大学生是以个人名义或校园的方式开始创业,随着业务的扩展,他们成立注册企业的需求突显、创业融资的需求突显、规范劳动关系的需求突显、理性对待竞争者的需求突显。这些实际创业中的需求,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基于法律责任的分析,开展企业组织法的教育;基于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分析,开展融资法律教育;基于劳动者权利分析,开展劳动法教育;基于市场竞争的分析,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等都将自然而然,甚至事半功倍。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因此,要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生法律教育围绕创业主题,强调以大学生创业经验、创业实际和创业需要为核心,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在创业中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探究法治精神和发展、促进法治建设为目的,因此,要坚持灵活性、实用性和原则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创业法律教育的实践性特质与法律能力的隐性、柔性特征,发挥创业法律教育的显性作用。
四、结束语
法律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创业教育;法制教育;课程设计;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00-03
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大激发了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创新,也是一种责任,在全民创新创业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从事一定职业的劳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的教育,是职业和创造相结合的教育。[1]创业法律教育是基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涉及相关法律事务需要运用的法律知识和处理法律事务技能的教育。这种法律教育与普通法律教育不同,n程设计密切联系创业学生的创业意愿,立足于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着重培养基础法律知识,课程设计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强调处理事务能力,强化应对法律事件的变通能力,努力使创业的大学生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
创业教育法律课程一般不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来安排,但可以参考当前主流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模型进行课程设计,主要的设计依据有:1.由实际的创业教育法律课程设计的要求决定,首先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基本法律知识。要确立法律意识,培养法律事务处理能力,离不开法律知识,因为教育对象是要在创业中解决涉及法律问题事件的学生;2.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模式自身具有较大兼容性,可以进行法律课程的设计,因而对创业教育法律课程开发也适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具有比较完善的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设计框架,对于普及性的法律知识教育课程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3.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流程符合应用性的法律课程开发的过程。学生从事创业主体设立起始、业务经营、人事管理及主体撤销等过程都涉及各方面的法律问题,在对法律事务筛选的基础上要选择重要的法律事项作为学习领域,可将课程设计转化为一般性的课程标准。所以,法律课程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结构化,也要具有普适性,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2]
一、高职创业教育中法律课程设计状况
高职教育的培养理念与本科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更注重以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培养为主,所以其课程设计理念也有所不同。为适应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增加了法律课程教学内容。当前,创业教育法律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有:一是课堂式法律知识教育,这种模式利用课堂讲授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短期的教学活动来认知和了解法律法规知识。这种模式能确立学生粗浅的法律意识,必须要在具体的创业中检验法律素质。二是案例式法律教育,任课教师通过设计案例,模拟在创业过程产生法律纠纷的场景,让创业学生参与到法律事务处理中,从而提高法律事务处理能力。三是混合式法律教育,这种模式是在讲授法律专业知识的课堂中培养法律素质,同步为创业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甚至由教师组成法律顾问小组,跟踪服务创业的全过程。但是从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设计来看,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不少问题,还需逐步完善和优化。
二、高职创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创业课程是新生事物,课程对象更是特殊的在校学生群体,虽然不缺乏创业经验丰富的个体,但毕竟是少数。高职院校在摸索着各自的法律课程设计,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下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一)创业领域内的法律课程设计认识误差
高职院校在法律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处于摸索的起步阶段,尽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已经引起院校的高度重视,但对法律知识教育的意义等认识其还不够重视,认为创业是学生的事,与教师自身无关。第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设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就如教授专业课程设计一样,对法律教育课程的特殊性理解不够透彻。第二,高校教师对创业法律教育的作用不去主动了解,对创业法律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到点,总认为创业法律教育本应该是法律专业教师负责的,因此其在具体教学中不能向学生灌输法的精神。第三,经济社会发展层次也决定了法律的被重视程度,依法办事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社会对高校法律课程教育了解得不够,支持也就更少了。这些都导致了创业法律教育课程设计发展缓慢,缺乏统一规范的课程和培养准则。
(二)“创业”+“法律”双师型队伍缺乏
创业教育课程在我国起步算比较晚了,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师资建设更是新生事物。创业教育本身需要从创业品质、冒险精神、团队领导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内容涉及广泛,是一件十分现实的实践活动。因此要求创业学生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更要求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意识。当然,教师如果是创业者的话,那就更完美了。而学生创业的激情或许要比安分守己工作的教师更为容易带动其他学生,调动他们的创业积极性,虽然这样的创业者未必能够开发出一整套创业法律知识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此外,教育部举办了“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创业教师,但是教师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5]高职院校还缺乏吸收创业学生作为创业教师的勇气。
(三)创业的法律课程设计尚未形成体系
当前,创业法律教育课程设计依靠院校的统一安排,创业学生较少有自主选择空间,学生都在被动地学习,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创业意愿,也不管学生创业的进度,课程设计模块化、标准化和结构化严重滞后。法律课程设计还是停留在说教式的知识灌输上,案例分析和实验课堂较少。由于创业的不可重复性,特别是涉及法律事务的情况,具有天然的不可重复性,学院也不可能与企业或者公司进行联合实践活动。
有限的创业基地实践活动辐射范围较小,创投基金资助下的孵化企业和创业项目成功率低下,无法为创业法律课程设计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结果是创业法律教育课程设计上缺乏实践优化,内容雷同、知识乏味、门类单纯,没有充分考虑创业过程的差异性。
(四)创业法律课程设计缺乏权威参考模式
很多高校都是独立设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模式,各自为政,各显特色,始终缺乏权威的设计规范来指导课程设计。虽然院校统一的创业法律课程设计也许是基于创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但由于没有权威的参考设计规范,其缺乏创业系统性思维和创新市场公平竞争精神。整套法律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照搬法律专业课程,偏离创业中心目标,知识结构混乱,让学生无所适从。学院派的教师教学也只是单纯讲解法律知识,无法引用更鲜活的创业实践,去调动创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缺乏法律技能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创业法律课程设计实践
(一)教学目标
法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创业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让学生确立防范创业风险的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交易规则的意愿,提升学生创业中预防法律纠纷缠身和解决法律纠纷的技能,全面提高创业者主动运用法律工具维护自己的合法正当权利的能力。[3]课程教学目标是任何教学活动必须追求的结果,是学生在通过学习后应达到的新状态,是预设的知识教学效果,是教师评估教学对象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认真学习课程之后,创业者具备能够根据具体现况选择创业行业法律主体的能力,基本能独立完成主体的创立、变更、撤销等相关商业管理程序性手续,依法制定法定主体治理的章制度去规范员工管理,主动利用法律工具来保护自身正当权益,审核主体各类契约的执行和控制契约的履行,及时依法解决劳动和契约纠纷问题。
(二)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法律课程设计的核心,应具有面向创业者的特色,又要区别于法律专业课程设计,能满足创业者的基本需求,适应创业者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首先是涉及创业主体创立,主体设立条件、主体的优缺点、名称登记规定、法定流程、治理内容和行政许可等问题,都需要创业者十分清楚,明确到文字的描述,要准确无误,不能产生歧义。其次是产权保护法律事项,专利申请与保护、商标和秘密保护、产权合法利用、侵权的责任等,专利是创业主体竞争力核心,创业者一定要保护好。再次是契约签订事务,交易的合法流程、签约谈判、形式和内容、执行与毁约责任等,契约事关创业主体的法律文书存在形式,千万马虎不得。第四是主体治理的规章制度,必须依法制定、依法执行,如员工招聘辞退、产销流程、争议仲裁等,创业者要能够及时、依法妥善解决争议的事务。这些都是基本的教学内容,是每个创业者要直接面对的法律规制。
(三)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是使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和掌握的技能,是实现师生间交流的内容和方法的中介。而针对法律教育,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且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法律课程目标确定和课程内容的相融合,是模拟法律事务产生场景,让创业者尝试解决法律事务的仿真式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形式。课程案例教学是选取典型的创业法律事务事例,设定创业者将要面对的法律事务处理,包括主体设立、内部管理、经营活动、劳资纠纷、资格终止等几个模块,各个模块可能预设的法律问题,及提供可参考解决法律依据和形式,甚至是处理不当的估计后果都可以设定。
(四)教学评估
面向创业学生的法律课程考核与评价,应注重采用课程过程性考核,因为现实中创业的不可复制性,还有创业者的知识运用能力的差异,创业资源整合能力的高低,只能采用过程性评估的方式,一般来说,也只能是阶段性或者个案的评估。评价内容包含有法律条款概念的理解认知度,法律事务处理技能的掌握情况,课程设计中的法律法规的理解水平等。[4]评价形式主要是任课教师的调查报告,而不是像专业课程设计评估,还需要考试、回答问题、写作业之类,这都与日常创业面临的千变万化的经济社会情况不符合。
四、创业法律课程设计思考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创业法律教育
创业法律教育不仅是解决当前创业中法律事务问题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使其自觉运用法律工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处理法律事务能力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要重新确立教育理念,重视创业法律教育,调整好法律专业知识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将创业法律教育作为创业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创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为长远发展作铺垫。创业者应深刻认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意义,要积极学法,自觉用法,勇于护法。
(二)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保障课程建设落到实处
师资队伍素质的保障和提升是高等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创新课程设计和教学,需要有一支高素质、强技能、重创新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开创师资增员新机制,邀请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创业人士担任教师,其创业成功或者失败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案例,需要充分利用;还要加强对创业法律任课教师的培训,选派专兼职创业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直接资助教师参与创业实践,丰富创业法律应用经验。
(三)规范课程设计,完善法律课程体系
创业法律课程设计是实施创业法律教育的前提,要注重创业法律意识、基础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还要模拟处理法律事务的实践和训练。根据法律教育目标,要初步设计法律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结构,扎牢基础知识课程,普及通识教学,增加特色课程,侧重法律知识的应用等内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外派教师参加创业法律事务解决过程,通过现实的法律应用实践,补充法律课程设计仅仅依赖课本知识的不足。
(四)鼓励创新教学,开拓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是要求突破传统和现成体系,是社会活力所在,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法律总是倾向保护现有的体系、体制。因此,创业法律教育要保证足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创业状态,又要使其注重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充分采用案例分析方法,让更多创业学生参与其中,注重培养法律意识。要开展创业法律知识应用技能比赛,在比赛中锻炼创业学生的法律事务处置应变能力,提升创业法律教育水平。
五、结语
创业学生面向社会和市场进行创业,是非常值得政府和社会鼓励的,但其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非常有必要进行保护。第一,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基本的法律事务处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创业中规避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创业时涉及主体的选择、融资投资、治理经营、管理、纠纷等法律事务,如无相应的法律意识,就容易滥用权力;如缺乏法律能力,就容易掉入陷阱,还可能违法犯罪。第二,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能力有利于学生降低创业治理成本和提升自我竞争力。执行市场规则是创业初期树立品牌形象,赢得客户的根本。经过法律规范规划和依法管理公司事务可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确立公司治理的诚信形象。第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时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能及时、恰当地解决法律纠纷。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有法律意识的学生会及时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当法律纠纷产生时,掌握法律工具的学生会根据法律规定来选择合法的途径解决,避免违法违规地解决纠纷。创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和技能培训获得,而针对性强的教育课程设计是关键。
创业法律教育是适应政府、社会需求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内容之一,法律课程设计是其中关键的环节,虽然当前高职院校没有高标准的教学课程设计模型,但是相信高职院校的专兼职教师通过大量实践,总能把创业法律课程设计架构好,完善好。
[ 参 考 文 献 ]
[1] 韩广.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探索[J].企业导报,2012(7).
[2] 潘伟琪.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时代经贸,2013(4).
[3] 崔玉隆.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法律课程开发探索[J].职业教育,2014(27).
法律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4
(一)政府政策法律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强
国家为鼓励创业,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优惠政策,但没有形成一整套专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而且由于政策法规落实困难,程序复杂,很多政策流于形式,政府扶持力度也不足。
(二)学校无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
国内高职院校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实际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创业教育课程缺乏优秀的师资,系统的课程,学生也无专业的创业指导,教育与实践基本脱轨,教育效果不理想。
(三)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传承形成了相对保守的思想观念,“学而优则仕”,这种思维习惯很难打破。即便到了现在,社会观念依然认为考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家长也是同样的心态,孩子高考失败后,很多父母期望孩子上高职能够通过专升本的方式提升学历,专升本无望就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
二、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建议和对策
高职毕业生创业现状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高职生创业难需要学生、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努力。
(一)转变传统择业观,培养创业能力
作为未来的创业者,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要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努力培养、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1.加大创业知识储备
在校期间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如企业管理、财务、法律、营销等,加大创业知识储备。
2.加强创业能力锻炼
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都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交活动及创新创业大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多关注市场,寻找创业机会和创业项目
作为创业者,选好项目非常重要。好的创业项目来源于市场,一定要关注市场,深入进行市场调研,细心观察,从中发现商机,并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避免创业的盲目性。
4.多结交朋友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
创业团队能够有效解决个人创业在能力、经验、资源、资金、人脉等方面的局限,通过优势互补,能大大地提高创业成功率。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的心态
自主创业是有风险的,创业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校期间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永不服输的毅力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二)政府要大力扶持高职生创业
政府要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并落实到实处,为高职生创业提供便利的条件;加强创业文化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促进高职生创业的环境;建立和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为高职生创业拓宽融资渠道,在创业资金上给予支持。
(三)高职院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1.高职院校应该开发创业教育的系统课程,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2.打造创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多数没有创业经历,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参加创业授课的老师必须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和创业经历,并邀请校外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授课,开办讲座,分享其创业成功的经验与教训,为创业的学生树立榜样。
3.加强创业宣传,营造创业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创办创业协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宣传国家自主创业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社会要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通过创业宣传,让创业文化传遍大街小巷,民众支持创业、崇尚创业,为高职生创业营造一个积极的创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五)父母的支持
法律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生物制药;专业群;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化学工业与生物产业、医药产业、食品产业结合,衍生了生物制药、医药化工、食品化工等细分产业。2019年,国家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对新时期职业院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表现在,更加关注专业群之间的协同发展,更加强调内涵建设,更加注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2019年5月,为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促进学院整体发展,学院立足生物化工,医药化工,食品化工等技术领域,组建了由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医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5个专业组成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职双创教育全面铺开。开展专业群专创融合教学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高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16年9月,武汉职业技术生物工程学院开始将双创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开设了《创新思维》[1]《创业基础》[2]等双创通识课程。随后,各专业逐步完善了双创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了双创课程体系、搭建了双创实训平台、开发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专创融合课程。本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专创融合平台课程开发为例,分析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平台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构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及内容体系,为高职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1专业群专创融合平台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双创教育起步较晚,2015年后高职才全面启动双创教育,经过5a发展,虽然在对双创教育的认识、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平台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双创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在双高背景下,基于专业群建设的双创教育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新问题,尤其是专业群专创融合课程如何开设,暂无可借鉴的案例,需要面向区域布局,基于生物化工、医药化工和食品化工等领域的产业发展,根据双高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基本情况,科学、系统设计,有效解决瓶颈与难题。
1.1双创教育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大多数高校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依然滞后,简单地将双创教育视为提高就业率的手段,没有将双创教育摆放在战略高度去思考,应将双创教育改革视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激发教师干事创业动力,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对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强化。在双高背景下,专业群跨专业的专创融合教育更是专业群“三教”改革和“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
1.2专业群专创融合平台课程开发难度大
专业群基于化工技术和生物技术,涉及5个专业,涵盖食品、医学、生物、药品、医疗器械等生物健康行业,产业跨度大,细分领域多,产业特点差异大。目前暂无相关专创融合平台课程的报道,开发专业群内共建共享的专创融合平台课程难度较大。平台课程的开发需要依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依托专业群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
1.3师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专业群视域下,学分银行制度将进一步落实,必然要求建立大量的课程库,根据学生意愿,自由选择,更加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培养。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专创融合平台课程的建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论是由单个老师跨专业教学,还是由各专业老师分工协作教学,老师都应具备本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创业经历和管理经验,具有双创热情,同时要对生物健康产业相关领域非常了解,这种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双师”型老师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双创课程还是由辅导员承担,专业教师参与较少,因此专业群专创融融合课程的实施需要在量和质两个角度去提升。
1.4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完善
目前,双创教育受制于人力物力投入,受制于时间空间限制,课程过于依赖理论讲授,实践内容较少,缺乏更有效的培训教学手段与工具。专创融合课程实施,更加受限于法律法规、工作场景,体验感较低。学生和学院人数较多,喜欢从事的产业领域和岗位性质差异较大,开展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因此,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模式无法真正的改革,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各类教学平台,开展自学、讲授和体验式学习,突破各种条件的制约。
2专业群专创融合平台课程开发的目标
专业群专创融合平台课程开发,主要从学生、教师、课程及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2.1学生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产业发展的理解和专业自信,对生物化工、医药化工、食品化工等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技术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全面的调研和梳理。2)加强学生对典型企业了解,对各专业典型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挖掘行业特色,创始人创业历程,行业及企业文化;提炼典型企业关键业务流程,帮助同学们加强职业认知和自我定位。3)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专创融合的理解。4)加强团队合作与分工,提升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跨专业的迁移能力,拓宽学生就业和创业领域。2.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各专业老师、双创老师、企业大师共同参与,实现课程和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扩展教师的知识领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信息化运用能力,将教师培养为“双师、双创、多能”型人才。
2.3课程及资源建设目标
建立涵盖生物化工产业链的平台课程及资源,不断丰富法律法规库、案例库、项目库和教学资源,初步设计信息化教学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情景,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和学生协作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3专业群专创融合平台课程内容
平台课程内容基于生物化工产业背景,主要包括双创知识、产业知识、法规知识、公司运营知识等四方面。
3.1双创知识
双创知识包括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两部分,创新思维是创业实践的基础,创业实践是创新思维的运用。创新思维部分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技法等方面。创业实践部分应包括创业认知、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商机识别、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资源管理、融资方式、创业计划拟定、企业开办流程及初创企业管理。
3.2产业知识
生物制药技术产业是将现代化工技术和生物技术应用于大健康领域,涵盖生物化工、医药化工和食品化工等领域,是生物产业与大健康产业交叉领域,关系到老百姓的健康福祉。从产品注册角度看,主要是“四品一械”领域。产业知识主要包括产业概况、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产业投资、产业关联、主要产品、市场分析、研发动向等。通过产业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扩宽学生创业就业领域。
3.3法律法规知识
生物制药技术相关产业法律法规,包括通用的商法、公司法、税法等公司通用法律法规,也包括产业特定的政策法规。生物制药技术产业每种产品具有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如医药生产企业法律法规重在GMP,医药销售企业重在GSP,食品和药品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需要CMA和CNAS相关知识等。除了政策法规,还应包括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学习。通过政策法规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产业知识、产品知识的理解,培养同学们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4公司运营知识
通过体验式学习,掌握公司战略制定,了解公司的基本组织架构,熟悉公司运用过程中的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风险管理等。学习团队合作与分工,提升沟通能力、执行能力。通过企业创业管理综合训练,模拟经营一家生物健康企业,围绕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市场、销售、客户服务等关键步骤进行企业全流程的体验,全方位训练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路径
中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高低、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而少数民族能否快速崛起,关键取决于各方面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全国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来源、基础与核心,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是民族地区实现全面振兴的希望所在。因此,如何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显得十分迫切。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业基础相对较弱
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来自边远、贫穷、落后的地区,曾受教于中小学、高中的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待遇低,文化活动缺乏,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现代意识不强,生活方式传统落后,旧民族文化积淀和很深,接受新鲜事物较慢,文化活动缺乏,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现代意识不强,生活方式传统落后,旧民族文化积淀和很深,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从他们一进校门,就与从大中城市来的汉族学生素质形成鲜明的反差,自卑感、距离感、层次感、群体感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油然而生。
(二)家庭经济相对困难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特区、山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费、生活费多依赖父母筹措,而城市消费水平高,致使他们入校后生活相当拮据,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班级组织的旅游、休闲等文化娱乐活动感到有压力,索性编造理由不参加活动,久而久之与班级主体汉族学生拉开了距离,不和谐因素也悄然产生。
(三)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强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本民族社会关系和落后生产方式制约,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人际社会化交往程度不高,他们从小过早帮助父母料理家务或从事劳动,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意识,有难处经常憋在心里不愿向人透漏倾诉,进入大学门槛后与大城市汉族比较,产生了自卑和自闭心理,不愿与多数同学发展关系,表现为不合群的孤立状态。
(四)民族意识较强国家观念淡薄
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即不同的语言、文字、服饰、和风俗习惯,这些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这他们,在大学校园里,以族缘为纽带的同学会、老乡会在盛行。[1]少数民族大学生从遥远的家乡来到陌生的现代化城市,突感孤单和茫然,于是在本族同袍、同乡之间寻找心灵的关爱和慰籍,久而久之,民族意识扩大化,他们只关注本民族地区的发展,很少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看待问题往往表现为狭隘、片面和偏激。
(五)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部分高校受社会功利主义和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加之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和粗犷性格,经常与汉族大学生因小事发生口角争执,甚至冲动动手伤人,行为过度而触犯法律,破坏了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
(六)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创业精神
高校不断扩招,就业职位日趋紧张,随着中国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双向互选制度的实施,少数民族学生不得不走向社会就业市场。但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性、自信心不强,就业成功率较低,容易产生抱怨社会不公的非正常心理。一旦几次求职失败,他们就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缺乏拼搏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
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和措施
(一)从生活帮助切入以情感人
高校应提供多种途径,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完善学校专门助困机制。如提供助学贷款支持,以解决学费不足问题;鼓励支持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课余时间打工,以解决生活费用不足问题;设立助困补助基金,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定向补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完善上述机制,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完成学业,减轻生活负担和思想压力提供可靠保障。
(二)从心灵关怀着眼活化教育
高校应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灵关怀,即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更赋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第一,充分发挥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灵关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好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中国梦”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宣传,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华民族与本民族的利益关系,其他民族与本民族的团结关系,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第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学科教师要在知识传授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对改变家乡、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命运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调动他们学习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圆满完成学业提供思想保障。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出发,适时组织各类主题鲜明的文艺演出、主题演讲、书画展览、旅游度假、创业宣讲等多种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他们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第四,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学校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常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机构要深入校园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第五、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机制,教师要施教于人,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管理学生既要从严,又要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特征;服务学生措施既要全面,又要突出少数民族服务特色。第六,要鼓励建立“红色网站”,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新形式,强化“隐形教育”功能作用,提高网络思想教育水平。[3]
(三)从将来就业着手创业教育
适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潮流,各高校应采取创业创新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自主择业创业意识培养教育,为他们毕业后顺利择业做好思想准备和创造有利条件。第一,鼓励他们回到家乡报效本民族经济发展,在改变民族落后面貌大显身手、有所作为。第二,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就读学科专业和个人志趣,引导帮助他们选择正确就业方向,使他们看到人生目标和希望,焕发内生动力攻读相关专业知识。第三,培养他们敢闯敢试的性格。高校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封闭的性格,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优势和语言表达的平台,锻炼自我推荐能力、职业演说能力和社会公关能力,促进他们封闭性格向开放性格的转变,保守意识向创新意识的转变。第四,高校主动联系政府和社会企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创新提供创客服务平台。
(四)从规范行为出发强化法律意识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4]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依法规范自我行为的稳定性。针对这一现状,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第一,引导他们认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是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第二,让大学生认识法律规范是人们行为和评价的标准,这种标准告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去做,这是法律规范的标准作用。第三,让大学生认识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违背了法律规范,就违背了国家意志,就要根据违法的程度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这是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实地观摩主要是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法院庭审了解典型案例处理的司法过程。司法调研主要是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行政执法专题调研。行政执法是法律适用的基本环节,通过这一专题调研,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央依法治国的方略,从而坚定法治信仰,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美合日班•图尔荪.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以新疆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2(27):219.
[3]戚甫娟.陈铮.信息时代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