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生涯规划三大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生涯规划三大要素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收稿日期:2007―09―15
项目来源:本文为湖北师范学院2006年度科研立项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A16。
作者简介:汪风涛(1951―),男 ,汉族,湖北省红安县人,湖北师范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定向与定位以及自己未来职业追求,在学校的指导下,对自己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付诸实践。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个时髦的话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成了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组织行为研究所所长孙彤教授指出,职业设计往小里说,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成败;往大里讲,会影响到一个集体的兴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这足以说明每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大学生来说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人生发展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学生心智成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正是学习掌握各项知识和技能的大好时光。因此,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帮助和激励学生努力奋斗,把握机会,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浪费青春。同时,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使人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个人严格履行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走向成功。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职业价值观、能力、优势、劣势等等,从而有利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职业中准确定位,避免在职业选择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自满、自卑以至长时间不能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职业。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点,面对知识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就能合理定位,并不断地在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工作中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减少择业的盲目性。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择业受求职者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一方面,求职者不可能具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另一方面,各种职业由于有各自不同的劳动对象、手段和工作环境,对求职者的能力也有相应的特定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早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奋斗目标,在选择职业时目的性强,避免到处投放简历、“病急乱投医”、盲目地撞“运气”、走弯路,从而做到“直奔主题”。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稳定,有利于职业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完成了自我分析、环境分析和正确选择,在就业后对组织、职业的认可度较高,能较强地适应所选择的职业环境,这必将使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有稳定的职业,组织也愿意培养大学毕业生,这样使大学生与组织之间建立相对长期合作的关系,互为依存,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避免因职业流动太快,错过发展机会,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分析与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五个环节。
(一)自我分析与评估
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正确的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和生涯机会评估,也就是“知己”、“知彼”的过程。首先是正确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评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自评法,亦即自我反省、自我分析;他评法,就是家长、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分析评价;测试法,利用职业测评软件对自己进行测评。在自我评估时往往把几种方法共同使用。
(二)职业环境分析
我们每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发展。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社会环境与职业环境有客观的认识与合理的评估。一是家庭环境分析,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二是学校环境分析,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三是社会环境分析,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四是职业环境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域分析等。
(三)职业目标的确定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坚定的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通常分为近期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人生目标。大学本科四年,一年级为试探期,二年级为定向期,三年级为冲刺期,四年级为分化期,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和课程计划制定学年、学期、月、周、日等具体目标。近期目标一定要具体,只有具体小目标制定好、完成好,才能保证大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制定实施措施
在职业生涯目标确立之后,大学生应当积极探求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所有可能的措施,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实现它们,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分阶段进行,并将其详细地列出,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评估这些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选出最合适的途径,以便向自己确立的生涯目标迈进。
(五)反馈与修正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经设计就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所偏差,这时需要对规划进行评估和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和标准,把社会需要作为规划和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看眼前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既考虑个人的因素又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大学生要根据社会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
(二)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都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
(三)根据个人的兴趣与能力特长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三大要素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指导 职业测评
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4年为280万,到2006年达到413万。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只是停留于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有所作为,
就必须认真分析现状,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思路。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指导对象和内容上,以毕业指导代替就业指导。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高校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就使得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际上处于完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指导的功能上,以就业服务来代替就业指导。不少人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部分就业技巧的指导,其功能只是在于帮助学生寻找职业,毕业生找到工作就是万事大吉。实际上,就业指导所要完成的职业指导功能远非如此,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中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以及学会做出现实的职业决策的技能。
在组织构成上,当前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等内容。在对高校各年级大学生实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方面,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做的显然不足。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是摆在当前高校职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指导的形式上,以政策指导或思想教育来代替就业指导。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也非常单调,只有很少的几所高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而大多数院校则以政策指导或思想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来取代就业指导,即使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职业指导形式,但是也是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得到利用。
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由于我国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仅限于就业指导,因而,工作过程只限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进行。从这项规定中不难看出,这一工作程序显然将工作重点只指向了毕业生。但是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是贯穿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的。
二、推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探讨
从大学生一年级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日常咨询等多种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将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
1、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高校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许多行将毕业的大学生往往都面临着相同的一系列问题:我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我应该为毕业做哪些准备?我适合做什么职业?他们或面临择业不知何去何从,或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或在应聘时左挑右捡、眼高手低,无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准确设计,不知道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以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因此,大学生提前作好升学就业的计划十分必要,这在心理学中称为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专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人们一生中所从事的职业和所走过的职业生活的历程。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从事的职业,它不仅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些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职业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具体地说是以个体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性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也许一生中从事多种职业但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种相对稳固、适合自己的职业。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而更需要大学生们做好择业前的种种准备工作。高校就业指导更要从多方面为大学生规划和设计职业生涯提供科学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学识、爱好、机遇、工作环境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社会职业的现实要求;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学生自己。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当事人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但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多年来内容陈旧,更缺乏个性化指导,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设计还很陌生。所以,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帮助大学生加强对自身的认识,确定自己的优势,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锁定目标,规划人生。
2、职业测评应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手段
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的职业选择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人人都有职业选择的机会,而职业选择的焦点就是人与职业相匹配,即寻找与自己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他提出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第一,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特点、身体状况等个人特征这可以通过人员素质测评和自我分析等方法获得。第二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以获得有关的职业信息。第三上述两个因素的平衡,即在了解个人特征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一种适合个人特点又可以获得的职业。帕森斯的这一理论,深刻影响着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由国家统包统配的用人制度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人才市场的建立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自由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的难度根据职业类型学和职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每一种职业甚至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具有一定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因而对从事该职业或职位的人员也会提出不同的心理要求这些心理要求包括性格上的、智力上的、职业能力倾向上的和知识技能上的。反过来,不同的人由于其遗传与环境教育的不同,具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在性格、智力、职业能力倾向、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广泛的个体差异。只有当职业或职位对人的要求和求职者个人心理特点相一致时,才能达到职称其人、人适其职的境界,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职业测评就是一种使个体了解自己的能力特点和个性特点,指导就业者选择最适当的职业的心理测量工具。
职业测评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对人的一些基本心理特质(能力素质、个性特点)进行测量与评估,帮助他们进行个性特点和强弱项的客观评价,参照测试结果指导学生不断调适心理状态,调整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发展自我,选择与他的心理结构最匹配的职业,从而发挥其最大潜能,找到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三、加强职业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指导应专业化、专家化。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并非行政。要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指导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保障就业指导科学地、规范地发展。职业指导人员除应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程序有足够的了解外,还应该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相应的知识,并接受专门的职业指导培训。
职业指导应人性化,以人的发展为主旨。职业指导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人-职匹配,即求职者选择其适宜的职业,个人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职业与其适宜的劳动者相匹配,也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人-职匹配往往过于客观化。所以,职业指导要人性化,充分关注人本身的诸如态度、期望、人格、价值观等择业主体的主观因素。
要正确认识心理测评的作用。心理测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手段,为就业指导人员所普遍使用,但进行心理测评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可使用的测试量表还比较少,不能满足工作所需,要努力收集或制作科学适用的量表。二是要正确把握心理测评的结果,因为测评量表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由此对学生形成定论,只能就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议,以免造成心理障碍。三是心理测评量表的使用应规范,对没有来源、没有根据的量表不能使用,否则会使测试失去科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伟、赵瑛、张建民: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 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 杨勇:职业指导与就业技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 陆竹: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J].贵州教育,2005(12).
职业生涯规划三大要素范文3
关键词:开发人员 需求 职业生涯 激励
一、职业生涯理论简介
简单地说,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首次参加工作开始的所有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成的整个过程。
国外一些学者对职业生涯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证分析,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理论。萨柏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理论侧重于不同年龄段职业生涯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埃德加・施恩提出职业锚理论,即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自主,独立性职业锚、安全,稳定型职业锚,是当员工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企业特点对职业生涯管理积极地进行了相关的探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德教授认为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包含三项内容,即协调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计划和实现职业计划;人力资源研究者罗双平用公式总结职业生涯管理的三大要素:职业生涯管理=知己+知彼+抉择。
二、软件企业开发人员的需求特点
马斯洛在其《动机与个性》中提出“动机是促发行为的内在力量”,他将人的动机分为5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并认为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一般而言,只有低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
我国软件企业开发人员一般有较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个人创新能力;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较强,更加注重在工作中的自我满足和自身的发展,这使得他们比较忠诚于自己的职业。
软件开发人员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因此,软件开发人员更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可见,他们的个人需求较多地集中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为了使开发人员能更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者应针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实现员工个人成长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开发人员职业生涯的管理
(一)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
本文根据开发人员的需求特点,综合考虑萨柏和格林豪斯的阶段理论,着重分析比较其中比较关键的3个阶段:早期探索、中期确立和后期维持阶段。
1,早期探索阶段。探索阶段大约在18―25岁,该阶段的开发人员一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工作经验较少。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其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生活、工作等途径中所获得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完成择业或初就业。
2,中期确立阶段。确立阶段一般在26―44岁,即选择、安置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多数开发人员工作生命周期的核心部分,个人经过早期的试探与尝试后,找到合适的职业并随之全力以赴,逐步寻求自我目标,最终确立稳定职业。 3后期维持阶段。维持阶段在45―64岁,是提升和专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开发人员由于长时间从事软件开发,已经基本确定和实现想要达到的成就水平,在该领域已具有一席之地。
(二)不同阶段的激励措施
软件企业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生涯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满足开发人员的不同职业阶段的需求,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选配职业生涯导师。职业导师一般由企业有资历的管理者或开发人员的直接上级担任,职业生涯导师要阶段性地检查开发人员的工作,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沟通,指出他们应改进的方面以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员工一起制定今后的行动计划。
2,进行合理的培训。培训对于软件企业及软件开发人员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是开发人员个人在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背景下保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水平、提高满意度的主要途径。
首先,确定带岗人制度。即为新员工确定一位技能全面、熟悉业务且工作热情、性格外向的开发人员作为其带岗人,带岗人能带领新员工尽快熟悉与工作相关的各项具体事务,帮助新员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其次,还要建立长期的培训计划。如:定期请资深专家授课、定期选一部分开发人员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等,不断对开发人员进行培训。
3,明确晋升标准。软件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个层次的晋升标准,员工可以在职业生涯导师指导下判断自己目前的能力、素质以及期望的下一职位标准与目前工作技能的差距,帮助其找到努力的方向。
4,实施适当的股权激励。股票期权是企业所有者向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执行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股权对于IT企业而言往往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它通过员工持股使员工的收入与企业发展挂钩,实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把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
5,适当地对开发人员进行授权,增加其决策参与的机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软件开发人员一般都会有参与决策的愿望。采取适当的授权,一方面能增强员工的决策参与感和成就感,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有利于企业的民主管理;另一方面,为开发人员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留住员工并激励其努力工作。
软件企业应该对于属于不同职业阶段的员工综合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对开发人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使他们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实现软件企业的发展。具体如下表所示。
对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的开发人员来说,企业应该为其配备良好的职业生涯导师,并和开发人员一起制定其今后的发展计划,同时还应重视对该阶段开发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使其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尽早投入到工作中去。中期确立阶段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适时底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可以不断提升他们的开发能力。此外,适当增加他们参与决策与晋升的机会,能更好促进其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后期维持阶段的员工一般在经历前面两个阶段的历练后,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他们而言,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其指导和咨询作用,即为年轻员工的技术、职业生涯等进行专业的指导,发挥其智囊团的作用。
此外,软件企业还应特别注意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中所采取激励措施的公平性。公平性的比重决定着在员工个人与其他同事的合作程度,甚至会导致他们因自身的不平待遇去排挤他人。企业一旦出现对待员工不公平的现象,就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的流失,造成企业关键技术的泄露,甚至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软件企业要认真对待员工公平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三大要素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迅猛增长,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需求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仍然是相对比较丰富。面对供求比例失衡的毕业生,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也由实行多年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与富足,部分毕业生开始认为,家里可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所以宁愿先不就业,也要等挑到一个好的单位才工作。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上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应看作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在这系统内,包括学校、学生和企业三大主要要素,使三者达到互利共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平衡状态,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专业
目前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注重帮助应届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而忽略了对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以及择业心态和原则的指导;其二是就业指导的方式比较笼统、指导的内容不够系统,采用传统课堂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同时对大部分学生进行笼统的浅层的指导,而缺乏纵向的有针对性的深层次指导。
2.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应聘能力不强
企业对招聘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普遍希望能找到一些动手能力强,有实践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扎实,能吃苦耐劳,能长期稳定工作的毕业生。但是,从目前的面试情况看来,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薄弱,专业知识学习还不够扎实,主要是学生没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理解、完善与归纳总结,最终转变为自己的经验积累。
3.毕业生自我定位过高,过度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职业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生活的保障和富足,开始出现部分毕业生宁愿多挑选比较几个单位,也不着急落实工作单位的现象。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评估、定位自己,在选择单位时往往脱离客观实际,片面单一地理解择业观,只注重考虑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工作地点等眼前物质利益因素,贪图享受,不愿到基层一线或需要到外地出差的单位工作,不懂得从长期的职业发展角度看待就业问题。
4.中小型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完善,普遍低估人力资本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型私(民)营企业工作,大部分企业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人才招聘开发方面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很多中小型私(民)营企业都是在有了新项目、新业务或者有员工离职之后,发现人手不够时,才急急忙忙地到学校招聘毕业生,很多时候会因处于毕业生不在校的“真空期”,而无法招聘到满意的毕业生。另外目前大多数中小型私(民)营企业在考虑招聘毕业生的薪酬福利时,过度注重眼前利润或学历,从而低估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价值,因此,出现招聘的毕业生上岗后工作稳定性不够,流动性大。
5.大型校园招聘会面试效率相对偏低
大型校园招聘会每年都耗费了各大高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而且近年来,校园招聘会规模逐年扩大,甚至出现过度追求规模、注重场面的问题。参会企业的动机也逐年发生微妙的变化,近年来,部分企业存在借招聘会之名,做产品、企业广告宣传的现象。
从学生参加大型校园招聘会后反馈的信息发现,大多数都觉得大型招聘会效率不高,首先是参会企业数量过多,学生未能短时间内对企业进行有效地筛选。其次,参加招聘会学生人数过多,浪费在排队的时间过长。同时,场地过大、企业摊位过多,学生如同逛集市一样,跟着人流游荡,容易出现“羊群效应”――跟随现象,看到哪个熟悉的知名企业摊位或者某些企业摊位前门庭若市,学生就一拥而上,排上几个小时队等候也要去应聘;当看到一些企业摊位前冷冷淡淡、门可罗雀的,就不屑一顾。
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改进建议
1.优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深化就业指导层次,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面对每年变化的经济与就业形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不断地发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优化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以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当前就业形势发展、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等等,优化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支撑体系。学校应培养一支稳定性强,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功底的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并长期对该队伍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
最后,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大学生是具有明显个体差异的群体,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就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潜能显得尤其重要。在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共性的、宏观的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应聘能力
学校应将实践教学、校内外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要贴近社会现实,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就业发展的形势不断优化更新,注重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亲身了解,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地自我认知,找到自己知识水平、业务技能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此外,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感受了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提前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最终实现通过单位考核后直接就业。
3.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树立学生市场竞争、主动就业的意识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常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名牌专业的特点,打造涵盖倡导主动就业、诚信就业、到基层就业、艰苦奋斗、创业意识等因素的就业文化。在这样的就业文化氛围中,消除学生被动、依赖的就业心理,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树立自主择业、创业,积极竞争就业的新观念,引导毕业生在正确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和就业形势后,准确找到自我定位,确立适当的职业目标,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最佳匹配。
4.企业应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消费观,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企业应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岗位需求来选定人才,在文凭与技能之间寻求平衡点,使招聘进来的高校毕业生能人尽其才。同时,企业加强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沟通合作,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服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所需要提供的人力资源,结合毕业生的教学与实习就业时间安排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此外,还要加大对新入职大学毕业生的培训与关怀,重视对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的绩效考评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合理地运用激励措施,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
5.优化校园招聘会,实现从单场、综合大型招聘会向多场、针对性强的小型招聘会转变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招聘会应转变贪大求全的办会思路,更多地组织多场针对各系、各专业的企业专场招聘会。作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注意相关信息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及时、准确、完整传达。毕业生的资源信息要提前告知用人单位,让企业做好针对性的招聘准备;同时,企业的相关招聘信息要及时传达给毕业生,让毕业生对企业的背景概况、企业文化以及岗位需求等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做好应聘准备。在面试前让企业与毕业生相互充分了解,从而节约面试成本与时间,提高面试应聘的成功率。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系统中的学校、学生和企业三大主要要素达到互利共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晓华.大学校园招聘会亟须“洗心革面”[J].教育与职业,2010,02.81.
职业生涯规划三大要素范文5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目前,职业学校的师资现状不容乐观。职业学校可通过实施“两大策略”、构筑“三大家园”、开展“四大活动”、推进“五大工程”,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合力打造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马骋,女,江苏省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58-03
职业学校的发展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而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目前,职业学校师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一强两弱”现象,即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弱。职业学校应通过多种路径,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着力于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合力打造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以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为例,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做法。
一、实施“两大策略”,点亮教师的职业人生
(一)师资强校策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学校应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如学校制定了《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师资五年培养规划》,对师资队伍建设做到长远布局、精心谋划。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我校每学年开设专家讲座2~3次,从技能大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拓展教师的视野。学校投资300多万元,为每位教师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每学年提供300元让每位教师购买专业书籍。学校还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全校教师的培训活动。做到学校经费再紧,教师培训经费不缺,教师课务再重,教师参观学习的安排不误。
(二)机制保障策略
为了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职业学校可通过机制创新来激发教师的内驱力:(1)“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机制。学校在评优评选、职称评聘、学期考核等多方面优先考虑有工作实绩的人;(2)“不准看的人笑干的人”的作风机制。倡导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鼓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力;(3)“动态聘任,活化分配”的用人机制,职业学校要推行全员动态聘任制和中层干部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的职务聘任制,打破用人制度上的铁饭碗,做到“优者上,劣者下,平者让”。
二、构筑“三大家园”,放飞教师的职业梦想
(一)“放飞梦想”的精神家园
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建设的首要任务,职业学校应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中职校可通过“我爱我校”论文评比活动,抒发教师热爱学校的情感,激发教师的爱岗敬业意识。[1]开设“道德讲堂”,邀请全国励志专家来校作报告,在教师中开展“让人生在事业中闪光”等主题活动,提升全体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利用橱窗、广播等宣传阵地,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榜样引路,激励他人。每学期,在教师中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鼓励教师与教育大师为友,在书中汲取精神营养。开展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活动,帮助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展示教师的职业风采。
(二)“和谐融洽”的幸福家园
职业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打造人文生态的校园环境。人的一生工作时间是最长的,如何让教师在学校中找到家的感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热情。如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领导班子坚持办公会议制度,有事集体讨论。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亲密无间,校园里充满着温馨的阳光。学校还通过每年的教职工运动会,采用集体项目的比赛形式,增强同事间的合作能力。在这样的学校工作,教师心情舒畅,斗志昂扬,充满着自豪感和幸福感,工作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不断迸发。
(三)“追求卓越”的活力家园
要做就做最优的,要创就创最好的,职业学校应从各种创建工作中磨砺教师。如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从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到省高水平示范校创建,学校抓住了机遇,教师也获得了机会。学校先后建设了江苏省品牌专业2个,省示范专业3个,苏州市精品专业2个,开发了苏州市精品课程4门。教师参与其中,课改理念得到了加强,行业背景得到了认识,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课程改革给学校注入了活水,创新大赛给学校增添了活力,专题论坛给学校带来了活意,多彩活动让学校气氛得到了活跃。学校的师资建设始终站在了高平台、高起点。
三、开展“四大”活动,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美丽教师活动
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以张家港市创建美丽城市为契机,开展争当美丽教师活动:践行行业精神,塑造教师的美丽形象,要求教师品德高尚,严于律己;关爱学生,塑造教师的美丽心灵,要求教师循循善诱,做学生的贴心人;为人师表,塑造教师的美丽行为,学校发动全校教师进行爱心捐资活动,帮助学校贫困学生;进行教学改革,构建美丽课堂,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打造生态课堂、快乐课堂、兴趣课堂、活力课堂。
(二)创先争优活动
职业学校可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带领一帮人,感动一帮人。每年对评选出的学校各级各类先进个人、技能标兵、获奖能手进行大会表彰,激励他人。可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校“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的评选活动,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鼓舞全校教师的士气,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社会服务活动
职业学校应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教师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入开展专业教师进社区活动。[2]如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在杨舍镇清水湾社区开设“技能加油站”,进行家电维修、金融咨询等便民活动,让教师了解社会、增强能力;学校还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动青年教师服务港城、建设港城;开展专业教师进企业活动,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进行职工的技能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教师的素质高了,业务好了,翅膀硬了。
(四)岗位比武活动
职业学校学可结合省教育厅组织的职业学校教师“五课两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在校园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岗位比武。在学校开展优质课、示范课的评比活动,推荐优胜者参加上一级的赛事;开展专业教师的技能比武,组建校优秀技能竞赛团队;开展全校教师的论文评比活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开展校内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活动,丰富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岗位比武活动,能使学校的师资水平得到大提高、大发展。
四、推进“五大工程”,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以培养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名师”工程
职业学校应把骨干教师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名师工程”:(1)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拔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针对性地在培训进修、公开课开设、成果发表等方面给予支持,力争有更多的教师进入名师行列;(2)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3)通过教代会加强骨干教师的奖励力度,提高了教师争当名师的积极性。通过“名师工程”,让学校教师脱颖而出,快速成长。
(二)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题的“青蓝”工程
目前,职业学校学校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比例普遍较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刻不容缓。如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要求学校30%的青年在工作五年内获市级教坛新秀以上称号。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观摩活动,遍借金针;(2)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针对教改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撰写心得体会、教学反思;(3)深入开展“过三关、上五课”活动,要求青年教师一年站稳、三年过硬、五年出彩;(4)开展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实行导师制,采取以老带新岗上传,压担推磨岗上练,评估督导岗后帮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示范。
(三)以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为主题的“协作”工程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1)本校努力培养了一支奋进高效的领导班子团队,学校领导班子做到率先垂范,开拓进取;(2)培养了一支顽强拼搏的技能竞赛团队,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全省的技能赛场上摘金夺银,成就了学校技能竞赛的辉煌;(3)学校还培养了一支组织能力强的中层干部团队,他们攻坚克难,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为主题的“培训”工程
职业学校应着眼未来,以新理念为支撑,以校本培训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强化科研能力和过程培训为手段,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快学校校本培训步伐,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学校要设立师资专项培训经费,每年保证有5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可通过参加省厅组织的“四新”培训、企业顶岗轮训、骨干专业教师的出国培训、组团出国短期考察、研究生学历进修、与劳动部门及相关高校联合对专业教师的专题培训等手段,拓展教师的培训途径。
(五)以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题的“共建”工程
为壮大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学校可通过制定《“双师型”教师评选和考核奖励条例》,并与企业加强合作,实施“共建”工程。具体做法为:(1)共建“目标”,学校针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翔实的培养目标;(2)共建“计划,学校应充分听取来自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安排、毕业设计与毕业考试等;(3)共建“课程”,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4)共建“课堂”,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给本校专业教师授课、开设讲座等;另一方面,派遣本校专业教师给企业进行职工培训,丰富教师的阅历;(5)共建“师资”,委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的生产工艺和技能。例如,通过共建工程,教师的视野拓宽了、业务水平提高了。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占专业教师的80%以上。
“春光明媚放眼亮,策马扬鞭自奋蹄”,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职业学校应以创建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为契机,务实奋进,开拓创新,努力打造职业教育的新品牌,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开永旺.基于六个维度的高职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6):26-27.
职业生涯规划三大要素范文6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 项目化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51-02
近两年来,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各个高职院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适合自己的改革主题,纷纷加紧改革步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选择与设计、项目教学组织、实施方案设计与具体过程、师生角色定位与师资培养、效果分析与评价、问题与思考等。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教材编写缺少统一的组织和编写标准,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多数使用传统教材。教材编写与课程开发已成为项目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目前,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领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选择与设计、项目教学组织、实施方案设计与具体过程、师生角色定位与师资培养、效果分析与评价、问题与思考等。
Java语言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由于具有面向对象、与平台无关、安全、稳定和多线程等优良特征,特别使用于网络应用程序的设计。但是其中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目前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的培养模式亟待更大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化教学法。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实践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1 项目化教学法理论依据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助、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习者置身于探索知识之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情境”―― 在真实世界中需应用知识解决的问题,然后使学生在此情境之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称为协助和会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意义建构[1]。
2 项目化教学法的实践
2.1 培养模式
与企业深度融合,实施“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编程为核心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着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加工成适宜教学的工作任务,依据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序化课程,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完成一个任务的工作过程组织实施教学,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2 项目的选定
为了训练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职业能力,本课程设计了3个项目,项目包含不同类型的应用课题,基本覆盖了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应该实现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达到针对程序员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项目难易程度的设置呈现梯度式的分布。初期的项目以训练学生基本编程能力为主,主要对JAVA语言基本数据结构及语法的学习。中期项目培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重点在界面的设计及布局管理。高级项目是一个较大的数据库应用项目,是对课程的综合应用,融合了界面设计与数据库访问技术的知识。素材来源于企业实际操作项目,具有典型性和实际应用的特点。具体的项目设置如表1所示。
2.3 项目的实施情况
(1)项目任务的提出。
课程内容分割成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在初始阶段都设置了展示教学项目的环节。对项目建立了“调研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实现测试总结”的学习模式。每个步骤对学生都提出了详细要求,让学生对系统整体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项目任务的分配。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分别担任项目组长、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员、文档编写员等角色。组长负责队内协调及组内任务的检查工作。一个项目完成后,角色互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五种角色的工作[2]。
(3)项目任务的实施。
采用“感知与理解模拟实战演结提高”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实现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也略有不同,对项目完成的标准进行了更深入的细化,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针对性的提高。
由学生分组讨论,发现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完成初步的讨论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施过程中,认真做好开发日志,做好问题的收集和总结工作。之后由教师给出分析、完善的办法。每个项目完成后,组员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完成项目评审的验收工作。这样不仅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项目考核
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有成果(作品)的设计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且有三个课堂能力训练项目和一个创新项目贯穿始终,考核主要采用以分组的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方式,由教师打分、组员互评、作品质量及项目汇报几个部分组成,其中项目汇报类似于答辩,是教师与学生就项目进行的回答式交谈,内容可以涉及设计思路、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实现方法与技术各个方面。过程性考核包含在课程讨论、交流、汇报及作品中,期终考核为上机考核。
3 项目化教学法实施效果
项目化教学实施后,《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能力有了系统的提高。
3.1 社会能力
通过标准开发过程和规范化的程序设计训练,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通过分组协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项目实施中的展示,培养了学生表达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2 方法能力
通过项目中调研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项目中问题的分析,培养了学生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及应用能力;通过项目中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查询资料和自学能力;通过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拓展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项目的介绍和实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具有文档编写、英文文档阅读的能力。
3.3 专业能力
通过帮助文档的使用,培养了学生阅读一般性英文技术资料和简单口语交流能力;通过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培养了学生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复杂查询的能力;通过项目软件测试过程,培养了学生软件测试中的黑盒和白盒测试的能力;通过项目完整流程的开发,培养了学生软件开发、运行环境的安装、配置、调试的能力。
4 结论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体现在技能的培养,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项目化教学法实施后,教学效果有了显著地提升,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转换,极大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就业提供了一线的实践经验。但必须与学生建立共同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与学生一起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才能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更好的巩固,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