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范文1

摘 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市场经济机制运作下各社会主体职能应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推进改革开放。

主题词 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 社会主体 职能

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1994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里程碑和分水岭的意义;从此,中国经济加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今日之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需要中国。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社会经济改革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共识,对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的运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市场机制下各社会主体职能及其运作规律的认识,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及其它社会组织等;各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参与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一、对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的认识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至今为止一种最为有效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社会各主体分工与交换的基础之上的;其动力来源与各不同主体之间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与实现;其意义在于促进各主体在开放、公平、竞争、效率等市场规律下,让每一个主体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之中,有效发挥每一个主体的功能和作用;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它改变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经济,既满足社会生产在分工与交换的基础上实现效率的要求,又满足通过国民财富的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其中,前者功能的实现在于市场经济微观职能,职能的发挥主要由企业、个人来完成,后者功能的实现主要在于市场经济宏观职能,主要由政府职能完成。

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性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合作(协作)也就越来越紧密,各主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关联、紧密合作,是共赢;而不是“一个人多得,就是另一个人少得的零和游戏”,是共同的富裕和幸福。

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是指市场运作规律、各主体职能划分及维系各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包括了市场规律、各主体及其职能、制度三部分。小农经济时代,由于个人或家庭等社会个体的作用(社会功能)有限,社会的运作由专制的皇权及其政府来运转;产业革命后,社会的运作靠市场机制来组织。由于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功能增强,社会的运作不再仅仅依靠政府,企业、个人及其它社会组织等都是市场机制运行下的主体之一。市场机制不仅仅调节经济活动,也调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市场经济在其运作过程中,也存在垄断、“市场不灵”等现象,即市场那只无形之手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这恰恰是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二、对企业两面性的认识

企业作为市场机制运作下的一个主体,具有两面性,一是它的经济性质,具有经营职能;一是它的社会性质,具有社会职能。

1.企业的经济性质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对企业的产生、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企业是在市场交易中替代价格协调机制下产生的,其存在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完成资源的配置、产品生产、财富的初次分配。“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内部,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

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是市场通过价格变动,协调各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交易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政府及其他行为主体,完成资源的配置、产品的生产、交易及收益的分配。

2.企业的社会责任

彼得・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中从管理学的角度,指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是单纯的经济单位;企业是员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不是雇主借以挣钱的机器。企业的目的不是利润,企业的目的存在于外部,存在于社会责任之中;利润是企业能否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结果,利润只是检验企业有无能效,有无存在价值以及能否存在下去的一个衡量指标。

企业肩负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企业通过组织运作实践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产品或服务,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现代企业就像一所社会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并成为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

3.企业的社会贡献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企业的发展,为现代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企业推动了社会的技术进步、管理进步、制度进步。

首先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是企业的发展造就了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的发展上,以英语为标志,把西方文化推向了全世界,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持久的影响。企业发展传奇对世界的影响,就像接力棒一样,从英国开始,在全世界展开。企业发展在美国的发展与成功,造就了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的美国霸主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日本的成功崛起,以及后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应该归功于上述国家和地区企业的成功发展,归功于该地区企业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成功、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经验证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中国企业的成功发展。

三、对“人”的认识

始自于30多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体现更多的不仅仅是对生产资料“物”的解放,更多的体现是对“社会人”的解放,尤其是以农村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为主开始的农村改革,其改革解放的不仅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劳动力得到解放,也就是说解放的是社会生产力部分中最活跃的“人”。城市改革也是这样,其解放的不仅仅是城镇的街道企业,而更多的是对城镇“无业”人的解放。“人”的解放,释放了受长期压抑的人的能量,搞活了农村经济,搞活了城市经济,搞活了整个国民经济。

回顾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和现代以英美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我们应能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春秋战国时期,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思想上、文化上的多元、开放、交流,深深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同时,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治国思想,直接导致后来的思想禁锢,这一思想在明、清时期走向极端,致使中国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直至清政府的惨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百年耻辱史。然而同一个时期,开始于十三世纪后期的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这是欧洲在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这直接导致了欧洲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的开始,造就了欧美200多年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等的辉煌,创造了现代西方文明。

改革开放,首先是要从思想上解放人,而后才能从物质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个人与企业一样,作为市场经济下的最大的主体、最主要的参与者,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他们都存在理性的一面,但有时又存在非理性的一面。

四、对政府职能的认识

市场机制运作下的政府,其权力是有限的,政府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功能在于维护市场运作机制(交换方式)的公平、公正秩序,并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的功能决定其权利也是有限的。

政府作为市场机制下的最主要的主体,其政府职能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论述,“政府职能的划分和规定:第一,保护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任何成员不受其它任何成员的侵犯和压迫,即设立完全公正的司法机构;第三、建立和维护个人和小团体所不感兴趣投入的某些公共设施和公共机构。因为这些设施和机构产生的利润决不可能补偿个人或小团体的投入,尽管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常常是不仅能回收投入而且还能得到大得多的利益。”

藏富于民、政府不与民争利,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社会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家庭和个人,而不是政府,政府投资基本退出盈利性行业。政府职能在于,为市场经济各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从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稳定、应对公共危机、反对极端主义、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等。其中,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以间接调控为主,市场规律是调控经济的主要原则。

其实,腐败的产生就与政府职能错位、政府权力膨胀、对生产性资源、资本等拥有更多分配权有关。斯密语:“个人对私利的追逐演变到政治、政府部门对利益的追逐,这将是国家、社会的悲哀”。

五、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认识

现实的中国,人的逐利行为是野性而非理性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契约经济,是制度经济。必须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大治靠法,靠制度。

市场经济制度,反映市场机制运作规律,规定各主体应该干什么,规定市场机制运作的各种关系;还包括民主、法治、政治体制等内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合宜的经济制度维系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公正、效率和秩序,并能健康促进、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英、法、荷、西、葡等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比较,产生不同结果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各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因素不同,产生的最终结果也就是不一样!这也就是过去的两个多世纪英国的强大、其它国家的衰落及美国崛起的原因。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11年欧债危机发生后,面对危机,美、欧都在进行积极、渐进的改革,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其防范、改善、利用危机的缓冲带。可以预见,随着危机的解决,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社会经济会得到一个健康的成长。面对历次危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按市场规律进行调整,其中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尊重及其体制、制度设计,就像是一道缓冲地带,从而使社会、经济避免大动荡的发生。而同样面对危机,中国惯用的只有政治、行政这道闸门。

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应包括对市场经济机制的再认识与探讨,这也是近代英美发展成功的关键。这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技术与创新等制度体系;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各项标准体系,建设良好市场运作环境和秩序。

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就应该对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三十多年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是在对实行“计划经济”或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一种不确定性选择,是一种无奈的尝试;今天的改革开放,面对旧有势力、既得利益的阻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文化、社会、政治等体制改革。

参考资料:

[1][英]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出版.2005.1.

[2][美]科斯著.企业的性质.盛洪译.

[3][美]彼得・德鲁克著.公司的概念.慕凤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6.4.

[4]吴敬琏著.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7.9.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市场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企业管理;发展;作用

1研究人才在企业管理及发展中作用的背景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一般是人才竞争,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对自身的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做出保证,肯定是需要使用能力比较强的人才。作为一个企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挖掘并培养人才,才可以推动本企业逐渐走上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

2企业中高素质人才的特征

2.1稀缺性比较明显

在对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提出的人才要求进行分析的背景下,可以得知的是高素质人才的稀缺性比较强。假如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吸纳到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就会让自身展现出来比较强劲的竞争力,自然可以获取更多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因为高素质人才需要消耗比较多时间才可以培养出来,并且在培养环节当中消耗的资源及精力也比较多,即便是花费比较多时间和资源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出来高素质人才的概率也比较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高素质人才的稀缺性形成一定认识。企业应当予以高素质人才应有的重视,将其放置在较为重要的地位上,以便于可以对企业本身的发展稳定性做出保证。因为企业当中高素质人才具有稀缺性特征,因此企业自然应当充分重视高素质人才,将高素质人才的专业知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原有企业业务领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明确地认识到自身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切实依据本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出来效率比较高的激励机制,将高素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高素质人才对自己未来一段时间中的职业发展道路形成清晰的认识。除去上文中所说的问题之外,因为高素质人才在企业人才总数当中占比较小,因此高素质人才在企业中占据的地位自然较为重要。我国社会各个行业相关企业假如想要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一定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使用适应性比较强的措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本企业当中,促使企业展现出来更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2创造性比较明显

针对高素质人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背景下,可以了解到的是,高素质人才的创造性比较强。作为企业发展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高素质人才的理念实际上是非常先进的,高素质人才掌握的知识多样化,并且逻辑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高素质人才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展现出来比较强的创造性。与此同时,高层次人才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思想及方法去对问题进行处理,逐步在原有管理机制及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也就可以对企业的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做出保证,推动企业逐渐走上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最终也就可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

3企业发展中人才发挥的作用

3.1帮助企业及时应对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任意一个企业从初步创立之日开始,其实就会面临市场经济体制中十分激烈的竞争并承担极大的风险。因此企业自然需要培养出来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引导企业不断的开展变革创新,促使企业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其一,在企业的宏观层次上,人才在创新的过程中研发新技术,构建或者引进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地对市场当中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分析,确定下来后续一段时间当中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的产品占据更大的市场,因此企业自然也就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那么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人才在这个方面上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其实是全面性的,也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最大贡献。其二,人才做出的贡献其实在企业微观层面上也有所体现。数量众多的人才在各个职能部门及岗位上,密切地贯彻落实企业的方针及政策,在企业解决细节性问题的过程中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3.2高素质人才可以发挥出来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

人才对企业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主要是在示范、激励以及引导三个层面上有所体现。示范作用,指的是高素质人才通过展现自身的素质,通过行为或者初航:市场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对企业管理与发展的作用研究企业战略思维模式为他人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以自身的表现引导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行为逐渐向着规范化的方向转变。激励作用,指的是人才通过自身的努力,促使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在此过程当中高素质人才展现出来的精神及能力可以对周边的员工进行引导,促使周边员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优点找寻出来,不断地进行创新。引导性作用,指代的是人才可以积极地对身边的员工进行引导,对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和同岗位上工作人员进行对比,促使员工对自身的缺陷及优势形成清晰的认识,为员工指明未来一段时间当中的努力方向,从而也就可以促使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及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4企业管理中高素质人才起到的作用

俾斯麦曾经提及过:“要找寻到教育部长其实非常容易,仅仅需要找寻一个把胡子老头就可以,但是想要找寻到一名非常好的厨师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他一定需要是一个掌握各项技能的人才。”以此为依据可以了解到的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单单有非常高的职位,还需要展现出来高水平的能力及绩效。一是管理者应当善于科学合理地应用优势资源,针对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以及管理员工和工作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二是针对各个决策的长远需求及短期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也就是高素质人才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除去应当完成眼前的事情之外,也应当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发展。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风险

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近年来,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进行,经济审计逐渐进入各大企业,起到了明确企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并对其实施监管的重要作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以及对其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相关审计。

受到企业经营业务、管理控制水平以及审计制度、审计成本和审计能力的制约,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存在着一些风险,总的来说,是指审计方面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被审计对象造成的判断失误,产生的结果与企业真实情况不符,从而造成某种损失的现象,而出现审计风险的环节范围较广,如企业财务报表、相关会计资料、人员活动记录等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直接造成审计工作的失败,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企业经济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企业正确决策,并推动我国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审计水平。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一)审计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基础较为薄弱,因而我国的审计体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与被审计企业应相对独立,没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联系或冲突,方能保证审计结构的客观公正,而我国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制主要是强制性委托,审计机关缺乏相对独立性,造成了审计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审计体制缺陷还体现在监督体系的匮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方面:不少企业缺乏对于领导层的监管制度,企业内部领导独断专行现象较为严重;国内缺乏明确的审计法规作为制约,也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出现,对审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审计手段较为落后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手段方面,我国仍然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不能突出审计的重点,仅仅单纯的采取抽样审计复合审计等基础方法,通过统计企业账目、证书、会计表格等内容汇总成为审计报告,并在过程中允许一定的风险出现,以均衡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结果误差。传统的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测评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手段上的落后也造成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潜在风险。

(三)审计人员水平不达标

作为造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重要主观因素,我国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尚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要求,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均有待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审计、经济评估和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法律、工程、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结构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往往知识结构单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审计结构不准确,导致审计上的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匮乏的审计对象的的审计力度。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系统的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进行控制。对会计控制实行符合性测试,能够使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更加明确,有效的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相应的审计检查风险。对管理控制的评审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领域,从而为量化经营风险以及控制审计风险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而将分线基础审计模式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联系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将极大的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出现的几率,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改进审计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间长,具体工作事项多,同时相关部门对于审计结果的要求急,因此改进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迫在眉睫。首先应将账面审计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结合,通过相关领导责任人员的实际考察

,增加审计线索的来源渠道。制定审计公开制度,加强审计工作与群众的联系,从基层了解情况杜绝相关人员违纪瞒报的情况。其次是有效利用审计结果,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并加以改进,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了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其对现行审计程度的价值,找寻审计的切入点和重点。最后是加强审计的结合性,做到查一级联系两级,查内部联系外调,查账目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审计资料对审计对象进行彻底的审查,给予其公证全面的评审结果。

(三)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风险

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近年来,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进行,经济审计逐渐进入各大企业,起到了明确企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并对其实施监管的重要作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以及对其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相关审计。

受到企业经营业务、管理控制水平以及审计制度、审计成本和审计能力的制约,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存在着一些风险,总的来说,是指审计方面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被审计对象造成的判断失误,产生的结果与企业真实情况不符,从而造成某种损失的现象,而出现审计风险的环节范围较广,如企业财务报表、相关会计资料、人员活动记录等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直接造成审计工作的失败,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企业经济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企业正确决策,并推动我国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审计水平。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一)审计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基础较为薄弱,因而我国的审计体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与被审计企业应相对独立,没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联系或冲突,方能保证审计结构的客观公正,而我国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制主要是强制性委托,审计机关缺乏相对独立性,造成了审计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审计体制缺陷还体现在监督体系的匮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方面:不少企业缺乏对于领导层的监管制度,企业内部领导独断专行现象较为严重;国内缺乏明确的审计法规作为制约,也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出现,对审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审计手段较为落后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手段方面,我国仍然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不能突出审计的重点,仅仅单纯的采取抽样审计复合审计等基础方法,通过统计企业账目、证书、会计表格等内容汇总成为审计报告,并在过程中允许一定的风险出现,以均衡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结果误差。传统的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测评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手段上的落后也造成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潜在风险。

(三)审计人员水平不达标

作为造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重要主观因素,我国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尚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要求,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均有待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审计、经济评估和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法律、工程、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结构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往往知识结构单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审计结构不准确,导致审计上的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匮乏的审计对象的的审计力度。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系统的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进行控制。对会计控制实行符合性测试,能够使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更加明确,有效的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相应的审计检查风险。对管理控制的评审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领域,从而为量化经营风险以及控制审计风险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而将分线基础审计模式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联系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将极大的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出现的几率,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改进审计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间长,具体工作事项多,同时相关部门对于审计结果的要求急,因此改进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迫在眉睫。首先应将账面审计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结合,通过相关领导责任人员的实际考察,增加审计线索的来源渠道。制定审计公开制度,加强审计工作与群众的联系,从基层了解情况杜绝相关人员违纪瞒报的情况。其次是有效利用审计结果,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并加以改进,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了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其对现行审计程度的价值,找寻审计的切入点和重点。最后是加强审计的结合性,做到查一级联系两级,查内部联系外调,查账目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审计资料对审计对象进行彻底的审查,给予其公证全面的评审结果。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文化认同;京津冀协同发展;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DOI]10.13939/ki.zgsc.2016.35.102

1 文化认同理论内涵及其作用

文化认同是某一区域内人们具有共同的心理认知、一致的价值观和相互的信任尊敬,该区域内的每一个人都了解热爱此区域。形成文化认同的前提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在地区之间具有相近的文化因子。它主要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和导向功能。

文化认同是一种无形的粘合剂,可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以一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来沟通区域内部人们的思想,使所有人在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产生对作为区域整体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区域文化认同的环境下,区域成员会产生对于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认同感,激励他们发挥各自的潜能,积极为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可持续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营造出文化认同的氛围。文化认同是用来打破各种壁垒的最佳战略。

文化认同是一把天然的标尺,可以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一方面,政策制度是文化认同的外在载体,它通过明确地告诉区域内成员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来规范员工行为。政策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一经违背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另一方面,道德规范是文化认同的无形媒介,它通过成员自身感受,例如自我评价等约束其行为,从而产生自律意识,主动遵守政策规定,这样的自我约束强度更大,效果更明显。

文化认同具有导向和协调功能。当成员认同区域的文化理念时,文化认同对区域成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文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成员个体就一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助于把个体和整体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双赢局面。此外,文化认同会强化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支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亲近感,减少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整个区域内部各个地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有机合作。

2 文化认同缺失形成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分化

站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上,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存在着三种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都城文化、漕运文化与京畿文化。[1]首先,北京自明清以来便是我国政治与文化的中心,都城文化根深蒂固,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优良的文化素质,但是另一方面都城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官本位思想,这使得北京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自视甚高,追求面子,这将北京与其他地方分割开来,无形中为北京造成了阻碍,导致京津冀地区无法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融合联结在一起,反而产生了环北京贫困带。其次,天津自古倚靠漕运兴市,自古就是粮仓的存储地,所以天津文化与漕运文化密不可分,漕运加强了天津与江南的富庶之地的联系,使得天津很容易实现自给自足,加之近代作为通商口岸,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这虽然给天津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但却小富即安,大俗大雅文化的交织成就了天津独特的文化,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天津欺生却又热情,这使得天津虽然拥有开放的意识,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却束手束脚。最后,古代都城周边的地区称为畿,河北因地理区位而承担着保卫都城的重任,呈现出鲜明的京畿文化。作为北京和天津的后花园,河北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享受邻近都城所带来的便利,蕴涵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但是京畿文化中忠君爱国、保守朴实、勇武仁义的思想却限制了河北的发展,这使得河北在改革的浪潮中魄力不足、不懂变通、粗略简单、不计后果、甘于奉献,逐渐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短板。[2]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化囿于一地,丰富有余而沟通不足,无法形成京、津、冀三地统一的大区域文化,没有文化认同的基础,也就无法真正制定和实施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更不用说在京津冀大区域内建设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了。

首先选择非本地区劳动者会为其带来较高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甚至还需要解决外地劳动者住宿问题而带来的隐性成本;京津地区的雇主认为河北的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普遍不如本地的劳动者,于是在其需要招聘时,必然先从本地寻找,而很少考虑非本地市场的劳动力。[3]同时由于河北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其所在地的劳动力因缺少良好的培训或教育处于劣势,削弱了他们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而进入京津就业的可能性,长此以往他们也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加制约了河北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本地劳动者作为既得利益者,也必然不愿意让外地劳动者进入分享利益,所以这部分劳动者也会抵制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3 利用文化认同促进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第一,利用文化认同的凝聚作用。京津冀地区的人们因拥有同根同源的燕赵文化而享有共同的文化因子。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融是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极大优势,应当充分加以利用。首先,可以塑造出一个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共同的文化象征,例如设计一面旗帜或者标志,体现出三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共同的行为准则与标准,呈现出三个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尊重、相互沟通与相互融合。其次,可以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宣传,将大区域文化故事化,故事理念化;加强沟通,通过刊物、宣传栏、会议使之逐渐深入人心,进而影响雇员行为的改变,并且积极创建推广一个在京津冀地区的公共文化活动日,政府借此机会组织活动并联合打造一个京津冀区域交流的统一共享平台,以增进各地区间雇主的合作,促进劳动力流动,并由此将京津冀地区的大众群体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创造条件。通过文化认同凝聚人心,为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精神动力。

第二,利用文化认同的规范作用。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主要是由于三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融合障碍。北京、天津、河北虽然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官方制定出一系列适应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但是正如上述分析的各地文化深植于地区群众内部,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因此京津冀的文化认同必须在制度与政策中得到体现,才能有价值。文化的建设要做到政府部门的分层逐步推进,将其融入每一个企业日常管理和每一位居民的日常行为之中。通过制度政策的实施规定劳动力市场中不得出现分割、歧视与过度保护的行为,否则视情节轻重的情况对其进行再教育、罚款乃至降级企业信用的惩处。劳动力市场中的国有企业、跨国企业等主要行为主体带头遵循,起到促进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领头人的作用,并且号召劳动力市场中所有用人单位抛开偏见,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够真正塑造区域文化认同。另外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加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沟通,促进三者之间的流动。通过文化认同规范行为,为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实际助力。

第三,利用文化认同的导向作用。北京、天津、河北是我国人力资源集中的一大基地,京津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河北稍显落后,但是三地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却是从河北大量流向京津。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文化认同的导向作用,从教育与培训入手,让三个地区的劳动力正确认识京津冀整体的发展,提高河北省劳动力的素质,矫正京津是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错误观点,树立无论在哪里就业都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而努力的信念,缓解河北省大量优质劳动力流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才地区分布不均、人才利用率偏低等问题。所以,教育文化部门应当大力扶植开展三地文化人才联合培养工程,创新文化人才培育机制,通过支持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国际交流等方式,切实培养素质相当的京津冀劳动力,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人才助力。

参考文献:

[1]池志勇,刘琳.推进京津冀地域文化融合形成大区域文化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3):23-24.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 市场经济 发展 解读

一、引言

与传统市场经济不同,生态市场经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提出的新兴概念,通过对建设生态市场经济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可以相互协调的发展。可以说,生态市场经济是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当前时代的主流经济体制。只有加快开展生态市场经济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日益遭到破坏的环境问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以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开展生态文明下的市场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者与经营者存自私的本性导致生态经济根本不可能实现。只有以国家调控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保证生态经济体制能够真正的发展。

二、建立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生态市场经济并非使是某一类的经济问题,不能将生态市场经济仅仅认为是环保经济产业或者生态农业等,生态市场经济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它包含了所有的经济活动,指明市场经济所涵盖的任何活动都要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话的前提下进行,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加入环保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能够安全、健康的发展,人类也才能从中获益,得到更为优质的生活。因此,积极开展生态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传统市场经济导致环境日益恶化

现如今,全世界所有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环境问题,由于传统市场经济难以与生态环境相共融,导致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日益严重。虽然人们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无法真正的落实下去,导致环境问题久久无法得到解决,所以,为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市场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日益重视的生态环保问题。

(二)传统市场经济加剧了资源的枯竭

很早我们就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论是否是可再生资源,对其开采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必然会早点自然的反噬。人类的发展必须要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要在地球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发展。只有做到环境与经济体制的相互促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经济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冲突。

三、构建生态市场经济应具备的条件

目前部分企业或者国家对构建生态市场经济缺乏实践,认为不具备建立的条件,事实上,构建生态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只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就能建立生态市场经济,这点我们必须要明确。

(一)具有充足的思想认识

当前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现象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环保的理念。实际生活中,由于部分群里或民众对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其出现错误的消费观念,对周边环境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所以开展生态市场经济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高其思想认识,只有全民协作,全面参与,才有建立生态市场经济的可能。

(二)建立生态市场经济政府必须要参与其中

生态市场经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可以单方面建立起来的,他必须要全人类共同参与其中,这就对政府的职责有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政府必须要在身体力行的同时,要针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政策。只有官民通力协作,规范各行各业的故障制度,才能保证生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

要建立生态市场经济,保证生态环境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就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要针对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研发工作,使得对环境具有破坏性的商品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找到可以替代的商品。要加大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前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是当前开展生态市场经济中遇到的最难的问题。

四、如何开展生态市场经济

开展生态市场经济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只有方法正确才能保证生态市场经济得以正常的发展下去。研究开展生态市场经济的途径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进行生态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

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生态市场经济中一些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工作以及相关的应急制度。要有忧患意识,对生态市场经济体制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或负面问题要有一定预知,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要深入基层,做好调研工作,对基层市场经济的动态要有一定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对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性事件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相关政府部门要针对生态市场经济建立一支对各类突发事件均能有效解决的专业团队。

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快生态市场经济下的各类生态资源的产权体系,只有对现已拥有的各类资源有明确的划分,建立起完善的产权管理制度,才能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在对现有资源进行产权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一点,资源的使用时以服务于全人类为宗旨的,是服从于市场经济调配的,所以对资源建立的产权必须是可以转移的,不能固定的只属于某个人或某一群体,只有做到资源合理流通,才能使其服务于市场经济,才能保证生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市场经济

可持续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再进行生态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依据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深。虽然短期内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喜人的成果,但是长远考虑,这种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使其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区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找到适合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发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掌握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了解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张方式。作为政府部门,要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分出一部分用来进行环境整治工作,这样通过政府就将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仅仅的相结合在一起。生态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经济发展又能反馈给生态环境,从而保证了生态市场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下去。

(三)政府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

针对我国现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政府部门要对自身的职责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现有环境问题,政府要综合全面的对其进行政治,同时还要起到对周边企业的监督工作。只有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同时出台有效的处罚措施,才能保证生态市场经济走向正确的轨道。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生态保护问题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增加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还要对民众做好宣传工作,只有民众观念的转变,全民参与环保,才是对生态环境最好的回报。生态市场经济也能从中获利,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五、结束语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必须要针对本国国情,要注意与西方资本注意国家相区别,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系。虽然在构建生态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定的优势,当万事无绝对,要以持续发展观为知道思想,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措施,去粗取精,在努力缩短与其经济上的差距的同时,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健康的发展。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变迁,在生态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们必将走在世界的前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