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调查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查调查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查调查存在问题

审查调查存在问题范文1

所谓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一系列客观、适当和公允的标准,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重要性等,从而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的一系列审计分析和决策的过程。

审计职业判断对于公允、适当地执行审计程序是不可或缺的。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和实施审计等阶段,都应当运用职业判断。审计署颁布实施的《国家审计准则》第六十七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结合适用的标准,分析调查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该准则第六十八条又规定,“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前者即为判断审计风险领域或者审计风险点,后者即为判断审计重要风险领域或者重要风险点。下面,笔者就审计职业判断采取的主要策略分别进行阐述。

一是判断审计风险领域或风险点,即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从被审计单位所有制性质、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或职责范围、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财政财务和业务管理体制、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相关信息处理系统情况、经济环境和同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行业适用的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等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审计人员应当结合适用的标准,分析调查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是判断审计重要风险领域或重要风险点,即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以下因素:是否属于涉嫌犯罪的问题;是否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所禁止的问题;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者有关责任人故意行为所产生的问题;可能存在的问题所涉及的数量或者金额是否巨大;是否涉及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体制或者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是否属于信息系统设计缺陷;是否属于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管理机关及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事项等等。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该根据重要性判断的结果,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并持续关注已经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和对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是否恰当。

三是判断所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审计范围等审计应对措施。为了满足审计准则的要求和收集审计证据的需要,审计人员通过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以判断确定具体的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审计范围包括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审计的时间范围即审计所属的会计期间,也就是实施审计的起止会计年度。虽然审计人员对某些审计事项可能会追溯到以前会计年度,但是审计人员不会对未经审计的会计年度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的空间范围即实施审计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具体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可以先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再进行实质性测试,也可以针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审计组长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对于重要的审计事项,应该安排富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参与,并安排充足的审计时间。对于特定的审计事项,应考虑是否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这些审计应对措施都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才能作出决策。

四是判断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及是否需要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和确定的总体审计目标,运用审计职业判断,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是否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它是指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应当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也即审计证据必须真实、可信,并应与所要实现的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充分性亦称足够性,是指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目标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审计人员在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和审计证据质量的基础上,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应当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当审计人员判断认为所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够适当或者不够充分时,应该考虑执行更多的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审查调查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然而信贷风险也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过去十几年来,国内外银行业不断积极探索和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模型,以更好地管理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配置所需要的经济资本。目前使用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已经逐渐成为金融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主流趋势,得到巴塞尔委员会和各国监管当局的同意和鼓励。

在我国,2011年4月开始的温州老板跑路,引爆了温州企业信用、民间借贷与银行信贷三重危机,也警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尤其是信贷集中度风险管理。事实上,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业的风险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我国金融业也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要目的金融改革。而在此背景下,商业化的驱动和对利润的追逐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授信和贷款集中到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出现了“垒大户”的现象。近年来,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其在信贷风险的识别、计量与控制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起来还是存在着较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对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竞争力。在此环境下,研究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维护金融稳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信贷运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贷审批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目前, 贷款审查委员会是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决策机构,但是,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贷款审查委员会的成员,这使贷款决策从根本上不能与风险控制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开,审批决策经常成了信贷风险控制和信贷业务营销之间折衷的结果,这使得信贷风险后移,增加了贷后管理的难度和风险隐患。此外, 贷款审查委员会负责审议几乎所有业务的信贷项目,这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领域的盲点会造成决策的失误;二是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审议程序,似的信贷风险的敏感性降低。

(2)内部评级体系尚不完善。“打分法”是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普遍采用的方法,它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然后通过专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最后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虽然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是评级的基础有缺点:一是时间滞后,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二是缺乏对未来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的预测,难以反映受评对象的真实偿债能力。

(二)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信贷投放行业和领域比较集中。以宁波银行和浙商银行为例,宁波银行贷款分布行业排行前五的贷款余额,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占到贷款总额的80.98%和79.26%;而浙商银行则达到了74.48%和74.98%。表明这两家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业严重失衡,行业集中情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来看,定量分析在信贷风险防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调查,目前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主要还是利用传统信贷风险度量方法。而信贷风险则主要被把握在尽责调查的环节。以宁波银行为例,宁波银行的项目贷款审批程序为:借款人申请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签订借款合同办理保险、担保手续贷款发放贷款偿还。这容易形成从客户经理-—尽责调查员-—审批人“串连式”道德风险。

(3)缺乏完整可靠的基础数据库。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及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数据库基础,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银行在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及标准制定时缺乏坚实的数据基础。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是检验评级标准和评级结果客观性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历史还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使得这方面的工作有明显滞后。不完整的数据收集,技术落后的信息系统,使得违约值估计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此外,违约值的估计不仅需要银行有足够多的借款人违约、评级信息、评级决策、评级变迁信息,而且还要有借款人的关键特征和债项信息的历史数据。由于要获得这些数据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所以需要建立一个集中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平台,以实现后台评级和数据的共享。

二、完善浙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以风险控制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对部门设置调整和改革,以使组织机构对市场反应灵敏、控制风险有力、协调高效运行且管理机制完善。比如,浙江省城市银行可以按照业务营销、风险管理、审贷分离等内控原则,建立信贷风险调查、风险审查、信贷风险审批、贷后风险检查、风险资产处置和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明晰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各个部门在同一经营层面上和信贷业务发生的全过程中,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共同承担信贷风险管理的职责。

在现有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基础上,应该根据风险全过程控制要求,明确各部门职责,重新整合信贷管理分部的职能:信贷调查部门负责法人客户的营销和信贷贷前调查;风险审查和审批部门专门负责对下级行申报的信贷客户进行评级和授信审查、贷款审批;贷后监督检查中心由信贷管理分部独立出来,专司风险检查职能,监督信贷业务全过程;成立风险处置中心,将风险资产的管理与经营职能分离,专门负责风险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相关辅助部门提供业务支撑等。

(二)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针对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浙江商业银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完善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把信贷风险控制贯穿到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扩大贷前、贷中及贷后等阶段进行信贷风险管理范围。在信贷业务发生以外,在贷前对客户的还款信用进行充分调查,在贷中对贷款发放额度进行严格控制,在贷后对客户的还款进行及时跟踪和监督,及时掌握客户信用的变化,从而在整个信贷过程中实现贷款归还和发放的严格监控。

(2)重视内部审计、提高内部稽核人员水平。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中占据着较为独立的地位。在目前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模式下,信贷风险的首道防线是前台业务经营单位及部门,而第二道防线则是后台的业务复核,第三道防线便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对舞弊、操作风险及其它错误行为有着显著的作用,其独立性可以检查各道防线的信贷风险控制结果,还可以提升和改进信贷风险防范功能,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从而更好地防范和诊断信贷风险。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业务的培训和技能的考核,努力提高员工整体业务素质,强化他们的风险控制意识,使员工形成全局观,把自己的工作成绩与银行的兴衰成败联系起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计量模型

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利用诸如KMV模型、RAROC 模型、VAR方法、以及Credit Risk模型和宏观经济模拟等,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本身特性,完善模型的基础条件,应用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同时,进行开发符合浙江特殊情况和制度的企业违约模型和破产预测模型,这有助于提高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度量的精确度,有利于估算各项变量和数据,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免于或减少损失。

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会影响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健康长远的发展。然而通过对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内部控制、组织构建、风险衡量技术等方面强化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从问题处着手,无疑会令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经营更加健康和长远的发展,也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小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及对策分析[J].科技与产出,2008,(7).

[2]刘大明.三大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研究[J].资本观察,2010,(8).

审查调查存在问题范文3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0X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

二、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

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部分贷款存在逾期现象,个别信用社为完成年度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疏于管理,使部分贷款没有换据或没有及时收回。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一是对200X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农信联〔200X〕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二是要对**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三是对于账面中隐含的大量不良贷款,要求各信用社必须迅速行动,该换据的换据,该的,争取在年底前解决这部分问题。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为逃避监督,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把大额贷款化整为零垒大户,增加了支农再贷款的风险。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年度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对一户多笔、垒大户等以逃避联社审批为目的发放的贷款,联社业务科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将积极协调稽核部门进行后续稽核,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信用社,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

如借款合同中还款计划没有正常登记,缺乏对贷户的还款约束;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借款用途与调查报告用途不符;借据与合同要素不全等。

审查调查存在问题范文4

一、保理业务的基本内涵

所谓保理业务,是指销货方将其向购货方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销货方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实质上是针对企业未收回货款而发放的贷款,还款来源是企业在未来将要收回的货款。

二、保理业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与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加大了银行风险。一方面,银监会于2003年取消了对内资商业银行开办国内保理业务的审批程序,但尚未出台相关部门规章。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银行对不了解的销售商和购货商开展保理业务,风险很大。如,我们在对某银行分行审计时,该行作为保理商对卖方在天津、买方在河北的两家公司办理了数笔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由于买方濒临破产、卖方没有发货,虽然该保理纠纷诉讼时间长达3年,但因为没有具体法规,法院至今未裁决,银行3000多万元保理融资形成巨大风险。

(二)银行利用保理业务调整存款、手续费指标。如,某银行分行向企业办理保理融资2亿元,保理贷款利率3%、手续费为1%。银行和企业将保理融资的2亿元当做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企业得到2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如此操作,企业取得了与贷款利率接近的2亿元资金,银行增加了保证金存款2亿元和1%手续费。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无贸易背景的国内保理融资大量存在。目前,保理业务没有统一的法规,银行内部缺乏相关制度。银行办理的保理业务相当于流动资金贷款,但有的银行没有按贷款管理,造成大量保理融资没有贸易背景。如,我们在对某银行分行审计时,查出该行无贸易背景的保理业务占比50%以上。其中,有两家企业采取先开出复印给银行之后再作废或冲销的没有贸易背景的增值税发票1100多份、金额11亿多元,从该行保理融资20多次,累计融资金额9亿多元。

三、审计要点

(一)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审查。一要审查保理业务是否按贷款管理,业务操作是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二要审查银行对买断型保理和双保理中的出口保理商选择有无严格规定,对应收账款的确认标准有无相关规定。三要审查保理合同和买卖协议是否设立专职的法规岗位、对因合同瑕疵带来的法律风险是否有严格的控制制度。

审查调查存在问题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311-01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报告质量,2010年11月,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县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及报告质量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调查方法 依据《全国医疗单位法定传染病与死亡病例管理及报告质量 调查方案》的相关内容与方法进行。

2 调查范围及时间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选择县级综合医院一家、乡镇卫生院两家、个体诊所4家,于2010年11月进行传染病漏报调查。

3 调查结果6家医疗机构共调查病例数307例,查出病例118例,报告病例116例,漏报6例,总漏报率5.09%。其中乡镇卫生院漏报2例,个体诊所漏报4例,综合医院无漏报。各病种中,漏报的传染病主要是细菌性痢疾2例、水痘2例、风疹2例。

传染病报告卡片质量综合评价:县及卫生院网络直报系统均运行正常,配有专职或兼职直报人员,个别纸质卡片填写不完整、存在电子卡片信息和纸质卡片信息不相符现象。传染病报告及时率99.39%,准确率100.00%,完整率100.00%。

4 存在问题

4.1 个别科室门诊日志项目填写不全,主要是“职业”、“现住址”。出入院登记本“现住址”一栏内容记录不详细。儿科出入院登记本“职业”一栏填写不规范,部分无家长姓名,有的无发病日期。

4.2 各乡镇卫生院共同的问题是门诊日志项目登记不全,出入院登记不规范,项目不全。传染病个案调查表填写不完整,个别纸质卡片信息与电子卡片信息不相符。

5 结论与建议

5.1 由于乡级医疗机构没有专职的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有的单位没有专用的计算机,单位领导不重视此项工作,未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核查、奖惩等制度,加上门诊医生报告传染病意识不强,对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不够明确,缺乏实验室诊断条件等,造成了传染病的上报不及时或漏报等现象。

审查调查存在问题范文6

鉴于上述自查发现的问题,自查结束后,我们及时组织召开了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

一、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继续实行定期财务审查制度,对乡、镇救灾帐目每季度核查一次,下属单位每半年审查一次,并将审查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向局务会报告。

二、从局长做起,主管领导和会计严把审报关,不合理的单据,不合理的开支无论是谁一分也不能报销。

三、严肃财经纪律,规范报批手续,做到四面见线,手续不完备的单据一律不准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