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会计权益理论;所有权理论;主体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会计观是对权益主体的范围及归属的认识,并由此涉及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对相关会计事项和会计信息进行最基本的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观点。会计权益理论不仅影响企业资产计价、权益内涵和财务报表,还决定谁是企业净收益的受益者。
复式记账理论是会计权益理论的的起源,西方对会计观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认为其占有会计理论的重要地位。但在中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会计权益理论的探讨却很少。然而,对有关会计实务问题若从权益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和操作,则既可以对实务事项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又可以使相关会计实务处理更具严谨性和系统性,也便于对有关实务处理方法的掌握。
一、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即业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者与企业是一致的,企业所有者单独享有企业权益,会计活动是为了满足业主的需要而展开,会计是用来反应业益的增减变动的。所有权理论是最早的会计权益理论。
1.基本原理
所有权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业益。业理论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以现值为计量属性,资产是业主的私有财产,收入增加了业主的权益,费用减少了业益,业主的所有投资减去业主提取和分派的款项再加上企业累计净收入即为业益,业益实际上就等于企业净值。留存收益被认为是业益的一部分,发放的现金股利则是业主撤出的一部分投资。股票股利不是股东的收益,而是业益之间的转移。业主的费用包括债务利息和公司所得税,决定业主净收益之前应予以扣除。
2.评价
所有权理论对相关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很大影响。总体来说,所有权理论在企业规模较小并以合伙或独资为主要企业组织形式的时期是可以适应相关会计理论与实务要求的,但随着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取代了合伙或独资企业,业理论的局限性渐渐显露出来。从契约经济学角度看,业理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
所有权理论从应用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ASB的概念框架及具体准则公告,随处可见体现业理论思想的踪迹,包括会计要素的表述、一些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等。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发展,业理论的部分原理也面临创新。
二、主体理论
主体理论,又称实体理论,企业与其业主为两个独立的主体是其主要观点,业主是企业的权益持有人但不是唯一的,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公正和平等地向债权人和股东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会计的主要目的。
1.基本原理
主体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权益。主体理论以利润表为中心,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资产代表企业自身收受特定物品和服务或其他利益的权利,负债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义务。企业的经营成果被认为是企业的收入,企业以获得收入为目地而消耗的物品和服务被视为企业的费用,收入减费用代表公司收益,公司收益主要用来分给股东和再投资给企业。严格的主体理论认为利息和所得税也应作为收益的分配而不是费用。
2.评价
主体理论主要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公司制组织形式,以法人财产权的企业为中心。但主体理论主体概念的不确定和抹杀不同利益主体的区别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所有权理论不同的是,在主体理论中,债务利息和公司所得税被当做收益分配而不是作为费用,这体现了两者在企业中的利益关系和契约关系。然而,主体理论对企业经营者与资本提供者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主体理论为会计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会计思路,即以企业为对象来构建会计的理论框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日益被社会所接受,实体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两种理论仍然共同影响着会计实务,会计实务并没有一贯地遵守业理论或实体理论。例如,利息是费用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当作收益分配,体现了业理论;而合并报表的主体观将母子公司视为一个整体,权益除包括母公司股东权益外,还包括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为内部管理设置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及投资中心等,这些都是主体理论的体现。两种理论相互渗透、融合,并对我国当前权益理论的构建、完善和实务上的具体操作产生深远影响。
三、其他理论
基金理论下会计等式是:资产=资产的限制。在基金理论中,资产代表基金或经营单位在未来可以提供的服务,全部的权益就代表来自法律、合同、管理、财务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基金是具有不同目的的特定领域,是由企业的经济活动划分形成的。不同基金具有独立的会计系统,会计就是为这种不同的基金服务的,资金的流动信息是会计的核心。在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中引用了基金的基本原理。
剩余权益理论会计等式为: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债权人权益和优先股股东权益是特定权益,剩余权益为普通股股东所持有,普通股股东只对公司剩余资产具有索取权,会计主要为普通股股东提供服务。该理论是对业理论和主体理论进行了折衷处理。现在会计报告中的每股收益和每股现金流量就体现了剩余权益理论的观点。
企业理论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会计主要反映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各类个体的利益。该理论以增加值概念为基点,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从其他企业获取产品和服务而转移的价值即为企业的总增值。企业理论最适用于现代大公司,但是,在目前,企业理论尚不够成熟,增值的概念是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而当今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导致企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还不大。
指挥者理论认为会计应根据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控制责任权限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或者说应当根据责任会计模式来设置会计报表,借以反映不同控制层次管理者对企业整体利润的贡献。由于企业内部政策是该理论的关注重点,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被全面的反映出来,因此该理论对实务的影响不大。从其应用看,该理论更适用于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只是应用时要将“指挥者”换位为投资者。
四、总结
以上几种权益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会计行为的基本问题,并对一系列会计概念和方法进行评价,但它们都强调了权益的持有者有哪些、会计信息主要为谁服务、净收益的受益者是谁等。这些理论多是为适应不同时期会计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各理论均对当代会计理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有着各自适应的理论基础,且同一经济实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适用的理论基础也不同。在这些理论中,业理论和主体理论分别起源于复式记帐的实际业主和虚拟业主两种拟人化记帐理论;基金理论则主要面向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侧重于资金运动的预算管理;剩余权益理论是为适应公司的产权特征而对业理论和主体理论的折衷处理;企业理论则着眼于企业的价值增值,在范围和应用上缺乏准确界定;指挥者理论致力于企业内部的政策,不能全面地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它更适用于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因此,两大传统权益理论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他权益理论也对其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论从理论界还是从实务界来看,会计权益理论必然是向着“多元利益相关者权益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M].第二版.沈阳:辽宁人民大出版社,2006.
[3]李艳.所有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之比较[J].中国外资,2010(04).
[4]褚洪生,卜华.业益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的对比[J].财会月刊(会计),2008.
[5]刘华斌,申仕阳,孙文璐.会计中的权益理论[J].科技资讯,2006.
[6]谢诗芬,邹立.传统权益理论的特点、缺陷和发展方向[J].财会月刊(会计),2003.
[7]李艳.所有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之比较[J].中国外资,2010(04).
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范文2
目前大多数会计学教材是按“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的结构编写的。首先在会计基本理论部分介绍会计的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原理、会计凭证和账簿等内容;然后按六大要素展开来讲解会计确认和计量;最后介绍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这种编写方式的好处是比较完整,专业性很强,所有的会计要素项目的核算都全部予以介绍。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这种教学流程下,学生入门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靠单纯的记忆,对于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不够透彻,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二、改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注意的要点
(一)应强调信息的生成过程和学生对会计报表的认识和分析考虑到《会计学》的学习要求和非会计专业学生作为会计知识初学者的情况,《会计学》的教学结构不应该按六大类要素的结构来讲解会计核算,而应该按制造业的经济业务核算流程来讲解会计业务的核算,在此基础之上,强调学生对会计报表的认识和分析。
(二)加强过程和流程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弄不清楚分录、“T”字账与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有何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中的会计流程和实际操作中的会计循环分别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和结果。
(三)力求体现会计的实用性、趣味性许多学生认为会计枯燥、乏味,不愿意学习会计相关课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引起学生兴趣,可以在每章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学习目标、关键概念、引导案例、课后阅读和课后习题。在涉及经济业务的核算中,提供企业实际发生的各业务过程中完整的例子。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现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立足于改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注意的要点,对现行的《会计学》教学内容可以按图1的内容进行设计。
(一)总论从会计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出发,介绍会计的本质、职能、目标和会计对象、会计假设等。对初学者来说,学习目的在于懂得什么是会计,了解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理解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复式记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出会计报表和会计要素,推导出会计等式等内容;根据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讲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最后,按照会计工作流程进行教学讲解。先根据经济业务做会计分录,再进行“T”字账登记,最后进行试算平衡。这样讲解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把前面讲过的复式记账的基本理论进行逻辑上的梳理。第二,与后面的会计实际工作流程(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发生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分录)登记会计账簿(登记“T”字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相比较和对应。
(三)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制造业企业流程,帮助学生构建制造业企业涉及的相关经济业务并进行账务处理。与按六大要素展开来讲解会计核算相比较,按经济业务流程来讲解会计的核算更符合前后逻辑一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学生更容易理解报表的形成、报表之间、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
(四)会计循环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主要是认识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企业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和结果。对本课程的教师来讲,这部分内容不能讲得太细,但又不能讲得太少,而且还有课时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该部分的教学需要“实物+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实践”。教师利用实物和多媒体工具演示具体的凭证和账簿等资料,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会计工作的载体。在学生认识凭证和账簿等资料后,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演示实际操作: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试算平衡表。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应配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虽然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不会从事会计工作,但是,实际操作是他们认识和感受企业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方法。
学生实际操作内容可用前面“会计流程”部分的案例,还可以让学生将账簿上的发生额余额与“T”字账的发生额、余额进行对比。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分录“、T”字账与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凭证、账簿作为信息生成载体的重要性,更好地理解企业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和结果。
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范文3
目前《会计基础》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单一方式,这种方式不注重过程管理,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二是采用平时、实践、期末三部分来考核,较上一种方式来说已经有所改进,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之中。非会计专业在评价学习效果时也沿用上述方法,无法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专业服务的,对他们而言,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才,而是通过了解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般程序,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在将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能够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成为符合当代经济、社会会计发展的时代对人才需求的通用性、综合性人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知识目标看,应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工作主要的原理和流程;从能力目标看,应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从素质目标看,应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明确了教学目标,各专业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本专业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和作用,比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庞大而先进的ERP管理系统在企业的运用,其覆盖了企业所有的部门,需要各部门联合处理信息。作为销售部门来说,这时就不仅仅只负责业务联系,更要负责销售结算手续等,所以要求各部门人员都要熟悉业务流程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当营销专业学生认识到学习会计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时,自然就会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二)整合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和针对性
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应摒弃原有的传统观点,不再追求会计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总体设计思路是一要删除会计核算的内容,以适用为原则简化教学内容;二要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从报表结构框架开始引入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基本原理;三要增加适合各专业的财经知识和财务知识,利用专题讲解来体现各专业的针对性。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授课内容,比如财务专题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来选择相应专题或者补充。并且各专业的特点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编排销售、仓库、物流、税费计算等内容。在举例和讲授凭证等内容时,可以选择相应的销售业务结合供应链知识讲解业务流程以及票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开具销售发票的实践操作等。
(三)以学生为主体,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建立起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2011年,萨尔曼•汗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使翻转课堂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改善目前学生课后不会主动学习的现象,更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翻转课堂与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运用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所以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势。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为课堂上的教学和课堂下的教学,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化为先学后教。首先在课堂下,学生需要提前学习教师录制或者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对视频讲解做出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难点,这些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就学生没有学懂的知识点、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惑,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优化教学评价,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基础会计;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33-02
一、基础会计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利用图表的形式,简明易懂的介绍了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对象要素及会计等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步骤;会计核算形式;记账法基本原理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加以实验操作从而达到掌握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学生即将从事的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验教学平台。在这个实验平台上,需符合如下要求。
第一,实习内容的系统性。从基础会计的最基础内容开始,循序渐进,系统地介绍基础会计的原理、方法及技能。
第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多层面实习。系统根据学习的层次提供了理论学习,理论学习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介绍基础会计的原理、方法及技能;同时提供了实验操作,实验操作通过眼看与手练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最后提供实验考核,通过实验考核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教务管理功能。教师通过系统提供的教务管理平台,对实习学生、实习内容和实习成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评价和反馈,并实现无纸化教学、实验和考核。
第四,教学控制。教师能够按模块,按层面对教学进程进行控制,可控制相关教学模块是否开放给学生进行实训,可指定学生在哪一个层面进行实习。
第五,教学趣味性。通过多媒体动画技术实现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唤起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基础会计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知识点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感到茫然,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图表、声音、动画等素材整合优化成一个系统,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会计的原始凭证种类多、记账凭证内容丰富、账页的格式多样、账簿填制过程繁琐,教师不能一一演示于黑板,单用语言表述、讲解,显然过于抽象,存在着教学困难。若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具体的格式显现出来,按格式逐一讲解,学生对“实物”就会有深刻的印象,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过目不忘的教学效果。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易于突破难点,并保持牢固的记忆。如会计账簿中更正错账的红字更正法是教学的难点,传统授课教师无法把真实的账簿、凭证、更正步骤一一演示给学生看,仅凭内容分条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常常用红字填写一张与错误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再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就以为已完成了更正错账的工作。其实这只是更正了记账凭证,还没有达到更正账簿的目的。学生对红字更正法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的意义,没有深入“红字”在会计账务处理上的真正涵义。
第六,实习模块化。系统将基础会计的操作分为十大模块,分别是会计基本书写规范的演示及模拟实验、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登记账簿和试算平衡的演示及模拟实验、对账和结账的演示及模拟实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会计报表填制演示及模拟实验、凭证之间传递的演示、凭证、账簿装订的演示。
第七,教学辅助。除了提供丰富的在线帮助,每个模块提供模拟演示动画及视频。
第八,实习仿真性。业务的原始单据的仿真,所有原始单据都是按照实际单据模型制作。
第九,在线测试功能。在教务平台提供的试题库,教师可以直接从题库中抽取试题制作试卷以及安排学科考试。
第十,良好的拓展性。教师可以把教学课件资源扩展到实验教学平台,自由的增加、修改、删除试题。
第十一,内容的新颖性及完整性。其内容完全符合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其内容具体包括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基础、账户与复式记账、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工作组织。
二、基础会计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教师教务管理功能
1.设置教师登陆用户和班级。
2.学生管理,包括单个增加与批量增加。
3.数据库备份和还原(专用模块)。
4. 试卷管理。包括手工出题与自动出题、试卷导入、试卷导出、打印试卷。
5.考试内容的权值设置,记账凭证业务提示的设置、考试时间的设置。
6.实习层面的设置、实习内容的设置。
7.考试开始与考试结束的设置,是否允许学生再次考试的设置,考试A、B卷的设置。
8.学生成绩管理,提供排序查询,筛选查询、统计成绩、删除成绩、打印成绩(可将成绩打印到文本文件与EXECl文件)。
9.成绩的数据备份与备份数据的查询、备份数据的删除。
10.双击学生成绩可查看学生成绩的详细内容,学生总成绩的查询、学生分项成绩的查询,统计成绩的权值设置。
11.平时实习管理。提供排序查询,筛选查询,学生实习内容的查询,删除实习情况、打印实习情况(可将实习情况打印到文本文件与EXECl文件)。实习情况的数据备份与备份数据的查询、备份数据的删除。双击学生实习情况可查看学生实习的详细内容。
(二)学生模拟实习功能
1.学生实习内容:系统一共分二大模块
(1)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共分为十六章,具体为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第四章账户与复式记账;第五章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第六章账户的分类;第七章成本计算;第八章会计凭证;第九章会计账簿;第十章财产清查;第十一章财务报告;第十二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第十三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十四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第十五章会计规范体系;第十六章会计工作组织。
(2)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分为十一大块,分别是会计基础知识概述、会计基本书写规范的演示及模拟实验、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登记账簿和试算平衡的演示及模拟实验、对账和结账的演示及模拟实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会计报表填制演示及模拟实验、凭证之间传递的演示、账簿装订的演示。
实验模块分为四大模块。
第一,实验目的。阐述通过实验应当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第二,模拟演示。模拟演示提供动画或视频,对该实验的方法与技能使用动画或视频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感性的认识。
第三,模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对来掌握的技能与方法,具体实验:小写金额与大写金额转换、填制原始凭证、原始凭证的审核、填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审核、根据资料填制记账凭证汇总表、根据资料登记账簿、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根据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第四,理论知识。给予理论知识的回顾。
2.学生实习提供的功能
(1)强制引导功能
对学生填制错误的内容及时进行更正,并提供相应的在线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实习。
(2)动画演示
系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学动画辅助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牢固地掌握相应专业的知识。
(3)计算器
系统提供计算器,便于学生的计算。
(4)资料查看
系统提供各个模块需要的对应的仿真资料给学生完成相应的实习,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熟悉实际业务发生的相应凭证。
(5)科目查看
提供相应的科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无须输入汉字。
(6)智能判别
记账凭证存在一借多贷、多借多贷或是多借一贷,学生答案行顺序可与标准答案不同,系统会针对此情况智能判断。
(7)画线
用户可以通过该按纽对记账凭证、账簿及相应的原始凭证进行画线。
(8)画¥
可以通过该按纽对记账凭证及相应的原始凭证进行画人民币符号。
(9)存数据
在自我练习与自我测试时,用户通过该按纽保存数据。
(10)取数据
在自我练习与自我测试时,用户通过该按纽取出以前保存的数据。
(11)确定
当退出时显示答案,并将错误的内容显示;当系统考试时,不显示答案,但将数据自动保存同时根据标准答案对学生所做内容进行自动评分。
(12)答案
显示标准答案。
(13)增加课件
可以将教师提供的课件进行相应的增加。
(14)打印
通过打印功能,将学生实习的内容进行打印。
(15)签章
通过该功能,学生对相应的原始凭证进行盖章。
(三)实验考核功能
学生可以根据教务管理中的考核安排进行综合考试和单项内容考试。
三、会计专业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直观的教学手段,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多媒体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师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搞大众化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会计专业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制作不同的课件。有的教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和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的课件采用拿来主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提倡多媒体教学,但不是每堂课都需要课件。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课件,如公共课程中有推理演绎过程的课程;另一方面有些会计专业内容制作课件特别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成本会计》中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课件的制作,制作一堂课的课件时间是传统教学方式下时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要与教师的讲课风格、讲课习惯及自已的性格相结合,不可滥用
多媒体课件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些会计专业课程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状并非令人满意。同一门课程有的教师讲得神采奕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教师讲得萎靡不振,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为用计算机而用计算机,上完一节课,学生不用翻开教材一次,课本上的一切内容均在屏幕上显示,只是把课本放大给学生看,这样只会滥用多媒体教学,连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某些优势都会淹没。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讲课风格、讲课习惯及自己的性格精心设计课件,在课件中对重点的突出、难点的讲解、学生的质疑、课后的习题及学习参考书做出合理安排,在课堂上把握讲课节奏和时间,课件演示速度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运用时把握好“度”,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三)要注意提高课件质量,不能只重课件制作水平
有的教师在课件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时,不是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大张旗鼓地在界面设计,音响效应,动画效果等方面狠下功夫,教学内容和教学意图不突出,应用起来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笔者认为好的课件应做到:1.明确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2.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3.搭配了适当的声音、图画、色彩;4.搜集了广泛的素材,内容丰富;5.提供了学习参考书的范围等。
(四)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多媒体教学以其独有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它不能替代传统教学。首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随时接受学生的提问,对课堂内容作及时的补充。其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突发灵感,即兴发挥等等,这些都需要板书,因为板书就是对多媒体教学的补充。再次,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可以优势互补。所以要坚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最大效能。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师运用教学艺术把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感染力强的知识,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转移到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而且易于学生消化、吸收,引导学生对会计专业中的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以及账务处理程序进行深层理解,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其主动参与到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熟练、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 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课程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6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106- 02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许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纳入了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然而大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其没有与会计专业教学相区别,仍适用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未形成与非会计专业相结合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本文基于广东白云学院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 广东白云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对广东白云学院2011级、2012级和2013级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涵盖了工程管理、金融学、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本次调查主要以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开展学生座谈会的形式,调查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4个方面。
在教学目标方面主要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认识程度。通过调查发现68.2%的学生学习会计学的意愿很强,23.4%的学生对学习会计学感兴趣。由此可以看出,91.6%的学生认为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会计学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调查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程度。通过调查发现68.4%基本上是理论教学,20.3%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11.3%是理论与其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可见我校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更别提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教学方式方面,通过调查发现78.2%是传统教学模式,14.4%是结合实例教学,只有7.4%是启发式教学。可见我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在教学效果方面,12.2%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好,44.6%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43.2%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2 广东白云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教学目标不明确。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不一致。会计专业侧重培养会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的会计人员,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技巧。而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懂会计、能应用会计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能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会计学原理应用到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如何通过阅读分析财务报表判断企业财务状况,识别企业战略,分析企业竞争力,评价企业的前景和风险。我校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在非会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往往采取无差别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
(2) 教学内容不合理。我校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甚合理。由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一般只开设《会计学》这门课程,之后不再学习如《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因此,《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涵括了《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其与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区别只是涉及到知识点的难度有所降低。繁杂且有较高难度的教学内容,再加上54个学时的时间限制,容易打击初学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整门课程学完之后,大部分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的会计知识和几个简单业务的会计分录,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更不能从整体上对会计进行理解和把握。此外,我校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的选择上往往统一订购,没有兼顾到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对教师而言,既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讲透彻会计学的知识,又要结合案例以及本专业的内容展开教学,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种种因素都导致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其教学目标。
(3) 教学方法单一。首先,我校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即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缺少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尤其是师生互动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会计知识仅仅停留在理性认知层面,无法提高学生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其次,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清楚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会计信息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3 完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建议
(1) 明确教学目标。我校应明确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当中侧重培养懂会计、能应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不是强调培养会记账、算账等专业技术操作的会计人员。只有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明确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不同于会计专业课程,因材施教,达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 优化教学内容。我校在明确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之后,应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如前所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当中首先应注重会计学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知识的融合。例如在讲解会计的基本职能时,可以联系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将会计的反映职能与管理活动的描述相联系,将会计的预测决策职能与管理当中企业的投资决策相联系,让学生能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应用到本专业当中,做到不同专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意内容适中,突出重点。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在理解会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具体来说,涉及会计学原理的部分,简单介绍会计的概念、复式记账等基本理论知识即可,不需过多地着墨于会计凭证、账簿等内容;涉及财务会计的部分,不再按照《财务会计》教材中对各要素展开说明,而是以会计等式为出发点,利用会计要素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运动的内在联系展开介绍,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筹资、储备、生产、销售等不同阶段间的流转,最终为学生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结构和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其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
(3) 完善教学方法。由单一的被动式、灌输式转变为主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免对课程内容感到晦涩难懂以及枯燥,对会计中涉及到的账表和凭证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视频或实物等演示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介绍财务报表相关内容时,可以以某一上市公司为例,让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分析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思考、讨论,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金荣. 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2):207-208.
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基础会计;发展现状;课程应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要实现“教学做”三者的合一,强调事情怎么做,教学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即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形成教、学、做三者的结合。通过整理和改善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引导为手段,以学生实践为基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培养能力、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做的各个环节,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等进行融合,在边教边学边做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便于了解今后的理论实践内容,也能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注重项目化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教学做一体化不再局限于教材的理论知识,而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便捷,并结合相关的实践项目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实践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项目化的教学之中理解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知识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训的统一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相比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做”的要求更加突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实训工作。在边学边做中强化教学的互动,这样还能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强化动手能力。
二、中职教育学校中基础会计课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理论知识抽象、技术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这门课程往往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入门级课程,其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专业内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基础会计教学面临着种种问题,主要包括:
(一)教学思想及模式的落后
虽然现今在很多情况下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素质教育尚未形成一定的标准,其原有应试教育的固化,导致不少教师在当前环境下仍旧采用应试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以自身为教学主体,在讲台上向学生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希望学生能够进行理解和掌握。但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纯粹的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不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导致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被学生有效地掌握,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
基础会计课程在设置上,一般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其次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在整个课程教学设置的过程中,实践操作往往被当作是辅助练习,或者直接作为课后作业。这样容易突出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讲解,却造成了对实践操作的忽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的课程占到总教学课程的很小一部分,大约4~6个课时,且多集中于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等少数章节。这样的实践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利于学生对整个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也无法将课程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
(三)教学考查模式的单一
在当前的基础会计考查中,多数学校还是以书面方式的“试卷”考查为主,教师的日常教学也多围绕试卷进行讲解教学,学生也通常以考取证书为目标。这样的考查体系,导致了教师的教学往往更重视应试培训,而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及会计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地在教学中教授考试要点、应试技巧,对教学重点进行划分,对考试重点不断地进行灌输。这样的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也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会计能力,只会让学生成为单纯的记忆工具,形成机械化的答题能力。
(四)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
实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习活动,能将以往所学的知识在实习中进行实践运用,通过实践活动找到应用中的问题,并在寻求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独特能力。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中,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活动安排都不够到位。很多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学校才帮助其安排实习,而在这一阶段,多数同学不是忙于升学,就是忙于找工作,对实习自然是重形式而轻实践。因此,造成了很多实习学习机会的浪费,也使得学生缺少了宝贵的会计实习经验。
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构建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构建,明确“教”的内容
当前的基础会计课程,往往是以知识点的连贯性讲解为基础进行的章节构建,通过每一章节的课时限定,保证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重构,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层面了解《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具体可以将《会计基础》分成三个主要模块,即理论基础、企业常识和基本技能。理论知识强调会计的基本理论;企业常识则讲解企业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则通过实训环境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基础、企业常识中的基本内容。这三个模块之间还要保证充分的融合教学,如会计等式的知识点讲解,其不仅是理论基础的重要内容,同时,会计等式作为复式记账法核算的重要内容,也对企业资金的流动问题造成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将两者的知识点进行融合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二)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明确“学”的内容
以往的教学往往是以考试为导向进行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变成被动学习,从而导致实际运用能力不足。一般来说,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都是以原始凭证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应该确保教学做一体化,从企业原始凭证着手进行教学,进而了解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这样的方式不仅能确保教学做一体化,也能让学生对相关会计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脱节。在一体化教学中,要将理论教材与实践内容进行融合,以企业的原始凭证为基础,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相关凭证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
(三)注重实践场所的建设工作,强化学生“做”的能力
“做”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课堂教学环境的转化,要积极将课堂教学活动转化成一种工作情境,并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学习地位,发挥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形成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进行实训室教学,通过实训教学及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活动,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会计模拟仿真实训室,能帮助学生模拟出会计实际工作的情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企业会计的工作情况,还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企业所需的会计能力。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工作,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建更加真实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增加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让学生在“做”好实践的同时,将理论知识进行良好的实践应用,达到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培养能力的良好效果。
(四)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融合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并非单一地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而是要求根据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进行良好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想。在课时的分配上要讲求实践与理论的并重,还要注意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教学的合理分配,确保在课堂教授相关原理的同时,还能结合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唯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具体来说,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与各单位的密切合作,开展课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模拟参与企业会计实践工作,这样的教学实践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还有助于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形成。同时在这种企业会计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实践工作中的不足,并对其不足进行分析,通过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企业工作能力,让学生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为学生今后工作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及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针对当前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活动,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教学环境。只有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认识实践的要求,帮助学生深入领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婉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会计课程中的实施研究[J].财会学习,2016,(9).
[2]颜雪艳.浅谈一体化课程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24).
[3]张枫.“教、学、做、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6,(4).
[4]范中良.基础会计课程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J].天津电大学报,2011,(1).
[5]解秀兰,王苹香.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