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的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的基础知识范文1
一、中职会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授课体系
传统的授课体系,其授课内容安排基本上采用以下顺序,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复式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九章会计核算程序;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这种授课体系混乱了会计工作程序和环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流程无法进行衔接,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理解会计基本理论,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不利于学生对会计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学完本课程,还是感觉懵懵懂懂,很难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难以有好的实效。
(二)教学观念陈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我们的一部分老师教学观念陈旧,认为只要照本宣科就好,而会计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学科,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会计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比如2017年11月4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会计法的决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也将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我们的课本常常跟不上这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专业课老师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和专业知识,紧跟行业变化,教给学生新知识、新技能。我们的一部分老师由于常年陷于理论教学工作,与行业企业接触较少,实践知识、实践经验较为匮乏,对于书本上的东西,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致使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中职生理论知识薄弱,更谈不上有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学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教学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目前不少学校,不少老师在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很好的转变,有的老师为了追求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或是高职等考试的过关率,依然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多年来,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体现不够明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不断深入。
二、中职会计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改变授课体系,促进教与学良性循环
我们在确定会计基础教学内容时应体现出其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我校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中?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传统的授课体系,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引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重新构建了会计基础知识体系。按照认识会计工作掌握借贷记账法处理基本经济业务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与资料管理为顺序编排了五个教学单元,建立了一套结合企业工作实际的授课体系。将会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每个活动的流程就是会计工作的流程,每个活动的学材都是实际工作的会计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化繁为简,突出会计技能的讲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会计技能,从而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最终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二)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师能力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要为根据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上教师要致力于实现理论够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子》),带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建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我们一线的会计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自身能力构建,通过技能大赛,行业实践等渠道与行业、企业充分联系,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学习会计专业工作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职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灵活性更强,多样性更高,能从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出发,达到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笔者以“做”为核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应用投影仪、多媒体、沙盘等教学辅助资源,尝试MiniQuest模式,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中职学生爱动手的能动性,在第一个项目单元就引入了单据填写,笔者用实物样本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分角色在真实的单据上填写、复核,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原始凭证的填制规范和获取经济信息的方法。又如在《错账更正方法》一课教学实践中,笔者除了应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外,重点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模式,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情景引入揭示凭证与账簿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究新知。再下达项目任务,学生在项目中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了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结,增强了学生信息处理、解决问题、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使课堂教学结构在质上得到了改善。在课堂中学生自行负责地、全身心投入地实施“查找错账,更正错账”项目,为了完成项目,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获取直接经验。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多种教学法,留给学生尝试新的行为方式的实践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堂课掌握的程度,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与人交流、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职业核心能力逐步养成。
会计的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基础会计改革 “创业实训”模拟公司 教学模式
一、基础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专业学习的“敲门砖”,基础会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方法、程序和操作技能,强调记账、算账、报账三大核心能力。因此,这是后续专业学习的“基石”,一旦学生没能全面彻底地掌握此门课程,就会影响到后续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兴趣。
二、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陈旧
大部分的教师在面对基础会计课程时会选择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法,让学生处于“被学习”的地位,课堂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实践的体验。而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教师会按照常规的“知识规律”,从概论到借贷记账法再到会计凭证等。这就使得没有基础的学生感受不到会计的“美妙”,随着知识点难度的递增,产生畏难情绪。另者,长期以来,技工学校的生源门槛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信心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师授课的热情和质量,使得老师也只能牵涉更多的精力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没有精力去反思和改进陈旧的教学理念,形成恶性循环。
2.教材内容多而难理解
根据调研,大多数技工学校均使用高教版基础会计教材,教学定位存在偏差,技工教材基本上是高职教材的压缩版。内容为:第一章是会计概述,第二章是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第三章是账户和复式记账,第四章是会计凭证,第五章是会计账簿,第六章是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第七章是财产清查,第八章是会计核算程序,第九章是财务会计报告,第十章是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该教材特点是知识点全面,难度适中。可是从实际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来看,按教材安排的教学顺序无法适应现阶段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刚开始学习就接触枯燥无味、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养,这样让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很容易失去学习会计的兴趣和信心。
3.现有的实训模式问题重重
(1)配套实训教材单一。目前在技工学校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技工学校的教材单一、陈旧,没能与当前区域经济挂钩,不能体现集团公司、上市企业等公司的会计业务,这就使得学生实训与企业真实业务出现脱节。
(2)实训仿真性弱。目前学校开展会计实训都以模拟为主,由于会计部门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难以实现现场版的企业实践,只能依托虚拟软件来进行实训,或者依托校内创业平台融入学生实训,但这样的实习,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安排比例失调。基础会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会计的基本技能训练,例如点钞、数字的大小写、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基础会计的教学基本从以上三个方面开展,会计专业理论课时64课时,实践课时15课时,课程理论过于偏重。即使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量引入贴合实际、生动形象的举例分析,但是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学生学起来依然是懵懵懂懂,成效不大。
三、基础会计改革的具体实践――“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
“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
1.确定教学内容
以理实一体着手内容改革,将教学知识点重构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
(1)理论教学,主要包含会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例如会计的概念、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等。
(2)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写与审核、账簿登记、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财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的装订归档与管理、全盘账务的综合实训等。
2.进行分岗、课堂角色化
结合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内部岗位的架构,把学生进行分组,并分成工资岗位、材料岗位、往来款项岗位等十个岗位。
3.分阶段进行教学实践
阶段一: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进行入门学习。这一阶段教师承担导师的工作,借助具体的任务项目,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开展初级技能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阶段,教师可以借用上一级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参观,从而在主观上对账本、报表、凭证等有所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先动手填制一些原始凭证,而后穿插融入会计核算中借贷记账法的理论知识。这就颠覆了传统先学后做的方式,倒置知识点,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对会计专业的感性认识。
阶段二:以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为载体进行巩固学习。这一阶段,教师扮演“辅助”角色,在恰当时机进行“点拨”和“答疑”,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任务训练”之前,需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示范演练。在学生进行任务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巡回”,及时解答学生的难题。由于学生机具备录像功能,教师可以将有误的学生和正确的学生进行同时播放对比,也可以让层次较好的学生辅导层次较低的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也可让学生重复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此外,教师也可按照学生的不同学情,制定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开展选择性地教学和学习,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标准化的实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兴趣高,学习效果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对口就业率。
4.优化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课堂教学质量如何都需要通过考核来体现。在公司制教学模式下,学院也借鉴企业的一部分考核方式,强化能力在考核中的比重,强调全过程的考核。具体来说,理论知识采用传统卷面考试的方式,占最后结果的30%;平时单项实训训练的成绩占最后结果的50%;期末学生作品(成绩根据模拟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占最后结果的20%。平时的单项实训中,会计数码书写占20%,会计凭证填制占40%,会计账簿登记占20%,会计报表编制占10%,错账的更正占10%。
“试卷+实训+作品”的考核模式,避免了“期末考试分数定高下”的弊病,使得考核结果更加科学规范,同时也倒逼学生注重对日常学习的积累,减少“临时抱佛脚”现象的发生。而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效果
1.课堂效果的改善
(1)课堂形式活泼。公司制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进行情境设计,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班级就是一个财务会计部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这就使得课堂从过去的纯听讲变成能动的“游戏”,让学生能够“玩”出技能,轻松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学生参与积极性。在公司制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做”是互动的,在教学中可随时交流,答疑解惑,不留死角,360度接触和解析知识点,方便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构成“激励、合作、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高了。调查显示,有95%的学生倾向于公司制教学模式。
(3)学习态度的改善。因为课堂的角色化,有着很直观的任务趋势,学生从一味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开始对课堂有期待,为了能顺利完成目标,课上课下都最大限度地运用已有知识去帮助解决实际业务出现的问题,学习态度有明显的改善。而且由于课堂设计得由浅入深,学生学习成功的信心也在一点点地增加,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主动的求知。
2.就业情况的改善
模拟实训,一是“创业实训”模拟公司设计了三个不同行业会计的实训资料,供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交叉选择使用;二是迎合“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产业发展趋势,促使学生熟悉行业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技术;三是尽可能编写一些不确定性业务资料,以训练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四是强调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的“融通”,融入相关职业道德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所以,通过该模式教学,学生能够和实际会计工作进行无缝对接,一改以前“就业就等于从零开始学起”的尴尬境况,大大缩短了就业时实习上岗的时间。
五、“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加大备课的难度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授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之高。授课之前,必须对授课对象进行了解,掌握参差不齐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预案,尽量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通道。
2.极大考验师资水平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授课,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顺序进行重新调整,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进行,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信心。所以,要求授课教师除了应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功底之外,还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教育智慧。
六、小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而通俗易懂的教学形式下亲身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找到学习会计这门学科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有可能自发地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通才”和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专才”。这种“我自己要学”的状态依托于教育者对于教学教法的不断探索得出的成果,“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初探正是我们教研教改中的一次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波.新编会计学原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2]朱莲美.财务会计三门主干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会计之友(上),2008(5).
会计的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基础会计》 考试方式改革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我们长期以来采用的考试方式是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而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如何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使考试有助于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院对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建立适应《基础会计》教学目标的考试方式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职业最基本的职业活动、工作过程。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会计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认识会计工作的一般流程,理解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主要会计报表,具备会计基本职业技能,具备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由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见,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而传统的考试方式只适宜于考查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掌握程度,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探索适应高职教学特点的新的考试方式显然是必要的。
二、《基础会计》考试方式改革思路及实践
(一)考试内容要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相适应。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多年来以知识考试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记忆,考试试卷主要采取客观标准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与经济业务处理题组成的标准化试卷。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往往将精力过多地花在死记硬背上,而不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和会计方法应用。考试内容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指挥棒,要真正做到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就要在考试内容上狠下工夫,真正做到考核“应知应会”的知识与能力,考核内容的具体设计要本着体现“职业基本素养”的原则,贴近工作岗位,体现工作过程,符合职业要求;要注重以任务或项目等实际内容为载体的考核方式,将考核的重点向注重实践、注重技能及个人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倾斜。比如会计工作中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典型工作任务都是《基础会计》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一的笔试考试形式难以测试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计算机网上考试等形式考查其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对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各类账簿、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以为学生设置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将基本知识点融入现实的经济业务中,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这种测评方式中,教师可以会同行业专家根据相关法律规范及实际工作要求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逐项测试,使学生既了解操作要求,又对操作过程加深印象。《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对会计的本质、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等职业认知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小论文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考查,比如在学完本课程后,以“我看会计”为题撰写体会或展开讨论。
这些多元化考试方式既能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又能评价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是较理想的评价方式。
(三)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合理安排考试的频率和时间。
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可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兼顾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两个方面,采用多种测评方法和手段进行考核。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已为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奠定了基础,但还应合理安排考试的频率和时间。传统的课程考试时间大多集中在学期末,考试时间相对集中,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易导致考试评价产生片面性。学生在学习中也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他们通常认为:平时去不去听课无所谓,只要考前突击一下,考试能过关就行。可以说这种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考试安排是导致出现此类现象的重要因素。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的安排可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而定,如基本理论的考试可安排在期中、期末进行,填制会计凭证等实际操作考核可在每个操作项目训练结束后进行。此外,考核的内容甚至还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平时成绩。这种形成性考试制度,有利于学生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实现课程既定的目标。
三、考试方式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考后的分析反馈工作。
如果考试结束后,学生得到的仅是一个成绩,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仅关注及格率、优秀率,则考试就只是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考试并不是一门课程学习的终结,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还有哪些技能不够熟练,或者在对知识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哪些误区,这些信息应及时总结、分析并向学生反馈、传递。考试的分析反馈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训练,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关注教师在考试方式改革中的作用。
考试方式改革要通过教师去完成,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一方面要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另一方面要客观地、全面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基础会计》课程在考试方式改革中,由于采用多元化的考试形式,教师对学生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实作考试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需要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充分的条件到专业院校、现场单位进行学习、调研,从而更新观念、提升技能水平,为更好地开展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在高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适合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逐渐将单一、静态、侧重知识的考试向多元化、动态,侧重素质、能力的方向转变,从而全方位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会计的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计量属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69-02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我国会计中的主要计量模式,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会计主体相关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显得更能迎合市场的需要。
一、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基础
(一)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关系
历史成本的做法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如果发生物价变动,资产的市价低于原账面价值,则期末需按差额计提减值准则;若市价高于原账面价值,则不需做任何会计处理。当市价远远高于原账面价值时,资产的账面价值根本就不能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而公允价值计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紧密结合其实际市场价值,它要求以当期的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出相关资产的价值,其带来的影响尤其表现在金融、投资性房地产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取得初始资产的成本通常非常低,后来由于土地、资源的局限性,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这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能比较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特点
相比历史成本强调的是某一时点状态,公允价值更加注重动态过程。随着时间流动,市场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公允价值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每个时点上的公允价值都不同。
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第一,历史成本注重已经发生的事项,一旦入账一般情况不做调整,只有在对取得成本和收入进行跨期配比时才进行估计。而公允价值能及时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即使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只要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了变化,就必须对账面价值调整并在表内反映、表外披露。
第二,公允价值站在市场角度用公平成交价进行计量,其形成并不一定要通过真实交易,也可以是虚拟出来的。只要存在公平交易的客观市场环境,公允价值就是“最可能”达成交易的价格。历史成本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前提的,必须存在确实的交易才能凭有关证据进行会计记录。
(三)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
公允价值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广泛使用的有三种形式:
(1)某项交易存在的活跃市场时,由于市场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根据所有掌握的信息对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收益和风险进行权衡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因此市场价格能够代表公允价值;
(2)在市场上不存在该项交易但存在类似交易的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可参照类似交易的市场价格予以确定;
(3)在市场上既不存在该项交易的活跃市场,也不存在类似交易的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予以估计确定。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缺点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点
1.符合会计的相关性、配比性、稳健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要求,能直接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并保持“随行随市”,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有用性。能合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2.有利于企业资本的保全。在现行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对于企业回购是十分不利的。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管何时耗费,均按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核算,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成能力,企业实物资本得到维护。
3.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对资产的计量是站在现在的时间角度上,通过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上寻找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价格来确定现有资产的价值。这样做的好处是资产的价值可以随时反映出资产的价格,可以提供给决策者更准确的财务信息,有助于管理者据此来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4.公允价值具有国际通用性。近年来,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加速,一国的经济要发展,必须融入国际经济潮流。这将促使我国的会计标准在主要方面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便于外国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潜力。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运用恰能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这一潮流。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弊端
1.可操作性差,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持。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建立在市场上存在同类资产或者类似资产而且该市场存在活跃市场的基础上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对所有资产和负债的活跃市场并不处处可见。所以,公允价值在真实的会计操作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障碍。
2.人为因素易导致信息可靠性差。与历史成本的客观性相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着很多人为因素,特别是当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时,通常采用将来现金流折现的方法来估计其价值,而折现率的选择及未来现金流的预测都需要主观的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允价值的准确性,因此,用公允价值确定出来的信息不一定可靠。
3.公允价值成为了资本市场助涨杀跌的工具。由于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时过于敏感,很多时候成为了资本市场助涨工具,在市场过热的情况下,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此时,如果投资者过于信赖公允价值,则往往会因为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收益,有时候会得不偿失,使之成为了资本市场助涨杀跌的工具。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现实运用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应该具备的条件
1.资产或负债要存在活跃市场或相似市场,这是公允价值运用的外部条件。这里活跃市场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市场:市场内交易的对象具有同质性;可随时找到自愿交易的买方和卖方;市场价格信息是公开的。
2.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脱离,即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未实现收益(损失)的大小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允价值运用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只要存在未实现收益(损失)就有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这是公允价值自身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国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是考虑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市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固然重要,但应当以可靠性为前提,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就有可能会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三)公允价值运用的趋势展望
1.期权会计的发展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只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全面反映期权价值的动态信息来与未来经济利益相联系。在期权会计核算中采用公允价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预测性。
2.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
在物价上涨的经济条件下,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耗费的生产能力,在价值补偿中收回的金额将不足以维持企业的再生产。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耗费的生产能力是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价,即使此时物价上涨,生产能力的耗费也会在销售中得到补偿,企业得以维持正常生产,实物资本从而得到维护。
3.为使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准则》中,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进行计量的,即判断一项销售是否计入收入,首先要看其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报酬是否转移,是否保留对商品的继续管理权或控制权,经济利益是否能可靠计量。但成本费用的发生则是按历史成本来计量的。二者计量属性不一致,使得会计的相关性、一致性等原则被削弱了,因此,为了能使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4.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状况
在现代财务报表中,重点已由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已经成为第一报表。因为资产反映的是企业控制未来的经济利益,负债是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所以资产负债表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它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的未来提供依据。长期资产计量引入减值损失、划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确认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都是说明“资产至上”即“未来至人”的原理。只有采用公允价值方式进行计量,才能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现实状况。
5.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满足不同利益团体的财务需求
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交易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为满足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期权交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全面反映期权价值的动态信息和未来经济损失。
6.企业特殊业务核算为体现其客观、公正的需求也要求采用
如《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规定,非货币易有时也能涉及到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另外,随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智力资本、高科技含量在新高科技产业开发中应用越广,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无形资产具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只有采用公允价值才能反映其现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包于宁.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比较[J].财会学习,2008,(8).
[2] 王兰.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探析[J].财会通讯.2007,(5).
会计的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condition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necessi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on the basis of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proposes strengthen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establish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但是,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了,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主要内容
(1)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它是面向整个系统的控制,其对象设计人员、设备和程序等。电算化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影响到计算机应用的成败,是应用控制的基础,它为数据处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算化信息系统一般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组织控制、操作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开发控制和系统维护控制等相互配合的系统运行环境方面的控制。
(2)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控制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是指系统特定用途的控制,即为适应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及实施的控制。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的处理工作,原应由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完整、保证系统对企业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记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3) 操作人员识别电算化的应用,给工作增加了新内容,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数据和计算机程序。如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内部控制、计算机机内及磁盘内信息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操作管理等。
(4) 磁性介质的缺陷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电磁介质易受损坏,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1) 电算化环境下存在电脑操作无形化合存储介质无纸化的缺陷在手工帐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时直接的,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而电算化信息系统中,这种人员之间的联系部分地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操作员身份的识别及授权控制等都有别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易于辨认的审计线索如笔迹、印章等在电算化环境下已无处可寻。因此,如何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及如何尽可能避免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时电算化内部控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2) 电算化环境下内部稽核机制削弱手工帐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工作。实行电算化后,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控制效率低,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3)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质量受任何计算机共同制约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易于保持经济业务的连续性,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旦系统由于自身或操作员的失误而崩溃,就可能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为了减少误操作,提高输出会计信息质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严密的内部控制功能和手段。
三、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现存的问题
在电算化信息系统环境下,有形记录较手记系统大为减少,账务处理结果及数据文件都存储在计算机或磁盘等电子介质上,在计算机内部,数据无论是形态还是结构发生了变化,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都受到威胁。一旦出现舞弊行为,后果将是严重的和难以发现的。目前,在工作中,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数据的安全性差 手记系统中数据的处理和储存都分散于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而电算化系统的突出特点是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集中化,因此给数据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例如,电算化系统都有必要的分工功能,每个操作员都设置有自己的口令和不同的工作权限,并且每个操作员都应保守自己的口令秘密。但是有的单位仍存在以下情况:第一,部分单位虽然设置有不同的分工,却往往是一个操作员身兼数职,可以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进行不同的操作,这样,分工的控制就名存实亡。第二,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轻易地浏览各种数据文件,造成机密数据被泄露。
(2) 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的高速性和集中性都使得出现差错的危险性增大,因此,电算化信息系统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各环节和系统硬件设施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控制。
(3)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差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以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的单位必须达到一定条件,并且需要经有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运用互联网输出、输入或处理数据,还需要到上级主管部门登记注册。但是,实际上部分单位未经审批就直接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账;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单位未能满足相关条件就正式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四、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4.1加强程序操作控制
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上级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其内容主要包括:①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②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③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④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⑤不准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⑥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场。⑦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
4.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错误和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的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已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会计电算化中,为了控制操作人员职能,还可根据系统支持的不同软件进行职能分工,从而起到各个部门权利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
4.3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这项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它主要包括:接触控制和环境保护、安全控制。
(1) 接触控制接触控制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①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②设置操作权限限制;③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④数据贮存和处理相隔离;⑤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则是为了尽量减少外界因素所致的计算机故障,以保障机器正常运行。主要包括:机房环境保护、保护性设备配备、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等。
(3) 安全控制随着网络技术快速迅猛地发展,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并且针对公司的特定状况,开发相应的技术来保护系统。
4.4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内部审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第二,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第三,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运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出现。对其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使得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雪峰:《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控制》,特区经济,2005.5
[2] 张君华:《加强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的探讨》,《经济师》2005.3
会计的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紧密结合资产价值,要求以当期的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出相关资产的价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与历史成本计量下采用“只报忧不报喜”的原则使金融工具报告价值经常被低估的作法有很大不同,它反映的是相对比较动态的信息,因此它能够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使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而实际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相关市场还不成熟,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两房”危机更多地暴露出其深层次的经济矛盾,也使公允价值在实践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一、公允价值计量目前所处的尴尬处境
公允价值计量难以确保可靠性,价格波动频繁,从而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首先,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由于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变动,通常是基于其未来收益(或损失)不确定性,这种价值信息往往与其公允价值不完全相符。采用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选择参照物很关键,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因此在发达的市场上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的条件下,在我国却无法可靠计量,就可能会发生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情况。
其次,公允价值采用前提是必须有较活跃的相关交易市场和客观公正的评估机构,目前我国这两点基础都比较薄弱。目前国内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经验比较欠缺,在实际操作当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而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造就不同的评估结果。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这就在客观上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中国股市从2005年6月6日最低点998点暴涨到2007年10月16日最高点6 124,点涨幅超过了5倍,上证综指完成这5 100多点的历史性跨越仅用了两年时间,A股飙升的因素很多,其中公允价值的兑现使相当多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成了业绩支撑的“发酵剂”,相互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权,随着股权投资在大小非解禁之后可以变现,即便未变现,其在会计科目上也按照新准则将“长期投资”科目按市场的公允价值变成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在这场股改中,其效益像“爆米花”般地膨胀了起来,原本1元钱的投入变成了25元的公允价值。成也公允价值,败也公允价值。在股市处于弱势时公允价值顿时翻脸,不惜投井下石成了暴跌的推手,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公允价值缩水高达300%,2008年10月28日9时55分,上证综指从这一历史高位探至全年大底1 664.93点,竟下跌了72.83%。曾经在大牛市中给许多上市公司创造了许多奇迹的公允价值,反而成了业绩滑坡的一个杀手锏。
即使在相关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公允价值在实践上也同样陷入尴尬,雷曼破产、美林被收购、国际集团告急,公允价值在其故乡――美国向全球发出了警报。美国财政部在对“两房”的财务调查中发现,“两房”所用的会计方法令其高估了自己持有的准备金价值,一方面他们的财务状况在恶化,另一方面他们的账面净资产却在增加。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不少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相关资产市值大幅下滑,不得不对资产大规模减记,进而引发市场对这些金融机构资产的恐慌性抛售,造成恶性循环,毫无疑问公允价值“放大了当前的金融危机”。美国、欧盟等监管机构已提出暂停或修改“按市计价”的准则,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前景展望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不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它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经济动荡的今天弃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甚至会引起经济、审计领域新的困惑。相反,随着全球经济刺激方案的不断出台,全球经济复苏离不开公允价值的催化作用。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提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10项举措,并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提振救市信心;提高出口退税率,优化出口结构,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A股估值水平,对稳定市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去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闭算起,美国政府先后投入总额超过8 500亿美元救市资金,奥巴马执政后又力推5项经济振兴计划。相信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振兴计划的实施,必定能摆脱经济衰退的阴霾,早日迎来全球经济复苏的明天。
当然,进行公允价计量较为复杂,涉及许多经济环节,在执行中难度较大,要时刻谨慎,忌盲目滥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规定了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应当依次考虑公允价值确定的3个级次:一是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运用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二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类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三是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其公允价值,以便更好地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虽然公允价值在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有着某些差强人意的尴尬,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随着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会计系统的不断健全,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中遭遇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M]//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0-33.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