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会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安全会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安全会议

金融安全会议范文1

相信通过各界的努力,民营银行的设立将成难以阻挡之势,在改变中国银行业基因的同时,彻底改变中国金融抑制和金融短缺的现状。

在最近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等十大举措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痼疾后不到一天,中国银监会向外界披露:银监会近日已正式批准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这三家民营银行分别是:由腾讯、百业源、立业为主发起人,在广东省深圳市设立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由正泰、华峰为主发起人,在浙江省温州市设立的温州民商银行,以及由华北、麦购为主发起人,在天津市设立的天津金城银行。

这意味着在历经十八年之后,由纯民间资本作为发起人成立银行机构正式破冰。尽管只有少之又少的3家,笔者仍将之视为打破中国银行业垄断、推动中国银行业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里程碑之举。众所周知,自1996年第一家由民营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成立之后,尽管中国的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农商行都经历了股份制改革,引进了民间资本,但无论是国有四大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还是城商行等的股改,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民间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资格被莫名其妙的剥夺,在近18年的时间里,民生银行成为唯一的既具象征意义又颇具讽刺意义的唯一的民营银行孤独地存在着。

在这种极其封闭的垄断体制下,中国银行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机构,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几乎占了全球银行业利润的四分之一。但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的中小企业乃至中国的金融安全并未因此而受益,银行业依靠“价格垄断”和“准入垄断”这两大利器所获得的暴利成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巨大负担。在金融垄断的情况下,最扭曲的一幕出现了:一方面,中国的M2高达120万亿,就总量而言是全球流动性最充裕的国家,但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不仅难以获得融资,即使获得融资,资金的价格又是全球最高的,根子仍然在于垄断,而垄断造成了金融供应的短缺――一是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以中美两国金融的数据为例,目前,中国的GDP是美国的50%,而在美国,以银行命名的机构有8500多家,而我国把村镇银行加上也不过1000多家;二是人均占有的金融资产少。在1990年,美国人均占有的金融资产是中国的100多倍,今天仍然高达30多倍,根子仍然在于人为设置的高门槛。

金融安全会议范文2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P2P、众筹融资等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一是互联网金融客户持续增长;二是互联网金融业态层出不穷;三是国内银行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探索。尤其是上海互联网金融相关业态产生与发展较早,一是业态门类相对齐全;二是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三是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四是部分领域相对薄弱;五是局部风险已有显现。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互联网金融法制环境需进一步完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兴起,传统金融体系的审慎性、规则性、自律性受到了新的挑战。由于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金融监管机构被赋予了更多的行政管理权限,大量的创新需要报监管机构批准后才能推向市场。

2、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需进一步健全。一是现行的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金融监管的方法和手段落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监管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监管机构检查的程序化、规范化的程度比较低,缺乏令人信服的风险评价体系和标准,缺少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手段。

3、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需进一步加强。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新的安全问题不断产生和变化,因此,应用层的安全问题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与应用、自身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等措施来保障。

4、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从横向来看,过去金融生态中主要是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参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对象越来越多,包括第三方支付公司、P2P融资机构,众筹模式机构等;从纵向上来看,金融生态圈的价值链参与者也越来越多。

二、关于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制环境建设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属性有所把握;要对既有法律进行吸收、借鉴和衔接;要把金融创新加强监管充分结合起来,加强互联网金融立法与执法规范。二是构建多元化的涉互联网金融纠纷解决机制,建立独立于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第三方争议解决机制。三是研究解决互联网金融民事法律新出现的问题。四是多措并举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

(二)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避免监管滞后、加强市场准入管理。监管部门应该尽快明确监管思路,需要在明确市场参与主体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的发起方实施注册制管理,设立适当的市场准入标准。

二是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倡导创新。对于线上线下开展相同业务应采用相同监管原则和监管标准,前瞻性地预判新型业务模式的潜在风险并提前实施干预,充分考虑对金融消费者的适当保护,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隐患的形成和增大。

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监管。较之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无论是在产品结构还是产业链条方面都更加复杂,必须对其加以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尤其是被监管主体应明确,监管内容应覆盖互联网金融的各个方面,不仅应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本身进行监管,还要关注交易的安全性、客户信息的保密性等。

四是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首先要构建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度不对称性,仅凭交易双方参与无法保证资金的安全,第三方托管的介入是避免互联网金融公司形成自有资金池、防范平台非法集资和挪用资金池内资金必然的选择。其次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互联网融资平台作为信息的交互平台,存在大量身份和交易数据,涉及融资人、担保人、投资人等各互联网融资参与方。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目的是进一步保护参与个人的隐私和参与企业的商业秘密。最后要构建信息披露及预警机制,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产品,各方对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较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之传统金融更加突出。因此,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息披露要求,尽快制订信息披露标准,建立强制披露机制。

五是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部控制。首先要对互联网金融公司本身业务有清晰认识,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其次内部控制要覆盖金融产品研发、销售、清算的各个阶段,建立各部门和多模块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机制;最后是日常运营中需要加强对人员操作风险的控制,防止因操作失误或主观故意造成的道德风险。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体系

一是建立互联网金融可信网络体系。采用可信计算、可信网络等互联网金融可信网络技术,加强数据的安全管理。

二是建立互联网金融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形成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的常态机制,定期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测评和互联网渗透测试,促进数据安全工作的持续完善。

三是建立互联网金融数据安全审计体系和管理制度。完善业务的操作规范,加强要害岗位管理,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并严格执行。

四是建立风险漏洞管理体系。实时跟踪互联网最新安全漏洞,对互联网金融网络系统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并升级受漏洞影响的产品;五是建立网络安全防御体系,部署安全防御系统,对来自外部的攻击和病毒进行检测和阻断。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建立上海互联网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跨部门监管体系,建立包括“一行三会”、工商、通信、司法等相关部门在内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人民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牵头地位,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实行综合监管,并由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实行功能监管。

二是出台扶持互联网金融建设的产业政策。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注册登记。加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落户奖励。对大型互联网企业在上海新设立或新迁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根据其业务规模、客户流量、税收贡献及同业示范效应等综合情况,经市政府批准可享受金融机构总部待遇等相关政策。对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创新型网络金融机构、电商机构、互联网金融研发中心、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和金融配套服务机构等,享受本市相关政策。优化互联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三是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建议确立银行机构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建设发展中主导地位,银行机构在互联网金融各类业务中扮演着账户管理、资金归集、清结算、流程控制等重点环节的管理角色。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的会员单位应涉及银行、券商、综合性金融集团、互联网公司、支付清算、P2P借贷平台、众筹等。行业组织应当相应的《自律公约》来引导企业诚信守法,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体系建设,提升职业道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四是推进互联网金融企业黑名单客户信息共享。通过整合权威数据资源和会员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解决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信用管理面临的三大问题,即信用信息情况查询,通过共享各企业信用信息降低成本,建立评分机制、实现信用审核标准化。

金融安全会议范文3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综合经营;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8-0041-03

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历程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混业经营尝试、银证保分业经营和混合经营试点。

第一阶段(1980-90年代初期):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在中国并非新鲜事物。从1978年开始,中国金融业进行了多元化经营的尝试。当时的多元化经营状况普遍被称作“混业经营”。

第二阶段(1993年-1998年):初期的“混业经营”带来了金融秩序的混乱,孳生了乱集资、乱拆借、乱办金融机构等“金融三乱”违法违规行为,为此,1993年6月中央及时下发了6号文件,坚决查处乱拆借、乱集资、乱提高利率等非法行为,同时,确立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5年、1998年相继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从法律上明确和完善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我国金融业处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阶段。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尽管我国法律和监管上明确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管理模式,但现行法律并没有禁止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也没有禁止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拥有共同的大股东。因此,在法律上存在金融控股公司集团混业经营分业发展的空间。从1999年开始,金融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证券公司进人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业务管理规定》,为不同行业背景的金融企业彼此进入对方业务创造了条件,也为金融控股公司在分业经营框架下进行混业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银证保之间资金、业务联系不断加强,业务相互掺杂、相互渗透的局面逐步形成,已经出现了集团式、银行控股模式及实业企业控股式的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控股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金融控股公司诞生。2005年10月,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方向,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

国际上金融控股公司通常可分为全能型和相对独立型两种。全能型也叫金融集团,就是在单个法人公司内部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全面金融服务,相对独立型则以集团形式控股一个或几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从而实现跨金融行业经营甚至产融资本结合。

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大致有三种类型:纯粹型、经营型和产融结合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一是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本身不经营业务,主要通过所控制的金融子公司开展经营活动。例如中信控股公司和平安保险集团。二是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主要由本身从事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跨行业向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投资和控股形成。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型、保险公司型、证券公司型和资产管理公司型金融控股公司。三是产融结合型金融控股公司,由本身工商业企业向两种类型以上金融机构投资控股形成。例如上海宝钢公司、山东电力公司、北京华能公司。

三、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一)金融控股公司缺乏法律定位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对金融综合经营进行规范,但始终没有一部《金融控股公司法》,其法律地位、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等问题都不明确,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机构、监管原则、监管模式和监管程序、监管范围、监管目标、监管手段和措施、监管责任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相关的法规法规,这些都影响金融控股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情况难以监测

一是真实净资本模糊不清。一些金融控股公司往往以股权投资,通过资本投入将不同行业的金融机构连接起来。母公司向子公司进行权益投资或者多次转移子公司资本,导致一笔资本在母子公司的报表中重复反映。尤其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股,股权关系显得错综复杂,真实净资本状况难以估算。二是负债状况模糊不清。公司通过资本重复计算虚增企业规模,隐瞒了自身的财务结构,降低了融资门槛并放大财务杠杆,使得其债务风险加大且难以判断。三是集团经营运作状况含糊不清。表面看,单个母公司或子公司资本充足、财务状况良好稳健,但实际上集团整体可能因某些子公司财务恶化、资金链紧张、业务横向联系紧密而变得风险严重。四是关联交易风险难监测。集团的关联交易本身不违规,但集团内部关联交易情况在报表上往往未能得到真实反映。特别是跨行业、非市场性的资金和商品互划安排、相互担保和抵押、内部贷款和投资、共享品牌和市场,都可能是用来转移利润、避税和逃避监管的手段。关联交易多样化使监管部门难以准确判断金融控股公司实际的交易行为。

(三)内部冲突尖锐,控股公司内生性风险增加

金融控股公司多通过大规模并购或收购实现规模扩张,被并购的公司,虽然与集团公司具有一定利益关系,但由于其组织架构独立,属法人实体,有各自的利益主张,融合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集团中原有的子公司也以各自行业的规则去经营,按市场分配原则分享最大收益。被并购公司、不同行业子公司之间在经营文化、理念以及利益上均存在冲突。减弱了金融集团的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增加了内部协调合作的困难,加大了集团的内生性风险。

(四)金融控股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不严格,极易引发风险并蔓延

金融控股公司集团中,一旦某子公司的经营不慎或者内部控制问题导致经营失败,就会迅速蔓延到整个集团的其他子公司,形成负向协同效应。引发整个集团的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主要传播途径:一是子公司之间的股权联接成为传播渠道。尤其是使用负债资金作为资本投入,一旦风险爆发会导致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二是子公司之间存在大额交易,当某公司风险恶化,将直接威胁其他子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流动性枯竭。三是当某一公司出现内控和财务问题,母公司往往会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挽救,结果可能会拖垮整个集团。

同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整个集团可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频繁地进行资金转移,当集团和子公司的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风险外溢,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威胁地区乃至国家的金融安全。

(五)分业监管可能存在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影响监管有效性

在当前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可能对金融控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出现监管“真空”,可能促使其将

某一特别的服务项目或产品置于监管成本最小或监管最宽松的领域,产生“监管套利”现象。同时,由于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和监管重点不同,可能导致冲突,金融监管协调难度较大。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只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进行监管,没有一家专门的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母公司实施专业监管,无法有效协调各监管主体的监管目标,以至于造成重复监管、监管空白或者相互争夺监管权等问题。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的目标不一样,指标体系、操作方式不同。各监管机构的监管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如果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风险,由谁牵头、准作最后决定等问题的确定存在现实困难。尽管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但仍存在沟通不足和信息共享度低等问题,从而影响监管的有效性。

四、促进金融控股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还没有任何关于金融控股公司方面的法律,因此加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是规范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建立健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体系,制定、修改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服务业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为规范化、制度化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提供法律基础;同时,制定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增加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其次,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规和规章,明确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机构、监管程序、监管范围、监管目标、监管手段和措施、监管责任等,使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程序化、标准化,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监管体制和规则,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借鉴国外金融监管体制的成熟做法,结合我国实际,近期内,应加快建立以人民银行为核心,由银监、证监、保监部门组成的类伞式监管架构;从长期看,要积极探索建立统一监管模式。近期应加快建立以人民银行为核心的类型式监管架构,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为风险机构提供的最后流动性支持。能够有效地抑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外溢。金融控股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出现问题则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引起多个机构连锁反应。人民银行作为伞形监管者,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可以在全面掌握机构风险点、风险传播的路径和方式的基础上,及时制订风险机构资金救助方案,在减少货币溢出同时抑制风险扩散,提高公共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三)建立健全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加强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监测评估是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经营行为、保证其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重点应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稳定状况的评估、外部环境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影响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等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对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的风险监测评估可借鉴美国CAMELS系统,设立一系列指标,如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盈利性、流动性等指标。金融控股公司按监管部门的规定上报各种财务报表和资料,由监管部门根据预警指标进行评估,并将金融风险及时反馈给金融控股公司,根据对该公司的风险预测做出警告、限期整治、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理。外部环境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影响主要从建立健全基础制度和监管体制入手,除建立健全基础法律制度和专门法律制度外,还应健全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制度。

(四)建立健全防火墙机制,防范风险的扩散和蔓延

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使金融服务的行业边界日渐模糊,其业务日益复杂化、横向化、抽象化,控股公司资本安全、财务风险、内部关联交易等风险大大增加。防范关联交易、内部交易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风险外溢,最根本的是建立健全防火墙机制。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应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机构分离,金融控股公司必须通过下属独立的法人机构从事多元化金融服务,确保一个机构经营不善导致的资本损失不会向其他机构转移,并由其他机构承担;二是业务限制,对内部交易施加一定的限制,内部交易必须在市场条件下进行,并且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限制,以防止利益冲突:三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制定限制措施,如限制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自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等。

金融安全会议范文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邮政金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从邮电分营到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这十年,在省公司、省行及市局党委的正确方案,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紧抓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遵循经济规律,勇担历史责任,逐步走出了一条思想观念大转变、金融事业大发展、各项工作大突破、企业效益大提升的科学发展之路。十年来,我们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活。储蓄规模从年的7.02亿元,年突破10亿元,年突破20亿元,年突破30亿元,年突破50亿元,年突破70亿元,年一举跨越100亿元大关,跃居全市银行同业首位;资产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现在的小额质押贷款累计发放过2.5亿元,小额贷款累计发放过5000万元;保险规模3亿元;公司业务自开办到现在的2.5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这十年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气象,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年来,邮政金融整体经营效益越来越好。分营前邮储收入仅为1320万元,占邮政总收入的22.86%,10年来收入不断攀升,特别是从年开始,面临市场的激烈竞争,收入仍然以年平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年末已经达到1.5亿元,占邮政收入比例达到70%以上,规模总量是10年前的11倍多。十年来,信息科技推动发展的力量越来越大。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是一个金融服务手段由手工向电子化服务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单一化柜台服务向全方位电子化服务的发展过程。目前金融信息化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各类系统软件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依靠信息技术推进银行发展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过去的十年是全市邮政金融经受考验、艰苦奋斗的十年,也是勇于实践、锐意进取的十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能有这样的局面,难能可贵,来之不易。十年的发展成绩,凝聚着全市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是全市上下同心同德、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的结果,与省公司、省行及市局党委的正确方案,集领导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市分行,向奋战在邮政金融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年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市分行运行的开局之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省行的正确方''''案,领导下,市分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行各种会议精神,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切实加强企业管理,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构建企业合规文化和执行力文化,促进企业和谐进步,推动全市邮政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经过全行干部职工一年的努力拼搏,各项工作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迈出了改革发展坚实的第一步。

一、年邮政金融工作情况

(一)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整理情况

1、全市邮政储蓄余额净增22.44亿元,完成整理计划的112.19%,其中银行自营网点余额净增5.13亿元。全市总资产净值增加32.65亿元,其中银行自营网点余额净增10.55亿元。

2、年末定活比例达到27.44%,同比提高1.31个百分点,其中银行自营网点定活比例为26.73%,同比提高2.13个百分点。

3、实现]开心-范文''''库.整理.汇兑业务收入269.37万元,其中银行自营网点72.24万元。

4、实现]开心-范文''''库.整理.保费2.94亿元,完成整理计划的91.92%,其中银行自营网点保费4742万元;基金保有量达到7.47亿元,完成整理计划的74.73%。

5、小额质押贷款新增发放1.46亿元,完成整理计划的146.14%;小额贷款业务新增发放5114万元,完成整理计划的63.92%。

6、对公存款年末结存212户,结存余额达到2.52亿元;完成整理计划的193.52%。

7、全年实现银行自营收入3922万元,完成整理计划的95.66%,其中非利差收入占比达到19.05%;实现]开心-范文''''库.整理.净利润1041万元,完成整理计划的100.34%。

8、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了18万元/人,用户满意度达到了90分。

(二)主要工作特点:

围绕转变邮政金融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着力优化资产结构和提高业务发展的质量,加快在存款规模有质量增长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步伐。

1、业务发展上“以余额为基础、中间业务为重点、资产业务为新的增长点”始终坚持多元化发展思路。

一是继续保持邮政储蓄存款规模快速稳定增长。继续强化政策引导激励,紧抓旺季精心组织做好业务竞赛,营造发展氛围,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发展邮政储蓄业务,并不断推进负债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顺应市场的新变化、新要求。全市邮政储蓄市场占有率为29.28%,新增市场占有率为31.43%,均列金融机构首位。

二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通过大力发展保险、基金和理财业务建立邮政储蓄的中、高端客户群体,竞赛推动保险业务,主推风险较低、投资收益稳健的保本型和债券型基金,通过电话、上门、窗口等多元化营销方式挖掘内外源客户群体,累计销售理财类业务5.73亿元。

三是高度重视开拓和发展对公存款和对公业务。公司业务开办以后,全行主要从挖掘已经建立业务来往关系的客户、加强财政类资金的公关营销、与信贷业务相结合培养中小企业客户群体等方面入手,按照低成本、高效益原则积极开拓对公存款和对公业务市场。

四是继续做好个人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突出账户汇款、网上汇款等新功能市场拓展,以淘宝绿卡、ePOS转账电话为载体创造绿卡消费环境。全市年发放绿卡33.83万张,绿卡用户达到106.78万户,卡户余额19.36亿元。其中华商联盟业务全市累计布放转帐电话2249台,完成整理计划的112.45%;淘宝绿卡全市累计发放10.37万张,成功激活6972张,完成整理计划的103.74%。

五是进一步拓展资产类业务。在继续做好小额质押贷款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策划和广告投放大力拓展小额信贷市场规模,实现贷款利息收入258万元。

2、加大渠道能力建设,提升科技应用水平

一是加强旗舰网点建设提升网点综合服务能力,加大自助设备投入,年全市共装修改造储蓄网点13处,并加大了自助设备的投入,通过与东信公司联合运营的方式,投入ATM自助终端61台,总量达到了91台。二是全市共安装E-POS转账电话2249台,拓宽了支付渠道。三是全力做好小额信贷、公司业务系统的组建任务和上线工作,并全力保障了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网上银行等系统的上线工作。四是继续开展安全运行年活动。

3、加强邮政金融会计核算管理

会计核算部门积极转变思维模式,不断加强财务基础管理和收入统计核算、强化成本费用预算和内部风险控制、规范内外资金账户和银企分账管理、提升资金运作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初步实现]开心-范文''''库.整理.了会计核算管理的独立规范运行。省行下达费用支出计划2641.22万元;1-12月份全市费用支出2827.48万元。其中固定成本费用支出337.99万元;变动成本费用支出2489.49万元。

4、狠抓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一是继续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和邮政金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二是强化稽查力度,深入开展非现场稽查工作力度,加大对新开办业务的稽查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三是加大对发生储汇案件的责任人、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力度。四是深入推动储汇岗位轮换工作,全面开展储汇从业人员日常行为排查,继续强化储汇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金融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

5、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采取自培、委培、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按总行和省分行培训计划在人员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指派专人参加高管人员、信贷员、公司业务、劳资员等专项培训,组织开展反洗钱知识、反假币、商业银行法、职务犯罪等专题培训,认真组织开展新业务培训及大学生入职等专项培训,积极组织职工学历教育,开展同业交流实践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继续实施柜员大专化、持证上岗工作,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大堂经理、柜台从业人员咨格认证和动态管理,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6、组建银行运营机制,推进体制改革工作。

一是按时完成整理了全市分、支行的组建工作,77个分支行全面挂牌营业。市分行于年2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二是全力做好稳定工作,按要求划分接收了211名银行从业人员,并通过引导教育全力做好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工作,没有不良情绪产生传播。三是深入开展“共谋发展,同创未来”主题教育活动,在9月26日省公司召开“共谋发展,同创未来”主题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市局、市分行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共谋发展,同创未来”主题教育活动,银邮双方建立了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和沟通协商机制。

7、提升邮政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了网点装修改造力度,投入ATM等机具,努力改善网点服务形象,提升网点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二是以创建“精品网点”活动为切入点,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以精细化服务为基础,以星级服务为目标,以个性化服务为前提,以量身打造为宗旨继续深入开展“双创”活动,邮政被推荐为全省“创佳评差”活动最佳单位。

三是奥运期间,全市全体动员从网点及自助设备形象标识规范、人力资源调配、窗口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执行、网点服务等方面开展自查入手,规范服务流程,美化服务环境,努力提升企业形象,加强节假日网点大堂客户经理轮值工作,提高对高端优质客户的差别化服务管理,在营业网点窗口及自助服务区提供特殊业务服务指引和自助设备操作指导,提高客户自我服务能力,同时加强通信设备的维护检查,确保用卡环境的安全和通畅,为奥运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我市震感强烈,邮政金融服务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地震造成全行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78.9万元,其中企业损失1012.9万元,职工个人损失66万元。全市共有包括汉台区在内的10个县区行受灾,8栋县支行生产楼、50余处农村分支机构和部分生产设施设备等均不同程度受损。宁强、略阳、南郑支行损失严重。市分行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指导全行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及时派出工作组赶往宁强、略阳、南郑等县,现场察看灾情,慰问基层员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在灾区设置“临时办公室”、“帐篷银行”,调整ATM、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特别是在略阳县人员撤离时,调拨资金,确保大灾期间客户的需求,并动员捐款13000余元。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全行干部职工不畏艰险,沉着应战,全力保证人生安全、财产安全和恢复营业,全行无一人员伤亡、无账款损失,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提供优质服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宁强县支行、市分行行长分别被评为银行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转变缓慢

部分干部职工思想认识转变缓慢,缺乏方案,创新意识,不能够地创造性地完成整理新形势、新局面下的新任务,对一些全新的任务目标缺乏方,案,必要的过程督导意识、方法和新领域新事物的开拓、应对能力。

(二)经营方式转变滞缓

目前的思想认识水平直接导致了经营方式的转变过程严重滞缓。人员配备不充足、设备投入不到位及考核方法缺乏方,案,指导方向!使得一些高收益、高回报的新业务不能够在相应的时期内迅速拓展并扎根,不仅影响当期盈利还会因为经验积累不足、有效资源流失造成今后的业务发展成本增大、同期效益低下。

(三)从业人员数量、素质待提升

目前全行从业人员211人,辖20个一类网点,单位管理支撑和窗口营业管控等部位环节普遍感觉人员紧缺,同时从业人员风险排查、安全防范、作业处理、业务操作、市场拓展、目标控制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离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差距还比较大,急需增补人员和强化培训以加强人力资源储备。

(四)高效业务规模、效益不突出

基于以上原因及业务开展时间较短,目前全行资产类和中间类高效业务的收入比重远不及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形成影响较大的规模,更没有产生突出可观的效益,今后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三、目前所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一)外部环境分析

1、09年宏观经济分析

金融危机爆发,作为世界经济动力的美国在信贷紧缩和房市调整的双重打击下深陷严重衰退,金融危机的影响将快速蔓延到实体经济。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在年将非常低迷,且在信贷危机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难以通过金融中介传导至资金需求的终端,财政刺激将是各国提振经济的主要策略。

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主接发生在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中长期来看出口作为经济增长支柱难以为继,经济加速下滑引发的产能过剩和失业压力,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泡沫的破裂,增加了通缩风险,中国经济很有可能在未来两年内陷入通缩,人民币升值波动趋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继扩大内需保稳定的“国十条”出台之后,央行又首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八”,并于11月27日、12月23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和0.27个百分点,同时12月5日和12月25日分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双率”的不断下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释放流动性有利于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底部构筑。在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如果仍然无法遏止经济下滑趋势,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出台,并且将充分考虑就业压力和产业技术革新。

2、宏观经济对国内银行业的普遍影响

(1)政策风险:宏观经济下行,政府为了为宏观经济大局的需要,有可能进一步推出让渡银行业利益的政策,使国内银行业净息差缩窄、信贷成本上升,从而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产生较大影响。

(2)信用风险: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入侵实体经济,在全球经济下行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整,在现阶段已对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产生重要影响,信贷规模成为一把“双刃剑”,中小企业的放款风险偏高,若银行主要着眼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将有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这对国内银行业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制造业、房地产业、商业贸易业的信贷质量尤为重要。为了防止不良资产的反弹,基础设施领域的信贷资产投放成为各家银行的聚焦点和竞争点。

(3)中间业务:随着经济下行和资本市场的低迷境况,银行卡、支付结算、投资银行、基金托管等等各项中间业务都将遭受较大考验,但国内银行业中间业务盈利占比仍然比较低,财政扩张和降息预期对国债、保险、理财、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的市场拓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金融租赁或成为国内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新亮点。

3、邮政金融的特殊外部环境

(1)面对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支付结算能力强、产品结构化程度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四家国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家政策性银行及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邮政金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打拼了一定市场空间,培育了一批忠诚客户,并确立了居民存款的市场主导地位,但信贷业务、公司类支付结算业务的市场拓展将面临更多的困难。

(2)邮政金融以农村市场为主体客户资源的存款结构在央行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提供稳定的资本来源,为信贷业务的快速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邮政储蓄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业的新生力量,存量资产优质,在年信贷资产规模的成倍扩张过程中,区域内“三农”服务、扶贫开发、灾后重建及大规模基础建设等项目将带来历史性机遇,同时也为以支付结算业务为主体的公司业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内部环境分析

1、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深入,集团公司及邮储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更有利于我行年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

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陕西省市分行年2月22日挂牌成立,积极开展各类经营管理工作,不断地整合资源配置、完善运营机制、拓宽业务领域、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盈利水平,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独立运行,为今后的大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3、年,消费信贷、公司信贷、信用卡等产品的丰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的拓宽,以及相关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本的投入,将带给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四、年金融工作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年全市银行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省邮政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正确方''''案,集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抓重点拓市场,抓改革活机制,抓管理促发展,抓服务树形象,调结构增效益,积极稳妥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稳步推进邮政金融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市金融汇总收入达到1.85亿元,整体收入增幅达到25%,银行收入增幅保30%,争50%。

(三)工作措施

1、抓重点拓市场,提升业务发展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方针,突出“重点县、重点业务、重点客户、重点阶段,重点保障”,以重点带全行,提升各类业务的经营规模和效益。全市邮政金融业务发展增速要达到10%,其中银行占比要达到30%。

(1)坚定信心,稳步发展负债类业务。

牢固树立“存款立行”的经营理念,以规模抵御风险,向规模要效益。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抓好重点阶段、重点区域、重点客户的邮储潜力挖掘,一是继续强化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对业务的政策倾斜,通过政策引导将干部职工的注意力吸引到储蓄业务发展上来,将发展热情凝聚到储蓄业务上来,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余额规模再上新台阶。二是抢前抓早,紧抓旺季,精心组织好各季度、各阶段业务竞赛,为规模化发展打好基础。要以通报、战报等多种形式对竞赛组织推动工作进行指导;努力提高执行能力,发挥龙头行带动作用;要积极树立各支行发展典型,营造旺季发展氛围。三是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时节特点,加快业务开发。全力抓好一、四季度业务旺季,一季度开展客户走访活动,“福满中国”宣传营销活动;四季度抢抓农产品收获季节,抓好农产品资金的回笼结算服务。年一、四季度分别要确保净增余额2亿元,奋斗3亿元;二、三季度要确保净增余额2亿元,奋斗3亿元。在城市的业务发展要充分体现其经济的特点,对不同的客户推介不同的产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扩大市场份额。

(2)突出重点,积极拓展资产类业务。

以宣传为重点,加快零售信贷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建立起强行之柱。一是加快发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要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各种新模式,继续加快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发展。通过贷款的规模发放,实现贷款平均余额、结存客户和利息收入的规模化。二是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工作,提升资产业务综合管理水平。在省分行授权范围内,大胆尝试,积极做好小额贷款业务宣传和市场拓展工作。并通过客户贷款需求调查工作的开展,在控制好信用风险前提下,不断增加资产业务种类,不断满足贷款客户的需求。要把城市作为信贷业务的主战场,农村作为重要的补充,千方百计做大规模做出效益。

(3)高度重视,大力开拓和发展对公业务。

年,要将对公业务作为拉动邮政金融收入增长的关键点,打造起富行之源,高度重视和突出公司业务的战略地位。一是充分挖掘目前已经与邮政储蓄开展业务的通讯、烟草、代收付类用户的对公业务需求,对目前已开展的福彩、体彩、非保资金发放等业务所涉及的对公资金要争取由邮政储蓄对其实行资金闭环流动。二是积极与政府沟通方案,主动寻找合作机会,发展与政府合作的对公业务,针对政务类收费、公共事业类收费进行专项公关,更加充分的利用邮政储蓄网络优势和储蓄、传统汇兑、商务汇款等业务优势,大力发展邮政储蓄符合政府施政需求的对公业务。三是结合国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的经济政策,培养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在具体发展中,充分利用这类用户群体分布广、交易频繁的特点,结合邮政储蓄网络优势,对这些用户群体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整合邮政储蓄各类资源,创新业务品种,满足这类客户群体需求,培养这类客户群体使用邮政储蓄对公业务的意识,从而占领这一客户群体。

(4)多元化经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抓住市场机遇,迅速做大做强代收付、基金、保险和理财业务,通过大力发展基金、保险和理财业务来发展和建立邮政储蓄的中、高端客户群体,保证现有的中低端客户群不流失。一是坚持以项目促发展的有效做法,实施项目管理,加强市场调查,掌握市场需求,制定落实项目营销计划,积极拓展新的代收付服务领域。二是保持保险业务的增长势头。要不断深化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拓展合作范围,开拓发展领域,不断丰富险种,促进业务全面均衡发展。三是深化与金融同业的合作,推进理财业务发展。加快推广期交产品、交强险等新险种,在规模不断壮大基础上推进保险多元化发展;四是稳步拓展理财市场。按照总行和省行的总体安排,积极推广和发展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销售范围,做好组织营销工作,统筹理财产品,提高一线人员的理财知识水平和营销水平,实现]开心-范文''''库.整理.理财业务新突破。

(5)以做大结算规模为主要发展目标,做大绿卡业务规模。

年,继续开展以拓展商贸市场为目标的华商联盟发展,以校园市场为目标的绿卡校园行活动;以及围绕重点节庆日开展绿卡有奖消费等活动,充分调动各层面不同客户使用绿卡消费结算的积极性,提高绿卡结算市场占有率。要加大力度,加强与商家、学校等单位的联合,加快POS机具布放,不断改善刷卡环境,为绿卡消费创造条件。持续做好组织策划和宣传营销工作,使各类不同主题的消费促销活动有声有色,见到成效。不断总结绿卡校园项目活动,完善活动开心,构建绿卡校园经济体系,进一步发掘校园市场的业务潜力;继续以基金、保险等优质客户为重点对象,加强营销与服务,发展绿卡VIP客户,构建邮政绿卡高端用户群,为信用卡业务奠定基础。

2、抓能力促发展,发挥网络支撑作用

要立足的实际,切实抓好银行营业网点规划建设改造,推进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加强银行骨干网点、自助服务终端等服务渠道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企业服务形象,提高网点自然吸储能力。

(2)抓好作业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整合资源配置,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要逐步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营销体系,全面推行“弹性工作制”,积极探索建设“流程银行”,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3)配合方,集邮政企业抓好信息网应用工作,支撑企业管理和发展。深入市场走访客户,充分了解客户经营状况及金融需求,加强邮政金融专业名址库建设维护工作,为各类业务的市场开发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

(4)抓好邮政注资基建项目的建设,提高银行综合能力。

3、抓管理上台阶,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要加强各项管理工作,推进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具体来说,要努力做到“六化”。

(1)营销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根据银行业务特点要积极探索采取针对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多元化营销方式,多采取能人营销、数据库营销和专业营销,少采用全员营销模式,逐步实现]营销管理科学化。

(2)支行管理积极实施标准化。网点改造装修、人员设施配备、营运服务质量、内控安防管理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实施,进一步精细化、流程化、标准化,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执行力,杜绝人为的执行偏差。

(3)维护管理坚持推进规范化。

(4)财务管理努力迈向法制化。一是要建立健全邮政储蓄银行会计组织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对基层各行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内部管理水平,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二是加强财务管理,定期进行财务收支测算和成本费用控制,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抓好会计规范化等级管理和会计出纳达标升级验收工作,夯实会计出纳基础工作。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头寸管理机制,提高资金运行效益。四是加强邮政金融会计管理,继续做好收入到网点的核算工作,增加收益,降低和控制风险。

(5)安全管理大力促进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预案管理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安防预案,通过警示教育、学习讨论、宣传提醒等方式,大力促进安全管理制度化,减少各类人、财、物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6)监督检查要求做到经常化。逐步建立一套全员参与无间隙的监督管理体制,促使监督检查工作无处不有,时刻存在。

4、抓内控防风险,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要继续强化稽查工作力度,深入推动审计工作。

(1)严格规范落实“三级权限”制度,强化过程控制,有效提高过程控制岗位的风险预见处理能力,相互监督、相互协作,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过程控制。

(2)着力改革提高后督部位的风险防控能力,由过去的“事后监督”提升到目前形势下所必需的“事中控制”,全过程跟踪监控,弥补审计人员机动性高而预见性、经常性不足的缺陷。

(3)加大对新开小额信贷、公司业务的稽查力度,加大对违规现象处理力度。

(4)深入推动岗位轮换工作,全面开展银行从业人员日常行为的经常性排查,继续强化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金融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完整,风险可控。

5、抓培训提素质,增强人力资源储备。

(1)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要建立健全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的培训机制,加强金融职业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各类金融人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邮政金融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2)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按照不同岗位,分层次,采取自培、委培、校企联合、岗位练兵等方式,强化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全面提高邮政金融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理念和思路上向其他金融机构看齐,为邮储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6、抓落实强服务,树立邮政金融品牌

坚持向服务要效益,走品牌化战略,狠抓规范制度的落实,提升服务能力,树立邮政金融品牌。

(1)大力开展创建精品网点建设活动,全面提升品牌服务形象。

(2)统一服务仪表、物品摆放、服务言行、服务纪律等、提高窗口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与网点服务质量。

(3)要以客户分类为基础,开展个性化服务,做到售前有推介、售中有辅导、售后有回访,做到服务全过程管理。要为优质客户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并建立详细的客户动态信息的滚动式档案,建立定期联络拜访制度,为优质客户颁发VIP卡,由专职客户经理全程陪同办理业务,使其享受一站式绿色待遇,体现贴心服务理念。逐步建立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中心受理业务咨询和业务投诉服务,促进客户满意度的有效提升。

(4)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与资格认证,对个人客户经理,大堂经理,一线柜员继续实施大专化,同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大堂经理,柜台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和动态管理,严格考试,持证上岗,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和服务水平。

(5)加快邮储银行品牌建设,加强新产品、新业务和新功能的宣传,推动邮储银行新闻宣传顺利开展,树立邮储银行品牌,展现邮储银行新形象。

7、抓创建塑形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年和今后一段时间要按照“创建文明单位,建设和谐企业,培育忠诚员工”的工作思路,推进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健康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体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按照省行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建立健全党、政、工、团组织,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企业文化的沉淀形成开辟专用通道、搭建新平台。

(2)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统一认识,创新思路,优势互补,团结协作,以共识及合力推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3)创建文明单位。积极参与总行、省分行及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的各类创建文明单位活动。

(4)建设和谐企业。建设和谐企业,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体现。建设和谐企业,需要正确方案,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企业改革既体现创新性,又保持稳定性;企业管理既提升规范性,又突出人本性;业务发展既注重规模性,又提高效益性;服务营销既顾全普遍性,又满足特殊性;资源整合既符合方向!又增强有机性。企业文化既打造形象性,又强调协调性。

金融安全会议范文5

她的脸上扬起笑意,打开了办公室那扇厚重的木门。一摞摞书刊和文件堆满了书桌、茶几、沙发并散落于地上。寒暄过后,她便开始滔滔不绝,谈论起对财经大势的独到理解。

实际上,担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之前,左小蕾在国外已经待了18年,先后留学法国、美国,又在美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知名大学执教。类似的履历和身份,在国内往往被称为“海归派”,也往往容易被认为“不谙国情”。

然而,在这个以缜密逻辑思维见长的领域,左小蕾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谈笑间,占据了市场判断分析的足够高度,其观点不断产生各种涟漪,甚至引起震动。

左小蕾和丈夫汤敏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经济学伉俪,且热心于教育和公益事业。他俩曾在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时上书中央,提议大学扩招,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巧合的是,我们春节前拜访过温文尔雅的汤先生(见本刊2010年第2期),恰又于行将年末之际,见到了爽朗率真的左女士,可以说是珠联璧合、首尾呼应。

通胀因素之一:流动性泛滥

如果流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2011年可能更糟糕,因为有两到三年的滞后期,今年只是经济刚刚稳定的时候,不把通胀因素遏制住,将来它一定会推波助澜。我们叫做“盛宴之前撤酒杯”

朱敏:物价上涨正在成为当前众所关注的热点。自2010年年中以来,CPI持续走高,10月CPI远超出警戒线。人们预期CPI未来仍将上行,通胀预期的加剧往往具有很强烈的传导性,而政府出于各种考虑也会高度重视对通胀的调控,乃至直接干预物价,后果严重时恐怕会造成政策误判从而紧缩过度,2008年就是如此。您对此又是怎么看的?

左小蕾:这里应该有个误区,好像CPI一涨就是通货膨胀,其实不见得。关于通胀原因,有很多复杂的因素。2010年通胀率平均大概在3%到4%,是在预期范围内可控的,在目前经济增长下是可承受的,并不能说明CPI一涨就是通货膨胀。每个经济体都有可承受的通胀水平,而且你要考虑到收入增长的因素,2009年农村收入增长了8.5%,城市增长了9.5%。当然,对于退休、低保人员应该给予政府财政补贴。所以,通胀并不可怕,我最担心是它会不会恶化,或者说通胀水平越来越接近乃至超过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

按理说,2010年四季度经济已经企稳,因为翘尾因素没有了,粮食蔬菜价格应该能够平缓下来;再说又有粮食秋季丰收的因素。但是适得其反,通胀反而上行,这就说明其他因素在作怪。

朱敏:那么,您认为在人们感受最为直接的物价上涨现象之外,追本溯源,影响当前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因素会是什么?

左小蕾:首先,“通货膨胀”,顾名思义,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钱太多了,造成资金推动,就是投机性地炒作价格。2009年,央行大量发行货币,货币供应量达到33%,所以当时在CPI负增长的情况下,大家都已经担心通货膨胀预期了。通货膨胀就是一个货币现象,通货是流通中的货品,流通中的货币太多了就是通货膨胀,这是最简单的解释。

今年开始,已经发出去的货币就开始捣乱,流通到一些人手里,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套利了许多现钱,流动性是非常严重的。一般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大概有2到3年的滞后性。因为,大量发行货币一般是在经济危机时实施,但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再多的货币也没用,随着经济的慢慢复苏,货币效应才会显现。

朱敏:而且从全球来看,美联储如今如此拼命地发行货币,看来只会推高资产价格,而对产业经济的复苏而言实难奏效。这会不会导致经济产生“从一个泡沫到另一个泡沫”的恶性循环?

左小蕾:对啊!我怀疑,伯南克此举是为了补上美国2万亿美元的坏账,在注资金融机构解决问题,而不是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做事。他的解释是,卖10年国债,利率低就可以下来,但是本来就已经零利率了,怎么可能再下?不可能下到负利率的;再者,他说可以帮助企业融资,最重要的是帮助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如此低的利率下面能够融资吗?没有人去买你的,最后是高盛、微软融资,高盛对于实体经济一点作用没有,微软不缺资本和人才,实际就是来捣乱的。所以,中国政府一定要看清楚,在美国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它还会有第二轮、第三轮,经济没有促起来,就怕没完没了。

在经济增长低迷的时候,发再多货币也没用,就像中国2009年一样,货币超发得再多也不会通货膨胀,但是央行不能发太多,不然以后会出问题。2009年1月,我就表示中国经济要V型反转、美国会U型、欧洲会W型,所以中国一定不能超发过多的货币,当经济真正走出危机,马上积聚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变成一些人的灰色收入,接下来想挣更多的钱,于是抱怨没有东西投资,开始炒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莫名其妙地把粮食食品价格推上去,通胀膨胀开始显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朱敏:为了因应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于10月20日上调存贷款利率25个基点,发出非常强烈的信号,货币政策走向稳健。在这种思路的应对之下,通胀问题还会不会恶化或失控?

左小蕾:如果流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2011年可能更糟糕,因为有两到三年的滞后期。今年只是经济刚刚稳定的时候,如果不把通胀的因素遏制住,将来它一定会推波助澜。我们叫做:“盛宴”之前撤酒杯!

朱敏:最让民众侧目的,是菜市场里食品价格成倍地涨。中国现在的问题,到底是结构性的通胀,还是全面性的通胀?

左小蕾:当然,要同时看到,国内还有非食品价格的因素,工资上涨、电价上涨,要素价格面临着机制的改革,这是必须要做的,以前非食品价格都很低,所以肯定要涨一点,配合食品价格肯定会推波助澜。

而且,流动性和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一定是有关系的,包括之前一直说结构性通胀――通胀分为需求推动型、成本拉动型、结构性通胀等――是不是结构性通胀要看流动性,如果流动性是正常的,猪肉食品价格上涨可以说是结构性的,可以选择结构性的办法梳理,控制价格即可;如果有非常大的流动价格存在,就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进而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就像是石油,流得到处都是,所谓的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因素,就是在布满干柴烈火和石油遍地的地方点了一把火,燎原之势可以演变成熊熊烈火。2008年,大家很清楚猪肉上涨是结构性通胀,如果没有2005年大规模的结汇造成的流入,怎么会涨到8%?所以,不要强调什么结构性,如果流动性很严重,政府就要狠狠地管理,不然结构性通胀就要变成全面通胀。

通胀因素之二:

输入性资本压力

首尔会议达成一个国际共识:国际货币体系要改革。大家集体干预货币体系,实际上就在影响国际政治,如果美国不赶紧改变,这些国家将会竞争性贬值

朱敏: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进一步购买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受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加速,现在中国确实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新增压力。而您表示汇改若能形成有效的货币汇率体制,使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根据自己的经济特点自己主宰汇率,那么海外热钱就会无利可图。对此可否阐述一下您的理由?

左小蕾:关于输入性的因素,今年第三季度的时候,我们已经关注到“输入性”已经变成主导因素之一,因为翘尾因素第四季度已经趋零,新型因素变成主导因素。

输入性通胀两个方面,直接的资本输入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其实都和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系。

第一,直接的资本输入,说明超发货币肯定是注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窗口无孔不入,由于在欧美经济不景气,加之金融的监管度开始严格,它们就开始把风险交易转移到亚洲,新型市场国家。就是让资本自由流动,推开你的门,然后进入你的市场,向新兴市场国家施压,推行自由化贸易。

第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就是所谓成本的输入性因素。近期,国际大宗商品涨得很厉害,也是美元贬值的因素,再者,大量的投机资本进入大宗商品市场,石油、有色金属、农产品,都推高到2008年的水平,带来了我们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据统计显示今年8、9、10月份都在大幅地增长,PPI工业资料价格上涨,这就是一个传导,进而传导到下游,即消费类产品上。

所以,流动性和输入性两个因素都和美元的贬值有关系,也就是美元不断地贬值,通胀就会不断地上升,所以四季度我们都调高了通胀预期水平。因为滞后因素,2011年的一季度、二季度都要特别地小心,我希望治理通胀的时机还来得及。还是那句话:“盛宴”之前撤酒杯!

朱敏: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所谓“货币战争”,对此态势您如何看待?尤其是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如何面对美元泛滥带来的压力?

左小蕾:央视最近拍了一部纪录片《华尔街》。我认为,对华尔街的发展模式应该重新思考和定义。华尔街引领金融世界近百年,但是这一场近乎摧毁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华尔街可能不得不彻底地进行自我否定。对于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首先可能要被改变的是近年来它没有真正创造价值,“赚钱第一,虚假繁荣”是其背后的价值观。

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次贷危机的发生显示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是引发人的非理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华尔街爆炸式的膨胀,大力推行和实践“空中楼阁”理论,为了赚更多的钱不惜无限制地放大风险,包装风险;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爆炸式地推动全球金融自由化,特别是向新兴市场国家强制性地金融输入,把本应该是理性的投资人,变成非理性的、没有独立判断的、疯狂追求高风险的从众的“羊群”,造成全球投资者严重的损失,伤害全世界,包括美国,也包括华尔街自己。

金融行业将来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但不伤害别人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之上。这应该是全球金融新格局新秩序最重要的基础理念。

金融行业原来是一个中介行业,现在华尔街把自己变成一个独立产业,自我膨胀。膨胀的方式就是不断地生产金融产品、扩大金融资产、放大衍生产品的交易,而且自我膨胀是没有发展上限的。这种发展模式不是进步,还是适可而止。

朱敏:关键是,某些评论认为,这个名为华尔街的利益群体,几乎已经“绑架”了全球。金融创新的泛滥,成了全球经济的一剂毒药。就在这种情势之下,新兴市场国家没有什么办法?

左小蕾:我个人觉得,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反思是特不彻底的!其实华尔街是在最重要的错误前面缝缝补补。

第一,发展模式是不是应该自我膨胀?虚拟经济到底创造什么社会财富?就是“虚拟”所有的东西。有些经济学和金融学根本性的理论是需要重新思考的。第二,金融资本能不能够自由流动,应不应自由流动?它的流进流出是否对大家都有好处?直接投资资本的自由流动,是能带来流进国、流出国的双赢的效果,但是金融资本没有,比如说投资股票,那些交易员好处早就得了,等到价格推到破灭时,损失完全由另外一方来承担,没有多赢的情况。实践中,南美危机、亚洲危机,都是在资本流进的时候造成资产泡沫,一流出的时候就是经济危机,所以这次所有新兴市场国家不约而同地集体干预汇率。

按照现有这种游戏规则,新兴市场国家将永无宁日,按照现行设计的国际金融体系,会被美国制造一出一出的危机。所以,金融资本就是不应该自由流动,这是应该的地方。

我们要推动市场化的发展,问题是怎么市场化?我们和美国不同,美国当年发展市场化是畅通无阻的制度,没有任何国际障碍,但是现在已经被美国设计了太多的游戏规则,让没有发展起来的国家服从这些规则,本身就不公平!

朱敏:这就好比,“大树底下不长草”,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往往在既定规则下过于被动。但就目前而言,这些规则似乎还不是我们眼下就能改变的啊。

左小蕾:办法是有的,但是要慢慢推进和改变。现在不是有个集团平台也就是G20会议吗?虽然不能解决太多问题,但至少可以提出诉求和抗议。比如,这一次韩国首尔G20会议,大家都对美国的货币现行政策很不满意。因为它储备货币,实际上它现在是一个“美元本位”的货币体系,本来是一个全世界的准中央银行,但是它制定政策完全不顾及他人,只顾自己。

如此的游戏规则本来就有巨大的不合理性,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规则,回归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推动世界货币体系发生变化,需要国际政治对话和谈判。这次韩国会议,19个国家都在反对美元汇率,最后《首尔宣言》要求储备国货币保持稳定的汇率水平。也不能说它没用,目标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国际合作和推进。

本来,这次峰会美国是想抨击人民币汇率,但是没想到全线的倒戈和溃败,因为它已经引起众怒。首先是德国抨击美元政策,美元贬值德国首当其冲是损失最大的国家,因为美国出口增加不是针对新型市场国家,能够影响的只有日本和德国。德国反对美国不是在替天行道,而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首尔会议达成一个国际共识:国际货币体系要改革。至少提出了大家的一致诉求,如果不改革,我们将永无宁日,至少在短期内对美国有点约束。大家集体干预货币体系,实际上就在影响国际政治,如果美国不赶紧改变,这些国家将会竞争性贬值。所以,美元要稳定,不然大家都浮动,实际上就是在改变汇率。如果伯克南一意孤行,大家就要脱离美国锚了,美国就不能利用美元升值和贬值达到目的。

对冲热钱,解析“池子论”

最主要的是把热钱关在外边,进来了我们就全额对冲,能不进来就阻止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标,不让热钱影响实体经济。即使出去也是在控制范围之内,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朱敏: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在财新峰会上表示,将通过总量调控对冲热钱,把短期投机性资金放进一个“池子”,等撤退时将其从“池”里放出,从而避免冲击实体经济。“池子论”引发了市场的种种猜测,不知道您是怎么看的?

左小蕾:思路的描述是对的,但是“池子”不是大家认为的某个东西,其实最主要是把热钱关在外边,进来了我们就全额对冲,能不进来就阻止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标,不让热钱影响实体经济。

朱敏:所谓“进来引发通胀,出去引发危机”。

左小蕾:即使出去,也是在控制范围之内,这样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朱敏:问题是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能够有效堵住热钱吗?从现实的情景来看,真正管住热钱是非常困难的。

左小蕾:我觉得,中国政府想管是管得住的,关键是各个部门达成一致,包括国企和跨国公司。直接进来不可能,因为我们有资本管制,间接进来有很多渠道,有很多办法将资本向下变成贸易向下,我们的监管就要识别出来。包括直接投资都有问题,房地产的投资就是直接进来的;还有贸易公司,打进资本金做什么都没人追踪。

但是,只要中国政府下决心就一定能管住,中国有什么事情做不成?2005年到2008年,我们认为政府没有管理好热钱,当时我们是算过的,每个月都有几千亿外汇结汇的账款没有全额对冲,当时也有经济学家误导高层决策,认为对冲成本太大,因为央行发票据是要付利息的。其实,中央银行是政策制定机构,而不是一个商业机构,首先应该是以国家的宏观金融安全为主,不应该考虑自己赚钱。

中央银行现在至少有很大的进步,周小川的讲话很明白,第一想来就堵在外面;第二进来就对冲,不计成本。

当然,这个时间点的把握特别不容易。我觉得10月份央行提利率,是尝试把握时点,因为20日统计局就公布第三季度9.6%的增长,说明中国的均衡增长率已达四个季度之久。按照经济学的理论,说明已经走出危机,经济开始稳定发展,接下来经济就开始上行发展,通货膨胀的因素开始显现。而且之前9月份,外汇结汇冲到了今年的最高水平,首次数据显示,资本流入加速,综合上述因素,19日央行宣布加息,恰恰属于“盛宴”之前。

能不能控制住,还存在着许多变数,但至少时间把握得很好。接下来,我认为还有继续加息机会,因为只有累积效应才会产生作用。

1992年8月获美国伊里诺依大学国际金融与经济计量学博士。现任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方向为产品开发和资本市场发展。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统计系讲师、亚洲管理学院副教授、美国伊里诺斯大学经济系计量经济学顾问。在经济发展、宏观经济趋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汇率和利率机制的改革等方面都做过深度研究,对资本市场发展重大问题的探讨也有较高深度。

【十二五专论】

“共享性”经济重在制度变革

朱敏:您曾表示,GDP增长并不能取代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应发展“共享性”经济,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十二五”规划热议之际,能否阐述一下,“共享性”经济的理念究竟包含哪些内容?

左小蕾:总书记在讨论“十二五”规划草案的中央全会召开之前提出“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是“共享性”。我认为,“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的共享性成为最清晰的发展目标。仅仅侧重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预期和期望逐渐增加国民收入来改善弱势人群生活水平是远远不充分的。GDP的增长并不能取代经济的发展,更不能取代社会整体的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转变,真正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的利益和好处,要全面惠及整个社会和各层次的人群。

GDP一直是衡量“发展”的经济指标。长期以来,“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问题才能解决”的理论占主导地位,解决贫困、失业、收入分配差异,如何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的问题与“经济增长”本身相比退居第二位。

理论上来说,经济的增长可以产生“波及效应”来解决弱势群体和贫困问题。但大量的实践证明,“发展”的辐射效应并不是“自动”完成的。GDP增长和人均GDP增长并不意味着分配会随着总量的提升和人均水平的改变而“平均”提升,并不必然带来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达到了联合国所规定的发展目标,但是这些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改变。经济学家们发现,过去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通常是以牺牲农业和农业发展为代价来强调迅速地工业化。由此带来的高收入阶层产生在城市,贫困人口大多数在农村。工业财富积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落后农村的波及效应不明显。

经济学家开始反思“发展”的定义。“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应该是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把对削减普遍的绝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以及降低失业率考虑进去。

朱敏:如果说,创业带动就业的思想“创造”了“共享性”发展的新模式,那么创建“共享性”的社会,又究竟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条件?

左小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段时间内,收入分配差异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期望的“共享”效果,居民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迹象。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及其社会效果的增长模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国际经验和我们自己的经历证明,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的关系,不同的增长的方式有不同的相关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1996年版)指出,目前,世界上存在一些不可取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经济增长;仅使富裕人群受惠、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经济增长;缺少民众认同的不稳定的经济增长;过度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经济增长。这些“不可取”的增长方式隐含着这样一个看法: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后果。为了避免不利的经济与社会后果,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

创业带动就业是达到经济增长的“共享性”发展的最佳方式。就业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其他劳动人口,就业创造收入,收入就是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就业带来第一层次的收入分配形式,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其他经济机会形式把经济增长的好处“逐渐扩散”给广大人民。就业推动经济增长,也为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进行更广泛的第二次分配提供必要的条件。

就业通过第一次分配直接增加个人收入,通过为第二次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会极大地推动投资、外需增长模式向消费的增长模式转移得以实现,对改善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系列不平衡,包括过度投资、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等矛盾,都可能带来积极的效果。对收入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应该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创业带来就业的增长方式应该是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实现“共享性”新的发展目标的最佳选择。

朱敏:“共享性”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这一理念本身,能给制度变革带来怎样的契机和思路?

左小蕾:“共享性”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求经济的增长是稳定长期的。“共享性”的发展是观念上的革命性的转变,要求制度性的变革,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一方面,首先,持续的“共享性”要求针对导致过度投资的资源配置非市场化的制度性原因进行改革。政府职能的转移是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重要体制因素。因为政府职能和财政预算体制的问题,地方政府利用权力配置资源,不是最大化资源的收益,扭曲了市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带来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公平的招商引资政策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政府职能的转移应大大促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的完善,提升投资的有效性,实现“降低投入保持增长”的制度性贡献。

其次,对导致高贸易顺差的国内高“储蓄-投资”差异内部失衡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在“储蓄-投资”的差异和贸易顺差降低的同时,消费会相应增长,促进更多依靠内需而不是外需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投资增长和依赖外需增长的模式向消费增长模式的转移。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国内外经济失衡带来的国际国内的矛盾,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过程中会得到部分缓解,经济会更稳定发展。

第三,“共享性”要求对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社会保障体制做相应的完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消费增长是与收入增长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有三个层次。第一次收入分配是工资;第二次收入分配是转移支付。根据边际收入倾向理论,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改善对消费增长的作用比较明显。减少支出也是增加收入,所以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应该对促进消费增长有非常实质性的作用。

第二方面,“共享性”发展要求保护环境使经济增长更具可持续性。

金融安全会议范文6

1.1资源环境审计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使得政府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主要责任。目前,政府一般靠命令(如市场准入、产品标准等)和市场化工具(如排放权交易、补贴、税收等)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命令带有行政色彩,易出现寻租腐败,市场化工具需要良好的市场制度环境[3]。审计作为一种信息工具,在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尘肇[4]、郑石桥[5]等研究了国家审计的建设及实现路径。宫军[6]研究表明,审计机关在国土空间开发、节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起,很多国家审计机关转向绩效审计并开始关注资源环境绩效,1992年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成立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2004年以来,WGEA先后了水、生物多样性、废物管理、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可持续能源、气候变化应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审计等9个审计指南。1998年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成立后,全国范围内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增多,仅“十一五”期间就安排了26个资源环境审计(调查)项目[7]。《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六大重要审计类型之一予以强化。2009年我国审计署的《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逐步将审计范围从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审计扩展到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的定位由“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发展到“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拓宽了资源环境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践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在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研究和课题招标方面,现有研究突出了美学、法学、哲学视角,忽视了审计工具视角。

1.2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揭示相关风险,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人类活动为起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人类活动可能耗费资源,破坏生态系统,污染环境;其次,资源趋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带来生态危机,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和安全,损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如图2所示。首先,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面貌和运行规律,对其中的各个要素都带来了影响,影响最广泛、最直接的便是土地、空气和水。这三个方面的威胁形成环境风险。其次,环境问题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人类不当行为发生的同时,人类自己也成为受害者,几乎每一类环境风险都直接或间接威胁着公众健康,形成健康风险。另外,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健康风险以及资源滥采乱伐和不当利用还会导致经济社会文化风险。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不断地解决人类活动带来的上述问题及相关风险,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平衡,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8]。国家安全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权力运行安全、信息安全、民生安全、国有资产安全和资源环境生态安全。“有风则险,无风则安”,维护资源环境生态安全,首先要揭示风险,其次是管理风险。维护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因此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风险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的非人为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利益相关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国家审计可以鉴证机会主义行为[5],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风险,促进制度建设和政策执行,保障生态平衡,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2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

2.1揭示机制揭示机制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发现和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政策执行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等问题,能否揭示这些问题和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有关。高超的业务能力能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概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如果发现了问题不报告或不能客观地报告,是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审计准则的先进程度有关,先进的审计准则蕴含的审计模式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揭示机制主要来源于审计机关的检查权、调查取证权和结果公布权。因此,发挥揭示机制要求审计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为保证揭示机制的实现,审计机关应该建立科学的资源环境相关人才培训和引进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立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相关准则或指南。

2.2威慑机制威慑机制要求审计机关能够使得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有足够的敬畏,这种敬畏除来源于审计机关的权威信任外,还来源于审计法授予审计机关的账户查询权、违规行为制止权、违规资料资产的封存权、处理处罚权、暂停拨付使用权、建议纠正权、提请协助权等,威慑机制会带来被审计对象成本的提升,能够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片、“免疫”一方的目的。国家审计是高层次的监督,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具有行政执法权,可以对被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直接作出处理处罚决定,也可以建议主管部门、监察部门给予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或者对相关直接责任人进行处分,相关部门应将处理处罚决定、建议执行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这些规定提高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强化了审计威慑机制。通过审计威慑机制可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执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降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寻租动机。

2.3预警机制预警机制要求审计机关能及时准确地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切断风险源。一般来说,预警机制由审计方式决定[5]。能较好实现预警作用的审计方式有三种:一是跟踪审计,二是持续审计,三是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是指对审计事项运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持续性、过程性审计。与非跟踪审计相比,跟踪审计强调过程性、时效性和预防性,能够切实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资源环境政策跟踪审计、重大环境治理项目跟踪审计。持续审计通过实时在线审计实现动态跟踪,具有审计过程的连续性、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审计程序的自动化等特征,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及时跟踪,从而为预警机制奠定基础。专项审计调查是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方式,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屡审屡犯的问题,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专项审计调查,提出体制、机制性建议。

2.4抵御机制抵御机制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结合资源环境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以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完善治理机制,“强身壮体”,增加其抵御“病毒”的能力,最终实现善治[5]。审计建议及其实施是抵御机制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一是审计建议,也就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二是审计建议实现机制,也就是委托人人和审计方如何联动以采纳和实施审计建议(例如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后续审计制度,也就是在审计建议提出之后,审计方自己要验证审计建议是如何被实施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高质量的审计建议,找不出生态治理机制的缺陷,当然无法改进治理机制,进而也就无法抑制问题再度发生。另外,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抵御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很多旧的制度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制度建设和相关改革(如资源税改革)需要的信息,避免制度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待新的制度建设完成后,开展资源环境政策制度执行审计,可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3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结合INTOSAI环境审计小组的环境审计相关指南,我们认为,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管理审计、环境治理审计、生态系统审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3.1资源管理审计

资源管理审计的目标是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缓解资源趋紧状况;终极目标是帮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资源管理审计应借鉴“循环经济”的理念。资源管理审计具体包括矿产资源审计、国土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林业资源审计、能源审计等领域。重点关注乱采(挖)滥伐、无序开发及侵占、围垦河湖等导致资源损失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及非法出让、转让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还需关注: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结合情况;清洁生产的推行情况;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情况;“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关注节能、节水、节电等应用工程项目的专项投入、专项收费,揭示和制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规范专项收费征缴、管理和使用情况等。

3.1.1矿产资源审计矿产资源的采掘一般包括勘探、开发、采掘、加工、关闭和复垦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同时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矿产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审计主要关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协议法规和政策的遵守情况及其效果、相关部门的管理绩效是否可计量、职责权限是否明晰。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看,不同环节审计的关注点也不同:资源开采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资源的社会消费环节应关注绿色消费情况。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还应关注资源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完善情况,资源税改革情况等。

3.1.2国土资源审计国土资源审计具体包括土地资源审计和海洋资源审计,其中海洋资源审计具体表现为渔业资源审计。土地资源审计的目的是帮助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和可持续经营。土地资源审计应重点关注土地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土地管理的职责履行情况、土地整治情况、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情况。其中土地政策重点关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保障性住房和产业性供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等,土地管理职责应围绕土地的征收、储备、供应、使用等管理职责;土地整治情况应关注项目的立项、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耕地补充的数量和质量等;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情况应关注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国土资源审计还需[6]:审查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机制的运行效果,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进度;关注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推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3.1.3渔业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捕捞。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渔业工程项目中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如资金是否违规?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管理?是否能满足渔业管理要求?协定、法律的遵循,如政府部门是否遵循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相关法规公约是否存在冲突?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遵循?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如政策是否能应对渔业的主要威胁?相关政策目标和措施是否清晰明确?执行效果如何衡量?政府处理渔业威胁的绩效,如是否设定了绩效目标?绩效结果是否可靠?管理和监督渔业的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数据和信息能否公开透明?渔业的研究与监督包括关于渔业保护的公众教育,如是否划拨了专项教育资金?使用效果如何?向其他机构和公众的报告,如报告需求是否满足?是否准确并经过第三方确认等等[9]。

3.1.4林业资源审计林业资源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森林保护、环境改善和实现生物多样性。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相关法规是否有效地促进森林保护活动的开展?是否存在妨碍森林保护活动的风险因素?森林保护活动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是否存在土地重叠覆盖和林地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林业部门开展工作是否有具体清晰的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森林保护的效率效果性如何?森林火灾防御是否合规?在降低火灾发生频率上是否有效?国家公园、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森林保护区以及其他保护地区是否存在非法砍伐树木的现象?在森林区域是否有植树计划?生态林建设对于改善周边气候环境和下游水环境是否有效?生态林对于护林部门收入的影响程度如何?审计人员还要评价政府、企业和护林部门对森林保护的职责履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评价林业部门的伐木计划及其是否能有效地管理森林,使之具备多种经济价值。

3.1.5可持续能源审计可持续能源审计旨在审查能源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和能源政策的执行情况,相关资金使用情况,对其在使用可持续能源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提出有关发展和使用可持续能源的建议,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健康发展。在进行可持续能源审计过程中,可以重点审计以下能源管理工具[10]:直接财务支持,如对研发活动的支持、投资激励、节能奖励等;间接支持,如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对能源部门的监管,如制定保护性分类电价制度、严格市场准入等。

3.2环境治理审计

环境治理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终极目标是促进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环境治理审计具体包括水环境审计、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等领域。审计将重点关注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管理运营不善、重点流域断面水质不达标、城乡土壤严重污染、规划环评不到位、工业企业废气、废水、固废违法排污等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

3.2.1水环境审计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最早关注的领域。水环境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水环境的改善。水环境审计主要关注水环境资金、水环境法规政策、水环境管理、水环境项目等四个方面。其中:水环境资金要关注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减排专项资金、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的征收、分配和管理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水环境法规政策落实情况要关注相关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废水环境政策的环境影响;水环境管理要关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排污许可等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水环境建设项目运行情况要关注工业污染防治项目、生活污染防治项目、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项目、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绩效方面。另外,水环境审计还包括海洋倾废审计和海域使用情况审计。广义的水环境审计除上述内容外还应该包括水资源审计,水资源审计关注淡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属于前述资源管理审计范畴。

3.2.2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和气候变化应对审计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和极端气候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公民健康,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大气污染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审计和大气环境审计,前者主要是看治理资金投入后,是否建设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设施是否正常运转,排放能否达标,其审计目标是促进大气排放达标;后者主要是审查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是否使影响区域的大气环境得到改善,其目标是促进大气环境质量好转。气候变化应对审计包括气候变化减缓审计和气候变化适应审计[11]。气候变化减缓审计主要是指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的审计;气候变化减缓审计主要针对为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损失而制定的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

3.2.3废物管理审计废物一般包括危险废物、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不恰当的废物处理或排放会造成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进而影响公众健康(如中毒、传染病、致癌等)。废物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实现废物的合理处置和有效利用,降低公众健康风险。不同类型废物的管理模式不一样,审计人员在立项时应优先关注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废物管理审计应重点关注:废物管理相关政策是否存在?这些政策的遵循情况,废物风险管理情况、废物管理系统运行和效果,政府履行废物管理国际责任情况,废物管理的监督情况等等。在废物管理审计中应考虑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回收等环节,分析各环节废物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而确定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应熟知各行业企业可能产生的废物及其管理流程,采用行业为导向的废物管理审计模式。

3.2.4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审计既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更是环境治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土壤污染属于隐性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土壤污染一般源于工矿业的高危废物、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地膜、畜牧养殖等,另外,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核工业的放射性物质等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源头。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修复效果。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的重点应结合相关行业、区域产业规划,关注高危土壤污染源的防治,如钢铁行业中的酸洗污泥污染,有色冶金行业的重金属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污染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的效果性等。

3.3生态系统审计

生态系统审计将重点关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生态系统审计的目标是保障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审计主要关注森林、湿地和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保证,可以给人类提供海鲜、野味等食物,提供木材、草药,净化空气和水,降解固体废物,减缓极端气候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审计是开展生态系统审计的主要表现形式。生物多样性审计的目标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审计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时应充分识别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因素如栖息地的退化、外来物种的入侵、资源(包括森林、生物、渔业、能源等)的过度采伐和捕捞、水污染、气候变化、非法交易、生物技术等,了解政府的应对措施如建立公园、保护区,制定相关政策、利用财政工具、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等。生物多样性审计的重点一般包括国家生物多样性策略,保护区,濒危和入侵物种,生物栖息地,基因资源,国际合约履行情况等方面。生物多样性审计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与水资源审计、森林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等结合进行。上述审计业务是相互联系的,譬如,开展矿产资源采掘活动时可能会带来森林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缺失、温室气体和重金属的排放、同时带来废弃物处理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展矿产资源审计时可以同时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和大气污染治理审计等业务。

4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风险导向资源环境审计

4.1明确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之后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资源审计的目标不外乎资源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的目标就是天蓝、地绿、水净;生态系统审计的目标就是生态平衡。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构成各种威胁,这些威胁形成相关环境风险,进而产生公众健康风险,还会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4.2识别和评估人类行为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及相关风险首先,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被审计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和现状,并从中识别潜在的威胁。其次,分析这些威胁对短期、长期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会带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构成相关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审计人员要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风险发生后损害的可恢复性,还要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最重要的一步。相关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对于整个资源环境审计具有导向作用,也是审计工作的切入口。

4.3了解政府对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参与者的角色和责任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质不是对资源环境本身进行审计,而是对政府的环境风险管理进行审计。因此,在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了解政府缓解、预防和控制上述风险的机理;了解政府应对威胁的法规、政策和财政工具有哪些?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他们的角色和责任是怎样的?相应的公共开支的情况如何?以帮助审计人员识别、选择审计评价标准,初步确定相关审计范围。

4.4评估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选择审计主题或审计范围确定审计主题或重点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工作。基于以上几个步骤所获得的信息,审计人员应进一步评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资源环境风险的能力,针对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主题或重点。这一步骤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分析法完成,下述关键问题值得考虑:相关政策和财政工具是否存在,是否可行?是否遵守国家法律、符合国际环境公约?风险管理情况如何?风险管理系统的实施质量,行政内部控制情况如何?政府是否进行了有效监督?内部审计是否发挥作用?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这些问题是否可审,是否有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