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范文1
【关键词】 早期婴幼儿启蒙教育 早教机构 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63-01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有了更大的进步与繁荣,尤其是世界各国脑科学研究成果引起了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普遍关注。大量的有关于对婴幼儿认知能力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得我们对于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的理解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1 国际婴幼儿早期教育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出现了爆炸性发展,由美国率先开始提出了“脑的十年计划”,目的在于推进基础临床神经学科的发展,而最终却波及世界各国。而脑科学研究成果对早期教育的发展也带来空前的意义。例如: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s)研究认为,"出生到3岁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期。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3岁前奠基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从脑量来看,新生儿的脑量约为成人的1/3,三四岁时可达成人的2/3。这个时期是孩子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同时说明婴幼儿具备了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这些都说明0-3岁前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期。因此,许多欧美国家都将婴幼儿早期教育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秘鲁、加纳等国家,已经将0-3岁幼儿教育,列入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地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感念掌握的关键期,更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
2 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
我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十余年的时间内,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从事早期教育的行业主要是以各类早教中心为主,例如以东方爱婴早期教育机构为例:它在1998年首次在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0~3岁早期教育概念。随后十余年间,在全国90余个城市已拥有200多家早教中心。据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0~6岁的婴幼儿有1.08亿,其中0~3岁婴幼儿保守估计有7000万。城市0~3岁婴幼儿人数为1090万人。而目前从事专业的早期教育机构是远远不能满足早期教育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婴幼儿早期教育还基本处于盲区。
这些状况与我国日益强大的国际地位、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与我国对各方面人才的大力需求,极不相称。在这样一种历史发展大背景下,必须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的根本。
3 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3.1 加强政府监管与支持
在我国,婴幼儿教育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由于缺乏监管和行业标准,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收费差距悬殊是最明显的问题。目前,就早教市场收费尚无标准可依。物价管理部门对于婴幼儿早教机构的教学收费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因此市场是敞开的,收费价格由各机构自定。因此,价格差异相当大。不同机构每课时收费从几十元到百多元不等。
我国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而这主要指3-6岁儿童学前教育,在国外,好多国家都已将学前教育的年龄阶段扩展到(0—8)岁,我国将(0—3)岁婴幼儿教育纳入学前教育阶段也只是时间问题,学前教育正在走向多元化,我们期待看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这样的多元化发展。
3.2 完善早期教育机构体系
目前国内市场几个较大早教专业机构有金宝贝、红黄蓝、东方爱婴等等,但是这些机构都没有冠上早教的名称,而是以教育资讯、咨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的名称出现。也就是说,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早教机构,没有处于一个完整的早教体系中。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袁爱玲表示,目前早教企业以商业机构的名义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因此市场上究竟有多少早教机构也难以统计。这是从整体上来说。从细节出入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早教机构所教授的内容也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完善早期教育机构体系已刻不容缓,这也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
3.3 加强学前教育改革与师资培训
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它的课程内容主要针对3—6岁的幼儿教师的培训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建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大类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可主要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家庭教育、幼儿行为管理(针对注意分散、攻击性强、淘闹、胆怯退缩等各类行为)等与(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与教育密切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婴幼儿学科专业教育,还应与早期教育机构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婴幼儿、观摩教育活动,以及调查研究、改革实验、社会咨询、组织早教机构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的机会。使课程既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婴幼儿教师可能从事的早期教育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呼吁各方力量来关注和支持早期婴幼儿教育,尽快改变我国婴幼儿启蒙教育的落后状况,成为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学前教育工作者、早教机构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蒋振声.著.婴幼儿早期音乐启蒙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丽江地域 纳西语言 幼儿园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70-02
神秘的丽江纳西东巴文化以开放、大方、兼容并蓄为重要特征,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枝璀璨的奇葩。纳西语言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布于云南的丽江、中甸、永胜、宁蒗、兰坪、维西和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地,使用人口约29万。纳西语言中,对世界的感触非常细密敏锐。在纳西人眼里,天上的星星、河流中的水、树上的鸟巢、石头里的金子、土壤中的树木,有不同的寓意和表达,他们对生命、时空和空间的表述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非常细腻灵动。
丽江市由古城区、玉龙县、宁蒗县、华坪县、永胜县组成,因为纳西民族主要集中在古城区、玉龙县,在此地域内的幼儿园里开展纳西语言教学比较切合实际,同时也更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所指的丽江地域特指:古城区、玉龙县。
一 丽江地域幼儿园开展纳西语言教育的必要性
1.纳西语言的使用现状带来的紧迫性
原来的丽江是儒雅的,纳西人认为财富如过眼云烟,因此崇尚教育。但丽江旅游的高度开发,使丽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文化传承和人文传承。外来游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纳西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人们开始追求外来的新事物,追求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追求时尚,当然语言也不例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小孩子们越来越不爱学习读书,也不学习自己的语言,人们觉得自己的民族语言不好听、不上档次,开始学讲其他地区的方言,如昆明、大理、四川话等,或英语。有的家庭,三代同堂,各说各的话,祖辈们说的是原汁原味的纳西语言,父辈们说的是“汉化”的纳西语言,纳西语言中带有很多汉语的词语;孙辈们讲的都是汉语,不会说纳西语言,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这样的情况在丽江不算奇怪。另外,在主流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教育背景下,有些家长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学习纳西语言不利于孩子学习汉语,会妨碍孩子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没有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不愿意让孩子学习纳西语言。
2007年一项调查显示,丽江古城白马龙潭小学总共有960个学生,其中纳西族学生570个,占60%,但其中只有110个学生会说纳西话,不到20%。而认识东巴文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在20世纪40年代,约有1%的纳西族东巴(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掌握这种文字。那时山区每个村子都有东巴,总数约有1000人,到1999年仅剩下25人。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成立20多年来,先后请来了11位大东巴,现已全部去世。
纳西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必然也影响到纳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在多元文化思潮兴起的背景下,延续纳西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文化教育逐渐形成潮流。1980年联合国“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世界文化十年”活动,开始倡导跨文化教育。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文件,这一国际文件第六、七款指出:“跨文化性或多元文化主义意指关于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一国内部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鉴于当今世界所独有的大量因素,各个现代国家都必须不同程度地面临多元文化现象。”跨文化教育或多元文化教育要“能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这份文件明确、系统地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并组织了一系列的跨文化教育实践。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声势浩大的黑人民权运动,教育成为这场运动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教育正式成为教育的主流。美国为此专门成立了“美国国际与跨文化教育理事会”。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普遍开展了多元文化教育。
尽管对于多元文化教育这一概念在不同视点下形成了不同定义,不过这些定义都有一个核心,即“多元文化教育通常是指多民族国家对各民族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的有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以使学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能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享有应有的文化尊重”。
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使人们意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当前文化多元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下,本着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的精神,在多元文化视野下研究丽江地域幼儿园纳西语言教学策略,具有独特的价值。
3.学校(幼儿园)传承模式成为纳西文化传承的主要模式
东巴文化原有的传承模式以家庭血缘传承、家族村寨传承、师徒传承为主,但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这种原有的传承模式已失去基础。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东巴文化的传承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校传承模式为主。
幼儿园是幼儿启蒙教育的场所,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场所,也是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基地,可以在幼儿园展开纳西语言教育。
第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和长期教育实践早已证明,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学习和掌握语言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最为关键时期。在这一期间,婴幼儿的听、说等语言器官发育逐步完善,发出各种语音的生理条件已经具备,正是语音习得的高峰期、定型期;容易结合生活中的动作、表情等非语言手段表现和理解某种语言意义,学习听说某种语言或方言。研究表明:3岁幼儿能掌握1000个左右词汇,到了6岁能掌握近4000个词汇,3岁的孩子只能用简单的陈述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一定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6岁时能用多种句式,灵活自如地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见闻、思想。
第二,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最好的教师。孩子学习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丽江地域幼儿园开展纳西语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二 丽江地域幼儿园开展纳西语教学策略初探
1.培养幼儿园纳西语言教育骨干教师,使幼儿园形成注重民族文化传承的氛围
选派热爱纳西文化传承事业、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责任心强、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好的纳西语言基础的纳西族幼儿教师,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纳西文化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纳西语言和教学方法,并以他们为骨干,开展纳西语言教育。
2.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纳西语言教学,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一日生活即课程,纳西语言教学可以通过一日生活中的学习与开展专门的纳西语言教育活动相结合等途径;生活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地使用纳西语言来对幼儿进行指导和交流,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简单的纳西日常用语;同时,开展专门的纳西语言教育活动,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教育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启蒙性。
第一,小班:学习简单的纳西词语,能用纳西语简单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样更直接、直观。如在吃饭时让幼儿用纳西语言来说“吃饭”这个词语。在幼儿学会了简单词语后,教师可以教幼儿学习简单语句,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短小的、幼儿感兴趣的纳西儿歌、故事。
第二,中班: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可以开设专门的纳西语教育活动,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如稍难的纳西儿歌、故事的学习等。
第三,大班:在继续巩固、提高小班、中班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纳西拼音。
3.以游戏作为纳西语言教育的基本方法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游戏为最基本的活动。”幼儿的游戏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能让幼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应以游戏作为纳西语言教育的基本方法。如可以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习纳西数字等,开展纳西音乐游戏、角色游戏等。
4.以儿童为主体,教学注重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幼儿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事物,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理解事物。纳西语言教育不能离开幼儿的直接经验,最好在活动中学习,最好是幼儿有一定经验的、易于理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经常用得到的语言。
5.充分使用纳西民族资源,积极开展家园共育
在丽江地域开展纳西语言教育有良好的课程资源——纳西家庭和古城社区,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配合进行纳西文化的传承。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让家长了解幼儿一日所学的纳西语言,请家长帮助幼儿练习所学内容;(2)请家长给幼儿讲一些纳西故事,简单介绍纳西历史文化;(3)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幼儿尽量使用纳西语言交流;(4)家长给幼儿创造说纳西语言的机会和条件;(5)请家长到幼儿园做老师,与幼儿一起开展纳西语言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琨.让更多纳西族孩子会说纳西话[N].西部时报,2007.7.24
[2]杨杰宏、张玉琴.东巴文化在学校传承现状调查与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9(6)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范文3
简而言之,一如近现代的学前教育和初级小学阶段的教育。蒙教通过幼教、蒙教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开启儿童认知自然与社会的智能,引导儿童道德品性与规礼习行,教授儿童“经世致用”之才能。正是在古代幼儿教育、蒙学教育理念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才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火种。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诸多蒙学书籍和文献中,惟《三字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被尊奉为“袖里《通鉴纲目》”、“蒙学之冠”。
一、《三字经》在蒙学教育中的地位和社会影响
何为蒙学?蒙,取自《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1)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蒙学,《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2)由此可见,古代的蒙学近似于当代的学前教育和初级小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上起周秦,下迄民国,用于蒙学教育的书籍或文献随着社会历史的递进而增益。据张志公编的《蒙学书目稿》统计有580种之多。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1300余种。蒙学教育的书籍虽然门类繁多,但基本义理都是为启智、认知、修心、养性、立德、规行等必须遵循的教范。
在诸多的蒙学书籍文献中,有一本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就是《三字经》。
《三字经》从问世起,就以其难以比拟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三字经》是出自何人之手呢?明代黄佐的《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的《大云山房记·二》都记述为是宋代末年区适子撰著,依据出自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有“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作。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之语。更有人迎合此说补证为“南宋末年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清代邵晋涵诗在其《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中断定为:“《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清代夏之翰在其《小学绀珠·序》中提出了:“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认定为《三字经》是南宋学者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1223~1296〉)撰著;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中也说:“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明确认定《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经当代学者研究,清人夏之翰、贺兴思的论断是可确信的。《三字经》问世后,虽屡有人因应世化做了诸多适变增删,依佘人之见,这些增删本非但无有多少增益,反而留下了明显的斧砍雕凿的痕迹,对《三字经》时代特征及其思想蕴含有所损毁。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传统蒙学读物的句式主要是四言句式。《三字经》以三言句式这一新的面貌出现,从形式上对传统读物进行了创辟性革新,而且这种革新符合儿童阅读习惯。明人赵南星说:《三字经》“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说:《三字经》“淹贯三才,出入经史”。“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3)清人王相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在《三字经注解备要·叙》中认为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近代章太炎称赞《三字经》:“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是一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丰富的启蒙读物,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不仅对本民族、本土文化影响巨大,而且很早就在少数民族中传播。清代出现了陈格敬翻译的《满汉三字经》、崧岩富俊翻译的《蒙汉三字经》等,由此可知《三字经》在清代已为兄弟民族所接受;清雍正五年(1727)订立《恰克图界约》后,沙皇政府派来中国的学艺者就是以《三字经》为识字课本的。后来又被翻译成俄文,跨国界走出国门。道光九年(1829)俄国又在圣彼得堡出版了《汉俄对照三字经》,在俄国知识界和公众中广为诵读使用,被喻为“十九世纪的百科全书”;道光十五年(1835),由美国传教士出版的英文译本,被视为风靡世界的华夏古籍之一;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新英译本《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二、《三字经》深邃义理和丰厚的文化蕴涵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动力,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一词源于《易传·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时间不断的流逝,天体始终运转不止,君子应当仿效天体的这种精神,奋发有为,勉力向前,永不滞步。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是个人健康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三字经》贯穿的基本的思想理念。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义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长为“经世致用”之材;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教导儿童要懂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告知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简明扼要,一应俱全;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展示古代重要典籍和教授儿童习学的规程,胪列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等儒家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表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更替递嬗,中国两千多年变革发展史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劝诫习学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自幼打下坚实的“治世”知才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古代蒙教注重以人为本,首要目的是授教“做人”,教导“修身”。《三字经》的开首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在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议向无定论。老子认为:人性像水一样,是一个自然的东西,“人性之无分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认为:性善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性是本善的;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然而,二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趋“利”的,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人性就是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而善的一面都是后天习得的;西汉儒家代表人物杨雄则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的,学善则为善人,学恶即为恶人。其实,这些不同的观点是他们基于人这个生产、生活、文化、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态的感知思维,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也都不免有所偏激。《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源自于《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并没有轻言人性,没有给人性定论,只是说人性相近,而后天的习惯与兴趣使人与人之间的天性相去甚远。先哲们尽管对人之初性善恶的观点不同,但对于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认可和赞同。“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本性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变的;一个人的习惯也不是生来就有的,陋习也是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善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三字经》的作者是知晓在他之前关于人之初,性善恶的各种观点的,开首之语取人性本善之义,阐释“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足见其以人为本、劝人从善的理念是欲言于不言之中的。”
道德伦理是《三字经》的核心价值理念。《三字经》中:“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集中体现了“别尊卑,序长幼”的道德伦理修养。《三字经》里“三纲”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三个主要方面。以“君臣义”为例,它秉承了孟子处理君臣关系的思想,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义”、“孝”、“亲”这种真情真义无不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即或是董仲舒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也是具有历史的积极意义的。如若“君”不能为臣所尊,不能号令臣子与天下,君也就不成为君,臣也就不成为臣,朝纲必乱,国之将倾,这是任何国度和社会所不期望的;如若父亲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养子女,父子关系将失去存续的基本基础,不成其为父子;如若夫不能为妇尽一家之主的责任和担当,那他(她)只是一双性器具的偶合,焉能成为夫妇?董仲舒的“三纲”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是不能冒然否定的。以今人的思维取向去苛求古人,否定古人,甚者批判古人,是忘根弃祖的不肖子孙。
《三字经》所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今,是做人、做事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和最低的底线。上有道,下有德,真善美才能够彰显,社会才会和谐。
《三字经》倡导“首孝悌”。今天的社会中不赡养老人,不孝敬父母尊长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当一个人在高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阔论时,不尊古训,不讲“首孝悌”,对父母尊长尙且不存一颗孝心,岂能够恰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实诚心?
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的磨炼。年轮的流转使已经逐渐苍老疲惫的古典教育中许多精髓在岁月侵蚀中散落;市场经济的大潮浪涛奔涌,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家园被荡涤的空旷溃颓。蒙学教育的根系不可中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能滞弃。时代需要重新捧拾起尘封缺失的精神文化遗产,深入研习其义理,汲取其精华,延续其命脉,润泽其后世。《三字经》这一先祖遗留给后世的精神瑰宝将闪烁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