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会本科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会本科专业范文1
【关键词】会计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教育,但它又有别于普通本科,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知识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应用型知识,宽泛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科技、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高职教育的以“够用”为度的基础上增加“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要求,以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从面向岗位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增加面向行业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以增强其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认知深度。在能力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有从事某一活动或工作所必须的操作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在素质方面,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具体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等,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毫无疑问,一名高级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及销售活动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健康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曾对会计教育目标的构建提出了三个与掌握专业知识相关的原则:一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因此,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企业和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注重“簿记型会计”的培养,忽视“开拓型高素质会计”的培养
传统的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媒介,偏重于向学生传授会计专业知识,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更不重视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把学生框在一个窄小的专业圈子里,培养出的会计为“簿记型会计”。他们会计专业知识较扎实,对企业正常业务的核算、报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税收、法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应变开拓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不受企业欢迎。所以目前中国会计人才结构畸形,出现两个极端,一头是人才供过于求,即“簿记型会计”相对过剩;另一头是人才供不应求,即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开拓型高素质会计”严重短缺。
(二)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内容重复较多
知识更新不能与时俱进,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独立开设、各自为战,教学内容出现重复。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是会计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现行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中三者的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如变动成本法、短期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内容既出现在成本会计课程,又出现在管理会计课程;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即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核心专业课开设不能突出重点,学时少,不够深入,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解,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深、专业知识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后不得不补量的本应该在学校完成的知识,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注重书本课堂上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会计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会计实践内容应该从基础会计开始,到纵深的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会计学等课程内容,再到横向的审计学、资产评估学等内容,进而实践具有综合性的ERP实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整个会计课程实践体系。但现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多是基础会计的内容,浅尝辄止,或在深入一点的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实验,而审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验却没有开。另外,会计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记账为主,而且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实践内容比较呆板,远不及现实社会中的业务复杂多变;另外,所涉及的会计凭证、账簿种类有限,业务范围狭窄。
三、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一)会计教学观念的转变
会计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其既表现为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具体会计工作的变革与创新,又表现为适应社会需要去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同时遵循教育心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合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是以本科层次专业应用教育为主的普通教育,应用型本科会计应具备“错位竞争”理念和定位,把目光转向占市场份额较大中小企业。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缺乏应用型的适用人才,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主办会计。而由于中小企业工资相对较低,会计人员较少,会计分工不细,而要求会计人员动手能力的技能较高,工作难度相对较大,普通院校的会计本科学生—般不愿意到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这就为会计本科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及提升自身的空间。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应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增设或者加大能力类实训课程与实践性强的课程比重。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模拟实验和专业实习。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利用与开发各种社会资源。可以根据企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校企业之间建立起快速、通畅的人才培养通道。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找课题,带领学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研”这根纽带把产、学双方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增加实践知识,以进一步提高会计职业素养。
(四)人才评价体系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全方位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多元化,改变旧的考试制度和办法
一是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的各方面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对学生的考核影视随机的,不是固定的,能够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包括以考试方式考核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实验方式考核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案例方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习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程度和社会实践能力。四是将专业技术职称与职 资格证书考试纳入考评机制。五是校内校外全方位。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并参与学生的考核,专家参与学校评估。
四、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提高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质量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是人才培养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二是加大对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结合系统的实训体系。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何牧等.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哈尔滨[J].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2]周莉.基于市场要求的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
财会本科专业范文2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
据统计,我国有将近40%的高校开设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占所有在校本科生的10%左右,而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数又占整个所有高校会计专业人数的80%左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其就业率不仅远低于重点会计专业院校,甚至还低于职业技术院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毕业生职业能力低下,在社会上缺乏竞争能力。
一、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且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与重点院校会计专业相比,无论是学生生源、上级对学校的经费投入,还是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等都有很大的不同。重点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学历教育,强调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而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则应侧重于职业技能教育。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错误,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不肯降低身份,盲目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财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既达不到“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达不到企业对会计“熟练工”的要求。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培养模式,使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低下,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
二、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中级以下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定位于具有中级以下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体系虽尚未完全建立,多数人认为应以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为标准来评价,并具体提出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会计职业能力是指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几项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包括会计职业知识、会计职业技能、会计职业价值观等。初级会计人员应具备学习能力和一般的实际操作能力;中级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高级会计人员还应具备会计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中级以下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及一定的应变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以该种会计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从而使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更加具备职业竞争能力。
(二)培养模式应采取“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的培养模式不同于纯粹的学历教育,而是将职业教育融于学历教育中,在注重本科基础教育的同时培养会计师的技能。过去,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学历教育强调的是应试教育,该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务发挥能力。“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在思想、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可以先人一步地进行职业经验积累,可以迅速更新专业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要采取“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评价教师的考评体系,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中级会计师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把培养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纳入学校工作的重点。此举对提高年轻教师的会计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将专业技术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培养计划
目前,我国对会计人才的评价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初、中、高)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并行的“双轨制”,如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纳入高校培养计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可以评判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具体做法是:凡能通过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就赋予一定的学分,参考级别越高,赋予学分越多。例如,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赋1学分,通过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可赋2学分。同时,还可考虑将通过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纳入高校培养计划。另外,笔者建议国家对大学在校学生开放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逐步建立适合全国各类学校的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营造技能型人才施展才华的社会氛围。
(四)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将“实训”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环节上体现“课程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践”的特色。在“课程实训”中,将实训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纳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实训;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纳入出纳岗位实训、存货实训等;在成本会计课程中纳入成本核算实训;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纳入全面预算课程实训;在管理课程中纳入平衡积分卡、战略地图等课程实训。专业实训可安排在第六学期,主要体现为对主干学科的分项训练;综合实训可安排在第七学期,主要体现为对专业的综合训练,如ERP训练、沙盘训练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出纳岗位的课程实训。地方高校本科生要想尽快实现就业,必须从出纳做起,熟练掌握出纳岗位业务,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出纳岗位是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管理货币资金、票据、有价证券等的进进出出、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等。作好出纳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出纳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熟练高超的业务技能、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学生在《中级财务会计》货币资金一章的学习中,应把学习重点放在夯实会计基础工作上,全面、扎实地掌握出纳工作,认真研究出纳工作的特点。
(五)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其职业判断能力应高于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因此,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赋予学生专业知识及职业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事项时能够作出明智的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对象日趋复杂,促使会计教育也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才。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事项时,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经济业务事项在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环节上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估计与推断。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主观目的性、利益权衡性和社会性等特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可使会计信息结果尽可能地接近客观,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职业判断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胜任工作的基本保证。为此,要大力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拓展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会计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除了设置常规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外,还应加大其他课程的开设力度,如:经济、金融、证券、外贸等课程。其目的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应变能力。
(六)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强化会计外语教学,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地方特色。近年来,各地经济发展很快,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会计专业学生要提高职业能力,除正常的英语学习外,还应加强小语种的学习。如在沿海地区,地方高校可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开设《会计日韩语》等选修课,引导学生掌握日、韩基本的会计术语,以适应日、韩企业的人才需求。而在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应适当开设与当地经济特色相关的选修课程,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同时,还要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笔者建议对各种实战训练采用计算机模拟进行。厦门网中网系列会计模拟软件较好,值得推广采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书兰,甘璐.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评价社会调查[J].财会通讯,2008,(7).
财会本科专业范文3
[关键词] 财会专业教学; 就业需求; 解决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6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08- 03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高校课程设置适当与否、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如今,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胜任能力,而高校则更重视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如何能使传授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变成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使高校毕业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企业的要求,是现今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高等院校财会专业本科教学现状
1.1 教学目标过高
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与经济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逐渐成为当代高校本科的热门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90%的高等院校开设了与财会相关的专业。虽然各个院校对课程教学安排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基本遵循“基础扎实、技能熟练、财会兼通、服务社会”的教育宗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素养与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分析与解决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等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如要达到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毕业生一定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熟练的技能等。暂且不论毕业生的创新和分析能力,仅就其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而言,在本科阶段能否完成也是未知数。而且,当今的本科高等教育为普及式高等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如此广泛的理论知识传授是否可行,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2 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虽然绝大多数的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可是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却不完全与培养目标匹配。各学校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学院根据教务部门审核通过的教学计划安排设置相应课程。教学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以江苏几所高校财会专业为例,其教学课程结构见表1。
由表1可见,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由于必须开设的通识课程比重较大,接近40%,且就其在校理论学习的平均课时数来说,也高达21学时/周,这都致使专业课课时被压缩,较少的专业课课时又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模式。除课堂学习外,学生还需大量时间消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这无疑又直接导致学生实践时间的缩短,其最终结果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欠缺“应用性”的锻炼。
1.3 课堂教学安排不合理
(1) 通识课程方面。通识课程安排课时较多,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且学生对此类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不听课;又鉴于教师对教学要求不高,仅为理解并识记,期末绝大多数学生只需通过临时强记依然能通过考试,这无形之中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
(2) 专业课程方面。一方面,专业课理论教学难度大,且每堂课教学信息量大,而安排的课时又相对不足。因此,任课教师有时迫不得已会占用实践课时间来补充理论课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的限制,很多知识的理解需学生课后花费大量时间。
(3) 其他方面。基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安排,学生自学的时间相对减少,很多学生理论知识尚且未能完全掌握,更不必说实践中的专业操作了。
2 目前社会对于财会专业求职者的技能要求
作为人才招聘方的企业,往往更需要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直接参与企业工作的人员。由于企业往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很少有企业会专门组织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企业的新员工在实践技术不强的情况下,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
据调查,目前企业对于招聘本科财会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较高的企业忠诚度
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招聘到的优秀员工能在企业中长期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没有一个企业希望自己成为优秀员工的“训练场”。所以企业要求员工在工作时忠于企业,稳重工作,能为企业的发展着想。
2.2 良好的诚信度
作为财会工作者,诚信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条衡量标准,财务人员必须始终坚守诚信准则,不弄虚作假,保守商业秘密。同时,还需保持职业谨慎,客观公正地向外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2.3 灵活的社交能力
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免不了跟政府财政、税务部门以及银行和其他企业接触,需要财务人员能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灵活地处理各种事务,及时处理企业出现的各种“经济危机”。
2.4 较强的专业能力
财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处理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并能独立完成自己所从事的会计工作,熟悉账务处理程序。
2.5 较好的学习能力
初到企业的财务人员,需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企业的开户银行、备用金的数额、报账流程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财务人员进入企业后尽快熟悉。
3 高等院校现有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差距较大的原因
尽管各大院校都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毕业生的能力仍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学生在校接受动手训练机会较少
一方面,学校必须开设教育部硬性规定的基础通识课,如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样自然会对专业课程的安排造成影响。因为学校在安排课表时,往往优先考虑通识课程安排,通识课程安排完后再安排专业课程,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被安排到晚上进行教学,这无疑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实践课时安排甚少,实践课时量还不足总课时量的1/10。使得很多学生理论知识较强,但是动手能力却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即使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了每个学期的实践课程,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学校不多。现实中,或因理论教学没有完成,或因模拟实训条件限制,实践课程无法依计划开展。
3.2 实践教学安排不实
首先,很多学校都存在师资紧张的问题,学校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由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其结果往往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学生。
其次,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手段过于单一。很多院校的实训课程都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完成,实验室中的系统与真实的企业中使用的设施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次,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宽口径,高水平,全方位,多层次”,但是实验课的设置往往仅局限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上,对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课程设置的模拟实验往往很少,这使得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点的掌握仅停留在基础的核算层面,很难有真实的成本核算过程、项目投资决策等方面的体会。
3.3 学生对实践课不重视
目前,很多院校的课程实践教学基本安排在本门课程结束后1~2周内进行实践教学或在学生综合外出实习前进行综合会计模拟实验,而这段时间往往临近期末考试,在此时进行模拟实验时,学生要复习各门功课的理论部分以应对期末的专业考试,而期末专业考试成绩往往又与学生各项评奖评优挂钩,由此导致学生为了期末成绩的优异而忽略实践教学,甚至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
4 高校财会专业本科教学与社会就业需求衔接的对策
正如前述,企业目前招聘本科毕业生,对其技能的需求,除了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较好的学习能力外,还需具备较高的忠诚度、良好的诚信度、灵活的社交能力等,而这些技能的培养,仅依靠学校开设课程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要想改变现状,让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用人要求,除了在教学计划、课堂学时安排等方面予以改进外,还应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1 精简课程安排,合并内容相关课程并规定相关的自读书目
在整体教学计划上,根据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将重复的知识点集中安排在某一门课程中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空出更多的课时讲解本门课程重点难点,也可以增加学生课外学习补缺查漏的时间。此外,学院还可规定与本专业相关的若干自读书目,为此制定相关的学习要求,由学生在课外自行完成阅读,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深对某一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减轻课堂教学的压力。在每学期末学院可进行自选书目的考试,以督促学生认真阅读。
4.2 将实践课程单独纳入教学课程
为了提高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课时和所占学分比例,另一方面可以将实践课程像其他理论课程一样单独编制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期末将其列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考察,并作为单独的学分记入学生成绩单中。学院可根据本学期理论课程开课的具体情况,决定本学期的实践课课时和学分,以此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4.3 手工实践课与电算化实践课的融合
学校安排的实训课程往往局限于手工模拟企业记账流程,但是随着电算化在财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更多的企业采用电算化记账方式。很多企业也将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作为招聘时一项考核内容。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在手工实践的基础上,高校应开设电算化实验课程,使学生不仅深刻体会到电算化的高效、便捷,同时了解电算化账务处理与手工账务处理之间的差别。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将来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4.4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尤其是团队活动,既可以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供机会,锻炼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其责任感,加强诚信教育。
4.5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可与当地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在进行过模拟实训后,到企业中进行综合实习。高校可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同学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每隔2周进行轮换,直至所有的岗位轮换一遍。
企业可以委派一名专职人员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安排相关细节工作,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不同岗位必须撰写岗位实习报告,记录实习的心得。实习期结束后由企业指导人员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该生实习期是否合格。
财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是一条漫长之路。在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学生特点,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才能使高校的毕业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闫书丽. 财务管理本科“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0).
[2] 蒋昕,等. 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 财会通讯:下旬刊,2010(7).
[3] 殷俊明,等.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 商业会计,2011(13).
财会本科专业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内涵; 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44-03
作者简介:王月(197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一、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界定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不同行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差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有其特殊性,即要区别于高职类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要有别于学术研究型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区别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学术研究型高校会计专业的生源质量好,学生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即使在本科教育层次,学生也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希望将来成为该行业的精英。故该类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性,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教育任务倾向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知识方面强调对本专业前沿成果的了解,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在认真学习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实践能力。
2.区别于高职类院校。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技能的运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应用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就业目标主要定位于一线会计岗位,在人才培养方面以职业技能为本位,要求学生的知识技能要符合用人单位的专业岗位要求,熟悉相关会计法规与会计制度,能很好地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3.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介于前两类院校之间,即介于理论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之间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要同当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在强调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与高职院校类技术型人才相比要更加具有 “宽”且“专”的知识结构,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要有更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即要求系统掌握会计学的专业知识,精通会计业务,又要求精通与会计相关的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能从多视角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
二、对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
关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并于1999年了胜任能力框架。相继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均进行了相应研究,并提出了能力标准或能力框架。考虑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具体情况的差异,我国学者刘玉廷(2000)、邓传洲、赵春光和郑德渊(2004)、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陈检生(2005)等也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按层次划分,可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划分为低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职业定位与能力要求;按功能分析,将我国职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范围分为五个方面,即控制和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税务服务、业绩评价、信息和信息技术服务,按其功能导出能力需求图;按能力内涵分析,我国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职业价值能力等。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轻易被竞争者效仿或替代,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与素质:
(一)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全的人格是对一个人整体个性的综合评价,是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等多种能力的组合,表现为极强的适应能力、钢铁般的意志力,以及矢志不移的执着心态等。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健全的人格所产生的魅力是吸引其他人的重要因素,具体展现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问题解决、人际交往以及应对挫折等多方面的能力。而拥有强健的体魄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结合会计行业的职业要求,则可具体体现为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成熟的价值观。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总和。“诚信、真实、公正、可靠”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抵制金钱的诱惑,要有较强的法制意识,正确对待名利,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
(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认识的积累,可包含科学文化知识、相邻专业知识、本专业知识等。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具备记账、算账和报账核算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对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即具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即通过财务报告对企业进行全面、透彻、综合地分析,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利用财务报告等信息资料,结合企业管理中的落后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职业判断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经济事项日益增多,而会计准则日趋简略,会计人员应该具有敏锐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实地确认和计量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能力,参与企业投资、融资决策,帮助企业理财,要能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并协助企业建立具有实质竞争力的服务;内部控制能力,承担起企业内部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等工作;熟练掌握会计法规及国内国际会计标准的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等经济交往越来越多,会计人员除应熟悉掌握国内的会计法规外,还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
(三)全面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途径。所谓实践能力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能力、操作能力;广义的会计实践能力还包括社会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能够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会计学专业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应当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一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就是学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则是应对当今时代所出现的新问题,新课题的能力,即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则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也是价值观养成的一部分。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宰学习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个过程,探求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主、自觉、自律、自强的习惯。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方面都能够主动做出选择、控制或调节。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会计学专业人才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吸收、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正如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所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三、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每一所高校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是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中的具体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同质化,要充分考虑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不能偏离现实,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尤其要注意和市场需求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为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精通会计业务,熟悉国际会计惯例,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修养,富有创新意识,有较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能在企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调整和改革现有会计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组成,课程性质又分为任选课和必选课。公共课,如英语、计算机、数学、管理学等课程的设置要与会计专业结合,使学生能系统地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来分析会计问题。会计专业基础课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拓宽会计专业课的范围,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教学实践环节必须突出,实践课时安排必须充足,则课程体系主要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在增加核心专业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注重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如构建会计学认知实习、专业模拟实习、跨专业综合实习和实践基地实习等课程,加强校企合作,根据区域内行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三)打造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的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策略。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广纳贤才,做到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并且在政策、经费、时间上保证和鼓励专任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同时可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青年教师,鼓励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会计实践经验,定期研究、分析企业会计实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教师的实践经验间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其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因材施教,在解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案例教学比例,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晔.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财会通讯,2011(8):29-30.
[2]阳秋林,唐洋.论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3-115.
[3]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2010(3):115-118.
[4]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雯.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83-89.
财会本科专业范文5
关键词:课程设置 目标起点论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起点述评
(一)假设起点论假设起点论是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的假设出发,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当前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之一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的思路设置。在这种思路下,财务管理主干课程按照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的顺序设置。这种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显然存在两条隐含假设:一是假设所有学生都是初学者;二是假设所有学生毕业后都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却和这两条假设不完全相符。首先,财务管理本科学生来源主要有两大类:高考学生和专升本学生。前者大部分没有财务管理的基础,可采用上述思路进行课程设置;但后者来源于专科或其他职业高中,曾经学习或接触过财务管理课程,在很多院校中所占比例并不低,这与第一条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假设不相符。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完全是财务管理,有调查表明,本科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比例非常低。可见,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第二条假设也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以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假设为起点设置财务管理课程不是本科院校的最佳选择。
(二)环境起点论环境起点论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环境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为起点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观点较能够体现出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变迁的路径,也是主导其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动力。例如,我国在实行就业分配政策时,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按照财务管理主体设置;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1997年以后实行自主择业政策。财务未从会计部门分离之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相同;而在财务部门逐渐与会计部门分离的今天,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开始向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的方向转变,各高等院校分别进行“去会计化”的课程设置改革。这种以环境起点论进行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部关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因此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然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理论上可以进行充分估计,但当前的社会环境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程度日益加深,且我国中小型企业比例较大,这种环境决定了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在大多数企业中没有分离,并且可以预见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分离。因此,当前的“去会计化”课程设置并不能真正适应环境需求。同时,环境起点论依然无法摆脱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假设的影响,上述两条不符合现实的假设依然存在。因此,对环境把握的困难性以及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假设的影响决定了环境不适合作为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起点。
(三)原则起点论 原则起点论主张按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这也是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如陆富彬(2005)提出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应遵循知识能力与素质辨证统一原则、学以致用原则、中西方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原则、适度超前原则等四条原则;李伯圣等(2001)提出财务学科体系设置应满足适应市场经济对企业理财的需要、吸收西方财务的理论与实务、符合财务人才培养教育的目标和适应财务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等四项总体要求。不难看出,两者的提法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意思却大同小异。以原则为起点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操作余地比较大。然而,原则本身确有以下两个特点:原则比较笼统而不具体;原则没有主次顺序。正是由于原则的这两个特点,使原则不适合作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起点。高等学校根据这些原则可以确定学生应该掌握哪些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应如何合理地安排给学生,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并不明确学习各门课程的目的,最终陷入什么课程都学,但又什么都不精通的境地。于是,学习无用论盛行。这既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声誉,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单纯以原则为起点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
(四)目标起点论目标起点论是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该培养目标为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这也是目标起点论的基础和依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原则的具体化,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目标能够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反映当前社会环境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流需求,同时,目标细分之后,还可以兼顾社会环境的其他需求,因此,以目标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起点能够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更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环境;第二,目标比原则更具体、明确,既能保证学生知识的多元化,也能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第三,目标可以分清主次,主要目标注重于培养学生必备的素质和知识,满足财务管理方向就业学生的需求,次要目标注重于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满足非财务管理方向就业学生的需求。因此,目标起点论突破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两条假设的限制,培养能胜任包括财务管理工作在内的多方面管理型人才,更有利于学生就业。第四,目标体系本身的系统性可以作为学生选课指南,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能兼顾其他兴趣和责任,帮助学生克服无目标的兴趣选课导致的知识不系统的问题。有利于高校选课运作和管理。因此,本文认为,目标起点论是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起点的最佳选择。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的框架目标应分清主次,是一个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1)第一个层次是最终目标,是最高层次。在该目标体系中,最终目标只有一个,没有先后顺序。最终目标应该是教育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2)第二个层次是主要目标。主要目标决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目标体系的先后顺序主要体现在主要目标之间。主要目标不仅有先后顺序。还可以有目的的互相组合;每个主要目标下有很多辅助目标,但辅助目标自身在重要性方面也没有先后顺序,只是在课程安排上有先后顺序。(3)第三个层次是辅助目标,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主要目标的基础层次。辅助目标则应该是每门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这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为:第一层次目标的实现需要所有主要目标的实现,而所有主要目标的实现需要所有辅助目标的实现;每个主要目标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在主要目标体系中处于主要地位,而另外一些主要目标处于次要地位,处于主要地位的主要目标可以和任何处于次要地位的主要目标进行组合;每个主要目标都有若干个辅助目标,即要实现一个主要目标,需
要有若干门课程的支撑。对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来说,主要目标之间有主次关系,不同主要目标之间的组合可以实现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因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各主要目标的确定。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目标分析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最终目标,也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兼顾学生就业情况。(1)从知识层面分析。根据教育部确定的最终培养目标,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财务、金融、管理三方面的能力。因此,学生毕业时要想实现最终目标,必须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金融方面的知识、管理方面的知识。其中,财务方面的知识具体应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两部分。因此,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主要目标至少应能体现出这四方面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而对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来说,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重要,其他方面的知识相对次要。此外,由于我国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大多合并的特殊国情,学生还应该掌握会计方面的技能。(2)从社会需求层面分析。根据目前人才的需求情况,只有具备逻辑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较为扎实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逻辑分析能力,主要是要求在进行课程设置和讲授时,抓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线。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应变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较为综合的素质,如综合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综合知识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良好的人文素养取决于学生成长背景、学校锻炼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教育等各方面情况。专业课程的设置将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知识体系为主,兼顾人文素质的培养。因而,应变能力将在学生掌握所有或大部分主要目标时实现;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由此可见。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还应该体现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等四方面能力的培养。但这四方面的能力要想同时具备是不现实的。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应该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事实上,在学习任何系统的知识的同时。上述四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的增长。如果必须要对其进行排序,本文认为,逻辑分析能力应该是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只有掌握了逻辑分析能力,其他能力才能有实质性的增长;也只有具备了逻辑分析能力,学生在就业后才有能力面对知识的更新,才能在工作中举一反三。而不至于固守书本知识。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知识载体,专业技能知识无疑将是最合适的载体。(3)从学生自主择业层面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毕业后实行自主择业。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自主择业给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职业的新机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可能全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对口就业的比例不会达到100%。因此。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其他就业需求,允许其独立选择管理类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主要目标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某几个主要目标的组合进行学习。而放弃另外一些主要目标。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部分主要目标的放弃不代表学生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只表明学生放弃采用听课方式掌握该主要目标。将来,不论学生是否在学校,只要其有需要,仍然可以按照该目标体系的指引,自学相关课程,这同样也可以实现相关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的生命力所在。
(三)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通过上面三个层面的分析。本文认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至少应该包括财务理论技能、财务应用技能、会计技能、金融技能和管理技能五个主要目标。其中,财务理论技能方面除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以财务管理为例教会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因此,财务理论技能属于必修的主要目标,而其他主要目标则作为独立选修课供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可以用于培养管理类多方面高级人才。财务理论技能与财务应用技能两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应用型财务管理方面高级人才;财务理论技能与会计技能两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财会类复合型高级人才;财务理论技能、财务应用技能以及会计技能三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具备财会类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人才;财务理论技能与金融技能两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能在金融企业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财务理论技能与管理技能两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能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复合型管理类人才;五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具备最终目标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其他目标的组合不再赘述。这些目标的组合既可以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要,又能突破两项假设,培养适合除财务管理工作外的其他管理类高级人才。
三、基于目标起点论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策建议
(一)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专业选修课比重 目前相当多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课堂学习时间非常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相关资料或自学其他课程。据不完全了解,有些学校学生平均每天7节课,连晚上、周末的时间都要占用。这样,学生光应付必修课就已筋疲力尽了,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自己应该如何选择课程、应该学哪些课程、应该如何学习等问题。极大的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往往比较差。所以,建议减少必修课,只将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一门课程和一个专业的课程。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引导,增加学生自己选择课程的机会。
(二)将专业选修课按照主要目标区别为不同的模块目前所有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都设置相当比例的专业选修课,然而学生自主选课的效果却不够理想。据了解,只有少数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如何选课,而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盲目跟随宿舍其他同学或是哪门课容易通过就选择哪门课,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遇到相关问题不知从何处人手解决,无法从自己学习的众多知识中寻找到启发性的东西,甚至有些学生在毕业时就无法回忆起自己曾经学习过哪些课程,更不用说能够将所有知识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了。所以,本文建议将所有的专业选修课按照主要目标区别为不同的模块,建议学生在选课时先选模块,后选具体课程。这样,初学者可以整模块选择,每个模块内的课程都是按照相关知识体系设置的。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关证据后可以免修某些课程。在学生选择完整的两个模块后,其他模块内的课程可以单独选择作为补充。这样既增加学生选课的目的性,也便于学生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样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非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财会本科专业范文6
本人概况 姓名:XXX 性别:女 民族:汉政治面目:团员 学历(学位):本科专业:财会专业 联系电话:12345678 手机:13901111234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邮编:100007 Email Address: 呼机:66806688-1234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北京金融学院 1993.9--1997.7 财会专业
业务及特长
*助理会计师职称,熟悉国家财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
*英语六级水平,熟悉各种英文商务书函的写作格式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Powerbuilder、SQL语言、FOXPRO、Powerpoint、office97、Foxbase等进行计算机软件应用与开发,并具有较好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
*头脑灵活,性格稳重,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
工作经历
1999.3---至今 XX集团公司 出纳、会计
*负责工业企业材料成本核算,销售往来帐目核算,应收、应付帐款核算,各项销售指标核算、统计
*协助主管会计进行其它日常工作,现金管理
1997.9---1999.1 XX科技有限公司 助理会计
负责分公司与总部之间的资金电汇工作/完成日记帐的登录和处理/处理每月与中国银行之间的对帐单/及时送达根据总帐编制的税务报表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